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汗青正浩

    提及二戰時期的日本,我們不得不承認,日本人是真狠,而且個個不怕死似的。沒辦法,誰讓人家個個信仰第一,甘為天皇赴死呢?這是文化差異又或者說是思想灌輸的結果。當然,這僅限於士兵們的思想,至於那些將軍們,卻不是那麼視死如歸的,怕死的有,愚蠢的也不少,總之有人說那個時期的日本將軍很垃圾,這可不是空穴來風。

    日本將領蠢不不蠢,看看他們的行為就知道,說的話都讓人感覺沒邊了

    有人覺得說二戰期間的日本將軍垃圾、愚蠢有些偏見,畢竟人家也有陰謀、詭異稱雄的將領不是?可能是吧,但從打仗這個角度來說,士兵的勇敢還是強於將軍的領導水平的。

    不信?我們不妨來看一個現實版的“大話王”,或者說“不靠譜”日本將軍,是如何將一支近十萬人的隊伍,成功“減員”三分之二的吧。

    這就要把目光看向1944年的英帕爾戰役了,當時帶領這支隊伍橫衝直撞的人就是日本陸軍中將牟田口廉。這個人的腦子,大概太激盪了,最後被英軍給打的差點連退路都不剩。

    當時牟田口廉帶了九萬多人馬,浩氣盪漾地殺到了印度的土地上。一股腦只顧著往前衝了,完全忘記了戰略戰策。結果,他的人馬很快就被英軍來了個“甕中捉鱉”。

    面對著前有英軍,後有滾滾江水的現實,日本士兵都傻了:這樣不但沒辦法退回去,就是吃的也送不進來呀!

    這個時候就顯示出牟田口廉的垃圾來了,他當然是想為著鼓舞自己手下的勢氣,所以這樣大言不慚:所有的人都聽著,只要我們朝天空開三槍,保證英軍自動繳械。

    這話聽著是不是有點少根筋?事實是人家英軍沒有投降,而他們自己沒東西吃了。這臉打的,真是啪啪直響。

    可牟田口廉此時不但沒去反思自己的愚蠢,卻又說出一句更讓手下吐血的話:沒吃的怕什麼,我們大日本帝國從小就是吃草的,有草吃就可以活,我們在這樣的叢林中,還怕沒食物嗎?

    好吧,牟田口廉,算你狠!反正你說什麼手下計程車兵也不敢反抗。但結果怎麼樣呢?別說他的方法、言論沒鳥用,全軍在此戰役中竟然折損了三分之二的數量。

    據說出發時牟田口廉一路高歌的出征,至退回去時那是連滾帶爬,卻還偏要求那些退回來計程車兵裝成無事人一般,表現的雲淡風輕。只不過,回去之後他便被撤職了。這樣的將軍算不算垃圾呢?還是聽你們的吧。

    日本士兵的水平,確實要高於很多國家,但他們拼命是有原因的,愚蠢信仰才是首罪

    這時問題又來了,既然日軍將領如此不堪,那日本士兵們如何又表現的不錯呢?為什麼那麼勇敢呢?

    其實,這裡面不只是有外在的,更有內在的心理原因。可以這樣說,一場戰爭取勝與否除了指揮者之外,還需要士兵的勢氣及心理狀態,包括武器其他條件。

    當時日本進侵中國,其勢氣之勝是有目共睹的。人家當時雖然國家小,但槍械、軍事理論,甚至是文化水平都高於中國,自然有理由相信自己會勝呀。

    據有效資料顯示,當年中國入伍者的文化水平其實就相當於文盲,八路軍、國軍相加的總人數約為五百多萬,但真正認字計程車兵也就是百分之五的樣子。不好意思,這是當時時代造成的。

    而日本士兵呢?具有小學文化水平的人超過百分之九十八。這當然與國力的進步和退後有關,但打仗計程車兵認字與不認字之間是不是存在一些差距呢?想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反正1945年日軍入侵中國時,資料顯示遣派人員為105萬,與中國五百萬計程車兵數量相對比,那就是1:7。可結果是我們在開始的時候,一度輸的非常慘。

    如果非要細數這其中的問題,除了人家裝置上的先進之外,就是其素質偏高,這讓他們對作戰訓練這件事非常認真。而訓練認真的結果就是打槍時的瞄準率明顯提高,據說日本老兵在200米內射擊,幾乎都不會打空。

    另外,日本士兵的素質讓他們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國家至上。而中國當時人多,隊伍也多,各種不同的番號,各種不同的作戰動機。至於訓練就更無從講起來了,特別是面對工業不發達的現狀,有些士兵連槍都不敢隨便開。

    當然,這裡不能不提那些日本士兵猶如被打了“雞血”一般的精神,所謂的武士道精神讓他們個個目空一切,對死亡不但不怕,甚至還很願意去為天皇送命。

    這種精神雖然是愚蠢的,但打起仗來卻真的很有成效。想來也正是因為如此,在日本入侵中國時,特別是初入中國之時,心態上的勝利已經佔很大部分。這種被心態支撐計程車兵,其行動力自然不會弱到哪去。

    朱可夫述職報告:日本士兵還行,但將軍很垃圾。這一點也不假,人家不是憑此而升官了嗎?

    如此一對比,我們便足以看出朱可夫同志的評價是不是屬實了。事實上,當時朱可夫身居之位還不允許他講大話,特別是面對國家首領。

    在斯大林面前,只是氣勢上朱可夫就會感覺矮三分,如果他信口開河的話,那會被上司怎麼看這個人?這是職場大忌,朱可夫會如此之笨嗎?

    所以,在取得遠東之戰勝利的情況下,朱可夫斟詞措句,非常自信且流利地告訴斯大林:和我們在哈拉哈河作戰的日本士兵訓練不錯,近戰最突出,他們守紀律,執行命令堅決,作戰頑強,尤其是在防禦過程中。包括下級軍官的訓練程度也很好,頑強、不服輸,通常都不投降,但剖腹自殺一點也不遲疑。只是那些中高階軍官,不僅主動性差,訓練也不足,思想上墨守成規的多。

    其實,這不只是朱可夫的看法,就連李宗仁也曾在回憶錄裡寫過這一點,他認為日本陸軍的訓練很是到位,作戰能力強,非常勇猛。不僅如此,日本士兵的戰術及原則很強,讓人不容易找出破綻。但日軍高階軍官就比較一般了,基本保持不犯大錯,但也沒太大成績的那種。

    作為第五戰區的司令員,作為打過臺兒莊戰役且取勝的經歷者,想來李宗仁的話也很全面的印證了朱可夫的認知吧?

    反正斯大林聽完朱可夫的“述職報告”之後,相當滿意,當下就給他升了官,任命其為基輔特別軍司令,這是當時蘇聯最大的一個軍區了。如果朱可夫為人浮誇,信口開河,斯大林怎麼可能對他委以如此重任呢?

    當然,不管是誰來評價日本二戰時期的作戰水平,在這個時候都沒必要再遮攔什麼了。畢竟事實就放在那裡,你看與不看都不可能被抹掉。只不過,如果能正確且正面的看待此事,是可以給人一些啟發的:有信念的人生,往往會拼出不一樣的結果。

  • 2 # 我家的貓叫皮蛋

    朱可夫的評價可謂是一針見血,諾門坎戰役後朱可夫去莫斯科向斯大林述職的時候對日軍的評價基本就這個意思,同樣的當時諾門坎的德軍戰地觀摩團戰後對日軍也有類似的評價。

    朱可夫及德國軍官對諾門坎日軍表現的評價

    一、朱可夫對日軍的評價

    諾門坎之戰後朱可夫對斯大林高度肯定了日軍士兵的表現說日軍基層士兵:“訓練不錯,特別是近戰,他們守紀律,執行命令堅決,作戰頑強,特別是防禦戰時。下級軍官也受過很好的訓練,作戰異常頑強,一般不會投降,剖腹自殺時毫不遲疑”。

    但是對於日軍軍官尤其是高階指揮官,朱可夫很是不屑,他對斯大林說:”日本軍官,特別是中高階軍官,訓練差、主動性差,習慣於墨守成規。”

    二、德國軍事觀摩團對日軍的評價

    諾門坎戰役德國軍事觀摩團也參與了見證,戰後對日軍的評估報告的基本內容是:“他們(指日本人)的軍事實力不僅很弱,而且在戰略思想上還非常的愚蠢。他們就像的打法就像是中世紀的騎士,不過只是一群握著步槍只會向前衝鋒的莽夫、蠢蛋罷了,我們與其結盟,真的是愚蠢!

    朱可夫的評價很恰當

    朱可夫對日軍的評價恰如其分,而且他對日軍基層官兵的素質還是認可的。

    一、日軍基層士兵戰術素養高,打仗勇敢。

    日軍對基層士兵的訓練是很嚴酷的,在灌輸軍國主義思想的同時再加以超強度的訓練,培養了大量的戰爭機器。日本由於資源匱乏,對士兵訓練以單兵技術為主,設計,投彈 ,拼刺刀等都進行了高強度的訓練。受”武士道“精神薰陶,在戰爭中日軍士兵作戰異常頑強,即便是部隊被打殘打散,也不會放棄抵抗。日軍的戰死率在二戰主要參戰國中名列前茅的。

    二、日軍軍官尤其是高階軍官大都自大傲慢,論資排輩,教條主義嚴重

    雖然軍隊中論資排輩是客觀存在的,但是日軍明顯比德國、美國、等主要參戰國都要嚴重的多,日軍軍官尤其是高階軍官的升遷主要是論資排輩,就看你是不是陸軍大學、海軍大學這些學校畢業的,唯學歷論唯成績論,能力反而不是選拔人才的第一考量。

    日軍大本營的參謀聚集了陸軍大學的精英,但是實際上二戰中連日本人都稱大本營是愚蠢和無能的代名詞。

    三、盛產戰術家,缺乏戰略家,短視嚴重

    二戰時期日本一度瘋狂的將東南亞和太平洋攪得腥風血雨,勢力範圍廣袤,但是這終究是曇花一現,日本決策層極為短視了,戰爭期間,日軍是用一次次戰術上的勝利導致了戰略上的失敗。偷襲珍珠港就是其短視行為的一次具體表現。

    三、日軍戰鬥力還是很強悍的

    日軍的戰鬥力實質上還是很強悍的,日本的戰鬥風格和方式面對鋼鐵洪流會吃很大的虧,但是面對裝備遠不如自己的軍隊就會充分發揮其優勢,所以抗戰中的日軍是中國軍隊非常棘手的軍隊。

    日本在二戰中已經完成了工業化,中國還是一個純農業國,在有代差的情況下,中國抗戰堅持了十四年,全面抗戰打了八年,對比幾個月就投降的法國,中國的表現很優秀,當然這都是百萬戰死的抗日烈士拿鮮血換來的。

  • 3 # 悟空說史

    二戰時期,日本是作為法西斯侵略國家,武器裝備和後勤保障相對於被侵略的國家也都是優勢,不是很容易的戰勝。

    但對於蘇聯來說,即使面對的是關東軍,但蘇聯強大的軍事實力也很快的擊敗了關東軍,並且俘虜了大量俘虜。

    而在戰爭結束之後,朱可夫評價日軍:士兵強悍,將領卻蠢得像豬,這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在當時的日本,軍事教育體系是非常的嚴謹的,並且也有相當的門檻,如果沒有接受過“教育”那麼上升也都是有天花板的。

    首先日本的軍事教育體制是畢業生考入地方軍校,接受三年的軍事教育,然後考入士官學院,再接受四年的正規訓練,才能夠分進軍隊。

    而其中畢業成績百分之十左右的學院才能夠在軍隊“實習”三年之後報考陸軍大學。

    在考入了陸軍大學之後,從陸軍大學畢業之後,會在機關中輪換輪值,十年之後會升到大佐,隨後繼續在軍隊機關中輪轉輪值,然後才能夠當上將軍,成為軍隊將領。

    日本軍官門檻就是他們的陸軍大學,如果無法進入陸軍大學的話,那麼在軍隊中只能做到大佐聯隊長就到點了。

    這就是為什麼普遍下級軍官普遍有強烈的戰鬥慾望,並且十分的勇敢,因為這些人長時間的呆在基層部隊,有長時間的被《戰陣訓》之類的洗腦,情緒自然會狂熱。

    而在上層軍官中就不是這樣了,因為長時間的接觸軍校教育,往往在外部形勢和自己判斷不一樣的時候,大部分會充當“鴕鳥”

    這些人往往會對外部情形有清楚判斷,但就是不願意接受,並且往往因為在軍校中的教育,會一如既往的向下推行。

    其實在日軍高層中,對於下層的洗腦也都是以“玉碎”進行洗腦,級別越高越知道戰爭的本質。

    這些高層一方面給士兵洗腦無畏進攻,給死亡美化,但輪到了他們自己的時候卻膽小怕事。

    往往在戰爭中叫囂聲音越大的人,在戰後審判的時候就會表現的越怯懦,這也是日本基層士兵與高級別將領之間表現的天差地別的根本原因!

  • 4 # 史論縱橫

    評價別人的話之前,應該先去考證一下,別人有沒有說過,是在什麼時間、環境下說的,然後再去評價的。

    1940年5月,斯大林召見朱可夫的時候,詢問朱可夫日本軍隊的實力如何。

    當時朱可夫說:“同我們在哈拉哈河(應該是指諾門坎事件)作戰的日軍士兵訓練不錯,特別是近戰。他們守紀律,執行命令堅決,作戰頑強,特別是防禦戰。下級指揮人員受過很好的訓練,作戰異常頑強,一般不會投降,剖腹自殺時毫不遲疑。軍官,特別是中高階軍官訓練差,主動性差,習慣於墨守成規”。

    在這個評價中,我們看到,朱可夫對日軍的印象是,士兵很厲害,而越高階的軍官能力越差。

    以我們對日本的神之藐視,日本不但軍官垃圾,士兵垃圾,整個日本軍隊都是垃圾,我們只要派出燕雙鷹,還有什麼解決不了的事情。

    其實,如果我們能夠放下成見,深入地去了解曾經的敵人,應該會有不同的看法。

    以前我寫過日本二戰時期士兵是世界上最勇敢的軍人,這一點,與朱可夫的評價相差不多,而關於軍官方面,朱可夫的評價有一定的客觀性,但是也不見的全對。

    日本軍官的培養是一個相當複雜的過程,幾乎每一個軍官都是接受過軍事教育的,中國近代以來的軍事思想大多出自日本。

    在日本,一個人想要當軍官,最好的出路就是讀軍校,先上三年的陸軍幼年學校,然後透過考試升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對於日本陸士,我相信知道一點中國近代史的同學都是“如雷貫耳”,在二戰爆發前,中國從日本陸士畢業的留學生多達1600人,這些人對中國近代軍政產生了重大影響。

    當然,並非所有的中國留學生都能考上陸士,很多人其實上的是陸士的預科軍事學校,也就是東京振武學院,在此畢業後,才有機會正式到日本陸士讀書,老蔣同志其實也只讀完振武學校。

    雖然在陸士畢業的學生回國後,都混上了將領,但是從本質上講,陸士主要是為了培養軍隊中的基層軍事指揮官而設立的,在日本,真正想要在軍隊中混成中高階將領,必須要報考陸軍大學。

    想要報考陸軍大學,必須是陸士的優秀畢業生,在部隊有兩年以上經歷,且未滿三十歲的中、大尉的軍官,而在陸軍大學的學業時間尤其長,通常情況下,至少要八年才能完成畢業。

    日本軍事教育體系很大程度上借鑑了普魯士的經驗,是以培養專業化的軍官為目的,注重理論,也有實踐。

    如果這樣的軍事體系下培養出來的日本中高階軍官都能被稱為垃圾的話,那我真的無話可說。

    當然,很多人會認為這種軍事教育體制下,產生的軍官沒有士兵的經驗,高階軍官都是書呆子,因此,打仗過於死板。

    實際上陸士畢業後基本都是從准尉做起,這其實可以算作是基層作戰經驗了,比如我們熟知的日軍名將岡村寧次,1904年陸士畢業後,參加日俄戰爭,從小隊副到小隊長,後來又到陸軍大學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成為日本陸軍新星。

    陸軍大學的門檻其實很高,要求士兵必須有兩年以上部隊經歷,而且還要中尉以上資質,沒有實戰的人壓根就不可能擔任中尉!

    朱可夫是世界公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優秀的將領之一,在蘇德戰場上有著卓越的功勳,如果我們看了朱可夫受的軍事教育,我們自然相信他所說的日軍軍官垃圾是有資本的。

    朱可夫早年並非直接從軍校畢業後才參軍,而是從1915年應徵入伍,打了幾年的仗,到1923年被晉升為騎兵團長,次年考入列寧格勒高等騎兵學校,隨後又到伏龍芝軍事學院深造,是士兵出身,然後再接受軍事教育的軍官,這樣的軍官的確比完完全全的軍校生要強的多。

    但是即使是這樣一位優秀的將領,在1939年諾門坎戰役中,也未能佔到便宜,最後的傷亡結果顯示,蘇軍陣亡失蹤9703人,受傷15251人,日軍陣亡失蹤8440人,受傷8766人。

    在這場戰役中,由於日本害怕事態擴大,沒有擴大戰爭規模,投入兵力有限,朱可夫領導下的蘇軍是佔據全面優勢而慘勝。

    朱可夫因為這場戰役而揚名蘇聯,1940年5月,斯大林召見他的時候,也是預感到蘇德戰爭即將爆發,必須解決日本問題,所以才會對朱可夫提出這個問題。

    從結果上來看,蘇聯和日本是各退了一步,1940年6月9日,雙方正式締結協議,1941年4月13日,日蘇簽訂《日蘇中立條約》,對日本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妥協。

    如果蘇聯真的沒把日本放在眼裡,又何須簽訂這個條約?

  • 5 # 天泉橋上隨緣客

    中肯。鬼子基本還是日俄戰爭時期的戰略戰術思維,連一戰的大規模運動戰的精髓都沒有摸透,二戰的裝甲閃電戰鬼子連邊都沒摸上,正好又在打中國這樣極度落後的國家,所以完全沒機會和世界一流強國較量,鬼子海軍還算比較精銳,但高層指揮確實爛。就以中途島之戰的安排就是個渣……兵力、戰力全面壓倒優勢下弄那些不著四六的佯攻四處分兵……

  • 6 # 麥田軍事觀察

    這個話是相當靠譜的,日本人在單兵的水平上確實很高,但是在整個二戰當中在戰略與戰役上就存在著很多問題,日本犯的錯誤遠比別人更多,至於什麼名將之類的,幾乎可以說沒有。

    日本在很多思想上不比別人差,玩起來卻難以達到什麼好的效果,對於航空母艦的使用確實很好,但是在戰略思想上還迷信戰列艦。

    日本往往可以在戰術非常精明,只要讓日本精心策劃,這個計劃都是相當,比如:珍珠港,但是靈機處置就往往不行了,花時間來解決一個戰術性的問題可以,讓他們考慮一個戰略問題或者戰役問題就不行了,在戰略上完全是一種被動,戰役上更有點縮頭畏手畏尾,1942年時的中途島作戰時,作戰計劃在倉促間提出來的,要兼顧多種要求,弄得不倫不類,最後成了失敗的一個根源了。

    日本在戰略與戰役上的問題,實質就是缺少真正的名將而至,所謂的日本名將水平都不高,難成大氣。

  • 7 # 浮世三千世

    很靠譜!除了極少數的幾個,如岡村寧次,山下奉文,橫山勇等,絕大多數的高階將領水平都很有限,也就是碰上了更差的常董事長領導下的國軍將領,否則真是怎麼死都不知道

  • 8 # 不沉的經遠

    以當時蘇聯、德國、美國等強國的標準來看,朱可夫這個評價並不算錯。不過日本將軍的垃圾,一定程度上也是日本本國國力決定的。

    朱可夫在諾門坎戰役後,曾經評價日本士兵訓練不錯,執行命令堅決,戰鬥意志也很頑強,不肯投降戰鬥到死,甚至在絕境下會自殺。不過朱可夫對於日本中高階軍官評價很低,認為他們戰術落後,不懂得運用火炮和坦克。

    朱可夫這個評價並沒有錯,實際上美國、德國等國對日本軍隊的評價也是差不多。認為日本士兵很勇敢,但是高階軍官經常讓士兵進行無意義的決死衝鋒,白白損耗士兵,其指揮水平還停留在一戰時期。由此可見朱可夫的評價並非是無中生有。

    不過日本高階軍官戰術這麼原始,也有自己的無奈。

    日本在二戰時雖然也是強國之一,不過它的總體國力和美蘇德英等老牌強國還是要差著不少,鋼鐵產量、重工業產值等指標都遠遠落後。而且自1937年起,日本就因為侵華戰爭而長期處於戰爭狀態,耗費了大量資源。這就使得日本的軍工產能遠不如其他強國。

    所以日軍裝備的坦克、火炮等技術兵器在質量和數量上都無法和強國相比,甚至炮彈、子彈產能都嚴重不足。加上日本汽車產量低,戰鬥時日軍的子彈、炮彈補給困難,導致很多戰鬥日軍根本無法組織起足夠的火力。

    以諾門坎戰役為例,在7月攻勢中日軍為82門師屬火炮準備了3萬發炮彈。這對於日軍來說已經是一個很大的數字了。然而蘇軍準備的炮彈是60萬發,戰役期間又補充了18000噸炮彈。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軍隊不得不鼓吹精準射擊,以便士兵節約子彈。在戰鬥時,則減少炮火準備時間,以人命去填。這根本不是指揮官的認知改變就能改變或者解決的。

    實際上日本也有高階軍官明白使用火炮的重要性。在巴丹半島和科雷吉多爾攻堅戰中,日軍第一次攻擊失敗以後,後續投入的第4師團就根據友軍失敗的教訓,採取了以炮火逐步摧毀美軍工事,然後再進攻佔領的戰術。然而此戰第4師團雖然取得了勝利,但是巨大的炮彈消耗量還是讓日本軍部為之愕然,不允許以後各部隊效法。

    所以與其說日軍高階指揮官無能,不如說他們無從選擇,畢竟幾分錢郵票就可以徵召計程車兵比炮彈廉價的多。

  • 9 # 前進者A

    過去曾在書籍中看到,諾門罕戰鬥結束後,朱可夫到克里姆林宮向斯大林彙報作戰情況,確實曾說過這句話,這個評價是靠譜的。

    中國也有一句古話: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這裡倒不是說日軍高階將領“熊”,而是迷信精神力量,指望武士道精神打遍天下,而對新技術、新裝備帶來的新戰法瞭解很少,還沉浸在日俄戰爭、蘇俄內戰期間,俄羅斯國力衰微、日軍縱橫天下的過時認識中,豈不知士兵的肉體是抗不過槍林彈雨的。下圖為想諾門罕進軍的日本陸軍

    一戰結束後,日本軍事力量繼續以海軍為重點,海軍總噸位僅次於美、英,而居世界第三位。對陸軍投入較少,武器裝備發展滯後,1907年出現的三八式步槍仍是日本陸軍的制式裝備,自動武器基本是空白,陸軍火炮多以75毫米山炮、野炮為主,這種口徑的火炮在當時就已經證明無法有效的對付蘇聯的裝甲叢集,大口徑火炮數量很少,整體實力遠遜於美、蘇、英、法等國家。下圖為蘇軍裝甲部隊

    諾門罕軍事衝突爆發時,蘇聯已經完成了第一、二兩個五年計劃,第三個五年計劃也著手實施,綜合國力已經僅次於美國,軍隊建設更是成效斐然,武器裝備發展更新都很快,已經開始組建以坦克、裝甲車輛、汽車等為主要裝備的機械化部隊,更有朱可夫等掌握新軍事思想的新一代將星逐漸展現。與此相比,日軍是遠遠落後於時代發展的,在諾門罕軍事衝突中遭遇慘敗也是正常的。下圖為蘇軍繳獲的日軍火炮

    根據日軍在諾門罕軍事衝突中的表現,這一點我們也從書籍、影視作品中多有了解,關東軍可以說是投入了血本,就連新組建的、唯一的坦克師團也調到了前線,士兵的表現也一如日俄戰爭,瘋狂而殘酷,武士道精神可以說發揮得淋漓盡致,自殺式衝鋒此起彼伏,這種武士道精神就連“戰鬥民族”老毛子都自愧不如。但軍事思想的落後、武器裝備的落後,制約了日軍戰鬥力的進一步發揮。日軍在諾門罕軍事衝突中失敗,直接影響了戰爭的後續發展,迫使日軍將“北上”改為“南進”,偷襲珍珠港、入侵東南亞,加速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滅亡。(圖片來自網路)

  • 10 # 翻山看世界

    確實如此。日本的情況與美國和蘇聯的情況不同。日本初級軍官普遍接受了良好的軍校教育。雖然當時日本的軍校水平無法趕上歐洲,但還是相當不錯。因此日本下級軍官的戰術指揮能力還比較好。日本軍隊的最高領導人大多是透過奪權的方式上臺的。大多數日本中層軍官都在以倡導武力擴張方式升上去的。

    例如,在日本的諾門坎戰役戰役中,作為一名中級和高階軍官,他應該收集非常詳細的資訊,研究敵人和敵我對比是否應該進行戰鬥。然而,日本高階官員幾乎沒有收集到蘇聯軍隊的資訊,也沒有研究他們是否有能力完成這場戰鬥。就只管鼓動政府發動進攻,並且在襲擊之前沒有詳細的行動計劃,只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操作圖。相比之下,日本的低階軍官雖然比美蘇更差,但他們比那些高階軍官更有能力。

  • 11 # 血染戰旗紅

    一語中的,非常中肯,非常靠譜。二戰中的日軍確實是一流計程車兵,二流的軍官,三流的統帥。我以前就寫過篇介紹二戰日軍的日誌,題目就叫《二戰日軍:一流計程車兵,二流的軍官,三流的統帥》。

    說句實在話,二戰時的日軍,無論是單兵素質還是部隊戰術素質都堪稱世界一流,無論是哪個國家,想要在單兵素質及戰術素質上挑他們的毛病,比在雞蛋裡面挑骨頭還要難。但要是我們從戰略的高度審視二戰的日軍,說他們像豬一樣蠢也並不為過。日軍之蠢,並非蠢在士兵,而是蠢在軍官。官越大,智力就越不夠用。例如二戰時的日本首相東條英機,就被石原莞爾輕蔑的稱為東條上等兵,說他能管理好倉庫裡的10挺機槍就不錯了,多了一兩挺能不能管得了還是個問題。

    二戰時的日軍之蠢,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首先,把戰爭和戰鬥混為一談。在日本人眼裡,戰爭就是戰鬥,戰鬥就是戰爭。其實,稍有軍事常識的人都知道,戰爭和戰鬥是兩碼事。戰鬥打贏了並不等於戰爭就打贏了;反過來,戰鬥打輸了並不等於戰爭就打輸了。打贏了戰鬥卻輸掉了戰爭的例子並不鮮見,如越南戰爭、阿富汗戰爭以及現在的反恐戰爭。美軍或蘇軍幾乎打贏了每一場戰鬥,卻因戰事久拖不決,經不起消耗,最後都以失敗告終。一個高明的戰略家在發動戰爭的時候就根據敵我雙方的實力對比、戰爭潛力對比和可能出現的國內國際形勢變化,提出自己的戰爭目標。只要戰爭目標不達到,馬上收手,並想方設法的結束戰爭,鞏固勝利果實。縱觀從1931年“9.18”事變到1945年8月15日日軍宣佈投降的14年戰爭期間,日軍最高統帥部從來沒有制定過明確的戰爭目標,從普通士兵到總司令,從普通國民到天皇,誰都不知道打這場仗的最終目的是什麼。既然沒有戰爭目標,也就沒有判斷戰爭勝負的標準,日軍所取得的勝利也僅僅侷限在戰役戰術級別上。

    其次,對後勤保障不夠重視。後勤兵,在日語中稱為輜重兵。當時日軍有句話:“輜重兵也算兵?蜻蜓也能當老鷹。”在日軍眼裡,幹後勤是件很不光彩的事,沒什麼地位可言。當然,日軍不重視後勤保障並不代表日軍不管士兵的死活。畢竟連傻子都知道,打起仗來人要吞的,槍炮要吐的,沒有吞吐的東西還打個屁仗,趁早化劍為犁、回家種地是正經。日軍解決吃喝問題的方法永遠只有一個:就地調達。說白了就是搶。縱觀整個二戰期間,各參戰國軍隊或多或少都有過搶糧的行為,但像日軍那樣有組織、有計劃、大規模、大範圍的搶糧還真是不多見。你看人家美軍,不但不搶糧,還能均出一部分軍糧來救濟沿途的難民,大搞軍民魚水情。不是美軍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執行得好,而是人家根本沒有搶的必要。可日軍就不一樣了,走到哪搶到哪。可要打劫也得有可打劫的物件才行呀。在中國大陸可以搶,在東南亞可以搶,在印支半島可以搶,在南洋諸島也可以搶,但在太平洋諸島上搶個毛呀!當時太平洋諸島上,大部分是荒無人煙——縱使有人也絕大部分是土著人。他們不事生產,以打獵、捕魚、採摘野果、挖植物根莖為食,往往還不留隔夜糧。一貫搶慣了的日軍到這些島上可傻眼了:這還怎麼活呀?一開始國內還能運來些補給物資,但自盟軍反攻後,可就一點也運不來了。因為美軍見著船就炸,白天不敢行動,只能晚上偷偷摸摸的送。但後來晚上也不行了。因為美軍財大氣粗,根本不節省彈藥,他們一聽說哪片海域有敵艦,大批飛機馬上趕過去,對該片海域狂轟濫炸一通。島上日軍的日子更不好過,美華人的打仗方式完全與日本人想像的不同。在美華人看來,打仗就是為了佔地方。怎麼佔呢?把敵人趕跑就行了。為了把敵人趕跑,美軍幾乎不在乎成本。一發現或聽說哪有日軍,馬上對該區域進行炮火覆蓋。這樣一來日軍就只好鑽山洞了。可山洞裡有啥吃的呀?戰後有日本人統計說,在太平洋戰場,餓死的皇軍比被打死的還要多。日軍餓到什麼地步呢?最嚴重的時候居然連司令官的便當都偷了,要司令官頒發“嚴禁食用戰友屍體”的地步。現在,有些人說日軍在太平洋的失敗主要原因是物資匱乏,“要什麼沒什麼”。其實,這話只說對了一半。日軍佔了亞太那麼多的地方,什麼物資都不缺,要什麼有什麼,但這些物資都沒有出現在需要的地方。例如太平洋島上的日軍和本土的國民需要糧食,日軍在中國和東南亞就搶了很多糧食,但卻沒辦法運回國內以及運到太平洋諸島上;日軍需要石油,日軍佔領荷屬東印度(現印尼)的巨港油田。荷蘭軍隊在逃跑時幾乎沒有破壞油田,日軍接過來就能生產。巨港油田月產上百萬噸原油,足夠日軍需求了。但原油得經過提煉才能用,可煉油廠卻在本土和中國東北……。反正日軍擁有他需要的一切物資,但卻沒有能力把這些物資送到他需要的地方。這就是輕視後勤保障的結果。

    第三,思想僵化。應該說日本還是個喜歡接受新事物的國家,國際上有什麼,日本很快就有了。但接受新事物並不等於接受新思想新思維。例如在二戰中,幾乎所有的參戰國都大量裝備有衝鋒槍,可日本卻是個例外。並不是說衝鋒槍是什麼高技術的東西,日本造不出來。日本是造出過沖鋒槍的,他們叫100式手提輕機槍。但日軍高層認為,百發一中的衝鋒槍不如百發百中的步槍。打仗的時候,遠了就用大炮轟,用步槍“點名”;近了就拿機槍掃,就扔手榴彈;再近點就拼刺刀。這一套打法對付小國弱國倒也管用,但要對付美蘇等強國就不靈了。美蘇等強國打起仗來那是天上飛機炸,地上大炮轟,坦克、裝甲車、步兵高度協同,排山倒海的壓過來,衝鋒槍的怒吼織成一道道彈幕,讓日軍想拼刺刀都找不著機會。這時日軍才知道衝鋒槍的厲害,於是急急忙忙的把100式手提輕機槍從垃圾堆裡撿起來,視若寶貝。但很可惜,此時戰爭都快接近尾了。100式手提輕機槍僅僅生產了200來支就停產了。當然,衝鋒槍驚人的耗彈量也令日軍望而怯步,因為資源匱乏的日本根本承擔不起如此奢侈的打法。除了衝鋒槍,還有航母。日本是世界上最早發展航母的國家之一。二戰時日本先後擁有差不多30艘航母。日軍偷襲珍珠港,英軍奇襲塔蘭託,證明了用空中力量可以將一支沉睡的艦隊送入海底;英軍航母獵殺“俾斯麥”戰列艦,日軍在南海關丹海域用飛機炸沉英軍“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反擊”號重巡洋艦,證明了空中力量可以將一支醍著的艦隊送入海底。這些戰例都預示著航母稱霸海洋,空中力量主宰戰場的時代的到來。可日軍的思想卻還停留在堅船利炮、艦隊決戰的年代,花了很多的人力、財力和物力,建造了“大和”“武藏”等等一系列戰列艦和巡洋艦,把它們視為聯合艦隊的主力,輕易不值得用。而航母則屬於從屬地位。當然,日軍中也有能人,知道日軍的戰略思想錯誤,如濁澤治三郎和大西瀧治郎。特別是大西瀧治郎聽說日軍要建“大和”級戰列艦的時候,跑到海軍省去大鬧:“造‘大和’是個時代的錯誤。一艘‘大和’的造價頂得上3000架飛機。給我3000架飛機,我可以炸沉200艘‘大和’。”結果海軍省的高官們根本聽不進去,“八格牙路,你個小屁孩懂什麼?”結果不幸被大西言中,日軍辛辛苦苦建造的戰列艦和巡洋艦在太平洋戰爭中幾乎沒有施展什麼拳腳就全被美軍炸沉到海底了。說日軍思想僵化還有個例子。這得從甲午戰爭前說起。在甲午戰爭爆發之前,有一次,北洋水師的“鎮遠”“威遠”組成編隊訪問日本長崎。東鄉平八郎隨大家上“鎮遠”號參觀,看見大炮上晾著衣服,甲板上亂七八糟的,於是他認定北洋水師虛有其表。在他看來,武器是神聖的。一支連武器都不愛護的軍隊根本沒有戰鬥力。後來的甲午戰爭也證實了東鄉平八郎的預見正確。可到了二戰時,日軍卻把東西方文化差異視而不見,把東鄉平八郎的觀點生搬硬套到美華人身上。當時,一大群所謂的“美國通”極力鼓吹對美開戰,認為美國不堪一擊。為了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他們把美軍士兵在大炮管裡爬進爬出,在大炮管上嘻笑玩耍,擺Pose照相,在飛機背上尿尿的圖片給大家看,“武器是神聖的。一支連武器都不愛護的軍隊是沒有戰鬥力的”。除此以外,他們還告訴大家,“美華人、美國軍隊不愛國。他們罵政府,罵官員,連總統都罵”,“美軍紀律鬆散,連一二一都走不整齊,超過500米都要坐車”……,這樣一支無組織無紀律,既嬌生慣養又貪生怕死的軍隊有什麼好怕的呢?“只要皇軍朝天放三槍,他們就嚇得繳械投降!”可後來的事實證明,這些“美國通”的觀點是多麼的荒誕。美華人拼起命來一點也不比日本人差。為了報珍珠港被偷襲之仇,美華人愣是把B25轟炸機搬到了航母上,把常規起降需要的2000多米跑道壓縮到一百多米起飛,以有去無回的決心轟炸東京。在珊瑚海戰鬥中受重傷的“約克城”號航母,僅僅回珍珠港修了三天,幾乎就是貼了張“創可貼”就趕去參加中途島之戰……

    第四,狂妄自大,一廂情願。無論是一個人也好,一個團隊也好,一個國家也好,如果做事太順利,就容易產生“我什麼都能”的錯覺。日本自從走上對外擴張的道路以來,幾乎是一帆風順,搶了不少地盤。於是日本人也變得狂妄自大起來。狂妄自大的人,無論做什麼事,都認為自己是正確的。如果把事情搞砸了,他們也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怪老天爺不幫忙。借用一句電影臺詞就是:“不是我們無能,而是敵人太狡猾。”聯合艦隊司令官山本五十六被美軍獵殺後,就有人懷疑日軍密碼是不是被美軍破譯了。但日軍密碼專家卻拍著胸脯保證,日軍的密碼是最複雜、最完美的,敵人是無法破譯的。為了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他們還用同樣的手法拍了封電報,是有關聯合艦隊參謀長草鹿龍之介視察前線的時間和線路的。這電報當然被美國截獲並破譯了。但美軍很快就知道這是日軍的計謀,於是不理會,讓草鹿龍之介平平安安的完成了視察。結果以後,日本軍隊的密電就成了美華人面前的“皇帝的新裝”。縱觀整個二戰,日軍制定的作戰計劃,往往都是一廂情願式的,從來不考慮對方的國情。例如日本侵略中國,以為只要攻佔了中國的大城市,控制了主要交通線,切斷中國獲得外援的通道,中國就會投降,戰爭就會結束。可惜這都是不切實際的一廂情願式的想法。日軍的戰略思想更是蠢到家了,本來陷入中國的戰爭泥潭就已經受糟糕的了,可日本居然還要擴大戰爭,襲擊珍珠港,與美英等西方強國為敵,這不是壽星公上吊——找死嗎?

    第五,論資排輩、教條主義思想嚴重。應該說這毛病在哪個國家、哪支軍隊都有,但卻沒有一支軍隊像日本這麼嚴重。日軍是非常講究論資排輩的,晚輩在先輩面前只能點頭哈腰稱是。要是大家是平輩的,軍銜一個樣,那就看誰在學校裡的成績好了。日本海軍兵學校有一個不知道該說好還是不好的制度,每次考試,都把學生的分數、名次排出來,貼在最顯眼的位置。誰多少分,排第幾,一目瞭然。但輩分高,成績好,並不代表能力強。例如日軍的大本營參謀,在當時他們被譽為精英中的精英。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是在陸軍大學校、海軍兵學校考試成績前十名的畢業生中挑選出來的,屬於頂尖級人才。但現在在日本,“大本營參謀”卻是愚蠢和無能的代名詞。在日本,罵一個人不請示、不彙報、擅做主張,就說他是關東軍;罵一個人狂妄自大、自以為是卻又昏招百出,就說他是大本營參謀。在論資排輩的日軍,長官的任命往往不是按照能力而是按照輩分來的。例如聯合艦隊剛組建航空戰隊時,應該說讓對航母和航空比較瞭解的小澤治三郎、大西瀧治郎出任主官才對。但由於他們的資歷淺,輩分低,只好屈居次位,主官讓給了南雲忠一等人。但南雲忠一卻是個對航母一竅不通的傢伙。在偷襲珍珠港中,日軍只把美軍的軍艦、飛機和軍營炸了,卻沒有炸船塢和修理廠、油庫。以至於尼米茲到珍珠港上任太平洋艦隊司令時,都不忘“感謝”日軍,說他們為太平洋艦隊的快速恢復提供了保障。在中途島之戰中,又是這個南雲忠一,一會換炸彈,一會換魚雷,搞得日軍手忙腳亂,結果被美軍鑽了空子,短短5分鐘炸沉了三艘航母。要是當時南雲忠一開竅點,“不管白貓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說不定中途島之戰的結局還要改寫呢。別以為像南雲忠一的人是少數,其實日軍高層比比皆是。直到現在,日本人對安排給自己的任務都會不折不扣,完成得很好,但對於額外的工作就變得馬馬虎虎、應付了事,有一種“我死後哪管洪水滔天”的做派。所以,一個日本人能把事情做得很好,但一群日本人在一起工作,反而就不好了。

    第六,“資訊”“情報”兩不分。直到現在,在日語裡,“資訊”“情報”:都是同一個詞:情報。所以,你到日本學習或者旅遊,你就會發現日本幾乎所有的中高階學校都開設有情報專業。不知道的人以為那是培養特務的,其實,人家絕大多數是培養IT人才的。正因為資訊和情報兩不分,所以日本人也就經常把資訊和情報混為一談。其實,資訊和情報那是兩碼事。那資訊和情報有什麼不一樣呢?我們看抗戰劇,經常看到這樣的鏡頭:日本鬼子要出去掃蕩了。胖翻譯出來買菸,一邊交錢一邊說“到李莊”。那這算不算是情報呢?不算。這隻能算是一個資訊。因為鬼子可能去趙莊、去馬莊或者別的什麼地方也說不定。得要透過不同的渠道,把這訊息核實了,才能算是一個情報。二戰中的日軍並不缺乏資訊的收集能力,但卻沒有把這些資訊變成有用的情報。

  • 12 # 全視野一小白

    下面我來舉個例子

    日本海軍中有這叫“逃之慄田”外號的日本軍人--慄田健男

    在瓜島戰鬥中,慄田健男奉命率領艦隊攻擊島上的亨德森機場,戰列艦的強勁火力打的美軍如驚弓之鳥。慄田健男沒想到瓜島上有美軍的魚雷艇,機場在被炮擊之後,他們馬上就衝向慄田健男的艦隊。粟田健男,馬上帶領自己九艘驅逐艦,一艘巡洋艦,兩艘戰列艦逃跑。

    在1941年陸軍今村均大將帶領16軍登陸爪哇島,盟軍艦艇察覺到了威脅,在夜幕中撤退。結果被擔任掩護任務的慄田健男所率領的艦隊發現,慄田健男認為是盟軍大舉反攻了,馬上就扔下陸軍,率領艦隊撤退。但是得知真是情況後,馬上又帶著艦隊回來了,他向著盟軍艦艇發射魚雷,結果擊沉了美國的重巡洋艦休斯頓號和澳洲的珀斯號,當然也存在誤傷擊毀了自己的運輸船。

    為什麼日本人不怕死日本高層怕?

    日本高層為了蠱惑日本軍人無畏進攻,他們為了抵消士兵的怕死情緒,將死亡美化成玉碎。他們將日本傳統的武士道精神歪曲,將衝鋒比喻成櫻花盛開,將戰死比喻成櫻花盛開時突然凋落,以此來鼓動士兵奮勇向前。這些都是騙人的把戲。

    知道真相的日本高層當然明白死了也是白死不如想把法活下去。所以當也接近真理是,你會變得越膽怯!

  • 13 # 天擇雜談

    朱可夫作為二戰名將,其評價的份量肯定很重,肯定有一定的靠譜性,但是又有一定的侷限性:

    一是在蘇日的諾門坎戰役中,朱可夫只和日本陸軍和空軍交過手,而日本陸軍在三軍中是差的,日軍陸軍的武器裝備差,但是講究武士道精神,但是武士道終究敵不過鋼鐵,日軍戰敗。

    二是日軍中最強的是海軍,但是朱可夫沒有同日本海軍交過手,海軍的情況和陸軍不一樣,比如山本五十六,其對海軍的指揮能力還是比較強的。

    三是從常理上來說,越高的將軍指揮能力越強,因為將軍都是從士兵過來的,沒有一定的指揮能力也不可能當上將軍,朱可夫的話在邏輯上存在問題。

  • 14 # 不正經的軍棍

    據說二戰時期大和號“把大佐以上的軍官都宰了,日本才能得救。”這句話真假不知道,估計也差不多就這麼回事。不過朱可夫的評價是真是假,同樣難說。

    日本在二戰期間算是非常狠辣的一個角色,士兵不怕死這倒是真的,同樣,軍官也不怕死,這是誰都知道的事情。但這個勇敢,並不能打贏戰爭。太平洋上被美軍按在地上摩擦,1945年又被蘇聯的鋼鐵洪流碾壓。

    日本和蘇聯美國的戰術上是有代差的,作戰理念其實都還是停留在一戰時期,這個自身原因一部分,對手原因也是一部分,畢竟當時對手裝備還不如自己,誰成想後來跟蘇聯美國開戰了。自身國家的實力,以及對手實力就把日軍困在一個小圈子裡了,後來和美國開戰,也來不及了。而自身的戰術就是圍繞裝備進行的。

    說日軍將軍蠢,其實有時候還真對。你說你諾門罕一仗打輸了,你看到的應該是坦克不行,不回來好好研製坦克,結果呢,日本靈機一動,蘇聯打不過,咱打美國啊,東南亞那些殖民軍,打起來還是穩贏的啊,沒到兩年,日本和美國開戰了。

    當然,和美國開戰一方面原因是美國逼的,但是南下這思想可是實打實的日本人自己定的。而在太平洋上,日本被美國的謝饅頭吊打,這個時候日本弄了兩個豹式回去研究,結果太晚了。講真,你1939年和1940年幹嘛了?開著豆坦克在那耀武揚威。

    從日本在中國的一系列戰役上看,日本的高階將領們能力確實還可以,海軍也有山本五十六這樣的奇才。日本能夠在東亞橫著走,日本的高階將領絕不是窩囊廢,但這並不足以讓他們能打贏戰爭。

    日軍中倒是有個人眼光戰略都不錯,只不過夭折了。他叫石原莞爾,日本陸軍中的奇才,這個人的眼光非常毒辣,一手導演了九一八,這一次的冒險成功,讓他揚名立萬。然而他這個人性格卻是最大缺陷,桀驁不馴,他對東條英機的評價是“他頂多能管好倉庫裡的15挺機槍,再多就不一定了”。正是他這種性格,讓其在二戰中並沒有什麼發揮,最後法庭上也沒他,自己還因為沒當上戰犯生了不少氣。

    其實作為我們而言,不宜把日軍評價過低,畢竟我們當年還不如他們,而且又打了十來年。

  • 15 # 歷史笑春風

    朱可夫在他的《朱可夫回憶錄》的哈勒哈河戰役裡是這樣評價的。同樣的,英雄所見略同,毛主席在抗日戰爭時期發表的《論持久戰》中也指出了,日本軍隊的長處不但在它的武器,也在於它的技術和兵員教養。但在後面,毛主席也指出了日軍在戰爭中的種種錯誤,主要是戰略指揮上的錯誤,指出日軍在高層協調上的缺陷。

    日本陸軍學德國,海軍學英國。但都是重在戰術上的學習。由於本身所處的位置,沒有可能去實施大的戰略行動,因此多是紙上談兵,沒有實際的經驗。這造成了日軍下級官兵戰術方面很出色,可上層軍官十分無能。最突出的例子就是指揮英帕爾戰役的日本指揮官第十五軍團司令 牟田口廉也 ,他的十萬部下由於他的錯誤指揮居然餓死大半。

    日本海軍也是一樣。只在開戰偷襲珍珠港僥倖成功,中途島海戰後就沒打過什麼勝仗。最後在失敗前,日本底層官兵喊出了“只有把大佐以上的軍官全殺了才能救日本”的口號。

  • 16 # 有容乃大19821002

    朱可夫作為二戰名將,其評價的份量肯定很重,肯定有一定的靠譜性,但是又有一定的侷限性:

    一是在蘇日的諾門坎戰役中,朱可夫只和日本陸軍和空軍交過手,而日本陸軍在三軍中是差的,日軍陸軍的武器裝備差,但是講究武士道精神,但是武士道終究敵不過鋼鐵,日軍戰敗。

    二是日軍中最強的是海軍,但是朱可夫沒有同日本海軍交過手,海軍的情況和陸軍不一樣,比如山本五十六,其對海軍的指揮能力還是比較強的。

    三是從常理上來說,越高的將軍指揮能力越強,因為將軍都是從士兵過來的,沒有一定的指揮能力也不可能當上將軍,朱可夫的話在邏輯上存在問題

  • 17 # 立志成蟲

    這個評價不準確,二戰時的日本實際情況是戰術一流戰略垃圾。日本在二戰的表現是為了解決一個“麻煩”要製造一個更大的麻煩,要佔北韓必須要先佔滿洲(中國東北),這是二戰之前的事兒,要佔東北還要佔蒙古和華北,要征服整個中國國力消耗太大資源不足,怎麼辦?打敗美國去東南亞掠奪資源,特別是當時中國也依賴進口的石油和橡膠。麻煩越搞越大,“九一八”事變的元兇之一石原莞爾好像說過,戰爭一開始就該考慮怎麼結束。日本的軍國主義分子只在乎自己領子上能不能掛上將軍銜的金星,以下克上擴大侵華戰爭的規模。跟美國開戰,清楚日美差距懸殊的山本五十六仍然堅持發動太平洋戰爭並首先偷襲了珍珠港。耗不過中國打不過美國,日本佔了上千萬平方公里的“陸海版圖”,佔的地方越大力量越分散,資源消耗更快,只能一步步走向失敗

  • 18 # 雷神之錘

    這個評價還是相當不錯的,在談及日本的時候,往往被日本的某些表現所驚訝,瘋狂的作戰風格,自殺式衝鋒,神風特工,可以說是普通日本士兵的表現,但是將其層次向上提高,到了戰役及戰略上來說,日本卻存在著太多的問題。

    可以說,日本沒有什麼戰略家可言,一旦把問題變大的時候,日本往往犯錯。

    日本在戰略選擇上實際上更多顯現的是無奈,而不是戰略家有用那種眼光來考慮問題,幾乎只是做了一村買賣似的,就像在中途島戰役來說,這場戰役說是可以說是日本發動的最大規模的戰役,但是作戰計劃千瘡百孔,完全是一干情願的在想象著對手的行動,完全沒有考慮到如果一旦出現意外會怎麼辦。

    日本在整個太平洋戰爭當中缺乏的是戰略上考慮,戰役的靈活性,幾乎在是高層在拿下城士兵的生命開著玩笑,並沒有真正的通盤考慮事情,所以說,下層優秀,上層無能,這是很正常的一個表現。

  • 19 # 陸棄

    一流的日軍士兵,二流的軍官,三流的統帥,朱可夫說的沒錯日軍越到高層越垃圾。

    下克上的傳統伴隨日軍直至二戰結束。日本關東軍在1931年9月18日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參謀出身的板垣徵四郎竟然不顧日本政府意見的執意擴大戰爭。像日本這種政府指揮不了軍隊,縱觀二戰以來獨此一家。

    日本軍隊的最高指揮權不是掌握在政府和軍隊高階將領手裡,而是掌握在一群沒上過戰場的陸軍參謀手中。可想而知,一群整天只知道勾心鬥角耍陰謀詭計時,做出戰略與戰術有多麼愚蠢。碰到比日本弱的農業國,例如中國日本尚且可以憑藉這士兵的單兵勇猛、武器裝備的先進,碾壓中國軍隊。碰到了蘇聯這樣的工業國,盡然還想憑藉血肉之軀戰勝蘇聯強大的機械化軍隊。雖然日軍擁有空中優勢,但在諾門罕戰役中,還是被戰神朱可夫一戰消滅了6萬日軍主力,此役之後日軍不敢北上。

    類似的列子還有太平洋戰爭後期,面對美國海軍的碾壓式優勢,日本軍隊最高指揮竟然想出了愚蠢的守島戰術,在東南亞的主要島嶼都佈置重兵阻攔美軍的進攻,結果美軍一個跳島戰術讓日軍的所有的努力化為烏有,攻擊防守薄弱的島嶼,日軍重兵防守的島嶼受到美軍的封鎖毫無用武之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煤礦電工有前途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