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蕭硯歌

    開宗明義,茨威格的傳記文學作品呈現出來的藝術魅力,跟他的中短篇小說一樣,都是世界文學寶庫中不可或缺的藝術瑰寶。他的傳記作品的藝術魅力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歷史的波濤洶湧時刻去透視人的心理、性格、精神,揭示出人性的力量;

    2、細膩多姿的心理描寫,在人物內心的尖銳衝突中展示人的心靈的深邃與複雜;

    3、多角度地展示悲劇藝術震撼人心的審美效果。

    我將從以上3個方面出發,結合具體的作品回答問題。

    01 在歷史的波濤洶湧時刻去透視人的心理、性格、精神,揭示出人性的力量

    在茨威格的傳記文學創作中,始終貫穿著這樣一種藝術和史學的追求:

    以史的品格、詩的靈性、美的表現去震撼廣大讀者的心靈世界,讓他們獲得精神的洗禮和靈魂的安寧。

    他筆下的傳主,雖然社會地位不同,思想境界各異,道德情操有別,但他們都是人類社會中真實存在過的活生生的個體,他們都在最為重要的關鍵時刻,按照自己的生命邏輯在歷史舞臺上演出種種人生話劇:

    有嚴肅崇高的正劇,也有壯懷激烈的悲劇,還有那些已經走到歷史盡頭卻還在自我炫耀的喜劇與鬧劇。

    雖然他們的具體表現存在著千差萬別,但他們都在人生緊要關頭拿出最大的智慧,承受著最大的痛苦,發揮著最深刻的潛能,從而使個體的精神能量和人性內涵得到了最為充分的展示。

    茨威格正是透過對各色人等的命運和靈魂的深切關注,來觀照那無比複雜的人性, 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我們能看到:

    在革命與婚姻的雙重悲劇中苦苦掙扎最後被送上斷頭臺的法蘭西皇后瑪麗·安託內特;妄想駕馭權力與慾望而最後淪為囚徒的蘇格蘭統治者瑪麗·斯圖亞特;孤獨英雄麥哲倫率領的烏合之眾進行的最瘋狂的航行所演繹的最寂寞的壯舉;在可怕的政治漩渦中靠出賣靈魂僥倖取勝但最終還是在劫難逃的法蘭西政客約瑟夫·富歇;在艱難探索人類精神疾患的努力中敢於獨樹一幟卻面對鋪天蓋地的道德責難而堅持走自己的路的精神分析大師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他們都是在和歷史的巨浪激流的搏擊中,把生命最深處的全部力量都調動起來,雖然在道德評價與最終結局上可能大相徑庭,但這就是生命正是在最嚴重的時刻展示著它的風采。

    其實,那些在政治上、軍事上、道德上失敗者,未嘗不是把自己的力量和智慧發揮到最充分的高度,這種生命潛能的實現雖然在社會前進的方向上會有正確與錯誤之分。但是,人對自身生命力充分調動的努力,卻同樣能夠令人驚歎與感奮的。

    茨威格的歷史小品《人類的群星閃耀時》,就是他捕捉那些對人類社會發展起到決定性作用的關鍵時刻,抒寫一些處在重大突發事件中人物的傑出表現。

    如其中的《到不朽的事業中尋求庇護》描述西班牙探險家巴爾沃亞1513年9月25日發現太平洋時的幸福和自豪。

    《一夜之間的天才》記錄了1792年4月26日凌晨,法國大革命中的小城斯特拉斯堡一個叫魯熱的工兵上尉,為出征討伐敵人的萊茵軍譜寫戰歌《馬賽曲》的情景;《滑鐵盧的一分鐘》則探討了拿破崙帝國的命運是如何在一瞬間被平庸的格魯希將軍所葬送的,他把拋過來的命運又哆哆嗦嗦地從自己手中滑落;《越過大洋的第一次通話》描繪了19世紀的人們不屈不撓鋪設大西洋海底電纜,在歷經失敗之後終於取得了成功,從此歐美兩個大陸之間就能互通電報的經過;《封閉的列車》記述了列寧1917年春天從瑞士蘇黎士返回彼得堡緊張驚險的過程,這節密封的車廂最終成為十月革命成功的發祥地。

    茨威格善於抓住歷史程序中某些看似尋常實際上決定人類命運的細節,加以細緻的刻畫,這些具體的歷史事件就像“蝴蝶效應”:

    社會生活中有時就是由一些偶然事件的不同結果,造成了歷史發展方向的根本性變化。

    茨威格描寫那些社會生活中“蝴蝶效應”的初始情境,透過那些千鈞一髮的緊張瞬間,再現了處在歷史的生動性與偶然性之中的人的主動性與創造性。

    茨威格在傳記文學創作中還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把幾個具有特定歷史背景的人物放在同一部書裡進行研究、描述。

    如《三大師傳》中的巴爾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

    《與妖魔搏鬥》中的荷爾德林、克萊斯特和尼采;《描寫自我的三詩人》:卡薩諾瓦、司湯達和托爾斯泰;《人類星光燦爛的時刻》所展現的像厄爾多拉多、拿破崙、司格特船長、作曲家亨德爾、大文豪歌德和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列寧;《精神療法》中三位從事心理治療的醫生:梅斯梅爾、貝克爾—埃迪和弗洛伊德;就連登上權力高峰最終卻被送上斷頭臺的女性瑪麗·斯圖亞特和瑪麗·安託內特。

    這說明茨威格意識到是由於特殊的時代造就了特殊的人物,所以在某種情勢下湧現出一批值得寫入歷史篇章的人。

    然而,在茨威格的筆下,這些人物都有自己的獨特的靈魂、事業和命運,這就揭示了個體在歷史大潮洶湧而來的時候所表現出來的自覺性、責任心與不同的行為所造成的特殊的結局,充分展示了傳主在生命的歷程中如何以生動、豐富的個別性展示著時代社會的一般性。

    可以說,他的傳記文學中的人物形象達到了高度的歷史真實性與文學的審美性的統一。

    02 細膩多姿的心理描寫,在人物內心的尖銳衝突中展示人的心靈的深邃與複雜

    茨威格的傳記文學十分重視人物心靈的刻畫。在他的筆下,無論是勝利的英雄、成功的巨人,抑或是落魄的反面人物,他都十分重視挖掘他們的內心世界的活動、思想鬥爭,展示他們在客觀世界和主觀意識的相互作用下心靈搏鬥的真實細節,揭示出情感、金錢和權勢的慾望對人的內心世界的不同作用。這也是茨威格的傳記文學真正能夠深入到讀者的心靈深處的根本原因。

    《人類的群星閃耀時》中的《英雄的瞬間》,寫俄羅斯偉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因為參加政治活動已經被判了死刑,就在臨刑前一剎那,突然接到特赦令,劊子手們又把他從閻王殿的大門口拉了回來。

    陀思妥耶夫斯基

    透過字裡行間的宗教氣氛可以看出,一個非凡的思想家、文學家在這一特殊而又罕見的生死關頭,內心世界如同翻江倒海,而作者卻能夠把它表現得入木三分。

    這一生一死,一死一生,相隔那麼近,來得那麼快,形成巨大的震撼力,造成強烈無比的靈魂震顫和難以估量的心靈創傷,碰到這樣的考驗不是被擊成齏粉,就是練成超乎常人的精神力量。

    這非常人的體驗也塑造了這不尋常的文學大師,難怪陀思妥耶夫斯基比一般作家更加深入人物的心靈,並被譽為“人的靈魂的偉大的審問者” 。

    茨威格在傳記文學創作中十分重視描述人物的內心世界激烈的矛盾衝突,尤其是那些與人物自身的命運息息相關的重要時刻,他總是細膩而又深入的展示人物心理活動的複雜性與矛盾衝突的尖銳性。

    在表現人的內心衝突時,茨威格把心理活動的展開過程從一般的敘事程序中分割出來,把人的內心世界的動態表現放大,並加以細緻的審視與深入的描寫,展示出人物的思想境界、道德品質和價值觀念中真善美與假惡醜的生死搏擊,從中揭示人的內心世界矛盾鬥爭的殘酷:

    如果對於外來壓力的抗爭稍有軟弱,或者對慾望的滿足稍有放縱,心靈當中那些反面的東西就會在衝突中佔據上風,從而使自己陷入政治的、倫理的、法律的困境。

    例如,在《瑪麗·安託內特》中寫到作為王后的女主人公與國王被革命的力量驅逐到巴黎郊外的土伊勒裡宮時,王權與革命派在對峙中都想找到戰勝對方的策略。

    當時王后企圖透過分化國民會議頭目米波拉,但又對這個腳踩兩頭船的投機分子充滿疑慮,經過長時間的摸底試探、討價還價、權衡利弊,王后瑪麗·安託內特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心充滿著矛盾而無法作出決定,因此一直拒絕米波拉要求接見的請求。

    但是在嚴峻的形勢面前,她最後還是退讓了,終於決定親自接見這位暗中的效忠者,最後瑪麗·安託內特由於投錯賭注最終被押上了斷頭臺。茨威格對於瑪麗·安託內特內心世界的激烈搏鬥的刻畫可以說是力透紙背:

    瑪麗·安託內特的那種內心的陰暗壓倒胸中正氣的鬥爭,正是英雄與懦夫、壯烈與卑鄙、流芳百世與遺臭萬年的分界線。

    茨威格不但重視描寫傳主本人的內心的矛盾衝突,而且也很重視細緻刻畫其他人物的心理活動,特別是人物處於兩難境地時的困難抉擇。

    在《瑪麗·斯圖亞特》中,他用《伊麗莎白的自我較量》為題描寫了斯圖亞特的對手——伊麗莎白在已經把宿敵的生命捏在自己手中的時候,還在反覆權衡是否需要對她處以極刑:

    一旦宣佈處死瑪麗·斯圖亞特,後果將非同小可——因為把神聖的女王送上斷頭臺,就等於向一貫俯首帖耳的歐洲各國民眾表明了君主也能審判,也能處死,神聖不可侵犯的君權也就土崩瓦解了。如果把不處死她,又很難保證不會出現養虎遺患的憾事。

    茨威格寫道:

    “伊麗莎白世故練達,有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她明白,一旦做出決定,便無法挽回。因此,她猶豫,她擔心,她動搖,她拖延,一天天拖下去。她的理智同情感再次交戰,而且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激烈。這是伊麗莎白同自己的較量。一個人同自己的良心交戰的情景,總是驚心動魄的。伊麗莎白陷入了內心衝突,左右為難,企圖最後一次迴避做出無法迴避的決定”。

    正是由於茨威格善於抓住各種各樣的人物的內心世界,所以,他的傳記文學所描寫的人物都是栩栩如生,每一個人都是特定的,都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鮮活生命。

    在茨威格的作品中,外部環境對於人的特定影響從而導致人的內心世界發生某種變化與個體性格中最深層次的本質特徵,以及由此形成的“變”與“不變”的關係,總是被放到辯證的原則上來加以處理的,這樣的努力就使茨威格的心理描寫表現出這樣一種鮮明的特點:

    既細緻入微地描寫人物內心的具體變化,又能準確揭示人物心理結構的基本模式及其特定的穩定性,並且在變化與穩定的對立統一中全面展示人的心靈的深邃與複雜。

    03 多角度地展示悲劇藝術震撼人心的審美效果

    茨威格的傳記文學從歷史與藝術相統一的高度,把悲劇藝術驚心動魄的美表現得特別的深刻:

    他的筆下既有失敗的英雄所顯示出來的氣吞山河的悲壯情懷,也有按照常理本來不該遭受慘禍但卻在歷史的錯訛中無端遭到厄運的犧牲者的悲憤情結,還有那些由於經受不住金錢、權力的誘惑從好人蛻變為心術不正的投機專營者,並且在歷史規律的作用下最終遭到懲罰而令人扼腕感嘆的悲嘆悲劇。

    在傳記文學創作中,他對人物本身的精神品質、所作所為與悲劇的命運的深層關係的準確把握與生動描述,揭示了人生命運變化的某種必然性與偶然性的內在關係,反映了社會大環境對於人的作用,以及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積極發揮對於命運的抉擇意義。

    這樣一種悲劇藝術不但給人們提供了情感宣洩作用,更重要的是以歷史人物為文學主角的傳記作品,所顯示出來的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高度統一,把史學的科學精神與文學的詩性原則共同灌注到悲劇藝術的審美內涵之中:

    以史的客觀真實昭示現實生活的嚴肅與冷酷,以詩的生動具象描繪人的命運的複雜變化所揭示的歷史真實性與藝術感染力交相輝映,並且在在傳記文學中顯得更加突出、更加集中,也就給廣大讀者以更加強烈的心理震撼。

    在茨威格的傳記作品中,很多傳主都是以殘酷的悲劇或者是帶有濃厚的悲劇色彩的結局走完人生道路的。

    如麥哲倫就是在完成了繞地球一圈的航海壯舉之後在一場意外的衝突中被殺死的;法蘭西王后瑪麗·安託內特是在革命的狂潮中被送上斷頭臺的;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則是被同為女王的伊麗莎白砍下了高貴的頭顱;一輩子投機鑽營,背叛了一個又一個主子,歷經三朝位居要津的陰謀家約瑟夫·富歇,他的肉體生命雖然最終死在流亡的小鎮上,其實他的在三年前已經被歷史所活埋;而鹿特丹的埃拉斯姆斯一生宣揚和平、正義的人本主義理想,卻因為時代的錯誤只能在動盪紛亂的宗教改革時期默默死去。

    所有這些傳主的悲劇都證明了這一點:在人類社會中存在著太多的苦難和犧牲,無論是為著進步的理想和正義的事業勇敢犧牲的英雄,還是因為自己的錯誤和罪惡最終自蹈死地的壞人,或者是受意想不到的偶然事件中牽累而喪生的無辜者,他們的死亡或者被毀滅的結局總是慘痛的。

    即使是死者罪有應得,但不能否認這也是一種悲劇,這種特殊的悲劇可悲之處不在於主人公生命的消逝,而恰恰在於他本來具有的人的良心良知和善心善行,在功名利祿的與危險磨難的利誘與威脅的雙重作用下,最終蛻變為出賣靈魂、喪失人格的否定性人物。對於這樣一些人來說,靈魂的死亡就是悲劇的開始。

    茨威格的傳記作品中描寫的這些一般被稱為反面人物的傳主,他們的可悲下場正是演繹了人心的脆弱和的社會的險惡。

    在茨威格的傳記文學中,這類以過失型人物與蛻變型人物為主人公的悲嘆悲劇,佔有相當的數量。這也正是他對無比複雜的現實社會和無限深邃的人的心靈的深刻反思。

    他在作品中透露出來這樣一種意思:悲劇的主人公在心靈的戰場上打了敗仗,給社會也給本人造成了嚴重傷害,或許他們良知並未喪失殆盡,也許會對自己的過錯與罪責抱有出一定的恐懼與懺悔之心,但他們因為貪婪、懦弱、兇狠等各種邪念,從而對社會造成了難以挽回的危害。對於讀者來說,他們是最好的反面教員,他們的悲慘結局就是歷史的鏡子:

    善良的人們在對悲劇的鑑賞中在對悲劇主人公喪盡天良的罪孽與為虎作倀的惡行的憤怒,在對他們罪有應得的可悲下場產生的拍手稱快等強烈的情緒反應之後,還會對社會的複雜,人性的脆弱進行反思,從而發揮這類悲劇的社會作用。

    總的說來,茨威格的傳記文學跨越時空侷限,為每一個現實生活中的人提供了人生參照系。如果從讀者角度看,這一人生參照系不但具有哲學上的觀照意義,而且還能產生針砭現實的社會作用。

    他的傳記文學以文學作品的感性形式,為人們提供了一幅幅生動的帶有歷史感的社會生活圖畫,成為人們社會生活的重要教科書。

    在這裡,讀者能夠得到大批名師的指點,在英雄、大師、領袖人物、成功人士的身上悟到生活的真諦;也會在反面人物身上得到教訓:

    這些人似乎在以現身說法的方式,把人性的蛻變、人格的墮落,那些以害人的目的開始以害己的結果告終的種種醜惡行徑都抖落出來,讓讀者對照自身。

    閱讀茨威格的傳記文學,就像跟人類各種不同的代表人物進行對話,並由此對讀者的人生態度和行為抉擇產生影響,而這就是他傳記作品的最大魅力。

    回答完畢。

  • 2 # 扯葫蘆瓢

    節錄茨威格《斷頭王后》(斷頭王后,就是法國大革命中被砍頭的瑪麗·安託瓦內特,法王路易十六的王后,出嫁前是奧地利公主)中的一些句子,可以感受一點作品的魅力:

    她那時候還太年輕,不知道所有命運贈予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她是所有漫不經心的人裡最漫不經心的;她是所有奢侈浪費的人裡最奢侈浪費的;她是所有風流輕浮的人裡最風流輕浮的。再沒有人能比她更好地表現了18世紀的社會風情。她是18世紀的象徵,也是18世紀的終結。

    她的幸福沒有人分享,同樣,她的不幸也只能獨自承擔。

    她意識到,命運對自己過於偏愛,她一路順境,出身王室,成為王后,好運接踵而至,她沒有為之付出絲毫努力。長久以來,她一直以為,自己無需奮鬥,有大臣臣民代勞,有大把金子出手,萬事都可以一帆風順,她毫不在意地享受了命運的種種賜予,現在才發現,原來這樣的賜予也不是不需要代價的。直到需要運用才智和能力來挽救自己和孩子的生命時,她才發現自己的生活一直空虛蒼白,她不曾積攢任何與逆境鬥爭的力量。

    她不知道,得到權利的同時意味著承擔同等的義務,如果得不到相應的回報,再熱忱的愛戴也會消退。

    苦難只能激發出人的潛能,而不能給予人欠缺的品質。

    安靜是一種很有力量的氛圍。正如一隻裝滿液體的瓶子,搖晃過後,一旦安放在桌子上就會出現沉澱物。人也是如此,經過動亂後的冷靜思考,可以凸現出人性中不為人知的潛藏部分。

    法國在風起雲湧的時刻,站在最革命前沿的,呼聲最高昂激烈的人,並非就是對革命事業最忠誠,最可靠的人。倒皇派的貴族們,都是出名的無賴和敗家子,他們向來花天酒地,醉生夢死,王后怎能相信他們進行的是一項偉大的事業? 當安託瓦內特看到奧爾良公爵為革命搖旗吶喊,當她聽聞妓女們充當革命的先鋒,她能對革命報以好感嗎?王后的眼裡只看到一個個她輕蔑不屑的人物,根本沒有考察出革命帶來的人道主義和人文主義的偉大意義。在一片混亂的革命場景裡,她無法明白言論,宗教自由符合社會發展的進步趨勢,她始終對革命懷有不可化解的仇恨。

    他們都不過是平凡的普通人,他們既不殘忍也不邪惡。相反,與大多數人一樣,有著和善友好的基本品質。生於一個平凡時代,他們或許還是能受到人們的普遍尊敬。可悲的是,他們都不具備應付動盪混亂的傑出能力,在戲劇化的歷史中頑強堅定地活著。他們註定只能不平凡的死去。

    茨威格的傳記文學作品,語言大氣磅礴,奔流不息,金句頻出,讀來暢快無比。

    對歷史背景,茨威格從深刻的學養和認知出發,以俯瞰的態度展現當時的社會現實,視野宏闊。

    對人物,像法國末代王后、英國瑪麗女王等悲劇性人物,茨威格懷著悲憫的態度,多角度描繪人物形象,人物有血有肉,令讀者身臨其境,感同身受。

    單純的讀歷史,一個個人物面目模糊,記住的只是大事件。但茨威格的傳記作品讓歷史人物一個個鮮活起來,他們的生平、人格、作為、掙扎、命運,在書中有了深度與廣度,讓讀者思考的更多,感悟的更多。

  • 3 # 秋閣一憑欄

    茨威格的小說⋯特別吸引人他寫的家庭女教師,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看不見的珍藏,象棋的故事都特別吸引人他出身於奧匈帝國治下一個富裕的犾太人家庭,自幼在維也納接受教育十幾歲便開始寫詩,後來去巴黎;斯蒂芬,茨威格這個作家,不僅運用撲素語言扣人心絃的藝術手法足資我們借鑑,對於他的整個一生,包括他的創作道路和自殺的原因和教訓也值得從文學史的角度加以分析和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戰摧毀了奧匈帝國,,使他喪失了生活的基礎,從而結束了他的充滿幻想的抒情時代,此後他被迫轉向現實,並寫出了不少作品(包括歷史題材的作品)但這些主要從心理上反映人物性格的作品往往同二十世紀的脈博並不合拍,聽起來更象是十九世紀的輓歌的佘音,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既不甘心同法西斯勢力妥協,又不願同各國進步勢力站在一起,只能孤獨地揹著自己的藝術行囊,徘徊於時代軌道的邊緣,從他自己的世界觀來說,他感到既然沒有力量改變世界,活著反倒不如死掉好,因此一九四二年初,當法西斯氣焰囂張一時之際他便自殺了,他出版的自傳(昨日的世界)書中把自己比作一個被追捕的獵物,悲嘆世上唯一剩下的藝術就是"向一度為我們所熱愛並引以自豪的一切告別的藝術":這就更清楚地說明了他認為自己生不逢辰,是屬於"昨日的世界"的

    他寫的巜家庭女教師》寫上個普通女教師的愛情悲劇,在一對小姐妹的心靈中所引起的激盪,從一個司空見慣的生活側面揭露了社會的冷酷,

    巜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剖白了一個女人在愛情上不求報償,堅貞不渝,實際上追求自我完善的內心世界,同時尖鋭地譴責了資產階級文化人無情無義,玩弄女性的卑鄙靈魂,

    《看不見的珍藏》中那個失明的古董收藏家狂熱讚頌"早已隨風四散,蕩然無存"的藝術珍品正表現了作者本人對於逝去的榮華的悲悼,

    這些小說與其說客觀地描寫了歷史和現實中的人物性格,不如說透過這些人物的遭遇和自白,抒發了作者本人的憤世的情懷。

  • 4 # 書野

    茨威格是我最喜歡的國外作家,可能是因為我看的外國文學作品少,又或者是翻譯他作品的作者語言功底好,總之,我很喜歡讀他的小說,包括傳記小說。

    首先是他作品的文字,寫得很細膩,讀起來好像有一種天生的浪漫在裡頭。《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裡面對女人的描寫很細緻,那種女性的溫柔繾綣和優雅婉轉都描寫得特別好,讓人讀來就能感受到這個女人渾身散發的魅力。

    《人類群星閃耀時》裡面對每一個偉大時刻的發生都描繪得慷慨激昂又恰到好處,本來在我的印象中,這些事情不過是無數書本里面的事件之一,可是經過他的描寫,我盡然開始在心底歡呼,同為人類,我竟不自覺地為他們感到自豪,不得不感嘆他文字的魔力,不動聲色地帶起了讀者的情緒。

    《昨日的世界》裡面對一戰到二戰時期歐洲混亂的世界的描寫,每一個人物,每一個家族的興衰被茨威格的筆記錄下來以後,總會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那些精緻富庶的貴族生活,那些慘遭迫害的猶太人,書裡面的每一個畫面都描繪得很鮮活。

    《鹿特丹的伊拉斯謨》中,茨威格將這位淹沒在歷史洪流中的人文主義思想家,描繪得也相當精彩,彷彿伊拉斯謨的躁動和嬉笑怒罵都在他的筆尖上。

    也許是因為茨威格本是貴族出身,而他筆下的引領世界發展的偉人們又大多來自貴族,所以他能夠準確細緻地將他們的生活和經歷刻畫得非常飽滿。品讀茨威格的文字,能夠真實地感受到一戰和二戰時期,歐洲貴族們的生活狀態,體會到那種混亂背景下人物的掙扎。

    讀茨威格的作品,真正吸引我的是他作品的文字,而那些漂浮在文字上的故事,在品讀文字的過程中,不自覺地就印在腦海裡了。

    說實話,很多國外的文學作品,不管被後世誇得多麼宏偉,思想構築得多麼偉大,我是看不進去的,因為有東西方文化差異橫亙在中間,我不能體會到那個點。但是茨威格的作品不一樣,我可以反覆品讀他筆下的文字,好像慢慢欣賞一幅畫。他筆下的故事雖然簡單,思想也比較簡潔,但是那種文字的力量,會慢慢浸透你的心,讓你無法自拔。我想,這就是他作品的魅力所在吧。

  • 5 # 李vincent

    還沒來得及拜讀

    不過聽起來蠻厲害的樣子

    這世界上99%的書 對你來說都是沒用的

  • 6 # 大閘蟹哇

    你置身於人群卻又孤獨的活著,他的作品除了表達愛情之外,還有另外一種形式的表達,那就是同情,在茨威格的長篇小說中尤其明顯,茨威格在作品中用激情的方式去表達同情,是一個很特別的表現手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果樹結果太多,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