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許蓮心

    書法的點、線具有繪畫特徵,是真正的抽象藝術,可謂“書為心畫”,書法與中國畫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淵源,亦稱“畫為心書”——書畫同源。中國畫的點、線是其造型藝術的基本語言,更是山水畫的構成要素和依託。畫家的修養高低與其書法功底直接決定了畫作的成功與否及其品位的高低。唯有以深厚的書法功底為依託,要有持久的恆心和毅力,歷經經年的探研苦練,方能掌控藝術的真諦而步入寫意中國畫藝術的大雅之堂。

  • 2 # 劉庸69493607

    繪畫和書法在宋之前是分離的兩個先術形式,能畫者多不能書,∵通書者亦不能畫。畫者多繪製壁畫是接近民間藝術的一種藝術種類。自宋文同,蘇東坡等創立了文人畫,即今天的寫意畫,書畫始為一體。此時的文人們已經擺脫了絹畫而選擇了宣紙,他們用毛筆在紙上橫塗豎沫,時而為書時而成畫,詩酒唱和,維趣盎然。其下有明沈,文,唐,祝俱為才子,徐文長秉天縱之才將文人畫推向了一個高峰,清代八大山人用減筆書寫之花鳥魚蟲將文人書畫上升至巔峰,至今無人能望其項背。從楊州八家到清來民初之吳昌碩俱是詩書壇之高手,近代張大千,齊白石輩亦略通詩賦,為近代寫意出畫之雙壁。縱觀今人,知文墨者猶鮮,而自稱文^畫大師者常見,不會詩其書難雅,其畫不文,時下不通夊墨者眾,能文者寡,然而朝題筆而夕為師者喧囂與新舊媒體,奔走手官宦富賈之門,惺惺相惜,意氣相孚,老而不知恥為何物,少而.不諳輕為何睹,互為師表招搖過時,不亦悲乎?

  • 3 # 墨美

    書畫同源,早已為國人所知。

    在新石器時期,就有了陶文,這種陶文大概在8000到10000年前就有了,有時號稱“彩陶紋”。這種陶文刻在日常使用器上,既像文字又像圖案,這就是早期的所謂“書畫同源”吧!只不過,畫稍微形象點,而“文”稍微抽象點,“文”就是文字。早期還談不上“書法”,其實,那時也談不上畫畫,很多都是出於使用的目的。但人們作這些陶文的時候還是有審美的意識,如在排列上,刻畫上等。至於後來的甲骨文,已經算是成熟的文字了。中國畫是以物象為表現物件, 以毛筆墨汁等為表現工具。而早期的漢字有又何嘗不是如此?國畫中大致有寫意,工筆等類別。書法中的正書,行草又怎麼不是工筆和寫意呢?沒人否認這一點吧?國畫中的留白,書法中也有。至於國畫中的濃淡枯溼等墨法,於書法中也極其重要。中國古代的大畫家很少有不善書法的,如趙孟頫、文徵明、唐寅等,反過來亦如此。所以說,書法和國畫是對孿生關係。當然,現代有的書法家和國畫家可能不一定能二者兼善了。那是他們修煉不到家,境界不夠高的原因,但是,在當代,我們仍不可以把書畫完全脫離,分開,孤立地理解與對待。

    在書法經過了甲骨文

    ,金文大篆

    ,石鼓文,秦朝小篆,漢隸,魏晉六朝,唐楷,宋朝的寫意行書發展後

    ,似乎書法逐漸與傳統的繪畫分離開來。其實,在使用道具,用筆技法,章法布白,審美意趣上,仍然是彼此分不開的,畫,書,詩,印等對於上等的書畫作品,是缺一不可的。

    提到書法與國畫的關係,我們又想到一代大家李苦禪,其書法和繪畫藝術造詣和成就在當代是公認的。但是,很多人也知道,他可是個京劇迷。李苦禪先生認為:戲曲藝術和繪畫藝術是相通的。如果說李苦禪先生認為繪戲曲和繪畫相通,那麼,難道戲曲就不能和書法相通嗎?非要他明說不可?事實上,很多門類的藝術,其蘊含的道理、規律、哲學是彼此相通的,而不僅限於戲曲和國畫之間。人們還知道,京劇大師梅蘭芳在日佔區,蓄髮明志,不唱京劇了,而練畫畫和書法。人們也不難發現,梅蘭芳先生的書法造詣不比當代的一些書畫家差哪兒去。所以,在華夏悠悠數千年的文明史中,書法藝術和和她的小姊妹們即國畫、陶瓷、戲曲、音樂、舞蹈就這樣各自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她們相生相伴,相輔相成,歷經風雨,彌久不衰。只是,書法和國畫得關係最親近,是同一枝蔓的關係。

    所以,書畫同源,不管是在古代,還是在當代仍可以理解為書與畫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只能說,書與畫對人的藝術感染上產生的效果略有不同。繪畫比較形象,客觀,直白(抽象畫不一定如此),而書法則有點抽象,理性,深奧一點。但上乘的書畫作品仍是同源同根,互相映襯。

  • 4 # 超級科學奶爸

    書法和繪畫都屬於視覺藝術,都必須熟練掌控線條,只不過書法是純線條,繪畫除了線以外,還是點、面、形、明暗、色彩等等。書法與繪畫,尤其是中國畫,都十分講究線條功力,甚至有讓人用毛筆畫幾條線,條,就可以知道其在繪圖上有沒有出息的說法。

    書法和繪畫是相通的嗎?

    先看西方吧。我實在看不出西方書法(拉丁文或者阿拉伯文)與西方繪畫(壁畫或者油畫)有什麼相通的地方,這兩者之間連工具都不一樣,西方書法用蘆葦筆或者鵝毛筆書寫,西方繪畫則是用筆頭扁平的畫筆進行描繪。很顯然,兩者並不相通。

    再來看中國。

    中國的書法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湧現出眾多傑出的書法大家: 蔡邕、鍾繇、張芝、王羲之、王獻之、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張旭、懷素、楊凝式、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蔡京)、趙佶、趙孟頫、文徵明、祝枝山、董其昌、王鐸、傅山、翁方綱、劉墉、成親王永瑆、鐵保、何紹基、金農、鄭板橋••••••正是這些書法家的出現,才使書法藝術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為中華文明留下濃墨重彩的燦爛篇章。

    玩繪畫的,線條自然玩得很溜,宋人的白描線條美得不得了,達芬奇的自畫像,每一根線條都是那麼精準,就連畫人體解剖圖,機械草圖線條也是令人陶醉。安格爾(油畫《泉》的作者)的素描更是沒有一根線條是多餘的。陳丹青說:"對於畫畫高手來說書法就是小菜一碟“。畢竟,心手眼是相通的,所不同的只是輸出的方式的不同。書法高手往往畫畫也很厲害,吳昌碩是五十歲才開始畫畫,其以篆籀筆法入畫,重氣不重形,金石氣滿溢,其《花卉十二屏》、《紫藤圖》、《石蘭圖》堪稱詩、書畫三絕,這些神作與其說是畫出來,不如說是寫出來的,細看全是石鼓文的筆法,故很多國畫小品,落款常有某某人寫的字樣,繪畫裡還有速寫,不叫速畫,看來是有道理的。

    中國的畫家大致分三類 : 民間畫匠(傑出者主要繪製敦煌壁畫和永樂宮壁畫之類的作品)、院體畫家(為皇室服務,繪製皇帝出巡或者皇室重大慶典活動等大場面作品)和文人畫家(多數是在朝為官的業餘畫家,這些人具有很好的文學素養和造詣,屬於士大夫階層,元明清三朝文人畫一直是中國畫的主流)。

    "書畫同源"這一觀點,最早是趙孟頫提出來(學術界存疑),這裡的"畫"就是指文人畫,文人畫的表現形式講究集詩句、書法、繪畫、鈐印於一體,以書入畫,透過作品表達作者的人品、學問、才情、思想,無論是藝術語言還是作品意境都高於工匠畫和院體畫。集大成者有趙孟頫、徐渭、朱耷、吳昌碩等。所以,書法和文人畫確實是相通的,和其它畫種則不相通。

  • 5 # 野駱駝9777

    在當代。如何理解書畫同源?

    回答;

    在當代能夠具備書法功夫,同時又擅長作畫,造詣非常深的,需要下一番苦工夫,才能夠達到爐火純青,齊頭並進的。

    到任何時候,特別是當代,擅長作畫的大師們,同時都會成為繪畫高手中的書法強人。

    從古至今,想利用書法繪畫在中國文化藝術最高殿堂裡面佔有一席之地,不外乎兩點,第一,天生的天才,絕對的聰慧。第二,師承名家,悟性發揮。最終總會有所斬獲。

    書畫同源,永恆的話題。

    起點都是弘揚文化藝術。

    剎費一番苦心:

    相由心生出,

    品自骨裡尋,

    格現指法上,

    成於流派顯。

    不論是書法還是繪畫,大師們的每一件作品都如同自己的孩子一樣,珍貴到無以復加的地步。

    書畫同源:

    心作天成,功存流芳。

  • 6 # 簡學話題

    傳說倉頡造字得於萬物形跡。那個時候書與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

    這不是當代的問題,是文字出現時就存在的特徵。

  • 7 # 楊志勇68

    感謝邀請,其實書畫同源是非常好理解的,首先工具是一樣的。理論、審美都很相似,舉個例子:我們欣賞一幅草書作品!首先看它的整體(就是映入眼簾那種大感覺,書法中叫布白,畫畫叫構圖)。用筆遒勁爽利,顧盼有情。疏密有致,乾溼互生。令人賞心悅目,不禁拍案叫絕!

    再比如我們欣賞一幅繪畫作品,第一眼就是畫中的構圖。虛實相生,主次分明。疏可跑馬,密不透風。大家看一下,講究都差不多。

    再說用筆,例如有一種線描叫釘頭鼠尾,其實就是草書筆法,提按頓挫,快慢疾徐,這是畫中有書。

    再論書法,我們看一下醉僧懷素的狂草,奔放的線條,猶若千秋枯藤,交錯纏繞。或是矯龍出水,驚蛇入草,完全就是一幅極具動態的畫!

    寫到此處不知朋友們明白了書畫同源的意義。(關於這方面的論述,我已寫數篇,可互相參讀印證。)下面是我的作品,大家可參悟一下!

  • 8 # 夢夢259970843

    “書畫同源”是中國書畫的術語,“書畫”二字是書法和繪畫的統稱,而中國繪畫和中國書法有著密切的關係。這二者的發展和生產都是相輔相成的。書畫本就同源,是中國文化傳統決定的……

  • 9 # 明月前身

    我認為您主要著眼點是“在當代"。

    既然是搞書法的,想必您認可“書法是中國美術最高表現形式"這句話。

    然僅止於此卻等於沒說。為何?

    中國美術在誕生之初便不是以寫實勝,實以寫意勝。但很多人將這個“意”理解為“臆”,這有問題。意,應為意境而非胸臆。

    最早的龍山文化玉豬龍也好,還是那些刻在龜甲獸骨上的象形文字也好,它們從造型、線條來說,都體現了一種“不疾不厲"而“風規自遠"的中庸美、和諧美,這種美是充滿了想象、臆造的美而非寫實。想象玉豬龍如果是一頭豬,或者甲骨文中的“馬"是一匹馬,到今天你還認為它們美嗎。

    所以,中國美術丶書法,誕生之初便充滿了想象,便具有對稱、節奏丶和諧、中庸等實像以外的意象之美。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行、草,都具有意象美的特點。以甲骨文到金文、小篆的演變來簡述一下:甲骨文中多象形字,雖象形卻並不像全形而是抽取實物是傳神的特點來造字。比如人、女、牛、羊、馬等等,七分寫神三分寫實,想想中國人真是太幸運了!祖先開天闢地造字,便將天地間大美融入字中,以此哺育了千秋萬代國人。是的,只要你寫字,便接受了這種審美理念!

    在國畫中,寫實畫向來地位不高,而有意境的畫,地位才高,這就是清明上河圖藝術水平不如溪山行旅圖高的原因。中國人向有為憂而造藝、為文而造境的傳統。而國畫中的山可以是萬里江山,可以是山之一巖,可以是你見過的萬水千山,卻絕不會是具體的哪一座山,而是畫家想象的山,或者說是見山不是山,此山非彼山,只存在於畫廠房意象之中。古人說胸有丘山,而不說眼有丘山,便是此意。

    書法與國畫的表現形式都是線條,而書法的線條抽象程度更高,它不必借用具象的物體便可以讓你看到龍躍天門、虎臥鳳闕,可以看到滿紙風雲、森森然若武庫之戈戟等等這些分明是具象的感覺,至於豐膄、瘦勁等等線條的質感,凡搞書法的,自然有感。

    以是觀之,書畫同源,源自人們的審美意識的相通,而並不僅僅都是線條來表現這麼簡單。

    至於對現代的意義,現代再過若干年,也成了前代、古代,一代代人的審美,卻是相通的。

    書畫同源,應再加上詩,詩書畫同源異質,都是美的一種表現形式,美的內容卻是一樣的。

  • 10 # 章務簡

    書畫同源。

    書始於畫,書畫同源。書,文字;畫,繪畫。書始於畫,始於點畫。

    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刻劃藝術裝飾物如刻紋鹿角,或刻劃鹿角,或刻線鹿角。刻劃,就是刻畫的線條,這是人類早期的藝術。

    中國書畫的特點或特徵或特色,都是用線條來完成的。

    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早期的陶片。

    中期遺址的陶塑、石雕、玉器。

    晚期遺址琢玉工藝,記事用刻劃符號。

    磨製石器、玉器上的刻畫線條符號。

    新石器時代的繪畫

    彩陶

    彩陶盆

    三魚紋彩陶盆,人面魚紋彩陶盆

    花瓣紋彩陶盆,多人舞蹈紋彩陶盆

    石壁巖畫

    陰山岩畫(內蒙古),阿爾泰山岩畫(新疆),黑山岩畫(甘肅),賀蘭山岩畫(寧夏),滄源巖畫(雲南),左江巖畫(廣西)

    鸛魚石斧圖形的彩陶缸,旋渦紋圖形的彩陶甕

    刻劃符號有些接近原始文字,只能說是文字形成的雛形。

    刻符陶尊(山東莒縣陵陽河出土)

    丁公陶文(山東鄒平出土)

    龍虯莊陶文(江蘇高郵出土)

    龍虯莊陶文與安陽商代的甲骨文接近,可視為原始文字。

    真正意義上的文字是商代遺存的甲骨文。

    有了甲骨文字,才有了中國文字真正意義上的藝術。

    畫的作用或功能或功用。

    地位特殊崇高。

    如表現重大歷史事件,慶典,集會,重要歷史人物寫真,帝王肖像畫,描繪帝王治國理政,征戰,征伐的宏大場面。

    社會功能。

    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社會與自然微妙的關係),與六藝(詩、書、禮、易、樂、春秋六種經典)同功。四時並運,自然而然產生,不是憑空捏造的。

    古代帝王受命統治國家,承受天命,如秦之傳國玉璽秦篆受命於天,既受永昌。傳為李斯篆字。

    龜字效靈,龍圖呈寶。河出圖,洛出書。伏羲氏時代,龍馬背河圖出於黃河之中,神龜背有洛書出於洛水之中,伏羲從河圖洛書中悟道,始畫成易經中的八卦

    有巢氏、燧人氏的祥瑞事蹟都記載在典冊之中。

    庖犧氏(伏羲氏)有盛德,榮河獻籙,溫洛呈圖。這是歷史上典籍與圖畫的萌芽期,啟蒙時代。

    軒轅氏(黃帝)得書於洛水中,讓史皇蒼頡描摹狀貌,創造文字。

    遠古的傳說,蒼頡造成文字,成字書之形。

    這個時代,書畫同體不分。

    象形文字的出現,文字很簡單,沒有表現人的意思,要表現人的意思就有了六書。有些形狀人們見了不可描述,為了描述不可見的形狀,就有了畫。

    宣物莫善於言,存形莫善於畫。

    按字學之部,其體有六。

    古文,奇字,篆書,佐書,繆篆,鳥書。

    幡信(置郵傳令,猶今之郵件,快遞)上書的如鳥頭的,屬於畫之流。

    漢代甄豐曾經校字型有六書,古文(孔子壁中書,魯恭王壞孔子壁),奇字(古文之異者),篆書(小篆),佐書(秦書),繆篆(摹印璽),鳥書(幡信上有蟲鳥形狀,蟲鳥篆)。

    圖畫的意義

    圖理,卦象。

    圖識,字學。多少有看圖識字的意思。

    圖形,繪畫。

    周禮記載,教國子用六書,其中的第三條象形,就是畫的意思。

    所以說書畫異名而同體,同體就是同源。

    周禮.保章氏掌六書,指事,諧聲,象形,會意,轉註,假借,都是蒼頡的遺法。

    有虞氏作繪: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稀繡,以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汝明。(《尚書.虞夏書.皋陶謨》)

    從有虞氏(舜)命共工作畫開始,繪畫的作用就明顯了。

    畫,畛也。象田畛畔,所以畫也。(《說文》)

    畫,類也。(《廣雅》)

    畫,形也。(《爾雅》)

    畫,掛也。以彩色掛物象也。(《釋名》)

    鼎鍾刻,識魑魅,知神奸。

    旂章明,昭軌度,備國制。

    古代有國之旗幟,國之標誌(國徽)的最初的意義。

    最初繪畫的政治意義。

    測繪天下九州土地的面積。

    東西為廣,南北為輪。

    疆界,地理位置。

    廣輪度而疆理辨。

    繪畫表彰忠臣勳烈

    有烈有勳,皆登於麟閣。

    漢宣帝作麒麟閣,繪功臣之像於此。

    以忠以考,盡在於雲臺。

    漢之雲臺廣德殿,漢明帝思股肱之美,令畫三十二位後漢中興功臣的像,懸掛於此。

    昔夏之衰也,桀為暴亂,太史終抱畫以奔商;殷之亡也,紂為淫虐,內史摯載圖而歸周;燕丹獻圖,秦皇不疑;蕭何先收圖藉,沛公乃王。

    漢明宮殿,贊茲粉繪之功;

    蜀郡學堂,義存勸戒之道。

    漢武帝創置秘閣,以聚圖書;

    漢明帝雅好丹青,別開畫室,創立鴻都學,以雲集天下之藝。

    宋、齊、梁、陳之君,雅有好尚。聽政之餘,旦夕披玩。

    梁元帝雅有才藝,自善丹青,古之珍奇,盡充內府。侯景之亂,損失殆盡。

    隋於觀文殿後建二臺,東曰妙楷臺,藏自古法書;西曰寶跡臺,收自古名畫。

    歷代烽煙不絕,許多法書名畫,焚燬於災亂。

    上古之畫雅正,跡簡意淡,顧愷之、陸探微是矣;

    中古之畫臻麗,細密精緻,展子虔、鄭法士是矣;

    盛唐之畫,煥爛求備,張萱、周昉是矣;

    金碧山水畫之興,李思訓、李昭道是矣。

    張家樣,張僧繇是矣;

    吳家樣,吳道玄是矣;

    張璪員外,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吳帶當風,曹衣出水。

    若知畫有疏密二體,方可議乎畫。

  • 11 # 如石書藝

    書畫同源說,源於東方藝術價值觀,我們受客觀世界的影響一致性,以及對書畫的理解和表現思想、工具材料上的一致性有很大關係,也就是說中國書畫本質上都源於華夏文明思想、情感、文化價值及對客觀世界認識的趨同。

    但同源不等於同類,兩者的發展流向有別。

    書法首先以實用為前提,以高度抽象而規範的文字為載體,儘管各種書體千姿百態,可以像畫畫一樣可人融入人的主觀性情,但書法始終忠實履行文字功能的擔當為基本特徵。

    而繪畫一般以客觀世界為載體,也有依據主觀世界、邏輯關係為前提,可以具象也可以抽象,甚至幻想,載體的區別,決定了書畫不可能殊途同歸。

    但書畫所蘊含的精、氣、神是一致的,這是真正意義上書畫同源。

  • 12 # 默默談文房

    中國自古就有“書畫同源”之說

    這是因為漢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圖畫。原始人在生活中用“圖畫”的形式表達自己,慢慢的,原始圖畫變成了一種“表意符號”,再經過不斷的簡化才演變成了現代的漢字。

    藥渣裡面發現的甲骨文

    清朝光緒年間,有個叫王懿榮的人,他是當時最高學府國子監的主管官員。有一次,他看見一味中藥叫龍骨,覺得奇怪,就翻看藥渣,沒想到上面居然有一種看似文字的圖案。於是他把藥店中所有的龍骨都買了下來,發現每片龍骨上都有相似的圖案。他確信這是一種文字,而且比較完善,應該是殷商時期的。後來,人們找到了龍骨出土的地方——河南安陽小屯村,那裡又出土了一大批龍骨。因為這些龍骨主要是龜類獸類的甲骨,所以人們將刻在甲骨的文字命名為“甲骨文”,王懿榮也因此被稱為“中國甲骨文之父”。

    這些龜板上的文字,最先是用來占卜吉凶的,古代的人認為把有關於疾病、夢境、狩獵、天時等一些疑問刻在龜板上,然後用火來烤烙這些龜板和動物的骨頭,產生裂縫,占卜者根據這些裂縫的形狀和走向來判斷所佔之事的吉凶。這就是“甲骨文”,現代漢字的祖先。至今為止發現的“甲骨文”有五千多種,而可以解讀的有一千多個。

    鑄在禮器樂器上的金文

    金文是指鑄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鐘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鍾為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

    中國在夏代就已進入青銅時代,銅的冶煉和銅器的製造技術十分發達。因為周以前把銅也叫金,所以銅器上的銘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為這類銅器以鐘鼎上的字數最多,所以過去又叫作“鐘鼎文”。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自商代早期,下至秦滅六國,約一千二百多年。金文的字數,據容庚《金文編》記載,共計三千七百二十二個,其中可以識別的字有二千四百二十個。

    金文是研究西周、春秋、戰國文字的主要資料,也是研究先秦歷史的最珍貴的資料。金文字型整齊遒麗,古樸厚重,和甲骨文相比,脫去板滯,字形凝練,結構上生動鮮明。

    因周宣王而得名的籀文

    籀文起於西周晚年,春秋戰國時期通行於秦國,以周宣王《史籀大篆十五篇》而得名。現在的故宮博物院記憶體有十個周代的石鼓,上刻有十首四言詩文。因為文字是刻在十個鼓形的石頭上,故稱“石鼓文”。許慎《說文解字》中能見到的註明“籀文”的有幾百字。從書法角度講,籀文和金文又合稱“大篆”,籀文又以“石鼓文”為其代表,它的特點比金文更加規範,字型更加成熟,其結體方正嚴謹,筆畫飽滿圓潤,佈局勻稱疏朗,呈現出古樸渾厚,卓然不凡的風貌。石鼓文集大篆之成,開小篆之先河,在文字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大篆具有兩個鮮明的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漢字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二是規範化。大篆的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秦朝“書同文”後的小篆

    小篆為大篆的對稱,也稱“秦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鞏固其統治地位,採取了一系列國策,其中一項“書同文”,就是要求全國統—文字,廢除六國文。小篆就是在戰國時秦國文字的基礎上,吸收了六國文字的優點,廢除了大量區域性的異體字,從而進—步整齊、簡化、規範了的文字,這是中國古代史上對古文字進行的第一次大規模的系統整理,也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里程碑。統一後的小篆,順應書寫的需要趨於抽象化,象形意味大大減少,幾乎已經失去象形文字的痕跡,符號化更加明顯。對後代文字的規範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秦代小篆其成就和對書法的貢獻在於線條的表現和字型的結構上:線條筆筆中鋒、圓勁古雅、含蓄蘊藉、沉穩端莊,是善書者欲達之目標;結構均衡對稱、疏密有致、整齊規矩、風格嚴謹,它的整體美無疑是具有適應大眾審美需求、切於實用等特徵,對後世隸、楷的結字,特別是篆刻的布白都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 13 # 鴻鵠迎罡

    從大的方面來說,“書畫同源”的說法完全正確,是很有道理的。

    “書畫同源”主要包含兩層意思。

    其一、書法和繪畫在源頭上、起源上、淵源上是一致的,兩者同根生。這一點,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的倉頡造字,就是很好的證明。

    上古時期,距今大約7000年左右,最開始人們依靠結繩記事,但遇到一些比較複雜的事情,就很難再用結繩記事的方式記錄下來。於是,倉頡就開始著手創造文字。

    倉頡首先看到那些形狀各異的動物的蹄印和爪印,如豬馬牛羊狗,雞鴨大雁仙鶴等,就把這些印痕畫在地上,教人們認識各個印痕代表哪種動物。然而,很多印痕形狀差別不大,很容易混餚,於是,他又畫各個動物的形狀,這下子,比原來要好辨認多了。

    原始社會的人們,開始把這些動物形狀畫在彩陶上,畫在岩石上,甚至畫在身體上,畫出的這些形狀,看著既像畫,又像字,它們是一體的,可以說是書畫不分。

    直到進一步簡化圖案,人們把這些圖案刻在獸骨上,也就是俗稱的甲骨文時代,距今大約3300多年時間,漢字差不多才逐步完善,慢慢從繪畫中獨立出來。

    其二,它們的用筆方式相同,繪畫常常以書法用筆入畫,它們都注重對氣韻和形神的錘鍊。

    書法中的線條和點,本身就是繪畫中的最基本的構成元素,無數個線條和點組合在一起,就構成了面。而且,書法線條本身具有抑揚頓挫的韻律感,繪畫中,勾勒物象輪廓時,所用的線條,都來自於對書法線條的借鑑和運用。這樣勾勒出來的線條如屋漏痕、錐畫沙、折釵股,靈動活潑,極具生命力。

    篆字是一種象形文字,它裡邊的構成元素和佈局排列,依然保留著濃厚的繪畫意味。

    另外,現代書法中,一些書法線條看著肥厚、肆意、寬博,越來越接近繪畫中的皴法,並且,書寫者給加入了象形成分,製造出立體感,越看越有畫的味道。

    因此說,“書畫同源”是正確的說法。

  • 14 # 勤思齋書畫工作室

    最早在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中說“倉頡當初創造文字的時候,是依照自然界的物體經過提練畫出簡單形狀,當時字與畫未完全分離,也就是說字畫同體”。

    而正式提出這一說法的是元代大畫家兼書法家趙孟頫,他在畫上題詩云“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趙孟頫在這裡強調畫畫線條應像寫書法筆法一樣寫出來,而不是描出來。他這一提法也得到後世畫家的認同和支援,特別是文人畫家在實踐中將這一理論發揚光大,流傳至今。比如揚州八怪、吳昌碩、齊白石等。

    我認為正是中國畫講究“書畫同源”,才使中國畫線條的充滿內涵,更具有藝術性,此乃中國畫的一大特色也。

  • 15 # danyboy

    探討一下,我覺得這個說法不嚴謹。就簡單說三點理由吧:

    一、從材料上說:

    中國畫和書法都是用毛筆,同樣的演示工具,當然會帶來同屬於一種文化的藝術效果。但是,從這種意義上來說的“詩畫同源”沒有什麼意義啊。而且,書法方面對碑帖、對摩崖石刻、對甲骨文和金文字型的藝術摹仿,是書法領域裡很重要的一部分。而碑帖、石刻、甲骨文和金文的書寫工具和書寫載體,卻並不是毛筆。

    所以,單純從工具和載體上說書法和中國畫,並不能想當然的將其歸為一律。

    二、從創作方式上說:

    今天的畫家和書法家,一般都是將紙張鋪在桌子上,或是掛在牆上來畫畫、書寫。當然,有些頗有藝術創造的藝術家,會在地上用拖把寫字,會潑墨,會用嘴巴叼著筆,會在身體上塗上墨汁然後躺在宣紙上……等等。這些都是例外的情況,絕大多數畫家和書法家,還都是規規矩矩把紙鋪在桌子上或是掛起來的。

    但是,古代的書法,可不一定如此。在紙張沒有發明或是普及之前,人們寫字用竹簡,看考古發現,比如下面這張《校讎圖》:

    你會發現,人們是把圖版拿起來,再用刀筆在上面寫字、修改的。到了後來紙張已經普及的時代,人們的書寫習慣還是延續竹簡時代,常常把紙捲起來,用毛筆在捲成軸的紙張上寫字,我們想象一下這種場景:

    左手拿著捲成軸的紙,右手拿著毛筆,在右手執筆寫字的時候,左手會隨著自己的感覺而對紙略作移動。比如,一些筆鋒並不是用筆寫出來的效果,而是移動紙所產生的效果。

    那麼比較起來,繪畫就不同了,古代的繪畫最初是壁畫、巖畫、燒在陶罐或鑄在青銅器上的圖案。等到丹青發展起來,對色彩的追求會推動畫家使用各種礦物顏料,其技法與書法是很不同的。

    所以,即使今天書法和繪畫的創作方式基本上相同了,但在古代可是差別很大。

    三、從藝術鑑賞史上看:

    站在今天回顧古代,書法的藝術鑑賞方面,自有一套體系和方法論。比如對王羲之的推崇,對碑帖石刻的推崇,對各種“體”的推崇和發明,等等,雖然也有高下之分,但歷史上看,不同時期對不同藝術風格的推崇是不一樣的,套用學術史的話說就是,一代又一代之書法。

    而繪畫略有不同,在中國畫的傳統中,在近代及以前,公認南宗是中國畫的代表,最高的藝術追求,把諸如意境、神韻、韻味等作為繪畫的最高標準。一些其他風格的畫作,比如為寫實為目的的繪畫風格就會被看作是匠氣,從未榮登大雅之堂。而一些以怪、奇、拙等為追求的繪畫,則要到了中國畫的晚期才逐漸出現,並且依然沒有打破南宗的主導地位。

    中國書法的鑑賞傳統中,就找不到像南宗在繪畫傳統中地位的一種藝術風格,當然,有人會以王羲之來說,但王羲之可以看作是頂峰,是王冠上的明珠,他是一個人,與作為流派的繪畫南宗不同。

    所以,從藝術史上看,說書畫同源,也是牽強的。

    總之,我的看法是,籠統的說中國書法和中國畫同源,倒也不能說錯,但要細究起來,又有很多難以協調平衡之處。

  • 16 # 墨客觀察

    中國書畫從誕生開始就是相伴相生的。所以說是“書畫同源”:

    1,中國書畫都是線條的藝術。都強呼叫線條造型。

    2,兩者使用的工具和載體一樣,都是毛筆、宣紙、墨汁、硯臺。

    3,都強調筆法墨法。都強調意境。都強調“功夫在詩外”。

  • 17 # 裡季94685

    書畫同源”是中國傳統藝術的一個重要命題。書者書法,書法成為藝術,為中國文化所獨有;畫者繪畫,則為中西文化所共有,儘管二者的觀念、技術各有不同。“書畫同源”是講書法與繪畫的關係問題,其說法可以有多種,如“書畫用筆同法”等等,但實質則一。

  • 18 # 紅綠藍FSZ

    古文字造字大多為象形所造 如山水日月。從用筆來講 華人的畫多屬文人畫 主要依靠原生態線條來表現。儘管古文小篆隸書章真行草體態風格迥異也都以線條來表現。書法與畫畫有相同的用筆渠道 瘦硬婉轉秀美舒朗貫穿於繪畫和書法。多變的用筆帶給多變的靈性 功勞還得歸功於筆頭是圓的 與西方的油畫用的排筆不同 圓是創造一切感知線條的支柱 書法和繪畫我們都用同一種筆:毛筆。這就是最簡單的解釋

  • 19 # 千年蘭亭

    研究中國書畫的朋友會經常提到“書畫同源”這個同題。那麼,什麼叫“書畫同源”?書畫是否同源呢?

    一、書畫同源的概念

    簡單地說,“書畫同源”是指中國遠古時期的圖案、圖畫和早期的象形文字區別不大,都是用一種簡略的、純線條的方式構形,類似今天的兒童畫。

    這一傳統的影響力極為久遠,即使到了商周時 期,形聲字成為中國文字的主流(形聲字是不“象形”的),象形字所佔比例已經很低了, 人們對於字和畫的認識仍然差別不大。

    二、書畫同源的演變

    “書畫同源”的前提是象形的構形法則和用造型這兩個條件,但是隨著歷史的推進,商周以後形聲字的比例越來越高、象形字的比例越來越低一一漢字已不那麼象形 了。

    同時,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繪畫藝術已不滿足於早期的紋飾和“簡筆畫”的水 平,出現了許多比較寫實的作品,如秦代的兵馬俑幾乎等同真人。此時的字和畫,不得不走向了不同道路。

    尤其是隸書的出現,進一步促成了書畫的分家。隸書讓圓形的象形符號變成了方塊字,破壞了文字產生的基本原則,讓漢字完全與畫分離。

  • 20 # 體壇青煙盡

    說到書畫同源這是一個大課題,有人類以來肯定是先有畫後有文字的,最早的畫就是那些在石洞中的刻畫符號,它們表現的是我們的先民狩獵,生活的場景,其實有些類似我們現在的標語,後來這些圖案經過數以萬年的演化變成了更簡潔的刻畫符號,這應該就是書畫的源頭了。

    如果說我們現在的書法和國畫的共同點那應該就是線條了,我們中國美術的根基就線上條上,從古至今從未改變過,好多藝術家他們都能做到書畫的統一,比如說吳昌碩他的書畫,篆刻均已金石氣的線條貫穿其中,蒼茫有力,奔放豁達,熊渾之氣躍然於紙上靠的就是這種線條,能做到書畫印統一的人鳳毛麟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歲寶寶這幾天腹瀉,家長應該如何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