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煜哥說石頭

    中國的國學文化博大精深,而道德經被喻為世界上的“萬經之首”,足以說明道德經所包含的內容有多麼的豐富和深邃,我深感在未來的日子裡應該更認真並且不斷的反覆學習道德經,才有可能更多的瞭解到國學精髓,才有可能讓自己所學融入工作和生活中,幫助自己更好的工作和生活。

    關於 “上善若水”的理解和認識。原文是這樣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我理解是這樣的:上善若水,就是說最高階的善就像水一樣。為什麼呢?因為水能包容一切,即可以清澈純淨到讓人直接飲用,也可以包容所有汙穢混濁之物;水沒有固定形狀,可以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適應性極強;水總是流向最低窪之處,而正因為低調,所以反而能匯聚成海,從而變得無比強大;可是無論怎麼變化,水的本質都沒有改變。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水善於滋養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又總是處於從人都不願意居住的低窪之處,所以水的這種品質幾乎接近於“道”了。短短几句話,講出了一個如何做人的深刻道理,也可以說是提示了宇宙間客觀規律的奧秘,所以我們應該象水一樣,謙虛、低調、具有廣闊的包容心,不論在何時何地處於什麼樣的地位,都不應該失去自己的本心、忘記自己的初心。

  • 2 # 眾甫822

    什麼是善,並非只是說善良。而是恰到好處,與道相應,與萬物同而不背。所以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樣,隨圓就方,恰到好處地滋養萬物而不爭奪地位與資源,幾乎和道一樣。

  • 3 # 被催更的牧羊悅

    在《周易》第一卦乾卦的象辭中,有這樣一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句話的意,就是說,天的執行之理,即是大道的一種顯現。在《道德經》中,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這句話的意思,則是說,水的迴圈之理,與大道的執行很接近,記住,是接近。為了準確的把握這句話的意思,我們現在分開來說明。

    01.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這善表現在哪裡?第一,善利萬物。第二,不爭。哪裡可見其善利萬物?海中碧波萬頃,多有盈餘,於是它便遇熱蒸發,然後借風騰雲移,化而為雨,降落到其他需要的地方,這就是損有餘以補不足,以利萬物。何以見其不爭?水遇壩則積,遇窪則盈,遇渠則繞,不衝突,不對立,不爭奪,真正是哪裡需要哪裡去。02.處眾人之所惡水從天降,其勢向下,只因眾生多在低處。可是人心矇昧,不甘居下,總以低賤為惡,以高貴為善,於是百般造作,千種折騰,追名逐利,不計身死魂消,只為出人頭地,美其名曰,是為理想而拼搏。孰不知,惟儉能養德,惟樸能明志。大家如果看過《水知道答案》這本書,就會明白,何以現代人疾病叢生,百治難愈。03.故幾於道大家都說,大道無形,君子不器,水也亦無形,水也不器。水遇方則方,遇圓遇圓,葉茶葉則為茶水,加糖精則為糖水,不爭垢淨,不計雅俗,隨緣應物,於心無妨。正因為如此,所以說水,幾於道,也就是近於道。但水還不完全是道,因為道能生能滅,能淨能垢,能動能靜,而水,無雨不生,無火不滅,垢不由己,淨不能主,非道不足以動靜。所以,它是道的代言者,但缺少道的自主性。

    上善若水,是一種人道意義上形象化的美德,它從我們的日常生活出發,為我們指出一個體道悟道的著手點,這也正應了《中庸》裡面的一句話: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可是,既然道不遠人,為什麼我們偏偏就是不能體道悟道呢?這個問題,我們應該捫心自問。

  • 4 # 禾牧之

    原文出自《道德經》第八章(修身):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jī)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字面意思可以理解為:“最好的德行就如同水一樣:水善於滋養萬物而不爭功德,能夠匯聚在眾人厭惡的低窪之地,因此,近於大道。”

    所以,《道德經》中的這句話乃是:以水為喻,強調謙下不爭、至柔至善的修身之道。

    水滋潤萬物,卻又柔靜溫和;既能甘於卑下(處眾人之所惡),又能“善利萬物而不爭”,這恰好與天道吻合。

    因此老子才會認為,為人處世應當如同水一樣:“謙下不爭、至柔至善”,這樣才能夠沒有過錯,“故幾於道”。

    什麼叫“建立自我”?你在芸芸眾生中,把自己越做越強大,自我膨脹,超越別人,這個過程就容易給別人以壓力。因為你強大了以後會很強勢,就像你老站著,別人蹲著,別人就不舒服。

    所以,你還需要“追求無我”,讓自己化解在芸芸眾生中,不要讓別人感覺到你的壓力,即“處眾人之所惡”。

    唯有如此,才能夠一方面創造自我,一方面又讓自己迴歸於平淡;讓自己舒服的同時也不給大家制造壓力,從而達成雙贏或多贏的局面。

    車王舒馬赫初出茅廬第一次參加F1大獎賽的前一天晚上,得了重感冒;第二日參加比賽的時候,他居然沒有屬於自己的比賽服,身上穿著的衣服上印著的還是別人的名字;更慘的是,舒馬赫的賽車剛剛開出去800米便因為故障退出比賽。

    正是因為舒馬赫的“不爭”,所以才能夠“無尤”。所以說,人生哪有完美可言;坎坷的開局,並不能阻擋舒馬赫成為從F1歷史上的一代傳奇車王!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所以我們要善於學習、善於閱讀、善於思考,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遇到更加優秀的自己!

    參考資料:《老子》中華書局 饒尚寬譯註

  • 5 # 傳統文化小家園

    水是自然界中非常智慧的事物,水是萬物都需要的基本物質,所以水到哪總是給萬物提供營養而不求回報;同時水碰到任何物質都會變成物質的形狀,不會和萬物相爭;這兩點應該就是“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之所惡,意思是生活在人們不想待的地方,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特別有責任感,敢於扛起責任,所以水有利他、無為不爭、包容萬物的特性,老子說“幾於道”。

    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水是自然界的一種物質,道也像它學習,所以老子用上善若水來形容善和水之間的關係。

    老子又用一組排比句,“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讓人們在各個方面像水學習。

  • 6 # 眾生都有佛性

    [cp]開講《大佛頂首楞嚴經》這樣一部妙法,這是一起驚天動地的大事、盛事、妙事、微妙之事、殊勝之事。

    大家知道,在佛門無量經典中,有兩句自古以來為一切修行人所公認的說法,叫做「成佛的法華、開悟的楞嚴」。讀這兩部經典的任何一部,都能叫你當下成就。諸佛出世,根據時間、空間、眾生的習氣等各個方面的特點,都講出了無量的法門。但有一部經,是十方佛土共議、公認、共尊的標準經,這是道場經,這就是《法華經》。那麼我們今天講《楞嚴經》,怎麼說到《法華經》了?告訴各位,《楞嚴經》就是《法華經》。這兩部經呢,《法華經》為綱,《楞嚴經》為目,綱舉目張,眾目歸綱。《法華經》從正面以肯定的方式提出宇宙人生本體,《楞嚴經》是從各個側面以肯定與否定交錯進行的方式,一點、一筆、一劃、一字、一句,由淺入深來闡述宇宙人生本體。講「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也可以,講「開悟的法華、成佛的楞嚴」也是一樣。我這是總講、概講,再具體到本土而言,佛在娑婆世界講了三藏十二部經,最後歸宗到《法華經》。

    佛在《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第二》講:「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不光是我娑婆世界,十方佛土都只有一部《法華經》,其它經是方便說,乃至喻其為「諸法戲論之糞」。這在《妙法蓮華經•信解品第四》有佛金口玉言(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諸法戲論之糞)。那在《楞嚴經》第四卷講出:十方如來宣講了無量的妙法,如恆河沙,只是戲論(十方如來十二部經,清淨妙理,如恆河沙,只益戲論),唯有《楞嚴經》講真實。

    自古以來有言,「石破天驚說法華,風起雲湧演楞嚴」。講到《楞嚴經》,可以說是驚天地、泣鬼神。聽了《楞嚴經》使人大開圓解,深嘆一口氣:哎呀!原來如此啊!我過去修了幾年、十幾年、幾十年,都是白修了,我讀了無量的經典都是白讀了!因為這部經典徹法源底,把我們當人當下以及所面對的周邊環境——從人事環境、社會環境到自然環境,全部說個透徹明瞭。明白這個道理,深信不疑,你當下成就——不需要等一下,而是坐在這裡成就,站在這裡成就,跪在這裡就成就!不需要離開講經堂,不需要離開板凳,更不需要等臨死的時候,更更不需要等什麼來世、來來來世才能成就,諸佛菩薩異口同音。

    那麼,三藏十二部經大概可以歸納為「八大次第」。今天在這裡各自對號入座:在遇到《法華經》《楞嚴經》之前,你屬於哪一個次第?

    第一個次第,是「人法」。這就是持三皈五戒——皈依佛、法、僧三寶,持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五戒,你來世能得人身;五戒持得很圓滿,你的人身就很圓滿;其中有差錯,你的人身就不圓滿。同為人道,為什麼有些人富貴、健康、長壽,而有些人下賤、貧窮、短命、多病?這就是持五戒的程度不一樣。

    第二個次第,是「天法」。二十八層天都是六道輪迴中的凡夫。修天道是在五戒的基礎之上加「十善」。十善是對五戒的進一步圓滿——不犯殺、盜、淫這三戒叫「三善」;不妄語又分為不惡口、不兩舌、不妄語、不綺語,這「四善」。所謂「不惡口」,好話要好講,有些人連好話到他嘴裡都變味;所謂「不兩舌」,不可以背後挑撥離間;所謂「不妄語」,不講假話;所謂「不綺語」,不講廢話、不講無聊的話。還有三善,不貪、不嗔、不痴。不貪名聞利養,不對人耿耿於懷,不以下劣心、牛羊眼看待一切的善人善事乃至壞人壞事。能做到這十善,你可以升到一層天、二層天。

    十善再加未到地定——所謂未到地定就是禪定功夫沒有圓滿、達不到初禪的境界,你最高升到第六層天。這是在欲界天。如果再修禪定功夫,證得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可以達到第二十四層天。在這四禪之外再加「四空定」可以達到二十五至二十八層天,叫四空天,屬於無色界。二十八層天上上勝下下,一層比一層的生命和智慧要殊勝。

    第三個次第,是「聲聞法」。修證阿羅漢果位,永遠超越六道輪迴,連天道都不在。二十八層天的天人福報滿了以後還要往下落,小則往下界落,重則落到三惡道。它的代表作是《阿含經》,講苦、集、滅、道四聖諦法門。這些聖人始終保持一個無色的命體,不願意現肉團相再到六道中來教化眾生。

    第四個次第,是「緣覺法」,證辟支佛果位。辟支佛屬於中乘,高於阿羅漢。他還可以從空出有,到世界上來度化一些有緣眾生,但不像菩薩那樣廣度無緣眾生。其代表作就是十二因緣。我們籠統地介紹就行,在這裡不作詳細分析。

    第五個次第,叫「藏教」。一般說為是大乘法。藏教修行人發心要像佛那樣,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廣度一切眾生——發的是大乘心,修的是方便行。他修六度萬行——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等。這種般若是小乘般若,從有形有相的法門下手。代表作有《地藏經》《無量壽經》等等。修這種法門呢,永遠不能明心見性。修得非常非常非常好,也有可能往生極樂世界,但證的是不了義的大乘果位,因為他不能明心見性啊!他可以像阿羅漢、辟支佛那樣超越六道輪迴。祖師說為,一萬個人修這種法門,可能有個把人能成就。

    第六個次第,是「通教」。通教比藏教有進步,就是常講的禪宗,他是從空門入手,破除一切的有形有相——包括諸佛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統統判為無明相,是所謂的「見空性」。其代表作是《金剛經》《六祖壇經》《六百部般若》等等。這種法門修行的難度也是非常之大。按照禪宗五祖弘忍大師在《最上乘論》中講:修這個法門「恆沙莫一,億劫稀成」(聞而能行者,恆沙眾中,莫過有一;行而能到者,億萬劫中,稀有一人)。能修禪宗證果的人,恆河沙數的人難有一個這樣的根機,即使有這麼一個人修行,他還「億劫稀成」,無量百千萬億年很少有人能成就。

    那麼與藏教法比較呢,通教修得不好容易落空,變成「空散銷沉」,像螢火蟲這樣的一些眾生。它的風險很大,《楞嚴經》後面講了五十種陰魔境界。但是修得好也能明心見性。而藏教法門不會落空,最起碼來世能得人天福報,但是永遠不能明心見性。

    禪宗五祖拜四祖拜了兩世。第一世這個五祖已經到了八十高齡,打禪坐把腿也盤歪了,走起路來搖搖晃晃,他的法號叫「栽松長老」。怎麼得的這個雅號呢?因為他坐在那裡端端正正,就像松樹一樣栽在那裡。所以四祖逗他:「太老了!換一個身來!」實際上是看看他有沒有這個功夫。好,栽松長老站在那裡就投胎,而且投在一個大姑娘的肚子裡——人家還沒有結婚,你不是給人家惹禍?那個馬姑娘因此而被家裡掃地出門。那麼,一個人能夠做到自在投胎,說走就走,而且不需要男女生活就能投胎,你說有多大本事啊!到第二世又來向四祖拜師,大概是七歲,四祖又逗他說太小了。這個時候他發脾氣了:「我前世來你說我太老,今世來你說我太小,我到底什麼時候來啊?」然後四祖給他剃度了,也就是說五祖是帶著宿命通而來。就這樣的人還必須來求大法才能成就呀!你說現在有些人,稍微有點神通就怎麼樣怎麼樣。鬼都有五種神通。到了阿羅漢才有六種神通——要加漏盡通。這是幫助我們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啊!

    另外一個著名的公案呢,是玄奘大師西天取經來到大雪山——玄奘法師也是開了天眼啊!看到雪山堆裡埋了一個人,於是就把雪扒開,三彈指叫他出定。

    那個人眼睛一睜:「釋迦牟尼佛出世了沒有?」

    玄奘法師跟他講:「釋迦牟尼佛已經滅度一千多年了!」

    「那好吧,我再等彌勒佛來!」說完馬上又入定。可見他在雪山堆裡少說已經埋了一千多年,多說千年、萬年、億年都有可能吶!而且他還準備再坐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不吃不喝不睡,就在那裡禪定,等彌勒佛下世。這種功夫都不過是個外道啊!你說修禪定的人能坐個幾天、幾年又怎麼樣?這些法門可難了!把這個難字講在前面,你們學到後面就知道珍惜那個容易的法門,要不然你還不知道天高地厚啊!

    玄奘法師再次叫他出定,說:「像你坐這個鬼窟窿,彌勒佛出世以後誰來叫你?」「那怎麼辦?」「怎麼辦?到唐朝去投胎,我從印度取經回來以後給你剃度,拜我為師。」

    好,也是跟五祖一樣說走就走。後來玄奘法師取經十七年回來以後,找到李世民要查問這個人,某年某月某日王宮裡有沒有人懷孕,他應該在什麼時候生。李世民查了一下沒有,最後查到了尉遲恭大將軍府中,這個時候他已經是一個花花公子了。所以叫他剃頭,「我才不幹呢!」唐太宗命令他「代朕出家」,他就不敢不出家,可是他提出了三個條件:第一,給我一車肉;第二,給我一車酒;第三,給我一車美女——不是要一個美女,而是要一車美女!所以皇帝也犯愁:出家人一個美女都不能有,還要一車美女?於是玄奘法師給皇帝使個眼色:你先答應他再說。就這樣,「三車和尚」浩浩蕩蕩來到了白馬寺,而白馬寺早有眾僧做好迎接準備。當他到白馬寺聽到鐘鼓齊鳴以後,過去世修行的那種自性反應就出來了,當下將三車退回,當生因為受持經藏而成為法相宗一代祖師,此即窺基大師。你們看看受持經典重要不重要啊?

    無獨有偶,在終南山有一位道宣律師,持戒極其精嚴。修到什麼程度呢?天人給他送飯。窺基大師就去度他:「聽說天人給你送飯,今天我也來嚐嚐這個味道怎麼樣。」結果從早到晚天上人影也不見一個。吃不上飯就睡覺吧!可是那個窺基大師一睡覺就鼾聲連天。

    所以道宣律師——所謂「律師」,他是持戒第一啊!第二天早上輪到他做人了,說:「你怎麼睡覺還打呼嚕?」意思是你看我可是常年不倒單吶!結果窺基大師怎麼講的?「一個跳蚤飛到你身上你還想把它捏死了,你的嗔恨心從何而有啊?不過還好,最後想到沒有傷它的命,你把它扔到外面去了,但是跳蚤給你摔斷了一條腿啊!吵到半夜,我根本都沒有睡好覺。」道宣律師聽他一講,呆住了:「他明明在打呼嚕,我扔了一個跳蚤他怎麼就知道了?」所以不敢再講話了。然後窺基大師度他:「你坐這個鬼窟窿沒有用啊!我前世在雪山堆裡修了幾千年,有什麼用?」但是道宣律師還不太相信。等窺基大師走了以後,天人給他送飯來了,這時候他埋怨天人昨天不來送飯,天人跟他講:「昨天來找你的法師是明心見性的大菩薩,漫山遍野都是天人護法,我怎麼敢來呀?」這下他反應過來了,方知窺基大師是來度他的。後來道宣律師為《法華經》寫了一個《弘傳序》,可見他是不是讀《法華經》開悟的?[/cp]

  • 7 # 感悟本源

    水,乃生命之源。

    水能滋養萬物,而不與萬物爭奪。體現其無私奉獻之功。

    水能洗滌汅垢,吸收眾惡,還萬物於清潔本性。體現其淨化之效。

    道,乃萬物生存發展的根源。損有餘而補不足,是其天職!

    綜上所述,這句話的理解是:水特有的奉獻不爭之功,與道的賜予萬物生存發展的本源,最為接近。

  • 8 # 手機使用者讀書人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即是智慧非凡為人類服務,不爭是一種高尚的品德沒有私心利益在當中的本性,處眾人之所惡,處即是處理,老子的惡乃是眾人心之所忌所恐所不能解決的心結或事情,這是老子的強項,故幾於道,故即是一向以往,幾,即是深深的一個問連自己都記不清了,意思是老子一向以往都記不清為了大家解決了多少不解之事

  • 9 # 閒雲谷主

    幾千年來,漢字由於持續按詞定義的原因,使字意更趨於詞意化,那些使用頻率高的詞慢慢替代了字的原意。然而古籍又多用單字所成,導致了令人對字意還未詞化前的非儒家典籍註釋出現了較為偏差的狀況。

    至於儒家典籍,因為推崇廣開教育的宗旨而至延續,所以儒家典籍的註釋偏差無幾。但今人難於擺脫儒家典籍裡詞意的束縛,常運用儒籍詞意理解其他流派經典裡的字。

    比如《道德經》註釋“上善若水:最善良的品質就像水一樣……”,繆也!水患頻頻何謂善良,沒聽過“水火無情”嗎?

    現就《道德經》裡本章的拙見呈上,盼能拋磚引玉。

    首先從“善”字說起,“善”原為“全成,完整”的意思。

    只有與良字合用為“善良”,才是完成良舉之意,經儒學以“善”代稱“善良”之頻頻故有善即為善良之誤解。

    其次是“利”字,“禾”後面是“刀”,形意為“收割”,原意為“收納”。既然能割,刀刃必須鋒利;而且得禾,當然是有收益;後以“利”字代表“鋒利”“利益”的演變。

    再有就是“爭”字,原意是用鏨子鑿取岩石的動作,因生掰硬鑿而引申為後來的“爭奪”之意。

    然而在《道德經》裡不該用儒學演變至今的字意理解,所以應該用漢字的原意悟之。

    《道德經》第八章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上善若水”:完成一件大事的最佳方法就是像水一樣去做。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完成對萬物的收納過程卻沒有采用生鑿硬取的方式;

    “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運用了大家都看不上眼的方法,所以說水最接近於道。

    “居善地”:修建一處居所,只有選擇適宜的地塊,並完成對地基的夯實房屋才能穩固。

    “心善淵”:修心必須勤奮學習,具有淵博的知識,才能進入高深的思想境界。

    “與善仁”:與人交往需要一顆仁義之心,相處具有價值,感情才能長久。

    “言善信”:每說一句話都必須真實,做出一個承諾就得承兌,只有不欺不妄方能取信於人。

    “政善治”:群體之事,必須完成健全的制度建設,放下私心,公證執行。

    “事善能”:做任何事都必須先具備相應的技能,才不至於能枯力竭,半途而廢。

    “動善時”:實施必須選擇好時機,不然哪怕萬事俱備也會沒有東風而失敗。

    老子說過“道法自然”。水以靜順而不絕的方式順勢而流,完美地收納了萬物。浸散萬鈞山土,洗磨無盡頑石,哪怕滴而穿石也無生掰硬鑿之舉。傾汙扔垢,無聲承接,然而成雲,潔淨無瑕。熱而昇華,寒則團結,適則謙於低窪。雖為柔弱之相,則是這世間無法壓縮之物。不嫌婉轉卻沒有流不出去的河,不怨低下卻沒有水不達之峰,這就是“道”!

  • 10 # 瑾名軒起名大師程中華

    這句話,很多很多人的理解都是錯誤的。

    有人翻譯成“最好的品德像水,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求名利,處在眾人所厭惡的地方,所以等同於道”,這是非常錯誤的,失道而後徳,道德經裡沒有最好的品德一說,再者水滋潤萬物就是有為,這與老子無為的思想不服。

    有人翻譯成“統治階級要像水一樣,因為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爭功,處在眾人所厭惡的地方,所以幾乎等於道”,這種理解也是錯誤的,因為道是所有人遵循的規則,不只是指統治階級,滋潤萬物也是有為的表現,統治階級處在眾人所厭惡的地方也說不過去,這都與老子的基本思想不服。

    我認為:上善,應該是最好的行事、處事,或者直接理解為“最好善於”;利,躲避、躲開。這句話最正確的理解應該是:“最好善於像水一樣,水善於躲避萬物而不爭,處在眾人不願意去的低下位置,所以幾乎等於道。”當然這裡的水應該是溪水一類,而不是洪水汙水一類。這種理解最符合老子無為不爭、柔順低下的基本思想。

  • 11 # 四野的

    《道德經》中“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可以這樣理解:最高的智慧就是象水一樣利用萬物條件而不停流動,遇到阻礙另闢蹊徑而去。

    用今天的話說,高智慧的人就應該如水一樣做到:流水不腐,並不斷地匯聚眾多新鮮流水而不貪婪,在阻礙面前另闢蹊徑不停前進。

  • 12 # 農村六叔vlog

    老子告訴人們做人要像水一樣善良,水只有善意沒有惡意,水善於萬物滋潤萬物卻不與其掙長短,它總是停留在人們不願去的低窪處,這樣的品德最接近“道”。善良的人總是甘願居卑下的環境,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遠博大,待人善良於相助、真成可親,辦事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時機。正因為有不掙的美德,所以才不出現過失,招來怨咎。

  • 13 # 情感18樓

    我覺得這句話跟以柔克剛的相似之處,如果對待人對待事情都能夠柔和不急躁,久而久之,這種能量會影響身邊人和事,都便得順了。

  • 14 # 倚牆望月

    每一次回答問題都是抱著學習的態度查詢相關資料,把一些比較權威的彙總到一起。

    道德經·第八章

    春秋時期 · 老子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翻譯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最善的人,居處最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於格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

    出處

    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若水。老子手指浩浩黃河,對孔丘說:“汝何不學水之大德歟?”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孔丘聞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頓開茅塞也: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老子點頭說:“汝可教也!汝可切記:與世無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守信也;洗滌群穢,平準高下,善治物也;以載則浮,以鑑則清,以攻則堅強莫能敵,善用能也;不捨晝夜,盈科後進,善待時也。故聖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汝此去後,應去驕氣於言表,除志欲於容貌。否則,人未至而聲已聞,體未至而風已動,張張揚揚,如虎行於大街,誰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淺,終生難忘。弟子將遵奉不怠,以謝先生之恩。”說完,告別老子,與南宮敬叔上車,依依不捨地向魯國駛去。

    孔子提出水有九德

    子貢問曰:“君子見大水必觀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啟子比德焉。遍予而無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義;淺者流行,深者不測,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綿弱而微達,似察;受惡不讓,似包;蒙不清以入,鮮潔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萬折必東,似意。是以君子見大水必觀焉爾也。”

    譯文:

    子貢問道:“君子見到大水一定要仔細觀看,是什麼緣故呢 ?”孔子說:“水麼,能夠啟發君子用來比喻自己的德行修養啊。它遍佈天下,給予萬物,並無偏私,有如君子的道德;所到之處,萬物生長,有如君子的仁愛;水性向下,隨物賦形,有如君子的高義;淺處流動不息,深處淵然不測,有如君子的智慧;奔赴萬丈深淵,毫不遲疑,有如君子的臨事果決和勇毅;滲入曲細,無微不達,有如君子的明察秋毫;蒙受惡名,默不申辯,有如君子包容一切的豁達胸懷;泥沙俱下,最後仍然是一泓清水,有如君子的善於改造事物;裝入量器,一定保持水平,有如君子的立身正直;遇滿則止,並不貪多務得,有如君子的講究分寸,處事有度;無論怎樣的百折千問,一定要東流入海,有如君子的堅定不移的信念和意志。所以君子見到大水一定要仔細觀察。

  • 15 # 九痴道人

    上善若水,本意是用水滋養萬物的善良,去表達道體的狀態。上善是善良的高階狀態,上中下的意義,水滋養了萬物,讓萬物得以生長。而且水永遠向下流動,沒有爭奪之心。水的流動帶有一切汙垢,水能容納汙垢,汙垢是人不喜的,人總是喜歡高階的,乾淨的,美麗的,卻不願意接納低階的,汙垢的,醜陋的東西。因此水的這種性格才是上善。

    古人用水善良的部分比喻道體其中的一部分狀態,為什麼呢?因為道體無聲無相,無大無小,無內無外。我們無法直接表達出他到底是什麼,所以老子在《道德經》中用很多的例子比喻,慢慢引導,讓我們理解道,本質沒有另外的意思。

  • 16 # 那片天4

    以善良溫和之態待人,合理引導水而利萬物生長,以善施教而除眾人惡念,渡人向善,傳播善念,教化與人,善念在人們處事中間傳播,流芳百世。

  • 17 # 洪洞張家酒醋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是我道家祖師爺老子的道德經中的一句經典之句。水有七種特性。水可結冰,堅硬百倍。水可化氣,無形無象。聚氣生財,財旺才也旺。水底為王,海納百川。看使柔弱,能滴水穿石。隨方就圓,任意變換。水性是寒,卻仁慈善良。水霧飄渺,可成雲結雨。運用得當,可成大器。

  • 18 # 急而和緩綿長

    字面譯文:最好的東西就象水,有水有利於萬物生長,但水不爭寵自傲,一直滲流到人不看好的低處停留,所以水的品性接近於真理。

    人世間的修為德性什麼才是最正確的最好的那就是像水一樣,雖然惠及萬物生靈,都不居功自傲無理,而是十足地流走於最卑下的位置,因其從來就是往下流的,象徵著謙恭到地。

    古人,崇尚法道自然,既然世界的最好的最正確的就是最謙恭樸實,毫無做作的,像水一樣的東西,那麼任何不好的不正確的東西就是爭權爭名爭利的行為,爭來爭取大都失敗,因為道沒掌握在你手上。

  • 19 # 午飯有蝦米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細品亦是人要存善心,做善事。品行如水一樣清澈,做事如水一樣潤物無聲,包容萬物。不爭則善存。

  • 20 # 蒂軍

    最無私的善良,就如同這世間的流水般明鏡,水不爭這世界之虛榮,還默默的為大家提供全方位的便利,水可溶化世間一切不愉快的事和邪惡,利於自然大道之上,人也應當如此珍惜眼前擁有幸福生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句話叫男的越離越害怕,女的越離越膽大,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