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劍雄品評文史經濟

    孔子是一位倡導積極入世的儒家領袖,但卻不贊成毫無原則、毫無底線入世的理念。題中之話出自《論語·泰伯》。原句是這樣的,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也,恥也。

    “劍雄品評”認為:上文翻譯過來就是:人應堅定信念而努力好學,一生堅守良好的道德規範。不擅入危險的國家、不居住混亂的地方。如果天下天清雲廓就積極入仕,如果天下黑暗無道就退隱在野。天下大治清明,你還活得窮困潦倒,這是你的恥辱;如果天下黑暗無道,你卻活得富貴驕奢,這也是你的恥辱。

    孔子認為,名士是要積極面對政治和社會的,在入世前,要準備鍛造好良好的品行和淵博的知識和精練的才幹。入世前,需觀察想要進入的國家,政治上是否清明如水?百姓是否安居樂業?環境是否和諧安祥?如果都是,則積極去輔佐君王,造福百姓。

    如果不是,則應該潔身自好,退出該國,保護自己,等待可以介入的時機。天下雲清空明,你還活得貧困拮据,那麼你自身的品行和才幹肯定大有問題,要麼眼光拙劣、要麼才能低下。如果天下腐敗無道,你卻活得窮極奢欲,那麼你的品行也是有問題的,要麼與無道的統治者同流合汙、臭味相投,要麼在民間中招搖撞騙、爾虞我詐。

    所以,貧窮和潦倒並不是恥辱的原因。核心是你得會觀察和評估社會和政治的狀況。不可想當然的入世。否則就會適得其返、損德壞才、恥辱於世、不算名士。

  • 2 # 中上行

    “邦有道,貧且賤,恥也”,社會公平,公正,社會正常,而你活得貧且賤。是恥辱。與後句“幫無道,富而貴,恥也。”社會無道混亂,而你活得富有而高貴,是恥辱。

    這是一句勉勵,公務員,大公無私,不要利用權利獲取財富,與高貴。將社會責任放在頭位。

    而事實邦有道,無道對部份人來說與富貴並沒多大關係。天下亂老百姓發財的比例要多些,天下治當官的發財多些。

  • 3 # 系統觀天下

    如果國家政治清明,社會各方面合理而有秩序,就跟現在這樣,只要你肯努力就能賺到錢,但你卻仍然貧窮,活得低賤,那就是你自己恥辱,怨不得國家,也怨不得別人。但如果國家黑暗渾噩,而你卻大富大貴,(如民國,美國等),那你獲得財富的渠道一定不正,你肯定使用了不正當的手段,或走後門搞關係,或是個惡霸,欺壓百姓,所以國家黑暗你也大富大貴那也是你的恥辱。

  • 4 # 千千千里馬

    “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這句話,我百度了一下,差點氣死我,居然百分之九十九的解釋是錯的,這已經是我最寬容的評價了,如果再嚴格一點,應該說有百分之一百二十的解釋都是錯誤的!什麼意思?會有那麼誇張嗎?

    當然不是。那就是說,不但這一輩子沒有一個是對的,就是下輩子,再下下輩子也不可能有正確的解釋!

    這話有什麼道理嗎?當然有。這裡我還真得提到一個傳奇人物和他的傳奇故事。

    這就是“神童江希張”1926年,只有9歲的他,居然寫出了一本《四書白話解說》,一下就轟動了全國,當時,大國學家康有為知道了,都驚奇不已,自告奮勇願意收這個神童為弟子。

    當然,9歲的江希張把《四書》註釋一遍,這當然難度很大,是不是造假?據江希張回憶說,確實不是他一人寫的,有個姓周的先生幫助很大,但是,大部分是自己寫的。

    後來的事實也證明,確實是江希張自己寫的。因為1933年,已經是一個有留學經歷的化工學家的江希張,決定重寫《四書白話解說》。1935年這部書出版了,也非常轟動當時。據說印刷了14版,數百萬冊,這個記錄在民國時代,那是非常驚人的。

    恰好,我這裡就有一本1988盜版印刷的《四書白話解說》這本書。

    那麼,江希張在《四書白話解說》裡是怎麼解釋“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這句話的呢?

    很遺憾告訴你,他的解釋與我們今天各位大神的解釋沒有多大區別。只是他的《四書白話解說》有個特點,就是每一章都有一個【章旨】是用來概括章節內容的。

    他對“篤信好學”這一章的【章旨】寫到:“這章孔子教人要有學有守”。語言非常精煉,也概括得非常好,但是,對於“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的解釋,我還是不滿意。江希張活了97歲,2004年去世於上海。

    從江希張到今天,你們算算,已經幾代人了?

    這涉及我的研究領域“科學閱讀”和“科學再閱讀經典”這些層面,所以,我必須要算算這筆賬。

    孔子在《論語-泰伯》裡這一章是這樣說的:

    “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我就不一一解釋,概括一下這句話的邏輯,說要點吧。

    一個君子,要好學並且要有原則。比如說,危機四伏的邦國,你就不要去了,去了也沒用,朝政亂象叢生的國家,你不必留戀安居。天下政治清明,你就出來大膽做事,沒有政通人和政治局面的時候,你就甘於寂寞吧,一旦國家政通人和,你還甘於寂寞,那是要引以為恥的,同樣,天下無道,你貪圖自己的榮華富貴,那也是無恥的。

    孔子為什麼強調依“道”行事?他在《論語-泰伯》這一章裡,說得還是非常清楚的。例如,他說:“如有周公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

    這就是說,你的本事雖然很好,但是,人品很自私,那麼,有一身的本事也就沒那麼可貴了。

    孔子還說:“三年學,不至於穀,不易得也”。

    這就是說,孔子對那些學習三年還沒有想過自己將來,是不是能夠做官的弟子,非常肯定他“篤學”精神的不容易。

    這就是說,孔子並不認為,讀了書,不管天下有道還是沒道,做官,並不是我們的唯一追求。孔子甚至也說:“邦無道,穀,恥也”。

    因此,“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主要是說,甘於寂寞,一定要看是為了百廢待興,還是為了助紂為虐,這是一個“守死善道”問題,即要有奮鬥終生的目標和信仰。

    以上我們是探討了一下“經典閱讀”。下面我們看看實踐吧。

    例如諸葛亮,沒人請他做事,當時也確實是一個“邦無道”的時代,所以,諸葛亮就“隱”起來了。而且,劉備請他他都不太相信。但是人家劉備是真心的,所以,諸葛亮也就不隱了,跟劉備“富貴”去啊。

    唐代安史之亂爆發以後,唐玄宗逃四川,兒子唐肅宗逃靈州方向,然後稱帝。但是,他身邊沒有宰相之才,怎麼辦?請大神啊,第一人選就是自己的老師李泌。請來李泌,李泌當然高興,連忙獻計怎麼把安祿山一舉打敗。李泌提出一個非常精彩的戰略,那就是叫現在的寧夏這個地方的“北庭節度使”去攻打安祿山的老巢范陽,隴右節度使正面迎擊安祿山的兩京勢力,加上其它軍事集團的配合,安祿山不戰自敗。唐肅宗一聽,這戰略太好了。準備實施,可是,過了一段時間,唐肅宗又不提這個軍事戰略了。李泌覺得與唐肅宗的合作沒法繼續,於是藉口希望滿足隱居的願望,唐肅宗哪裡敢答應他自己隱居的請求啊,於是,二人都做出妥協,唐肅宗答應李泌可以隱居,李泌答應收復長安以後立即隱居。

    後來平定安史之亂的實踐證明,唐肅宗,只有正面迎擊安祿山,急於收復兩京的戰略,成本高代價大,是一個失敗的路線。所以,安史之亂持續了八年之久,給國家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僅僅人口一項就減少了百分之六十六。

    唐肅宗死了以後,唐肅宗的兒子唐代宗又請李泌,李泌不能違抗君命啊,但是,李泌發現,與唐代宗也無法合作。於是又隱居去了。

    一直到唐肅宗的孫子唐德宗時代,李泌才得以與唐德宗密切合作,因此,有了唐德宗時代的一次小復興“貞元之治”。

    李泌就是一個典型的“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的實踐例子。

    那就是說,如果人家請你,你還得看能不能合作成功,如果無法合作成功,不如別去添亂,如果一定能夠合作成功,那就必須鞠躬盡瘁。

    如果按照各位大神的理解,“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那麼,首先孔子自己的實踐就無法說明他的“道理”了,你想想,孔子周遊列國,富貴了嗎?

    我們打一個大家都能明白的比喻,不如說,你自己都考不上大學,結果,天天對學生說,考不上大學,可恥啊,你說說,這說得過去嗎?那麼,能不能說“考不上大學可恥”這樣的話?那肯定可以啊,如果你有這個能力的情況下,是不是?我本來就沒有這個能力,不考大學,還可以有別的選擇是不是?今天如此,古代也應該是這樣啊,這不會是為孔子辯護吧。

    古人的語言表達,不是我們現代邏輯性很強的語言表達,而是比喻性的語言,這種語言,需要我們按照他的邏輯訴求去整理一下。所以,我們為“貧且賤”加了一個“甘於”的條件。一個是因為“天下無道”甘於貧賤,那叫“貧賤不能移”。但是,天下太平了,政治清明瞭,你還是一幅“貧賤不能移”的心態,那不是明著要對不起社會嗎?

    當然,社會政治再清明,也不是所有努力了的人都可以富貴的。

    只要你在做自己努力的事情,富國也好,寂寞也好,不忘初心就好。孔子最擔心的,可能就是隻有初心沒有勇於到社會實踐中去的那些人。所以,“貧賤不能移”的高風亮節,在政治清明的情況下,很可能只是一個冰冷的“旁觀者”,那不是反而要我們引以為恥的嗎?

    就這個意義上來說,孔子“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的警告,對我們是有偉大啟示的。我們本來就不應該是一個旁觀者,我們應該有一種主人翁的精神。

    孔子也絕對不會因為你沒有升官發財而看不起你的。但是,你永遠都是一個旁觀者,孔子肯定要罵你。

    閱讀古代文獻,我們目前最大的一個障礙,不是我們距離古代有多少歷史距離的問題,而是我們的思維缺乏邏輯而太多感性的想象了。或者把邏輯和想象混淆不清。

  • 5 # n是名n

    首先,我認為孔子的這些話,是說給那些“學”到一定程度的人聽的。如果看了這句話,第一反應是:“貧且賤,恥也?TMD,老子窮成這樣,孔老二你還敢罵我!”那這個就完了。

    當我們“學”到,心態正常,願意接受正面教育,同時也具備了一定能力的時候,這時,面對社會實踐,會有一個責任問題:優先解決社會問題,還是優先解決個人問題。

    “邦有道”的時候,積極的參與,和社會一起實現共盈,通俗的講就是努力賺錢。“貧”指經濟問題對映學識的應用,“賤”指地位問題對映心境修養,都是以個人問題為主。

    “邦無道”的時候,不一定非要去“歸隱”。只是不能安於自身的富貴,甚至更要積極的投入到對“邦之道”的改造上,包括“歸隱”這種手段,也是一種不妥協的,積極的做法。用甘地的話說,這叫“非暴力不合作”。孔子是不會勸人“去造反吧”的,因為造反有大風險,有興趣可以自己幹,但這種事不能去教別人。

    尊重他人、尊重生命,是不會教唆別人造反的,而教唆別人造反的,沒一個好東西。

    所以孔子這些話的力度拿捏非常準確,態度也很鮮明,只要不是成心找茬,也不難理解。

  • 6 # 繁星國學

    孔子這段話共四句話,三層意思。第一句話就是第一層意思:主要是講作為一名君子,應該堅守道義,他用篤信好學來講述君子以守死來善其道。第二、三句話是第二層意思:君子守道,對那些不能有道而治的國家、政權不與其同流,保持自身高潔。第四句話是第三層意思:如果遇到了清明君主,國家依道而治,而自己卻沒有可行之道,可做之事;國家無道,而不能保守自己的氣節,這樣的人是碌碌無為的庸人,不能稱之為士的。

    朱熹對“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這句話的註解是“世治而無可行之道,世亂而無能守之節,碌碌庸人,不足以為士矣,可恥之甚也”。(中華書局出版的《四書章句集註》朱熹)

    通讀上下文和對照朱熹的註解之後,我們可以看出,孔子所說的可恥的不是說因為那些人貧窮和地位低賤,而是他們在有道之邦卻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施展不了自己的才能,這是可恥的。

    孔子所說有道之邦指的是政治清明、治國有方、賢人可以得到重用的時代和國家。他認為,在這樣的時代和國家裡,人人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那個位置,做自己能做的事情,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懷才不遇是因為沒有好的環境和機會,但是如果有良好環境和機遇,還不能展露自己的才能,那就說明是自己的問題了,是自己沒有一己之道或一技之能,這確實是很可恥的一件事情了。

    現在由於網路的迅速發展,讀書也變得形式多樣靈活,尤其是網路上好多碎片化的知識和對古籍的解讀。這當然有其方便的一面,但是,也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比如準確性不夠等,所以,在讀《論語》這樣的古典書籍時,最好還是讀原文,註解最好也讀大家公認的解釋比較中肯的版本。推薦大家如果讀《論語》,還是選擇朱熹注的版本,這個是公認的解釋的比較客觀,接近原意的一版。

    不知道這樣回答是否講得清楚,能否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發。

  • 7 # 卜耐夫哲學

    邦有道,貧且賤,恥也——何耶?

    孔子乃說:天下若有了君子的無為而治,而夭下所有的貧窘與劣賤,也就都禁絕了。

    (勿將“恥”字,解為“可恥”而了!你比如,你罵人不肖為“可恥,或無恥”,那麼,有人以“有恥”來褒獎於你,你樂意嗎!恥者,封閉,堵塞,禁絕也)。

  • 8 # 智知集首席導師智鵬

    子曰:“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意指國家政治清明時,仍然貧窮卑賤不能有所作為,是可恥的;國家政治混亂時,仍然居高位又富有,也是可恥的。所以在這個政治清明的時代,成長自己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有所作為,絕不能貧窮和卑賤。

  • 9 # 七月流火140400643

    這句話出自《論語 泰伯》,原文是: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踐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這段話的意思並不難以理解,很明顯是“無道則隱”“有道則顯”的意思。

    看了一些朋友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很受啟發,謝謝所有回答問題的朋友們。見到有位朋友說:“老子者窮成這樣了,孔老二還罵我賤!”看了之後,不覺笑了。孔子的這句話,可能說的真不是你。因為孔子說的任何的話,都是有適用範圍的。說白了,孔子的話,當然是說給學生聽的。他培養學生的目的,是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目的的。他培養的是未來的官員。他是說,如果國家政治清明,你是我的學生卻過著貧賤的生活,那是你的恥辱,當然也是我的恥辱。你的恥辱在於你沒能力為社會做貢獻而取得富貴,我的恥辱在於,我沒本事教好你,使你不能通達。

    如果國家政治混亂無道的時候,你出來做官,成就了自己的富貴。你就成了混亂政治的幫兇。這是你的恥辱,也是我的恥辱。你的恥辱是因為你成了一個無德的小人,我恥辱是你是我的學生。

    朱熹對這兩句“對危邦不入,亂邦不居”的解釋是這樣的:君子見危授命,則仕危邦者,無可去之義,在外則不入可也。亂邦未危,而刑政紀綱紊矣,故潔其身而去之。

    如果你是個君子,你又恰好在這個危險的國家裡當官,國家有難的時候,你不可能離開。這樣,你自己就危險了。如果你不在這個國家,看到它的危險,不去就可以了。如果你已經居住在這樣的國家裡,沒當官,看到政治混亂了,就要趕快離開。

    朱熹對兩個“恥也”的解釋是這樣:世治而無可行之道,亂世而無能守之節,碌碌庸人,不足以為士矣,可恥之甚也。也就是說,國家大發展的時期,需要你為國家做貢獻的時候,你沒有辦事拿出來。當國家混亂,坑蒙拐騙橫行的時候,你不能堅守氣節,忍耐貧困,而是出來坑蒙拐騙,以取富貴。這樣的人,是可恥的。

    以上這些註釋就可看出,這句話是對士這個階層說的。而不是對社會全體人員說的。這裡的“入”也好,“居”也好,貧賤,富貴,都是與士這個階層在政治上的做為相關聯。《論語》並不是一散亂的語言的集合,它的每一章,還是有個主題的。這則的前一句是:子曰:三年學,不至於谷,不易得也。意思說,如果在我這兒學了三年,還不能當拿一份奉祿(谷),是很難找到的。其後一句則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這上下三句意思上的聯絡是非常明顯的。

    貧且踐與富且貴,是不同的概念,貧富,是表示對財富的擁有;貴賤代表的是政治地位的高低。雖然貧與賤常常聯在一起,但貧不一定就賤。比如當官就可稱為貴,當官又很窮的人也有,比如明朝的海瑞,清末的張之洞,他們這種情況,稱之為“清貴。”清貴也是貴,但不富。

    從這段話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孔子政治哲學的一個特點。既天下有道,天下無道的決定權取決於君王。而孔子儒家對自己人生定位,就是君王的輔助者,而不是自己做君王。如果這樣的定位改變之後,是可以自己去取天下,從而以天道行事的。但孔子的思想中顯然是沒有想到這一層。這也怪不得孔子,因為社會的發展,還沒有到那一步,任何偉大的思想家,都只能站在他那個時代上思想,遠遠超越於時代的,可能不是思想家,而是“神經病”。

    孔子的時代,天下或是諸候之間的權利更迭,都是在貴族之間進行的。沒有平民直接取得政權的先例。之所以沒有,是因為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的思想認識還沒有達到這一步。這個問題直到孔子之後三百年左右才出現第一個草根取得政權的例子。這就是劉邦建立的漢朝。

    可能正是因為儒家學說對自身的這種定位,才使得它在後來成為封建王朝的官方哲學。因為在這樣的哲學思想之下。王朝的官員們失去了體制內奪取正權的理論依據。

  • 10 # 抱朴園盆景匠人

    此語出自《論語 泰伯》,原文是: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踐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這段話的意思個人認為是針對 士 這個階層而言之。“無道則隱”“有道則顯”之意!今還有 士 嗎?因此 無論貧賤富貴,沒有氣節是最可恥!

  • 11 # 煮茶聞書香

    其實這句話聯絡上下文就很好理解了:“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整句話可以這麼理解:信仰堅定,好學不輟,堅守善道,發生騷亂的地方不要去,不要在混亂的國家待下去,一個國家遵守治國理政的大道就去參政,國家沒有按照大道理國治民就隱居。如果一個國家國泰民安,而自己貪圖安貧之樂而不參與輔國是錯誤的,而國家治理混亂自己卻非常安逸也是錯誤的

  • 12 # 使用者62564438606

    引用《論語學釋》的解讀分享給大家。

    8.13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師:這個比較簡單。篤信啥意思?

    德止:深信不疑。

    無餘:堅持正知正見吧?

    師:守死善道呢?

    無餘:不退步。

    師:好學呢?

    無餘:堅持修行。

    師:啥叫篤信啊?

    無餘:篤信到底是貶義還是褒義?

    眾:褒義。

    師:今年中午的時候,不帶說對於修行而言感覺什麼最重要啊?

    不帶:信。

    師:對,信。什麼叫“篤信”,就是深信,深信什麼呢?深信因果。不是深信別的,深信因果,這個最重要。“好學”,不是好學習,好知識,好學問,而是修習智慧,要“讀誦大乘”。什麼是“守死善道”呢?孔子是怎麼說的呢?“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這句話裡面講的就是善道,明白嗎?用個“死”字形容至死方休,死而後已。守一輩子一直到死,就叫做“守死”。守死和死守不一樣。死守沒說守到死,守死是守到死。孔子說這個話的時候肯定拍桌子了,死都提上了,還不拍桌子嗎?肯定很嚴厲啊!

    “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不去危險的國家,不住在戰亂的國家。國家政治清明之時,應該為國家服務,有所表現;天下無道,政治混亂就隱居。

    “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這句看似簡單,實際上是難點,誰翻譯一下?

    無餘:國家如果是有道的,政治清明,這個時候,你卻混得很差,沒錢、沒地位,那麼你應該感到羞恥,因為這說明你或者懶惰,或者無能;反過來說,如果一個國家是無道的,政治昏暗,官員腐敗成風,這個時候你卻混得很好,有錢有地位,那麼你應該感到羞恥,因為這說明你的財富和地位來路不正。

    師:以往的學者們基本上也都是這樣翻譯的。封建階級把人的等級分為士、農、工、商,所以一般人認為農、工、商是賤業,覺得孔子的意思是在國家政治清明的時候不應從事賤業,應該去當官報效國家。我們要知道,職業無高低貴賤之分,那孔聖人會瞧不起農民、工人和商人嗎?當然不會!再者,《論語》全篇都是雅言,怎麼會有歧視或者侮辱性的語言呢?所以,貧、賤不是貧窮與下賤的意思。

    貧,我前面講過,不是沒錢,沒錢是窮。貧是舍財、佈施,這裡可譯為慈善。賤是貝加戔,貝是錢,戔通箋,書箋,意思是座右銘或者銘刻在心。那“賤”字什麼意思呢?愛錢愛到骨子裡的人,也就是拜金主義者或者說惜財如命的人。那既然惜財如命為什麼還去做慈善呢?圖名!所以叫“貧且賤”。

    富是有錢,貴不是貴族,是高貴。貴字上面是中,代表中心、原則;一代表大地、地平線;貝是錢,在貴字中位置最低。組合起來意思就是把錢擺在心中最低位置的人為貴,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視金錢如糞土,這樣的品格為貴。以為成為富豪就可以高人一等,可以顯示自己比別人高貴,這叫“富且貴”。

    事實上,人,越付出品格就越高潔,內心就越富有,叫做越貧越貴;越賺錢就越愛錢,內心就越不滿足,叫做越富越賤。

    所以“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國家安定,人民富裕,你去做慈善,但如果你做慈善的目的只是為了圖慈善家的美名,那麼這種行為是可恥的;如果國家動盪,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你卻拼命追求財富來顯示自己高人一等,這種行為也是可恥的。

    (眾人讚歎不已。)

  • 13 # 心安1483293

    邦有道,貧且踐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本人斷章取義理解為孔子告誡帝王(統治者):邦即有道,而民貧且賤應是帝王(統治者)之恥也;邦即無道,而帝王(統治者)富且貴,民卻貧且賤,也應是帝王(統治者)之恥也。

  • 14 # 點藝神客

    首先得定義一下邦這個概念!邦,大指國,小指集團、團體……然後說道含義,指的是仁義道德了!到這裡其意很明瞭,那就是說:“身處的這個地方(國、集團、團體……)是個講仁義道德的地方而你不窮和下賤,是一件恥辱的事情!”這句話講了外因條件!僅此而已!想太複雜的人是蠢材了!

  • 15 # 湘西007

    什麼時代了,還咬文嚼字的。還有幾人信奉那一套?現在網路時代,文化氾濫。基本上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世界觀。專攻四書五經的歷史都結束一百多年了。

    感覺光說不練假把式的孔夫子現在沒什麼人說了。網路裡多一點的是王陽明,曾國藩之類有著立功於世的文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扁桃體有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