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登哥讀歷史
-
2 # 一貳一橙
《大明風華》裡有這樣一幕劇情:朱棣去詔獄見楊士奇,問他:“大位傳給誰好?”楊士奇想都不想就回答:“太子”。朱棣一聽愣了一下,再問:“為何?”楊士奇挺直了身板,說道:“好聖孫,大明可旺三代。”
此話的典故楊士奇這句話的意思是:傳位除了要看繼位者的資質之外,還得看其後代的資質,古代雄父庸兒而導致國家由盛轉衰的情況多了去了。所以皇帝傳位,除了看兒子還得看孫子,至少可保大明三代興旺。
不過歷史上這話不是楊士奇說的,而是內閣首輔兼大學士兼太子黨衝鋒隊隊長的解縉所說,人家不但聰明絕頂,話也不多,僅僅是“好聖孫”三個字就打消了朱棣廢長立幼的想法:
先是,儲位未定,淇國公邱福言漢王有功,宜立。帝密問縉。縉稱:“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帝不應。縉又頓首曰:“好聖孫。”謂宣宗也。帝頷之。太子遂定。當然這話的原版也不是解縉,要追本溯源的話,這應該算是三國魏武帝曹操首創,這個“好聖孫”嘛,自然就是指他的好孫子、後來的魏明帝曹叡了:
帝生數歲而有岐嶷之姿,武皇帝異之,曰:“我基於爾三世矣。”那朱棣真的因為這句“好聖孫”,才確定了朱高熾繼位嗎?古代傳位是每個皇帝最頭疼的事,傳得好就可保帝國百年興旺,傳得不好可能直接就斷送了帝國前途,歷史的教訓告訴朱棣:選儲君要謹慎、謹慎,再謹慎。不能憑藉一時衝動而定。
看孫子而傳位給兒子,這成功的案例有,比如曹操,可不成功的案例也有,比如司馬炎,而且這成功的案例也不能說有多成功。因為司馬家掌權就是曹叡時期開始的,到後面更是直接把曹魏改名成司馬晉了。
至於司馬炎就更慘了,他看中孫子司馬遹的才能而傳位給腦袋有點不靈活的兒子司馬衷,其結果就是八王之亂、禍起蕭牆、五胡亂華、中原陸沉。不但看中的司馬遹死於非命,連晉朝也被釘入了歷史恥辱柱上,成為中華歷史上最受人鄙視的王朝。這樣成功的機率不大,失敗就直接撲街的“好聖孫”制度,雄才大略的朱棣又怎麼可能會用呢?朱棣傳位給朱高熾,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好聖孫”朱瞻基,但更主要的原因是:
朱高熾的世子之位是朱元璋親自指定的朱棣偏愛的次子朱高煦卻因“言動輕佻”而被朱元璋厭惡,朱棣不可能公開去違背父親朱元璋的意願。朱高熾得到了大明文官的擁護這些同習一個學系的文官,在朱元璋時期他們寄希望於太子朱標,朱標死後寄希望於朱允炆,結果來了個同樣殘暴的朱棣,趕走了朱允炆。現在朱棣時期,好不容易盼到了仁愛厚德的朱高熾,怎麼可能再讓朱棣換成一個性情兇悍的朱高煦,文官是誓死保護朱高熾的太子之位。
解縉以死進諫,不惜被冤枉說“離間父子關係”罪犯,被打入死牢,直到最後被暗殺,都始終堅定地站在太子一邊;朱棣最信任的心腹重臣金忠,他是武將集團中地位最高(兵部尚書),也是集團裡唯一一個支援太子的人,他和朱棣共事三十年,陪伴了朱棣自燕王——靖難——永樂三個時期,是朱棣最信任和看重的人。
金忠同時也是堅定不移的太子支持者,先進言立朱高熾為太子,再進言立朱瞻基為皇太孫,多次力保太子,保護太子免受漢王朱高煦的謀害,有這樣的人在,朱棣是不願動、也不敢動朱高熾的。
朱棣深知大明需要朱高熾,而不是朱高煦朱棣在位期間,復通西域、造船下西洋、五徵蒙古、南定交趾、修《永樂大典》、修築紫禁城,這每一項動輒錢糧都以億算,除了他有著經營有到的理財部門之外,更多的是“瘦下肥上”和“吃朱元璋時期的老本”而造就的“永樂盛世”。《大明風華》中,關於出兵蒙古一事,任憑朱棣、朱高煦拍桌子要求出兵,可掌管國家錢庫的太子只是一個勁地說“沒錢”,這事實就是:當時的大明是真的沒錢了。朱棣未嘗不知道這一點,可“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事”,朱棣平定了外患,這內憂就只能交給後來人了。如果立了朱高煦為後,毫無疑問他將繼承朱棣好戰對外的方針,其結果就是窮兵黷武,把大明給掏空了去打戰,重蹈隋煬帝的覆轍,而只有監國有道、理財得當的朱高熾,才能有力地控制帝國擴張的腳步,實行戰略全面內縮,變平天下為治天下,保證大明帝國數代之延續。
所以朱棣並不會因為解縉或是楊士奇那句“好聖孫”就把皇位傳給朱高熾,而是在他心裡早就已經決定了:只要朱高熾能活過自己,這皇位就非他莫屬,不做第二人選。 -
3 # 漫步史書
“好聖孫”這句話不是楊士奇說的,而是解縉說的。永樂三年,朱棣召解縉入宮,討論太子的人選問題,在當時朱棣已經有意向立朱高煦為太子,但解縉堅持自己的主張,使得朱棣十分不快,為了勸說朱棣改變心意,解縉提了一句“好聖孫”。就是這一句話,穩定了朱高熾的地位。所謂好聖孫,指的自然就是朱高熾的長子,朱棣孫子朱瞻基。當然歷史就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們瞭解歷史,也只能是從現有的歷史記錄來看。沒有誰能預料到一個帝王在他登基前,是否能帶領這個王朝走向全盛。因此大明風華中,楊士奇所謂“好聖孫,大明可以興三代”的說法,基本上都是無稽之談。歷史上,解縉因為這一句話,徹底被打入了太子一黨,遭到了朱高煦的對付,最終在冰天雪地裡面被凍死,享年47歲。事實上帝王在世,最忌諱提太子的話題,畢竟太子的身份十分敏感,朱棣可以問,但是大臣們卻不能說,這事兒基本上是大家公認的,除了有一些不開眼的愣頭青提(這些人基本上也被皇帝殺了),沒有人敢直接給建議。朱高熾的地位之所以穩固,和三個原因關係很大。第一、朱棣本身是造反起家,因此十分看重傳承關係,雖然他一直想要抹掉自己是篡位的記載,但始終還是不能完全做到,因此他不願意讓後人知道,他自己謀朝篡位不說,甚至自己還廢長立幼,出於這樣的心思,只要朱高熾一天還在,太子之位一天就不會換掉。第二、朱高熾的世子身份,是朱元璋親自定的,尤其是朱高熾的仁厚作風,得到了朱元璋的肯定,反觀朱高煦,因為時常行不法,朱元璋不喜歡這個孫子,朱元璋本身生前的態度,是朱高熾地位穩固的原因之一。第三、朱高熾的行政能力很高,這一點從朱棣五次北伐說起,基本上後方沒有太大的事情,讓朱棣操心,甚至軍前的糧草供應,排程工作有理有條,促使朱棣下定決心。所謂“好聖孫”,不過是在朱棣心頭錦上添花而已,事實上所謂大明可以興旺三代,後來基本上沒有實現。朱高熾和朱瞻基兩個皇帝加起來在位僅10年,被後世稱為仁宣之治。朱祁鎮上臺以後,一場土木堡之變,幾乎將這十年的家底都敗光了,所謂興旺三代,不過只是一句空話而已。
-
4 # 豫北老崔
明朝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由於甚有威望的太子朱標英年早逝,為了避免出現皇子為皇位兄弟相殘的情況,朱元璋決定由朱允炆繼承自己的九五之位。朱元璋另外還害怕朱允炆贏弱的性格無法震懾群臣,加上開國功臣目無法度,如此之下朱元璋無奈處死了很多功臣。
後來朱允炆成為帝王之後急於削藩致使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朱棣在登基為帝之後可以說同樣把明朝推向了一個盛世,可是晚年朱棣在繼承人上犯了難,因為其長子朱高熾性格有點贏弱,朱棣一直想把皇位傳於自己而次子朱高熙,因為朱高熙在性格上活生生的就是另一個自己。
此時的明朝上下可以說分成了兩個派系,文官支援朱高熾,因為朱高熾的性格頗有大儒之風,此時的明朝需要的是文治而非武功。武將們則支援朱高熙,因為朱高熙與朱棣差不多深深的折服眾多武將,面對這等局面朱棣想起了大明才子解縉,馬不停蹄的召解縉上殿商議此事。解縉在瞭解事情原委之後,同樣是為了明朝社稷的穩定勸解朱棣還是有嫡立嫡,顯然解縉還是支援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的,朱棣心裡是喜歡次子朱高熙,解縉顯然也猜出了朱棣內心的想法,隨即說出好聖孫可保大明三代盛世一言,這樣才讓朱棣下定決心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
也許很多人會感到疑惑,這個好聖孫可保大明三代盛世指的是什麼,是誰有如此力量讓朱棣改變了內心的想法?
這裡的好聖孫指的是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朱瞻基從小就深受朱棣喜愛,因為朱瞻基從小所表現出來的性格與其父朱高熾截然不同,朱高熾文弱屬於儒生之類的性格,朱瞻基同樣是另一個朱棣,甚至還要強於朱棣次子朱高熙。
按照當時的局勢來說,朱棣內心雖然是想立次子朱高熙為太子的,奈何局勢不允許朱棣立次子而不立長子。當時文官已經成為了一股勢力,武官已經無法壓制文官,文官支援朱高熾朱棣也要根據當時的形式來決斷。
另外,當時的明朝已經屬於安定時期,對內對外已經很少發生戰事,百姓需要的是安定祥和,加上朱棣之前對外作戰已經知道了戰爭所帶來的不利因素。立朱高熙為太子的話明朝勢必還是和自己在位時期一樣對外征戰不斷,這樣不利於一個王朝的穩定,甚至可以讓明朝窮兵黷武一蹶不振,所以說當時的明朝不需要朱棣一樣的朱高熙,而是文治為主的朱高熾。
透過以上我們很容易可以看出,好聖孫可以保明朝三朝盛世只不過是一個藉口,一個解縉給朱棣的一個臺階,讓朱高熙不在因此與朱棣產生隔閡,在朱棣心裡下一位帝王必定是朱高熾。
朱瞻基登基之後雖然成就了仁宣之治,可也讓明朝留下不小的禍端,比如朱瞻基為了壓制文官集團採用讓宦官讀書寫字,至此明朝進入了宦官專權的時代。總之朱瞻基功大與過,在其統治之下明朝呈現出一片繁榮之象,國內百姓更是國泰民安,只不過朱瞻基的一些失策也為明朝之後埋下了極大的隱患。
-
5 # 冰哥聊史論古今
好聖孫,可以保大明三代盛世,這是目前熱播的大明風華電視劇中的一句話,也是當時朱棣在皇位繼承人方面猶豫不決的時候,問當時的大學士楊士奇,楊士奇這樣回答他的。
在歷史上,朱棣在成功的奪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烘的江山之後,在繼承人方面確實也一度猶豫不決。因為嫡長子朱高熾非常的肥胖,並且唯唯諾諾,所以朱棣並不怎麼喜歡這個嫡長子,他非常喜歡次子朱高煦,朱高煦非常的勇武,在戰場上屢立戰功,而朱棣本身也是透過戰爭才得來的天下,並且也認為朱高煦非常像自己,所以一度有了立朱高煦為太子的打算。
不過朱棣最終也沒有立漢王,因為漢王朱高煦本身在朱元璋時代就不怎麼為朱元璋所喜愛,而且朱高熾的世子之位是朱元璋所定,朱棣一時之間還不敢輕易的廢掉朱高熾的世子之位。而朱棣猶豫不決的時候,那個時候的第一才子解縉,一句話讓朱棣最終解除了心中的顧慮。因為解縉指出了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才是最適合的人選,就因為朱瞻基的存在,所以朱棣最終還是立了朱高熾為太子。
因為朱瞻基是朱棣的長孫,並且朱棣認為朱瞻基非常的像自己,在他出生之後就對他非常的關愛,在他的教育還有各方面都親自過問。而漢王朱高煦除了在戰場上的英勇之外,事實上在其他很多方面都一無是處,朱棣後來也看出來漢王朱高煦實在不是個當皇帝的料。而朱高熾雖然打仗不行,但是在處理政事方面還是有很多值得稱道的地方。而他的兒子朱瞻基正是朱棣最為中意的人選,所以最終朱棣在立了朱高熾為皇太子之後,還特意立朱瞻基為皇太孫,事實上也就是隔代指定皇位繼承人。
-
6 # 瀾石記
好聖孫可保大明三代盛世,是指明成祖朱棣長子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在朱棣選擇太子的時候,他有過選二兒子朱高煦的想法,因為朱高煦非常像他,驍勇善戰,幾次救他於危難之中。但長子朱高熾除了肥胖、行走困難,不能跨馬征戰外,其他方面都很突出。朱高熾曾用一萬人對五十萬人,守住了朱棣的老巢北京城,而且他為人忠厚,具有治理才幹,深孚眾望。最關鍵的是,朱高熾有個好兒子朱瞻基,而朱高煦沒有這樣的兒子。所以,在大臣們提出立長子朱高熾是規矩,而且好聖孫朱瞻基可保大明三代盛世後,朱棣不再猶豫了,立朱高熾皇為太子,後又立朱瞻基為皇太孫,形成了傳承系列。事實也證明,朱棣的選擇是非常正確的。
在朱棣時代,他東征西討,派人下西洋,開疆拓土,讓周邊臣服,彰顯了大明國威。同時,他堅定地傳位給朱高熾,壓制住蠢蠢欲動的二兒子漢王朱高煦、三兒子趙王朱高燧,保證了皇權的順利交接。
明仁宗朱高熾繼位後,施行仁政,優待自己的兩個弟弟,維護安定的大局,赦免了靖難之役中處罰的建文帝臣子和家屬,不再輕啟戰端,讓國家休養生息。儘管朱高熾當皇帝只有十個月,但他確立了明朝發展經濟、惠及百姓的國策,為兒子朱瞻基接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明宣宗朱瞻基這個好聖孫更具文才武略,他登基伊始就平定了自己的叔叔、漢王朱高煦的叛亂,不戰而屈人之兵。而後,他依靠“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浦)等重臣,納諫如流,大量任用像于謙這樣的賢能官員,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讓百姓安居樂業。而且,他還親自帶兵征戰,數次打敗了騷擾邊境的蒙古人。由明仁宗朱高熾到明宣宗朱瞻基,明朝經濟繁榮、國家強盛,形成了“仁宣之治”。
可惜的是天不假年,朱瞻基只當了10年皇帝,36歲就英年早逝了。他兒子明英宗朱祁鎮繼位後,遭遇了“土木堡之變”,使明朝國運下行。這充分說明,一個朝代的興衰,是與掌舵人皇帝密切相關的。朱棣選擇正確了,朱瞻基只有一個嫡傳兒子朱祁鎮,他沒有太多選擇。恰恰朱祁鎮是和平年代長大的,沒有像朱瞻基那樣經受鍛鍊、增長才幹,而且他還寵信太監,沒有經受住戰爭的考驗,當了蒙古人的俘虜,讓自己的祖宗蒙羞。
-
7 # 我是隔壁小王
這裡的好聖孫應該指的是朱棣、朱高熾和朱瞻基三代。那麼為什麼說可以保證三代盛世呢?
第一個要說的就是明成祖朱棣了,朱棣是透過靖難之變奪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期間五徵大漠、編修《永樂大典》、派鄭和七下西洋開創了明朝初期的“永樂盛世”,可以說是一個英明神武的帝王,但是他畢竟是透過政變手段奪取了明太祖朱元璋欽定繼承人的皇位,這一個汙點是怎麼也避不開的,這件事如果處理不好,那麼後世的皇家子弟如果都效仿朱棣來個清君側,那麼明朝將永無寧日。
所以朱棣在登基稱帝的第二年就敕封朱高熾為太子,就是為了向世人宣告,明朝以後只會是按照嫡長子繼承製度,不允許其他人挑戰中央權威,並且為了鞏固這一制度,朱棣還在永樂九年敕封朱瞻基為皇太孫,把第三代皇位繼承人都定好了,直接從政治角度杜絕了其他皇室成員叛亂所需的大義名分。
第二個就是太子朱高熾了,朱棣為了國家安定而立了朱高熾為太子不是單單從政治角度考慮,更關鍵的因素是朱高熾本身就具有守成之君的品質。
朱高熾隨父起兵時留守北平,期間吸引了李景隆數十萬大軍的圍攻,讓朱棣從容的遊走外圍擴大實力,並且在朱棣南征北戰之時負責後勤供應,在朱棣五徵大漠期間留守監國,和朝臣配合將政務處理的井井有條,得到了大部分文臣的認可和擁護,這種情況之下朱棣就不需要像朱元璋那樣屠殺開國功臣杜絕後患了,直接立朱高熾為太子就能起到扶植文臣抗衡靖難系武將勳貴勢力,可以平衡朝堂不至於一家獨大,這樣就不會發生誅殺武將勳貴自損國力的事。
第三就是太孫朱瞻基了,太子朱高熾已經有能力治理國家,那麼第三代的朱瞻基只要不跳脫胡來,完全能把盛世延續下去,只要保持中央穩定,還有他爺爺朱棣給予的大義名分,再加上朱高熾權利平穩交接,各地藩王面對的將是無懈可擊的中央政權,即便是爆發政變也不會像朱允炆那樣無將可用,而且有了文臣武將相互制衡,自己只要監督就可以從容的調兵遣將消滅叛亂。
所以總結一下就是:好聖孫只要不學胡亥楊廣那樣亂政,就能保持大明三代盛世
-
8 # 榆木菌
好聖孫,這是解縉對朱瞻基的評價,也是解縉對朱高熾的推舉。
事情的真相是這樣的,朱棣並不喜歡朱高熾,而是對英果類他的朱高煦非常中意,朱棣心裡預設的繼承人是朱高煦。但按照當時封建社會的禮教來說,立長不立幼是自古以來的規律,如果打破了這個規律,就是對墨守成規的文官們的侮辱。
永樂三年,朱棣召見解縉商議太子人選,朱棣想立朱高煦,但解縉力主朱高熾,這也使得解縉捲入政治紛爭而不自知,對他的結局埋下了伏筆,這是後話。當時的解縉只用三個字便敲定了未來皇位歸屬問題,這三個字便是:好聖孫!
《明史·解縉傳》記載:先是,儲位未定,淇國公邱福言漢王有功,宜立。帝密問縉。縉稱:“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帝不應。縉又頓首曰:“好聖孫。”謂宣宗也。帝頷之。太子遂定。“好聖孫”這件事表明瞭解縉作為一個文人,維護了他所認為的千古不變的真理:立長不立幼,明朝的文官們不僅僅是硬骨頭,而且都是直人,從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來。解縉(圖片來源:網路)
這件事更突出了朱瞻基的能力,要知道,那個時候的朱瞻基才六歲,就能讓解縉如此看好,這絕不僅僅是因為朱瞻基想推舉朱高熾,扔出朱瞻基的。
解縉的眼光確實毒辣,後期朱高熾和朱瞻基登上皇位後,的確都是好皇帝。要知道,仁和宣這兩個稱號可不是那麼容易都能得到的。
-
9 # 號條頭史歷hhh
朱高熾被立為太子:“好聖孫“兒子的助攻
永樂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
朱元璋曾說,他的兒子中,朱棣最像自己,最後他卻選了不像自己的孫子朱允炆做繼承人。而朱棣曾說,他的兒子中,朱高煦最像自己,最後他卻選了不像自己的朱高熾做繼承人。這其中到底是怎樣的道理?
要說在選繼承人的問題上,朱元璋還真不如朱棣。朱棣一共有3個兒子,大兒子朱高熾,性格仁厚,喜歡讀書,而且身體肥胖,腳還有毛病,走路都得靠人攙扶,更別提騎馬打仗了。渾身上下幾乎沒有一點像朱棣。反倒是另外兩個兒子,朱高煦和朱高燧,生性勇武好鬥,尤其是二兒子朱高煦,那是真的勇武,一直跟在朱棣身邊衝鋒陷陣,當年白溝河之戰時,朱棣被追殺,是朱高煦率騎兵趕到,救了朱棣;在東昌的大戰中,朱棣單騎逃命,又是朱高煦及時出現,擊退追兵;浦子口大戰中,朱棣被徐輝祖打敗,朱高煦再一次從天而降,反敗為勝。
朱棣當時摸著朱高煦的背說:“我老了,你大哥多病,你好自為之。”
朱高煦一聽就明白了,這是父親給自己未來做接班人暗示啊!
既然朱棣有這樣的想法,為何後來又立朱高熾為太子了呢?難道是朱棣故意挑事嗎?
事情是這樣的。要說朱高熾,他雖然身上沒有一點像朱棣的地方,但卻並非一無是處,他雖然不會打仗,但是他理政卻是把好手。當年朱棣靖難起兵時,朱高熾就留守北京,不光處理北京政務,還以1萬人的兵力,抵禦了李景隆的進攻。
後來不管是在南京還是北京,只要朱棣出去打仗,就安排朱高熾留守監國,有一次朱棣還另外派老臣胡濙暗中監視朱高熾,看他有沒有失德的地方,結果胡濙完全被朱高熾折服了,朱高熾一直崇尚儒學,以仁厚主政,當時朝堂之上有名的官員如“三楊”等人都對朱高熾稱讚有加。所以導致朱棣自登基之後,就沒有立即封皇太子,在繼承人選擇的問題上一直懸而未決。
要從個人情感上來看,朱棣確實更喜歡二兒子朱高煦,但是“馬上得天下,不可馬上治天下”的道理朱棣不是不懂,所以他一直陷入糾結中,於是找來親信大臣來商議未來繼承人的人選,起初說來說去,支援朱高熾的還是因為仁厚,支援朱高煦的還是因為勇武,聽得朱棣都煩了。此時突然有一人站出來說了一句話:“好聖孫!”
說話的人正是編纂《永樂大典》的解縉,他的這句話一出,雖然為他自己日後的悲慘結局埋下了伏筆,但卻讓朱棣的心頓時豁然開朗。這個好聖孫說的正是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朱棣特別喜歡自己的這個聖孫,因為朱瞻基從小天資聰穎,事實證明,朱瞻基後來也確實沒讓爺爺朱棣失望。朱瞻基如同一塊砝碼,使朱棣心中的天平偏向了朱高熾一邊。
永樂二年(1404年),朱棣正式冊封朱高熾為皇太子。
這訊息一出,一直把自己當做朱棣繼承人的朱高煦受到了沉重的打擊,他想方設法將說出“好聖孫”的解縉置於死地。而且,自此之後他與三弟朱高燧親密結盟,一直找機會搶奪皇位。直至朱高熾後來猝死,朱瞻基即位,朱高煦也想學父親朱棣一樣,來一場“靖難之役”,只可惜朱高煦不是朱棣,他沒有父親那樣的文韜武略。而且朱瞻基也不是朱允炆,他的這個侄子可是日後締造仁宣之治的狠角色。
朱棣最終冊封長子朱高熾為皇太子,確定了皇位繼承人,同時也為朱高煦謀反埋下伏筆。
朱高熾比起兄弟朱高煦,明顯更適合治國理政,而且朱高熾還有一個好兒子朱瞻基。如此一來,至少在朱棣、朱高熾、朱瞻基三代,大明都不會出現太大的問題。
回覆列表
哈哈哈,這篇文章就是我寫的。所有問題我來回答吧!
在明宣宗時期,一改其爺爺朱棣對外征戰的策略,開始與民生息。發展農業經濟,減免賦稅,政治開明,明朝國力迅速恢復。明宣宗也被稱為明朝歷史上繼朱元璋,朱棣之後最有作為的皇帝。但這個被朱棣稱為“好聖孫”的皇帝卻沒能保大明三世無憂。相反 他的個別政策還差點讓明朝滅亡。
1,讓太監讀書,宦官開始專權
太監在明朝初期完全就是一個服務類的職業,根本沒出現過專權現象。歷史上第一個專權太監就是英宗時期的王振。英宗的父親也就是宣宗,宣宗當時為了制約大臣,開始讓太監讀書識字,讓其具有了制約大臣的基本能力。一些有文化的太監甚至比大臣還有能力。這些識字的太監慢慢的參與到了政事上來,為後來的宦官專權埋下了伏筆。
2,戰略防禦政策
宣宗時期,明朝對外採取戰略防禦狀態。幾乎不在對外用兵,同時將漠北的多個衛所向內地遷移。這給蒙古草原部落重新崛起的時間。瓦剌部落就是在此時機崛起的。當時的瓦剌部落進攻草原親明的阿魯臺部。阿魯臺部多次嚮明求援,但宣宗不出兵,導致阿魯臺部滅亡,瓦剌部落成為草原霸主,在英宗時期製作了土木堡之變。
3,越南永久脫離中國
越南在古代是中國的一部分,明朱棣時期,越南隨多有叛亂,但由於明朝鎮壓,越南依舊屬於中國。宣宗時期,為了減少軍隊開支,決定從越南撤軍,讓越南自立門戶。
4,總結
明宣宗確實是個好皇帝,他治理的明朝國富民強,但其終究缺少政治遠見,其治國方策為後世明朝的滅亡埋下了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