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有沒有哪個姓氏現在已經沒有了?
21
回覆列表
  • 1 # 我是一個藍胖子

    有首先,一些小姓由於人口基數少,最容易被時間老人而淘汰。中國姓氏有3000多個,常見姓氏三百餘個。其中,排名居前的百家大姓的人口達十一億左右,約佔全國總人數的87%,是中國的主體姓氏。而剩下的近2700個姓氏都是小姓,如此多小姓來分剩下不多的人口,自然不夠分,一些小姓自然而然地就被淘汰了。 其次,古代的一些貴姓逐漸成了“瀕危”姓氏。古代,尤其是先秦時期,姓氏一般由嫡長子繼承,其他子女只能另立門戶。比如夏商周三代的國姓分別是姒、子和姬,現在都十分罕見了。曾經的輝煌不代表什麼,這些貴姓最終還是衰落了,這就是歷史規律。不過,從這些貴姓衍生出的姓氏卻很多,像姒姓衍化出了夏、曾、鮑、歐陽、夏侯等姓氏;子姓衍化出湯、殷、商、林、王、孫等173個姓氏;姬姓衍化出的姓氏就更多了。 再者,複姓衍化為單姓。有人統計,中國現存的複姓有81個,而歷史上曾出現的複姓要多得多,這些複姓都去哪兒了呢?大多數的複姓都衍化為了單姓,如馬姓主要源自馬服這個複姓。戰國時趙國將軍趙奢被封為馬服君,其後代就以其封地馬服為姓氏,後來逐漸簡略為馬姓。許多複姓也是同樣情況,或將複姓拆開,或諧音轉音,或拆字加部首,而衍化為眾多的單姓。此外,歷史上曾經還有許多少數民族複姓和外來複姓,如鮮卑複姓、西域複姓、契丹複姓、女真複姓等,甚至還有來自天竺(印度)、高麗(朝韓)、日本等國的複姓。其中很多複姓因其民族淡出歷史舞臺而消失了。 最後,某些姓氏因為某種忌諱,而成為惡姓或意思不好的姓氏,便逐漸消失了。先說惡姓,現代中國最古怪的姓氏有難、死、黑、老、毒等,其中難、死是最稀有姓氏的冠亞軍,這些字在漢語裡都屬於十分不好的字眼,能傳承下來,堪稱奇蹟。個別古代帝王有給人賜惡姓的癖好,像武則天就曾給王皇后、蕭淑妃及李唐皇室的成員改姓為蟒、梟、虺、蝮等。另外,因習俗的改變,一些姓氏有了不好的意思。像有些動物姓豬、蛇、狗等。還有,諸如避諱、避禍等原因,某些姓氏也逐漸消失了。

  • 2 # 逆戰西訣

    應該是有幾個方面的原因吧。

    首先最重要的一點,古代君王的子孫大多都是單姓,這就保證了單姓子孫數量上的絕對優勢,同時這些子孫遍及天下,幾乎肯定了他們姓氏流傳的“穩定性”。(有點類似遺傳的穩定性)而複姓人本身便勢微,流傳穩定性就極低,隨著時間的推移,必然複姓人數也來越少。

    其次,大批的複姓後裔改成單姓。我在江蘇上大學時就瞭解到有同學家裡本身是姓夏侯,而到了他這裡就已經變成姓夏了。

    其實,古代的複姓多也有可能僅僅是個錯覺。隋唐前的門閥制,導致了在一個特定時期複姓出現了一批名人,例如司馬等。再加上文學作品中複姓的大量出現,就產生了複姓在古代大量存在這麼一個錯覺。

  • 3 # 手機使用者52299332287

    第一,一些小姓由於人口基數少,最容易被時間老人而淘汰。中國姓氏有3000多個,常見姓氏三百餘個。其中,排名居前的百家

    大姓

    的人口達十一億左右,約佔全國總人數的87%,是中國的主體姓氏。

    第二,剩下的近2700個姓氏都是小姓,如此多小姓來分剩下不多的人口,自然不夠分,一些小姓自然而然地就被淘汰了。第三,古代的一些貴姓逐漸成了“瀕危”姓氏。古代,尤其是先秦時期,姓氏一般由嫡長子繼承,其他子女只能另立門戶。

    比如夏商周三代的國姓分別是姒、子和姬,現在都十分罕見了。曾經的輝煌不代表什麼,這些貴姓最終還是衰落了,這就是歷史規律。不過,從這些貴姓衍生出的姓氏卻很多,像姒姓衍化出了夏、曾、鮑、歐陽、夏侯等姓氏;子姓衍化出湯、殷、商、林、王、孫等173個姓氏;姬姓衍化出的姓氏就更多了。第四,複姓衍化為單姓,有人統計,中國現存的複姓有81個,而歷史上曾出現的複姓要多得多,這些複姓都

    去哪兒了

    呢?大多數的複姓都衍化為了單姓。

    如馬姓主要源自馬服這個複姓。戰國時趙國將軍趙奢被封為馬服君,其後代就以其封地馬服為姓氏,後來逐漸簡略為馬姓。許多複姓也是同樣情況,或將複姓拆開,或諧音轉音,或拆字加部首,而衍化為眾多的單姓。此外,歷史上曾經還有許多少數民族複姓和外來複姓,如鮮卑複姓、西域複姓、契丹複姓、女真複姓等,甚至還有來自天竺(印度)、高麗(朝韓)、日本等國的複姓。其中很多複姓因其民族淡出歷史舞臺而消失了。第五,某些姓氏因為某種忌諱,而成為惡姓或意思不好的姓氏,便逐漸消失了。先說惡姓,現代中國最古怪的姓氏有難、死、黑、老、毒等,其中難、死是最稀有姓氏的冠亞軍,這些字在漢語裡都屬於十分不好的字眼,能傳承下來,堪稱奇蹟。個別古代帝王有給人賜惡姓的癖好。

    像武則天就曾給王皇后、蕭淑妃及李唐皇室的成員改姓為蟒、梟、虺、蝮等。另外,因習俗的改變,一些姓氏有了不好的意思。像有些動物姓豬、蛇、狗等。還有,諸如避諱、避禍等原因,某些姓氏也逐漸消失了。

  • 4 # ailinanana

    其實在中國歷史上曾出現過的姓達24000多個,現在有很多都消失了。中國有上古八大姓氏:姬、姚、媯、姒、姜、嬴、姞、妘。 其中:媯、姒、嬴、姞、妘,就基本消失了,另外,像酉、己、箴、僖、姞、儇、衣等也基本消失了。   

  • 5 # 健姐說歷史

    哪些姓消失了我真不知道,但是呢我想很多喜歡歷史的朋友,都很想知道嬴姓這個秦朝國姓還有沒有此姓之人,有多少,秦亡後,姓嬴的有何際遇?

    林峰版“嬴政”

    嬴姓,秦朝國姓。

    嬴姓可謂是開創了中國歷史上一個雖然存在不久,卻絕對稱得上偉大,甚至很多人認為是最偉大的朝代,中國第一個真正封建大一統的朝代——秦朝。

    秦朝可以說是為中華文明做出巨大貢獻的王朝,也是為中華文明存續立下赫赫大功的王朝。秦朝結束了戰國七雄的連年戰亂,又透過統一文字、度量衡、貨幣;修築馳道、長城;設定郡縣等……讓中國成為了一個血脈相連、生生不息、團結一心的大一統國家,為中國打下了核心的地盤……

    那麼嬴姓這個偉大王朝的國姓,起源、發展、衰弱又是如何的呢?

    咱們先來看看嬴姓的起源和發展。

    “嬴”是一個古老的姓,始於堯、舜時期。《史記》載:“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修。女修織,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大業。大業娶少典之女,曰女華。女華生大費,與禹平水土”。伯益“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舜賜姓嬴氏”。伯益得姓後,擔任了重要官職,成了舜的重臣。

    但是據段玉裁(清代文字訓詁學家、經學家,龔自珍的外公)等訓詁學家考證,嬴姓應該始自皋陶(先秦偃和嬴為同一姓),伯益為皋陶長子。秦祖為伯益,據西周早期秦公墓出土石磬刻有“高陽有靈,四方以鼐”,證明秦祖伯益明為高陽氏顓頊的後代。

    且《左傳》載皋陶為高陽氏八愷之一。

    西漢《史記》中所載嬴姓內容為孤證,且《史記》中甚至連西周末期的共和行政的記載都被證明為偽(據出土戰國的清華簡《系年》),則西周早期秦公墓(秦公一號大墓)的記載遠較西漢的《史記》可信。且三皇五帝至於夏商周秦,極為重視貴族血統,劉邦以一介平民代秦建立漢朝,為了提高正統性,篡改刪節太史公之《史記》,汙衊貶低嬴姓。

    也就是說,很多訓詁學家認為嬴姓本是貴族姓氏,是高貴的姓氏,可是被漢朝詆譭、貶低了。

    嬴姓是上古八大姓之一,其他七姓是:姜、姬、姚、姒、妘、妊、媯。

    《大秦帝國》劇照 這三位都是偉大的嬴姓子弟

    赳赳老秦,復我河山,血不流乾,死不休戰。

    赳赳老秦,復我河山,血不流乾,死不休戰。

    西有大秦,如日方生,百年國恨,滄海難平。

    天下紛擾,何得康甯,秦有銳士,誰與爭雄。

    這是電視劇《大秦帝國》的主題曲,聽著這首歌,看著這樣子的歌詞,彷彿讓人又回到了秦國那金戈鐵馬的時代。

    赳赳老秦,復我河山,血不流乾,死不休戰,秦有銳士,誰與爭雄。

    是啊,就是這秦國的銳士,無人能與之爭鋒,完成了一統中華的大業。而嬴姓的發展也是隨著秦國的建立興起鼎盛而來的。

    秦國公族出自商朝名門,為商朝重臣惡來和飛廉之後。

    秦國的第一代國君秦非子為商紂王手下大將惡來的五世孫,秦始皇則是惡來的第35代孫。秦公族出自華夏,夏商周三代分封諸侯國一直奉行“夏君夷民”的做法。秦國是周朝抵禦西戎的最前線。周平王曾經允諾秦襄公:“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與誓,封爵之。”秦文化主要來自姬周文化。

    公元前769年,周平王為躲避犬戎的騷擾,把都城向東遷到雒邑,秦襄公帶兵護送周平王至新都。周平王封襄公為諸侯, 賜給他岐山以西的土地, 秦始建國,周平王還說:“戎人不講道義,侵奪我岐山、豐水的土地,秦國如果能趕走戎人,這些土地就歸秦國。” 平王與秦襄公立下誓約。襄公在這時才使秦國成為諸侯國(伯爵國),跟其他諸侯國互通使節,互致聘問獻納之禮。

    春秋時秦穆公將秦國建立成為了僅次於齊、楚、晉之後的二等強國,可是秦穆公後,幾代秦王都不爭氣,一直到秦獻公時期,仿魏制而用於秦,軍力復振,開始大敗魏國,秦國局勢得以穩定。不過在秦孝公繼位時,秦國依然內憂外困,有亡國之危,然後有了商鞅變法,讓秦國迅速的成為了諸侯之首,又經幾代君王的勵精圖治,終於在嬴政繼位後,秦國統一了六國,然後秦朝建立,嬴姓成為了國姓,天下都是他們家的,嬴姓也因此迎來的巔峰時刻。

    嬴姓族譜

    秦朝滅亡後,六國遺民都痛恨秦國,秦國嬴姓人四散逃亡。為躲避追殺,嬴姓人改為他姓隱居的情況相當普遍,而且罕有記載。

    而現在有很多姓氏是來自於嬴姓的,司馬遷在《秦本紀》中敘述了“邑之秦,使復續嬴氏祀,號曰秦嬴。”“秦之先為嬴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鍾離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趙城,為趙氏。”而且東漢大學者王符在《潛夫論·志氏姓》中就明說:“李、梁、葛、江、黃、阮、寥、諸葛、英、趙、秦、沈、徐,皆皋陶之後也。”皋陶之後有八支都為伯益的嬴姓十四氏。

    嬴姓十四氏包括了當代的廉、徐、江、秦、趙、黃、梁、馬、葛、谷、繆、鍾、費、瞿等姓氏的漢族人,被合稱為嬴姓十四氏。嬴姓中東夷來源比較純的只有徐、廉、江、黃、繆。其餘九氏也有來源姬姓等其他姓或賜姓改姓。李氏一支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

    有姓氏研究專家稱,從嬴姓嬴氏中後來又分衍出150個次生姓氏,如秦、趙、費、江、黃、馬、葛、藍、徐、沈、曲、寧、穆,等等。若從實質上看,嬴姓絕對不是一個小姓,而是一個大姓,甚至是一個超大姓。

    秦代之後,嬴姓後裔中正史可考者二人:西漢嬴公及東漢嬴諮。

    至明朝末年,譜載有武舉嬴啟高。明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二月,參與平定奢崇明、安邦彥、安孝良之亂,功成,嘉封驃騎將軍,詔命復嬴姓。後參與阻擊張獻忠起義,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陣亡於綿州(今四川綿陽)沉香鋪,明帝追念其功勳,授以其子嬴洲(字步海)錦衣千戶,世襲龍營守備(即鎮守龍場營的武官)。至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嬴洲請辭世襲,解組歸川。後本支嬴氏族人即定居於川黔交際之地,至今近四百年。

    那麼現在還有沒有人姓嬴呢?百度百科裡的介紹是這樣子的:

    21世紀,嬴姓人在江蘇、山東、雲南、北京、河北、福建、浙江等19個省份均有分佈。江蘇嬴姓人最多,但分佈比較分散;四川、貴州兩省嬴姓人口總數約4000人,祖上曾出過大將;山東臨沂市河東區有上千嬴姓人居住,其他地市相加也有約千人;其他各省嬴姓人口相加,約有4000人(所以說嬴姓作為上古八大姓,作為秦朝國姓,現在直接姓這個姓的真的不多了,而且是古代國姓中最少人數的了,和劉、李、朱、趙、楊等沒得比,就是愛新覺羅都還有三四十萬人呢,貌似孛兒只斤的黃金家族現在也有很多後裔哦)。

  • 6 # 愛祖國愛祖國文化

    特別是在周朝,很多士大夫被封到地方上,就改了姓,以地名為姓,我記得在《史記.伍子胥列傳》裡邊有一個吳國將軍,被楚國封到堂溪這個地方,就成了堂溪氏。但隨後堂溪氏就被伍子胥滅了。這樣的應該不是少數。

    不過中國姓和氏是兩碼事兒,也不知道我的理解對不對

  • 7 # 滄笙踏歌46

    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姓氏”的發生、發展,看看那些曾經出現又默默消失的“姓氏”。

    先秦時期能擁有姓的多是貴族

    早在混沌初開的傳說時代,“姓氏”就已經產生了,文獻可考的先秦古姓主要包括黃帝之子十二姓、祝融八姓等,大概有30個,其中既有我們比較熟悉的姬、姜、子、嬴,也有看起來十分陌生的字,就像我們剛剛認識的楚國國姓“羋”,還有僖、姞、儇、隗等。雖然數量只有30來個,但先秦古姓中卻生僻字扎堆,要是多拍幾部先秦時期的電視劇,大家的生僻字型檔容量一定會有很大的提升。

    大家肯定都注意到了,先秦古姓這麼少,這得有多少人同名呀,當時人的名又以單字為主,會不會叫聲“羋月”半條街的人都回頭呢?在這裡我要告訴您,您多慮了。這一方面是由於先秦時期能擁有姓的多是貴族,庶民很少有姓;另一方面則是由於古人名字中還有一個叫“氏”的東西。以如今而言,“姓氏”表達的是同樣的意思,但“三代之上,姓、氏有別”,春秋戰國以前,姓和氏可是分開的兩碼事兒。《左傳》中的一段話是對姓、氏差異最經典的解釋:“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簡單來說就是貴族生下來就有了姓,但只有有了封地才會有自己的氏。所以,只有嫡長子繼承王位、繼承姓,而其他兒子會以自己的封地為氏,可以說“氏”是“姓”的分支。就像《羋月傳》中也有出現的文學巨匠屈原,他的先祖是楚武王的兒子瑕食,瑕食的采邑在屈,後人就以屈為氏。所以屈原也是“楚之同姓”,和楚懷王同為“羋”姓,其姓名完整來說是羋姓,屈氏,名平,字原。

    姓用於“別婚姻”,氏用於“別貴賤”

    為什麼古人要有這麼複雜的“姓”“氏”兩層結構呢?因為二者的功能是不同的,姓用於“別婚姻”,氏用於“別貴賤”。“別婚姻”也就是說“同姓不婚”,這“同姓不婚”的原因,除了優生學的解釋,更為重要的就是透過婚姻可以結為親屬關係。我們的古人總是天真地認為只要是親戚,就一定會相互扶持,“同姓同德”已經不需要透過婚姻關係加以鞏固,而“異姓異德”要透過婚姻來結成聯盟。但隨著世代的更迭,同姓諸國間的親緣關係越發淡漠,這些所謂“同姓不婚”、“同姓相親”的原則也一而再再而三地被破壞了。魯昭公娶同為姬姓的吳國女子時尚要避諱“同姓不婚”的原則,遮遮掩掩地把她的名字改作“吳孟子”。到了晉文公公然攻打同為姬姓的衛國、曹國時,已經完全不念同姓之情了。

    與同姓之間親屬關係淡漠相反,同一氏的人往往能準確地說出先祖的世系,真正做到相互扶持。外人看到他們也能知道哪個是大兒子家的後人,哪個是小兒子家的後人,也就是所謂的“別貴賤”了。對於某一家族來說,姓族是虛體,而宗族是實體,“氏”才是重要的。可能正是由於“姓”“氏”兩層結果過於複雜,而“姓”原本應有的功能被一次又一次地踐踏,所以從春秋晚期開始,“姓”和“氏”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二者趨於合一。

    春秋晚期開始,姓氏制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方面就是前面所說的“姓氏合一”,另一方面則是全民化普及。前面說到,原本姓氏都是隻有貴族才有,庶族只有名而沒有姓。但到了動盪不安的春秋、戰國時期,原本有姓氏的貴族可能已經淪落為了平民,而原本的庶族可能透過經商、做門客等方式提高了社會地位,也在積極為自己加姓。這樣一來,姓的數量一下子增多了,在類似《三字經》的漢代啟蒙讀物《急就篇》中就已經能看到單姓127個、複姓3個,比先秦時期30個左右的姓已經翻了好幾番。

    因戰禍、含義不雅等原因,一些姓逐漸消失

    表面上看起來,從先秦到今天,姓的數量大大增多了,但這其中有很多姓已經悄悄地不見了,這又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首先,因為戰禍或其他禍端,一些姓要麼人口銳減,姓氏消失,要麼直接改作他姓,免受牽連。周王朝大大小小的封國不計其數,僅見於史籍記載的就有170餘個,到了戰國時期僅剩下了七雄,160餘個有名有姓的封國王族就失國、失姓了。

    到了戰國晚期,許多先秦古姓如“禿”、“儇”,已經像大漠中的時令河一樣,不知道消失在哪裡了。司馬遷遭受宮刑後,他的兒子有的在馬前加了兩點水,有的在司字的左邊加了一豎,改成了馮姓或同姓,都與“司馬”家族劃清了界限。民國時期大量的滿族人改為漢姓,單單“愛新覺羅”就改成了“金”、“王”、“羅”、“艾”、“皇”等姓。現在,我們身邊的滿族人還用滿族姓氏的已經鳳毛麟角了。

    其次,由於某些姓本身的含義並不好,在使用中也逐漸拋棄了。當初庶族獲取姓氏的方式十分隨意,千奇百怪的姓都出現了,像“陶”、“屠”一類以職業作為姓氏的都很正常,但像“馬屎(矢)”一類十分不雅的姓氏不禁讓人大跌眼鏡。這樣的姓氏自然難以長久流傳,西漢末年的大司徒馬宮本姓就是“馬矢”,基本相當於現在國務院總理的大司徒怎麼能姓這麼不堪的一個姓呢,於是,馬宮就省去一字改為姓“馬”了。我們現在的姓氏統計中像“死”、“難”一類的姓的人口都只在千人左右,還呈遞減趨勢,也許再過上三五十年,這類姓氏也就沒有了。

    再次,帝王的意志有時也會讓某一個姓消失。比如雍正皇帝認為“丘”姓是對孔聖人的不敬,就勒令天下“丘”姓改為“邱”。至於某一個小的家族因為帝王賞賜而放棄舊姓的情況就更為普遍了。

    此外,少數民族也常常為了快速融入漢族文化而拋棄原本的族姓,改用漢姓。像北魏皇室從“拓跋”改為了“元”。遼代的後族看起來都姓“蕭”,其實是不同的契丹部族改為了同一個漢姓,他們原本的姓氏有“乙室”、“拔裡”等等。明清以來,隨著《百家姓》的普及,更是有很多弱勢的小姓為求方便或攀親戚,就合併到大姓當中去了。我們常說“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而實際上,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有些姓氏已經或即將沉淪於歷史長河中了。

    迄今為止我國史籍中可查的姓要超過兩萬個,而目前仍在通用的約3000個。雖然姓氏的增減變化一直都在進行,但姓氏中蘊含的家族認同始終煥發著強大的力量。一部《羋月傳》讓我們瞭解了一個現今已十分稀少的古姓,而更多塵封在姓氏中的歷史掌故正等待著大家去探索。

  • 8 # 珍視映畫

    姓氏學屬於社會學的範疇。我國的姓氏起源於先秦,盛行於唐代,發展於宋明之際,歷代朝廷都設定有撰寫、考定、收藏姓氏資料的機構。姓氏資料浩如煙海,除歷史一再出現了不少姓氏書專著外,並散見於各種古代典籍以及方誌,族譜等著作之中。 中國人究竟有多少姓?據2000年出版的由四川人陳萬甫歷時30多年編著的《中國姓氏大詞典》記載了我國由古至今曾出現過10129個姓氏,其中漢族姓氏八千餘個,少數民族二千餘個。 我國的姓氏起源於遠古原始氏族的騰圖崇拜。“騰圖”指原始社會,部族對某些自然物的崇拜。中國人的姓氏中,如馬、羊、鳥、梅、蕎、山、龍、鳳等等,都是圖騰名稱的遺蹟。 漢代,我國的姓氏體系基本上確立下來。東漢初年(公元一世紀),班固等編撰的《白虎通義》中,專門討論了姓氏的問題。此後一千多年來,產生了許多專門講姓氏辭書。這些姓氏辭書對於人們考查姓氏讀音、字形、來源、演變、分佈等方面,提供了豐富的資料。漢代以後,在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度下,出現了許多姓氏的族譜和家譜,近千年來在民間廣泛流傳的《百家姓》,據說是北宋初年錢唐(今杭州)一個老儒師編撰的。他把姓氏編成四字一句的韻文,念起來琅琅上口象一首四言詩。 歷代姓氏不斷髮生變化,很多舊的姓氏不復存在,同時又出現了許多新的姓氏,甚至還有怪姓。臺灣有怪姓,油、鹽、柴、米、醬、醋、茶都是姓。 歷代兄弟民族所用的姓氏,原絕大多數是雙音、三音、甚至還有四音姓,數量達一千多個。元代的蒙族姓,清代的滿族姓氏,這些民族使用了漢語以後,多將自已的姓氏改為漢姓。經過歷史演變,例如:盧浦氏簡稱盧,安遲氏簡稱為安。 據統計,從古至今在全國各地,“一字姓兩字姓”,再次是“一字姓一字名”和“二字姓一字名”、“二字姓二字名”,現在一共有這種姓氏形式。 歷史上有上千個姓氏現在已消失(主要是復如:乙那婁、鬱久閭、叱伏烈等)。但是在當代又產生了一些歷代未記載的新姓氏。例如,山東省有“馬”姓。此姓原為馬姓的一支,清代雍正皇帝下令其改姓“罵”,世代淪為賤民,一直到民國初年才加上立人旁為“馬”姓,表示重新獲得公民權和姓氏權。 據初步統計,現代漢族姓氏,北京市有2225個,上海市有1640個,廣州市有1802個。據梅州市地方誌辦公編寫的《客家姓氏淵源》記載,梅州市的客家姓氏約有280多姓。 人口集中的地方是造成姓氏多的主要因素,有些姓氏多的地方是收其特定的地理環境和歷史原因造成的。廣東省梅縣鬆口鎮是個有千年歷史的古鎮,因它水陸交通方便,舊時商業繁榮。因為外來人到此地定居的多,造成了鬆口百姓雜居的現象。現全鎮吃商品糧居民1萬2千多人有120個姓氏。被稱為“姓氏博物館”的福建省武平縣軍家鎮,現有人口一萬六千餘人有119姓,左鄰右舍幾乎不同姓的。這些居民是當地駐軍的後裔,據史書載:明洪武年間,當局派五千官兵前來鎮壓當農民起義時,在此築城屯兵。官兵在此長住下去取妻生子繁衍後代······因為軍人來自全國各地,因而姓氏眾多,造成了當地姓氏多的原因。 姓氏的豐富多彩,是一個國家歷史悠久,文化昌盛的表徵之一。人們稱道貌岸然我國古今的姓氏林林總總、色彩繽紛,包羅永珍,五花八門,無奇不有,是一點也不過分的。 目前,姓氏學的研究正愈來愈受到廣泛重視,不少國家出版了姓氏冊手和辭典,我國也越來越多的人對姓氏產生興趣。

  • 9 # 這就是愛50

    我覺得已經消失的姓只有幾個,具體幾個不知道。但是敢說開這個姓氏也是消失了。

    還記得春秋霸主齊恆公嗎?到了晚年的時候寵幸了奸臣,管仲將死的時候就告訴了齊恆公有幾個人不能用。其中就有一個姓開具體叫什麼,我忘了。但是有一個人就姓開。 還有老馬識途的戰役中領軍的xxxx還有一個也姓開。但是開這個姓氏應該在那個奸臣一代就沒有了。或者銷聲匿跡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買房的人透過中介看房,跳單你贊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