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姐姐講史
-
2 # 回眸滿清
3歲被慈禧立為皇帝的,也只有光緒一人了!為何慈禧要立3歲的光緒?咱們先來看看當時的背景
當時同治皇帝不幸辭世,此時,皇后阿魯特氏已經懷有皇子數月有餘。可是,慈禧卻以“國不可一日無君”為由,召開了一個“立新”大會。慈禧勢在必得,為此專門讓榮祿帶軍進京,以防萬一。而且不準阿魯特氏參與,參與的人都是親王
由於這些人中大部分都是慈禧一派,事先已經交代好了,所以,剛開始有人提議立恭親王奕訢的兒子為新皇,就遭到反對,而恭親王也委婉推脫了這個提議。於是,慈禧就提出立醇親王之一為王,這也受到恭親王等人的反對,最終投票,7比3透過。通過後,年僅3歲的光緒當夜就被接到宮中!
為何慈禧執意把3歲光緒立為新皇?看完以下幾點就會明白:
一,無視阿魯特氏及其腹中皇子
慈禧當時雖然大權在握,但是,這一切都要歸功於她生下同治,她才能以“皇太后”的身份和慈安並立朝堂,可如果阿魯特氏產下皇子,那阿魯特氏就會成為名正言順的“皇太后”,上有慈安,下有阿魯特氏,她們可都是名正言順的“六宮之首”,慈禧就沒了名分,那她是肯定要“退居二線”的,所以,慈禧必須在阿魯特氏產下皇子之前就消除這個隱患;
二,年齡
新皇的年齡越小,就意味著慈禧垂簾聽政的時間就越長,這也是為什麼她不贊成恭親王之子被立的原因。恭親王之子當時已經十幾歲,萬一被立,沒兩年就要“還政”,慈禧可不願意太早“消停”。這和後來軟禁光緒、立端王之子為“阿哥”一樣道理,就是“拖”,拖的越久越好
三,忌諱
在同治皇后的人選上,慈禧和慈安發生了分歧,最終同治選擇慈安皇太后鐘意的阿魯特氏,這讓慈禧很惱火,她把怒火都撒在了阿魯特氏身上。如今,阿魯特氏懷孕在身,萬一產下皇子,慈禧害怕阿魯特氏上位後報復自己
綜上所述,阿魯特氏產子之後慈禧會很被動,唯一的方法就是在這之前另立新王,所以,3歲的光緒就這麼登上皇位了
皇帝遺孀有孕在身卻要另立他人,這也招致大臣們的強烈不滿,滿朝大臣和全國各地的奏摺紛湧而來,可惜,都被慈禧給摁下。阿魯特氏在得知這些之後,為了表達抗議,自盡身亡
次年,御史吳可讀在同治墓前自盡,留遺書譴責慈禧違背祖訓、逼死阿魯特氏、斷了皇帝一脈,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御史尸諫”。吳可讀一事引起了極大震動,連西方多國公使也表達了不滿,在各方壓力下,慈禧承認自己“決策不當”,並承諾,光緒之後不管誰做皇帝,都視為同治之子,這也是為什麼端王之子只能叫做“大阿哥”的原因
-
3 # 雨霽視角
慈禧確實算的上中國舊社會中頂尖女子,用老謀深算這個詞來形容,真是一點也不為過,17歲進宮,短短5年連升4級,這種升級打怪模式在中國女性職場了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
很多人看到了慈禧26歲就走上了人生巔峰,坐上了皇太后的位置,但是有多少人想到一個女人在26歲的如花似玉的年齡卻成了寡婦的悲哀。
慈禧在位期間一共立個3個皇帝,而且都是清一色的兒皇帝,6歲的同治是她的親兒子,也是紫禁城中最後一位出生的皇子,法定繼承人,同治的上位和慈禧沒有任何關係,畢竟是唯一的法定繼承人,有著其天然的合理性。
說起慈禧最後立的3歲兒皇帝溥儀,的確為他感動唏噓,一個行將就木的王朝壓在了一個3歲孩子身上,毀了他的一生。
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凱等人的逼迫下,隆裕太后葉赫那拉氏代表6歲的宣統帝頒佈退位詔書:
“南中各省,既倡義於前,北方諸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閒,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也許人們至今想不明白為什麼慈禧太后會選擇年僅3歲的溥儀當最後一任皇帝。
畢竟清朝200多年基業,皇家枝繁葉茂,應該選一個近親宗室中成年子弟來繼承皇位,才是挽救時局之舉。
如果僅從溥儀的出身和血統來講,慈禧太后選他當皇帝,是順理成章的。
溥儀的曾祖父是道光皇帝愛新覺羅·旻寧,祖父和碩醇賢親王愛新覺羅·奕譞,是道光帝的第七個皇子,這都說明他是正宗的皇族出身。
1875年同治去世後,沒有留下一兒半女,皇位繼承出現了危機,而同治的母親慈禧太后,力排眾議,沒有在同治帝的子侄輩中選一個繼承皇位,而是選了奕譞的二兒子愛新覺羅·載湉作皇位繼承人,也就是同治帝的堂弟,也就是後來的光緒皇帝。
光緒作為咸豐帝的嗣子繼承皇位,可見慈禧是有私心的。
第一,光緒帝的母親葉赫那拉·婉貞,是慈禧太后的親妹妹,也就是說,光緒是慈禧太后的侄子,也是外甥,屬於親上加親;
第二,光緒和同治是平輩,慈禧就還可以以太后的身份光明正大的控制朝政了。
第三,光緒帝當時才4歲,根本不具備親政的可能,慈禧太后臨朝聽政理所當然。
溥儀的父親載灃是奕譞第五個兒子,也就是光緒的親弟弟,由於奕譞的第1、3、4個兒子都早夭,載灃實際上是光緒帝的二弟。
1891年,奕譞去世,載灃作為長子繼承了和碩醇親王的爵位
清朝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正月,宣統帝在醇王府出生,是和碩醇親王載灃的長子、光緒帝的侄子。
溥儀是載灃的長子,光緒的侄子,正經的皇家血脈,按理說溥儀是光緒 的侄子,並不具備繼位的資格,但是歷史總有巧合,光緒38歲去世的時候,並沒有留下一男半女,皇位繼承人又成了問題。
這次還是慈禧太后出手,選擇了溥儀為嗣皇帝,過繼給同治,同時還兼顧了光緒皇帝,畢竟隆裕太后是自己的親侄女,溥儀年齡小好控制。
溥儀的母親蘇完瓜爾佳·幼蘭是慈禧太后的寵臣榮祿的女兒,她曾被收養在慈禧太后身邊。
可惜溥儀剛進宮不到2天,光緒和慈禧都先後去世了,溥儀登基,由他的父親載
後面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短短3年清朝就走向了滅亡,而溥儀也成了這個時代的犧牲品。
-
4 # 怯怯史語
慈禧之所以選擇三歲的溥儀繼承光緒的皇位肯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但是他沒有想到自己的‘如意算盤’卻加速了清朝的滅亡 。
光緒34年1908年11月14日,光緒帝由於疾病纏身而駕崩,因為其息下無子嗣,對於皇帝的人選,慈禧早已做好了安排,即立新登攝政王位的栽洋的兒子溥儀為皇帝,當時溥儀年僅三歲,由乳母抱著進宮繼承大位,這也是慈禧所立的第三個傀儡皇帝。 對於皇帝的人選,慈禧沒有選擇載洋,而選擇了年僅三歲的溥儀,慈禧之所以利幼不利長,是擔心立長於其身後不利,而是為繼續掌權,預留餘地,溥儀‘’入承大統‘’後,慈禧雖貴為太皇太后從身份上講不便再行垂簾聽政,但他仍舊可以透過載灃這個懦弱無能的攝政王監國來控制政權 。
在立溥儀登基之前,慈禧曾下過一道懿旨 :現值時事多艱,嗣皇帝尚在沖齡,正宜專心典學,著攝政王載灃為監國,所有軍國政事,悉秉承予之訓示施行,嗣皇帝年歲漸長,學業有成,再由嗣皇帝秉裁政事。 這充分說明慈禧雖然立了皇帝,但她絕對不會放棄手中的大權,
在光緒離世的第二年,即1908年11月15日,74歲的慈禧正在中南海儀鸞殿的御上靜臥養病,幾天下來,慈禧的病情日益加重,御醫絞盡腦汁,用盡醫術為她治療,但也無濟於事,應詔進京的全國各地名醫也輪著為慈禧診斷和治療,開出許多方子,但慈禧的病情卻日益嚴重。
慈禧生長在大清國中衰之際,此時她已入宮58年,她與大清國一同經歷了無數的劫難,在她六歲那年,英國用鴉片敲開了中國的大門,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清廷也逐漸的淪為外國列強控制的工具,在她正受咸豐重慶的時候,洪秀全在南方鬧起了太平天國革命,大清國在內憂外患的推劫難下,逐步走到了今天,尤其是辛丑條約簽訂後,洋人幾乎完全掌握了大清國的命運。
身為一個後宮嬪妃,慈禧不但破壞了大清國的祖制垂簾聽政,而且還將列祖列宗,不得重用太監,更不允許他們參政干政拋之於九霄雲外,重用起安德海,李蓮英等太監,導致他們胡作非為,權重一時,但是也許是慈禧在自豪過後又痛心疾首的緣故,慈禧在臨終前留下遺言,即為‘’以後勿在使婦人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有違,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未之事可為殷鑑。 在慈禧病逝後的半個多月,溥儀便登基了,這個時候的蜻清廷驟然出現了一個無法彌補的權為真空,但支撐這一危局的的載灃卻是一個自自幼生於深宮的貴族,毫無才能,更沒政治野心和治國本事,缺乏政治經驗,雖然曾經為軍機處任職,但卻毫無主見,一切事情都不敢擅自做主。
栽灃之所以被慈禧選中當攝政王不僅是因為其子被立為皇帝,還因為其母為慈禧之妹,其妻是慈禧寵幸大臣榮祿之女,但是這種外重內輕的政治局勢使載灃極為擔心自己的攝政王之位不夠穩固,於是,他竭力從法統與實力兩個方面去現同和強化攝政體制。
隨後,載灃又以皇帝的名義收回了旁落的軍政吏部大權,他規定軍事,政事以及罷黜,升遷,賞罰之事都由監國攝政王裁定,仍舊以諭紙宣佈施行,全國的海陸軍統帥大權都歸屬於皇上,凡事變法綱要規定的涉及軍事的皇上大權都屬於攝政王,其餘京外綠旗各營,海陸各軍都歸屬於攝政王,節制調遣,載灃從典章法律上確立了攝政體制。
但是要在實際上,獨掌大權,還有許許多多的障礙,比如,掌握重兵權傾朝野的袁世凱便是個很大的障礙,載灃罷免了袁世。 袁世凱雖然下臺,但其黨羽遍佈朝廷各個角落,他暗中指揮黨羽繼續影響朝局,如此一來,滿族大臣想透過獨裁,維護自身的統治權,而漢族大臣則不斷的受滿臣的排擠,強烈的要求實行君主立憲,這種內鬥不斷的消耗著奄奄一息的清政府,此時端坐在朝堂上年幼無知的溥儀,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其統治下的王朝逐漸走向衰亡。
-
5 # 有得觀史
慈禧選三歲的溥儀當皇帝,實際上是因為她欠債太多,借新債還舊債,如此而已。
慈禧是一個極度自私且權利慾極強的人。同治(載淳)駕崩,無子嗣,如果是為帝國考慮,他她應該立一個年齡大的,比如恭親王奕訢的兒子載溦。慈禧為了自己垂簾聽政,把她親妹妹的兒子,四歲的載湉(光緒),弄來當皇帝。載湉和載淳同輩,既然從同輩中選為什麼不選一個年齡大的,選載湉不就因為他是慈禧的親外甥而且年齡小,她好繼續垂簾聽政嘛!
當年,選了載淳同輩的載湉,慈禧答應將來給載淳立嗣。後來立三歲的溥儀,就是給載淳立嗣,為同治皇帝續香火,兌現她當年的承諾,也算是還她當年的欠債。
溥儀的生母是慈禧的紅人榮祿的女兒,也是慈禧的養女,反正是親上套親。他的妹夫醇親王奕譞聽話,醇親王的兒子小醇親王載灃也聽話,都不會背叛她。她不死可以繼續垂簾聽政,死了可以保她不受清算。一切都還是為了自己考慮。
慈禧選三歲的溥儀,皇帝年幼不能主政與大清國不利,皇帝年幼,生子遙遙無期與愛新覺羅皇家不利。大清自同治出生,紫禁城幾十年不聞嬰兒啼,立溥儀是慈禧欠下的新債。慈禧立3歲的溥儀,所謂的秘密就是慈禧滿足她自私的心。
-
6 # 暢享明亮1706
老謀深算的慈禧,為啥會選3歲溥儀繼承大統?主要原因還是溥儀血緣關係佔據優勢,而且同時滿足了慈禧的私心
溥儀血緣佔優勢清朝歷史上光緒帝雖然與慈禧太后同年病重,而且他們的死期僅差一天,但是畢竟慈禧太后還是死在了光緒帝的後面,在這裡先暫時不談光緒因何而故,慈禧太后終究還是要另立新帝。
光緒帝死前並沒有留下子嗣,所以慈禧只得在家族之間,挑選新的大統繼承人,首先,溥儀的祖父的嫡福晉與慈禧同源,是慈禧的妹妹,兩人都屬於葉赫那拉氏,另外,溥儀的曾祖父為道光帝,血緣關係純良,而且溥儀的父親為慈禧的心腹載灃,因為血緣關係的影響,立溥儀為新帝,可以讓那些注重正統的朝臣更容易接納和扶持,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當慈禧決定由溥儀來繼承皇位時,光緒皇帝當時還並未離世,對於這個結果還算滿意。
慈禧的私心,對權力的控制慈禧不顧清朝“後宮不得干政”的祖制,執掌清政府大權48年,自然不是什麼大公無私的人,慈禧決定立三歲小兒溥儀為新帝,終究還是有自己的私心的,光緒離世,慈禧太后雖然病重,但還是期望能康復,若身體恢復往常,三歲小兒,懵懂無知,自然極易控制,對慈禧太后重新掌握大權,並無太大影響,畢竟慈禧歷同治、光緒二帝,這一套政治流程,慈禧心中已經輕車熟路了。
另外,慈禧自身病重,立溥儀為新的皇帝,也是在為自己的勢力鋪路,首先溥儀的母親瓜爾佳氏不僅是慈禧的養女,而且是慈禧的心腹權臣榮祿的親生女,即便慈禧身亡,清朝還是掌握在慈禧的勢力手中,對慈禧的身後事自然會盡心,定會保住其最後的顏面,而且透過這個安排,清朝還是控制在葉赫那拉氏的手中。
-
7 # 方圓讀書
戊戌變法之後,慈禧就一直想除掉光緒帝,但是一直都沒有機會。但是慈禧心中早就對光緒產生了嫌隙,她巴不得光緒早點駕崩。
光緒三十四年,即公元1908年,光緒帝載湉病危,慈禧一看,就知道光緒已經不行了,於是便將攝政王載灃的兒子溥儀養育在宮裡。其目的也很簡單,那就等光緒帝駕崩之後,便順勢繼位。
同年十一月十四日,光緒帝駕崩,慈禧將年僅三歲的溥儀立為皇帝,是為宣統帝!並尊慈禧為太皇太后。
以上便是溥儀繼位的大概。但是你仔細想一下,這其實是有問題的。慈禧這麼一個老奸巨猾的人,怎麼會偏偏選擇一個3歲的孩子繼承皇位呢?難道她不知道,溥儀年幼,不能做什麼事情嗎?
這些,慈禧當然知道!那麼她又是寓意何為呢?筆者總結下來,一共有三個原因;
第一,溥儀的身份特殊當然了,這兒所指的身份特殊,並不單指溥儀擁有皇室血統,因為擁有皇族血統,這必然是繼承皇位的一大因素。溥儀的另外一個身份,則是慈禧“情人”榮祿的外孫。
我們知道,溥儀的父親是攝政王載灃,母親是“蘇完瓜爾佳氏”,而這個蘇完瓜爾佳氏便是慈禧的心腹重臣,同時也是慈禧的情人——榮祿。一開始的時候,慈禧便將其養在宮中,後來才將其嫁給載灃的。再者,溥儀的祖母是慈禧的親妹妹。
所以,溥儀特殊的身份,是慈禧選擇他的一大理由。因為這樣一來,大清朝的皇權還依然是掌握在“葉赫納拉氏”的手中。
第二,無奈之舉其實,在立溥儀為帝之前,慈禧還培養了一個人,他便是端郡王愛新覺羅載漪次子,同時也是慈禧的弟弟葉赫那拉桂祥的外孫——愛新覺羅溥儁(jùn)。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那個“大阿哥”。
慈禧很想將溥儁立為皇儲,便預訂在庚子年元旦時讓光緒帝自行退位,甚至連他的年號都想好了,叫“保慶”。但是,此時光緒帝仍是外國各個勢力心中的滿清正統皇帝,他們也都很支援光緒帝。再者,這溥儁也算是自己葉赫納拉家族的人,所以自然會引起各國勢力的不滿。
所以慈禧的這一計劃就落空了。後來,在光緒二十七年,即公元1901年的時候,端郡王縱容義和團,獲罪祖宗,因此溥儁也更沒有機會再做什麼皇儲。於是便被廢除了“大阿哥”的名號。慈禧的計劃便更加沒希望了。
所以,最後在權衡之下,還是決定由自己妹妹的孫子溥儀擔任皇帝,因為這畢竟也是自己家族的一員!
第三,年幼好控制慈禧在立溥儀為儲君的時候,她知道自己已經將不久於人世,她也沒指望自己能夠再次垂簾聽政。但是,自己的侄女隆裕太后還在,這也是自己葉赫納拉氏的成員,所以她必須保證,自己所選立的這個皇帝得順從自己侄女的安排。
所以在溥儀繼位之後,隆裕太后便正式垂簾聽政,和溥儀的父親載灃共同掌管這個搖搖欲墜的大清帝國。但是很不幸的是,宣統二年,即1911年10月,辛亥革命便爆發了。同年12月6日,載灃順勢辭去了攝政王的職位,而這個隆裕太后便成了即將走向滅亡的大清帝國的最高統治者和終極責任人。
這是慈禧萬萬也沒有想到的!
總結:其實無論是哪一條,都可以說是慈禧故意為之,都是她權力慾望的完美詮釋。慈禧對權力有著近乎痴迷的程度,她在世的時候就已經掌握著國家的最高權力,死後也想讓自己家族的人控制皇權。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此時的大清帝國已經走到了歷史的邊緣,想不被淘汰都難了!
史料參考:
《清史稿》;
《光緒朝東華錄》;
《清史稿 · 本紀二十五 · 宣統皇帝本紀》;
回覆列表
慈禧太后,葉赫娜拉氏,這個掌管大清48年的特殊女人,在政治生涯中經手了三個小皇帝:同治6歲、光緒4歲,溥儀3歲。她2次垂簾聽政,第三次未遂 ,慈禧選的這個三歲的小娃娃就是清朝的末代皇帝溥儀。
慈禧選皇位繼承人有她自己的套路慈禧的老公咸豐帝是個倒黴皇帝,他在位時,內有披頭散髮的太平軍鬧事,外有英法洋鬼子的炮火侵襲,而他本人又沉迷於酒色,是個短壽皇帝,31歲就走完了他的人生。後宮佳麗三千,只留下一個兒子,就是慈禧生的同治皇帝。這個可憐的小皇帝一繼位就成為慈禧的傀儡,比他的父親還要短壽,19歲就崩了,兩個月後他心愛的皇后阿魯特氏也死了,她的死和慈禧脫不了關係。同治連個孩子也沒有留下。慈禧就按照清朝律例,從咸豐皇帝的近支中挑選。
慈禧的三個大伯子夭折的夭折,去世的去世。現在她還有5個小叔子:老五惇親王奕誴、老六恭親王奕訢、老七醇親王奕譞、老八鍾郡王奕詥、老九孚郡王奕譓,慈禧就從他這五個小叔子府中物色人選。
1、慈禧的小叔子老五性格粗野,是個學渣,道光帝一點都不喜歡他,早就把他過繼給已經去世的惇恪親王綿愷(·奕誴的三叔)了,慈禧把對他的考慮扔到一邊。
2、慈禧的小叔子老六,眉眼裡都透漏著才智,又心思縝密。他的兩個兒子年齡也偏大些,一個16歲,一個13歲,不利於慈禧操縱。另外慈禧如果立了他的兒子怕以後玩不轉老六,不但垂簾不成,小命難保。
3、慈禧的另外兩個小叔子,老八和老九兩人均無子嗣,不用考慮。
慈禧最合適的人選4、慈禧的小叔子兼妹夫老七、醇親王奕譞。他的福晉是慈禧的親妹妹,而他和慈禧的妹妹正好有一個剛四歲的兒子載湉,身上流有葉赫那拉氏的血。慈禧就把他接進宮,繼承了皇位,他就是後來的光緒皇帝。
光緒皇帝的一生被慈禧操縱,是一位最憋屈的皇帝,長大後想來個變法圖強,脫離慈禧的魔掌,結果被慈禧給攪和了,還給他扣了個大逆不道的帽子,慈禧還令人把光緒最愛的珍妃投入井中淹死。
慈禧的眼裡容不下任何一粒沙子,於是開始張羅下一個傀儡皇帝。她最後決定立自己親弟弟的外孫、載漪之子、自己親侄女的兒子、身上有葉赫那拉的血、15歲的溥儁(jùn)為“大阿哥”(皇儲)。預定庚子年元旦讓光緒帝給他讓位。但是這個儲君不被西方列強所支援,最終因庚子之亂被廢,這時候溥儀還不在人世。
8年後,慈禧開始把眼光瞄向自己妹夫的孫子、奕譞的四子攝政王載灃的長子、慈禧的侄孫子、3歲的溥儀身上,並把他接進宮中撫養,隨時代替光緒皇帝。(最右邊溥儀)
不久慈禧就把自己妹妹唯一在世的兒子光緒皇帝用砒霜毒死,光緒皇帝也沒有留下任何子女,於是溥儀就繼承了皇位。溥儀的父親載灃當了攝政王。這個攝政王在當天日記中記載:
“面承懿旨:前因穆宗毅皇帝未有儲貳,曾於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降旨,大行皇帝(即光緒)生有皇子即承繼穆宗毅皇帝為嗣。現在大行皇帝龍馭上賓,亦未有儲貳,不得已以攝政王載灃之子溥儀承繼穆宗毅皇帝為嗣,併兼承大行皇帝之祧。欽此!”慈禧為什麼要立3歲的溥儀為帝,解密1、溥儀和慈禧的血緣關係較近,他的嫡祖母是慈禧的親妹妹。溥儀繼位後,如果自己不死可繼續垂簾,如果自己死了,大權就在自己的親侄女、皇太后隆裕手中,皇權仍舊在葉赫那拉氏手中。
2、當時溥儀還是個3歲的吃奶娃,慈禧好操控,如果不死,慈禧可以按老套路繼續垂簾聽政,慈禧自己也不認為自己這個“老佛爺”會那麼快死去,就在她死去時嘴巴都未閉合,好像還有話說。
3、溥儀是醇親王府裡的子孫,光緒皇帝的侄子。慈禧和光緒皇帝的關係鬧僵以後,把光緒皇帝囚禁到瀛臺,到後來38歲的光緒正值壯年卻突然暴斃。醇親王府裡的人不可能沒有任何想法,心裡一定恨死慈禧。慈禧為了拉攏醇親王府,消除仇恨,把溥儀過繼給光緒皇帝當兒子,成為儲君。
4、溥儀的爹載灃是慈禧妹夫家的五兒子,他二哥是光緒皇帝。他本人老實低調和其它近支比起來慈禧自然更好擺佈。他的婚姻都是慈禧給指定的,當時他已經訂婚,那女孩還是他的意中人,為了迎合慈禧他毫不猶豫地退婚了,慈禧很看重他。選擇載灃的兒子溥儀當皇帝,慈禧能更順利地垂簾聽政。
5、溥儀的母親是慈禧的養女瓜爾佳·幼蘭,又是慈禧的心腹榮祿的親女兒,也就是說慈禧的寵臣榮祿是溥儀的外公。選溥儀解決了慈禧遇到難題:
將來新皇帝的兒子與新皇帝、與同治帝的關係怎樣處置?對此,榮祿建言:等嗣皇帝(光緒)有子,承繼同治為嗣,兼承光緒之祧。綜上,慈禧手上的冤魂太多,作惡太多,若立其他人為皇帝她怕自己死後,被清算,那些冤魂被平反,從各方面考慮立溥儀當皇帝是慈禧最好的選擇,令她遺憾的是這一次垂簾未成,1908年11月15日她隨光緒皇帝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