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等待174139336
-
2 # 南靠山
農村還是讓放鞭炮的,過年習俗就是年三十中午貼春聯,吃水餃,放鞭炮,下午上林放鞭炮請先人回家過年,晚上要掛天燈,疊紙錢,所有屋子裡的燈全部開啟,要亮三個晚上。三十晚上本家男人聚集在一塊喝酒守歲。初一凌晨五點開始點香擺供祭天,祭灶,挨個門口祭門神,用酒和紙錢,一般貢品為整雞,整魚,一方肉,一盤饃饃,一盤蘋果等。然後下水餃,放鞭炮,發碼子,吃水餃。然後出門拜年,先給自己爺爺奶奶父母等磕頭拜年,再去本家拜年,最後所有本家人聚集在一起,去別人家拜年,拜遍整個村。中午,可以去別的村中的本家拜年。初二去自己姥姥家,舅家拜年。初三初四去自己姐姐家,姑奶奶家,姑媽家拜年。初五初六去自己岳父家拜年,初七初八去姨家等遠親拜年。過去走親戚拜年要磕頭,現在不用了。
-
3 # 陳塘關槓精
中國三大節日,羊毛節,韭菜節,壓榨節。春節不是我們中國的,我們要堅決抵制,我們的抵制口號是:若放一盤鞭,拘留十五天。敢放一桶花,就抓你全家。
-
4 # 蒙山沂水老漢
每個地方因情況不同對燃放鞭炮的限制也不同,“十里不同俗”,老家過年的習俗也不盡相同。每個地方都有他們的特色或者風俗。
第一,關於燃放鞭炮。以臨沂市為例,今年臨沂市出臺了禁放煙花爆竹的通告,市區內除了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之外,全年其他時間禁止燃放鞭炮。禁區之外的不受時間限制。這是臨沂市第一次出臺這樣的禁令。
第二,關於大年除夕習俗。小時候,老家臨沂市沂水縣,大年除夕上午貼春聯,下午去給逝去的族人上墳,如果有當年去世的長輩,晚飯後還要“請家堂”,即請逝去的人回來過年,一般連續請三年,正月初一下午,用鞭炮、美食把他們送走。
第三,初一那天先吃完餃子,然後基本上都是去本族家串門,一直到晚上,把能去的都去一遍。有的村子裡,去長輩家串門,進門就要磕頭拜年,其實就是一種拜年的方式。初二開始大家就忙於走親戚,孃家,姑家,舅家,姨家來回串門。
-
5 # 陌上花開且緩歸
我們這一帶的城裡禁燃煙花爆竹已經好多年了,但農村暫時還沒有限制。
以前都是在縣城買了鞭炮回農村燃放,但今年縣裡出臺了煙花爆竹的首個“雙禁”政策,縣城不僅禁止燃放,而且也禁止銷售,所以今年農村買菸花爆竹都不方便了。
而且,在縣城,即使縣政府有什麼重大活動,需要燃放煙花爆竹,也得事先根據實際情況,確定重大節日及活動允許燃放煙花爆竹的時間、地點和種類;活動需燃放煙花爆竹的,主辦單位應按照分級管理的規定,向公安部門提出許可申請。
估計過不了幾年,這個“雙禁”政策也會逐步在農村實施。
至於說到過年的習俗那就多了,不過在這眾多的習俗裡,有四樣可是重頭戲,那就是熬糖、釀酒、打年糕、殺年豬。在陌上花這一帶的農村,每到年前,家家戶戶都會用糯米,玉米,小麥等澱粉類糧食為原材料熬製麥芽糖。熬好的麥芽糖可以直接吃,也可以泡水喝,特別的甜。老人都說,吃了甜甜蜜蜜的麥芽糖,生活也會越來越甜蜜。
家裡有小孩的,還會將熬好的麥芽糖用來和炒米、玉米粒、年糕片等一起製作凍米糖、或者玉米糖和年糕糖,這些就是我們小時候的零食,能從年裡一直吃到來年開春。 還有釀酒,就是農家用糧食釀製的純糧燒酒。 在陌上花這一帶的農村,但凡家中有個喝酒的男人,年前都會請釀酒師傅上門釀點純糧燒酒,原材料可以是大麥、玉米、高梁、紅薯等等。
釀好的酒,一部分自己喝,一部分用於春節招待客人和走親送禮。喝酒的人都說,自家用純糧釀的酒,喝著才有味。年糕是糯米和晚米按一定比例摻和起來,淘洗後蒸熟,再放進石臼中,用大木槌輪番捶打,一直要打到米飯細膩黏稠至定型。打年糕既是個技術活也是個力氣活,往往得好幾個壯年男子接力錘打,才能將年糕打得又軟又糯。
不過,現在打年糕都有專門的機器,只需將米粉蒸熟倒入機器,出來的就是一條條熱乎乎的成型的年糕。年糕寓意“年年高升”,非常的吉利,所以每家每戶過年都會備上。這些年,村裡養豬的人少了,但家中有老人的,他們覺得買的豬肉遠遠比不上自家養的土豬肉香,所以每年還是會養上一頭,專門用來當年豬。一到臘月裡,誰家殺個豬,門前都是擁著一大群幫忙的人,笑鬧聲,豬叫聲,響成一片,熱鬧的跟個過小年似的。
-
6 # 有點很可心
此起彼伏的煙花爆竹燃起來,整個村子的上空就閃現出了一幅幅美麗動人的聲控風景畫!
醉心動時刻是在除夕晚上11點55分—-大年初一的0點30分,鞭聲、炮聲、煙花聲、歡呼聲、祝福聲、許願聲……聲聲震耳,匯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
這裡帶來了春的資訊,每個人的臉上、嘴角、心裡都同頻共振:冬天已經過去,春天來啦!滿滿的是希望,滿滿的都是喜悅,來吧,來吧,美好的開頭,必將孕育著美好的未來
-
7 # 北方邵氏1
農村老家雖然是農村,不過也是緊跟潮流,不再放鞭炮了。說實在的,以前可以放鞭炮時,每年除夕都要有至少一次火災,所以,有人說不放鞭炮沒年味,呵呵!我還真有點不敢苟同。
老家除夕那天中午吃團員飯,在家的在外的兄弟齊聚父母家裡,幫老人家收拾收拾,置辦一桌豐盛酒席,給爸爸媽媽敬杯酒,一大家子高高興興的過個團圓年,不為別的,主要是讓父母高興。
兄弟們一年都是各忙各的,聚到一起敘敘一年的見聞經歷,嘮嘮家常。回到家過年,過的是這份親情。
下午,去鄰居家,發小家中去問候問候,憶起小時候的那些事,個個笑得都是合不攏嘴,想起來唸起來的都是甜甜的鄉情。
到了下午四點,我們村歷年不變的大事,大家都往村委會聚攏,打鼓敲鑼,等到五點一過,天也要黑了,人也聚得差不多了,年輕力壯的抬著大鼓,敲打著一路去給軍屬掛光榮燈,那個場面,那個心情。嗨!軍屬家裡早就準備好了煙,糖,果品與村民一起分享光榮與喜悅,秧哥迷們在軍屬家門口,盡情歡舞,給他們送去祝福。這一場下來也就七點多了,大家在歡笑中散去,回家看春晚,吃餃子。
守歲,大都是年輕人的事了。
老人們年紀大了,要早點休息!
沒有鞭炮聲的除夕夜,老人的鼾聲也更安穩。早上醒來,己是新年第一天。
-
8 # 豬八戒yes
還放鞭炮煙花,希望從鞭炮煙花上改進技術,減少環境汙染。如果都禁止煙花爆竹,就更沒有年味了,更平淡無奇了。
過年習俗越來越少了,我老家現在還保持堵門棍,吃飯錢放掛小鞭炮。年初一不向外倒水,倒垃圾。以前年初一不動刀,不動鐵器,不拜年,現在都沒有了。
還有哪些習俗,我也不太清楚了。
-
9 # 帶你走進沁水
鞭炮鄉下還是可以放的。年三十下午打掃乾淨家門口,貼上春聯。開始準備年初一到初五的食材,三十晚上放鞭炮引新年。
-
10 # 蘇北娥姐
感謝邀請,我們老家沒有禁止放鞭炮,我們老家在大年三十做一大桌子菜,然後要先到祖墳上敬祖墳,要男丁去女丁不可以去的,回來之後放了鞭炮才開始吃飯,吃完晚飯會一邊看著春晚一邊包餃子,在大年初一的那一天只吃餃子餃子在我們這又稱元寶錢財的象徵所以只吃餃子,而且那一天不掃地,寓意會把財掃沒了,還有好多講究呢,記得小的時候大年初一的那天媽媽總會說這樣不能做那樣不能做,比如不可以用剪刀,不可以用簸箕小女孩子不可以到鄰居家串門啦等,總之就是盼著一年有個好兆頭,至於小女孩初一不可以去串門我想還是因為農村重男輕女比較嚴重,但是我們不信這些,隨著我們漸漸長大,一些陋習被我們遺棄了,好的有意義的習俗我們要傳承,不好的就遺棄吧。
-
11 # 文化指路人
過年習俗是一種抹不去的民俗文化,過年意味著團聚,辭舊迎新,習俗春節有年夜飯吃餃子、貼春聯、掛年畫、放鞭炮、大拜年等,古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同樣是春節在不同地方有著不同的過法,很多地方都有不同的春節習俗並一直延續至今。 “爆竹聲聲辭舊歲” ,到了春節燃放爆竹以此增添節日的喜慶氣氛,到了臘月三十的晚上十二點爆竹聲就此起彼伏,人們來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現在老家過年當然會爆竹,不過現在人更會生活,有很多都是電子爆竹,環保無汙染,我的家鄉過年習俗有很多,比如貼春聯、殺年豬、打餈粑等,在過年殺年豬放紅寓意為驅邪納福,預祝來年五穀豐登,百事大吉。 在我的家鄉下對每個家庭來說殺年豬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冬至後天氣開始漸漸變冷,殺年豬用於醃製臘肉、香腸,製作血豆腐等美食,還有“打餈粑”為過春節作準備,因為打餈粑都是力氣活,所以少不了朋友之間的相互幫忙。 餃子是春節不可缺少的節日食品,我覺得主要原因:第一餃子外形如元寶,在春節吃餃子有取“招財進寶”之音;第二餃子有餡,把吉祥的東西包進去以寄託對新一年的期望,餃子作為節日佳餚已成為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過春節不只是吃餃子美味,更是享受傳統節日的風俗帶來的歡樂。
-
12 # 落葉
迎新春,過新年,一般在農村還是會放點鞭炮來喜慶,這是我們這裡的習俗,而我們縣城會在晚上10點左右讓我們放1---2 小時,當然只有三十晚上才行
-
13 # 寶拉生活領域探索
我們這也不讓放鞭炮,可是還是有人放,一年比一年放炮的少了。我們這習俗也不多了,從前還有社火,現在也沒有,初一不出門,初二才能回孃家,貼對聯,遊燈會好像就是這樣了。
-
14 # 鑽石王31好友晶非昔比
我們貧困區的農村在黨的惠農政策幫撫下,各家各戶每戶發二個大紅燈,對聯等物品。
關於放花炮我們這裡沒有相關指示,人們雖著時代的發展,也淡化了徐多舊的關念,再加上留守人員年齡大了,思想也老化了,總感覺失去了過去那種窮,而又平等的紅火日子。
新春在當今時代受老傳統文化的引響,雖說談化了很多,據我觀察再過一個世紀人們會徹底削失,由年青人們的意願去理解和輪迴出新的變化。
-
15 # 老虎55141
我也喜歡放鞭炮,五十年代時手甲都炸爛幾次,我們這裡從不禁,放些小熱鬧,現在不喜歡了,喜歡清靜。不要幹瀉別人的生活方適,蘿蔔豆腐各人所愛。
-
16 # 山河慶陽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古人如此崇尚爆竹聲中除舊迎新年,說明了爆竹在傳統年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我對爆竹(鞭炮)有一種獨特的衷愛和難以忘卻的記憶。因為我是七十年代初期的人,童年時期正好處於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經歷見證了艱苦歲月年代,人們是怎樣過年的,過那個窮年,那個窮並快樂著的年。因為,那個年裡,最奢侈的就是鞭炮,就是那個一桶花炮放了,心就甘了的年代。
現在人們過年,總覺得越來越沒意思了,新衣裳天天穿,好吃好喝的天天見,已經沒有什麼新意了。但我的記憶中,童年的過年,卻是極具吸引力的,極具記憶的。雖然那時候的年,只是一頓帶肉的飯菜,只是一次有規模的燃放花炮。
記憶中童年的過年,是從臘八節的冰坨兒開始的。家鄉習俗中的臘八,臘八粥已經沒有印象了,那時候也不叫臘八粥,只是一碗豆豆米湯,而一坨前一夜冰凍的臘八坨兒,卻是我們這些孩子們的臘八節快樂源泉。家鄉的臘八冰坨兒,在全國地方習俗中,是獨特的,是傳承了周秦文化的淵源。臘八節那天,同村的孩子們會提著臘八冰坨兒,滿村子亂穿,嬉笑著,打鬧著,溜一口冰坨兒,連牙侉子也冷地打起顫顫,卻高興滴有點忘乎所以,因為臘八坨兒是用紅糖水自然冰凍的,紅糖一年只能有兩次機會吃到,臘八節就是其中一次。個別特貧苦的人家用糖精替代,買不起紅糖。雖然寒酸,卻快樂至極。
臘八節一過,我們這些孩子們就掰著手指算小年,二十三小年是可以放鞭炮的開始。
記憶中童年的鞭炮,是我們當地人用廢書本紙卷制的,用現在的詞彙說,就是純手工製作的。家鄉小年敬天地灶神,再清苦的人家,也要燃放一串鞭炮助威,而我們這些男孩子們就是欽定的專職鞭炮燃放者。在哪個物質匱乏的年代,能聽一陣陣噼裡啪啦鞭炮聲,甭提有多高興了。能放鞭炮,也是向小夥伴們炫耀的資本。
俗話說,忙六月,亂臘月。盼呀盼的大年除夕在小年鞭炮餘音中眨眼功夫就來臨了。
那時候的除夕,沒有電視,沒有綜藝節目,也沒有廣場舞助興。除了一件要穿一年的新衣裳,一碗能看見卻少得可憐的包著肉丁的餃子,一盤逢過年才能吃到的,放了紅糖的糜子面年糕,最奢侈的就是放鞭炮了。在大人們祭拜了天地灶社之後,一定要燃放幾串鞭炮助力,也可能有驅邪納吉的意思在裡面。而我們這些男孩子擔當放炮手時,就會偷偷地私藏一些零散鞭炮,然後聚在一起,你一顆他一顆輪番點燃,啪啪聲此起彼伏,響遍整個村子,格外悅耳好聽。放鞭炮,是我們那個時代最好的過年禮物,直到現在,還不時的懷念那種場景,那種畫面。也感嘆現在的孩子們,在沒有花炮助興的春節,是何等的沒有意思。
現在為了環保,為了安全,多地禁燃花炮,孩子們也有了太多選擇過年的方式,但經歷了無拘無憂放鞭炮過年的我,總覺得現在的年,缺了什麼,難以盡興。好懷念一串鞭炮,一件新衣,一碗餃子,兩次吃到甜糖的機會,就會興致盎然,歡天喜地過大年的那些年,那些歲月!
-
17 # 一直尋路
燃放煙花爆竹在家鄉是一件極常見的事情,孩子出生、過滿月、過生日、上大學、結婚,老人過大壽,家中蓋新房、搬遷入住新房、買汽車,過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及春節,一些隆重場合等。尤其是春節,燃放多時間長。目前家鄉還沒有禁放煙花爆竹一說,我個人認為禁放過於偏激,提倡少放而不是禁放。中華民族古代四大發明為人類文明進步所做貢獻不可估量。火藥是四大發明之一,從誕生那天起,在人類生產生活和軍事領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今天更為重要!燃放煙花爆竹就象使用筷子一樣,是中華民族的習俗,給人們生活增添了極大樂趣。不能因為有點汙染和浪費而取消,提倡節制節約符合人們意願。
-
18 # 蕊蕊21078
我老家過新年那是肯定要放煙花爆竹聲聲一歲除我老家過新年的習俗是包餃子、打掃衛生、蒸過新年要吃的各種包子在給已經去世的父母親燒紙、磕頭然後在給已經去世的父母親供飯、菜然後在和家裡的人一起過個愉快的新年呀!
我們那裡過年都是要放鞭炮,無論是臘月23的小年,還是大年三十,還是正月初一,放鞭炮都是在營造一種熱鬧的過年的氛圍,正所謂“辭舊迎新”,這噼裡啪啦的鞭炮聲中,蘊含著人們對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期望。
回覆列表
我的老家在河南,河南人過年,進入臘月二十以後,就開始忙著蒸饅頭,殺豬、賣肉、打掃房子、買鞭炮、做新衣服。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主要活動為“打發”灶爺爺(灶君)上天,通常在傍晚進行,連同灶君一塊灑酒焚燒,口中唸唸有詞,讓他上天多說好話,並擺有貢品,灶君像旁的對聯通常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批,一家之主。
大年三十中午開始帖春聯,並“上林”(墓地)請先人(家中去世的長輩)回家過年。到了晚上,家家點亮天燈,而婦女則會在一起包水餃,包完後,年長者一般就睡覺了,年輕人有的看電視,有的聚在一起喝酒熬夜。
大年初一,父母在凌晨四點左右就會把全家人喊起來,都穿上新衣服,祭老天爺爺,還有門神,放鞭炮,下水餃吃早飯(這也就是我們的“年夜飯”)。吃完水餃後,如果有主的人家一般留下一位中年人照顧老年人,接待拜年的人,其他人則會出門拜年。一般先到近門近族家拜年,給長輩磕頭,然後近門近族聚在一起到別人家中拜年。從村西拜到村東,不管姓什麼,只要家中有老人,都拜一遍。這些活動都在天亮之前完成。東方發紅的時候,年都已經拜完了。
貼春聯 其他地方也要貼

在三十上午,家家戶戶都在忙著貼春聯。貼了對聯要帳的就不可以再登門了,除了各個門口的對聯外,要寫各式各樣的福字和春字,貼到所有能貼的角落,糧囤上要貼“五穀豐登”;羊圈豬圈等地方要貼“牛羊滿圈,六畜興旺”;牛圈等要貼“槽頭興旺”;腳踏車要貼“日行萬里,夜行八千”;機動車要貼“出入平安”等吉祥的對聯,對聯一貼完,過年的喜慶氣氛馬上就出來了。每年,貼春聯的任務都包在我身上,因為家裡的院子多,所以天還矇矇亮,我就開始忙碌起來,把爸爸買好的春聯拿出來,裁剪、歸類、做漿糊,一忙就是一上午。前幾年,我還分不清春聯的上下聯,後來才慢慢總結出規律。

每年到了三十下午,一家人就開始忙起來了,有的壓餃子皮,有的包餃子,分工很是明確。往年我都被分在壓餃子皮的行列中,我一個人壓的餃子皮能供給三個人包餃子。但是今年由於到家後也已經是三十上午了,所以這一任務也就不歸我了,母親早早壓好餃子皮,而大嫂和二嫂則利索地包著餃子。在我們這裡,包的餃子一般都是肉餡、糖餡和硬幣餡,在這裡就說說這個硬幣餡的餃子。由於家人很多,所以每年每家每戶都包一個硬幣餃子,誰能吃到,就說明他有福氣。有的人肯定會問,硬幣的餃子肯定與一般的餃子的外形不一樣,是的,如果仔細看是不一樣的。但大家還應該知道,我們這頓餃子是放在初一凌晨四點多鐘吃的,父母都在大鍋裡面用勺子是隨便盛的,所以如果想挑著硬幣餃子吃是很困難的,也是不可能的。
請家堂 讓老輩回家過年

在三十傍晚時分,是請家堂的時候了。請家堂,主要就是到墳頭旁,燒香燒紙,放點鞭炮,磕頭,把死去的親人,請回家一起過個新年。請家堂的時候一般都拿著香,在老輩墓前說一些“老爺爺、老奶奶,過年了,現在一起回家過年吧等之類的話。”誰家請家堂,就會專門在堂屋的正中央擺張桌子,上面是擺著供品(雞鴨魚肉等),旁邊放兩張椅子給祖先們坐。一般初二晚上,送家堂的時候,把牌位燒掉,再燒香燒紙,姥爺奶奶們就又回到墓地了。
吃餃子 講究可不少

大年初一凌晨第一鍋餃子,要先用小碗盛上四個,擺上筷子,家人端著熱騰騰的餃子朝著西方,當家人點著四柱香,向西方拜三下,並且口中要念道:“過年了,各位列祖列宗,回家過年吧,”然後焚燒紙錢,鳴放鞭炮,這個過程叫“請老的”,是我們當地孝文化的一種具體體現,只有把老的請回來之後,一家人才可以歡歡喜喜的開始吃年夜飯,並進行守歲了,小孩子也可以放鞭炮和煙花了。在吃餃子的時候,還有一個風俗,那就是不能把第一碗餃子吃完,必須剩餘一到兩個。從記事起就經常聽家人說,這叫年年有餘,不會讓家人吃完這頓沒有下頓。這樣的風俗也許在目前全國已經基本實現小康的時候已經過時,但在當地能夠繼續保持著這樣的風俗,我覺得也是傳承勤儉節約的好傳統。
磕頭 過年必不可少

過年磕頭,也許很多地方沒有這個風俗,但在我們那邊卻一直保留著。在初一早晨四點多鐘吃完餃子後,就是晚輩給長輩,年輕人給年長者拜年磕頭時候了。走家串戶地給輩分高的人磕頭拜年,有的時候輩分高的人的院子裡,會跪一地人,真是壯觀啊。這種磕頭我也是從最近這幾年才跟著的,以前每年大都是給父母磕個頭就了事情,去別家磕頭的重任大都是大哥、二哥他們身上。最近這幾年,父母開始逐漸讓我跟著去。這兩年我也體會到磕頭的意義所在,那就是不管身在何方,晚輩給長輩,年輕人給長著拜年磕頭是必須有的。磕頭也有規律,大都遵循從近到遠的規律,把家門口附近的磕完後,再去村的另一頭去磕頭。磕頭都是統一標準的,男人們一般都在長著家中的主前磕四個,給老人都是磕一個。把整個村子磕完一遍,身上也暖和多了。由於當時還沒有天亮,所以在大街上能遇見很多人,但大都是看不到對方,只是聽著聲音耳熟,就互拜新年。在街上只聽到“大叔,在這就磕(頭)了啊,大爺,新年好等問候語。”
女婿有喜也有憂

正月初二,我們這兒的習俗是:在這一天,所有還沒有熬成婆婆或丈母孃的老、中、輕的媳婦們。要帶領丈夫和孩子回孃家拜年,俗稱“走丈人家”,已成年未結婚的子女,要去姥姥家拜年。別看平時,毛腳女婿見到岳父岳母,就象“老鼠見了貓”一般,小心翼翼,只知道幹活表現,可在初二這天,岳父,岳母在這天要好好的招待女婿。
提到女婿,在這不得不提下新婚的女婿,他們在正月初二這天可真的有苦也有甜。甜的是,新女婿只有這一天是貴客,吃飯坐首席,這也是他們在一生中在丈人家享受規格最高的一次特殊的待遇。但是他們也有“遭遇不測“的時候,來老丈人家的時候,村裡的小孩可以一起攔截他,有的人截住後要香菸抽,有的人扔雪球冰塊打他!所以女方家的親戚要事先為他策劃好路線,讓他悄悄地進莊,吃過飯後再悄悄溜走,但小孩眼尖,通常還是少不了一場“遭遇戰”。這樣的遭遇在最近幾年變的很少了,畢竟人的思想也轉變了。
花糕越大越有誠心
新婚的婆家必須在正月十五前,讓新娘把花糕帶回孃家。我也問了老人們,為何會有這樣的習俗,老人們也說不出具體的說法,只知道是團員、喜慶,讓孃家能夠感受婆家對新娘的喜愛之情。花糕的原料就兩種,一是大棗,一是麵粉。記得小的時候,我哥哥結婚時我家也蒸過花糕,當時來我家有好幾個鄰居來幫忙,有的揉麵,有的做花,忙的不亦樂乎。以前的時候一個花糕也就是10斤左右,在自己的灶上就可以蒸好的。但是不一樣了,必須要到專門蒸饃的店鋪就蒸,因為現在的花糕的個頭和體型比以前都增高增大了,已經達到了60多斤。聽鄰居說,花糕越大就越能代表對新娘婆家的誠心。
走親訪友 喝酒不可少
正月初三開始,在本家走親戚。晚上還要包水餃,水餃出鍋,仍要燃放鞭炮,送天地神仙及列祖列宗,稱為“圓年”,意思是過年的重頭戲已經結束了。從初一到十五(一般都是初五之前把親戚走完,因為一些打工的人大都在初六就走了),人們會互相走親訪友,加強感情交流,“要想感情深,就得一口悶”,這期間的酒宴是必不可少的。我就深受其害,在家的這幾天,幾乎天天喝酒。親戚、朋友一年就能見這一次,談談自己一年中的得與失,暢想一下新的一年的工作。這大都是在酒桌上完成的,父母為來客準備好了酒菜,一年就能在一起吃一次飯,也不免會多喝幾杯。
其他過年風俗
在三十晚上,家門口都會橫放一根棍子,意思是妖魔鬼怪進不到家門,家裡的財運好運流不出去,擋門棍要放到正月十五。據說擋過了一天就會一年平安;蒸饅頭時和炸東西時,是不準小孩子在旁邊亂說的,怎麼饅頭還不熟啊,鍋裡的油怎麼少了,這是最忌諱的,一般把小孩子趕的遠遠的,另外做這些事情也不希望有人串門的,說是怕帶來不好的運氣,叫踩氣吧;初一一家人起來,洗臉水不能往屋外倒,都在一個臉盤裡洗,所以我總是早起搶第一。天亮之前不能掃地,不能在外邊大小便。
每個地方都有不能的過年風俗,我也沒有在外面過多新年。但我覺得在農村過年真的能夠體會到過年的樂趣。有的人感覺年味越來越談,如果一些城裡人能夠到農村感受那裡的過年氛圍,感受農村的一貫過年傳統,貼對聯、包餃子、拜年磕頭,感受農村人樸實的言語,也許他們會對過年有另一種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