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日不落帝國時期,英國殖民地遍佈全球,掌握全球霸權。二戰後卻一落千丈……
23
回覆列表
  • 1 # 天索斬月

    從自身原因看:二戰後英國元氣大傷,整體實力下滑,經濟千瘡百孔,失去對世界金融的控制,英鎊被美元取代成為世界貨幣,喪失經濟霸權。軍隊傷亡慘重,軍事實力大不如前,失去了海上霸權,失去對殖民地的控制力,殖民地各地紛紛獨立,喪失軍事霸權。從外部原因看,美國和蘇聯經歷二戰後迅速崛起,影響力超過英國,成為名副其實的兩個超級大國,英國已經無法與美國和蘇聯抗衡。。。美國和蘇聯憑藉強大的軍事實力和影響力在全球迅速擴張,擠壓應該的戰略空間。。。英國大勢已去。英國失去金融霸權和軍事霸權,從而失去全球霸權的基石,對國際事務力不從心,迅速從全球收縮,綜合實力迅速下降。而美國在二戰中迅速崛起,賣武器發戰爭財,經濟發展穩定繁榮,真正意義上的全球霸主。

  • 2 # 櫻落人殤

    英國在二戰過後衰落的原因:

    1. 二戰結束後,英國沿襲二戰時的計劃體系.官僚系統過於龐大,資源集中於中央,工會勢力強大,所以經濟失去活性.

    2. 經濟的快速衰落,讓英國國內政治也極不穩定.在撒切爾夫人之前,首相頻繁下臺,導致政策缺乏連續性.

    3. 撒切爾夫人的私有化改革雖然激活了經濟,但公共服務部門如醫療和教育體系更趨於集中,消耗了大量的資源.

    4. 英國金融業發達,金融巨頭的話語權也很大.為了保護金融業利益,英鎊不斷走高,導致國內製造業轉移.

    5. 二戰後,英國參與了數次衝突,比如馬島海戰和伊拉克戰爭.這帶來了經濟上的包袱.

    6. 二戰極大程度上消耗了英國的元氣,並且使其成為負債國。

    7. 英國在戰後實力大大下降 ,眾多殖民地紛紛獨立 ,使英國失去了其維持日不落帝國的基礎(廣闊的市場和廉價的原材料)。

    8. 英國在戰後國際影響力大為下降,相比美蘇兩個超級大國,英國無論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都不能和兩國相提並論。

  • 3 # 辣椒是個好東西

    首先感謝邀請!英國衰落沒什麼懸念,號稱日不落的英國、世界工廠的英國,實際上沒什麼原材料,化工材料和有色金屬等依賴西班牙與法國提供,煤炭依賴德國,島嶼面積與日本相當而沒有縱深,這種情況下根本就經不起發生在本土的戰爭折騰,迅速衰落很正常。為方便理解,拿臺灣說事:一旦大陸對臺灣動武,臺灣得倒退一百年,而大陸除損失點彈藥外,沒多大損傷。要知道二戰時整個歐洲(與中國面積相當)都是德國人掌控的,要英國亡則亡。

  • 4 # 相忘江湖71941665

    二戰後英國衰落的原因

    一:世界霸主地位的喪失:德國納粹空軍對英國的狂轟濫炸讓無法承受的英國人低下了高傲的紳士頭臚,為了換取美國參戰,不惜戰後承認美國在太平洋和英聯邦國家的影響力,這 等於英國拱手讓“出了世界霸主的地位,再加上為了戰勝德,與死,敵蘇聯變成了盟友的關係,使英國從世界遊戲規則的制定者變為遊戲規則的參與者,在世界上的政治響力大大降低。

    二:海外殖民地的土崩瓦解:英國從霸主的神壇跌落後,造成對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影響力和控制力大大下降,使英國殖地和英聯邦國家紛紛脫離英國的統治,成為獨立國家,使英國喪失了廉價的工業原材料基地和喪失了比自已國土大140多倍的廣大市場。如:英國了換取印度參戰,代價是承認戰後印度獨立。

    三:英國在60年代至70年代,經濟惡化,英鎊貶值,物價上漲,金融危機,這些頑症,始終纏繞英國,被稱為“英國病“。

    四,二戰結束後,美國布雷頓森貨幣體系建立,美元取代英鎊成為世界主要貨幣。

  • 5 # 世界真的很大

    謝邀。英國的衰落,並非一朝一夕,也非始自二戰,有其歷史的原因和必然。英國在20世紀上半葉不到50年的時間裡,經歷了三次大戰,軍費支出過大,死亡人數過多,國力嚴重受損,無力維繫過於龐大的殖民帝國。疲於應付戰爭、殖民地事務,沒能乘上技術革命的快車,一些支柱產業也沒來得及更新換代,丟掉繼續發展的先機。而其他國家如美利堅和德意志,抓住機遇迅速崛起,不列顛的老大地位自然不保。

    20世紀上半葉英國經歷的三次大型戰爭分別為:第二次布林戰爭(又稱南非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許多人研究英國的興衰,不提或者不重視南非戰爭。實際上,我認為,南非戰爭可以算英國曆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點。

    1899年至1902年,英國人與南非荷蘭移民後裔布林人的戰爭,共投入兵力45萬,軍費2.2億英鎊。那時的英國經濟,主要依賴海外投資的收益,每年的這個數字約為9000萬英鎊。也就是說,一場南非戰爭,打掉了英國兩年的收入。戰爭的結果,動搖了英國的殖民體系,不列顛不願也無力再花巨資維繫海外領地,讓其紛紛自治或託管。無論在政治上、軍事上還是經濟上,殖民地在帝國內部的權利地位都大大提高,英國宗主國的地位,自然大大降低。加上隨後而來的一戰二戰,殖民地紛紛獨立,甚至脫離英聯邦。

    南非戰爭結束10多年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英帝國投入一戰的兵力約950萬,傷亡約350萬,其中來自英國本土的這兩個數字分別是600萬和200萬。一戰英國支出的軍費數十億英鎊,還不算大量的裝置如船隻的損壞。一戰以後,英國的國力陡降,如鋼鐵煤炭產量、GDP等各項經濟資料,遠低於同時期的美國和德國,也遠低於戰前。

    所以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英國不但沒了霸主的雄心,也已經非常乏力了。戰爭初期張伯倫政府實施綏靖政策,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經濟實力不再,不得不實施功利實用的外交政策以求自保,大約也是因素之一。二戰英國受到慘重的打擊,戰後恢復了多年,海外勢力範圍繼續縮小。但是,多年日不落帝國的實力還是在的,儘管衰落,如今它依然處於世界第一梯隊。

  • 6 # 流星不死0

    1、二戰後,英國國立衰弱,無力維持龐大的殖民地帝國,加上世界反殖民獨立運動,英國基本喪失了所有海外殖民地。

    2、英國稱雄世界的工業以及科技在二戰後被美蘇等過迅速超過,技術上已經無優勢。

    3、美蘇爭霸,老大和老二打架,最終倒黴的是老三英國,英國在冷戰時期被各種當槍使,還不得不依靠美國。

  • 7 # 老茶客18

    民主導致了日不落帝國的衰落,因為每個民族都會以所謂的民主,自由的要求來建國,幸好我大天朝早就從春秋戰國,五代十國中就體會了國家太多的缺點,從而確定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否則我大天朝會分裂成至少10多個國家

  • 8 # 西洋參考

    英國的衰落並不迅速啊,是一個持續了很長時間的過程,二戰之後只不過是讓這個過程有了一個明確的結束而已。

    先來看看英國是如何成為世界霸主的吧。時間要拉回到19世紀初,1815年,拿破崙一世在和第七次反法同盟的戰爭中失敗,被流放到大西洋的聖赫勒拿島。戰後開始了由英國主導建立的維也納體系,英國開始了其主宰世界的歷史程序。儘管在此前率先進行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英國在經濟上已經大大領先於法國,但是從軍事實力而言,法國扔佔優勢。而隨著拿破崙帝國的覆滅,英國終於沒有了成為了各種意義而言上的世界領袖。

    而成為世界領袖的英國,依靠的是以下幾點:

    1. 資產階級革命較早,透過1688年的光榮革命,英國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體制,實現了資產階級對國家政權的控制,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障礙;

    2. 最早開始進行工業革命。隨著英國的瓦特改良蒸汽機,工業化革命迅速在英國開展,並隨之傳達了世界其他國家,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國力大增,經濟領先世界;

    3. 遍佈全球的殖民地,日不落帝國擁有著廣闊的殖民地,為其提供生產原料和成為產品傾銷地,為了維持這些殖民度英國擁有著世界上規模最大,最強的海軍,無人能夠撼動其海上霸主地位;

    4. 持續贏得對外戰爭,將前來挑戰其世界霸主地位的國家掀翻在地。首先是聯合法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擊敗俄國,這個對維也納體系不滿的挑戰者。第二次來挑戰的是拿破崙三世的法國,然而,還沒等到正式對英國發起挑戰,普法戰爭就已經宣佈了有資格的挑戰者是實現統一的德國。德國做為歐洲大陸的後起之秀,對於已經被瓜分完畢的世界當然極度不滿,尤其是對於當前世界的霸主英國,心裡一萬個不服氣,雙方不斷拉幫結派,擴大軍事同盟,最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形成了同盟國和協約國的對立。

    也就是從打敗拿破崙到第一次世界大戰這期間,英國可以說是世界霸主的。都不用等到二戰這一地位就失去了,原因也很簡單: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展的不積極,因為靠著龐大的殖民地英國就能活的很好,完全沒必要花心思搞什麼第二次工業革命。因此打了1894年,和當年的英法一樣,美國已經超過了英國成為了世界經濟第一的國家,接下來的事情,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 9 # 天宇的文史情懷

    雖然說英國號稱日不落帝國,可那都一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事。其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就已經開始衰落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雖然說英國本土沒有淪為戰場,但是經濟也受到重創,英國也可以說是拼了老命才打敗德國,在一戰結束後,英國還沒來得及休養生息就面對在廢墟中重新站起來的德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沒有那麼幸運,本土被德國空軍炸得是千瘡百孔,本土工農業再一次受到重創,雖然說英國是二戰戰勝國,可是英國卻在二戰中耗盡了國庫中銀子,並欠下了美國鉅額債務。

    而要對得起日不落帝國的稱號,就要像一戰前那樣能維持龐大的海外殖民者,而要維持龐大的海外殖民地是需要強大的武力的,同時沒錢也是不行的,但是二戰後英國經濟受到重創,已經無力維持龐大的海外殖民地。

    而日不落帝國再之前都已經習慣了靠剝削殖民地過日子,現在突然沒有了自然是不適應,而要高傲的英國人在穿起工作服去幹活那不太可能了,所以英國二戰後衰落也很正常。

  • 10 # 國家人文歷史

    首先,英國作為堂堂的“日不落帝國”應該不算是在二戰後迅速衰落的,或者說二戰後地位和實力的明顯下降其實是有之前很長過程的鋪墊和發展的。如果歸結英國本身內因動力不足的話,應該可以追溯到第二次工業革命甚至其資產階級革命時。

    在思想上,英國由於採取的是漸進的、保守的改革方式,並未像法國那樣進行了百年的大革命,而是採取不流血的方式逐步過渡到資產階級的統治方式,那麼這期間其實就保留了濃厚的封建因素,如王室制度和貴族階層等,這些“不徹底”其實也使得英國社會整體比較保守,這種思想表現在技術創新和管理方面,就是墨守成規,不願意革新技術。這就引起第二次工業革命中英國的逐步落後,當德國、美國在快速地將科學與技術緊密結合,並迅速運用在經濟和工業生產上時,英國由於工業慣性和惰性,沒有及時革新技術裝備,沒有跟上美德的創新步伐,逐漸喪失了工業領域的主導地位。所以在一戰前,美德的整體經濟發展勢頭已經超過英法這兩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其電力工業、石油工業、汽車產業、化工產業都落後於美德了。

    最後再加上戰爭和殖民地的打擊,最後使英國元氣大傷,曾經的“日不落帝國”衰落了下去。在兩次世界大戰中,英國都是作為主要的參戰國,傾盡全國之力進行作戰的,戰爭對於經濟、社會方面的摧殘絕對是非常嚴重而且難以快速緩和的,兩次戰爭後英國元氣大傷。不巧的是,一戰二戰促進了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眾多殖民地獨立,英國因此喪失了海外原料產地和市場,這對於其經濟發展來說也是雪上加霜(雖然殖民地獨立也有一些好處,但弊端也是同時存在的)。

  • 11 # 手機使用者5555800235

    衰什鳥落。美國即是英國,澳大利亞也是英國,英國本土只是不再像殖民地擴張時期那樣好勝了,自己已經完成了人口殖民文化殖民,把管理世界的事交給英人的後代美國,自己來個優雅的轉身,放倒煙囪關閉煤礦,開啟了工業革命又率先終結了這一模式,或許新一輪革命又在醞釀之中。

  • 12 # 同濟天下

    筆者覺得問題不是很準確。大英帝國的衰落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用迅速這個詞並不是很妥當。其次,英國的衰落只是相對美國等發達國家而言的。

    應該說,從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英國的工業總量就已經被德國和美國超越了。一戰後,英國接管了德國在海外的部分殖民地。雖然帝國殖民版圖擴大了,但龐大的海外殖民地也成了英國沉重的負擔。

    因此,所謂二戰後的衰落,只不過是這一過程的加速罷了。二戰結束後,英國沿襲戰時計劃體系,官僚體系過於龐大,使得經濟逐漸失去活力。

    雖然後來撒切爾夫人的私有化改革一度盤活了經濟,但公共服務部門更趨於集中,導致大量資源被浪費了!

    另外,英國金融業過於龐大,為了保護金融寡頭的利益,英鎊走高,又導致了國內製造業紛紛轉移。

    最後,二戰後的英國為了維持其在世界的影響力和利益,多次跟隨發動或加入區域性戰爭,例如馬島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等,無疑給萎靡不振的國內經濟雪上加霜了!

  • 13 # 琺大庶吉士

    英國就其本土來說,範圍並不大,資源也較為有限,其在歷史上的崛起大部分要依靠自身建立的殖民地體系,但殖民地給予英國的好處並不是永遠的。一是別的列強自然也會爭奪殖民地,造成同英國不可避免的衝突。這種國際衝突必然影響英國的國力,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戰。更為重要的是,殖民地自身的民族意識與獨立意識也隨著英國殖民行為快速覺醒。一旦遇到合適的時機,這些殖民地必然選擇獨立,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

    二戰結束初期恰逢英國的衰落期,雖然贏得了世界大戰的勝利,但也耗盡了英帝國的國力,英國已經不可能再對殖民地施加嚴格的控制。同時,新崛起的超級大國——美國與蘇聯雖然在很多層面存在分歧與衝突,但有一點二者是一樣的,就是反對殖民體系。當然,美蘇並不是機遇善意同情殖民地,而是希望趕走原有的殖民地宗主國,自身填補這些權力真空。在超級大國的推動下,反殖民成為二戰後的政治正確,殖民地掀起了獨立狂潮。

    這一歷史時期標誌性的事件就是蘇伊士運河危機,原本的殖民地埃及要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廢除英法對運河的管轄權力。此舉造成英法的強烈不滿,並聯合以色列進行了軍事幹預。雖然英法在軍事上取得了勝利,但在政治上輸的一踏塗地,世界輿論都在支援埃及,包括美蘇超級大國,共同反對英法的殖民行為。英法不得以最終從埃及撤軍。蘇伊士運河危機標誌英國殖民體系的徹底衰落,也證明英國已經無力恢復殖民體系。

  • 14 # 文史今安在

    二戰前,英國以24.41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控制著3000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掌握著除巴拿馬運河外所有海上航線。太陽何時都照耀在他的國土上,所以號稱“日不落帝國”。

    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英國搶得先機率先完成工業革命,很快成為世界霸主。但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時代,後發優勢使德國先製成發電機,不久美國發明瞭電燈,很多國家都加快了向電氣時代邁進的步伐,而英國反倒顯得不思進取,對採用新技術沒有太多動力。

    經歷了一戰和經濟危機的英國,二戰前還具有強大的實力,但工業的壟斷地位已被美國取代。

    二戰中作為主戰場的歐洲,勝利時是滿目瘡痍、片片廢墟。英國本土雖然未被德國納粹佔領,但在和德國的血拼中也被掏空家底,老大的位子已被美國牢牢地佔據。

    英國不能算是迅速衰落,而是從廢墟上崛起的速度沒有別人快,被落在了後面,不外乎以下幾個因素:

    一是二戰使英國國力大減,海外各殖民地紛紛獨立。沒有了以前任意取用的豐富的自然資源做支撐,英國的重建復甦步伐緩慢。

    二是人才的大量流失。美國大陸遠離戰場,在戰爭中彷彿世外桃源般吸引了大量人才和資金的湧入。人才的缺失,後期的人才培養不夠得力造成英國發展後勁乏。

    三是美國支援政策的傾斜。二戰後美國製定了“馬歇爾計劃”,幫助各國進行經濟復甦。作為戰敗國的德國和日本在二戰後軍力發展被嚴格控制,但在經濟技術發展上得到美國的大力支援,他們一門心思搞經濟建設,大量的投資進入文化教育領域,人才培養形成良性迴圈。加上戰前已具備的良好的工業基礎,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反觀英國先要大搞國防建設,經濟發展的投入必然相對減少,再沒有領先的技術優勢和優惠的貿易政策,差距只會慢慢擴大。

  • 15 # 周方851

    實際上大英帝國在一戰中已經元氣大傷:財富消耗巨大,國內青壯年死傷大半,各殖民地見狀紛紛要求獨立……英國不像美國可以憑藉大洋隔離免受戰火摧毀,又能大發軍火財。而且一戰後和平主義大佔優勢,工黨執政反思戰爭危害……所以希特勒崛起後英國一直採取綏靖政策避免開戰。可以說二戰士在英國尚未從上次戰爭中緩過勁來時落到英國頭上的災難。當時美國採取孤立主義政策,英國還想強撐世界霸主的面子,只好出頭同德國對抗,一面極力爭取美國參戰。

    二戰後英國運勢已敗,殖民地紛紛獨立,美國脫穎而出成了世界老大。日不落帝國在戰爭中衰敗告訴人們:發動戰爭害人害己,任何“大帝”都無法逃脫這一歷史規律。

  • 16 # 瘋趣樂園

    美國曾是它的殖民地,覆蓋人口20多億,如今影響依舊存在!

    這個國家便是西方曾經的佼佼者,日不落帝國——英國。

    接下來咱們就淺談,英國解體的原因。

    殖民成本層高

    實際上英國早就想把殖民地甩出去了,一直苦於沒機會。

    大英帝國自一戰以後,其綜合國力未必有德國強,同樣被打的焦頭爛額,大英帝國當時還有不少殖民地,為什麼發展起來反而不如德國?

    這是因為殖民地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帝國的負擔。

    簡單舉個栗子,掠奪原材料。

    實際上經過百年的殖民,殖民地易於掠奪的已經掠奪的差不多了,剩下的需要掠奪的,需要較大的投資成本,英國戰後本身就需要投資,哪來的錢去投資殖民地?

    就算能夠繼續投資殖民地,其政治風險高的可怕,已經發生的事實就是埃及革命後宣佈把蘇伊士運河收為國有,英法幾百年的投資直接泡湯,英法氣急敗壞聯合以色列去進攻埃及,又在國際制裁和譴責下敗下陣來,英國艾登政府直接倒臺。

    而實際上在20世紀初,世界性的市場已經初步建立起來,到二戰後,由於全球格局發生變化,那種掠奪原材料的做法反而比正常從國際市場採購的成本還要高,這就根本沒有必要再維持原本的殖民體系。

    再說商品銷售市場這個和上面的問題一樣,即便是殖民地獨立後,依然需要和過去的老牌殖民者發生貿易關係,不需要殖民者還要付出維持殖民成本的代價,而西方國家把持著製成品的價格,所以類似於英國一輛拖拉機,可以換斯里蘭卡13噸茶葉的事就屢見不鮮,既然不用付出成本依然可以銷售,為什麼還要付出維持殖民成本的代價呢?

    民族主義因素

    而民族主義的問題事實上還是要歸結於成本過高,法國為了維持越南殖民地和越南打了一仗,阿爾及利亞獨立又和阿爾及利亞打了一仗,再加上蘇伊士運河戰爭,國家負債累累,人民怨聲載道。

    剛剛從二戰緩過神來的法國根本無力維持如此大的財政開銷,導致法蘭西第四共和國直接倒臺,而英國相比就機敏多了,順著甘地給的臺階向下滑,退出了印度。

    但是請注意!事情還沒完!

    為什麼英國殖民體系遭到了解體,但是英聯邦至今沒有解體?

    英聯邦的誕生

    雖然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的實力已經開始衰落了下去,殖民地也紛紛脫離統治,建立自己的政權!

    但是獨立之初,他們的國家實力還是太弱了,國家的軍事和經濟發展程度還非常的低。

    所以他們就決定和英國合作,互惠互利,互相扶持起來。

    因此,這五十多個國家就和英國成立了英聯邦這個世界性的組織。

    要知道,雖然當時的英國的國家實力已經衰落的很多,但是英國還是存在很大的優勢的,國家實力不容小視!

    假如這些殖民國家能夠得到英國的經濟和技術的支援,那麼他們國家就能快速地發展起來;而英國也需要他們還繼續為他提供原材料,以及穩定他們國家的市場;因此,英聯邦國家相互之間就可以達到合作互贏,這才使得英聯邦能夠和諧發展起來。

    除此之外,這些殖民國家和英國的文化是互通的。

    要知道,英國在他們還處於剛發展出文化之初,就佔領並統治了他們的國家,而英國為了能夠更好地統治這些殖民地,就把自己的文化和習俗傳入並滲透進這些殖民地,所以英聯邦內的各成員國文化和習俗都是比較相近,他們之間是能夠很融洽地交流的。

    這也就使得英聯邦各國之間的聯絡和交流更加地堅實。

  • 17 # 老槍與戰線

    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是沒錢了。現代戰爭耗費太大,實際上第一次世界大戰就已經把英國的內囊掏空了。第二次大戰爆發又太快,英國人連續兩次親自下場,這第二次就真把家底掏空了。一開始買美國軍火還是現款,後來就只有拿島子拿軍事基地換,再後來也沒得換了,還是租借法案吧。這勉強把戰爭打完了,可家底也沒了,一堆軍艦坦克不能吃又不能喝。維持帝國需要錢啊,資金都沒有怎麼玩啊?自然就衰落解體了。

    其次是第二次大戰英國親自下場並不符合其一貫的戰略。英國人多世紀以來的國家戰略就是超然於歐洲之外,扶持老二打老大,等老二成了老大又扶持新的老二打老大。這樣歐洲永無寧日,英國始終保持仲裁者身份漁利。這也就是張伯倫為什麼要搞綏靖的原因,他是希望老二德國起來和老大法國掐個兩敗俱傷,只是沒想到這老二一爆發老大沒撐住一月。丘吉爾受命危難挺過危局,但後來和德國打到底的政策卻被英國人多所詬病。比如富勒著的《西洋世界軍事史》,到了二戰部分對丘吉爾的政策多方抨擊,間接路線戰後局勢啥的雲山霧罩,其實就是說留著德國甚至扶持德國和崛起的蘇聯再來個兩敗俱傷。

    當然這實際上是一廂情願,因為三大國中英國已是最弱一方,面對另外兩位狡猾如狐的巨頭,已經由不得他們操弄了。但英國打贏二戰所得甚少是客觀事實,反而把自己地位越打越低了。

    張伯倫其實是延續的英國傳統戰略思路

    丘吉爾則不得不改弦更張

    由於英國打贏二戰並沒有得到明確的戰略利益,那麼當時追隨他的小弟們南非、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這些自然也沒有利益可言,大家出人出槍死了一堆最後得到什麼了?除了保護英國本土未被佔領好像啥也沒得,這事做不得了,這也使得帝國內部離心。

    最後就是日本人在亞洲的折騰對歐洲殖民體系打擊極大,這不但是摧毀了殖民地政權的問題。它給非白人人種上了一課,就是白種人也能被擊敗。所以戰後民族獨立風起雲湧,包括英國在內的殖民帝國解體是必然的。

    帝國已成為窮困的瓦礫堆,美國大兵用絲襪就能誘惑良家的時候還想什麼世界帝國!

  • 18 # 大寶185999597

    日本鬼子很輕易地就把英國鬼子從他們的殖民地幹跑了。殖民地的人民一看這英國佬咋恁慫呢!

    於是當日本鬼子被幹跑之後,殖民地也就趁機紛紛獨立了!

    其實我是瞎編的!

  • 19 # major在行動哦

    英國其實並未衰弱,至今各方面發展水平也是世界前列,只是在超級強國興起的年代,各種資源相對不足、中等強國必然會顯得相對衰弱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流浪大師沈巍從被人接走後網上就很少看到關於他的訊息,現在他怎麼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