-
1 # 象山易學堂
-
2 # 東森九慧
教育是用心喚醒心,是用一個心靈去敲另外一個心靈。它不是知識的傳遞,因為我們有各種渠道去學習知識。但是我們為什麼一定要透過教育?因為教育可以讓每個受教育者在內在的反思和檢討中被喚醒。
教育就如同Sunny,當Sunny灑下來,給每個人的Sunny都是一樣的,如果你一直站在屋簷之下,不肯站在Sunny之下,你就得不到Sunny,不是Sunny不肯給你,是你沒有去接。
當我聽完上師講解的時候,我才明白一個道理,學習的核心在於學的那個人,不在於講的那個人。這實際上是學習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狀態,就是學習的狀態取決於你自己,學到多少完全由你自己來決定。
-
3 # 測量工作的我
這個問題很好!還真不好回答,教育的本質是讓國民的素質提高,也是讓人的道德水準提高,也是讓國家的科技提高,不過最主要的是讓人的三觀正確,對國家的認同感。這樣國家才會繁榮昌盛。
-
4 # 古法採耳舞月
我認同的教育不是把籃子裝滿,而是把燈點亮。教育給予學生最重要的不是知識,而是對知識的熱情,對成長的信心,對生命的敬畏,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在課堂上我給孩子們講題,不是隨隨便便找的題,它是歸納總結的結果。我們要經常給孩子們講“學會一道題,會做一類題”,找到背後的“道與術”才是關鍵所在!讀書是為了促進思考,而不是為了記住而記住。我們的課堂不僅要教授學生知識,還要訓練學生的思維方式,邏輯論證的嚴密與否。
教育要做的是喚醒,一萬次的灌輸,不如一次真正的喚醒!孩子的內心世界就像哆啦A夢的口袋,裡面有智慧、理性、意志、品格、美感以及直覺等生命的能量。
-
5 # 小目標論
教育從古至今都是以“開化”為宗旨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是我們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教育理念,特別是現在這個社會,科學技術更迭的非常快,社會學進化的也很快,更需要我們在教育下一代的時候幫助和引導他們適應社會發展的學習方法,刻舟求劍的教育方法在這一代孩子身上根本不適用,與時俱進的教育就需要我們更加去注重引導他們自己發現要學習的點,並激發他們學習的動力,掌握合適的學習方法。
喚醒孩子們內心,比傳授給它們已有的知識更寶貴,對我們這個社會的發展也更有價值。現在很流行一種課外培訓內容,是教孩子們想象力的課程,老師引導孩子們順著當下一個熱門的科學技術,或者一個社會學問題,進行設想,從孩子們的世界作為出發點,激發出不同的世界認知,然後老師再講現在是什麼情況,以後會是什麼樣的情況,這樣能很好的開發孩子們的想象力,以及提前認知未來的世界,當他們掌握了一定的知識之後,自然而要就知道如何去應用知識去改變自己,改變這個社會了。
前幾天上小學的外甥問我奈米技術以後都能咋用,說是他們老師給佈置的作業,我覺得這個科技啟蒙的方法就很有意思,帶著問題去想象,能將孩子們帶入一個全新的未來世界。我給外甥介紹說奈米技術主要是一種新的材料科學的體現,可以把一切組成可見的物體變得更小,變得更密,這個技術會改變世界上所有的物體。比如汽車會變得更小,變得更安全,可以透過奈米技術將汽車上所有的零件變小,使得停車更方便,解決現在亂停車的問題,也可以用奈米技術將材料變得更緻密,在遇到危險的時候能更好的保護車上的人,還能把汽車電池變得更耐用,跑的更遠,從而讓空氣變得更乾淨。
這麼一說孩子就懂了,奈米技術離自己的生活並不遠,孩子每天都會看到亂停車,每天都會被家長要求系安全帶,每天都會見到霧霾,而這些都是奈米技術能夠改變的,平時愛動的外甥非常專注的聽我講完,像是在看一個未來世界的影像。類似的內容不斷的教授給孩子,孩子自然就會想未來是什麼樣的,有他自己的畫面感,當他以後學了某個專業,也就知道為何而學,學以致用的方向在哪裡,就自然達到了教育的目的。
-
6 # 貧嘴遊大媽
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幼師,對“教育的本質是喚醒,是開發你的內心”這句話深有感觸。幼兒教育作為學前教育的重要部分,可以說是孩子的教育根基。在培訓中,老師也多次強調,在幼兒教育中,幼兒一定是主體,而老師則起主導作用,孩子行為養成的動機,興趣,習慣和方法,都必須遵循孩子的年齡發展特點,而且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正所謂,不同的花施不同的肥,而花期各異。教育的意義是什麼,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教育的出發點是什麼,而教育的落腳點是什麼,毋庸置疑,一定是我們的孩子。每個孩子生來就是單獨的個體,出生時的啼哭彷彿在宣告“我是自由的”,不能因為年齡就否定孩子的內心世界,他們有自己的想法情緒小心思,就像嬰兒期餓了會用哭表達,受委屈就會找媽媽的擁抱。作為成人,特別是幼兒教師,切不能把已有經驗強壓在孩子身上,要引導幼兒自己去探索,去發現,學會批判,懂得創造創新。你的孩子也許不是你理想中的孩子,但她(他)卻是這世界唯一的個體,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引導,喚醒,放手,觀望。我之前是護士,現在做幼兒教師,都是自己的育兒經驗和工作經驗,希望和更多優秀的老師學習。
-
7 # 地球9999
是的,教育的本質是喚醒,是開發內心。
人的內心世界,潛藏著無限的潛能。教育就是將人內心深處的生命意識、真善美人性、信念的意志喚醒。
我們平常所說的差生、所謂的傻子,那是因為我們還無法找到喚醒他們矇昧內心的鑰匙。他們心中的天賦和內在力量,就好像深埋在地下的寶藏,需要我們找到開啟的方法。
看到華人被砍頭,同為華人的留學生卻麻木不仁,魯迅先生內心的另一種愛國思想被喚醒,從此走上了棄醫從文的道路。見到一方平靜的地壇,史鐵生內心的生命熱情被喚醒,從此寫下了一篇篇文章激勵眾人。偶然的一節律動課,讓邰麗華欣喜若狂於節奏的震顫,從此學習舞蹈,演繹了最華麗的風采。面對苦難的戰爭,瑞典銀行家內心的憐憫之心被喚醒,從此傾盡所有,救苦救難。某個時刻,某種力量,就可能觸動人的內心,讓人從此激情滿懷,無窮的能量噴薄而出。
突如其來的疫情,喚醒了許許多多的普通人。武漢醫院一位患者,為了不傳染醫生 讓醫生遠點,去救治更多的人。一位普通的老人,自己省吃儉用,卻捐出全部積蓄。一個女子,匆匆來到派出所,放下200只口罩,說了聲“你們辛苦了”轉身離去。還有河南農村的一位帥哥,裝好自家的五噸蔬菜,連夜“逆行”運至武漢。志願者自行組織車隊,義務接送人員等等,不勝列舉。災難,喚醒了我們的內心,知道同舟共濟,眾志成城,知道同心同德,休慼與共。
教育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是一個生命點燃另一個生命的力量。教育不是把知識與技能裝滿一個人的大腦,而在於啟蒙、喚醒人的心靈。那麼如何喚醒一個矇昧的人呢?獻出一份愛心,尊重他的人格。鼓勵讀書,探索生命的奧秘。尋找契機,觸動他的內心的良善。喚醒,可以依靠外部的力量,也可以是自我的覺醒。
讓我們的教育者,都來作心靈的啟蒙者,生命的喚醒師,那麼,這個世界,就會充滿情趣與能量!
-
8 # 俺知道Y
教育的本質並不在於傳授或接納多少外在的、具體的知識、技能,而是要從內心深處喚醒孩子沉睡的自我意識、生命意識,促使孩子價值觀和創造力的覺醒,以實現自我生命意義的自由自覺的建構。
這次的疫情,讓人們充分認識到,在生命面前,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可以放下的。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生命的價值,生活的意義,我們要深刻反思人類如何和自然相處的正確方式?
在人類共同的災難面前,我們所有的家長都應該給孩子上一節生命教育課。
首先,孩子應該知道生命是什麼
幫助孩子建立基本的生命觀,幫助他們認識生命的由來,幫助他們珍視生命價值,幫助他們建立保護生命的原則,幫助他們認識生命所指向的責任與愛。
第二,孩子應該知道如何保護自己
認識生命,更要珍愛生命,安全教育與健康教育是生命教育最具實用價值的部分。我們當然可以提供給孩子全方位的安全保障,但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健康生活是他們走向獨立的必經之路。
第三,孩子應該知道任何生命都值得尊重
孩子應學會關懷與尊重,應知道生命都有存在的價值,任何生命都值得被善待。對生命的關懷與尊重還會幫助孩子加強對他人生命和社會的理解,樹立更為健康的品格。
第四,孩子應該學會悅納自己,不懼挫折
生命教育包含對自我的認知與接納,生命教育幫助孩子樹立積極的生活觀與良好心理品質。一個自信樂觀的孩子有能力應對生活挑戰,不會在挫折面前手足無措、否定自我,甚至否定生命。
最後,孩子應該瞭解死亡的意義
讓孩子適當理解死亡,正確看待死亡,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內容。缺少對“死”的認知,也就缺少對“生”的敬畏。
生命教育的目標就是讓我們認識生命,體會生命的意義,培養他們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的情感,最終實現生命的價值,過上有意義的生活。
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我們家長,我們成人再次成長的過程,更是尋找自己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自我學習,自我教育和成長的過程。
內心覺醒對成人而言是個艱難的挑戰,也是個漫長的過程。用孩子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也許才是拯救我們自己內心世界的良方。
再重複一遍:
所有的生命都值得尊重。
所有的生命都值得被善待。
-
9 # 好起點
是的,教育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個樹,一個內心喚醒另一個內心。
中國最早見於把“教育”連為一詞的是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許慎說“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人,養子使作善也。”儒家“修道之謂教”。荀子說“以善先人者謂之教。”
西方“教育”一詞源於拉丁文。“出”或“發揮”,引導兒童使固有能力得到完滿發展。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說“依照自然法則,發展兒童道德、智慧和身體各方面能力。”美國教育家杜威說“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
教育是人對人的內心交流活動,人對人的知識內容傳授,生命內涵的領悟,自覺規範自身的行為。透過文化知識傳遞功能,將文化教給下一代,讓他們自由成長,啟迪其自由天性。因此教育的本質是透過文化導向人的靈魂,內心覺醒。真正的教育不是死記硬背更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教育家、思想家。而教育的過程是讓受教育者實踐自我練習,自我學習和成長,而實踐的特徵是不斷嘗試,自由探索。
-
10 # 手工灸
感謝你的邀請。真正的教育,需要將小孩當做一個獨立的人格來引導,而不是直接想當然的給予。教導他們自信而不自滿,獨立而不孤立。激發他們的想象能力、質疑能力、自理能力、謙遜能力... 所有好的教育,都帶著智慧的光芒,和發自內心的關愛。不論你是老師還是家長,抑或即將成為家長,要知道不論追求的事業有多成功,都不及教育好自己的子女。他們是你一生最寶貴的產業,勝過手裡的金銀財寶。真正的教育,需要回歸到人格的本質上。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人格喚醒靈魂。
-
11 # 王小店的小生活
當然,這是我一貫推崇備至的。
教育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被歪曲和偏離了正道,應試教育催生出的一大批學而無所用的書呆子每每讓人看到是痛心不已,看到弱小,他們也會無動於衷,把眼光始終盯在金錢、權利上,自私自利。
所以我就會想,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樣的。
我經過認真的思索思考,有了自己的見解,教育的本質是點亮別人,點燃別人。為什麼說是點亮呢,要點亮的是什麼呢?
一個人從出生開始就是一個不斷學習完善的過程,但是做重要能把所學所用轉化為自己的東西,把它融化到骨子裡,踐行到日常的生活中去。所以,當下教育者除了把眼光盯到應試成績上,更應該把精力投入到了解孩子內心,感染孩子內心上去,將大道正道仁道傳播給孩子。這就好比自己是一根蠟燭,不光要照亮他人,更要把他人心中的那根蠟燭也點亮,之後他們會自行地去把這份光這份熱傳遞下去。
人的心強大了,就不容易被外來事物影響,意志堅定,終究會成為一個有擔當、有膽氣的合格華人,自然也會是其所在行業的領軍人物,行業翹楚。
回覆列表
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樹去搖動另一棵樹,
用一朵雲去推動另一朵雲,
用一顆靈魂去喚醒另一顆靈魂。
——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
蘇格拉底不僅是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他同時也是一名傑出的教育家,他認為教育的本質是喚醒,把人身上所具有的真善美特質召喚出來。
在向學生們傳授知識時,他並非只是單向灌輸,他採用相互切磋、共同探討的教學方法,這就是對後世影響深遠的“蘇格拉底教學法”。透過啟發互動,讓學生樂於學習。
鉑會在此分享一篇以蘇格拉底教育精髓為基礎的好文給各位讀者,文中所傳達出的“教育是一種不教育,是為了引導孩子進行自我教育“,是具有啟發意義的教育箴言,值得我們細細推敲,理解其中所內蘊的意義。
01
每一個心靈都是自然宇宙與人類智慧的結晶,每一個孩子都有豐富的心靈與巨大的潛能,教育只需要將其內在的良知良能喚醒。
孩子的內心世界就像一個藏滿寶藏的盒子,在這個盒子裡,有智慧、有理性、有意志、有品格、有美感、有直覺等生命的能量。
如果我們不能揭開人類心靈的神秘面紗,我們就無法真正理解教育的真諦;如果我們不能潛入到人類靈魂的最深處去感悟生命的神奇,我們就永遠找不到教育的力量。
02
蘇格拉底的父親是一位著名的石雕師傅,在蘇格拉底很小的時候,有一次他父親正在雕刻一隻石獅子,小蘇格拉底觀察了好一陣子,突然問父親:“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好的雕刻師呢?”
“看!”父親說,
“以這只是獅子來說吧,我並不是在雕刻這隻石獅子,我是在喚醒它!”
“喚醒?”
“獅子本來就沉睡在石塊中,我只是將他從石頭監牢裡解救出來而已。”
“喚醒“,多麼富有啟發意義的教育箴言!
蘇格拉底本人不也是一個偉大的心靈雕刻師嗎?
他經常說:“我沒有智慧,我只是智慧的接生婆。”
他利用接生術將那個時代的人們的心靈一次又一次從蒙眛狀態中喚醒。我也經常說,我沒有智慧,我只是借古聖先賢的智慧喚醒無數家長的智慧,引導家長找到喚醒孩子智慧的鑰匙。
我們的孩子,特別是我們認為成績不好的孩子就是石塊裡面沉睡的獅子,我們應該喚醒孩子心靈深處的天賦潛能和內在力量,讓孩子從矇昧中醒來,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學習,無限度地增加孩子的學習負擔。
孩子在被動狀態下的學習只是應付差事,對孩子的智力啟發是毫無意義可言的。我們要作心靈的喚醒師,要做高超的雕刻家,而不做孩子學習的催促者與強行灌輸者。
03
教育的目的不在於傳授和灌輸某種外在的、具體的知識與技能,而是要從心靈深處喚醒孩子沉睡的自我意識、生命意識,促使孩子價值觀、生命感、創造力的覺醒,以實現自我生命意義的自由、自覺的建構。
教育的過程也不僅是要從外部解放孩子,而且要喚醒孩子內在的心靈能量與人格理想,解放孩子的智慧,發展孩子的潛能,激發孩子的生命創造力。
教育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是一顆心靈感召另一顆心靈,是一個生命點燃另一個生命的力量,是人類集體心靈神秘參與的智慧活動。
這位智慧的希臘老人的故事給我們的啟迪是:
保護好孩子的自尊,呵護好孩子明淨的心靈,讓他們見微知著、觸類旁通、自覺自悟,在成長中收穫自尊、自信,樹立生命價值意識,當有一天,孩子驚喜地感受到一種躍動的活力、一種難以遏制的生命激情與力量的時候,教育也就觸及到了其真正的本質-----“喚醒”,這也正是心教育的精髓與智慧之所在!
喚醒不只是依靠外界的一種力量,更重要的是一種自我覺知與自我喚醒的覺悟與力量。
《大學》上講,“顧諟天之明命,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我們要顧念、理解上天賦予我們的光明的稟賦,我們要弘揚自己天賦裡的智慧與品德,所有這些寶貴的天賦潛能的開發與發展,都需要我們自己自覺彰明並將其顯現出來。
04
教育要作喚醒的功夫,而不是強行地灌輸知識
當孩子的求知慾望與生命的力量被喚醒之後,孩子就會自覺主動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而這個探索的過程也就是孩子自我喚醒心靈智慧的過程。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不教育,也就是說教育是為了引導孩子進行自我教育。
當孩子能夠進行自我教育的時候,孩子就會全身心地投入學習與生命成長的體驗,這種親身的體驗以及知識的得來是經過他自己驗證的,這樣也就將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了起來,孩子有了自我思考的能力,也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就是智慧。
孟子說,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智”就是智慧。智慧並非知識,但卻離不開知識。
智慧可以說是適用的知識,是知識與價值觀的具體結合,來自於對生命、自我與世界的深刻體驗與反思,並形成了動態的判斷力。
因此,它是一種德性,也是一種明覺,在生活中實現為真善美與和諧、無執、超越等價值形態。
05
長期以來的教育誤區,把教育僅僅看做是在嚴肅的教室中的苦行僧的生活,而忽視了對孩子來說更有意義的喚醒教育和自我教育。
從某種意識上講教育的所有意義與價值就在於:喚醒人類心靈中的真、善、美。
我認為,讓孩子早一點了解和學習事物,讓孩子多接觸自然界的萬事萬物,讓孩子多讀經典作品等等,都是喚醒孩子心智的重要方法。
孩子的心智喚醒了,他就會留心發現周圍的世界,探究其中的道理,並思考怎樣與世界發生聯絡,在這個探索的過程中孩子自然會得到成長力量,並一定能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與方向。
沈浩老師在多年的教育諮詢經歷中發現了一個規律:評估與評語填寫認真細緻的家長都培養了優秀的孩子。家長提供要越多的內容才能幫助我給孩子們做到真正全面的評估,合理的規劃,理想的結果。孩子在每一個關鍵時刻需要的幫助,就要及時預見、發現和解決問題。
為了更科學有效地測評孩子的綜合素質與多元智慧,沈浩老師聯合Ann老師和Cynthia老師兩位哈佛校友,結合哈佛教育專家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慧論和哈佛商學院的360度評估方法,全新設計了青少年多元智慧測評和留學適應力測評問卷。
測評設計者簡介
沈浩老師
沈浩在1997年獲得哈佛大學教育和科技碩士學位、曾任哈佛商學院高階經理培訓部主管和講師、哈佛商學院亞洲市場首席顧問,是當年哈佛畢業生中唯一留校工作的華人;他於1995年大學本科畢業於由瑞典國王1862年在美國創辦、並以他命名的美國古斯塔夫文理學院,計算機和數學專業,獎學金來自瑞典諾貝爾基金會,美國科學基金會。沈浩二十多年來關注教育事業、幫助學生去美國留學和遊學、並且理論與實踐結合在2005年寫書《網路與孩子教育》熱銷十年至今。他回國十四年間曾在中國國際金融公司,廣發證券、漢鼎亞太等公司擔任高管後開始創業,專注教育領域。他曾在1998年擔任華為公司、2005年擔任華為大學的管理顧問。因為研究、工作和投資近二十年,所以可對各類性質的企業都比較熟悉。目前他還是美國猶太人Levy家族百年老企業NCH公司的中國合資公司獨立董事。投資與教育是相輔相成,他擁有二十年的教育與投資閱歷可以與眾不同的幫助學生做好在學業、專業與職業發展三方面整體規劃與合理佈局。他和他諸多哈佛校友在各行各業幾十年的豐富經驗可以幫助學生的工作與實習機會和經驗介紹,有利於寫好文書、選好專業、交好朋友。
哈佛多元智慧理論:每個人的智慧都是有著不同的結構。沈浩在美國哈佛大學的導師是教育學家加德納教授(Howard Gardner),他有一個著名的多元智慧理論(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該理論認為,並不存在一個普遍的適用於所有思維活動的智力水平。相反地,智力是個體在處理各個特定類別的問題時所表現出的思維能力。加德納教授將人的智力水平分成音樂智慧、視覺和空間智慧、語言智慧、邏輯和數學智慧、人際關係智慧、運動智慧和自然環境智慧。
多元智慧應用:90年代沈浩在哈佛讀書與工作期間基於他哈佛導師的多元智慧理論做了應用開發的36個具體指標,每個指標10分,家長、孩子和沈浩每年都分別打分,評估特長與潛力,提個性化建議與計劃。這是我們特有的360度評估與針對性5年學習與未來規劃。學生未來事業因為是做自己最喜歡、最擅長的,才能獲得內心和諧、事業美滿。他在近二十年來幫助幾百個國內外學生考入美國排前十的著名初中、高中和大學,並且順利融入學習和生活,得到美國老師表揚和推薦、獲得很好工作機會。5年全面的規劃和10方面綜合的培訓:教材、習慣、思維、活動、義工、研究、閱讀、寫作、文化、面試。20多年來,他也長期為一些著名美國大學與中學到中國招生提供諮詢、深刻理解美國學校招生的各項標準與各類規則、深厚的人脈關係、深度的瞭解各類課程與課外活動,對美國大學、高中、初中以及國內外歐美各類私立中學都非常瞭解,擅長國際化、遠端化與個性化教育、長期輔導學生綜合素質。他長期輔導的學生中有被哈佛、耶魯等著名大學本科提前錄取;被Phillips Andover Academy、Groton等著名高中;Eagblebrook、Fay等著名初中錄取。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微信:howard9738
Ann老師
哈佛大學教育學碩士,北京大學金融法碩士、法語文學學士,目前在Northeastern心理系攻讀博士。研究方向包括社會認知心理學、文化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等。研究成果發表於Cognitive Psychology等國際一流期刊,曾於美國心理科學年會、英國心理科學年會、國際跨文化心理學年會等國際大型學術會議作專題報告。Ann老師具有豐富的青少年輔導及培訓經驗,擅長跨語言、跨文化、跨專業學習,法語專八,託福114,GRE寫作5.5分。Ann老師注重挖掘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鼓勵青少年積極探索自身興趣,在實踐中引導創新性、研究性、綜合性思維模式的培養,強調多學科通識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價值。
Cynthia老師
哈佛大學教育學碩士,主攻人類發展與心理學方向。本科畢業於復旦大學法學院。曾在耶魯大學心理系從事發展心理學研究。
目前在上海創業做網際網路教育。致力於青少年兒童學習能力、情緒能力、社交能力的培養,以及家長養育課程的推廣。
在美國學習工作期間,最大的收穫是邏輯思維能力得到了系統的訓練,以及積累了與他人合作解決問題的經驗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