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宇哥帶你讀原著
-
2 # 國病
黎民百姓原本是特指,就像民這個字就是特指。就是特指特定的群體。後來兩個概念都被拓展了。
黎民最早指的是沿海支的聯姻群體,最早的九黎指全體黃種,可能也沒有九這個概念,而是指魚鉤群體。後來顓頊氏施行和九黎制度才有了數字九的概念。這個九黎更多就代表沿海聯姻支群體,基因O1和R1b。
民字甲骨文清楚地顯示了這一點。民最早指白種,白種自稱九黎之外第十族,所以出現十通常都與他們有點關係,要麼就是指他們,要麼就是指聯姻物件。民字甲骨文就是十目兩字組合,代表眼睛看和族群十系列。黎民兩字放在一起,就是特指這個體系。
百姓一詞源於何時無法考證,如果是後世詞彙,那就是代指大眾所有人。如果上古就有,那也是指沿海支群體。因為沿海支在多種族碰撞之後,以百命名,比如後來的百越、百濮。百濮是大洪水後遷往上游四川的那一支,大禹族就在其列。他們圖騰虎,屬於含米特。虎喘息聲就是杭、汗。英語杭墜特就是百。它是對應的。如果是這個百姓,則是特指。
-
3 # 布古影視
“黎民”和“百姓”現在都泛指普通大眾和勞動人民,但在古代卻有很大區別,“黎民”專指奴隸,沒有人身自由,而“百姓”則指平民,擁有屬於自己的一部分土地和財產,並有自由人身份,甚至還可透過努力上升為貴族身份
.................................分割線................................
一、“黎民”一詞的由來
三皇五帝時代,黃帝在涿鹿大戰在蚩尤,蚩尤敗北。這個黎民就是從這個時候來的。
蚩尤是九黎氏族部落聯盟的首領。最初,蚩尤與炎帝大戰,炎帝敗北,後炎帝聯合黃帝部落聯盟與蚩尤部落在涿鹿之野進行決戰,後蚩尤戰敗,黎族百姓多被擄掠論為奴隸,所以“黎民”就是稱那時候九黎族戰後被俘的那些人,因為戰後被俘性質被改為奴隸,故而“黎民”就是對九黎族奴隸的代稱。
二、"百姓"一詞的由來
在我們現代的觀念中,人一生下來應該就是有姓的。其實在古代不是這樣的,我國古代有著嚴格的“姓”與“氏”的區別。
先說“姓”。姓是用於婚姻,同姓者不能通婚。人的姓是血緣關係的一種象徵,而且姓這個東西,最早還是女性確定的,因為社會的早期是母系氏族社會,但凡有點年代的姓都帶女字旁。如姬、姜、嬴、妟(偃、奄)、媯、姚、姒等姓。
在說"氏"。氏是同姓部落發展大了之後分化出來的的若干氏族氏族,“氏”就成為各個同姓分支之間的標誌。同姓氏族不準通婚。同時“氏”隨著時間的推移,還出現了階級的分化,不同氏族就有了高低貴賤之分,故“氏”又以之別貴賤。
但是經過時間這個大殺器後,同姓不同氏族之間的血緣關係越來越遠,繼而就產生新的“姓”(而且三皇五帝時期的大佬,還非常的喜歡各種賜姓)。比如原來的姬姓部落,後來賜“姓”後又派生出媯、姚、姒等姓。這些被賜姓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慢慢的出現的階級的分化,有些變成了平民,有些變成了貴族,最後“姓”越來越多,各種階層混雜。到了最後由於等級制度的不斷嚴格,“百姓”最後成為平民的代稱。自由民分為貴族和平民,同樣一個姓,貴族之姓為“貴姓”,平民之姓泛稱“百姓”。
三、黎民還百姓在古代分別指什麼階層?後期為什麼統一稱呼了
“黎民”專指奴隸,“百姓”則指平民,可以擁有一部分土地和財產,並且享有自由人身份,甚至還可透過努力上升為貴族身份。
黎民和百姓在西周時期還是有鮮明的界限,在那時,有姓氏的人才是貴族,是高等人。那些沒有姓氏的人,在西周時期則是被統一稱之為是“黎民”,這種情況到了春秋末年的時期,因為土地的私有化制度。發展到最後“百姓”也沒有了他們超然的地位,掉到了和“黎民”一樣的地位,最後就有了“黎民百姓”的說法。
................................分割線................................
-
4 # 小段閒談
黃帝與蚩尤在涿鹿大戰,而以九黎的失敗告終。而蚩尤的族人就稱為黎民,後來指的是封建社會最底層的百姓!一般的平民,不知道他的老祖宗在哪裡住的,老祖宗又無權無勢,夠不上稱“百姓”,只能說是“黎民”,或者被稱為“庶民”。
到戰國時代以後,在貴族和奴隸之間出現了一個既不是貴族(可能祖上是貴族後來沒落了)也不是奴隸(可能祖上是奴隸,後來被主子給放生了)的一個階級,他們的人數慢慢地比貴族和奴隸還多了起來。所以,“百姓”們來,因為他們也有姓,所以“百姓”和“黎民”或“庶民”就變成一回事了,書上就有了“黎民百姓”的詞語。
同時據《山海經》記載,4000多年前,黃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結成聯盟,打敗了從南方進犯的黎族。來自黎族的俘虜成了炎、黃部落的奴隸,被稱為“黎民”。
當時,許多部落都由氏族組成。而炎、黃部落聯盟約有100個氏族,每個氏族又各有自己的姓氏。因而炎、黃部落聯盟的氏族就被稱做“百姓”。
不過幾千年來,“黎民”、“百姓”的原意已經很少有人提起,而只用它們來泛指廣大的普通群眾。
-
5 # 九零文字
在我國原始社會父系氏族的所謂英雄時代,生活著眾多黎族部落,而蚩尤是九黎族首領,這是公認的。九黎族原不在南方,而是在中原地區,或在中原靠東地區。後被靠西的炎黃部落聯盟打敗了,才被逐出中原地區,逐漸逃到南方。既而虞舜、夏禹又繼續征伐三苗,三苗就是黎族的演變。這在歷史文獻上都有記載。炎黃部落聯盟與蚩尤部落決戰於涿鹿之野,今涿鹿縣隸屬於河北省張家口市,地處中國河北省西北部、桑乾河下游,與張家口市下花園區和北京市郊區相接。夏禹征伐三苗時,在《禹誓》中說:“濟濟有眾,鹹聽朕言!非惟小子,敢行稱亂。蠢茲有苗,用天之罰。若予既率爾群對(封)諸群(君),以徵有苗。”三苗是黎族的演變,黎族百姓多被擄掠為奴隸,故黎民一般指稱奴隸,勝王敗寇而已。
人生而有姓,姓用於別婚姻,同姓不同婚。我國古代有嚴格的姓、氏區別。人的姓是標誌所由出生的血緣關係,這種血緣關係最初是由女性確定的,所以凡出現早的古老之姓,大都從“女”,如姬、姜、嬴、妟(偃、奄)、媯、姚、姒等姓,這正是母系氏族的遺制,因為母系氏族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故血緣關係由女性確定。同姓部落發展大了,就會分出若干氏族,“氏”就成為各個氏族的標誌。同姓氏族成員不能同婚,但隨著時間的變化,經過若干時代之後,同姓的不同氏族之間的血緣關係越來越疏遠了,就會產生新的“姓”,這樣就又可以同婚了。如原來的姬姓部落,後來又派生出媯、姚、姒等姓。“氏”是各個氏族的標誌,隨著階級的分化,不同氏族就有了高低貴賤之分,故“氏”又以之別貴賤。這就是後來所謂“姓以別婚姻,氏以別貴賤”。“百姓”本義是人們所擁有的各種姓氏,後泛指除天子,主要貴族之外的自由民以上的人們所擁有的普通姓氏。由於等級制度的不斷嚴格,“百姓”最後成為平民的代稱。自由民分為貴族和平民,同樣一個姓,貴族之姓為“貴姓”,平民之姓泛稱“百姓”。百者,眾也,平常也。
-
6 # 空頭文學家
據傳,幾千年前,在黃河流域集中著幾個勢力較大的部落,有黃帝族、炎帝族和九黎族等。他們之間經過多年的征戰和融合, 最後形成了以黃帝、炎帝族的部落聯盟,共同戰勝了九黎族。其中黃、炎部落的聯盟,是由大約100個氏族構成的,因此屬於這一百個氏族的人統稱“百姓”,而被戰敗的九黎族民就稱作“黎民”。也就說“百姓”是炎黃的子孫,“黎民”是蚩尤的子孫。
西周奴隸制時期,百姓成為貴族的統稱,屬於統治階級,包括王族、諸舅族和百工三個等級。這時的黎民(又稱庶民)包括自由民、農奴和奴隸與百姓形成了相互對立的兩大階級。
到了春秋末期,隨著宗族世襲制的沒落,土地私有制的出現,百姓的地位逐漸降低,他們中的大部分人最後也降到黎民的行列中來。因此,後來就將黎民與百姓統一稱謂,共同指稱普通老百姓,也就是現在所指的黎民百姓。
-
7 # 資興詩人
“黎民”和“百姓”現在都泛指普通大眾和勞動人民,但在古代卻有很大區別,“黎民”專指奴隸,沒有人身自由,而“百姓”則指平民,擁有屬於自己的一部分土地和財產,並有自由人身份,甚至還可透過努力上升為貴族身份。那麼“黎民”和“百姓”的稱呼是怎麼來的呢?
先說“黎民”。在我國原始社會父系氏族的所謂英雄時代,生活著眾多黎族部落,而蚩尤是九黎族首領,這是公認的。九黎族原不在南方,而是在中原地區,或在中原靠東地區。後被靠西的炎黃部落聯盟打敗了,才被逐出中原地區,逐漸逃到南方。既而虞舜、夏禹又繼續征伐三苗,三苗就是黎族的演變。這在歷史文獻上都有記載。炎黃部落聯盟與蚩尤部落決戰於涿鹿之野,今涿鹿縣隸屬於河北省張家口市,地處中國河北省西北部、桑乾河下游,與張家口市下花園區和北京市郊區相接。夏禹征伐三苗時,在《禹誓》中說:“濟濟有眾,鹹聽朕言!非惟小子,敢行稱亂。蠢茲有苗,用天之罰。若予既率爾群對(封)諸群(君),以徵有苗。”三苗是黎族的演變,黎族百姓多被擄掠為奴隸,故黎民一般指稱奴隸,勝王敗寇而已。
再說“百姓”。人生而有姓,姓用於別婚姻,同姓不同婚。我國古代有嚴格的姓、氏區別。人的姓是標誌所由出生的血緣關係,這種血緣關係最初是由女性確定的,所以凡出現早的古老之姓,大都從“女”,如姬、姜、嬴、妟(偃、奄)、媯、姚、姒等姓,這正是母系氏族的遺制,因為母系氏族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故血緣關係由女性確定。同姓部落發展大了,就會分出若干氏族,“氏”就成為各個氏族的標誌。同姓氏族成員不能同婚,但隨著時間的變化,經過若干時代之後,同姓的不同氏族之間的血緣關係越來越疏遠了,就會產生新的“姓”,這樣就又可以同婚了。如原來的姬姓部落,後來又派生出媯、姚、姒等姓。“氏”是各個氏族的標誌,隨著階級的分化,不同氏族就有了高低貴賤之分,故“氏”又以之別貴賤。這就是後來所謂“姓以別婚姻,氏以別貴賤”。“百姓”本義是人們所擁有的各種姓氏,後泛指除天子,主要貴族之外的自由民以上的人們所擁有的普通姓氏。由於等級制度的不斷嚴格,“百姓”最後成為平民的代稱。自由民分為貴族和平民,同樣一個姓,貴族之姓為“貴姓”,平民之姓泛稱“百姓”。百者,眾也,平常也。
-
8 # 齊開顏
黎民百姓就是我們現在草根一族的統稱,在封建奴隸社會的時候等級之分很明確,達官貴人和黎民百姓連穿戴打扮都有區別,頭飾,髮型,服裝都有嚴格的區分,黎民,最早出現在原始社會父系氏族的九個部落,九黎氏,坐騎是大熊貓的蚩尤大人就是九黎氏的首領,最早在中原,就是我們河南,後來因為坐騎跑的太慢被炎黃打敗了,才被逐出河南,逃到南方,大概就是四川附近,所以現在大熊貓就在那裡繁衍生息,繼而虞舜,夏禹繼續追殺三苗,三苗就是九黎部落的演變,被擄掠為奴隸,故而黎民後來一般指奴隸。
再說百姓,百姓,顧名思義百家姓,姓標誌著所出生的血緣關係,這種血緣關係最初是由女性確定的,所以凡出現早的古老之姓,大都從“女”,如姬、姜、媯、姚、姒等姓,這正是母系氏族的遺制,同姓部落發展大了,就會跟隨父親分出若干氏族,“氏”又成為各個氏族的標誌。同姓氏族成員不能通婚,但隨著時間的變化,經過若干時代之後,同姓的不同氏族之間的血緣關係越來越疏遠了,就會產生新的“姓”,這樣就又可以通婚了!這就是後來男人掌權之後“氏”又成為了母方的位置,比方說,張門劉氏,缺門德氏,皮門卡丘氏隨著階級的分化,不同氏族就有了高低貴賤之分,故“氏”又以之別貴賤。這就是後來所謂“姓以別婚姻,氏以別貴賤”。“百姓”本義是人們所擁有的各種姓氏,後泛指除天子,主要貴族之外的自由民以上的人們所擁有的普通姓氏。由於等級制度的不斷嚴格,“百姓”最後成為平民的代稱。自由民分為貴族和平民,同樣一個姓,貴族之姓為“貴姓”,平民之姓泛稱“百姓”。所以,發展到今天,黎民百姓就成了一個名詞,成語,代表著一個層次,階級,就是草根,平頭老百姓的意思
-
9 # Crystalgazer
其實,在遠古時代,“黎民”和“百姓”這兩種稱謂代表的是兩個階層。
根據《山海經》中的記載,四千多年前黃帝,炎帝,九黎,夷等族大戰。黃帝和炎帝結盟,打敗了由蚩尤統領的九黎族,戰敗的九黎民眾成了黃、炎兩部落俘虜的奴隸,被統稱為“黎民”。
因為黃、炎兩部落聯盟時共有一百個氏族,每個氏族各有自己的姓氏,所以這些氏族被統稱為“百姓”。他們擁有自己的土地,還有成為貴族的資格。
所以“黎民”自然是受“百姓”的統治,是“百姓”的奴隸。
而到了西周時,“百姓”已經成了貴族的通稱。這時的“黎民”也稱庶民,其包括了自由民、農奴、奴隸,與“百姓”形成了兩大對立階級。
再到春秋末期,宗族世襲制逐漸被破壞,土地私有制的崛起使得“百姓”的地位逐漸降低,其中的大部分人最後降到了“黎民”的位置。自此,“黎民”和“百姓”不分你我,統一稱謂了。
-
10 # 手轉圓珠筆
戰國之前,百姓是指有姓的人,姓分開來就是“女”和“生”,什麼樣的女人生的子就得到一個相應的姓。所以那時有姓的都是王公貴族。“百姓”就是“百官”。那時的平民,不知道老祖宗在哪,又無權無勢,夠上不稱“百姓”,只能稱“黎民”或“庶民”。
到戰國以後,在貴族與奴隸之間出現了一批既不是貴族也不是奴隸的一個階級,而他們人數比貴族與奴隸慢慢多起來,所以“百姓”們來,他們也慢慢有了姓。所以“百姓”與“黎民”“庶民”也都是一回事。書上就有了黎民百姓的詞語。幾千年前 在黃河流域集中著幾個勢力比較大的部落,皇帝族,炎帝族,夷族和九黎族。他們之間經歷多年戰爭,最後皇帝與炎帝結盟打敗九黎族。其中黃、炎、夷三個部落的聯盟,是由大約一百個氏族構成的,因此統稱為“百姓”。 而九黎族的俘虜被稱為“黎民”。百姓與黎民,意味著奴隸主與奴隸的區別。到了西周奴隸制時期,百姓成為貴族的通稱。
這時的“黎民”包括自由民,農奴,奴隸,與百姓形成對立的階級,到了春秋末期,隨著宗族世襲制的破壞,土地私有制的出現,百姓的地位逐漸降低,他們中的大部分人最後也降到黎民的行列中來。因此,後來就將黎民與百姓統一稱謂了。
-
11 # 梧桐樹邊羽
黎民百姓是一個成語,指普通老百姓,原本“黎民”和“百姓”是兩個不同的階層,後來隨著“百姓”(多指貴族階級)地位的降低,“黎民”和“百姓”統一稱謂,共同指稱普通老百姓。“黎”,《爾雅》釋為“眾”,故“黎民”即眾民,乃西周開始對庶民百姓之俗稱。
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先生在《中國通史》裡寫道:
“九黎族是九個部落的聯盟,每個部落包含九個兄弟氏族,共八十一個兄弟氏族。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領。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個氏族酋長……這大概是以猛獸為圖騰,勇悍善斗的強大部落。九黎族驅逐炎帝族,直到涿鹿,後來炎帝族聯合黃帝族與九黎族在涿鹿大械鬥,結果蚩尤鬥敗被殺。九黎族經長期鬥爭後,一部分被迫退回南方,一部分留在北方,後來建立黎國;一部分被炎黃族俘獲,到西周時還有‘黎民’的名稱。”幾千年前,在黃河流域集中著幾個勢力較大的部落,有黃帝族、炎帝族和九黎族等。他們之間經過多年的征戰,最後形成了以黃帝、炎帝族的部落聯盟,共同戰勝了九黎族。其中黃炎兩個部落的聯盟,是由大約100個氏族構成的,因此統稱“百姓”,而在戰爭中抓到的九黎族俘虜就稱作“黎民”。百姓與黎民,意味著奴隸主與奴隸的區別。
西周奴隸制時期,百姓成為貴族的通稱。這時的黎民(也稱庶民)包括自由民、農奴、奴隸,與百姓形成了互相對立的兩大階級。
到了春秋末期,隨著宗族世襲制的破壞,土地私有制的出現,百姓的地位逐漸降低,他們中的大部分人最後也降到黎民的行列中來。因此,後來就將黎民與百姓統一稱謂了。
在戰國以前的時代,“百姓”是指有姓之人。相傳黃帝的母親是住在姬水邊上的,所以黃帝就姓姬;舜的母親是住在姚虛的地方,所以舜就姓姚了,那時候,子並不跟著父親姓,比如黃帝,就給他的後代分別賜了12個不同的姓。
那時候有姓的就都是王公貴族,“百姓”也就是“百官”。一般的平民,不知道他的老祖宗的媽媽在哪裡住的,老祖宗又無權無勢,夠不上稱“百姓”,只能說是“黎民”,或者被稱為“庶民”。
到戰國時代以後,在貴族和奴隸之間出現了一個既不是貴族(可能祖上是貴族後來沒落了)也不是奴隸(可能祖上是奴隸,後來被主子給放生了)的一個階級,他們的人數慢慢地比貴族和奴隸還多了起來。
因為他們也有姓,所以“百姓”和“黎民”或“庶民”就變成一回事了,“黎民百姓”就合在一起統稱普通人眾了。
-
12 # 韓宗霖vlog
在戰國以前的時代,“百姓”是指有姓之人。“姓”這個字,分開來就是“女”、“生”,什麼樣的女人生的(或者在一個什麼地方生的)兒子,就得了一個相應的姓。相傳黃帝的母親是住在姬水邊上的,所以黃帝就姓姬;舜的母親是住在姚虛的地方,所以舜就姓姚了,那時候,子並不跟著父親姓,比如黃帝,就給他的後代分別賜了12個不同的姓。所以那時候有姓的就都是王公貴族,“百姓”也就是“百官”。一般的平民,不知道他的老祖宗的媽媽在哪裡住的,老祖宗又無權無勢,夠不上稱“百姓”,只能說是“黎民”,或者被稱為“庶民”。 到戰國時代以後,在貴族和奴隸之間出現了一個既不是貴族(可能祖上是貴族後來沒落了)也不是奴隸(可能祖上是奴隸,後來被主子給放生了)的一個階級,他們的人數慢慢地比貴族和奴隸還多了起來。所以,“百姓”們來,因為他們也有姓,所以“百姓”和“黎民”或“庶民”就變成一回事了,書上就有了“黎民百姓”的詞語。
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先生在《中國通史》裡寫道:“九黎族是九個部落的聯盟,每個部落包含九個兄弟氏族,共八十一個兄弟氏族。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領。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個氏族酋長……這大概是以猛獸為圖騰,勇悍善斗的強大部落。九黎族驅逐炎帝族,直到涿鹿,後來炎帝族聯合黃帝族與九黎族在涿鹿大械鬥,結果蚩尤鬥敗被殺。九黎族經長期鬥爭後,一部分被迫退回南方,一部分留在北方,後來建立黎國;一部分被炎黃族俘獲,到西周時還有‘黎民’的名稱。”
-
13 # 探謎古小說
“黎民百姓”現在的意思基本相當於“平民”,“所有無官職地位的普通人”的意思。
黎民和百姓兩個詞,基本是互文,也就是互相解釋。
那麼黎民百姓一詞是怎麼來的呢?
這兩個詞最早都出自《尚書》。
《書·堯典》:“黎民於變時雍。”孔傳:“黎,眾。”可見,“黎民”也就是眾民的意思。
《書·泰誓中》:“百姓有過,在予一人。” 孔穎達疏:“此‘百姓’與下‘百姓懍懍’皆謂天下眾民也。”可見,“百姓”也是眾民的意思。
“黎庶”“黎元”“黔黎”與“黎民”詞義近似,也是指天下百姓。
黎的本義“黍膠”,即以黍米制成的一種膠,古代用來粘履,即古人粘鞋用的膠。
由黎的字形可以看到,其中有“黍”字,也就是黃米。相信人人都知道《詩經》的名句:“碩鼠碩鼠,無食我黍”,其實指的就是這種作物。
黃米粘性很高,常常用來做糕,古人也用它來做膠,比如前面提到粘鞋的黍膠。
由此可知,“黎”字通“黍”。
黍有三大特性,其一:數量眾多。其二,粘性高,常用來粘鞋。引申意義就是地位卑下。其三,顏色偏黃,製成膠後偏黑。
“黍”(黎)的前兩個特性跟平民的特點正好可以類比:平民也是其一數量多,其二地位卑賤。故而眾多的平民被稱為黎民。
至於黍的第三個特性,也被用在百姓身上,那就是老用“黑色”來表示平民百姓。比如“黔黎”“黎元(玄)”都是百姓的意思,也都有黑色的意思。我們知道百姓也被稱為“黔首”,黔就是黑色的意思。而黔和黎是一個意思,可以互文。
至此,我們就明白為什麼會把平民稱為“黎民”。
-
14 # 歷史上那些人那些事兒
今天這麼說說黎民百姓是怎麼來的,在戰國以前百姓就是有姓之人,姓這個字分開來就是女生,也就是說什麼樣的女人生的或者是哪的女人生的就會有一個什麼樣的姓。黃帝的母親住在姬水邊上黃帝就姓姬,舜的母親住在姚虛的地方,舜就姓姚,在那個時候,兒子並不一定跟著父親姓。黃帝,就給他的後代分別賜的12個不同的姓。 所以那時候有姓的都是王公貴族百姓也就是百官,一般的平民不知道的老祖宗的媽媽在哪裡住的,老祖宗有無權無勢,於是就夠不上百姓。只能說是黎民或者稱為庶民。
再到了戰國以後,貴族和奴隸之間出現了一個既不是貴族也不是奴隸的階層,他們的人數慢慢的多了起來,因為他們也有姓,並且,姓氏還很多。這樣,百姓和黎民庶就變成一回事了,就有了黎民百姓的詞語。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說,在幾千年前黃河流域有幾個大的部落,黃帝和炎帝族,夷族和九黎族,他們之間經過多年的戰爭。黃帝和炎帝部落聯盟戰勝了九黎族,其中黃帝炎帝和彝族三個部落的聯盟,有大約100個氏族構成。因此就統稱百姓。而在戰爭中抓走的九黎族俘虜就稱作黎民。 而到了西周時期百姓就成為了貴族的通常,裡面就包括了自由民,奴隸。與百姓形成了相互對立的階級。
到了春秋末期,隨著宗法制的破壞土地私有制的出現百姓的地位就逐漸降低,他們那大部分人也降到黎民中的行列中來。黎民百姓就是一個意思了。
回覆列表
在古代的時候,“黎民”和“百姓”是分開的。
黎民指的是身份低賤的人;
而百姓是指身份高貴的人。
那麼這兩個差距很大的詞,又是怎麼合併起來形容普通人的呢?
相傳在炎黃大戰蚩尤的時候,剛開始蚩尤加上九黎族打敗了炎帝;
然後炎帝又去找到黃帝一起,打敗了蚩尤和九黎族。
結果九黎族的人就成為了低賤的人,簡陳“黎民”了 。
而“百姓”是指十分高貴的貴族。
因為一個大部落,或者一個國家就是一個氏族。
而一個氏族裡,有姓的也就是一百來個人,所以只有貴族才配有姓,才有“百姓”之稱。
但是隨著歷史的程序,有許多的“黎民”卻翻身成為了普通人,而很多“百姓”也落魄成了普通人。
所以後來就將“黎民”和“百姓”合起來使用,統稱為普通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