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道丁
-
2 # 夏哲修
范雎主要的才學在於外交、辯學,在秦國曆代宰相中不是最出名的。在獨尊法家的秦國,一個外國人高居相位,除了效忠秦王沒有第二選擇。
1.戰國時期諸子學說的學子周遊列國,推銷自己除了真才實學外,還要嚴格遵守離職不得出賣故主的操守準則。這是天下讀書人安身立命的根本,鮮有人觸碰的底線。
2.秦國以法立國,任何一個人觸犯刑律都沒有幸免的可能,客觀上給每個人樹立了警示作用。
3.秦國在當時已是七國之首,開罪了他,天下恐無立錐之地。
綜上所述,精於辯學,恩怨分明的范雎不會不盡忠。
-
3 # 暗夜思考
范雎很明顯是更忠於自己的,他所謂的對於秦國的忠心,其實僅僅是出於對自己個人抱負的實現再加上對秦昭王賞識自己的感恩而已,其中並沒有那種深厚的家國情懷。
首先,范雎本人的性格本就只忠於自己范雎本來是魏國人,而且是魏國大夫須賈的門客。所以按照道理來說,論忠心與感情的話,範睢應該更忠於自己的母國魏國才對。
當然,後來魏國有對不起他的地方:范雎在魏國被懷疑通齊賣國,差點被當時魏國相國魏齊打死!!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范雎於是就離開了自己的母國,換了個名字偷偷去了秦國!!
而且,范雎去了秦國之後,對於自己在魏國所受的委屈一直耿耿於懷!這點,我們從他在秦國的所做所為就能夠看得出來。
范雎到達秦國直接提出了“遠交近攻”的策略,主張將韓、魏兩國作為秦國兼併的主要目標!
當然,我們相信他提出的這個政策是基於對秦國利益考量的結果。但是,也不排除他將魏國作為主要兼併目標的主張有著報復的私心!!
後來,范雎掌權之後,他先是羞辱了魏國派來的使者須賈,後又逼得魏國相國魏齊自殺!!
很明顯,范雎是一個恩怨分明,睚眥必報的人。這種人終究是忠於自己更多一點的。
其次,那個時代沒有多少忠於國家的概念其實,對於范雎忠於自己多過忠於秦國的結論,也符合戰國那個時代的基本行情!
關於忠於國家還是忠於自己這個問題,對於戰國時期來說,大多數的權謀之士都是忠於自己多過忠於國家的。
我們可以大致看看戰國時期那些牛逼轟轟的人物,就以最為強大也活到最後的秦國為例。
我們細數一下秦國曆史上那些影響巨大的人物,看看他們都是來自於哪裡又是忠於什麼:
商鞅,原本衛國人,後來為了一展自己的抱負而去了魏國尋找機會,再後來因在魏國得不到重視才去了秦國,這才有了秦國的商鞅變法,最後商鞅在被秦惠王追殺之時,想到的又是離開秦國逃往魏國!!張儀,原本是魏國人,學成之後他因為在趙國受了氣才轉而投奔秦國,最後為了保命又轉而投魏!!范雎,原本魏國人,也在自己的母國魏國效力,後因被冤而轉投秦國!!...........呂不韋,原本是衛國人,只因看中異人奇貨可居而棄商從政,為了自己的權力與利益而投入秦國!!李斯,原本是楚國人,之後在旬子那學成歸來後,純碎為了找一個強國以實現自己的抱負而來到了秦國!!..................
如此這般,結論就很明顯了:戰國時期,人們的家國情懷其實是很淡薄的,也就是說很少有人是真正的出於感情與忠心而報效某個國家,他們更多的是出於自己利益的考量,從而做出決擇!這其中,范雎也不例外!
當然,也有少數人例外,比如韓非、屈原...等,但是他們只是少數。而且這少數的一群人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出生於某國王族或某國的核心貴族!!這樣,這們才會對自己的國家有著深厚的家國情懷!!
-
4 # Crazy灬歷史
說到範睢,大家影響中可能覺得他是一個小人,因為他擔心自己,而害死了白起,但是我覺得他更多的是忠於大秦。
範睢在逃到秦國後,開始並沒有得到秦王的召見,後來他自己給秦王寫了一封信說他有能力幫助秦王從四貴手中奪回權力。秦昭王心頭病就是這個,當即就派人隆重迎接范雎。在秦昭王反覆請教之後,範睢終於吐露心聲:如今自己是羈旅之臣,與秦王關係疏遠,要講的事又與秦王的骨肉至親相關,即便願意效忠,也不知秦王的本心,這才是他多次求教而自己不敢回答的原因。這次會談中,範睢歷數了“四貴”專權對秦國的危害,魏冉專權後的諸多失誤,使秦昭王進一步下了剷除這些外戚的決心;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全新的外交戰略——遠交近攻。對於毗鄰秦國、實力偏弱的韓魏兩國,秦國以武力進攻為主,“得寸則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和秦國距離遙遠的趙、楚、齊等國,則可以透過外交手段加以分化。按照這一方略,秦國向韓、魏兩國發動了新一輪進攻;之後數十年,秦國的外交方略也一直貫徹著“遠交近攻”的思路;範睢因此在秦國朝堂站穩了腳跟,經過長達七年史料失載的權力鬥爭,公元前266年,秦昭王終於扳倒了楚系外戚,魏冉等四貴被驅逐,範睢在這場政治鬥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並因此接替了魏冉的相位,被封為應侯。
-
5 # 神兵利劍1
這個問題有深度,其實這是一個邏輯命題,我個人認為範睢作為一名優秀的政客,最優先的是個人的命運,其次才是貢獻自已的才能和實現自身的抱負,最後才是回報“家鄉”。
範睢愛"自己的家鄉”魏國,為了魏國他貢獻了自已的才能,出使齊國,為國謀得實利,卻不幸被人汙衊為叛國,受盡屈辱和迫害。他沒有選擇以死銘志,而是選擇忍辱負重,逃亡秦國。這是範睢最忠於自已的證據之一。
範睢的一生,有人說:主要貢獻是內政和外交,其實他的主要能力就是辯才和權謀爭鬥。範睢因何能取信於昭襄王,或者應該說他是如何獲得昭襄王獨一無二的信任和優待的。他離間了秦昭襄王的母子和兄弟感情,一句話:範睢用“行動″加強了秦昭襄王的王權,打擊了“王太后”的外戚專權,和秦昭襄王的諸多兄弟的弄權行為。總結起來:範睢忠於秦昭襄王,然後才忠於秦國,有了範睢,秦昭襄王才能親掌王權,擺脫兄弟和母后外戚的干政。範睢的外交貢獻更多的是拾人牙慧的總結,“遠交近攻”秦國從來都是這麼奪取土地的,張儀才是這個策略的實踐者。
長平之戰後,秦國有了滅趙的機會視窗,範睢出於自身的利益考量,為了“魏國能夠苟活”,主張議和,與主張滅趙的軍功集團“白起”打起了擂臺,他勸諫秦昭襄王的話就是“功高難賞”,滅國之功,白起和軍功集團就會澎漲到何種地步!範睢優先忠誠於秦昭襄王,讓秦國錯失了滅趙時機。白起,憤而歸國養病。
一年之後,滅趙戰爭風起雲湧,為了給秦昭襄王解套,範睢建議:啟用白起,讓無敵的戰神去“背鍋”。白起怒火中燒,以錯失良機和範睢是奸臣反擊,卻沒弄明白,他這說法直接把政治責任定在了秦昭襄王的身上,大忠於秦國,避免了邯鄲之戰的大敗,卻要秦昭襄王認下這足以毀身滅績的巨大政治過錯,君王無過是政治權謀的優先事項。結果:白起被鳩毒賜死,秦軍邯鄲大敗,秦昭襄王的擴張神話終結,秦國敗軍失地。
這時的範睢遇到了一位“高人”,他以“鳥盡弓藏”和“急流勇退”勸退範睢主動辭職讓賢,以保全自身性命,不要作“昔日自已的晉身之階”。範睢果然請辭“丞相”一職,退出朝庭。優先保證自已的生命。
總結:範睢一生,他最優先自已的生命和權利,次優先是秦昭襄王的權利,最後才服務秦國的利益。
-
6 # 歷史沉澱中的新奇
範睢只是在秦國安身立命,取得秦王信任之後才為其效忠的;相較於之前的顛沛流離和在魏國受到的屈辱,讓他怎能忠於自己的國家。
所以範睢明白忠於秦國便是忠於自己,忠於自己的前提就是要更好的忠於秦王,這之間並不矛盾。況且範睢確實有讓秦王信任與重用的資本。
好比現在,如果不好好工作就不可能有豐厚的收入;要想有豐厚的收入就必須認真對待自己的工作。你說這是愛金錢呢還是愛工作,哪個多一些?因此工作和收入同樣重要,不分彼此。
故範睢的境遇與之同理!
既然忠君忠己是一回事,那不妨再回顧一下範睢是如何忠君忠己的。
範睢不愛自己國家,偏鍾情於秦國1.由於家境清寒且沒有充實活動資金去結交權貴的範睢,只好周遊列國去向各諸侯國宣揚自己的主張,但都以失敗告終。原因在於那些日漸腐朽的中原各國權貴們怎麼也不可能選擇相信一個流浪之士的言論。
2.無奈之下回到魏國的範睢只好混跡於一名叫做須賈的中大夫門下。在一次跟隨須賈出訪齊國的時候,齊襄王很欣賞範睢的才能,便送與他許多禮物來加以籠絡。真不知道當時範睢是不是因為被這突如其來的饋贈弄昏了頭腦,居然沒有在第一時間把這些禮物拿出一部分送給自己的上司,你說須賈能高興嗎?
回國後惱羞成怒的須賈便把此事上告了宰相魏齊,還誣陷說這是範睢出賣魏國機密得來的禮物。魏齊不分青紅皂白對範睢就是一頓猛打。史書記載打的範睢是肋折齒斷,完事後還讓人在他身上撒尿加以屈辱。
3.禍福相依這個詞用在範睢身上那是再恰當不過。此時正趕上秦國使臣王稽來到魏國,於是在鄭安平的推動引薦下範睢與王稽見面,倆人相談甚歡後,王稽表示願意帶範睢回國,並把他推薦給秦王。
遊說是個危險活,範睢的成功得益於秦國國情1.範睢能夠在《戰國策》中榜上有名,那是因為他也是一個與張儀、蘇秦同等厲害的能言善辯之人。《戰國策》記錄的就是戰國時期那些遊說之士的政治主張和言行策略。範睢的遊說之路雖然不是一帆風順,但也沒有像後來著有遊說之書《說難》的韓非那樣悲催,魏冉也不是李斯那樣嫉賢妒能或者說魏冉剛開始並沒有把範睢放在眼裡,反正最後是範睢成功晉級而韓非是失敗被殺。
2.商鞅變法後使的秦國實力突飛猛進,商鞅雖然被處死了,但他的新政卻順利的在秦國得以施行。亟需人才是一方面,還有就是當時後宮外戚專權現象嚴重的秦國內政又是一方面。聰明的秦昭襄王很需要範睢這樣一個外援來解決當前困境,因此既有能力又趕上好時候的範睢自然而然的走向了權利中心。
範睢為秦國作出貢獻的同時,自身地位也在不斷提升1.排擠魏冉,向秦王提出了遠交近攻的策略。攻下魏國的懷邑和刑丘兩地。授予客卿官職。
2.廢棄太后權利,驅逐外戚,加強了君主集權制。範睢從秦王自身利益出發切中要害分析利弊,大受秦王信任,罷黜魏冉,任命範睢為相國。封應侯。
3.長平之戰秦趙軍隊陷入僵局時,範睢反間計的成功實施,使得趙軍損失了四十多萬人。
鑑於範睢每次提出的策略都對秦國起到了相當大的影響,以至於當曾經救過與舉薦過他的鄭安平、王稽,一個背叛秦國一個是違反秦法,秦王都沒忍心處罰範睢這個為報恩而推薦他們的人。可見範睢在秦王心中的地位!
範睢即是一個感恩圖報的人,也是一個睚眥必報的人,司馬遷在細微之處刻畫了這樣一個有血有肉的人。身處中原國家的範睢並沒有拘泥於儒家的仁義禮智,他在走投無路的時候出奔秦國,可謂前路渺茫,但他透過自己的堅持努力,終於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
7 # 平凡人讀史記
首先,題幹中的“秦朝”改為“秦國”更合適,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才稱為“秦朝”。
其次,這個問題可以簡單地換個問法,範睢入秦後所作的一切,是為了秦國還是為了自己?
為了自己的這一切,必須也只能依靠秦國。忠於秦國是表面的形式,忠於自己才是本質的目的。
在電視劇《大秦帝國》中,範睢評價自己是什麼樣的人,說了這樣一句話“一飯之恩必償,睚眥之仇必報”。
1、他不惜一切代價入秦,冒著生命危險去遊說秦昭王。目的很簡單,就是要做官,要權力,依靠秦國的實力去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進一步,向當年的魏齊、須賈復仇,出盡自己的心中惡氣。
2、他被拜為應侯之後,利用秦國的國威,打壓自己的母國魏國,除了邦交的政治需求之外,也摻雜著耀武揚威、復仇出氣的個人目的。
3、最主要的是,秦趙長平之戰後,白起圍攻邯鄲之時,他受趙國樓援的遊說,力主秦昭王下令撤軍,從而錯失了滅趙的最佳時機。而這一切的理由很簡單,白起滅了趙國的話,功勞就太大了,壓過了範睢的政績,影響了範睢的地位。
綜述,戰國時候的名士,特別是縱橫家們,他們首先忠於的是自己,其次才是自己效力的國家。前者是本質,後者是表象。
-
8 # 書史煙雲
範睢當秦相時,秦朝還未統一中國,當時秦還是一個諸侯國,因此範睢是秦國的丞相,而不是秦朝的丞相。
範睢,“一飯之恩”和“眥睚必報”是世人對他的蓋棺定論,作為一個在魏國受到奇恥大辱的舍人再到秦國的相邦,範睢經歷的人生可謂是大落大起。與其說範睢忠於大秦,不如說他更忠於自己。
本來他只是魏相魏齊的一個普通門客,因為出使齊國而被齊王欣賞,這引起了主使須賈的猜嫉,因而向魏齊進饞言懷疑範睢通齊賣國,從而導致範睢差點被活活打死,並且受淋尿之辱,所幸最後靠裝死才逃了出來。
經此奇恥大辱,範睢的人生軌跡徹底改變,他發誓必要出人頭地報復魏齊,因而想盡辦法前往秦國遊說秦昭王以獲得高官厚祿。透過鄭安平和王稽的幫助,他最終成功的見到秦昭王,憑藉“遠交近攻”和“除四貴”的計策獲得了秦昭王的信任,被任命為秦國相邦,並稱之為範叔。
當了秦相之後,首先就報復了須賈,讓人喂他吃馬料,然後在秦昭王的幫助下又將魏齊逼死,實現了他的復仇之夢,最後又幫助曾經的恩人鄭安平和王稽獲得了高官厚祿。
這一切都是源於範睢的秦相地位,而他要儲存自己的地位就必須要忠於秦昭王,而忠於秦昭王又要忠於大秦,所以範睢才會不遺餘力的幫助秦國強大。
至於白起,作為秦國的戰神,無疑威脅到了秦昭王和範睢的地位,所以,秉持著忠於秦昭王就是忠於自己的原則,範睢替秦昭王承擔了殺害白起的罪名。後來鄭安平和王稽背叛秦國,範睢作為他們的舉薦人,按照秦法本應獲罪,然而秦昭王卻因為私心而赦免了範睢,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範睢忠心耿耿的緣故。
範睢最終能夠得到善終,其高明之處就在於他懂得取捨,當綱成君蔡澤以吳起、文種、商鞅和白起的教訓勸說他時,範睢能及時醒悟,主動向秦昭王推薦蔡澤來代替自己,而自己則功成身退,最後得以安享晚年。
綜上所述,範睢作為秦國相邦,一切都是為了自己。
-
9 # 奇正兵馬指揮使
範丞相為秦朝統一戰爭立下大功,提出遠交近攻的戰略構想為秦奠定統一基調,同時遠交近攻這一戰略影響後世前面,現在的美帝國主義依然在踐行這一戰略!為公為私每個人心裡有杆稱
-
10 # 農民工歪說古今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我們必須明確一點,范雎所生活的時代是戰國時期,不是秦朝!秦王朝是秦王政(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建立的、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大一統王朝。換言之,范雎只是在秦國為相而不是秦朝。二者雖然只有一字之差,卻有著本質的區別,甚至可以說是天壤之別!
書歸正傳,范雎在秦國為相,他到底是忠於秦還是忠於自己?或者換一種說法,范雎在秦國的一系列政治動作是為了秦國還是為了他自己?
無所謂“忠心”與否的客卿制度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曆史上的一個客卿佔據政治舞臺中央的重要時期。無論是范雎所在的秦國、還是關東六國,客卿在各國都大量存在。幫助吳國大敗楚國的伍子胥是客卿、主持秦國變法的商鞅是客卿,後來夥同趙高篡改秦始皇遺詔、扶秦二世上位的李斯也曾經是秦國的客卿……甚至連齊國的孟嘗君田文也曾經短暫在秦國充任過客卿的角色!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國君對客卿的態度也是比較明確的,那就是用其才而非其忠。用現在的話說,客卿就好比是職業經理人,他不需要忠於董事長這個人或者董事會,只要盡到自己的職責,在任內維護公司的利益並儘可能為公司盈利即可。至於你之前所在的公司是否是現在所在公司的競爭對手,又或者你將來是否會跳槽到現在所在公司的競爭對手處擔任職業經理人,並沒有那麼重要。只要你在任期間不出賣公司利益、為公司盈利,這就足夠了……
因此,春秋戰國時期的客卿無所謂“忠心”與否,你如果有用、國君就留著你並重用你。你如果沒用了、或者“跳槽”了,國君甚至還可能會給你組織“歡送儀式”。當然,涉及到“國家利益”時,客卿流亡他國或被殺者也是事實存在的,但並不佔據主流。在搞清楚這一點之後,提問者提出的問題也就好理解了。范雎對於秦昭襄王而言,是否忠於自己或者是否忠於秦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范雎的才能是否可以為秦國和秦昭襄王所用,范雎在秦國擔任客卿期間是否維護秦國的利益。有這兩點就足夠了,至於范雎為了什麼、是否有自己的“小算盤”,秦昭襄王都可以容忍。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秦昭襄王會幫范雎報私仇、逼死魏相魏齊的原因所在。秦昭襄王不僅不在意范雎公報私仇,甚至還幫他公報私仇!他要的只是范雎的才能可以為己所用,其他的,范雎怎麼著都行。後來范雎陷害白起,為什麼秦昭襄王同樣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原因很簡單,要白起死的是秦昭襄王,范雎只不過是替秦昭襄王做了自己想做又不便做、想說又不便說的事情罷了。搞掉白起、維護自己的地位,只是范雎順帶著做的事情,並不犯秦昭襄王的忌。
范雎到底為了誰?自己還是秦國?范雎在秦國主要就做了三件大事:一、幫秦昭襄王向宣太后奪權。二、幫秦昭襄王殺白起。三、提出了“遠交近攻”的國策。同時也做了不少為後世所詬病的事情,首先就是殺白起,其次是睚眥必報、逼死魏齊,再就是公器私用、重用對自己有私恩的王稽和鄭安平。
無論是向宣太后奪權還是誅殺白起,對於秦昭襄王本人都是有利的。奪權就不說了,白起作為宣太后和穰侯魏冉的嫡系,在二人倒臺之後依然手握重兵,甚至還打算一舉滅趙,試問哪個帝王能容下他、敢容下他?說白了,范雎所做的都是秦昭襄王所想的。再就是“遠交近攻”的國策,它直接為後來秦始皇一統天下奠定了基礎!不僅功在秦昭襄王,而且功在秦國。從這三點而言,范雎絕對對得起他“職業經理人”的身份了,也絕對對得起秦昭襄王和秦國了。這或許也是後來秦昭襄王能夠讓失去利用價值的范雎以應侯之尊終老封地的一個重要原因。
那麼,范雎是為了秦國、忠於秦國嗎?恐怕也未見得。如果真的忠於秦國,他就不應該幫助秦昭襄王殺掉白起。充其量范雎也就是“忠於”秦昭襄王,可即便是這個“忠”,恐怕也是要大打折扣的。范雎出身寒門、一介布衣,在魏國時還差點兒丟掉了性命,隻身逃亡秦國之後,如果走正常途徑,他恐怕很難有出頭之日。於是范雎把寶壓倒了彼時並不掌握實權的秦昭襄王身上並協助他一舉驅逐“四貴”、逼宣太后“退休”。這是赤裸裸的政治投機!又何來忠心可言?試想,如果宣太后不願意放權呢?穰侯魏冉鋌而走險呢?秦國豈非要陷入內亂?范雎為了一己之利,不顧秦國可能陷入內亂的風險,極力攛掇秦昭襄王奪權。僅此一點,也足以說明他對秦國毫無忠心可言。說白了,范雎為的還是自己。但為自己和為秦昭襄王、為秦國並不矛盾,只有在秦國做好“職業經理人”的本分,范雎才能從秦昭襄王那樣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等價交換,或者說是相互利用也未嘗不可。
從做人的角度而言,范雎或許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但是從一個客卿、一個“職業經理人”的角度來看,范雎還是非常合格的!這就足夠了,他給了秦昭襄王和秦國需要的東西,在任期間也的確在盡力維護秦國的利益。至於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秦國,又或者說他是否忠於秦國,意義其實並不大。很顯然,秦昭襄王也延續了七國前輩君主對客卿的態度,用其才而非其忠。在范雎所薦的王稽出賣國家機密、鄭安平降魏之後,秦昭襄王依然沒有根據“連坐法”處置范雎!因為他認可了范雎的客卿身份,作為客卿,范雎對得起自己和秦國了。最終,在范雎“主動讓賢”後,秦昭襄王給了他足夠體面的退休待遇——迴應侯封地養老。
戰國時期不是近代和現代,七國之上還有一位名存實亡的周天子,最起碼天下名義上還是周天子的天下,客卿“跳槽”和現代意義上的“叛國”是有著本質區別的。這也是為什麼彼時的七國國君對客卿如此包容的一個重要原因所在。總而言之,客卿更重要的是對國君有用而不是忠心,他可以有私心、可以不那麼忠心,但必須“敬業”!在其位就要謀其政,盡心為“主家”服務,范雎做到了,這就足夠了。
回覆列表
範睢是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史上評價他“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可見他是忠於自己感情的人。
他是魏人,投奔秦國,既是因為無奈,也是因為“良鳥擇木而棲”。就“鳥”而言,對“木”無所謂忠與不忠,只有合適與不合適。巧合的是,秦國的“木”———舞臺,恰好讓他大放異彩,是偶然,也是必然。
與範睢同時大放異彩的還有秦國,他的“遠交近攻”,真正開啟了秦一統天下的征程。因此對秦國來說,範睢的意義,無論怎麼評價都不為過。
但範睢畢竟是有血有肉的人物,有才華,有志向,也有私慾。因此,當有人畏脅自己地位的時候,他也妒賢嫉能,如無端害死白起。
當一個能人變得妒賢嫉能的時候,其實已經與能人漸行漸遠了,因此他退出歷史舞臺的時候有些闇然,只是闇然的背影依然掩飾不了他曾經的光芒。
他當然不是完人,但歷史上真正的完人,能找到幾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