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宋侃趣史
-
2 # 王玉潔507
在北宋、南宋時期,朝綱混亂政治黑暗。繁重的賦稅導致農民流漓失所苦不堪言,最後導致北宋方臘起火、南宋鐘相楊么起義。究其原因無非二點,其一是朝庭對勞動人民的剝削日益加劇。其二是統治階級的矛盾不斷加深,造成社會的動盪。是導致兩宋時期農民頻繁起義的因素。
-
3 # 世界史圖鑑
宋朝的農民起義爆發的次數並不比其他王朝少,但是從其規模和影響力上都不足以撼動封建王朝的統治。歷史上的農民起義無外乎人口和土地矛盾出現了不可調和的現象。再加上國家徵收的徭役賦稅,激化了人口與土地之間的矛盾。
傳統的封建社會重農抑商實施小農經濟,只要農民有土地,甚至不需要這個土地去完全養活他的家人,農民也不會奮起反抗,只有農民徹底的失去了土地,又無法作為依附農,在其他的莊園中,徹底絕斷了生路才會揭竿而起。而農民起義最主要的口號就是均貧富,想法確實很單純,但是最終這個口號根本無法使農民起義者以及追隨農民起義的農民獲得自己所想要的東西。
農民軍的結局或者農民軍被鎮壓,這些農民被法辦,或者是得到官府的一些安置,或者就是被其他地主集團所利用成為新王朝的開拓者。當新王朝建立之後,隨即被打回原形。那些集團根本不會與農民分享自己的新政權。而且由於兩宋時期的商業發達並不重農,抑商所以很多時候的農民起義並非是完完全全的農民發動的。例如北宋時期曾經實施嚴格的禁止茶葉外運活動。導致那些種植茶葉的茶農利益嚴重受損,由此引發了王小波和李順的農民起義,有一些地方比如川蜀地區爆發的農民起義問題也並非是在兩宋出現和積累的。而是從五代十國遺留下來的問題。
宋朝的緩解內部矛盾的政策宋朝對於這些邊境地區對於自己無法直接管理的地區,所採用的依然是舊制度,為了保證社會的基本穩定。但是這種舊制度依然有地區的既得利益者,他們對於土地兼併會一直延續自己的父輩和祖輩的狀態。所以土地的兼併問題,並沒有在宋朝成立以後,在官方的主導下進行解決。
當然對於宋朝而言土地問題,宋朝採取的方式與其他封建國家有所不同。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在人口還未爆炸之前,國土耕地面積率最高的國家。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緩解了土地兼併造成的民眾全然失去土地的現象。
第二種方法也就是大力發展工商業吸納勞動人口,尤其鼓勵海外貿易。一方面沒有土地的農民又有了額外的生活出路。另一方面在經濟上大水漫灌促成經濟大繁榮。,也可以減小底層民眾的壓力。所以宋朝的農民起義都是地區性的,沒有全國性的。
而且宋朝還有一種削弱農民起義的方式就是徵兵,就是給錢。這些都是兩宋時期,農民起義爆發無法蔓延,全國的原因。
而且農民起義最重要的還在於領導者。如果一個農民起義的領導者沒有什麼大文化,那麼農民起義在半年或一年之內就會疲態盡顯。不必要正規的軍隊去鎮壓內部也會爆發混亂,甚至迅速腐敗。所以真正的農民起義它的領導者一定不是農民或者說它的領導者即便是農民,他的領導班子也絕對不可能是農民,他的智囊就更不可能是農民了。
而且農民起義要想成功,必須要把農民軍蛻變成一隻集團軍或者說是政府軍,才能建立新政權,否則當這些吃不飽飯的人組成軍隊一開始可以說搶官糧,但是最後如果沒有蛻變的話,這支軍隊就一定開始搶其它地區普通民眾的糧食成為暴軍。而其他地區的農民也會因為這一隻狂暴的農民軍隊而站在政府的一面,這在歷史上有很多例子的。
農民軍之所以能夠吸引很多民眾參與,就是因為他的口號。而當它也無法解決土地問題,或者他的土地問題的解決很失敗,那麼也會造成內部的分裂和動盪,人心的渙散。尤其是在這基礎之上,農民軍的領導人開始驕奢淫逸,那麼農民政權的潰敗就更快了。
北宋還有一種減輕農民軍爆發的政策那就是減少徭役的派發而是徵集廂軍,作為政府的免費勞動力。這一方面可以減輕農民的負擔,另一方面閒暇的農民也會自願應徵入伍,因為這也給工資。
同時農民軍想要成功,也必須有地方大族的支援。而宋朝最吸引地方大族的就是不抑制兼併。地方豪門望族有自己的莊園,而且政府對他們的莊園是採取保護措施的,他們的利益得不到損害,反而因為有一個穩定的中央集權而得到保護,他們是無論如何也不會支援地區的農民起義的,甚至會完全站站在政府的一邊,同時政府也給他們很多晉升的道路,尤其是宋朝的科舉制,使得大量的人才都集中在政府,而非散落於民間。雖然這麼做造成了國家財政危機。但是最令封建統治者頭疼和無法解決的農民起義問題相對而言得到了很好的解決。
-
4 # 鬼影問道化真身
歷代皇朝沒什麼真正的太平盛世。每一朝代,至始至終都伴隨著各種叛亂丶農民起義、盜匪嘯聚山林的問題。大家仔細看一看司馬光老夫子的大作《資治通鑑》,就能明白了。因此兩宋時期,還算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社會相對安定的時期。
兩宋時期有兩個顯著的特點:
1,兩宋時期,中國人口增長迅速。
北宋統一時,全國約三千萬人。北宋垮臺以前,全華人口多達八千萬人。
南宋立朝時,全國約一千五百萬人。南宋與蒙古汗國開戰前夕,全華人口高達六千萬。
2,兩宋時期,財力大增。
北宋統一時,全國稅收為八百萬兩(白銀)。北宋與金開戰前夕,全國稅收為三千六百萬兩白銀。
南宋立朝時,全國稅收為五百萬兩白銀。南宋與蒙古汗國開戰前夕,全國稅收為六千萬兩白銀。
(以上資訊可以從宋朝遺留的相關記錄中查到,也可以從專門的宋史專家的相關作品中找到)。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宋朝還是一個比較發達的時代。論人口、稅收,宋朝僅次於清朝,若論文化,宋朝的成就要遠高於清朝,甚至可以說宋朝鑄就了華夏的人文精神!
-
5 # 放棄的回憶
這是一個關於社會經濟結構的問題。
一:社會動盪是貧富差距過大的必然產物一個國家,其國民貧富差距兩極化發展,必然會損傷社會發展的根基。迷茫的人們要麼在沉默中沉淪消亡,要麼在沉默中徹底爆發。而德意志哲學家叔本華有言:無所事事的人總是安靜不下來的。這就是社會動盪的根源。
兩宋,共享國運319年,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相比其他朝代,兩宋有太多的與眾不同,農業革命、古文運動、城市崛起、民族主義興起、市民階層形成等等。
生在社會主義國家,長在五星紅旗之下,長期接受的是馬克思哲學的薰陶。我們在回顧歷史之時,總是以矛盾的觀點,以階級鬥爭的觀點看待歷史。在我們看來,兩宋社會動盪、農民起義頻繁的根源是階級矛盾、民族矛盾。
民族矛盾,在於北方少數民族政權非常強大,經常入侵兩宋,並最終滅亡兩宋。階級矛盾,在於兩宋官僚地主階層腐化墮落,壓迫百姓。說到這兩個矛盾之時,那麼兩宋的重文輕武、三冗問題、強幹弱枝、守內虛外等問題就呼之欲出。
然而,上述問題,是源於文明中心不夠強大,無法統御天下所引發的。因為與問題無關,這裡就不論述了。
實際上,社會動盪的根源只有一個,那就是社會貧富差距過大,這是社會經濟結構的問題。
二:農業革命所帶來的工商業繁榮兩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動盪不安的呢?宋真宗。
宋真宗時期,遼國入侵,真宗皇帝御駕親征,擊敗契丹人。然而,國內還有更大的問題等著宋真宗去處理。於是宋遼簽訂了澶淵之盟,北宋王朝的疆域差不多就定了下來。
國內有什麼更大的問題呢?吃飯的問題。
歷史上有切確記載在泰山封禪的皇帝有六位: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有人說,宋真宗封禪降低了封禪的格調,所以後世君王都不封禪了。
這是說不過去的,宋真宗還真有封禪的資格,而且資格很大,因為他解決一個很大的問題,這就是吃飯的問題。
兩宋的農業革命就是由宋真宗這位看似喜歡亂搞的皇帝搞出來的。為了解決吃飯的問題,宋真宗從占城引進了一種耐旱耐澇的農作物,這就是占城稻。宋真宗除了讓專門的大司農等農業專家進行培育改良,其自身也在皇宮之中進行試種。
後來,宋真宗又引入了暹羅(現在的泰國)的良種水稻,對前來宋朝貿易的阿拉伯人也十分看重,他們帶來的胡蘿蔔等,也在宋朝進行大量的種植。
宋真宗將全國疆域分為十五路,設立轉運使,減免了自五代十國起各種隔間雜稅,發動百姓進行生產,改良鐵製農具。經過宋真宗的努力,宋朝迎來了鹹平之治,這是天下大治。按儒家的傳統,宋真宗有資格封禪。
宋真宗一朝,宋朝耕地面積增加了將近一倍,從最初的三億畝增長到五億畝;糧食產量增長了兩倍,從畝產一石增加到三石;戶籍人口超過了盛唐,從最初的六百五十萬戶增長到九百萬戶,人口從4500萬到破億;國家年財政收入是盛唐的三倍到七倍,普通百姓平均收入增加了三倍。
三:市民階層的崛起宋朝在國家政策上是十分寬容的,誕生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大哲學家。實際上,宋朝也是這麼做的。
宋史專家鄧廣銘先生說:“宋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最高階段,其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所達到的高度,在中國整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之內,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
農業革命的產生,當然不只是宋真宗一個人的功勞。然而,對兩宋,對古代中國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對一個靠天吃飯的農業國家而言,其影響也是十分巨大的。
從宋真宗一朝開始,市面上多了很多的糧食,這就是商品糧。這為農民進城成為市民提供了經濟基礎。
宋朝的寬容體現在四項基本國策上:土地政策、戶籍政策、稅收政策、工商政策。這四項政策很難詳細解說,這裡簡單說一下。
宋朝的土地政策是不抑兼併的,在我們看來,這項政策是惡政。因為不抑兼併的結果是地主官僚大肆兼併土地,無數的自耕農將會淪為佃戶,甚至是農奴。
實際上並非如此,土地兼併的根源並非強權,而是農業的脆弱性。自耕農一旦遭遇天災,土地無所出,那麼就不得不將土地低價出售以求活命。
宋朝的不抑兼併,在西方資本主義世界,這完全是尊重私人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的原則。喜歡讀文化史的人們會發現,宋朝是一個高度契約化的社會。
戶籍政策,在宋朝,官府是不限制百姓自由流動的。宋朝國策,地主官僚等任何人不得侵犯百姓的人身自由,百姓可以在大宋的國土上自由遷徙,在某個地方定居三年以上,那麼就會自動獲得當地的戶口。這個戶籍政策似乎現在都做不到。
稅收政策,在宋朝,農業稅收只佔了三成,商稅卻佔了七成。宋朝的農業稅收,其正稅是改良的兩稅。兩稅制,是一種財產稅。宋朝按財產的多少將百姓劃為五等,財產多的多交稅,財產少的少交稅,無產者是不用交稅的。
工商政策,兩宋為了對抗北方強大的少數民族政權,十分重視稅收的來源,工商業稅收是大頭,宋朝十分看重工商業。唐朝時期對工商業的限制,在宋朝全部被打破,唐朝的坊市制度被宋朝的街道制度所取代。兩宋鼓勵商人經商,街道隨處可以開設店鋪。宋朝的商稅也非常細化,並且出臺了相應的商稅法規,這在唐朝是沒有的。
兩宋寬容的政策,使得失去土地的農民大量湧入城市,為手工業作坊提供了廉價的勞動力,促使工商業迅速發展,城市快速崛起,市民階層逐漸形成。
城市崛起,市民階層形成,帶來了古文運動,帶來了民族主義的興起。現代白話文,也就是我們說話用的口語,就是從宋朝開始逐漸形成的。宋詞等通俗文學,也是從宋朝開始興起的。紙質貨幣、銀行、融資、創業、工廠等等現代名詞,在宋朝都是有代名詞的,如交子、錢莊、通貨、經商、作坊。甚至有歷史學家稱,在宋朝的古文運動就是文藝復興,而宋朝繁榮的工商業就是資本主義萌芽。
四:兩宋頻繁的農民起義實際上是市民抗稅對於一個商業化的社會,貧富急速分化是一個很自然的結果,而貧富差距過大卻是社會毒瘤。一般來說,農民起義都是爆發於貧困落後的地區,因為貧困,農民本身就吃不起飯,這個時候面臨天災或者是朝廷的賦稅重壓,為了活命就不得不揭竿而起。
然而,農民起義在宋朝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為兩宋朝廷是十分有錢的,某一個地區如果遭受天災,會第一時間得到朝廷的賑濟。而且,兩宋會在流民中募兵,從根本上斷絕農民起義爆發的任何可能。
兩宋的稅收雖然非常雜亂而且沉重,但是朝廷徵收的賦稅還沒有讓老百姓活不下去的地步。對於無產者,宋王朝是不徵稅的。農民們如果遭遇天災,最多就是失去土地,土地沒了,稅收也就沒有了。
兩宋所謂的農民起義並非爆發於貧困落後的地區,相反,都發生在非常富裕的地區,而且不是從鄉村引爆的,而是從城市開始的。
例如,北宋的方臘起義,就爆發在宋朝經濟最為繁榮的江南地區。而爆發的原因在於宋徽宗亂搞,生辰綱弄得江南民不聊生。生辰綱雖然不好,但卻是賦稅,對於富裕的江南,不是完全沒有能力承擔。
對於市民階層而言,不論是商人,還是作坊主,或是普通的手工業作坊工人或者店鋪夥計,對於他們而言,起義的目的並非是要推翻宋王朝的統治,而是在爭取政治權力。
例如,《水滸傳》中的宋江起義,其目的就是為了招安,要獲得相應的政治權力。水泊梁山那一夥人,根本就沒有想過要攻掠州府,推翻宋王朝。這與其他朝代的農民起義有著根本的不同,如明朝的闖王起義、清朝的太平天國運動,他們的目的就是要推翻前朝,建立起自己的統治。
很多人說,富宋連普通的百姓都能穿得起綾羅綢緞,一個熟練工匠的工資能夠比得上一個知府,這十分誇張,卻是一個事實。因為這就是市民階層。
市民階層有錢了,卻沒有取得相應的政治權力,他們面對的是一個階級固化的宋王朝,是一個由官僚地主所主宰的宋王朝。這些官僚地主,憑藉手中的政治權力,什麼都不用做,就能瓜分他們的勞動果實,可以向他們徵收沉重的賦稅。
面對不合理的稅收,市民階層只能選擇起義,希望藉此迫使宋朝當局讓步。實際上也是如此,當起義爆發後,宋王朝的皇帝想到的就是免稅減稅。發動起義抗稅的商人們,在宋王朝下令減免稅收後,其手下跟隨的市民們就紛紛選擇叛離,最終只有發動起義的領導者被打上造反的名字被朝廷誅殺。
現代社會是一個市民社會,市民享有很大的政治權力,面對不合理稅收時,鬥爭方式就是罷工。兩宋,共享國運319年,有切確記載的市民起義就有433次,差不多每年都有那麼一兩次。現在資本主義世界的罷工示威遊行,其實和兩宋的市民起義的性質是一樣,只是鬥爭方式更為成熟。
貧富差距過大的問題,在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更為嚴重,這是對當局政府最大的考驗。
回覆列表
恰逢筆者近日再讀《滿江紅》, “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每逢提及岳飛,總是能讓我的耳邊回想起這兩句話,《滿江紅》是我們高中課本中所學的課文,全文短短九十三字,卻滿懷激情的表達了岳飛的愛國之情。筆者今日再讀《滿江紅》,帶你一同瞭解兩宋社會動盪、農民起義的真實原因。
一、兩宋時期的起義
宋王朝統治時間之長久是古代史上少有的,但兩宋時期發生的民族之間的矛盾和階級的矛盾也是相當多的。自秦朝陳勝吳廣起義之後,歷朝均不乏農民起義。農民起義是階級鬥爭的代表,他推動著社會歷史的向前發展,想必大家上歷史課的時候,歷史老師也有曾說過"各王朝改朝換代的直接原因便是農民起義"。
據資料調查,宋朝統治時間為319年,其中期間發生的大小農民起義共有434次,就這樣平均算下來每年有1.4次,歷盡如此多的農民起義,宋朝卻依舊沒有被農民起義所打倒。所以說,宋朝又是歷史事實上不為農民起義所滅亡的大型王朝。那麼宋朝為什麼能夠在如此多的農民起義中生存下來呢?
宋朝共有4次比較著名的起義,當然宋朝大大小小起來有許多起義,但尤為著名的是以下四次:王李起義,宋江起義,方臘起義,鍾楊起義。為了方便記憶,歷史學家將發起人作為起義名稱。起義都是起義,所以想必之間必有什麼聯絡與共通之處。其中,前三個起義均為自然災害導致成。 而最後一個有些不同,清軍入侵,宋軍殘暴促使了鍾楊起義。從整體來看,起義的人一開始呈上升趨勢。但是起義的時間短,範圍小,規模小又加上被鎮壓,被招安,時間一長來起義次數越來越少,人數越來越少。沒了兵怎麼起義?怎麼打戰?所以說宋朝的農民起義到最後也歸為沉寂。
二、宋朝農民起義頻繁的原因及分析
雖說宋朝的商業發達,經濟發達,但是下層人民農民階級生活的卻是非常的慘烈,簡直可以用天災人禍這4個字來形容。天災亦是指自然危害,人禍是指朝廷腐敗與外患動盪。本來就被政府的賦稅壓的苦不堪言的農民,又加上外部的災害,以導致到後面生存的機率都沒有了。身與心的折磨,加上外物的條件,農民起義就孕育而生了。
著名歷史學家秦暉認為,農民起義需要以下幾種條件"第一官府濫用名利,橫徵暴斂;第二,官府實行嚴厲的經濟壟斷;第三,實行嚴厲的戶口控制;第四,吏治腐敗,法外敲詐;第五,官府與民間組織對資源的掠奪;第六,天災與外患等非社會因素"由此可見,起義是官逼民反與天災人禍的必然。
1、地主階級的"大山"
1)土地兼併嚴重
自戰國時期商鞅變法以後,歷朝歷代所推行"重農抑商""以人為本"的基本國策。重農抑商政策,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了土地經濟現象,並維護了封建王朝的統治,保護了小農經濟的穩定。但是任何東西都具有雙面性,重農抑商並不例外。土地兼併現象是歷代帝王朝所不得不重視的一個問題,歷代王朝都是抑制土地兼併為主,而宋朝是歷史上唯一一個不抑制兼併和不抑制商的朝代。但不抑制兼併,導致土地過於集中。大多數的農民因此失去了土地,失去了勞動工具和財產。然而集中的土地到哪裡去了呢?當然就是地主階級了。農民沒有土地,沒有耕作沒有來源,然而地主卻擁有大片土地,將土地出租給其他農民獲取利潤,然而農民付給地主高昂的租金,並沒有多餘的剩留,甚至有時候飯不飽食不足衣不足。又不得不朱棣,他也無法讓生活好轉。有錢的越來越有錢,貧窮的越來越貧窮,貧富差距越來越懸殊。貧農的仇富心理越來越重,而華人的"不患寡而不患均,不患貧而不患不安。"的思想根深蒂固。於是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越來越尖銳,起義自然就產生了。
2)官僚階級與地主階級的壓迫
農民階級雖說具有軟弱性,而當地主階級的壓迫到一定程度時,誰又會再坐以待斃。又再加上天災兵禍,最終爆發。一般來說,在王朝建立之初,統治者會採取相對寬鬆的政治政策,讓戰爭後的人民休養生息,維護社會安定性。北宋建立之後,除了前幾位比較寬鬆外,其他幾位統治者都推行對內殘酷閱讀,對外屈膝投降的反動政治。接近矛盾越來越尖銳,土地兼併越來越嚴重,農民反動勢力越來越多。就像《水滸傳》裡大多英雄都是被逼上梁山,這也正驗證了地主階級的暴行,把所有的窮人都逼上了絕路,想不造反都不行。
3)賦稅繁重,差役酷虐
封建政府財政收入的絕對部分來源於賦稅,賦稅也是 農民對政府所必須承受的義務。宋朝不抑商使得商業發達,商人納稅的稅收較高,當然稅收升高,農民的賦稅也提高。而農民只僅僅依靠土地的收成,根本負擔不起高額的賦稅,又加上除了賦稅以外,農民還要向國家繳納其他的雜稅,這樣更加重了農民的負擔。 2、思想教育隱患重重
1)君綱思想混亂
傳統思想,儒家思想的君綱思想薄弱。宋朝處於中唐至五代十國戰亂後的大背景後,建立起來的中國傳統文化,經歷了戰亂紛爭幾乎趨於崩潰,趙匡胤黃袍加身更是如此。南宋時期,朱熹將儒學推向了高潮,併成為統治階級的思想主流。在此之前,理學還並沒有成為官方哲學,所以他的影響力非常的有限。
2)選官制度的弊端
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為了抑制武將專權,提倡多讀書,重文抑武。大興科舉選拔了大量的人才,併為以重任。科學考試在宋朝的錄取人數比往常隋朝唐朝的遠遠要多。"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仲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處,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便是這麼來的。大興科舉,重文抑武,使得宋朝官員,冗官氾濫的形象。但是畢竟選官制度只選的部分人,沒有選進的人,便會產生報復心理,從而引起社會的動盪不安。
3)自然災害氾濫
起義發生的根本原因是階級原因和上層原因,自然原因極為次要原因和外因,他誘導了起義的發生,他加速了起義的爆發。但自然原因的危害,加上統治階級的不作為,使得農民階級的人越來越處於崩潰邊緣。這樣一來,掀竿而起。
三、宋朝沒有被農民起義所滅的原因
宋朝政府的不抑商和不抑兼併的基本國策,拓寬了經濟來源和就業渠道。然後國家軍制改革轉嫁矛盾,又由於農民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農民起義的規模小,時間短,並沒有相互聯合。又加上少數民族的侵略,民族矛盾尖銳。宋朝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空前加強,減少了農民起義的可能性。階級鬥爭也是時代一定的發展需求,目前來看,農民階級並沒有戰勝地主階級與統治階級的可能性。
四、結語
自古以來,農民階級就是中國社會的重要階級。農民問題關乎著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儒家思想的代表人荀子在《荀子.哀公》雲:"君為舟,民為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在現如今國家要想長治久安,政府也應該關注民生問題,解決三農問題,徹底貫徹農惠農政策,農民安則社會穩定。
參考文獻:
1、 《滿江紅》
2、 《荀子.哀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