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雲裡說成長

    01

    4月9號,一個影片進入大家視線,引起眾人憤怒,一個年紀三歲左右的童模“妞妞”,每天拍攝工作量很大,在拍攝時把籃子往地上一放,就被踢了。

    後來商家頂不住輿論壓力,出面稱這個踢孩子的女子是她媽媽,由於接單量比較大,不僅孩子累,而且媽媽自己有時累了,說話也不好聽,聲音也大。

    杭州市婦聯法律援助律師王楠稱:“如果是她媽媽的話,那可以認為她是一個涉嫌家庭暴力的人,可以使用《中國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等。”而且,這麼小的寶寶接大量的拍攝任務,也“影響了正常兒童該有的生活,影響了她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讓大家憤怒的是:這麼可愛的孩子,“媽媽”怎麼踢的下腳,而且看孩子的反應,可能是經常被踢,因為她很淡定,完全沒有要哭鬧的樣子。而且踢了孩子,她首先是先去整理衣服,而不是安慰孩子。

    作為媽媽,看了影片真的感到心痛!

    同樣,我也不禁反思,沒有經過培訓就直接上崗的媽媽們,怎樣才能做的更好?

    02

    讓愛更純粹一些

    之前,和一個朋友聊天,朋友說:“我兒子以後要是能進浙江大學,我覺得這輩子就值了。”

    我笑著說:“你難道就從浙大畢業啦?”

    說完,兩人都大笑起來。其實雖然是玩笑,其實也是我們心境的寫照。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快樂,但是怎麼樣是幸福快樂了,最直接的想法就是上個好大學,賺很多錢 ,能夠衣食無憂。

    其實,上述事件中的“妞妞媽”就不愛自己的孩子嗎?我覺得未必。但是,讓透過讓孩子當童模,賺到更多錢以後,她的心態可能就變了。她會用更多物質條件來滿足孩子,而忘了孩子純真的內心需要愛的呵護。

    陸語嫻曾說過:我一直主張要給孩子最健康的愛和教育。所謂的最健康,就是一切以真正為孩子的終身幸福為出發點,摒棄自己的面子、個人喜好,以長遠的遠光來教育孩子。

    “妞妞媽”可能也會說,我也是為了孩子好,創造更多財富,為她的未來帶來更多可能。

    但是,事實上,孩子更需要最健康的成長。所以,讓我們愛的更純粹一些,不是因為她能賺錢,不是因為她能考上高等學校,不是因為她......這是因為她是我的孩子,而我希望她能快樂的成長,當然這份快樂包括引導她走向優秀。

    03

    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將人類需求象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而這些需求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要不斷的滿足,不然會孩子的心理造成影響。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當下社會中,很多心理問題可以追溯到兒童時期。

    保護孩子的安全感。在孩子的成長中,需要和媽媽建立親密的依戀關係,這對於孩子的安全感非常重要。

    因為這樣的做法會使孩子缺乏安全感,在未來可能害怕和別人打交道,甚至影響將來的人際關係。

    一個孩子,如果感受不到父母對自己的愛,會感到自卑、憤怒、自我沒有價值。

    尊重孩子,保護孩子的選擇權。

    2、給孩子自己做主的機會。比如報興趣班,不要你覺得好就報。讓孩子自己選擇,然後幫她堅持自己的選擇。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要理所應當的為孩子決定一切,其實孩子在半歲左右就已經有自己的意見,能夠表達自己的需求,比如我們常發現,有個階段的孩子特別會說“不”,這就是她想要自我決定的意識表現。

    3、尊重孩子的反對意見。不要一句“都是為你好”就解釋了一切,事實上你的好未必是她的好。所以蹲下來,傾聽孩子的想法,讚許她的意見,保護她的自主權。

    保護孩子的上進心。

    怎樣才能讓孩子愛上學習,肯定她的成績。其實孩子是很單純的,會因為老師的一句表揚,就愛上老師,愛上學校,然後表現的特別積極,成績很快就上升了。

    那孩子成績不好怎麼辦?其實小學成績真不是最關鍵的,你回想自己的小學,等你升到初中,你會發現很簡單。

    那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她學習是否快樂、有沒有好的學習習慣、在學校精神狀態如何這才是更關鍵的。

    所以我們要表揚孩子,但是要做到有效的表揚。

    1、表揚努力而不是天賦。其實這點,很多人開始注意了,不要簡單說“你好聰明!”而是說”你好努力“。告訴孩子,你的成績更多的來自於你的努力,而不是天賦,可以讓她們更樂於挑戰。

    2、表揚過程而不是結果。很多人都發現,為了讓作品更完美,幼兒園的很多作業是家長做的,淘寶上甚至有專門的店鋪來滿足家長的表現欲。其實這真的違背了初衷。讓孩子動手,讚揚孩子的過程,比一個更完美的作品要好的多。

    3、表揚進步而不是表現。每個孩子的差異很大,不要和別的孩子去比,肯定她的每一點進步。一句“你比昨天多背了一首詩”,比“你同學已經會背100首詩了”更有效。

    04

    讓快樂成為孩子的主旋律

    不要讓孩子在童年的時候就失去快樂。如“妞妞”,早早創收,帶來的結果是失去了快樂的童年。

    長大的我們知道,童年的多麼幸福,而痛苦很多時候來自於不能按照自己喜歡的去做,常常生活在父母的要求裡,活在別人的看法中,活在別人的陰影裡。

    不要讓你的焦慮影響孩子。孩子的成長是一場馬拉松,你的“快”未必能影響一生。

    所以多點時間,讓孩子在公園裡瘋跑,既能鍛鍊身體,不容易生病(事實證明,我女兒在班裡裡是不太請假的那一個),又能和小夥伴玩,鍛鍊社交能力。

  • 2 # 親子關係講師露宏

    不少父母都有情失控的時候,影片看後第一反應覺得這媽在氣頭上找孩子撒氣,但是隨著事件曝光得越來越立體,全面,帶入了很多細節後,發現這媽對孩子給她帶來賺錢的能力要大於對孩子的關心,讓人很憤慨,那麼作為家長在教育孩子上,自己可以做些什麼呢?

    1、還孩子一個正常的童年生活

    什麼樣的年紀做什麼樣的事,孩子就應該有一個屬於他的無憂無慮的童年,比如三歲前孩子最重要的是建立有安全感的依戀,當孩子有正當需要的時候給予及時迴應,無條件接納孩子,提供給孩子安全舒適的環境;3-6歲給孩子充分的探索和玩耍的空間時間,建立有愛有規則的家庭氛圍,穩定孩子的生活作息,有一個好的身體狀態,同時幫助孩子順利從家庭進入幼兒園的小社會;6歲以後進入學齡期,幫助孩子適應更為廣闊的社會、人際環境等等。總之孩子的童年是以自我成長髮展為主,而影片中4歲的童模已經在做超出自己年齡的事,承受不符合這個年紀的生活作息,對孩子的成長是沒有任何好處的。

    2、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來尊重

    很多父母在對孩子施暴的時候,並不認為自己的行為有什麼問題,就算是孩子有調皮的行為要警戒也要有界限和輕重。但往往父母因為情緒管理不當,不知輕重的打孩子就因為他們認為孩子是他們的私有財產,而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建議父母一定要多學習瞭解孩子的行為特點,不要自以為是想當然的教育孩子,這樣才是對孩子真正的負責。

    3、 有愛有界限的引導孩子

    對孩子有愛指的是態度上的得當要,讓孩子感受到爸爸媽媽是尊重他的,愛護他的,用他聽得懂的話和方式在溝通,而不是用情緒控制他,不是用威脅、恐嚇、打罵的方式隨意發洩在孩子身上。界限就是凡事有底線和規則,觸碰到了底線不允許就是不允許,規則不輕易破壞,這才能讓孩子感受到安全感的界限,才能安心的發展自我成長。

  • 3 # 中學教之道

    先來看看事件緣由:

    4月9日,有網友釋出影片,稱杭州一名女童模遭一名成年女性踢踹。影片中,女孩因丟掉手中花籃,遭女子連番踢踹;女孩身旁另一名男性並未勸阻,而是將花籃撿起重新遞到女童手中。隨即,網友將影片中的相關人員紛紛被認出,被踢踹女童名叫“妞妞”,是一名女童模;而做出踢踹行為的人,則是“妞妞”媽媽。

    據瞭解,妞妞才是一名兩歲半的女童!

    這個年齡的孩子,正是天真無邪,無憂無慮的時候,卻被利慾薰心的父母拿來當做掙錢的工具!沒有了自由的孩子,還要在父母的恐嚇打罵威脅強迫中來完成父母的願望,據瞭解,做為童模一天要換快上百套衣服來完成拍攝任務,我想孩子的內心應該是非常痛苦的,非常無助的!

    做為父母,針對以上問題,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對孩子進行教育引導!

    第一,孩子的童年應該是自由的,無憂無慮的;充滿對新世界的好奇和嚮往之情的。

    當孩子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他是嚮往自由的。因為他要透過自己的行動來認識這個世界。這個行動可能是一些言語的表達,也可能是一些肢體行為的體現。他正是透過這些言語和行為來認知了解這個對他相對來說還是陌生的世界。在認知的過程當中,孩子會感覺到快樂。以及在潛意識當中那種認識瞭解征服所帶來的征服快樂!這是在這樣的活動中,才能讓孩子無憂無慮,快樂健康的成長。

    第二,作為家長應該多多考慮孩子內心的情感變化,孩子成年後性格心理的缺陷,往往就來自於家長小時候對孩子的強迫命令!

    父母的強迫和命令往往忽略了孩子內心的感受。把自己的願望強加於孩子身上,其實孩子的想法可能很簡單,並不是想父母所想象的那麼複雜。孩子的心理更注重過程的感受。父母對孩子的干預,更注重的是結果的既定目標的實現。這個矛盾的存在,最終都會以損害孩子的內心情感為代價,讓孩子完成父母的願望。父母對孩子長時間的壓迫,會讓孩子在潛意識當中形成怯懦,自卑,不安的心情。當孩子成年以後,這些情緒就會進行放大,成為孩子性格心理上的缺陷。

    第三,孩子的成長是一個緩慢認知的過程,作為家長應該放慢步伐,降低身段,和孩子一起邁步。

    如孩子在睡覺的時候,其實他並不瞌睡,可是家長為了讓孩子睡覺以後能騰出更多的時間處理自己的事情,往往就會命令孩子,早點上床去睡覺。還有比如要帶孩子出去玩,可是孩子在去往目的地的路上總是走走停停。家長可能會很著急,不停的催促孩子快點走。其實這個時候孩子正是透過他的行為,來感知世界。家長的任何命令,催促都會破壞孩子現有情感的認知。對孩子的成長並不是一件好事。

    第四,對孩子的民主,平等,尊重的教育,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應該開始進行!

    我們的教育應當以培養孩子健全人格為最終目的。一個自信,陽光開朗的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應該從父母親的身上感受到那種被尊重,被信任,以及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教育並不是從孩子長大以後才開始的,從孩子一出生,就已經開始了!

    綜合以上分析,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引導,首要的就要遵從孩子的內心。不能將自己的意願強加於孩子的內心之上,要想孩子長大後,有一個健全的人格,那麼我們從小就應該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信任感覺。

  • 4 # 青欖教育

    其實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難免會犯錯,我們除了打罵孩子,其實教育孩子的方法可以有很多。

    只是父母要多一些的耐心,多一些的堅定和多一些的思考。

    建議我們不妨嘗試以下幾點:

    打罵孩子之前,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如果孩子一時不願意按照你的要求去做,首先要暫停自己的語言和行為,讓自己情緒冷靜下來再去處理問題,避免自己成為情緒的奴隸。

    同時,給孩子一個冷靜的時間。

    英國作家羅伯特·亞倫曾經說過:

    父母通常是子女仰望的物件,是行為上的角色模範,要是父母經常大發雷霆,做子女的能夠好到哪裡去?

    因此,要做好憤怒管理,關鍵的第一步是:剋制住你想要發洩怒氣的衝動。

    如果你能在怒意萌生時加以剋制而不是立即發洩,你在行為上就有更多的選擇。

    瞭解問題產生的原因,再進行管教

    面對孩子不同的表現,我們應該和孩子耐心溝通,傾聽孩子的想法,瞭解孩子的需要,看看孩子是不是有什麼原因,才那麼不聽話。

    一個孩子手裡拿了兩個蘋果,媽媽說:“給我吃一個吧。”孩子立即拿起兩個蘋果都啃了一口,媽媽非常難過,罵了一句:怎麼這麼不懂事。

    可是她沒想到孩子說了句:吃這個吧,這個更甜。

    孩子不是惡魔,之所有做錯事,肯定有原因,在我們打罵之前,不妨問清楚,再引導管教。

    制定家庭規則,引導孩子學會遵守

    美國總統奧巴馬伕婦在給孩子立規矩這件事情上非常有經驗。

    他們的兩個女兒從小就養成了自律的好習慣,每天必須自己整理床被、擺好餐桌的餐具、清理遊戲室、按時練鋼琴。

    奧巴馬伕婦認為,制定清晰而一致的規則,可以培養孩子們的責任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不過規則也要保持一定的靈活性,允許有理由的通融。所以,在給女兒建立規則時,大部分時間都是與女兒溝通,而不是強制性地讓她們做什麼或是不做什麼。

    ▲奧巴馬一家

    在眾多方法中,我認為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至關重要,只要做到這一點,就不容易做出辱罵、毆打孩子等失控行為。

    但控制情緒又非常難。可是再難也必須去做,因為我們是父母,養育孩子本來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知乎上有個問題:父母如何做到從不打罵孩子?

    網友說,自己快40歲了,父母從未打過他。曾經,他以為是自己比較懂事的緣故,可後來自己有了孩子以後才發現,不是自己太懂事,而是父母用盡了洪荒之力去剋制自己。

    所以,沒有什麼一招讓孩子聽話的辦法,有的都是父母耐心和智慧的修行。

  • 5 # 家有萌寶小楊陽

    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在教育好孩子生活與學習的基礎下,關注孩子的健康,愛好,興趣。即使要培養孩子的興趣,也要慢慢來,不能強加。對於這麼小的孩子他們的自控能力都比較差,要慢慢引導,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安排太大的任務量。要留出足夠的時間給孩子玩耍和休息,不能剝奪孩子天真的童年。個人愚見不喜勿噴

  • 6 # 糖包子or糖三角

    首先我認為題主的問答有歧義。妞妞被打背後乙作為一位母親脾氣與心態控制的問題,而非正確教育引導孩子。

    孩子是白紙,如何在上面畫絢麗圖案是家長要思考和考慮的事情。

    其次,針對這件事。我談談個人看法,由妞妞被踢事件引發整個童模界產業的大振盪,淘寶也要求有妞妞圖片的商家將產品下架,此是經典的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做法。

    實質是需要對整個產業進行整頓,出具規範的行業規範,並進行有效措施。當然,這是官話。

    在浮躁的社會中,太多的成年人利字當頭,就算是親生的,又怎樣了呢?

    孩子的童年,應該學習與玩樂為主。為什麼現在的社會很多反社會人格,有很多抑鬱的人出現,與童年不無關係。壓迫多了,更多的是反抗。

    再來,家長如何進行有效溝通。在這件事情上,家長是錯方,是需要反思。與2歲孩子溝通引導無效。大賭傷身,小賭怡情。差不多的情況,如果將孩子做為童模,做為搖錢樹,本質就是錯的。孩子母親說並不靠孩子養家,因父母不在上班。但錢你賺到了,孩子就是孩子,不能與成人工作賺錢一盤。你收到了錢,看到了利,忽略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應該享受的愛,陽光,教育,睡眠,大自然,卻似成年人一般為了錢每日奔跑於拍攝場地,更甚者故意推遲孩子生長,就為多賺錢。可悲,這是犯罪。

    正常的家長,多希望自己孩子高高的,營養足足的,順順利利地長大成人,開開心心地度過一生。

    盼求有的家長少些功利,還孩子純淨童年。

  • 7 # 青青藤教育

    一顆耐心。

    其實孩子什麼都懂,會看你的臉色,感受你的心情,明白你的焦慮,也會根據你的表現來調整自己,要不然就會“讓自己變得無限好”讓你快樂,要不然就“讓自己無限封閉”,誰都別進來自己的心裡。

    心理學上,很多長大後的表現都與童年時的親子關係有關係,所以我們作為家長現在做的事情對孩子來說影響真的很大。

    正確引導孩子有很多種方式:

    1、語言

    平等溝通,耐心引導是重點

    2、言傳身教

    3、側面引導,比如故事,遊戲等,

  • 8 # 大力說東西

    小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大人應樹立良好的模範作用,一些不良習氣會影響孩子習性。

    父母的陪伴與關愛至關重要,孩子感受到溫暖的同時也會慢慢形成愛別人的行為

    耐心是必不可少的,小孩子本就對未知事物懵懵懂懂,大人理當耐心為其講解。小孩子的天性就比較活潑,當面對厭煩時,他們也會不自覺的封閉自己。

    良好的教育有利於引導孩子的自我認知,有利於日後形成良好正確的價值觀

    家庭暴力必須制止,“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時代早已過去,針對兒童的教育當以引導為主。

    生而為人,務必善良。我們對妞妞媽譴責的同時,也要謹防自己變成自己曾經討厭的人。

    遇到此類事件,請及時伸出援手。和諧社會,你我同參與。

  • 9 # 茫茫i

    妞妞媽媽給妞妞的那一腳,並說出“踹死你相不相信”,就可以說明妞妞在她媽媽心裡,可能不只是她的女兒,而且還是她一個很好的賺錢工具,而且可能側重點在後一項。

    從客觀上分析妞妞媽媽,可能剛開始讓妞妞去當童模只是一個意外之舉,給孩子增添一點有趣的童年回憶。但可能在拿到第一筆、第二筆工資之後,讓妞妞去當童模的性質可能就變了。也是,不用孩子做什麼事,只要孩子換幾套衣服,再擺點姿勢拍個照,就用工資可以拿了,從而妞妞就開始她三歲生涯的賺錢之路。

    妞妞媽媽會在拍攝現場發飄,拿腳踹,拿衣架打,甚至還有那些不為人知的舉動,可能只是孩子在拍照事表現出來的疲倦,和每天要趕去各個地方拍照,這種生活方式的厭煩,這種表現達不到妞妞媽媽的預期,所以才會那麼生氣。我在微博上看到妞妞媽媽的訪談,她說,妞妞喜歡穿漂亮的衣服,記者問妞妞喜不喜歡,妞妞只會說她喜歡身上的那套,然後記者又問了妞妞幾個問題:你最喜歡誰呀?平時喜歡做什麼事呀?。妞妞媽媽回答:妞妞現在還不太會表達。

    是的,你希望一個三歲的孩子表達什麼呢,說她不喜歡她媽媽,討厭她媽媽,不想跟她媽媽在一起?可能妞妞媽媽踹的那一腳,在我們看來是虐待,看的義憤填膺,恨不得幫妞妞踹回去,覺得她不配為人母。但是在妞妞看來,她可能只是覺得我惹媽媽生氣了,生氣的媽媽看起來好凶,這可能是孩子的第一感覺,但她不會把這種感覺記在心裡很久,可能一會兒就忘了。但忘了這件事並不代表她會忘了那時候的感覺。但是長此以往,那個兇兇的媽媽可能會成為孩子童年陰影的一部分。

    在孩子的教育上,我覺得步伐可以緩一點,切忌操之過急。可能在孩子同樣一個錯誤犯過一兩遍之後,家長會覺得厭煩;可能你昨天教過孩子一個知識,但是今天一問,孩子給忘了,你會覺得孩子笨……慢慢的,家長可能對孩子越來越沒有耐性,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越來越急。但是,我想問,急了以後又出了幾分成效呢?

    對於孩子的教育問題,家長提前做好心理準備:暗示自己跟孩子生氣是沒用的,他們可能都不理解,生氣會成自己的獨角戲。然後再擺正態度去教孩子,這時你會發現孩子在面對一些問題時表現出來的天真可愛,這段時間也會變成一段輕鬆而愉快的親子時光。

    跟孩子相處,家長要以陪伴和引導為主,不要以你的身份去做各種要求。在他需要你出現去引導;在她自己玩自己時,我們不需要打擾。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你陪她慢慢長大,她會陪你慢慢變老。

  • 10 # 佩玉的爸爸

    事情的前因後果好多朋友都已經瞭解,我們可以在簡單的描述一下,很多兒童模特在一些賣服裝的地方,幫助人家試穿服裝一套衣服,100或者幾十元不等,這樣就造成了一些很收入高的孩子們,他們的收入在網上爆料說的一年能有一套房,當然這一套房的高低可能因人而異。

    圖片中所描述的這個現象,其實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中可能會出現在這個過程中,當時的描述是這樣子,孩子因為累,不想動,家長上去踢了一腳,但是後來的攝像師還接著幫著孩子整理了下衣服接著拍照。

    這些後來的事情,我們覺得有些人在多事,其實父母在管教自己的孩子的過程中,可能的確會有一些輕微的體罰,並且這種體罰屬於家庭教育的範疇,並不見得是,有衝突那麼大,或者有必要進行社會的大量宣講。

    我覺得這件事情,對於教育孩子或者引導孩子來講,不是我們社會討論的,1000個家庭就有1000種教育方式,我們不能拿著自己的眼光來教育別人的孩子,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有不同的方式,早些年我們羨慕的虎爸虎媽這些年我們羨慕的快樂成長,哪一種方法才是中級的方法呢?我想沒有標準答案。

    我覺得每一個家庭都有權利按照自己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每個父母都應當多加學習,不斷完善自己的教育方式,如果我們隨意指責別人的家庭教育,本身這就是一種多管閒事的方式。

    永遠不要佔領一種虛偽的道德高地去指責別人。

  • 11 # 師師姐姐

    這樣的事件背後,

    不是家長應該如何教育和引導的問題,

    而是父母有沒有愛!

    我們難以理解為什麼血脈相連的愛,

    會被淹沒在父母的暴躁和功利中。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說:

    一個媽媽,只有在小時候被自己的媽媽很好的養育過,自然就會成為一個好媽媽。不需要刻意去學習如何做媽媽。當然,也需要得到養育團隊的支援。特別是爸爸的支援和愛。

    如果說養育孩子是媽媽的責任,

    那麼爸爸的責任就是:為媽媽抵擋住來自婆家、孃家、親戚朋友的負面干擾,讓媽媽能夠身心健康而愉悅的照顧孩子。

    養育孩子從來都不是技術活。

    而是父母自身的愛和修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名人自傳應該多看看嗎,有何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