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東歸不王秦,出自於季子的詩《詠項羽》。 詠項羽 [ 唐·於季子 ] 北伐雖全趙,東歸不王秦。 空歌拔山力,羞作渡江人。
55
回覆列表
  • 1 # 丹朱命理

    《詠項羽》唐代:於季子

    原文:北伐雖全趙,東歸不王秦。

    空歌拔山力,羞作渡江人。

    白話文釋義:北伐秦朝雖然獲得了勝利,但卻不想在秦地稱王。

    擁有力拔山河的氣魄,羞於渡江面見江東父老。

  • 2 # 不求人的三腳貓

    東歸不王秦,出自於季子的詩《詠項羽》。

    詠項羽 [ 唐·於季子 ]

    北伐雖全趙,東歸不王秦。

    空歌拔山力,羞作渡江人。

    白話文釋義:北伐秦朝雖然獲得了勝利,但卻不想在秦地稱王。

    擁有力拔山河的氣魄,羞於渡江面見江東父老。

    項羽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起義,項梁陣亡後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於鉅鹿之戰擊破章邯、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秦亡後稱西楚霸王,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 而後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進攻項羽,項羽與其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期間雖然屢屢大破劉邦,但項羽始終無法有固定的後方補給,糧草殆盡,又猜疑亞父范增,最後反被劉邦所滅。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突圍至烏江邊自刎而死。

  • 3 # 殘陽暮裡酹江月

    歷史上有多少文人騷客嘆詠楚漢爭霸的風雲。這首應該不算太出名。不過其實總結的非常到位。下面我來簡單回顧下楚霸王轟轟烈烈的發家史。

    隨叔父項梁起事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同年九月,項羽在項梁的授意下將會稽太守殷通殺死,項梁召集原先所熟悉的豪強官吏,發動吳中之兵起事。項梁派人去接收吳中郡下屬各縣,共得精兵八千人。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六月,陳勝被殺。項梁聽取范增的意見,在民間找到楚懷王之孫熊心,立為楚懷王。

    此後項梁連破秦軍,非常驕傲。秦帝國於是增派大量援軍,章邯在得到援軍後突襲項梁,項梁兵敗被殺。

    章邯殺敗項梁後,認為楚兵不足為慮,於是引軍北渡黃河,大破趙國。趙王以陳餘為將,張耳為相,敗走鉅鹿,章邯率領王離、涉間共四十萬圍攻鉅鹿。

    張耳重建趙國

    這裡我們叉開去說一下另一隻義軍,張耳、陳餘。

    張耳(公元前264年-公元前202年)早年為信陵君門客,授外黃縣令。

    “秦滅魏數歲,已聞此兩人魏之名士也,購求有得張耳千金,陳餘五百金。”(史記.張耳陳餘列傳)於是張耳、陳餘更名改姓逃亡到了陳縣。

    陳勝、吳廣起義,進入陳地時,聚眾已數萬。張耳偕陳餘遂投奔起義軍,被任為左右校尉。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八月,張耳、陳餘隨義軍大將武臣趨至邯鄲。時陳勝在陳縣稱王。於是張耳、陳餘亦勸武臣在趙地稱王。武臣遂自立為趙王,以張耳為右丞相,陳餘為大將軍。

    陳勝為了武臣去援救周文,承認了武臣稱王。武臣卻只想割據一方,派韓廣北攻燕地,李良攻常山郡。李良兵力不足,求援時,被武臣的姐姐侮辱,李良一怒之下,殺死了武臣的姐姐,又殺死武臣,投降秦將章邯。張耳因耳目較多,及時逃脫。事後,張耳招集未叛士卒約數萬人,將原趙國後裔趙歇立為趙王,遷居信都。

    章邯率軍進攻河北,“章邯引兵至邯鄲,皆徙其民河內,夷其城郭”。張耳知道自己兵力不足,信都難守,就保著趙歇往東逃走,被秦兵圍困在鉅鹿城。張耳派人冒著生命危險,去向正擁兵數萬駐紮鉅鹿城北的“刎頸之交”陳餘求援。而陳餘則自恃兵少,難以敵秦,不予授救。

    諷刺的很啊,當年一起出道的生死兄弟,見死不救。確是項羽救了他。項羽此前和他應該沒啥交集。倒是史書記載,劉邦此前和張耳曾經有過交情的。

    鉅鹿之戰--項羽崛起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楚懷王以宋義為上將軍,封項羽為魯公,為次將,范增為末將,以宋義為主帥率兵五萬前往救趙。宋義軍行至安陽,逗留四十六日,不再進軍。項羽向宋義建議和趙兵內外夾擊,必可破秦。宋義不聽,還在軍中飲酒作樂。時天寒,又連下大雨,士卒又冷又餓。項羽去宋義帳中,將其斬殺。對其他人說楚懷王暗令我將其殺死。眾人悚懼,推項羽暫為上將軍。“使桓楚報命於懷王。懷王因使項羽為上將軍。”

    項羽殺了宋義之後,威震楚國,名聞諸侯,率領全部兵馬渡河,與秦軍大戰九次,章邯破走,項羽率軍繼續北上進攻王離。楚兵以一當十,呼聲動天,打退章邯後,諸侯軍受到了極大的鼓舞,與項羽一起進攻王離,斬殺蘇角,並生擒王離,秦將涉間不願投降而自殺。“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 【《史記·項羽本紀》】

    可以說鉅鹿之戰才使得項羽真正站上秦末諸侯爭霸的大舞臺成為主角。

    所以說 於季子 《詠項羽》 第一句就是 北伐雖全趙。

    此後項羽多次打敗秦軍,秦二世派人責備章邯,趙高等又從中作祟。章邯等不得已,和專案和談,並最終投降。公元前206年十一月,投降的秦兵因不堪被當奴隸驅使,伺機作反。項羽召集黥布、蒲將軍等人商議,認為秦兵很多,入關中後如果不聽令,會引起非常大的禍患。於是,項羽將秦降卒二十餘萬全部在新安城南連夜坑殺。

    項羽消滅了秦軍主力後,即率諸侯軍向關中挺進。(此後發生了我們耳熟能詳的鴻門宴。)

    東歸不王秦-沐猴而冠

    項羽進入咸陽後,引兵屠戮咸陽,殺秦王子嬰,火燒秦王宮。“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人或說項王曰:“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王見秦宮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王聞之,烹說者。”

    項羽一把火把秦都城燒了個痛快,心思歸江東,說出了那句天下名言:富貴不歸故鄉,如錦衣夜行。在史學家看來,項羽終究只是一個莽夫罷了。太史公甚至說他 沐猴而冠,空有人樣,穿衣戴帽,還是猴子!

    所以詩人第二句說 東歸不王秦 。 可能對項羽來說,快意恩仇就好了。

    如果有一點點政治素養,或者不是那麼剛愎自用,能聽聽謀士的建議。就算鴻門宴沒殺掉劉邦,有怎麼樣呢?

    所以這是最後兩句也總結的很到位:空歌拔山力,羞作渡江人。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項羽大英雄又怎麼會包羞忍恥呢,他做不到的啊!

  • 4 # 人生燈塔雲

    北伐雖全趙,東歸不王親。空歌拔山力,羞作渡江人。是唐代詩人於季子的作品。意思是前半句感嘆項羽在鉅鹿之戰中在政治軍事形勢都對自己相當不利的情況下,堅持暗殺主將宋義,按照後原定軍事計劃以1萬兵力繼續渡江主動攻擊有20多萬之眾的秦國章邯軍,以結趙國之圍。也是項羽的成名之戰,當其實項羽並沒有之後霸王之聲望,各路諸侯見軍勢大紛紛舉兵不前唯有項羽帶領楚軍破釜沉舟一日9戰,秦軍勢眾,楚軍驍勇一戰破秦軍主力,結了趙國之圍,再中導致章邯投降20萬秦軍被坑殺,使秦國失去了這最後的機動部隊而亡國。

    在劉邦攻破關中地區後,項羽由於自身戰略目標短淺,說衣錦不還鄉如錦衣而夜行,沒有留在關中地區,回到了老家彭城,最終兵敗自殺。

  • 5 # 浮沉的歷史

    項羽北上救趙沒有太大的問題,趙國的存亡關係到整個反秦戰爭的走向,因此項羽不得不救趙。不過王要說明的是,項羽在鉅鹿之戰的戰績雖然光輝耀眼,但是也不能忽略當時在鉅鹿戰場上的其他諸侯聯軍的作用,僅僅依靠項羽軍隊的力量是無法戰勝秦軍的。至於是“東歸不秦王”,這就純粹是詩人的臆想罷了,在當時的背景下,項羽根本就沒有能力在關中稱王稱帝,根據史書記載,項羽在進入關中時擁有四十萬大軍,而真正屬於項羽的不會超過二十萬,另外在加上劉邦的十萬軍隊,如果項羽貿然在關中稱帝,其結果註定是兵敗身死,這是毫無懸念的。分封諸侯後退出關中,才是項羽最好的一個選擇,嘲笑項羽裂土封侯行為的人,完全罔顧了歷史的事實。

  • 6 # 杜裡茂森

    要把握好“北伐雖全趙,東歸不王秦”兩句詩的含義,需要把它們還原到整首詩之中。初唐詩人於季子的詠史詩《詠項羽》寥寥二十字,看起來平鋪直敘,其中卻有四個事件、四個地理時空,跨度蠻大的。然而,自始至終都只圍繞主角項羽一人。四幅畫面飽含深意,耐人尋味。賞讀的過程中,我們要特別關注一下“雖”“東”“空”和“羞”四個關鍵詞的寓意,它們對把握各句句意和詩歌主題至關重要。

    首句所敘的歷史是,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十二月發生在趙國之事。當年,25歲的項羽身為楚軍上將軍,就奮不顧身地衝殺在鉅鹿戰場。將軍何等威武,楚軍所向披靡。破釜沉舟,一鼓作氣,解了邯鄲之圍,保全了趙國,扭轉了抗秦鬥爭的頹勢。

    居功至偉,項羽理當挾威勢而更上一層樓,順理成章地去爭做天下新主。可是,一個“雖”字”道出他背理而動之實,隱含之意當是項羽不識大局,沽名釣譽,錯失良機。消滅趙地秦軍後,項羽也是晝夜兼程,趕赴咸陽。可是,他不是為了搶取咸陽以做天子,而是為了爭奪破秦的頭功,快意復仇,顯揚自己的霸氣和威嚴。

    次句的時空大幅度變化: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四月,項羽離開咸陽,回到彭城做自己的西楚霸王。在此之前,一位叫韓生的有識之士曾勸諫項羽,關中是四塞之地,有華山黃河天險阻隔,土地肥饒。佔據關中,足可以稱霸天下。

    可是,項羽已經沒有迴旋的空間了。一是因為他逞一時之快,為楚人復仇,已然屠城咸陽,火燒阿房宮,掠奪金銀財寶。這些倒行逆施之舉,早令秦人心寒。項羽心裡有數,自己不得人心,難以在關中落腳了。二是因為項羽有個沽名釣譽的心理他要富貴還鄉,光宗耀祖。為了此事,他還烹煮了罵自己沐猴而冠的韓生。項羽本該選擇西向定都咸陽的舉措,卻執意地東向而返,他事業的敗局和人生的悲劇就此埋下伏筆。此時此刻,他身後十八諸侯尤其是漢王劉邦正覬覦著咸陽,覬覦著九五之尊呢。

    第三句情節陡轉,沒有抓住自己搏來的歷史機會,項羽陷入人生絕境不能自拔。此時是漢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的某一天,垓下之圍中的楚霸王已是孤家寡人。項羽再也沒有當年抗秦戰場上喑無叱吒、應者雲集的樣子了。眾叛親離,四面楚歌,這是他面對的現實。

    英雄末路,項羽面對柔情似水、風情萬種的虞姬,也是肝腸寸斷,動情地高唱起《垓下歌》。然而,一個“空”字爆出來他對時局的無奈感和對命運的無力感。可是,即使到了這種地步,項羽也絲毫沒有反思,更沒有覺悟,依然沉浸在往日時光眷戀,把當下的窘境簡單地歸咎於時運不濟。實際上,前兩句已經告訴了我們,項羽到底失誤在什麼地方,他已無路可走了。

    結句是前句時間的次日,地點換成了緊鄰長江的烏江亭。經過一夜潰圍狂奔,項羽終於衝殺到了江邊。對岸就是會稽郡,項羽的大本營。在此之前,項羽酣暢淋漓地快意衝殺,一心只為證明自己的戰力,證明自己的正義,證明自己的無錯。項羽還真的殺到了江邊,那裡有亭長小船相待。此刻,只等亭長船篙一撐,項羽就可以脫險,回到江東,有機會圖捲土重再謀大業。

    可是,項羽卻躊躇起來了,不忍眺望遠方:五年前,八千江東子弟跟隨著項氏叔侄北上,要為楚人開出一片新天地,為青年謀出一線好前程,可現在,他們盡數拋骨他鄉,成了故鄉夜夢中的遊魂……

    項羽有愧疚感,項羽有恥辱感,項羽不會渡過長江,所以他選擇了自刎烏江畔,儲存了最後的尊嚴。

  • 7 # 東山論道

    楚霸王當時烏江一刎,可謂名傳千古。當時情況下,霸王有條件渡江繼續稱王,但他拒絕了生的可能。隨他出徵的江東二郎,悉數歸命於戰場,他自知無顏面見江東父老,自刎決絕,已顯大英雄氣概。

    霸王雖然戰敗了,但是每當 後人提到此事,沒有人關心霸王敗者為寇,都會稱頌他的大義豪情。另外一個方面也能說,他勝利了,不僅贏得了當時人的心,更贏得了後世萬代人的心。

  • 8 # 劍鋒園子

    這首詩是唐於季子的詩《詠項羽》中前兩句。詩題便很明確,這是吟詠項羽的。全詩為:

    北伐雖全趙,東歸不王秦。

    空歌拔山力,羞作渡江人。

    “北伐雖全趙,東歸不王秦”及全詩闡釋

    “北伐雖全趙,東歸不王秦。”

    這是高度概括了項羽在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刻的作為。

    “北伐雖全趙”。指的是項羽率軍支援,於鉅鹿破釜沉舟,大敗強大的秦軍,保全了趙國。秦二世二年(前208),秦上將軍章邯大敗趙軍。趙王趙歇無奈之下派使者向楚王及各諸侯求援。項羽為報秦軍殺父之仇主動請纓,被封為上將軍,率軍5萬兵北伐。項羽先派遣2萬人為先鋒,渡漳河,切斷秦軍運糧通道,後親率全部主力渡河,《資治通鑑》雲:"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大破之,章邯引兵卻。諸侯兵乃敢進擊秦軍,遂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自燒殺。”

    明朝學者茅坤認為鉅鹿之戰是“項羽最得意之戰。” 清朝名臣李光地在《榕村語錄》評價說:"項羽精采,最是沉船破釜,能斷而行,所以成破秦之功。

    項羽在鉅鹿之戰中有勇有謀,視死如歸,氣勢慷慨,一個血氣方剛、大義凜然的英雄傲然挺立。

    “東歸不王秦”。是指項羽雖破關中,最終卻沒有能夠亡秦、做秦王、一霸天下。鉅鹿之戰劉邦曾許諾誰先破關中誰就做王,但是,在項羽擁兵40萬,已進關中新豐鴻門,掌握著戰爭主動權,卻自矜功伐、自大虛榮,加之軟弱仁慈,缺乏遠見,在鴻門放走了劉邦,釀成大錯,一個英雄卻成為悲劇。

    “空歌拔山力,羞作渡江人”。

    這句是感懷一代英雄失敗之後,悲歌慷慨,“無顏見江東父老”的極度後悔、慚愧之情,以及一個英雄不甘屈辱、以死明志的豪邁氣概。

    “空歌拔山力”,是說雖然是失敗一曲悲歌、壯歌,是“空歌一曲”,但是回顧項羽的一生,這悲歌又是如此壯懷激烈,氣勢磅礴,有拔山之力。在近五年的楚漢戰爭中,項羽由強而弱,最終被劉邦軍包圍幾十人突圍到烏江邊,高唱“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最後自刎身亡。

    “羞作渡江人”。一代英雄卻落到被逼到烏江邊無處藏身之地,其羞愧、後之情怎能以語言表?所以羞愧難當,不願渡江。

    吟詠項羽的詩作很多,尤其是李清照的“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最為人記住。作為一首詠史詩,這首詩不能說是經典,但也不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史前大洪水為什麼會發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