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嘻嘻啊啊

    以下轉自網路:

    焦慮症是比較常見的一種現象,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也可能會引起焦慮症的產生,特別是在正常學習或者是和家人進行交流的過程中,也可能會表現為情緒緊張的現象,也可能會導致身體倡導乏力的症狀,兒童焦慮症的患者還可能會引起口乾和頭痛的症狀,對患者的身心健康會有很大的影響,所以應該及時進行治療,兒童焦慮症的患者最好應該選擇心理治療的方法來進行調整。

    1、 兒童焦慮症的症狀比較明顯,所以應該及時進行治療,平時多注意休息,應該適當的鍛鍊身體,對孩子健康也是非常好的,最好應該經常的陪伴孩子,父母不要經常吵架,避免出現兒童焦慮症的產生。

    2、 兒童出現了焦慮症,也可能會導致心情緊張,不安或者恐懼的現象,所以應該選擇一個好的治療的方法,透過使用心理治療的方法,能夠有效的緩解病情,平時應該,循循善誘的進行指導,不要操之過急。

    3、 兒童焦慮症的患者應該有一個好的心態,平時應該有一個好的自信心,可以有效的避免出現焦慮症的產生,不管做什麼事情,心態的調理是非常重要的,父母應該經常陪伴孩子到戶外玩耍,有效的緩解焦慮症的症狀。

    寶寶的漢字學習不要忽視哦~分享一個幼兒識字APP【貓小帥識字】。很多小寶寶都會對電子產品感興趣,我們剛好可以利用這個來教他識字。這個軟體的課程豐富,還有生動形象的圖畫和聲音,更能激起寶寶對學習漢字的興趣。還能共度親子時光!增進親子感情!

  • 2 # 斯琴愛娃

    孩子的焦慮與一下幾個原因有關:

    1、先天氣質型別:神經活動易不平衡的膽汁質或抑鬱質的孩子,外界刺激增多,會易於焦慮無措。

    2,成人的教養風格,成人急躁、焦慮也會讓孩子以為是環境因素引起了大人的焦慮,就像母親看到醫生先緊張,孩子看到了母親的樣子做出了這樣的判斷:醫生都是令人恐懼的。

    成人給孩子做出榜樣:沉穩、平和,堅定。孩子自會效仿。

    3、給孩子提供平和、舒緩的心理氛圍。幼兒園、家庭多給孩子自主選擇的機會,接納孩子的不成熟:動作、語言、心智上的錯誤,接納孩子,讓孩子覺得無論怎樣,我都是被愛的。當孩子有了這樣確認,才會遇事不亂,坦然、平和。自然焦慮情緒會減少。

    4.如果有了焦慮症,家長先把"焦慮症"這三字標籤從自己心裡撕掉。相信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遇到不同的問題,是非常正常的,相信孩子一定會在或長或短的時間裡會有所改善,只要成人不焦慮,按照專業機構給予的指導,一點一點地堅持,一定會有進步、改善。

    最關鍵的還是成人的態度:接納、相信、努力、充滿希望。

  • 3 # 阿桂sir

    最主要是要解開孩子的心結,看看他最近有沒有遇到問題,多陪伴他,給他更多的活動空間,等疫情過去了,更多的帶他出去走走逛一逛,去玩一下,陪伴孩子的時間多了,自然化解了。

  • 4 # 樹袋寶寶孕嬰坊

    一、不要對孩子要求太高

    父母望子成龍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應該看到,孩子準備考試已投入了很多,即使達不到理想的成績,只要盡力就行了。千萬不要對孩子嘮嘮叨叨,嘲諷挖苦,或者板著臉不搭理,這樣會使孩子感到壓抑,或是出於逆反心理而對抗,加重孩子的焦慮。

    二、安慰孩子

    當孩子焦慮的時候,他們會使家長很緊張,但是有時你可以做的就是保持安靜,安慰他們,相信孩子自己也能駕馭自己的情感。當然,如果發現孩子過度焦慮,也一定不能大意。

    三、傾聽孩子

    家長要學會與孩子建議一個好的信任關係,讓孩子能將自己的心事將向父母吐露出來。在聽孩子述說時,父母聽孩子傾訴痛苦時,要對其痛苦做出反應,適當地表示同情,這有助於孩子將心裡的壓力釋放出來,消除顧慮和緊張情緒,控制不安全感的襲擊。

    四、家庭和睦

    一個好的家庭環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家庭不和睦,老是爭吵,那就導致焦慮症孩子時時擔驚受怕,內心敏感、容易受傷,一點點風吹草動都會引起他們的情緒波動。因而特別需要一個溫馨、和睦、踏實、能給他安全感的家,父母的體貼、呵護、安慰和精神上的引領,能有效地緩解兒童焦慮症。

  • 5 # 嗯哼嗯哼哼哈嘿嘿123

    如果患有了焦慮症的話,那麼建議不用過於擔心,作為家長來講,首先需要正確的認識一下焦慮症的問題。其實應該帶著孩子去當地醫院的精神心理門診。請有經驗的心理諮詢師給孩子做心理輔導,同時配合服用抗焦慮症的藥物來進行治療,一般都可以取得很好的治療效果。

  • 6 # 第三奇蹟

    首先告訴你好訊息,“行為認知療法”對於治療兒童和青少年“焦慮症”患者效果非常明顯,這個很容易理解,因為孩子大腦意識還沒定型,大腦到23歲左右才正式發育成熟。另外抗焦慮藥物,可以快速的控制住焦慮,長期效果雖然不佳,但和感冒藥一樣,誰會長期吃感冒藥呢?

    一般焦慮症治療程式是藥物控制+心理治療。不要聽信不吃藥的胡說,打個比方:治療感冒,藥物控制感冒症狀+滋補身體結合,先治好病再滋補。這個原理同樣適用於“焦慮症”的治療上。

    有“焦慮症”孩子家長該怎麼做呢?

    首先必須說到病因,現在心理學對於“焦慮症”已經做了較多研究。大多數患者具有生物易感性。可能是家族成員代代相傳。

    更深入的研究表明:遺傳的是特質,不是“焦慮症”本身。這是個好訊息,說明了“焦慮症”患者如果及時進行認知改變,是會好起來的。和生理缺陷的遺傳有本質區別。

    針對孩子罹患“焦慮症”,說明至少有一位家長存在敏感或易怒或遇事慌亂等等,有焦慮的處事風格。“易感”的問題是被誘發的,看著父或母著急馬慌,學會的。尤其有些父母對自己的孩子很沒耐心,可能是愛之深責之切吧,但你需要改變,無論什麼事,先不出聲,做完三次深呼吸在開口或行動。

    改變孩子的自動思維。

    對於患者的調查表明,患者有自動式的負面思維,一般源自童年教育。比如:遇到考試,患者會想“考不好怎麼辦”“考不好父母會大發雷霆”,這些思維一出現焦慮就出現了,久而久之推廣到所有事情上,焦慮症爆發了。這些固性思維一定是來自以前經驗的記憶。固化在大腦思維裡了,父母要糾正需要很多工作。

    考試前,先告訴他:無論結果如何,我們都會和你一起承擔。遇到不好的成績,是平靜的分析原因,而不是痛斥或抱怨,抱怨是很容易發生的,父母認為自己付出了很多,但沒得到好結果,所以容易抱怨,可以理解但不能再這樣繼續,平靜的接受,理性分析具體原因,只針對具體問題解決,不泛泛的抱怨。原因很好找,你沒睡好,你沒準備好等等,找原因是為他開脫不良情緒的聚集,釋放掉。平時的監督一樣不放鬆,只是改變適應策略。

    還有些小經驗,一早上學前,說句:開心點。今天晴天一定很順利。今天下雨一定很涼爽。不要著急,還有時間不會遲到等等。

    上面的話其實是從日常小事著手,啟發式誘導,養成大事小事不慌張的思維。不慌張是有計劃,提前計劃,不是要做個慢性子。區別是很大的。

    如果必要父或母與孩子一起接受心理輔導。父母是孩子學習的榜樣,在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的,“焦慮症”孩子的改變,父母會起到決定性作用。

  • 7 # 樅陽果果

    嗨,你好,我說果果,很開心為你回答這個問題。孩子有焦慮症,需要這樣做:

    1.首先父母佔到一大部分責任,因為孩子生活跟你們是息息相關,跟你們待的時間是最長,你們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可能平時你們對孩子的教育方法方式不對。既然已經發生了,你們也不要著急,對孩子首先要有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多和孩子交流溝通,帶他出去玩玩,讓她跟小朋友們多接觸下,融合孩子之間的氛圍,這個時候你們也不要再吼孩子,或者打罵,如果孩子在外面做的不對的事情,家長先了解事情真實情況,如果孩子確實錯了,可以批評,但是記住一點,不要當著外人的面責罵他,這樣會傷害孩子的自尊,一定要回家耐心的教導他,記住不能打罵和吼叫孩子。

    2.社會人或著事也有可能影響到孩子的焦慮症,多給孩子看一些積極樂觀向上的影片或者新聞,經常鼓勵孩子、表揚孩子,不要跟孩子隨便發脾氣,控制自己好的情緒,就算再生氣也不要發出來,不要打擊他,要多花點時間陪伴孩子,我們都知道孩子最喜歡的就是父母的陪伴,你們要暖心的守護孩子。

    3.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就看你怎麼去對待孩子了。還是那句話,對孩子要有耐心。如果你以上都做到了,還是不放心也可以帶孩子去醫院檢查下。相信孩子都是完美的,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長怎麼教育了。

    4.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真心能幫到你,也祝願每個孩子身體健康,快樂的成長!

  • 8 # 鋼哥161186126

    父母離開孩子後,最是孩子出現焦慮的時候,這個時候,孩子會沒有安全感,也會覺得是不是父母不要自己了。所以,焦慮症就會出現。

    父母平時的時候,要注意,與孩子相處的時間不能過長,不能一直讓孩子跟著你們,如果這樣的話,孩子就沒有自己的時間,從而對你們產生了依賴心理。

    孩子在平時的時候,家長也可以讓其他的人來幫助照顧,例如,爺爺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這樣孩子就不會有父母離開後,不要自己的焦慮感覺了。

    在家裡的時候,父母也可以與孩子多玩遊戲,例如,可以玩捉迷藏一類的遊戲,這樣,讓孩子藏起來,你們不在他身邊,他會慢慢地知道,父母不在眼前不代表不回來找他。

    孩子與你相處的時候,多帶孩子去外面玩耍,讓孩子認識更多的新生的事物,這樣,孩子就不會對陌生的環境產生焦慮的感覺。

    孩子在小的時候,就必須立刻培養孩子的獨立的能力,這個獨力的能力,包括了孩子的動手能力。要讓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這樣孩子即使你們離開,也會照顧自己。

    父母如果離開孩子的時候,不能表現出來不安,擔心,或者是焦慮,否則你的情緒,也會傳染給孩子,造成孩子的焦慮感。

  • 9 # 使用者w546744

    孩子出現這種情況是壓力太大,家長與孩子在溝通上也有問題,我們要讓孩子很愉悅的生活,家長要多誇獎孩子,多給孩子愛,讓他有自信,多參加一些課外活動,放鬆心情。

  • 10 # MollySays茉莉說

    當孩子長期焦慮時,即使是最好心的父母也會陷入惡性迴圈,因為不想讓孩子受苦,父母預料到孩子的恐懼時,立馬試圖保護她免受恐懼時,實際上會加劇孩子的焦慮。這裡有一些幫助孩子們擺脫焦慮的方法。

    1. 我們的目標不是消除焦慮,而是幫助孩子克服焦慮。

    我們都不希望看到孩子不開心,但幫助孩子克服焦慮的最好方法並不是試圖消除引發焦慮的壓力。而是幫助他們學會忍受和儘可能發揮他們自身的優勢來對抗焦慮。日積月累後,焦慮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少或消失。

    2. 不要因為事情讓孩子感到焦慮而逃避。

    幫助孩子們避免他們害怕的事情會讓他們在短期內感覺更好,但從長遠來看,它會加劇焦慮。如果一個孩子在一個不舒服的情況下變得沮喪,開始哭泣——不是為了控制別人,只是因為她的感受——她的父母就把她帶離那個環境,或者移除她害怕的東西,她學會了應對機制,這個迴圈有可能會重複。

    3.表達積極而現實的期望。

    你不能向一個孩子保證他的恐懼是不現實的,他會考試不及格,他並不會享受滑冰的樂趣,或者另一個孩子會在課堂上嘲笑他。但你可以表達出他會好起來的信心,他會處理好這件事,當他面對恐懼時,焦慮水平會隨著時間下降。這給了他信心,讓他相信你的期望是現實的,你不會要求他做他不能做的事情。

    4. 尊重她的感受。

    重要的是要明白,認可並不總是意味著一致。如果一個孩子害怕去看醫生,因為她要打一針,你不想貶低她的恐懼,但你也不想放大它們。你想要傾聽,感同身受,幫助她理解她的焦慮,鼓勵她覺得她可以面對自己的恐懼。你想要傳達的資訊是:“我知道你很害怕,沒關係,我在這裡,我會幫你度過難關。”

    5. 不要問引導性的問題。

    鼓勵你的孩子談論他的感受,但儘量不要問引導性的問題——“你對大考感到焦慮嗎?你擔心科學展嗎?”。為了避免陷入焦慮的惡性迴圈,你可以問一些開放式的問題:“你對科學博覽會感覺如何?”

    6. 不要加重孩子的恐懼。

    你不想做的是用你的語氣或肢體語言說:“也許這是你應該害怕的事情。“讓我們假設一個孩子和狗有過負面經歷。下次她和狗狗在一起的時候,你可能會擔心她會怎麼迴應,你可能會無意中發出一個資訊,讓她確實應該感到擔心。

    7. 鼓勵孩子忍受他的焦慮。

    讓你的孩子知道,為了做他想做或需要做的事情,你很欣賞他忍受焦慮所付出的努力。讓焦慮順其自然。我們稱之為“習慣曲線”——當他繼續接觸壓力源時,它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下降。它可能不會降為零,也不會像你想的那麼快,但這就是我們克服恐懼的方法。

    8. 儘量縮短預期的時間。

    9. 和孩子一起好好想想。

    如果你媽媽在足球訓練結束後沒有來,你會怎麼做?“嗯,我會告訴教練我媽媽不在這裡。“你認為教練會怎麼做?”“他會打電話給我媽媽。或者他會和我一起等。“一個害怕陌生人會來接她的孩子可以從父母那裡得到一個暗語,任何人都可以知道。對於一些孩子來說,有一個計劃可以以一種健康、有效的方式減少不確定性。

    10. 試著以健康的方式處理焦慮。

    有多種方法可以幫助孩子處理焦慮,讓他們看看你自己是如何處理焦慮的。孩子們很有洞察力,如果你不停地在電話裡向朋友抱怨你無法應對壓力或焦慮,他們就會接收那樣的資訊。我並不是說要假裝你沒有壓力和焦慮,而是讓孩子們聽到或看到你平靜地處理它,容忍它,感覺很好地度過它。

  • 11 # 黑格研

    焦慮症這個病說嚴重也嚴重,說不嚴重也不嚴重,關鍵找到焦慮的緣由。曾經我也有焦慮,但是我堅持治療,放鬆思想,一次次的忽略焦慮發作,現在痊癒了。焦慮症一定要先戰勝自己的恐懼,根據醫生的科學治療,堅持吃藥就會好。

  • 12 # 崔藏龍

    孩子的焦慮往往來自於外界的壓力,比如爸爸媽媽,比如老師!

    充分的尊重孩子,給孩子選擇的權利,不要給孩子太大壓力!

  • 13 # 四川小楊哥

    孩子患上了兒童焦慮症,往往考慮可能跟從小生長的環境以及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和本身的性格都有一定的相關性。這個需要及時帶孩子去醫院神經內科就診,採取一些抗焦慮的藥物進行對症治療,可以得到有效的改善,也可以掛個心理科,採取心理疏導,平時給孩子,多說說話,減少壓力,要多帶孩子出去旅遊旅遊。

  • 14 # 雁過無痕2020

    心理問題是當前非常嚴重的一個社會現象,尤其是在孩子中越來越多,讓人痛心疾首。多少人痛苦到絕望,多少家庭瀕臨崩潰,而大多數人還矇在鼓裡,不知道真相和出路,真是太可怕了!

    我想告訴大家的是,所有所謂的心理問題,無論什麼型別,無論有多嚴重,無論症狀多麼複雜,其實根本都不存在。這些所謂心理疾病為什麼很難治癒?是因為我們一直在解決一個本身並不存在的問題,這怎麼可能解決呢?這樣做的結果,只會造成更多更嚴重的問題。道理一說都明白,所有負面情緒本來就是所有人都有的正常情緒,就像呼吸一樣。大家如果非要去解決的話,只能把生命解決掉,這就是很多人最終選擇走向絕路的原因。一般的人遇到負面情緒很快就放下了,但我們不行,非要解決它,哪怕魚死網破,結果越來越嚴重。殊不知,不去解決問題,轉而放下問題就不需要解決的。無論生活中多麼艱難,沒有什麼放不下的。人生就是一場戲,何苦這麼認真,何苦與自己過不去。

    我要告訴大家,選擇結束生命是一個極其錯誤的選擇。結束生命這並不是痛苦的結束,而恰恰是另一個沒有盡頭的無盡痛苦的開始。生命永遠不會結束,每一段生命都有它的意義。

    言歸正傳,這些所謂心理問題的本質和真相又是什麼呢?如果如果我們弄明白了這個,所有所謂心理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因為實際上它本身並不存在,當然也就沒什麼要解決的。

    有人說,怎麼會不存在呢?我們內心煎熬的痛苦多麼真實,我們現實面臨的問題實實在在,我們就是睡不著覺,我們身上的症狀和疾病也是真實的,我的人生就是看不到任何希望等等不一而足,這些痛苦就是明明存在啊?說不存在不是自欺欺人嗎?

    是的,對你來說,一切都是那麼真實。我想說的是,這些所謂真實情況都只是結果而已,並非原因,也只是表面現象,並非本質。它們並非一成不變。我們要解決這些所謂心理問題,必須從根源上入手。大家無論透過心理諮詢還是藥物治療,都是在用現象解決現象,用問題解決問題。不但解決不了問題,還會不斷加重問題。

    所有的心理問題,無論什麼樣的負面情緒,都會表現為自己無法控制自己的頭腦思維,想個不停,吃不下,睡不著,身心疲憊,就想去想明白,結果越想越多,惡性迴圈,無法控制,直至崩潰。這是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能量會逐漸被耗盡,就越來越失去了對自己思維的控制能力,最後甚至連自己的生命都打算放棄,那是低能量狀態的幻想。在那種能量狀態下,就是一個芝麻都變作一座大山把自己壓垮。

    這種情況下,唯有提升能量才能改變。這個能量,不光是吃飯和休息,更重要的是停止負能量(負面思維)的侵蝕,不斷提升正能量。就是必須打破惡性迴圈,停止思考(你是永遠想不完,也永遠想不出結果的),並轉向正向思維,積聚能量。有了則正能量,就能掌控自己的思維,掌控自己生命的一切。有了正能量,過去那些困擾你的問題就由西瓜變成了芝麻。

    那麼,如何停止頭腦思維呢?我們就是控制不住想啊!其實,控制不了頭腦就是因為負能量(表現為所有負面情緒)太強大了,我們被負能量所控制了。由於不同人負能量所表現的負面情緒不一樣,也就有了各種所謂心理問題的病名,其實本質上都是一樣的。

    只要抓住了本質,所有所謂心理問題自然就不存在了,也根本就不需要去解決,因為沒有什麼需要解決的。無論你是什麼情況,無論有多嚴重,無論現實問題多麼真實和難以解決,無論軀體上有任何嚴重,哪怕得了絕症,根源都只有一個,解決辦法也只有一個。找到了根源,人生中一切問題都是肥皂泡。

    根源是什麼呢?根源在於錯誤的三觀,追求了錯誤的價值。當前,可以說世界上99%的人追求的是錯誤的。追求物質,各種慾望,色情,不孝,不珍惜生命,只知道索取而不知道人生的意義是奉獻而非索取、壓力大(非要追求一個特定的目標或要求)。由於這些錯誤的三觀,導致我們心裡每一個念頭、所說、所行都是衝著慾望和索取去的。大家每一個負面情緒後面都一定有一個慾望。還有很多家長自己還把這些錯誤觀念強加給孩子,自己把孩子害了還怨天尤人,還埋怨孩子。我們所有的慾望和負面情緒都是負能量,都會不斷糾纏與放大,最終正能量越來越少,甚至發展到我們以負能量為榮,以正能量為恥。這不就是現在社會的普遍現象嗎?為什麼大多數人活得很痛苦?這就是總根源。每個人表現不一樣,有的身體得病,有人心理得病,有人遭受挫折或災難等等。

    你活在夢境裡,唯有醒來。誰能把夢境解決了?醒來就是,有啥好解決的?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必須要明白自己錯在哪了,要明白沒有誰在懲罰你,都是比自己的錯。宇宙是最公平的,如果你錯了還能快樂,那才真是沒天理了。其實,外面誰都沒有錯,都是你自己的錯,不要怨天尤人,只能反省自己。什麼原生家庭理論,根本不存在,都是害人的理論。自己的命運是自己做主,不要給自己找任何理由和藉口。不要以為是家庭環境原因、是別人欺負你你害你、是人際關係緊張、沒有錢、壓力大、身體疾病等等一切現實問題造成的。錯了,這些問題也都是現象,都是錯誤三觀的結果,和你的心理問題一樣都是同一根源的結果,都是表象,都有一個共同的錯誤的根。即便這些問題被解決,你的心理問題照樣存在,而且還會出現更大的問題來提醒你。

    每一個痛苦,都是來提醒你錯了,讓你趕快回頭。一旦回頭,痛苦就失去了存在價值。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你一天不回頭,痛苦就會如影隨形。每一個痛苦的背後,都有一個執著,都有一個慾望。唯有放下執著,放下慾望。過去的已經過去,一切都是咎由自取,沒有人傷害過你,也沒有人能夠傷害到你,坦然接受自己當前面對的一切,這是自己過去所做的果實,已經無法改變。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知錯改錯,從當下開始保持正能量的心念、語言、和行為,不再傳播和釋負能量,包括家裡和網際網路上,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從家務做起,幫助他人,奉獻自己,放下自私自利,放下慾望,放下物慾執著,孝敬父母,愛惜所有生命,敬畏自然,這些本來就是人生的真諦,迴歸人的本性,這些正能量越來越多,你的未來自然就會改變,幸福快樂就已經上路了。哪裡還會有什麼心理問題?哪裡還有什麼人生問題需要解決?哪裡還有痛苦?哪裡還有不平?

    還有,孩子有問題的父母,求您放過孩子,放下孩子,不要管的太多,還孩子自由。網際網路一代,少接觸電子遊戲和色情網站,也別再用藥物殘害孩子了!!!

    認為自己存在所謂心理問題,並想辦法去解決它,是所有痛苦的真正原因和開始,隨著解決的過程,痛苦越來越大。這就是正常人與所謂心理疾病的人的根本區別。

    很多人都說放不下,沒有什麼是放不下的,人死的時候都的放下,沒有誰能把它帶走。不放下就得繼續揹著,繼續痛苦,沒有選擇,也沒人能幫你放下。放下的唯一方法就是接納,接納別人和自己經歷的一切,接納一切可能的發生!

  • 15 # 789654s

    不要輕易的給孩子貼標籤定型,除非有醫生診斷。不然孩子潛意識就跟著你給她的定性方向走。多出去接觸大自然,大人不焦慮,孩子自然就放鬆了。

  • 16 # 嘜吉樂母嬰店

    家長儘量和孩子溝通 ——透過向親人或朋友,傾訴自己的壓力和不滿,獲得他人的理解和支援 讓自己的內心得到調整;或者找一個安靜的地方,放聲大哭或大笑,以宣洩自己內心的不平;讓自己的煩惱全部宣洩出來這個樣子應該還在會舒服

  • 17 # 心理醫生小蔣

    孩子焦慮應該及時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由專業人士判斷是不是病理現象,因為焦慮表現是非常常見的不良感覺,可能會轉瞬即逝,也可能長期存在,可能是生理現象、應激反應,還可能是疾病問題。

    孩子對情緒的表達應對經驗不足,需要重視孩子的情緒變化,確定到底有沒有問題。如果是病,需給予相應心理治療,父母還要做環境變化的可能等,必要時合併藥物治療以及物理治療。如果不是病,可以對輕微的焦慮反應放輕鬆。如果不是,可以給予生活指導,比如處理壓力、人際關係、增加體育運動、轉換環境等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人,落魄時,就別曬朋友圈了”你認同這句話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