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手槍射程和殺傷力明顯不如長槍?
9
回覆列表
  • 1 # 下雨啦16

    指揮員性質是指揮作戰,手槍作為自衛或簡單殺傷武器即可,適時督戰。其他裝備長槍人員,火力較大,作為突擊使用正合適,目前也有把短槍裝備一線人員的趨勢。一線指揮員也加配部分長槍,畢竟在一線,短槍火力太弱了。

  • 2 # 紅色手電筒

    發一支步槍去打仗這個指揮員肯定是步兵部隊的指揮官,如果是坦克部隊的指揮官,一般都是有自己的指揮坦克。

    一名指揮員不只是管自己一個人的,一個排長,手下一般有3個班,還有可能有加強的火器比如重機槍自動榴彈發射器等,而不只是一個拿著一支步槍去上陣殺敵,他的職責重點是為本部指示衝擊方向,組織本身的火力或者上級加強的火力掩護本部隊的行動。

    一個排長需要指揮的有手下的幾個步兵班,而到了連長這個級別,除了三個步兵排以外,還有炮兵排,機槍排等火器排,而還有可能加強如噴火器一類的支援火器,連長的指揮協調任務更重了。

    而到了營長一級現在已經作為了一個基本的合成單元,在合成營裡邊步兵坦克炮兵,包括防空兵,工程兵等各種單位都有,現在已經是在提出要在營一級建立司令部,增加參謀人員,幫助營長指揮協調製定計劃,營長是更不可能直接上陣了。

    不過這種指揮員直接上陣的情況也不是不可能,但是這種情況現在已經很少出現了。不過在指揮員直接上陣的情況下,指揮員一般都會拿到一支步槍或者衝鋒槍,不會揮著手槍往上衝的。

    指揮員揮著手槍往上衝的情況一般是出現在這支部隊缺乏訓練,普遍是新兵,這種情況下,指揮員需要為手下計程車兵作出表率,這時指揮員,通常是連排長會以身作則,率先衝鋒,但是衝出一定距離以後,各級指揮員都會尋找有利地形隱蔽觀察,同時分隊中的重火器也開始尋找發射陣地,準備支援步兵衝鋒。

    一個部隊的主官是不能暴露在特別危險的環境中,級別越高受到的保護越嚴密。射人先射馬 擒賊先擒王,這個唐代就已經知道原則,放在今天也適用。在老一點的影視片中,無論是哪一方,指揮員都並不是直接在一線衝鋒陷陣的,都是在指揮部裡邊透過地圖電話來指揮部隊,原來總是有人質疑什麼書畫將軍,但是如果這個將軍原來是參謀出身,那麼畫畫好寫字好那就是參謀的基本功了,在地圖上標各種情況時,地圖美觀字跡清晰是基本要求。

    現在的影視劇裡邊,尤其是神劇裡邊最後肯定是主角上陣,手撕個把鬼子,但是這種主角光環可不是每個人都有的,將軍百戰死,如果是一個部隊的指揮官被敲掉了,這支部隊馬上就會陷入混亂,這種混亂的後果可以從一個戰例裡邊看。萊蕪戰役,韓練成秘密脫離指揮位置,結果萊蕪戰役的結果就是3天6萬人被消滅,就是那句著名的放6萬隻豬,3天都抓不完。這就是軍隊失去指揮的後果。

  • 3 # 不正經的軍棍

    指揮員有指揮員的作用,而且他的作用沒人能替代。

    很多時候我們看影視劇中,高階軍官都不帶長槍的,他們隨身攜帶的都是一把手槍。他們攜帶武器的目的與基層戰士並不相同,因為他們的作用就是不同的。

    我們先看手槍是幹嘛用的,手槍短小精悍,射程近,停止能力強,它的作用就是自衛,作為自衛型武器留在身上。而步槍就不同了,尤其現代的突擊步槍,從名字看就知道,突擊之用,殺敵的。

    作為指揮員,他們的任務就是一個,那就是指揮作戰,越往上的高階軍官越是如此。參考亮劍,李雲龍在當團長的時候,他佩戴的是毛瑟C96,而不是楚雲飛送給他的勃朗寧,這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毛瑟C96更適合作戰。而當李雲龍當師長的時候,李雲龍、張大彪、邢志國都隨身佩戴小手槍了。這個原因就是,他們的任務,是指揮作戰了,而不是衝到一線殺敵。

    指揮員好比一個部隊的大腦,在五環理論中,指揮員作為大腦是無可替代的,他們並不需要直接親臨前線殺敵,而是穩坐指揮部,決勝於戰場之中。

    而基層的指揮員是,他們配發手槍,但是,他們的主武器還是制式步槍。他們的任務是在一線戰場上殺敵,在戰場上指揮作戰。也就是說,他們在一線指揮和在指揮部指揮不是一回事。

    指揮部的指揮員的任務是指揮,下達命令,他們的手槍主要任務是自衛,而在指揮部其實是沒必要帶步槍的。但這並不代表他們沒有步槍,只不過是沒拿出來而已,因為用不上。他們的安全工作還是有保障的,畢竟手裡還有警衛呢。

    如果是高階軍官親臨現場作戰,他們還是會攜帶制式步槍的,而不是自衛用的手槍。手槍的作用只是自衛,而突擊步槍的作用是殺敵。

  • 4 # 兔哥哨位

    謝謝提問者!兔哥回答:首先指揮員在軍隊中的層次不同,而且各級指員所處的位置也不同,總不能軍長、師長、團長、營長的都趴戰壕裡面拿槍“突突”去吧,總要有個排兵佈局的層次,而且一個軍長師長的損失了影響是非常大的。通常情況下一個戰區的指揮員(我們以軍級單位舉例說明)都處於後方,按軍隊作戰配置原則屬於三線,其職責是對整個戰區負責任,排兵佈陣,人員布屬,作戰物資的調配,作戰決心的下達等等的一切都需要他定奪,他並非一個人,而是依託下屬的整個體系工作,這本身就是一個龐大的工作量,由下面反饋的戰場勢態由參謀長帶領參謀人員按照戰區一號首長的作戰意圖制定出作戰決心圖,由他下達作戰命令。因此,這類指揮員沒必要配帶武器,作好本職,剩下的有人去做。

    師旅級別的指揮員通常處於二線位置,接受上級的作戰指示,按上級給的任務,下達分配作戰任務給下一級。這裡一般都在普通炮火的射程之外,和軍級指揮所不同的是這裡會出現敵情,如特種兵的襲擾,來發導彈什麼的,但指揮所也是保護最嚴密的地方,這類指揮員除了深入一線視察通常都在指揮所指揮作戰。除了有警衛部隊,這裡也是偵察部隊或是特種部隊的基地,這些特種兵並不配置在一線,通常都集結在二線,因為按編制,警衛,偵察,工兵、通訊都屬於師或旅的直屬單位。這裡也是師旅級醫院的醫療基地。因此,相對比較安全,如果需要這類指揮員操槍作戰時,一線基本也就沒什麼人了。

    前線指揮員,營團級別都設定在這一層面,屬於一線,各種炮火都設定這一級,其指揮所也處於敵炮火能打擊的區域,這類指揮員並不需要配帶步槍之類的,但都有備用的步槍,以應對緊急情況,但他們的指揮所並非處於一線前沿,而是一線後方,我方炮火設定點的位置,其前沿醫療救護所也在這裡,輕傷不下火線多出在這個部門。這類指揮員主要是指揮前沿的作戰單位進行作戰行動,拿槍作戰不是他們該乾的活。等需要他們拿槍衝鋒陷陣時,也就基本上那樣了。但戰場上的情況瞬息萬變,越是激烈的時候指揮員的作用越大。歷史上,在緊要關頭各級指揮員拿槍帶頭衝鋒陷陣的不在少數,關鍵看戰場局勢而定。部隊打光了,你作為指揮員是有責任的,一個人跑回來也不是什麼光彩事,結局也好不哪去。所以緊要關頭他們都會拿槍去作戰的。

    連排級別的指揮員本身也是戰鬥員,邊指揮邊戰鬥是他們的工作,但通常是以指揮為主,戰鬥的勝負往往是看誰能調配好各個戰鬥班組,看誰能帶動起士兵的鬥志,狹路相逢勇者勝,就是由這些人去展現出來的。戰場上這些指揮員都配有衝鋒槍之類的武器,你不配給,我個人也得準備一支,反正前線就不缺這個,拿著心裡踏實。至於班排級的指揮員就和士兵一樣了,而且還要帶個頭什麼的,但指揮作戰依然是他們主要的工作,戰場上這類指揮員的損失最大,正是他們的帶頭作用才能使士兵保持高仰的鬥志,才能打勝仗。

    所以說,指揮員拿槍作戰並不是他們的主業,想法動腦靠指揮藝術指揮士兵打勝仗才是他們該做到的。一個優秀的指揮員並不需要去作一個普通的戰鬥員,能合理制定出戰術,打勝仗是其本職,也是體現他價值的最好崗位。指揮員都拿槍去玩命了,後面一堆事沒人管了,這仗也就沒法打了,散攤子了。

  • 5 # 史論縱橫

    我想提問者想問的問題應該是,軍官為什麼拿手槍上戰場,而不是步槍或者衝鋒槍,所以才有了問題描述中,手槍的射程和殺傷力明顯不如長槍這句話。

    軍官是軍事指揮官,並非士兵,主要任務是指揮而不是射擊

    看過《亮劍》的大部分觀眾一定記著這個情節,獨立團政委趙剛用三八大蓋一槍放倒五百米開外的鬼子炮手,槍法之精湛就連李雲龍都十分佩服;除了趙剛之外,晉綏軍裡的楚雲飛也是一名神槍手,在劇中多次大顯身手,尤其是剷除叛徒錢伯鈞的時候,更是親自“對槍”。

    我們有時候不免就在想了,這些軍官槍法這麼好,為啥不在戰場上多開幾槍,有趙剛跟李雲龍閒扯淡那會功夫,整個炮兵陣地的炮兵不全給他放倒了!狙擊之王也臨不到張桃芳,肯定是他趙剛的了。

    其實,大部分軍官的槍法都不會太好,以楚雲飛上過的黃埔軍校來說,主要教的是軍事理論和戰術理論,教的是如何帶兵打仗的本領,並非射擊訓練。軍校畢業後從排長做起,也就是基層軍官,軍官和士兵是兩碼事,軍官是軍隊的領導,負責所部的全部責任,上戰場打槍可是隨時會死人的,尤其是衝鋒,因此,軍官的命很金貴。

    楚雲飛好歹是排長做起,打過幾天槍,如果說楚雲飛打槍準,是能經受住考驗的,但是說趙剛槍法準,那純粹是扯淡,趙剛並非軍校畢業,是燕京大學畢業,早年參加一二九運動領導,到部隊之後直接從團政委做起,沒有從軍的經歷,拿起三八大蓋就是五百米爆頭,顯然是不現實的。

    正常來說,排長應該會有機會拿步槍或者衝鋒槍,甚至是輕機槍,在軍事體系中,排長雖然官最小,但也是和士兵最親的軍官,連以上都會設指揮所,而排一級沒有,是和士兵同甘苦的軍官,所以,上陣殺敵都是在排長的領導下完成的,貪生怕死的排長都不是好排長。

    連長的指揮作用更明顯,在很多國家的作戰指揮中,一般是命令下達到連,由連通知下屬部隊,連裡會有指揮所,這樣的話,連長的指揮責任就更大了,排長是激勵士兵,連長則是激勵排長,所以,儘管連指揮所設定在前線,還是要配個望遠鏡,看看敵我雙方的事態,向下下達命令,向上彙報情況。

    看國內的影視劇,指揮很簡單,行軍全靠走,指揮全靠吼!指揮官不用別的技能,只要會喊:“給我打”“給我狠狠打”“衝啊”這些就夠用了,美國拍攝的《兄弟連》溫斯特上尉充分展示了一個連長的自我修養,將自己可以指揮的人安排好任務,然後進行的行動,看完之後才發現,打仗困難,炮灰容易啊!要說的一點是,溫斯特調到營部之後直到戰爭結束都沒有再開過槍!

    為什麼軍官佩戴手槍,而不佩戴步槍和衝鋒槍?

    前面已經說到,軍官的主要責任是指揮而並非射擊,但軍官也是軍人,不可能不配槍,但是軍官都配備手槍,而很少配備步槍和衝鋒槍則是怎麼回事呢?

    最簡單來說就是便攜性,手槍體積小,容易攜帶,在西方國家,都將手槍當作佩劍,是身份地位的象徵,比如德國生產的魯格P08手槍,簡直就是德國軍人榮譽的象徵,一戰和二戰期間,每一個到歐洲去打仗的美國大兵都夢想繳獲一把。

    在魯格手槍的生產週期內,德國一共生產了200多萬支,配給德國的軍官和士官。

    先來說手槍和步槍的效能對比,儘管在作戰期間步槍擁有更好的作戰效能,打得遠,威力大,但是也有缺點,那就是彈容量小,一般手動步槍一次只能存放五發子彈,在近戰的時候,往往就是白刃戰拼刺刀了。

    但是在近戰的時候,手槍比步槍作用就顯示出來了,連續幾發子彈射擊遠遠比刺一刀效率更高,在太平洋戰場時,面對日軍想要拼刺刀的心理訴求,美國就得出用手槍來壓制日軍白刃戰的經驗。

    再說回正題,軍官的主要職能是指揮,當敵人衝上來後,才需要軍官進行作戰,這個時候手槍的作用就如上面說的,意義非凡,即使不能給敵人造成傷害,給自己一槍還是有機會的。

    當然,有條件的情況下,在近戰搏擊中,拿衝鋒槍還是比步槍更能發揮出作用的,但還是那句話,拿衝鋒槍畢竟是衝鋒陷陣的,太危險,不到萬不得已,不能讓軍官以身犯險的。

  • 6 # 歷史軍魂

    戰場上的指揮員拿著步槍或者衝鋒槍去打仗的橋段大多出現在影視劇中,如電視劇《葉挺將軍》,為了表現葉挺將軍的英勇,皖南事變時,葉將軍手持一把穿越的美國M3衝鋒槍與敵人激戰。類似的還有電視劇《中國遠征軍》,裡面的第200師的師長戴安瀾穿著一塵不染的軍裝並手持一把斯登衝鋒槍近距離地與日軍激戰。

    戰場上的指揮員是有不同級別的,級別越高,他的指揮部位置越靠後,這並不是因為高階指揮員怕死,而是由他的位置所決定的。如果一名師長都親自拿著步槍或者衝鋒槍去打仗了,說明戰場情況已經非常危險了,士兵填完了,作為指揮員也得填上去。

    指揮員有低階指揮員、中級指揮員和高階指揮員,正常情況下是低階指揮員帶隊衝鋒,如連長、排長帶隊衝鋒,軍官以身作則,通常會手持一把衝鋒槍。而高階指揮員只有在特殊的情況下才會衝在戰場的第一線,如紅軍時期我軍的高階指揮員往往手持大刀片或駁殼槍奮勇在第一線。主要是因為紅軍時期我軍的編制和人數嚴重不相符,例如鄂豫皖的紅七軍,雖然是一個軍的編制,但是實際人數卻不足半個連。紅七軍的軍長實際上就是個連長而已,戰場上時紅七軍的軍長不得不像連長一樣在一線衝殺,這也是為什麼紅軍時期高階指揮員比較容易犧牲的原因。到了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團級以上的幹部都不會拿著一把衝鋒槍去前線衝鋒了,中高階指揮員的傷亡自然要少的多。

  • 7 # 度度狼gg

    抗戰爆發以後戰場犧牲的第一位軍長,是衛立煌第14集團軍下轄的第9軍軍長郝夢齡中將,在忻口會戰中,為了督率所部獨立第5旅向日軍反擊,郝夢齡戴鋼盔持衝鋒槍,帶著隨從人員冒險透過被敵人火力封鎖的一條小路,遭到日軍四挺機槍的交叉射擊,身中十幾彈當場陣亡,追晉陸軍二級上將。

    而抗日大劇《太行山上》也有一個橋段,當八路軍總部遭遇敵野戰部隊合圍時,朱總司令命令:“全體人員配發步槍和刺刀”!總司令本人也手持一支步槍,隱蔽在山崖之下,而上面就是正在搜尋的日軍騎兵。所以問題是有點缺乏軍事常識的,當指揮員親臨一線作戰時,手槍已經淪為了擺設,步槍和衝鋒槍才是趁手的傢伙什。

    我們要區分開來看待,高階軍官在後方指揮作戰,跟親臨前沿陣地那是兩個概念,如果只是在戰場後方的指揮部裡看地圖打電話下命令,並且是在沒有敵情的情況下,根本沒必要配備長槍,身邊還有警衛員和警衛部隊呢。但要是指揮部附近出現敵情,或者需要親臨一線作戰時,再掄著手槍那就搞笑了。

    因為當時的手槍不僅威力不足,有效射程也基本在50米以內,在兩軍對壘的戰場上根本起不到什麼作用,開槍也是給敵人撓癢癢,徒糜彈藥而已。比如抗日神劇裡面女八路們舉著小手槍,蹲式射擊一頓點殺鬼子的鏡頭,都是讓軍事愛好者怒不可遏的鬼扯,那玩意兒用來自殺都未必能夠馬上犧牲。

    軍迷應該都看過蘇聯電影《莫斯科保衛戰》,當參謀報告司令部附近出現德軍傘兵時,正在寫檔案的朱可夫司令員沒有驚慌失措,仍然埋頭工作,但是卻不忘要求部下“給我拿一支衝鋒槍來”,這才是真實和專業的。因為真要是跟德國鬼子打將起來,手槍完全不是對手,只有一把“波波莎”才讓人有安全感,打仗不是裝叉,實用性第一。

    不過要注意駁殼槍是個例外,因為裝有快慢機的盒子炮正確稱謂是“衝鋒手槍”,不僅射速和威力足夠,射程也能夠達到200米左右,用於近戰還是非常合適的。在遵義會議之後“土城戰役”的最危急時刻,朱總司令親率軍委最後的預備隊幹部團反擊川軍,朱老總手持駁殼槍,而幹部團團長陳賡則端的是德國造花機關,戴鋼盔的戰士(其實都是連排級的步校學員)猛衝猛殺,一傢伙就把敵人壓下去了。

    但問題是,這是紅軍時期我軍的特殊情況,抗戰時期的八路軍也只有團級和團以下指揮員才用駁殼槍(比如李雲龍同志),而國軍以及其它國家軍隊的團以上軍官,用的都是小型手槍,並且型別是“自衛手槍”,顧名思義,自衛手槍本來就不是野戰所用的。這樣的手槍一旦遭遇敵人正規軍,殺傷力實在太小了,聰明的肯定要換上步槍或者衝鋒槍。

    比如《喋血孤城》裡面的第74軍第57師師長餘程萬中將,在日軍沒有攻城前腰裡別的就是一把小手槍,而一旦進入殘酷的巷戰時分,餘中將端的就是一把M1卡賓槍了,1943年中央軍有沒有裝備M1卡賓槍實難考證,但是黃埔一期的師長弄兩支來應該問題不大。總之也就說明,國軍高階將領衝上戰陣的時候,也知道手槍就是廢鐵。

    包括老版《紅日》的高潮時刻,就是華野官兵衝上孟良崮包圍了整74師師部所在山洞,然後戰士們俘虜了參謀長以後,發現沒有師長張靈甫,遂進洞搜尋。結果是張靈甫端著湯姆遜衝鋒槍負隅頑抗,被當場擊斃,這個橋段應該是虛構的,但是也基本符合了軍事常識,如果張靈甫拎著左輪跟我軍戰士的衝鋒槍對抗,或者是像日本軍官那樣舉著戰刀玩命,那就有些搞笑了。

  • 8 # 國平軍史

    舊時軍隊的各級層次可謂涇渭分明,哪怕沒有什麼基本的軍事常識,但只要孩提時代走過軍棋的人,也可稱陸戰棋,對軍隊指揮員,就已經非常熟悉了。

    走軍棋時,一般2人開戰,1人當裁判;當然,2個人也能玩,那叫“走明棋”,或叫“翻翻棋”,那就不需要另外1個人當裁判了。

    本文作者初中階段玩過“世界大戰”,那時非常流行這項娛樂,就是兩副軍旗,4個人對壘,有1人參與裁判,直殺得“昏天黑地”,真的非常過癮,尤其是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是青少年少有的享受,即便現在想及,仍然記憶猶新、非常感慨。

    軍棋中,軍隊中的指揮員,從大到小依次排序為:司令(個別軍棋中為“總司令”)、軍長、師長、旅長、團長、營長、連長、排長。

    少年時期,始終不明白,為什麼軍棋中沒有班長,但已經知道班長是排長指揮的,50-70年代國內拍攝戰爭題材電影中,班長這一角色絕對存在,不出意外一定是“老班長”,年齡普遍比士兵(戰士們)要年長。

    成年以後,掌握了不少軍事知識,才知道原來班長不是軍官,排長以上才是軍官,班長,是士兵的頭,也即士官。

    當然,只有在實現軍銜制的軍隊中,才會有所謂計程車官;哪怕不實施軍銜,軍官也是客觀存在的,只是沒有尉官、校官、將官等軍中的頭銜而已。

    以前,對於軍隊中指揮員,也稱“指揮官”,簡稱“軍官”,從司令開始,依次往下這長那長,一直遞減到最基層的排長,只要走過軍棋的人,哪怕缺乏最基本的軍中知識,從排長往上類推的這長那長,一直遞增至司令,絕對都不會搞錯。

    軍改以後,戰區司令開始,往下是集團軍軍長、旅長、營長、連長、排長,其實,已經在軍中取消了師長、團長,這兩檔軍中民眾最熟悉的軍中高階指揮官和中級指揮官,減少了軍隊指揮層級。

    從各國軍隊軍官參與作戰的具體情況來看,作為最為基層的指揮官,連長、排長首先是軍官,除了身先士卒,參與一線指揮以外,都會親力親為地參與作戰。

    連排長除了配備手槍以外,一般也會扛一把步槍或卡賓槍或衝鋒槍,畢竟進攻作戰或者是陣地防禦戰,手槍基本上就成了擺設。

    戰爭題材的電影《高山下的花環》中,連長梁三喜、指導員趙蒙生等基層軍官,除了別在腰間的54式手槍以外,都手持56式衝鋒槍參與了指揮和直接作戰,在短兵接戰中,手槍基本上沒有什麼卵用,衝鋒槍、自動步槍和輕重機槍,才是火力輸出兇猛的槍械。

    軍隊行動或是作戰,連隊顯然是最基本的作戰單位,一般行軍打仗或是住宿吃飯等,都是以連隊作為單位,連長包括排長,就是士兵的靈魂和主心骨,同時也是作戰時,戰場戰損率最高的軍官。

    團長、營長,算是軍隊的中級指揮官了,旅長稱得上準高階指揮官,對於所有軍隊來說,師長就是高階指揮官了,基準軍銜就是少將,基本上全世界放之四海而皆準了,只是個別國家才會設定大校軍銜。

    軍隊軍官層級越高,越不需要軍官參與一線作戰,一般營級以上都設有指揮部了,有了參謀軍官,連排級作戰單位是沒有參謀軍官的。

    戰時具體作戰方案,是由參謀們出謀劃策,在圖上做好進攻或防禦甚至撤退功課,兵力配置、火力部署、後勤保障、行軍路線等,待一切部署完畢,只等營長以上軍官宣佈作戰命令了。

    團長,一般就專門配置警衛員了,國外稱衛兵,專職用來保護團以上軍官的生命安全,因此,很少有團長級別以上的軍官,需要親手操起步兵槍械作戰的。

    當師長、軍長等高階軍官需要操起步槍、卡賓槍、衝鋒槍等步兵槍械,參與作戰時,說明戰鬥已經非常危險了,作戰規模也是非常大了,畢竟師長、軍長的指揮部,肯定遠離對手榴彈炮的射程之外,距離一線陣地最起碼30公里。

    當少將級別以上的高階軍官,需要動用步兵槍械參與作戰時,基本上是戰役級別的作戰了,一個師或一個軍,有被全殲之虞,戰損1-3萬名軍人,絕對堪稱戰役級別戰爭了。

    那些數十萬人被全殲的戰役,真的堪稱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觀了,才成為教科書式的戰役,成了戰爭史的經典案例,而流芳千古,為後人所讚歎。

  • 9 # 四川達州人

    指揮員,他的第一工作是指揮。

    不管軍長師長還是旅長團長,中層以上軍事主官,主要工作是指揮!

    戰役層面,如何發現戰場局勢變化,如何應對分析,調集預備隊,伴隨戰局變化做出正確判斷,是指揮員的基本責任。

    所以,團長以上指揮員不能衝鋒!

    營長以下屬於基層指揮員,他們的工作是具體指揮部隊,按照上級的命令執行戰術任務,比如,攻擊一個山頭,守備某個倉庫,阻止敵軍透過。

    對於戰術任務,營以下指揮員必須伴隨基層部隊進行攻防、運動,所以他們攜帶的武器與普通士兵無異。

    駁殼槍是例外,1949年以前流行的駁殼槍射程達200米,說是手槍沒有錯,當衝鋒槍也沒錯。所以,某些的團長拿著駁殼槍也不是什麼問題,但旅長以上軍官基本沒有拿駁殼槍的。

    有人又要較真了。

    說朱德大元帥參加南昌起義,拿的就是駁殼槍。可惜,朱德元帥當時的職務就只是第三軍軍官教育團團長,也就是第三軍教導大隊長,機構級別也就團級。起義後被任命為第九軍副軍長代軍長,但第九軍是新編部隊,只2000人(實際還只是一個團級部隊的人數),所以,最終朱德元帥領著800人左右潛藏到朋友範石生部,否則範石生能養活一個軍?

    大元帥的駁殼槍

    到了需高階指揮官上場去拼命,從戰術層面來說,這支部隊已經基本完蛋了。畢竟高階指揮員不可能保持訓練,跑跳等戰術動作已經變形,拿著步槍也沒用,只能裝備衝鋒槍了。

    殉國者張自忠上將

  • 10 # 薩沙

    大家玩不玩老遊戲《突襲》?

    突襲中,有種士兵是軍官,只有手槍。這種士兵基本就是垃圾,打不過任何敵人,很輕易就會被幹掉。

    但軍官卻對整個部隊有著極大的作用。

    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士兵可以從普通老百姓中徵集起來,很容易就能徵集幾百甚至幾千人。

    新兵訓練幾個月,也就可以扛槍打仗了。

    但軍官則不同。

    以美國為例,陸軍軍官基本都是西點軍校畢業,學制長達4年,要修完40項科目,經過無數次淘汰考試才行。

    而軍校畢業以後,也不是立即讓你做軍官,還需要作為見習軍官,去一線部隊實習一段時間。

    如果實戰證明你可以勝任軍官,那麼才從底層的尉級軍官做起。

    其實,絕大部分軍官是晉升不到高階軍官,也少校以上級別的,充其量做個連長、副營長之類就差不多了。

    而高階軍官其實真的是一將難求。

    大家可以想想看,西點軍校成立有200年了,畢業生無數,又有多少所謂的名將呢?

    其實,就算是一個上尉連長,也不是那麼容易培養的。

    大家還記得《兄弟連》嗎?

    E連歷史上的幾個連長,能力層次不齊,真正算得上出色的怕是隻有 溫特斯了。其餘幾個人最多就是剛剛夠格,甚至還有戴克連長這種垃圾。

    而連長對於部隊也是極為重要的。

    比如戴克胡亂指揮,竟然讓全連在德軍猛烈機槍火力的壓制下,停止行動,成為活靶子。

    如果不是營長溫特斯,果斷取消了戴克連長的指揮權,E連說不定全軍覆沒了。

    那麼問題來了,軍官如此珍貴,有必要拿著槍去拼命嗎?

    讓他們拿著衝鋒槍去作戰,豈不是頭腦有病嗎?

    正常來說,一個連或者一個營,連長、營長都是應該儲存到最後的人。

    因為一旦他們戰死,會導致全連全營的大混亂。

    很多戰爭中,軍隊成連成營 的成建制投降,很多都是因為指揮官死了,群龍無首,失去指揮,只得投降。

    軍官是不需要作戰的,所以他們最多需要一把自衛手槍甚至儀仗性的刀劍,就足夠了。

  • 11 # 一尊還靁江月

    戰場上的指揮員,為什麼不拿步槍或者衝鋒槍去打仗?

    指揮官的小手槍基本只有兩種用途.投降繳配槍自殺。

    如果仗打到真的需要指揮官親自動手開槍的話,基本上全軍覆沒完蛋了,你除了投降或者自殺還能幹什麼。 給配衝鋒槍也沒用呀。

    指揮員這個稱謂正說明了他的主要責任是指揮

    軍事對抗實際上是分工非常非常明確的。

    指揮所裡的指揮員就不多說了,火線上的指揮員也就是排長到連長這個級別,腦子裡運轉著的東西也是兵力、地形、火力、通訊這些東西,而不是瞄準、擊發、利用地形地物躲避,所以指揮員的真正武器是他們的手持電臺。

    當然要分情況了,如果是遭遇戰的話,撿地上的衝鋒槍就行。

    手槍其實還是有現實意義上的適用環境

    狹路相逢的時候(戰壕、巷道、密林、指揮所等等),多一把槍就等於是多一重保障,哪怕是前線的炮灰兵,也不希望在手頭的長槍有卡殼的時候,還有一個短小精悍的手槍可用,當然也好。

    當然這也那要看是什麼級別的指揮員

    前線直接指揮戰鬥的指揮員穿得跟士兵是一樣的,包括武器配備就是跟戰鬥人員一樣普通的步槍,是為了防止敵軍一下子就發現,進而重點打擊。指揮部裡的工作人員不承擔戰鬥任務,其實沒必要配槍,手槍主要是一種傳統習慣的延伸。

    是一種附著著軍隊精神的裝飾品,所以應該造得輕一些,太沉掛腰上不舒服。

  • 12 # 軍創劉德雨

    從作戰原則上看,指揮員是負責整個戰場態勢發展的指揮,任何一個指揮員一旦成為戰鬥員,戰場的秩序必然進入混亂狀態,因為指揮員和戰鬥員看到的戰場境況絕對不一樣,一旦指揮員成為手持步槍衝鋒的戰鬥員,只有一種情況,就是指揮所被敵人包圍,或者更為危機的情況。

    不謀全域性不足以謀一域。指揮員縱觀戰場發展態勢,指揮的是千軍萬馬;戰鬥員看到的是眼前敵人狀態。長槍固然可以消滅更多的敵人,但是指揮員更主要的任務是縱觀戰場發展變化,作出準確判斷和裁決,而後下達決心和命令,手槍使用者就是戰場的大腦,是決定戰場勝負的關鍵。

  • 13 # 中國美6220

    軍官才能有資格佩戴手槍,是身份,地位,權威的象徵。軍官在無戰事時,用手槍來防身,以應付緊急事態和情況。在戰場上的指揮員,在指揮部指揮戰鬥。在危急時刻,指揮員和戰士們一樣,拿起步槍和衝鋒槍去打仗。如指揮員還拿著手槍和敵人作戰,敵人也會手拿步槍和衝鋒槍射殺指揮員。何況,戰場上,敵方有阻擊手,專殺指揮員。指揮員和戰士們一起,直接投入戰鬥,不用手槍,才不會在敵方阻擊手下暴露指揮員身份,這才能從根本保證指揮員的生命安全。何況,指揮員的手搶無法應對抗衡敵方士兵的步槍,衝鋒槍,這會讓指揮員有生命之憂,陷入危險境地。指揮員一旦上戰場,和戰士們一個樣,不用手槍,而用步槍和衝鋒槍,才是一個聰明的指揮員應做到的戰場紀律的基本要求,素養,能力。指揮員在戰場上,要充分保護好自己,才能指揮戰士們奮勇殺敵,也才會贏得戰爭最後最為偉大的勝利。

  • 14 # 風去了無痕D

    因為指揮員的責任,首先是指揮。所以,現代軍隊中的指揮員標配手槍。但是,這也並不意味著指揮員就只能拿手槍。

    如果戰鬥需要,連、排長一級的基層指揮員,隨時都可以有備用的衝鋒槍與步槍的。

    至於再高一級的指揮員,麾下千軍萬馬的,他要個大炮導彈貼身備用也行,何況區區一支衝鋒槍與步槍。

    但是,就算在古代的冷兵器戰爭中,指揮員的責任,也仍然是以指揮為主,而不是參加戰鬥。

    只有在戰鬥進入比拼意志的最關鍵時刻,才會出現指揮員身先士卒的手執長兵器衝鋒陷陣。

    而指揮員從古至今又都是分級別的。不同級別的指揮員,分別有不同的職責與位置。

    下面分別來聊聊古代軍隊與現代的軍隊指揮員的話題。

    基層指揮員——古代軍隊中的什、伍長,百夫長;與現代軍隊中的班\組長,連排長。

    常言道:兵頭將尾,說的就是直接帶兵的基層指揮員。

    這些人是戰鬥任務的直接執行者,與士兵同吃同住同戰鬥,所以是士兵的榜樣。用古人所言,也是將軍的爪牙。

    因為任何統帥的戰略意圖與將軍的戰術指揮,都得透過基層指揮員直接帶兵去戰鬥之後,才能實現。

    缺了過硬的基層指揮員,再高明的天才統帥,他的戰略戰術目標也實現不了。

    所以,自古以來基層指揮員就是軍隊戰鬥力的核心。

    基層指揮員強,則軍隊戰鬥力必定強。

    反之,如果基層指揮員弱,那麼基層隊伍必定鬆鬆垮垮。

    如此,就算有百戰名將來統率大軍,這支軍隊也必定打敗仗。

    所以,“支部建在連上”如定海神針一樣,牢牢的鞏固住了基層戰鬥力,真不愧為神來之筆!

    軍隊自古代以來是講組織制度建設的,所以古人把正規軍稱為:經制之兵。古代軍隊的伍長、什長、隊率、百夫長。就是現代軍隊中的戰鬥小組長、班長、排長與連長。

    古人云:猛將必發於卒伍。

    現代軍隊的班排連營團旅師等等,無須多說了。而古代兵法中的編伍成軍制度,基本上是這樣的:

    (一):以5人為一伍,選5人中最驍勇者為伍長。

    二伍為什,組成一支10小隊。兩個伍長中選更厲害的那個,就是什長。

    對應現代,古代的什伍長,就是現代軍隊的戰鬥小組長與班長的關係。

    (二):每十支10人小隊,組成百人隊。從10位什長中選出2人,一為統領全隊的百夫長,一為分統五十人的隊率。

    這就如現代軍隊中的連排長。

    這一級別的指揮員,不論古代與現代,都是要親臨火線,並且身先士卒,與士兵一起摧鋒破陣,一邊指揮,一邊親身參加戰鬥的。

    所以,無論古今,凡是每一支驍勇善戰的軍隊,他的戰鬥作風必定是基層指揮員衝鋒在前的。因此每逢大戰,基層指揮員傷亡率都是很高的。

    從什、伍、隊,百夫長到班、排、連長,古今基層指揮員的戰鬥。

    一:

    現代戰爭在遠端精確打擊時代之前,幾十萬人的大戰,最終也仍是體現在連隊,班排與戰鬥小組與敵軍的直接交戰上。

    比如步兵連隊乾的就是攻城拔點、守高地、佔山頭的活。

    連長接受攻防任務,再給全連各班排作出戰鬥分工,確定主攻、助攻與預備隊,然後各班排在班排長的帶領下,按戰鬥佈署向敵人發起進攻。

    戰鬥開始,連長掌握全連戰鬥進度,班排長與戰鬥組長,則是直接向敵軍開火的戰鬥員之一。

    一旦事急,連長也要身先士卒,親自上陣。所以,除了手槍,連排長們也必定有步槍衝鋒槍隨身的。

    二:

    古代戰爭,戰鬥都是結陣而戰的。

    一個萬人軍陣,就是由100個百人隊結成的。而每一支百人隊,都有十個10人小隊;

    列陣的號角聲吹響時,在百夫長、隊長與什長的吼聲下,士兵們按平時訓練列成隊形,結陣待戰。

    列陣完畢,擂鼓聲響起,軍陣向前推進,鼓聲不停,前進不停,直到與敵白刃接戰為止。

    (1)鼓聲響起,隊伍聞鼓不前進,斬殺隊官。

    當鼓聲響起時,如果哪支百人隊不前進,上一級校尉\曲軍侯有權當場斬殺百夫長!並任命隊率接替百夫長。

    如果哪個百人隊中,有哪一支10人小隊裡足不前,百夫長有權當場斬殺該小隊的什長,並任命伍長接替什長職,率全隊前進。

    (2)鼓聲響起,隊官奮勇向前,隊伍不前進,導致隊官戰死,全隊皆斬。

    當10人小隊的什長聞進軍鼓聲勇往直前時,小隊其他人卻畏畏縮縮,導致什長孤身陷敵而戰死,全小隊人一體以軍法斬首。

    當百夫長奮勇直前,整支卻百人隊畏敵不前,使百夫長陷於敵陣戰死,百人隊全體以軍法斬首。

    如此一來,只要進擊鼓響,什長隊長與百夫長等隊官們無不立即前進,因為裡足不前會被當場殺頭。而只要隊官們前進了,隊伍必定向前,因為畏懼不前失陷隊官,會被全體殺頭。

    把什伍與百人隊的戰鬥力固定住了,整支萬人,百萬大軍的戰鬥力也就成型了。

    現代軍隊戰鬥力強不強,也同樣可以從連隊強弱上體現,所以連隊建設是治軍的重中之重。

    由此也可知道,凡能從士卒經選拔成伍長、什長,再在戰鬥中憑軍功升遷成隊率與百夫長的,無不是在戰鬥中幾度浴血,百戰餘生,武藝嫻熟的悍卒。

    有個形容,稱古代軍隊中的百夫長為“鬼門關”。

    古兵法雲:千人成軍。

    百夫長再往上,那就是統領數百人的中級指揮員了,而能統領十支百人隊的,那就是將領了。除非戰鬥至生死關頭,將領一般是不用身先衝鋒陷陣的。

    而從士兵到百夫長,可以在大戰中憑戰功以及接替陣亡上級,按部就班的一步步拼殺上去。

    而百夫長再往上的中級指揮員,一般卻是朝廷派下來的。

    凡能憑軍功升上去的百夫長,都是透過大戰考驗,九死一生的廝殺,才能再上一臺階。所以,才有“鬼門關”之稱。

    現代軍隊實際也如此,基層指揮員,必定是身處戰鬥一線,親歷槍林彈雨,豈不也是闖鬼門關。

    而中級指揮軍官,仍然身處一線,但一般情況下,直接參加戰鬥的機會不多了。

    (一):古代軍隊的中級指揮員。

    以漢代軍制為例,百人為一屯,百夫長稱為屯長。二至三百人為一曲,有曲軍侯。

    由幾個曲合為千人,為一營,由營司馬或、都尉、校尉統領。

    同樣為一營千人兵力,營與營又有區別。

    駐於邊地州郡的別部司馬營,因戰爭而臨時招募成軍的佐軍司馬營等等,級別為中級軍官,秩比六百石。

    例如三國,黃巾之亂,下邳丞孫堅受命,任職佐軍司馬,招募千人成軍討伐黃巾。

    這時候的孫堅,就從下邳縣丞,成了中級軍官佐軍司馬。

    而京城禁衛軍校尉營,兵力數量與別部司馬營相同,也是千人左右。但校尉卻是高階將領,秩比二千石(參見東漢七校尉編制)。

    古代營司馬一級的中級軍官,麾下已有千人,十個百人隊。所以,他的主要職責已經從身先衝鋒陷陣,轉化成了貫徹上級將領的命令,如何協調指揮麾下十個百人隊的攻防戰鬥。

    如果營司馬一打仗就第一個直往前衝,那麼他勇氣固然可嘉,但豈不就是對麾下一千的極不負責任?

    三國.魏蜀漢中之戰,魏國大將夏侯淵親率數百人離開防線,下山補鹿角修工事,結果中伏,被蜀漢大將黃忠所殺。戰後,曹操嘆曰:“為督帥尚不當親戰,況補鹿角乎!”

    由此可知,古代軍隊制度,除生死關頭外,一般情況下是不允許統兵千人以上的指揮員冒險親戰的。

    而演義中的大將單挑情節,想來也是荒唐之極。

    當然,冷兵器時代的將軍,武藝乃立身之本。一般不衝鋒陷陣,但並不代表他們沒有衝鋒陷陣能力。

    (二):現代軍隊中的中級指揮員。

    現代軍隊的營、團\旅一級,就屬中高階軍官了。

    營長介於基層與中級之間,二戰時代的營長,轄下三四個連,有時候還要親自參加戰鬥,但主要職責已經是指揮。

    現代合成營轄下,步、炮、工、裝甲、防空、偵察、通訊、後勤支援等等,人員上千、構成複雜、兵種繁多。

    若是出現營長拿著步槍向敵人射擊,或提著火箭筒去打坦克時,就說明這個營實際已經傷亡殆盡了。

    而團\旅長,轄下五六個營,兵力數千,指揮責任更加復重大,直接拿步槍參加戰鬥的機會,就幾乎沒有了。

    最後,師以上的高階指揮員,哪怕在大戰中,他也沒有開槍的時間,腰挎手槍,更多隻是象徵性而已。

    實際古代也同樣如此。

    統率萬人大軍的將軍,戰時言行舉止,全乾繫著萬人安危。萬人規模的大戰,一役之敗,或許就會牽動全域性,軍覆而國滅。所以他們的職責,就是組織謀劃與指揮。親自執槍提刀上陣搏殺,那就是在用自己一人去與全軍開玩笑了。

    當然,也有極少數每逢打仗,就身先陷陣的大將軍,就如大唐秦王李世民,總是親率騎兵突擊。

    但是其一,這種級別的大將,親自上陣,前後左右會有密密麻麻的衛士執盾挾弓自護衛著,所以一般很少負傷。

    其二,數千年來,像這樣做了大軍統帥還親冒矢石的人,也不過幾個,最多幾十個而已。

    所以,關於指揮員為何不拿衝鋒槍與步槍去打仗這問題,說了這麼多,古今對比舉例,應該是說清楚了吧。

  • 15 # 文史夢古今

    戰場上的指揮員分為兩種,一種是身臨前線的基層指揮員,另一種是運籌帷幄的中高階指揮員。基層指揮員就是連一級指揮員,上了戰場肯定要拿火力強勁的自動步槍或衝鋒槍。

    以東部戰區原司令員劉粵軍為例,早年參加對越反擊戰的時候,還是41軍塔山英雄團的連長。劉粵軍在執行穿插高平西側之扣屯的作戰中,手端衝鋒槍,腰間帶著對講機一邊不停的下達命令指揮戰鬥。看到沒?基層指揮員在戰場上首選還是衝鋒槍,能夠在保證自身安全的同時,從容指揮部隊作戰。

    營一級指揮官在戰爭年代,親臨前線揣著衝鋒槍衝在前邊,確實是有這個必要。就像《亮劍》中的張大彪,打起仗來揣著機槍不怕犧牲,對戰士也是一種激勵。可是你發現沒?當張大彪當了李雲龍的師參謀長後,基本上就再也沒有揣著機槍上戰場了。

    但是現代戰爭模式下就不行了,基本上都是合成營,下轄連隊對協同作戰能力要求極高。一旦失去了軍事指揮官,指揮中樞就會出問題,協同作戰就會大打折扣。一個精通協同作戰的中高階指揮員,那是軍隊的財富,揣著衝鋒槍上戰場未免大材小用。

    至於高階指揮員,像李雲龍那樣揣著衝鋒槍帶隊突擊的可能性更是小之又小。畢竟,高階指揮員的身份和地位,就決定了不能貿然上前線。不過,高階指揮員深入前線陣地瞭解敵情也是允許的,但必須是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解放戰爭時期,周志堅的經歷就很能說明問題。

    1947年2月,膠東軍區第5師成立,周志堅擔任師長。同年6月,華野為配合中野強度黃河挺進中原,特命5師牽制8軍獨立旅第3團守的齊家埠。戰鬥剛一打響,就陷入膠著狀態。周志堅急了,不顧政委的勸阻,帶著警衛員、參謀幾個人就上了前線。

    結果,子彈擊中周志堅的大腿,造成了貫穿傷,引起了一5師指揮中樞的短暫混亂。幸運的是,子彈沒有擊中要害部位,否則我軍就少了一位開國中將。師長親臨前線,令5師上下用命,僅用2個小時打垮敵人,斃傷敵人379人,俘敵1115人,還活捉了敵團長。

    周志堅因脫離指揮崗位上了前線,差一點給新建不久的5師造成不必要的損失,這件事在華野內部引起不小的轟動。為此,我軍一再強調高階將領不能上前線,以免因指揮員缺位給部隊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退一萬步說,真是部隊遭受到了沉重打擊,高階指揮員首選還是衝鋒槍。暫且不說軍長師長一級了,還是以《亮劍》中的楚雲飛為例,為勸說358團一營錢伯鈞回心轉意,不幸在李家鎮被打了埋伏。

    短兵相接,火力壓制才是王道,楚雲飛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司登衝鋒槍。大家可能好奇,楚雲飛手裡不是有勃朗寧手槍嗎?在那種情況下,小手槍又能發揮多大作用?話也不能說,楚雲飛手裡的小手槍還是有用的的。到了解放戰爭時期,楚雲飛碰到潰軍,就是用小手槍斃了搖動軍心的逃兵。

  • 16 # 唐律疏議

    重,平時不需要拿,真正需要的時候自然有的。電影《莫斯科保衛戰》裡面就有一個情節:衛兵來報告朱可夫,說有德國傘兵出現在附近。朱可夫說:知道了,給我拿一支衝鋒槍來。然後衛兵拿過來一支衝鋒槍。朱可夫把衝鋒槍放在桌上,繼續看地圖。

  • 17 # 一號手

    在解放軍體制內,士兵一般配有步槍、衝鋒槍,軍官則是配手槍的。

    在戰場上,指揮員的位置比較特殊,擔負的職責也相對特殊。比如,作為指揮員,要靠前指揮,他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戰場態勢。手槍的基本功能是自我防衛,在戰場上使用手槍的機會也並不是很多。也就是說,對抗不到最後關頭,手槍也基本上是用不到的。這裡說的是指揮員裝備的配屬。

    此外,步槍或者衝鋒槍,對於指揮員來說,不到萬不得已,基本上是不會使用的。這兩種武器,操作起來比較麻煩。對於一個肩負更重要任務的指揮員來說,首先,這種裝備用起來肯定沒有手槍順手,不會有人去選擇他;其次,讓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指揮員只要負責好戰場態勢的把控,運籌帷幄做好排兵佈陣就可以。

    當然,手槍的殺傷距離本身就不如步槍和衝鋒槍。在行軍打仗中,還得靠步槍和衝鋒槍。手槍能起到的作用也有限,只能是近距離的防禦和射殺。如果一場戰爭打到了近距離,就基本上告一段落了。

  • 18 # 兵器知識譜

    很多人總存在這樣一種成見:為什麼指揮員可以在指揮位置頤指氣使,而大頭兵需要到前線去流血拼命呢?

    答案就要從“軍隊”這個概念說起了,所謂“軍隊”指的是為政治目的服務的武裝力量組織,組成該組織的武裝人員被稱為“軍人”,以有組織的高效屠殺形式來參與戰爭。

    軍隊的組織效率決定了戰爭的勝負,而戰爭的勝負則決定了一個國家的命運,正所謂“盛世談科舉,亂世談兵事”,從古至今,各個國家都特別重視對軍隊組織效率提高的研究和應用,即兵法。

    比如說中國古代兵書《孫子兵法》中,90%的篇幅都在談論用兵方略,而這些方略的實施則主要由軍隊組織構架內的指揮人員來執行。

    軍隊的基本構架是這樣組成的:統帥→將校→兵士。統帥是決策層,它決定了用兵方略,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首長決心;將校是方略傳達者,它的作用是帶領軍隊去實施統帥的決策;兵士是作戰方略的實現者,他們執行將校命令,殺戮在他們手中體現。

    下圖為伊拉克戰爭期間視察前線的美軍上將,他只配備了一支手槍。四星上將是美軍最高軍銜,他的職責是決策,而不是戰鬥,所以沒有必要配備步槍或者衝鋒槍。

    構架中的統帥和將校就是指揮員,他們的作用是決定戰爭打不打、打誰、怎麼打,而兵士則是在得到打或者不打、打擊物件是誰、如何進行打擊的指示以後付諸具體的行動實施。

    如果把軍隊比做人體,那麼統帥相當於大腦,將校相當於神經,兵士就相當於手腳,大腦的所思所想最終需要手腳去落實,而手腳的靈活程度則是由大腦的發達程度以及神經系統的靈敏程度決定的。

    所以大腦和神經並不需要像像手腳那樣去拿螺絲刀去擰螺絲,它們的作用是決定和傳導拿不拿、扭不扭、怎麼扭的指令,而具體的螺絲刀使用則由手腳去完成。

    如果讓指揮員去拿著步槍或者衝鋒槍去打仗,那麼軍隊就是去決策者、領導者,軍隊的組織性質也就不復存在,變成了一盤散沙,戰鬥力也就無從談起了。

    鑑於指揮員對軍隊的決定性作用,因此在戰爭中對方的指揮員以及指揮機構都是重點打擊物件,幾乎任何一場戰爭的核心都是圍繞著消滅對方指揮員以及指揮機構或者保衛己方的指揮員以及指揮機構展開的。

    這一點在象棋、軍旗上就表現得非常直接、非常公平了——紅黑雙方的陣列、兵力、環境都是絕對相同的,對弈的終極目標就是保衛己方將帥的同時殺死對方將帥,一旦做為扮演指揮員的將帥被將死,那麼不管兵力還剩下多少,都得判輸。

    下圖為北韓戰爭期間在志願軍司令部門口合影的中朝聯軍指揮員,這場戰爭取得勝利的原因除了將士用命和民眾支援以外,最重要的是決策層的正確決策以及指揮人員的高效領導。指揮員的手槍雖然射程只有50米,但是他們的運籌帷幄卻能決勝於千里之外,這一點不是任何武器能做到的,核武器也不行。

    軍隊也是一樣的道理,不管己方兵力如何,只要指揮員被消滅,戰爭的失敗就是時間問題,這就是指揮員不但不需要去打仗,而且還需要好好保護起來的原因。

    比如說抗日戰爭時期的黃土嶺戰鬥,日軍第二混成旅中將旅團長阿部規秀被我軍擊斃,由於失去指揮員,日軍為了避免全軍覆沒,只能冒險用飛機空投另一名中將前來接替指揮。

    如果這名空投過去的指揮員也不慎死亡,那麼日軍這支混成旅就要被八路軍全殲了,絕對沒有任何成功突圍的可能性。

    可見決定軍隊在戰爭中勝負的關鍵因素是指揮員,所以指揮員是萬萬不可輕易去前線參加戰鬥的,如果一場戰爭已經發展到需要指揮員拿著步槍或者衝鋒槍去打針的地步時,說明這場戰爭就快結束了,而指揮員去打針的一方就是戰敗的一方。

    那麼新問題就產生了:既然指揮員不需要去親自去打仗,那為什麼還要給其配備手槍呢?

    答案非常現實——指揮員的配槍並不是用來戰鬥的,而是用來執行軍法和自裁的!執行軍法說白了就是槍斃別人,而執行物件就是那些落實命令不力的下級。

    自裁就更好理解了,當戰爭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時,指揮員需要給自己一槍避免被俘,給國家和軍隊帶來更嚴重的後果。

    歷史上使用配槍自裁的指揮員不在少數,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納粹德國領袖希特勒,當柏林城破以後,希特勒選擇了使用瓦爾特PPK手槍自裁,這也是指揮員“官越大手槍越小”的原因。

    下圖為希特勒用於自裁的同款瓦爾特PPK手槍,中國的仿製型號稱為“64式”,它的威力非常有限,然而小巧的外形設計卻十分有利於指揮員用來對準別人或者自己的太陽穴,這才是指揮員配槍的真正意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十年前的書信,你還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