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妞妞桑的幸福生活

    誤殺這部電影演員演技線上,但是最後的劇情我有點迷,如果男主角最後自首,那豈不是認證了全家人作偽證,豈不是害了全家。

  • 2 # 01大雜會

    由《唐人街探案》系列導演陳思誠監製,馬來西亞籍導演柯汶利執導,肖央、譚卓、陳沖、姜皓文領銜主演,秦沛特邀出演的犯罪題材新片《誤殺》將於12月13日全國公映。影片12月3日在漢進行點映,環環相扣的推理戲讓觀眾觀影時絲毫不敢分神,“年度燒腦電影無疑了。”

    電影《誤殺》將故事背景放置在東南亞國家,肖央飾演一個移民家庭的男主人李維傑,身無長物的他年過40仍生活拮据,他的人生最大愛好就是看懸疑推理電影,揭秘離奇故事。雖然不是成功人士,但好在李維傑與老婆及兩個女兒感情深厚,一家人的小日子也算其樂融融。遺憾的是,就在李維傑沉浸在這小小的幸福中時,意外不請自來。他的女兒慘遭富家子欺凌,並錯手將之誤殺,李維傑若想要保護妻子、女兒,就必須靠自己看過的1000部電影的積累,用縝密的邏輯為家人制造完美的不在場證據。

    向來以喜劇人形象出現的肖央,在《誤殺》中第一次飾演了一位隱忍又善良的父親,不管是與“妻子”譚卓的對手戲,還是與富家子母親、警局高官陳沖的“正面拼演技”,表現都極為搶眼。而身為影后級演員的陳沖,也在配角的戲份裡爆發了不遜於主角的光彩,演活了一個強硬又虛弱的母親形象,用自己出色的創作能力為電影大加分。如果你是懸疑片粉絲,自認智商很高,那歡迎你加入本期“看楚天·光影年”觀影團,接受“燒腦”電影《誤殺》向你發出的挑戰:是的,你已經知道了誰是兇手,那你能猜到他到底是如何脫罪的嗎?

  • 3 # 勇遠的北極星

    正是因為《誤殺》將背景放在泰國,所以原版中的精髓就可以完全拿過來,不用去做一些本末倒置的工作。

      故事和原版幾乎同出一轍,男孩的父親是議員、母親是警察局長,為非作歹、無所顧忌;

      男孩下藥傷害女孩並拍攝影片以作威脅,上門挑釁、在失控中被正當防衛的母女二人誤殺;

      肖央飾演的李維傑,為了維護女兒,捍衛家人,李維傑埋屍掩蓋一切證據,在時間與空間的交錯縫隙中,與警方在身心層面,展開了殊死一搏的較量。

      一聽起來,就異常帶感!而電影也做到了,將血淋淋的事實完完整整的擺在你眼前,不進行一刀影響電影節奏的閹割。這同樣給了其他翻拍電影啟發。

      故事更加合理性

      受眾不同,故事也因此有了輕微改編“當你看完一千部以上的電影,你會發現世界上沒有什麼離奇的事。”“當你破過一千個以上的案子,你會發現根本沒有完美的作案現場。”《誤殺》一開始的兩句話就確立了對立關係。加上電影中不斷穿插的拳擊鏡頭,營造了一種必須有一方勝利的局面,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原版中,女兒被檢察官的兒子拍下了換衣服的影片,以此受到了要挾,慌忙之下,母女過失殺人。父親回來後,為了保護家人,才展開了一系列的脫罪計劃。由於故事發生在印度,女性一直處於社會的最底端,一個影片的嚴重性往往不堪設想。但如果觀眾變成我們,故事主人翁也成為華人時,一經上映,肯定會有各種槓精上線。“被拍個影片就殺人?不能理解!”“一開始電影的動機就不對啊!”所以中國產《誤殺》在改編時,將女兒被偷拍換衣服影片的橋段,換成了被強暴,以此激發了事情的嚴重性,同時也讓故事中人物的行為動機,在我們眼中更加有說服力。另外一個改編,我也認為非常巧妙!原版中,確確實實是女兒過失殺人,女兒是兇手,最後一家人順順利利逃脫了法律制裁。但是中國產電影中,女兒的過失殺人成為假象,父親的刻意佈置讓自己成為真正的殺人兇手,最後自首,保護了家人。這一段的改編,不僅讓故事更具反轉性,敘事節奏更加緊密,同樣也成為遵循了“人性本善”的儒家思想。我一直相信,華人是崇尚“人性本善”和“真善美”的。比如《老大哥》的人物背景發生在歐美國家,我們見怪不怪,看得不亦樂乎;但如果引進中國,人性中的醜陋一旦透過華人的面孔被展現出來,我們會有本能的不舒服。(已經有多個撲街綜藝案例)

      這是因為儒家思想在我們這片土地上的影響。我記得很清楚,《爸爸去哪兒》第一季的“美”,因為第二季的“撕逼”讓其積攢的口碑迅速崩塌,第三季繼續變“美”才讓人們重新接受這個溫暖的節目。

      電影作品,也一樣。大家試想,如果最後父親真正保護了女兒,看似“為愛犯險”,實則是真正的兇手沒辦法受到制裁。那樣的社會,會安全嗎?

      毛孔都在演戲的實力派

      看陳沖、譚卓、肖央對戲簡直太爽了!好久沒有在大銀幕見到陳沖。這一次陳沖塑造了最強的“反派”形象,也像大家證明了寶刀未老、薑還是老的辣的真理。

      從意氣風發的神探,到囂張跋扈的警官,再到柔軟脆弱的母親,陳沖的演繹穩如泰山,每一個毛孔都在散發著角色的魅力。

      尤其在拷問一家人的嫌疑時,我的手都被劉衝的氣場嚇得緊緊攥著……

      另外譚卓飾演的母親,也實在讓人心疼。

      除了電視劇《延禧攻略》中飾演“高貴妃”曾放飛自我外。

      譚卓的電影作品從《Hello!樹先生》、《西小河的夏天》、《暴裂無聲》、《我不是藥神》再到《誤殺》,一直出演“悲情母親”。

      多希望譚卓能在電影作品中飾演一個幸福的母親。

      最值得誇讚的就是肖央!和以往肖央主演的喜劇電影完全不一樣了,這次有了突破和創新,非常值得肯定。肖央可以說是把小人物演繹的出神入化,不僅顛覆了自己,也顛覆了之前大家對他的認知!

      那句:“我沒有什麼本事,能做的,只有擋在你們前面” ,只讓我看到了一個作為父親的堅毅。

      其實去觀影之前,我特意又看了一遍印度原版,於是就越發感覺這部翻拍的《誤殺》既精緻又完整。《誤殺》並不單單是部懸疑片而已,裡邊其實也摻雜了各種元素。有父母對子女的教育,警察與“罪犯”的博弈,對社會問題的反諷,以及導演對人性的剖析。元素固然豐富,但始終沒有離開那個永恆不變的大主題——“愛”。可以說這是一個小人物為了保護家人保護女兒所做出的“驚天動地事”,讓社會明白即使再平凡的人,因為愛因為人性也能迸發出洪荒之力。

      《誤殺》電影觀後感影評【2】

      看過一千部電影的父親與偵破一千個案件的警察。父愛如山,擋住一切不幸;母愛如水,一切不可阻擋。電影的開頭,簡潔明瞭的為所有人物性格,身份,地位做了介紹和鋪墊。而事件的開始,就是平平和素察共同參加的夏令營。夏令營中,老師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相傳很久以前,國王老來得子,但這個孩子被巫師預言長大後會弒父奪位,於是國王狠心將幼小的王子棄之荒野,想讓他自生自滅,沒想到一個路過的農夫救了他,並將他撫養長大,王子長大後領導了一場反動,推翻了國王的統治並殺死了他,得知真相的他十分憤怒,一怒之下又殺死了扶養他的農夫。事後他又十分悔恨,他向大師請教該如何彌補。大師告訴他,只有建一個連鴿子都無法飛到的塔,才能減輕罪孽。於是他就修建了這座懺悔塔,日日懺悔,來減輕他的罪孽。”

      此時話音剛落,懺悔塔鐘聲敲響,鏡頭推到塔頂,放大,一群鴿子環繞,卻無法到達。故事,就在這座塔下展開。較量,也在故事中緩緩突出。

      劇中其實有兩種“較量”。平民百姓vs有勢權貴;父愛vs法律。

      先說說第一對較量。在電影中,一上來就是警察欺壓百姓,百姓只是敢怒不敢言。影片中這一點反覆出現,坤泰向百姓收取所謂“私了費用”時,維傑交保護費時,坤泰被匿名舉報後來動手打舉報人憤怒之下舉起槍想殺人時。以及片中很多小細節都透露出警察平日有多麼仗勢欺人,甚至片中明明平平才是受害人,但就因為誤殺的是警察局局長的兒子,馬維傑連報警都不敢。為什麼?因為他怕!不是怕坐牢!而是怕連坐牢的機會都沒有!因為這是警察局局長的兒子!

      兒子失蹤,拉蘊利用自己職位之便,動用全警局的資源找兒子,隨便就把馬維傑一家抓回警局審訊並施以暴力,帶領一眾警察拋刨祖墳,不管不顧百姓憤怒。這不是有權有勢的大人物與平民之間的較量是什麼?而社會底層的人,往往都是敢怒不敢言,並且影片中一句話很好揭示了這一點。“羊只要有草吃就夠了,根本就不在意誰在它們身上薅多少羊毛。”

      在這裡,又不得不提一下片中反覆出現的“羊”。羊在影片中一共出現了四次,算是個重要的線索和暗示,貫穿全片。影片英文名“sheep without a shepherd”直譯過來就是沒有牧羊人的羊。

      試想一下,沒有牧羊人的羊代表什麼?就是沒有法律保護的百姓,只能任由警察欺壓而無力反抗。羊,在佛教中代表愚蠢的凡人,在中代表替罪。影片中,李平在上課時,老師講到“羊這種動物視力很不好,所以只要脫離了群體,單獨行動就很可能被殺掉”。

      我想,在這裡就暗指未完全成長的青少年。而替罪這一含義也反覆體現,當馬維傑為朋友打抱不平情急之下踢了坤泰一腳,而坤泰怒火中燒舉起槍馬上就要開槍但被人攔下最後只能打死一隻羊時,替罪的含義展露無遺。最後片中出現了活羊,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它沒有替罪!就代表著終將有人死亡!而死亡的人就是馬維傑。即使最後,也鬥不過有勢力的警察局局長,政府議員,被安排的明明白白,和素察一樣被活埋。

      再來說一下第二對較量。法律與父愛。父愛偉大麼?當然偉大!片中馬維傑到寺廟三次,第一次佈施,大師收下後賜予他健康快樂,第二次佈施,大師只是搖搖頭,並沒有收下,並說道“善惡皆有果”,第三次,與素察父母見面,他只說了一句“我是個沒用的人,但如果有人要傷害我的家人,我會用盡一切辦法保護她們”影片最後的一段採訪,很多人都說馬維傑應該無罪釋放。大家都知道了真相。大家都不相信法律了。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繞回去,還是權貴大過法,但真的能大過法麼?答案就是不可能。

      再看看演員,這個劇本真的太適合肖央了。沉穩的父愛和對於女兒的心疼,對這個家的責任,丈夫的擔當,他表現的淋漓盡致。譚卓與陳沖,兩位截然不同的母親,一個是溫婉賢淑的家庭主婦,一個是殺伐決絕的警局局長。不同的處境。同樣的母愛。同臺飆戲的感覺真的讓人歎為觀止。印象最深的一句臺詞就是“有些孩子是孩子,有些孩子是禽獸”。陳沖的眼神非常精準。讓人一眼就不寒而慄。蒙太奇的展現手法讓這部電影碎片化又節奏緊湊。最後的雨夜應該是致敬《肖申克的救贖》。最後的採訪,馬維傑到底是不是個好人。最後一個鏡頭,只一個眼神就夠了,此刻任何臺詞都是多餘。

      最後,我不免想起多年前很喜歡的一部電影。就用它作為這個影評的結尾吧。《全民目擊》最後用一個故事揭示了主題和真相。故事是這樣的。

      傳說龍背牆不是一面牆,而是一座山。遠古的南海龍王老來得子,所以對小龍王寵愛有加,但小龍王淘氣任性,到處惹禍。直到有一天,他真的闖出了大禍,失手燒掉了天庭神龕,慌亂中的小龍王回到家裡,天庭自然不會放過他,南海龍王為了救兒子,他冒替小龍王,趴在盤龍山下,接受雷電的擊打。眼看父親被燒的遍體鱗傷,奄奄一息,小龍王悔恨愧疚,他一下衝出來,要承擔這個懲罰,龍王為了阻止兒子,便一頭撞向身旁的金剛壁,當場死去。“養不教,父之過”,南海龍王認為自己死得其所,死後,他的屍體便化作龍背山,經過這場災難之後,小龍王幡然醒悟,終生恪守本分,與人為善。後人將龍背山改稱為龍背牆,是因為這面牆,擋住了小龍王所有的罪行,故此,後人稱為龍背牆。

      電影《誤殺》最後的馬維傑也同樣擔下所有罪行,並告訴自己的女兒,他有多麼愛她。最後的結尾,用馬維傑的一段獨白結束。

      “爸爸是個沒什麼用的男人,但遇到事情一定會擋在你們身前。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你和我漸漸有些疏遠,你不再像小時候一樣信任我,沒想到我們之間竟是以這樣的方式重新獲得信任。未來

  • 4 # 半糖漿果1

    最近才去看了《誤殺》這部劇,說實話,對於肖央的演技,我是認可的,他也算是一個跨界的演員了吧,筷子兄弟的時候,他唱的歌我都挺喜歡的!

    影片裡警察局長的兒子專橫跋扈,欺辱了李維傑的女兒,還拍了影片並以此來要挾李維傑的女兒平平。平平的媽媽發現了女兒的不對勁,得知自己的女兒被人欺辱,決定陪女兒一起去見這個警察局長的兒子素察,在一番爭奪過程中,平平誤殺了素察,而此時在看打泰拳的李維傑發現家裡沒人接電話,便知道家裡出事了,趕回家中,才知道自己的女兒被人欺辱,並且自己的女兒誤殺警察局長的兒子,李維傑曾親眼目睹了督察長濫用私刑,知道法律無用,為了維護自己的妻女,李維傑做了一場完美的不在場證據,與警察局來了一場身心的殊死較量。

    其實,我看過很多類似的影視劇,總覺得畫素察這種人就該死,可仔細想想素察的結果是誰造成的,他爸爸是工作至上,媽媽對他是一貫的縱容,從來沒有告訴他,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該做,什麼不能做,正是這種對於孩子的疏忽與管教,才讓兒子有了這樣的結局。而李維傑作為一個父親,對於自己的女兒,他也是知之甚少,可你能說他不愛自己的女兒嗎?不,他很愛自己的女兒,只是當女兒越發的長大,他就越發的不知道自己該怎麼去跟女兒交流了。而平平從來也沒有認真的去跟自己的爸爸交流過,兩句不合就開始發脾氣,就像影片最後李維傑說的,想不到他們倆竟是因為一件殺人事件才找回了往日的信任,我想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吧,一家人需要用這樣一件事來找回彼此之間的信任!

    影片中有一個片段,我真的覺得很感動,就是當兩個母親為了自己的子女對峙的時候,那個場景對於我來說,是挺震撼的!

    很多人犯法都覺得自己是情有可原的,或許在觀眾看來,的確是情有可原,可是法律沒有情可講,站在人情角度來說,我不希望李維傑被抓,可站在法律的角度來說,他必須為自己的錯承擔法律責任,即便人不是他殺的,他也在後來的行為中成為了幫兇。影片中的結尾,記者採訪了李維傑的好朋友頌恩,對於李維傑殺人這一事件有什麼看法,他沒有回答,可從他的眼神中,我看到了,他對於李維傑的失望,也夾雜著一些對於自己的失望吧。

    總之,我覺得這部電影演員演技線上,劇情線上,值得一看

  • 5 # 電影第一臺

    讓我們來心平氣和地談論一下:《誤殺》,我為什麼覺得它的故事講得不好。

    剛看完的時候,我直覺給我的答案是——節奏不好。然而這個答案不夠好,至少不夠準確。我又重新看了一遍《誤殺瞞天記》,我認為原因在這樣幾個方面。

    鏡頭語言太刻意

    故事不能這樣講述——所有人都知道接下來會發生點什麼——這是不對的。你要留出懸念——這是故事的基本——但你不能讓所有人都知道即將有“懸念”。

    你得用同樣自然的鏡頭,讓有心人發現“懸念”,讓沒那麼有心的人略過去。讓略過去的人自己去找答案。

    這一點《誤殺》做得很差。

    2.不夠心平氣和。

    如果你對比過《誤殺瞞天記》,我想你會知道我在說什麼。《瞞天記》在前面漫長(40分鐘)的敘述中,鋪墊了後續劇情需要的要素,而《誤殺》沒有這樣做。

    比如,為什麼主角會到小湖棄車?

    《瞞天記》的鋪陳中,告訴了觀眾——這個湖是從小舅子那裡得知的。而《誤殺》,僅僅是因為《瞞天記》是拋車到湖中,所以主角才這樣幹。

    這是不對的,導演不能假設觀眾已經看過了《瞞天記》,不能假設棄車到湖中是一個不需要理由的選擇。

    3.不夠有勇氣。

    為什麼不能做到心平氣和?我想了很多方面的原因,比如類似的中國產電影怎麼做的,別的商業片怎麼做的……

    但我依然認為根本在於:不夠有勇氣。

    《瞞天記》花了40分鐘才讓電影有一個小高潮,《誤殺》卻著急忙慌地把人給埋了。我沒有去查《誤殺》花了多久殺的人,我只記得它發生地太快了,一切意外看起來就像在“刻意意外”。

    因為導演知道這個意外,導演假設觀眾知道這個意外,所以就能夠讓“意外”發生地這麼倉促嗎?

    就好像新婚當晚,所有人都知道會發生什麼,賓客就應該早早散夥讓一對新人趕緊幹“正事”嗎?

    鬧新房也是正事好嗎!

    《誤殺》太急躁的結果,就是讓我忍不住在影院裡回想《瞞天記》是怎麼鋪陳劇情的,我根本沒辦法被眼前的劇情說服。

    這就是沒勇氣。因為你連讓觀眾等一段時間的膽量都沒有!想想皮克斯的《機器人總動員》吧,作為一部目標觀眾是小孩子的動畫電影,它居然敢讓影片的前40分鐘一句臺詞都沒有。

    4.沒有聚焦主要矛盾。

    為什麼很簡單的“兩個家庭守護者之間的戰爭”,非要在其中加上別的矛盾來煽情?

    太尬了。

    青春期的家庭矛盾,在其中除了拖劇情的後腿,還能起到什麼作用?當然,我明白導演的考慮可能是:讓青年父母們也能有共情,即對青春期叛逆的無奈。

    但是,我要說但是,主要的劇情矛盾,鋪陳的不夠,為什麼還要花精力在副線上?

    觀看《誤殺》期間,我有幾次離開電影院的衝動。

    救救孩子!青春期叛逆,不是拿來煽情的。一個小學沒畢業的父親,熱愛看電影,他為什麼說話比文學教授還酸?這裡面沒有問題嗎?

    問題就這麼些,但我依然得說:影片最後的幾分鐘拯救了這部劇。主角自首,並且成功越獄,這讓我看到了編劇的巧思。

    至少,它讓我不後悔在電影院裡乾等一個小時。

    這才是我想說的,一個故事,一個原型,如果既想傍著原作的大腿,還想討好觀眾,那結果只能是讓人感覺——我在演啊,我在努力地演啊……故事節奏會被破壞地一塌糊塗。

    但一旦不再想著傍大腿,一旦遵循故事的內在邏輯,而非外在表現,編出來的劇情,很吸引人。

    其實,這不是《誤殺》一個人的鍋:整個電影市場,甚至整個媒體、真實社會都充斥著急躁、焦慮。

  • 6 # 歸湖先生

    昨天晚上剛剛看完,之前一直是看關於本劇的“傳說”。

    個人感覺沒有“傳說”中的那麼精彩,可能是看過了《誤殺瞞天記》的緣故吧,這部劇劇情也沒有那麼緊張激烈,肖陽的演技更談不上“傳神”,就是一部普通水準的電影,尤其是最後自首那部分,還有點畫蛇添足的感覺。

    可能是為了“社會價值觀”吧,讓老百姓知道無論什麼原因,觸犯法律都要受到懲罰!所以電影必須要那樣結尾。

    在中國內地市場,沒有這種價值觀的電影便無法上映。

    還記得劉青雲演的《奪命金》,內地又換了一個結尾才能上映。

    韓影《親切的金子》和《新世界》這種電影,中國內地導演是絕對不會拍出這樣的結尾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若不用為生活奔波,若不執著愛情,若不為親友牽掛,擁有足夠資源,你會去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