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江1955

    並不奇怪,類似題主所言,並非少數。似乎有些糾纏不清,各執一詞,且均能說出一二,只能是見仁見智。題主無法欣賞,並不等於都不欣賞。中國的詞曲藝術成百上千,凋零委洩有之,發揚光大也不在少數,個別人的認知與想法,並不代表整體。

  • 2 # 福榮

    愛京劇,最好先予熱劇情。京劇故事眾多,大多敘述歷史事件,如:群英會、鎖麟囊、穆桂英掛帥、四郎探母、宇宙鋒等,你先熟悉了故事,自然能進入劇情,慢慢就會對京劇熱愛、喜歡了。

  • 3 # 喬福芳

    明知京劇是國粹,為何我無法欣賞。你這個問題問的好。我的回答是;你很有可能不是中國人。[呲牙][呲牙][呲牙][大笑][大笑][大笑][笑哭][笑哭][笑哭][我想靜靜][我想靜靜][我想靜靜][玫瑰]

  • 4 # 沙瓤音樂臺

    你好,京劇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都始終如一的用不現代的唱腔和沒有字幕更聽不懂的唸白,講著幾百年前的我們不瞭解的故事。京劇很高階,但是快節奏的我們沒有那麼多人會踏下心來去認真瞭解這些傳統文化。

  • 5 # 我是安德烈

    京劇是在微劇,漢調,崑曲等地方戲的基礎上,博採眾長。透過二百三十年的傳承,眾多藝術大師的精心演釋,提練而成。是像牙塔式的頂尖藝術。正因如此,有一些脫離群眾的感覺。

    如果不是專門去學習與研究一番,一般人都是難以直接就會欣賞的!就象書法,國畫一樣,不是誰提筆揮毫都能出作品的。

    一般人不喜歡,不會欣賞,也不是什麼大事。各人都可根據自己的條件特質,選擇自己喜歡的形式去玩。當你突然發現京劇對自己產了吸引力時再去欣賞也不遲。甚至一輩子都不喜歡也沒什麼。它又不是象喝水吃飯那麼重要。

    但如果想去欣賞它,建議還是上大劇院(不是票房與小劇場)去全方位的學習與欣賞。不要聽不上戲院的人忽悠,什麼"懂戲的聽戲,不懂戲的看戲",純胡扯!京劇是唱唸做打舞,手眼身法步合一的綜合藝術。單過聽,必然誤入歧途。

    試想買把幾十元的"京胡",找個地方一坐就拉起唱開。這樣打發時間的玩玩可以,說它就代表了京劇,那就太片面了。如遇上拉不好,唱不成的這麼一折騰,外行還以為京劇就是這麼一個玩意。那不是宣傳普及,而是斷送了藝術。

    所以想學習,欣賞京劇的朋友不仿花幾十元(現在大戲院的票價也不貴,如湖北京劇院平時演出不過三十元,雲南京劇院的30一80元)去正規戲院看看。多看幾場,並注意欣賞京胡的西皮,二黃前奏(過門)匯入唱腔時是那麼的入耳,那麼說明你已開始喜歡上了。

    再看到那精美絕倫的高難度表演,那很快就會看懂京劇的。

  • 6 # 黃河水浪打浪593

    正常啊,古人看戲如我們看電影。這個觀賞方式早已被主流社會淘汰了。也就是說大部分人都不欣賞戲典表演。

    但我們也應該尊重京劇愛好者從業者們,互不干擾最好。

  • 7 # 使用者607333095847崔敏

    親,這是一個個人愛好問題。不知貴庚多大?一般八零後的人很少觀看或欣賞京劇,而且京劇的道白音調(韻調)你可能不太適應。最主要的是受流行歌曲和其它各種娛樂的影響,對京劇更是不感興趣…說實話,論真正的藝術和功夫還屬京劇,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切高雅修身…慢慢了解去品味便知不愧國粹!

  • 8 # 東方連話

    對於任何藝術我們都有欣賞或者不欣賞的權利,欣賞與否都無可厚非。

    不過,任何藝術欣賞都是要有一定的基礎的,且不說對這門藝術的基礎瞭解和掌握,僅僅就是欣賞一門藝術的心境,便也並非都是已經準備好了的狀態。

    京劇和一切傳統戲劇形式一樣,以唱為主,以說為輔,用人物的動作和招式的象徵,代表我們通常在現實裡已經習慣了的視覺真實;而且情節進展一般都很緩慢……

    這些特點天然地排斥了以生活經驗和習慣本能來看戲的人。 而在古典時代結束以後,人們的心境普遍處於一種浮躁狀態,時代腳步越來越快,生活壓力越來越大,人心也越來越不穩定,很多人沒有心緒去體驗那種誕生於封閉環境中的戲劇藝術,也就更談不到欣賞了。

    說到這種封閉環境,我想舉自己一個例子:某年去周莊旅遊,人山人海,寸步難行。無意之中走進了一個需要買票進入的大院裡,戲臺上正唱崑曲:《雙下山》。反正出去也走不動,於是安心地看了整場演出。

    看下來突然領悟到了崑曲的美妙。對於一個這麼簡單的情節,兩個人物怎麼靠著自己的唱唸做打的表演來予以充滿了生命氣息的詮釋,這齣戲可謂做到了淋漓盡致。

    在以前非封閉環境的狀態下,我肯定是不肯拿出這麼長的時間來看一出崑曲的。現在看了,就有了藝術欣賞的收穫,還想再看一遍,甚至還想看別的劇目。

    如此看來,一是對劇種的特點有所瞭解,一是個人心境有所調整,這兩點也許才是我們沒有看戲的習慣的人,能不能欣賞京劇以及其他劇種的關鍵。

  • 9 # 頌風f

    欣賞京劇必須有強大的文化底蘊。就像紅樓夢裡的焦大不會愛林妹妹一樣。不懂中國歷史看不懂京劇,沒有音樂修養就不懂京劇曲派和韻律。聽夜深沉讓人如醉如痴,看貴妃醉酒 翩翩起舞,美輪美奐。京劇是偉大的戲曲,中國國粹。

  • 10 # 聞魯生

    “皮黃戲”,誕生於十八世紀的徽漢戲班晉京賀壽,因薈萃漢調“西皮”、徽調“二黃”而得名。至於今日所稱“京劇”,則在百年之後,最早見於上海《申報》。

    奉京劇為國粹,並非指其歷史久遠,實乃指其含括面廣。除卻徽劇、漢劇,幾乎囊括崑劇、秦腔、梆子等各地雜曲、民歌、小調。此外,音樂上的鑼鼓經、曲牌、唱腔,表演中的生旦淨末醜、手眼身法步,無不表明“國粹”之內涵,更多容括了以“皮黃”窺中華戲劇、以“功夫”測傳統審美的意蘊。

    很是悲哀,及至離經叛道、倒行逆施的“樣板戲”出籠,中國民眾自宋元以來的喜聞樂見傳統,已然毀於一旦。

    京劇之美兮在傳統!

    傳統之愛兮在皮黃!

  • 11 # 明星電腦

    京劇起於乾嘉,發達於清末,本是江湖藝人謀生的表演技藝,因獲達官貴人的喜好而身價倍增,並衍生出更多的戲規與戲路,催生出生、旦、淨、末、醜等十個角色定位。

    藝人們為了養活自己,苦練技藝,就是為了想獲得貴人的垂青,以擴大影響,並漸漸形成了門派。而門派之間又很保守,只傳本門子弟,抵防技藝外露而丟飯碗。普通觀眾也就是看個熱鬧,只有那些富貴子弟才能有幸和劇臺老闆們走近,窮苦百姓飯都吃不上,根本就沒有錢去娛樂。

    新中國成立後,京劇門派依然存在,門派之間隔閡更甚,唯恐飯碗不保,更不會向外人普及京劇知識。京劇內容大多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唱來唱去就那些老本,根本談不上發展。改革開放後,大量外來娛樂衝入中國,簡單刺激的樂風更容易讓年輕人接受。不像京劇那樣高深,其實京劇的高深都是各門派自建圍牆造成的。

    最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建國後成立了京劇院團,並投入了大量資金,將演員們圈養起來,取消了市場化,沒有了競爭,演員們掙的是國家工資,少了生存危機感。丟棄市場競爭是致命的,老藝人越來越少,弟子們前途渺茫,故皆多放棄另謀出路。作為聽眾,老年人逐漸減少,年青人逐漸成長,滿耳充斥著現代音樂和外來娛樂,娛樂欣賞的價值導向逐漸傾斜,慢慢地少年兒童對京劇更是不理解了。以前的所謂藝術家都是為了討生活而拼了老命苦練,現在誰還讓自家孩子去遭那份罪?看看你的周圍,誰家的孩子在唱京劇?每一種藝術形式都有其時代性,勢必會隨時代的大潮而上下翻滾,並逐步被淘汰。不光京劇,其他戲曲的受眾也都是老年人,若干年後,有些事物必定消亡,而且是不可逆的。

    如果你稍有文化,稍有興趣,靜下心來仔仔細細聽上一出,還真是能品出滋味品出美,你能靜下心來聽嗎?

    比京劇更美的還有崑曲,那才叫一個雅!如果你想尋找美,就安安靜靜地享受一曲,簡單地很,一支竹笛就會把你帶入美的世界!

  • 12 # 老楊不想老

    京劇是國粹,更是高雅藝術。與通俗藝術及地方戲曲有著不同之外,所以說欣賞京劇要有一定的藝術修養及戲曲知識的普及,不是一般人所以欣賞及接受的。

    京劇的唱腔為類很多,大的分類就有“皮黃、二黃”。下分的如果要搞懂它確實讓人有點懵逼,難以理解。

    京劇的表演基本功就有“唱、念、做、打”四種表現手法。行當除了“生、旦、淨、未、醜”四大分類之外,還有很多細分,比如“生”下面就分“老生、小生、武生”;“旦”下面又分“青衣(正旦)、花旦、閨門旦、刀馬旦、武旦、彩旦”等等,實在令人暈頭轉向,難以理解。

    發音更不用說了,什麼“真嗓、假嗓、調嗓,喊嗓”什麼:“丹田音、雲遮月、塌中、腦後音”等等五花八門的發音如果你不懂,去欣賞最多也就是奏個熱鬧、玩個開心而已。

    地方戲曲卻不同了,它有著濃厚的本土文化以及通俗易懂的表現形勢,表演和唱腔都滲透著地方特色甚至土話、方言。所以更易於普通老百姓的接受,更利於普通人的欣賞。比如我是安徽人,平常喜歡的戲曲也就是黃梅戲和廬劇了,而京劇卻很少去欣賞,因為你不懂京劇這種高雅藝術的靈魂,也就沒必要不懂裝懂了。

    京劇藝術是中國的國粹,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象徵,也是高雅藝術的靈魂。作為普通人的我不懂也無法欣賞京劇也就再正常不過了。

    這就是我的回答也是我對京劇藝術的理解。

    : "0", J�T��78

  • 13 # 一般冶行

    雖然不願意承認,但是我還是要說京劇這門藝術的確是正在走向衰亡。

    從某種意義上講,京劇這門藝術就是一種消遣,但是這種消遣的本身已經變得有些脫離大眾。

    京劇的情況和曾經的相聲有些類似,但是京劇的眾多表演藝術家之中,並沒有誕生出一個像郭德綱一樣的能夠“挽大廈將傾於既倒”的人物。

    大多數京劇表演藝術家都認為,京劇是門“高雅”的藝術,並且這種觀念已經固化到了他們的意識之中。殊不知作為一門舞臺藝術,唯有雅俗共賞才能持續自己的生命力。

    “俗是為了其有穿透力”——郭德綱

    不得不承認,郭老師的成功是有原因的,在文藝方面他的一些理念極具洞見。

    而京劇這

    個行當,確實缺少這樣一位眼光獨到的領軍人物。

    京劇這門藝術本身,

    現在也已經成為了少數“有閒階級“的玩物。

    何謂有閒階級?凡勃倫在其著作之中是這樣描述的:

    消費為了顯示自身地位的優越和榮譽心理;

    為達到“習慣的禮儀標準”力圖提高消費水準以滿足競賽心理和所謂“歧視性對比”;

    高深學養作為財力文化的一種表現。

    請問之於現在仍去為京劇藝術消費的觀眾,是不是感到“心有慼慼”呢?

    那麼話題回來,這種“有閒階級”能否再次捧紅京劇藝術呢?

    在《有閒階級論》一書中,也給出了一個答案,我個人覺得還是比較公允的:有閒階級有保持原有思想,阻撓制度改革與技術進步的習慣,為其追捧的事物終將會被淘汰。

    看到這裡,有喜愛京劇的朋友可能會罵我了,“你又不是個京劇愛好者,輪不著你給這門藝術唱喪曲”。呵呵,本人不才,出生地是在曲藝之鄉天津。三歲話都說不利索就開始捧著個半導體收音機收聽評書聯播,之後相聲、京劇、評戲在很小的時候都開始觀看。有多痴迷呢?小時候有一次發高燒,意識模糊狀態的時候,覺得自己化身高寵,輸液的時候給老爸老媽以及護士姐姐半說半唱了一出《挑滑車》。

    我比絕大多數人都喜歡京劇,可是京劇現在的情況就是如此,個人也感到十分無奈。

    “生、旦、淨、末、醜”,從這些行當本身就能夠看出京劇的發展趨勢,可是到了現在,為了一味地高雅,這門藝術還有什麼創新麼?京劇的抱殘守缺現狀,令人不禁唏噓。

  • 14 # 酈墨1970

    作為一個普通人說點自己的看法。

    任何一種藝術門類得以流傳下來,都是經過了幾十,數百,甚至上前年的培育發展,形成一個群體認同的藝術形式,並且要有一定的群眾基礎才得以流傳。其中最古老的藝術形式就要數繪畫和音樂了。

    不可否認京劇確實是一門國粹,就像崑曲,它在吸收了地方戲種的基礎上,進京改良成為了當時京城百姓的喜愛的劇種,並流傳至今。為什麼京劇能收到當時人們的喜愛呢。

    京劇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得以發展壯大,一個主要的原因我想是符合當時人們的審美習慣和情趣,離開了這個前提,再好的藝術都沒有流行的土壤。就像是今天的流行歌曲或其它的藝術形式。不過京劇能在當時的環境下流行並流傳下來,確實也說明京劇藝術頑強的生命力。

    京劇藝術符合大多數人們審美情趣。

    京劇藝術涵蓋了文學,表演,歌曲,舞蹈,化妝,美術,甚至是武術等藝術和技術等多個藝術門類,對生產力落後,藝術表演形式不多的時期百姓來說,京劇能更多地滿足不同階層人們的心裡及欣賞需要。看一場京劇等於看了多個藝術形式,按現在的話說,價效比高。

    戲曲藝術也是人們普及教育的一種形式。

    對清或者古代的百姓95%的文盲率來說,唱戲即是一種娛樂專案,也是一種受教育的形式。透過戲曲的表演形式,可以知道歷史典故,道德規範,甚至為人處世等不同的內容。

    京劇的改良迎合了文人的欣賞習慣。

    京劇經過改良,以精湛的藝術表現形式,精緻的服裝,化妝以及精彩的表演贏得了京城百姓的心。特別是讀書人的心。成為許多文人墨客抒發情緒的一種載體,因為有了文人的參與,京劇才創作出水平更高的經典劇目,並得到貴族的喜愛,從群眾性的藝術形式上升到全民性的藝術形式,得以推廣。

    會欣賞京劇藝術人怎麼越來越少呢

    現代多元化的經濟和藝術取代了京劇的地位。在電影和收音機出現前,京劇絕對是百姓娛樂的首選。電子科級的發展取代了一部分京劇觀眾。加上京劇的視角大都還停留在原來的欣賞習慣,社會加速發展,藝術門類不斷進化,人們的興趣不斷分解,京劇的改良已不適應觀眾的喜好了,逐漸成為一種小眾戲曲。

    特別是現代社會幾十年的這種超音速發展的勢頭,超越了古代社會上千年的發展,京劇的沒落已是不可避免的了,只會存在於真正喜歡他的人群中,保留著一絲文化的傳承。

  • 15 # 遠方西沙

    明知京劇是國粹,也無法欣賞,也不代自己就是沒文化沒水平。

    人和人的感知點不一樣,內心熱愛的東西和敏感度不一樣,沒法相提並論。就比如花草很多人都喜歡可看過有關毛主席書籍的人就會發現,毛主席就不喜歡養花草,可毛主席的才情有誰能比得上呢!比如熊掌和魚翅是高檔飯菜吧,可能吃去起來,對我們這些老百姓來說還不如吃個小雞鈍蘑菇來的香辣可口吧。再比如,牡丹貴為花中魁首,花王,大朵的牡丹花也確實讓人一見芳心,可是齊白石大畫家單單喜歡荷,除了他畫的蝦無人可比,他畫的荷也是丰姿卓越。鄭板橋除了滿街鋪石的獨特字型,(我們常見的臨摹的鄭板橋的"難得糊塗"的廳堂大大字,他畫的竹,他喜的歡竹也是一絕吧。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說過來,京劇是國粹,他的高貴,經典,藝術價值之高,也確實讓一般人有如對雪域高山,廣褒大海一樣,無法親近,戲喜,不像小劇種隨便來上兩句就可能很有韻味了。

  • 16 # 詩書畫印

    明知京劇是國粹,為何我無法欣賞?我認為有幾個重要因素:

    一,文化環境的變化。京劇作為國粹,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她的高峰應該是民國時期,那個時期的社會娛樂形式較少,以及京劇作為皇家殿堂藝術在民間影響力的餘續,和民國時期文學界與戲劇界之間的文脈互動,很大程度地提升了京劇在文藝界的地位,使京劇受廣泛追捧和普及。而新中國成立以後,人才和文化的斷層,以及我們新中國基礎教育的緊迫性和教育資源的緊缺,導致京劇藝術的人才教育和普及並沒有跟上,致使一度被人冷落。從70年代起,電視的普及,以及流行音樂的湧入,以及電影等銀幕藝術的興起,使冷落到被民眾幾乎陌生的京劇淪落到邊緣化的地步。近些年來,國學熱興起,書法繪畫等視覺藝術大受追捧,但京劇作為舞臺藝術,受表演形式的限制,無法與銀幕藝術相競爭,而電視臺又受收視率和市場和牽絆,無法為京劇擠出更多的播放空間。雖然後來央視闢出專門的戲曲頻道,但一時無法讓觀眾的興趣轉移到近乎聽不懂的京劇上來。

    三,藝術創新沒有跟進。多年來,京劇雖然有一些新東西出來,但被戲迷們喜歡的還是老樣板、老段子,新出的劇目從形式和內容上沒有太多讓觀眾耳目一新的東西,有些劇目的內容過渡政治化,影響了戲劇的藝術性和娛樂性。其形式的老套和慢節奏的演繹形式,已跟不上這個時代老百姓快節奏的步伐。

    四,文化的地域性。京劇雖然是我國的國粹,但僅兩百多年的歷史並不算悠久,她的文化根基和民眾基礎並不十分廣泛,她的影響範圍主要是京津以及河北的部分地區。我國的戲曲種類非常多,但都有非常鮮明的地域特色,每個劇種都符合其當地民眾的審美意趣,並不具有全國的普遍性。比如西北人愛聽秦腔,河南人喜歡豫劇,江浙滬喜歡崑曲,河北人喜歡評戲,東北人喜歡二人轉……跨地域的人大多數不喜歡或聽不懂。這就導致京劇雖然受國家的大力推廣但並不具有全國性的聽眾基礎。

  • 17 # 和平之洲

    感謝題主邀答:首先,京劇是國粹,但現代人時間有限,加上社交媒體發達,資訊多且呈現碎片化。限制了人們用在觀賞京劇等傳統節目的時間。

    其次,以前,很多社交,是安排在看劇場演出的時間,人們利用一起聽戲去進行社交活動。現在透過網路方式,已經不必非要侷限於劇場社交方式了。

    第三,京劇現代戲較少,人才面臨斷檔危機,對年輕人缺乏吸引力也是客觀現實。

    最後,祝願京劇國粹伴隨著中國掘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大勢,再次輝煌!

  • 18 # 古韻堂音箱工坊

    有些藝術作品不懂不理解甚至不喜歡不是錯,我小喜歡聽京劇,同時還有絕大部分藝術作品不懂不喜歡。

    個人感覺,不喜勿噴

  • 19 # 手機1350204

    觀看春晚時,有時會出現京劇片段,比如:耿其昌,李維康老師,一段《武家坡》,讓人心潮澎湃,激動不已,心中暗暗感嘆:不愧為國粹!

    那是上世紀80年代,有朋友送了幾張戲票,去劇場觀看京劇。忘了為何都是半途而歸。

    某天晚飯後,心情不錯,開啟中央戲曲頻道觀看京劇,戲的名字現在想不起來了,是一出古裝戲。

    長白鬍子的是老生;把臉化成鬼怪模樣的,是花臉。他們在臺上哩啦哇啦,沒完沒了,根本聽不懂。走起路來四方步,一走三搖晃。全都板著殭屍臉,沒有喜怒悲哀。耐心地等了半天,劇情沒發展。

    難,很難溶入進去;難,很難再看下去……心裡居然產生了一種負罪感:就如同《皇帝的新衣》裡面那個小朋友一一有點大逆不道了!

    我想:這樣的“國粹”,長此以往,很難再“粹”……

    看著主要演員介紹,基本都是國家一級演員,甚至還有博士生導師,相當於大學裡面的教授呀!他們都是大師啊!大師們的工資,也就是每月吃飯的錢,肯定是國家文化部門發的吧,當然是衣食無憂啦?

    既然是大師。那就拉起隊伍來,憑著真才實學真本事,在劇場戲園子裡,賣票唱戲,掙飯吃……就像那郭德綱:“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

    這話說的有點粗俗了?一一話糙理不糙!“教授”、“大師”、“國家一級演員”們還能掙到飯錢嗎?嘖嘖!恐怕是“惶惶不可終日了”。

    我小的時候,家家沒有電視,就連收音機也很少有。那時候能到劇院裡去看看戲曲,是很奢侈的享受。

    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電視普及了,家家都有。娛樂、直播、專題節目、電視劇……等等,競相發展。有趣兒的東西,好的節目,爭妍鬥豔,層出不窮。

    發展到現在,隨著智慧手機的出現,又奪走了一部分電視觀眾。看來這市場奉行的是叢林法則一一優勝劣汰,弱肉強食哩!還有誰能去看老態龍鍾的“國粹京劇”呢?

  • 20 # 大灰狼長歌

    京劇像一壺陳年老酒,越品越有味道,唱唸做打,生旦淨末醜。有板有眼。極考研人的表演功底。現代人很多欣賞不了京劇,是因為太浮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樓夢》中賈探春喜歡黛玉還是寶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