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藝文雜記
-
2 # 黑白影吧
關於武松殺嫂的故事在民間十分流行,我小時就聽人講過這個故事,大意是潘金蓮用砒霜把丈夫武大郎毒死,武松為報兄仇把嫂嫂潘金蓮給殺了。武大郎貌醜身低,以賣燒餅為生。潘金蓮不守婦道,紅杏出牆,與西門慶交好,又謀殺親夫,整個一壞女人,被武松殺掉似乎活該。這個故事雖然有暴力色彩,但大體仍然是個勸世文,叫人行善積德,主題不出忠、孝、節、義。
但其實,武松殺嫂的故事並不那麼簡單,不簡單就在於潘金蓮愛上了武松。武松殺嫂,殺的是一個深愛自己的人。潘金蓮是追求愛情自由和性解放的人,武松是一代英雄,卻是舊道德綱常的衛道士。武松知道嫂嫂愛他。嫂嫂做燒餅時,飲食間,常以言語挑逗他。武松在美女大嫂前是否有過非分之想,世人實不可知,但他言行之得體,絲毫不逾越叔嫂名分,是沒有問題的。最後揮刀殺嫂,更是表明了他的立場之堅定。禮教殺人!禮教先用潘金蓮之手殺死丈夫,又用武松之手殺死其嫂嫂。
武松要殺潘金蓮,那是很簡單的事。潘金蓮雖然經常做燒餅,有些力氣,但一定不是打虎英雄武松之對手。但這個“殺”的過程卻是痛苦的,因為其中有情和義的衝突。且看越劇《武松殺嫂》中吳鳳花、吳素英以戲曲語言對這個故事的再敘述。
潘金蓮在丈夫靈前,等待武松來殺她。她知道此事必定瞞不過她的小叔。但她在武松要殺她時,提出要了一樁心願,武松說:淫婦死到臨頭還有什麼心願!金蓮說她要敬武松一杯酒。以前二人高興地喝過兩杯酒,但到第三杯時武松把嫂嫂罵了一通,所以這未喝成的第三杯酒今日要補上。武松說難道你也要毒死我不成?金蓮親自喝一杯,以示無毒。且看她的真情告白:
叔叔,今日能成為你刀下之鬼我死而無怨,只是你說我要加害於你,只怕人心不服天理難容。你幾曾理解我一腔赤誠。你那裡倫理綱常完無損,我這裡狂風吹落心中的燈。到如今昔日叔嫂成仇敵,我戀叔的痴心仍未泯。懇請叔叔將這第三杯飲,莫讓我黃泉路上不死心。
武松面對以死相請的這杯酒,既要顧及英雄名節,又不忍看嫂嫂跪倒在地十分悽慘,於是轉身把酒灑在地上,佯裝喝下。潘金蓮看到武松喝下了酒,滿心歡喜,卻又感慨萬千。她說:我好悔啊……悔不該,甘入泥沼自沉自陷,只落得,落花流水再無緣。我好恨啊……恨蒼天,偏不教相逢未嫁時,咫尺天涯,叔嫂名分,橫隔萬仞山。到如今大錯鑄成兩命喪,風吹敗柳赴黃泉。
她拿起刀交給武松:謝叔叔大恩大德全我願,叫金蓮死而無撼心裡暖。叔叔啊,趁著這更深人靜不夜天,殺惡嫂報兄仇手起刀落,英雄名節萬世傳。武松一時難辦:殺兄的仇人罪俱在,為什麼我手舉鋼刀總難抬。兄長的呼救聲聲猶未衰,為什麼面前總有陰雲砍不開。是殺是放,心亂如麻。武松幾次舉刀,終究被嫂嫂的肺腑之言說得無法下手,這種猶豫,或許是因為他也在心底裡喜歡嫂嫂,只是叔嫂名分讓不能多想。於是武松決定將嫂嫂送交官府處理。
潘金蓮卻說寧可死在武松刀下,也不願見官,她的話讓人駭然:想我潘金蓮生不能做你武松的人,難道死也不能做你刀下之鬼麼?我要死在你的面前,死在你的刀下。
潘金蓮關了門,開始脫衣服。先是脫下外面的素白孝服,露出裡面桃紅的衣衫。她對武松說:好一個英俊魁梧的男子漢,好一個勾人心魄的武松,我把你愛在骨頭裡,丟不了甩不脫,我把一條薄命系在你的身上,傾心相托,可是你,你卻從未好好的看我一眼。如今死到臨頭我偏要你看,我要你看一看,潘金蓮與武松是天生一對地造一雙,你看你看你看你看哪。看一看我這雙做過燒餅的手,壓過扁擔的肩,填滿冤枉的胸,弱不經風的身子,還美不美,配不配得上這打虎的英雄?
武松說:嫂嫂……放尊重些。
潘金蓮冷笑道:嫂嫂?想不到我臨死又成了你的嫂嫂……她大膽地把手搭上男人的肩,說:武松,難道你真的不喜歡我潘金蓮麼?
武松說:你太放肆了。他把金蓮推倒在一邊。
潘金蓮突然狂笑說:這世上,我不愛的男人屢將我蹂躪,這世上,我酷愛的男人未看我一眼。我已不是武家婦,又何必披麻帶孝在你武家人的刀下亡。於是繼續脫衣服,露出貼身小衣——脫下了,撩人眼目的素衣裳,露出我,嬌娜嫵媚的女兒裝。她呼喚面前的男人:武松……武二郎……二郎哥……,她撲上前緊緊抱住男人。放手,放手,放手,武松終於做出決斷:一刀下去,結束了嫂嫂的生命。嫂嫂的手從他臉上、胸前滑落,她的遺言是:
你是個真正的……英雄……
武松把嫂嫂到底給殺了。自由的潘金蓮,保守的武二郎!不是英雄救美女,而是英雄殺美女。故事的結局讓人悲哀,一命換一命。我倒是希望武松忘掉禮教,把對兄長的感情埋在心底,珍惜嫂嫂對他的真愛,帶著嫂嫂私奔,隱居到深山老林中去。
-
3 # 追夢讀書人
這和作者對武松的人物性格塑造有關,作者對武松的塑造就是嫉惡如仇,在大是大非面前頭腦冷靜,且不打倒幕後真兇誓不罷休。
武松這個人物是《水滸傳》裡面最讓人熱血沸騰,看起來也最解氣的。雖然有時候年輕氣壯,但每回遇到大事武松總是非常的冷靜,並且對幕後主使拿捏的很準,最重要的是在整部小說裡幾乎所有招惹了武松惡人都被打倒了。
武松殺嫂這一節,雖然以現代法律角度來說是莽撞的,但是放在當時的社會環境與整本小說說要表達的意思來看就很合理,武松一定會殺死威脅到他自己和他至親的人生命的人。
可以從“血濺鴛鴦樓”一節來看,武松不但殺死了來謀害他性命的皂吏,還潛入鴛鴦樓殺死幕後主使了蔣門神與害他的官員。這一段是整部小說中最讓人暢快淋漓的一段。也表現出了武松的性格,不打倒真兇誓不罷休,所以武松殺嫂時心中也應該是暢快的吧。
殺完人後最有氣概的當屬自己血書“殺人者,武松也”,不得不說是小說的點睛之筆,一個栩栩如生嫉惡如仇的武二郎躍然紙上。
-
4 # 湯岐
平時武松在官衙打差,大郎和潘金蓮成夫妻,武松也不太清楚,也覺得不恰當,潘金蓮平時風騷,潘金蓮殺夫,也在武松的情理之中。發生此事,按武松性格,不會坐視不管。特別是有西門大官人插手此事,登時使武松惡從膽邊生,見潘金蓮立時手起刀落,潘金蓮已是武松刀下鬼了。
-
5 # 夏季的麥浪
因該懷著滿腔的仇恨和大仇即將得報的爽快感,以及那麼一絲顧慮怕官府事後發難,但沒有一絲同情潘金蓮,因為古代把三從四德看的相當的嚴,潘金蓮不死按律也是要浸豬籠的。
-
6 # 陽春舞白雪
憤恨、痛快!
這麼漂亮可惜了!
大哥老子幫你報仇了!
殺了人可怎麼辦?逃跑還是自首?
反正不是死罪,還是別跑了!
-
7 # 來自桃花源
潘金蓮縮成一團,楚楚可憐,莫名驚恐。武松有些不忍下手,他從來沒有殺過女人,更何況這女人還是自己的嫂子,對自己很好的美麗女子。他也想不通,如此貌美如花的女人,怎會有蛇蠍心腸,狠得下心殺死自己的兄長呢?武松不是不知道,武大和潘金蓮並不般配,尤如一朵鮮花插在了牛糞上。但你既然嫁給了我兄長,你就要安守婦道,好好過日子,自古女子便這樣: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你又能怎樣呢?他的心裡可是五味雜陳,本就一腔豪氣,快意恩仇的性格竟然有了些遲疑。他捏了捏手中的利刃,艱難地向前邁了一步。這時他的腦子又閃過武大的身影,一個身材矮小的身子在寒風中緩緩移動,肩上的挑子特別沉重,一邊是燒餅一邊是武松。如果沒有武大的含辛茹苦,能有自己的今天嗎?可現在武大已去了另一個世界,被眼前這個美女蛇毒害了生命。武松越想越氣,越想心中的火燒得越旺,咬咬牙,毅然地舉起刀來。
-
8 # 過來娛人娛己
武松殺潘金蓮時,用了很殘忍的方法,在眾人面前割下她的頭顱,挖出她的心肝,拋開她的衣服。剮了他的皮肉。
這種殘忍變態的殺死方法,一方面出於武松,對潘金蓮和西門慶這對狗男女。毒殺自己親哥哥的滔天仇恨。只有這樣才能解除她心中的怨氣。
宋代程朱理學提倡禁慾對女性是很不友好的,只要稍微有這種敗壞名節或者緋聞傳出來,對女人的名聲,都是一種近乎摧毀性的打擊。武松的一種當著眾人的面袒胸露乳的殺法是為了最大程度對潘金蓮這種淫蕩的女人最大最惡的羞辱和唾棄!從道德精神上對她進行打擊!
-
9 # 老酒壺
“不忍心啊!不忍心!但還是要殺的!”這或許是當時武松的內心世界。
金蓮妹子對這個小兄弟照顧有加,長得又嬌小可人,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你說殺了誰不好,你殺了武大,這是要遭雷劈的,看他武大長得悲天憫人的,叫誰也不忍心熬那一碗藥啊,這也是金蓮妹子端藥時出現猶豫恐慌的緣故。武松在怒殺嫂子時那個恨啊,從握刀的力度上就可見一二,但為什麼刀放到脖子上時囉哩囉嗦的說了些有用的廢話,只是心裡有些不忍。嫂子對他有情,武松並非一點意思也沒有,只是恨他從了西門慶,各種滋味湧上心頭,武松火上心頭,一時衝動下了刀,真是可悲可嘆。
按當時武松剛到陽穀縣,就深得金蓮的喜歡,不為了別的,就是為了武家留後。這在武大的身上也可以感受出來,他不是看不出來老婆的心思。自己也知道自己的情況,可是金蓮妹子著急了些,沒等到武松回來就會上了西門慶,事情就複雜了起來……
忍啊,忍不了真出大事啊,會死人的!
“好了快些醒醒,該吃藥了。”金蓮又端了碗藥上了樓來,武大在被窩裡抹了抹眼淚,眼睛裡流漏出激動的目光……[捂臉][捂臉][捂臉]
-
10 # 星星影視混剪輯
武松在要殺潘金蓮的時候,在他動手之前,他把左鄰右舍全部都找過來了,而且還準備了紙墨,一邊逼問潘金蓮一邊做記錄,在全部過程都搞清楚之後,武松直接拔刀對自己的嫂嫂刺去,這樣潘金蓮的性命就這樣終結。還有一個細節,就是武松撕扯了潘金蓮的衣服,其實這是有自己的目的的。因為在當時的宋朝規定,如果在打架過程之中,因為失手而致死別人,是不需要去償命的。要知道潘金蓮這種蕩婦,是完全不通曉武功的,武松想要取潘金蓮的性命,簡直就是輕而易舉。所以武松做這樣的舉動就是要製造出一副爭鬥的假象,自己誤傷了自己的嫂嫂,所以嫂嫂才失去了性命。而後來官府的判斷也基本遂了武松的判斷,因為爭鬥誤殺,武松只判了一個發配。
從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武松是一個相當有頭腦的人,既親手為自己的哥哥報了仇,而且還把自己的損失降到了最低。武松的膽識實在是讓人欽佩。
-
11 # 大才21
一、失去了依靠和獨親的痛苦。
武松自幼失去了父母雙親,由哥哥帶大,兄弟二人相依為命。俗話說:“長哥當父,”幾十年的感情,非一般人所能理解,武大郎對武松來說,既是哥哥又是父親。當武松知道了武大郎死於既是嫂嫂.,又是對自己很有情的女人,也是淫婦的潘金蓮的手中時,被報仇之心衝昏了頭腦;殺之而後快,也是人之常情。
二、嫂嫂之情小於哥哥之恩。
潘金蓮對武松有情有義,後者心知肚明,但武松知道,當時的長嫂當母的普遍觀念,在人們的眼中,豈有“兒子”與"母親"苟和之理?加之,哥哥幾十年的恩情,遠遠超過了和嫂嫂的感情。
三、英雄的大義滅親之舉。
封建社會,有三從四德的古訓,女人在家裡或社會上的地位十分低下,對出軌的女人叫“淫婦”,一旦被發現,或被迫自殺,或被鄉親們殺死,或被官府處死。而勇於揭發或帶頭處死“淫婦”的人(特別是男人),就被當做正人君子或英雄。武松嫉惡如仇,殺死了“淫婦”(雖然曾經是自己的嫂嫂),是大義滅親之舉,必然贏得人們的敬重。假設放過了潘金蓮,必遭世人非議,而影響自己堅持正義的形象。殺人後,在牆壁留下了自己的姓名,以免秧及無辜,也說明了這一點。
綜上,武松殺嫂是正義之舉,時代之舉,性格所使,加深了人們對其是“英雄”的印象,這就是其當時的想法。
-
12 # 瘋狂的牛
應該是憤恨。
武松回到家後,潘金蓮對他還是很好的,讓他感受到親情,哥哥嫂嫂也是他僅有的親人了,本以為家庭和睦,卻不料一直以為很好的嫂嫂確是殺害自己親哥哥的兇手,如此蛇蠍心腸,自己被矇在鼓裡,知道真相,必然是憤恨至極,一定要手刃仇人,為自己的哥哥報仇。
-
13 # 胡說八盜
新版《水滸傳》中武松殺嫂的時候眼中有淚,為何要眼中含淚?在原著中其實也沒有提到眼中有淚,倒是對武松如何殺嫂做出了詳細的描述。對此,其實每個都有不同理解,有人說,在這個時候流淚,或許是一種心痛,一種難受,但也有人說是一種不捨,一種說不出的情愫。
因為誰也不能保證,即便是受制與倫理,但武松到底在內心有沒有愛過潘金蓮,這點真的無法斷定。所以,他的眼淚中,有不捨,有難過,有痛苦,是一種複雜的交集。
害死自己大哥,這絕對該殺,但是潘金蓮也是自己的嫂子,也是有情於他,所以他的淚絕對不是單純的“終於為哥哥報仇了”,當他把刀舉起的時候,把刀揮向潘金蓮的時候,一方面是因為為哥哥報仇的痛快,當然也有面對潘金蓮的不忍。
武松最大的痛苦是,如果金蓮是是個徹頭徹尾的反面角色,是個無恥蕩婦,如果金蓮在他哥哥靈位前磕頭求饒。武松也許就不會那麼糾結,那麼掙扎。可是潘金蓮卻表現的非常剛烈,他不禁為武大郎而感到絕望,武松是帶著一種非常複雜的心態在處理這件事情。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人性的掙扎。
-
14 # 西瓜籽影視
武松怒殺潘金蓮這一段雖然不是水滸中的最精彩的內容,但是卻是受關注最多的內容。
這個故事集合了硬漢、美女、愛情、仇恨、兇殺、武打等各種元素,其中最重要的還是武松和潘金蓮之間的關係和彼此的叔嫂身份,而且潘金蓮之前還對武松各種獻殷勤,各種示好,所以這裡面充滿了愛恨交集,充滿的血腥悲情。
有人就提出,雖然武松以一種近乎變態的方式殺了潘金蓮,但是也掩蓋不了他當時內心的忐忑,因為武松是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人,他既有對哥哥武大郎的天性親情,但也有對嫂子潘金蓮的關愛,並非是他對對方就完全沒有任何感情,這個是站不住腳的。
為什麼說武松對潘金蓮是有感情的?首先武松是哥哥武大郎一把屎一把尿喂大的,他從未體驗過除此之外的親情關心,特別是女性對他的關愛,所以當他成為打虎英雄,回到哥哥家居住的時候,特別是當潘金蓮給予了他無微不至的關懷,這讓他感到十分溫暖。
每天早上起來有人打好洗臉水,早就準備好了早餐,衣服穿髒了有人洗乾淨,天冷了有人提醒加衣服,任何時候回到家裡就有飯吃,這就是最溫暖的家庭生活。面對潘金蓮的關心,武松也報之以桃,給對方買了布料做衣服。
除此之外,他們之間相處的也十分融洽,有一個細節是這樣,有天中午,也就是潘金蓮對武松攤牌的那條,當時武松急急趕回去和嫂子喝酒。書上寫道:那婦人把前門上了拴,後門也關了。然後潘金蓮敬上一盞酒說:叔叔滿飲此杯。武松並未拒絕,而是接過後一飲而盡。金蓮又篩一杯:叔叔飲個成雙杯。武松又一飲而盡。
從這段描述可以看出,雙方的氣氛是融洽的,武松對於潘金蓮關門,和他共處一室似乎並沒有提出任何抗議和阻攔,也就是說他心裡是默許的。
可以想象,當時在武松的內心也在發生激烈的爭鬥,一方面自己面對的是一個美麗的充滿魅力的女子,而另一方面這個女子卻是自己的嫂子,人倫道德上是絕對不允許發生任何事情的。
所以在面對潘金蓮的酥胸微露,武松選擇了沉默。本來如果氣氛就這樣發展,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也不會跨越紅線。但是在三四杯酒後,潘金蓮誤判了形勢,認為火候差不多了,於是自己呷了一口酒,把剩下半盞酒拿給武松,還說道:你若有心,吃我這半盞兒殘酒。
這個時候武松才猛然驚醒,不,絕對不能,於是武松一反常態,突然從剛才氛圍中抽離出來,然後把酒奪過來,摔在地下,並義正言辭地怒罵對方:嫂嫂休要恁地不識羞恥!
就此,破功!
後來,當武松查清楚武大郎之死的前因後果,並確定了兇手之後,親自動手殺了潘金蓮,或許在那一刻,武松內心是糾結的,面前雖然是殺兄仇人,但是也曾是自己的嫂子,對自己各種關心無微不至。
或許,這是武松整個人生最痛苦的時候,自己手刃仇人,但那個人卻也曾是自己的愛人。
-
15 # 苦苦追夢者
據我觀察,當時武松的心情是這樣的。
第一種心情是複雜的。
潘金蓮是他大嫂,而他所謂的這個大嫂殺了他大哥,在這件事上,武松最恨的當屬西門慶,因為他才是最後的幕後主謀,而潘金蓮也不過是個為愛衝昏了頭腦,才做出的傻事。
在潘金蓮殺掉武大郎的時候,其實她內心十分掙扎,第一是怕武松報復,第二是怕西門慶不要她,當然心裡多少還是有點對武大郎的愧疚的。
在武松殺掉潘金蓮那一刻,心中是痛苦的,不管怎麼說,潘金蓮也是他大嫂,在平時也十分照顧他,殺她心裡也有不忍,而殺掉西門慶那一刻,心中卻是十分解恨的。
第二種心情是解恨的,因為武松終於為兄報仇了,即便最後他會惹一身麻煩,也並不後悔。
-
16 # 小雪
主要是報仇的心情,可能古代對女性的要求比較苛刻,二他的嫂子有做出了殺夫,通姦得事,他覺得更應該清理門戶了!
-
17 # 明明之道
兩種猜想:一是武松此時的內心是煎熬的;二是內心只有恨意。
對第一種心情,為什麼是煎熬的呢?因為孝義難兩全。
一方面,武松基本是被武大郎扶養長大的,兩人的關係是如兄如父。自己的父親死了,而仇人就在眼前,還是作為害死自己大哥的直接兇手,若是自己不去為兄弟報仇,手刃仇人,那麼自己就是對不起兄父。
百善孝為先,若是連這一點都做不到,又如何稱得上是英雄好漢。
但是另一方面,他知道嫂嫂潘金蓮是鐘意於他的,嫂嫂長的貌美如花,算是附近幾縣遠近聞名的美人,又對他百般示好,作為男人不動心,那是個鬼話。
武松的煎熬,從影視作品裡就可以看出來,在《水滸傳》裡,武松殺嫂的那一段,武松提著潘金蓮的衣領,兩人的對視。這都可以作為,煎熬的證明。
但是不論如何,他們倆都是沒有可能的。即使武大郎活著同意他們二人在一起,武松心中的道義也是不允許他這樣做的。更何況,因為潘金蓮的情慾,而害死了自己的大哥,這樣的女人,雖然曾經對自己很好,自己也許有那麼一刻的心動。
但仍舊不足以讓武松寬恕她的罪行,所以最終揮下了屠刀。
第二種心情,濃濃的恨意在古代,女性的社會地位是普遍偏低的。故而在古代文學作品裡,因為作者本人受到封建文化的薰陶,也因為歷史的侷限性,故而那時候的作品裡面的女性角色的社會地位也是不高的。
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三國演義》中的劉關張之間流行的一句話: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手足不可斷,衣服隨時換。
而這種思想,在《水滸傳》中,也有極大的體現。梁山好漢,一百單八將,雖然也有幾對夫妻,但絕大多數人都是打光棍。
正是這種時代觀念的影響,有可能導致當時的武松殺掉潘金蓮,是毫無心裡負擔的,因為殺兄的恨意,反而殺了她有種大仇得報的快感。
-
18 # 元寶的讀書筆記
先了解一下事件人物以及故事背景。
武松在《水滸傳》裡武力值一直很高,從他能打老虎這一點就能看出來。
但他殺嫂子的時候明明可以一刀殺掉,為什麼會扯開嫂子的衣服?武松並不是好色之輩。
古代人很注重親情關係並且武松也是俠肝義膽的人,他的大哥被嫂子害死他是十分悲痛的,但是還是剋制住了自己的衝動,周密的計劃了一番。
他去找了各種證據去報官。他熟悉大宋的律法,《宋刑統》明確記載:諸奸者,徒一年半;有夫者,徒二年。也就是說通姦之人,要判刑一年半,如果女的有丈夫,那就要判兩年。同時法律還規定,主人捉姦殺死姦夫的,不追究法律責任。
他要利用法律即讓自己報仇也要讓自己能夠脫身。可官府不受理,他只能自己想辦法,先找到證人證明嫂子出軌。然後讓相關人交代清楚殺人過程並記錄。
這裡又用到法律。
大宋律例中,將殺人罪分為謀殺、故殺、鬥殺等幾種型別。謀殺、故殺是要殺人償命的,但鬥殺卻不用償命。
他扯開嫂子衣服做出兩個人打鬥的場景,殺了人之後還上衙門自首,並且取得了街坊鄰居的證詞,免去了法律責任。
綜上,武松殺自己的嫂子的心情是憤怒,悲傷的也是無奈的,自己唯一的親人就這麼死了,只能報仇,救不回來了。他是非常重情重義的一個人,不會仗著自己的武力去欺負人,可是無奈嫂子做的太過,只能選擇報仇。
但他同時也是理智的,還能講究策略,能忍。有勇有謀。
-
19 # 文化愛好者龍燊
武松在殺潘金蓮的時候心裡應該只有憤怒瘋狂不會想其他的。
在古時長兄如父,家中長子的地位是非常高的,更何況武松和武大郎他們從小相依為命。武大郎因為身材矮小相貌醜陋,必定會經常遭受欺負,武松也會因為這個原因同樣被周圍人欺辱,試問一個身材比自己還要矮小的哥哥,承擔了家庭的責任,還要保護自己,武松和武大郎的情感非常深厚不止兄弟,武大郎就像武松的父親一樣。我想這也是武松立志學武的原因,希望有一天希望以後能夠保護自己的哥哥不再受人欺負。
武大郎是武松唯一的親人也是他的精神依靠,所以在知道哥哥被殺的真相之後徹底憤怒了。前程似錦,英雄威名都不在重要他只想報仇。
回覆列表
武松殺嫂的情節,以及為此情節鋪墊的潘金蓮和西門慶的過往,成為了《水滸傳》中比較吸引人的篇幅,當然武松失去兄長的心情肯定是悲痛的,武力是最大發言權的年代,縱有萬般情愫,殺嫂而後快在情理之中。
為兄長報仇武大作為武松的唯一親人,被嫂嫂潘氏用毒藥毒死,在那個叢林法則的年代,有報仇能力的武松自然是不會忍氣吞聲的。甚至為兄報仇可引申為大義之舉,遭此變故,武松做出殺嫂的舉動也是情理之中的。
失去最後牽掛的發洩雖說報仇,但是武松畢竟當過差,內心的理智應當還是有一些的,但當作為世上唯一牽掛的兄長也不在了的時候,內心的苦悶需要暢快淋漓的發洩。此時,殺戮之心便蓋過了理智,再則嫂嫂潘氏也是被當然反面人物來塑造的,死在武松之手也算是死得其所。
年輕氣盛,家門遇此變故,武藝高強、爭強好勝的武松還能怎麼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