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月夜luck

    在歷史上的動盪時期,肯定就是出英雄好漢的時代,而每次王朝與王朝的交換跟跌,天下戰亂四起,各種英雄好漢紛紛揭竿而起,總會在那個時候會站出來,不管是威猛無敵的武將,還是運籌帷幄的智將,定會在歷史上留濃墨重彩的一筆,比如我們比較熟悉的就是,西楚霸王項羽,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呂布,在長坂坡七進七出的常勝將軍趙子龍,都是一代名帥的身份在歷史的長河中閃爍著自己的光輝,我們今天要說的這一位也是一位十分優秀的將領,只不過他的名氣不大,下面就和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可能說起唐朝時候的名帥,大家都可能會想到和當時唐王一起打下天下的秦瓊等人或者是在民間神話中虛構出來的李世民的弟弟,那一個力大無窮,使得一雙鎏金大錘的李元霸,可是李元霸畢竟是虛構出來的,而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個人,可是真實存在在歷史書記載的,他便就是當時在唐朝末期五代之時,一代名將李存孝。可能說起李存孝這個名字,大家可能多少都會有些生疏或不太瞭解,可是他確實是,當時唐朝末期的一代猛將,在唐朝後期的時候,發生黃巢之亂,崇文更是一把大火,燒盡了唐朝最後一點,帶著榮耀氣息的帝都長安給燒的乾淨,頓時天下群龍無首,開始了連年戰亂的時代,哪個地方的勢力都開始各自稱王,天下也從此開始進入風雨飄搖的時代。

    李存孝,雖然是姓李,但是他和李唐皇帝任何一點血緣關係都沒有,而他姓李的原因,僅僅是因為他的養父李克用因為當時平定黃巢有功,被賜為了皇姓,而李克用卻還有十三個義子,李克用便就是其中之一,李存孝原本是屬於沙陀民族的人後來因為李克用收了他當作義子,允許他改姓李,名為存孝,而李克用的十三個義子,個個都是天生不凡的人才,被後人稱為十三太保,而李存孝在十三個義子當中,便就是最為厲害的一個,據歷史上說,李存孝在李克用下面可謂率軍打仗,可謂是百戰百勝,基本上沒有失敗過,而且常常能夠以極小的損失而獲得更大的勝利,而且他每次行軍打仗,都是和士兵們在一起衝到最前面,李存孝在行軍打仗中,一般都是直接衝著對方的將領就去了,而對方將領看到他一往無前的氣勢,基本都被嚇壞了,很快就被李存孝斬於馬下,當時在民間對他的稱呼也是非常高,都叫他天下第一猛將。

    據歷史上說,晉王的軍隊受到朱溫的詭計,而被朱溫的軍隊,困在當時的太原城中,當時朱溫的大軍已經壓在城下,可是久久攻不下城門,朱溫這個時候,想起了當時漢高祖劉邦的一個計謀,那唱晉軍家鄉的歌,但是沒有想到李存孝當時也在當時的軍隊之中,當時李存孝一聽立馬就火上來了,他率領著五百個騎兵連夜殺到梁軍大營當中殺得那可是雞飛狗跳,當時差點就收了朱溫的人頭,李存秀這一攪和,把朱溫給嚇壞了,馬上率軍回城,這也解了當時晉朝軍隊的燃眉之急,而他也是當中對李存孝的描寫更是誇張,說他當時僅僅帶領了十八個人就把,當時的長安城給打了下來,雖然這可能稍微有些誇張吧,但是也可以從側面看出,當初的李存孝到底是有多麼厲害!

    可就算是,李存孝在李克用的軍隊當中,有著這樣不凡的作用,他還是沒有逃過歷史上大多數武將的命運,其實當時李存孝在李克用,心中也是十分值得信任的,李存孝在李克用的心中的這份信任,卻遭到了十三太保中另一個人的嫉妒,那便也是同樣身為十三太保之一的李存信,可能當時李克用對與李存孝已經有一定的戒心了,再加上李存信的挑撥,他說李存孝可能會用擁兵造反,而他在這邊也對李存孝說,義父對他不信任,想將他除之後快,就這樣在李存信的挑撥之下,他們父子二人便立馬反目成仇,最後的結果便是李存孝被,李克用派人抓回來,並被判以謀反之罪,處以五馬分屍之刑,而當時的分裂之行,用的並不是馬,而是更健壯的牛。

    可是據說當時行刑的時候,因為李存孝心中對李克用的不滿,再加上他天生力大無窮,五匹牛就是沒有將他拉開,乃至於繩子都拉斷了,李存孝還是好好的,而當時這件事情也是又再一次轟動了全國,李克明白,李存孝這個人一定不能留,最後還是在李克用的極刑之下含冤去世。李存孝死之後景仰他的人,把他的屍首,葬在了太行山中,並且世代都會有守墓人,隨後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李存孝也被後人稱為山神,由於他當時的一代美名許當時的盜墓賊也是不敢去他的陵墓放肆!

  • 2 # 國學師哥

    李存孝是沙陀族人,屬於西突厥分支,因為族人生活在名叫沙陀的沙漠附近,所以被稱為沙陀族。沙陀族人在唐朝末期屬於唐朝的打手軍隊之一。

    之所以會有李存孝是將軍中第一的說法,是因為很多評書小說當中有王不過霸,將不過李的說法,實際來講,將軍第一還真不一定是李存孝。韓信,李靖,陳慶之基本都應該勝過他,但是其個人武力在將軍中能排前三,就是不知道能不能打過呂布和項羽。

    李存孝有很多傳說,這些傳說其實都是評書小說,比較出名的有四條,正是這四條,奠定了其將不過李的傳說。

    第一,十八騎取長安。出自《殘唐五代史演義》(跟三國演義一樣的評書小說)。李存孝做先鋒,以十八騎兵破四十八萬大軍組成的長蛇陣,軍陣中如入無人之地,一股氣衝入長安城。真實歷史是其義父李克用(實際只大兩歲)攻進了長安城,那時李存孝估計應該是不大的官,因為其真正出名,排十三太保第一,是在其後率三千騎“救援陳州,許州,逐黃寇,每戰無不克捷”。

    第二,幼時打虎。傳說李存孝幼時叫安敬思,空手搏虎且勝之,恰李克用經過,看其勇猛,故收其為義子,位列義子十三,被稱為十三太保。真實歷史是李存孝幼時在部落衝突中被俘,成為李克用的侍衛,因其勇猛善鬥,故被收為義子。

    第三,單兵救主。李克用在圍剿黃巢部隊時,與當時的節度使朱溫一塊喝酒,由於朱溫嫉妒害怕李克用的未來前景,所以拉了百十號人去殺李克用,被李存孝發現,李存孝拿一長槍,血戰十里,揹著李克用突圍而去。有誇張成分,但真實歷史確實記載過其救李克用,鬥朱溫和其親兵的記載。

    第四,五牛分屍而不得。李存孝因背叛李克用被罰車裂,用五牛拴住五肢往外拉,結果牛卻拉不動。後行刑人員割斷其手筋,腳筋,腿筋,方被車裂。此乃歷史真實記載。

    當然,除了傳說之外,真實的李存孝確實勇猛,其在當時與楊家槍鼻祖高思義,天下第一名將王彥章都打過,且無不勝之。王彥章可是在李存孝死後勝了無數唐末名將的人。

    另外,李存孝打仗很勇猛,身先士卒,且都是直接鬥將,無不勝之,但也有兩三次失敗。

    所以第一將其實只是評書演義戲言而作,有真實,但也有假,正所謂宏圖霸業笑談中,戲說歷史無真相。

  • 3 # 萬古歸川

    謝謝邀請,我是書行客。王不過項,將不過李,講的就是項羽和李存孝。李存孝(858―894年),本姓安,名敬思,粟特族。被晉王李克用收為義子,賜姓名李存孝,唐末至五代著名猛將,武藝非凡、勇猛過人,有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之稱,是唐末五代第一猛將。

    李存孝被是晉王李克用第13個義子,固有13太保的說法,。李存孝驍勇善戰,且天生神力,力能舉鼎,所以常拿來和楚霸王項羽比較,有了王不過項,將不過李的說法。

    然而雖然李存孝勇猛過人,戰功累累,在亂世中終究不免被人猜忌,加上同為李克用義子李存信的誣陷。最後被李克用五馬分屍,讓人可悲可嘆。

  • 4 # 秉燭讀春秋

    古代有句話叫做“王不過項,將不過李”,這裡的“項”指的是楚霸王項羽,意思是說在所有王中,沒人比得過項羽。

    項羽力拔山河,史記記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

    “將不過李”,這裡的“李”指的是李存孝,意思是說,在所有將軍中,他和項羽一樣力大無比,沒人能超過他的勇猛。

    換言之,李存孝是將軍中的“南波萬”(第一的意思)。

    李存孝有多大力氣呢?

    後來李存孝得罪了義父,被處以五馬分屍,五匹馬竟然沒有他的力氣大,不能傷其絲毫,最後義兄想出了一個辦法……

    李存孝(858~894)本姓安 ,名敬思,粟特族。

    粟特族是古老的族種,是唐代時從中亞遷徙過來的人,到現在人數很少。

    依歷史的眼光來看,李存孝就是個胡人,和安祿山一樣,都是突厥人。

    李存孝生於唐末,長於亂世五代十國。

    有道是亂世出英雄,他的神力有了用武之地。

    15歲時,李存孝被晉王李克用慧眼識珠,遂收其為義子,賜姓“李”,從這以後,安敬思改名為李存孝。

    李克用是唐朝末年的權臣,官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相當於宰相),歷任河東節度使等職,他是後唐的開國皇帝李存勖的父親。

    李克用喜歡收乾兒,一共收了13個義子,李存孝是第13子,人稱“十三太保”。

    李克用的13個義子,中間都有一個“存”字,意思是把他們留在身邊。

    李克用有意栽培么兒,所以每次打仗都把他帶在身邊,存孝表現也很出色 ,父子二人相得益彰。

    史書記載 :【(存孝)驍勇冠絕,常將騎為先鋒,未嘗挫敗;從武皇救陳、許,逐黃寇,及遇難上源,每戰無不克捷】。

    經過十幾年的浴血奮戰,李存孝逐漸錘鍊成了一個戰無不勝的將軍。

    常言道“不遭人妒是庸才”,李存孝的勇猛遭到了幹兄弟李存信等人的羨慕嫉妒恨。

    李存信開始在義父面前進讒言,汙衊,排擠李存孝,說白了就是爭寵。

    比如在一次戰役中,本來李存孝的功勞最大,但是經李存信顛倒黑白肆意歪曲,李克用不明就裡聽信了他的讒言,把頭功頒給了李存信,從此以後,李存孝和義父之間產生了隔閡。

    如果父子能夠及時彌補裂痕,也不至於發展到以後的反目成仇。

    可惜李克用和李存孝都是寧死不屈的武人,沒有好好相處,任其滑向深淵。

    父子之間產生了裂痕,李克用不再把他帶在身邊,存孝明顯感到自己被邊緣化。

    有一次,在李克用率軍征戰的時候,留在後方的李存孝,秘密聯絡同樣對李克用不滿的王鎔,密謀相約起兵反叛。

    王鎔是成德節度使,和李克用明和暗不和,為了利益紛爭不斷。

    李克用得到李存孝反叛訊息後,馬上回軍平叛,王鎔迫於形勢舉城投降,轉身成了李克用的“馬前卒”。

    李存孝失去了外援,雖拚死抵抗,無奈兵力懸殊,最終被擒。

    李存孝其實從心裡不想反叛,但是又不甘於兄弟們的“擠壓”,心中百味雜陳。

    他“撲通”一聲跪在李克用的面前,聲淚俱下道:“兒蒙王的大恩,位至將相,難道願棄父子關係而投仇敵?這都是李存信欺我太甚,願父王明察”。

    李克用別過臉去,心中無限傷感。

    這種表情稍逝即逝。片刻李克用又恢復了威嚴,冷冷道:“難道你寫給朱溫,王鎔的信,大肆誹謗辱罵我,也是李存信逼你乾的?”

    李存孝無言以對。

    李克用隨即下令“車裂”李存孝,李克用本來指望諸將求情,然後做一個順水人情放過李存孝,畢竟二人有20多年的父子情,誰能說放下就放下呢?

    誰知道諸將嫉妒李存孝,竟沒有一個人為他求情。

    無奈李存孝被押赴刑場,頭和四肢分別用繩子系在五匹馬身上,李克用不忍親眼目睹,轉身打馬去了。

    五匹馬一起用力,竟然拉不住李存孝,只累得五匹馬氣喘吁吁。

    這時李存信假傳李克用的命令,讓士兵用刀砍斷李存孝的四肢。

    李存孝想不到義兄心腸如此毒辣,小時候一起玩耍的情景歷歷在目,想不到在利益面前兄弟情蕩然無存……

    心灰意冷的李存孝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失望,一下子洩氣沒了反抗意識。

    李存信趁此用鞭子狠抽5匹馬,頃刻間李存孝被活活撕成五塊,史上第一將軍死於非命,年僅36歲,所有在場計程車兵無不落淚。

  • 5 # 這個歷史很正

    所謂“王不過項,將不過李”,說的就是李存孝,李存孝是唐末五代時期的慄特族人。

    唐朝作為世界歷史上僅有的三個世界中心之一,一個是公元六世紀的唐朝,一個是公元十九世紀的英國,還有一個就是現在的美國。

    因為唐朝繼承了南北朝時期以來的民族融合的政策,開創了一個繁榮昌盛的超級帝國,也正是在這個時候,大量的外族人口來到唐朝,而慄特族只是當時歸附於唐朝的一個小族而已。

    到了唐末時期,軍閥混戰,藩鎮割據,而此時恰好一個慄特族的少年被當時割據北方的晉王相中,收為義子,這既是李存孝。

    在後來的五代十國中,李存孝因為天生神力,作戰勇武,但卻被李克用義子李存信陷害,最後落得個“五馬分屍”的下場。

    據說,當時在進行“五馬分屍”之時,五匹馬都不能夠拉動李存孝,最後還是派人打斷了他的四肢,然後才被分屍而死。

  • 6 # 二辻四畫生

    有句老話叫“王不過霸,將不過李!”這“霸”指的是西楚霸王項羽,而這“李”指的就是李存孝。

    李存孝,本姓安,名敬思,突厥族沙坨部落人。他是李克用的養子,李克用就是唐朝末年那晉王,有點跟曹操一樣,拿著唐昭宗和朱溫打。

    李存孝當年就是個放羊娃,家裡沒地給地主家放牛,結果因為放羊時為了保護羊群和老虎打了一架,還用小拳頭把老虎掄死了,結果名聲大噪,當時他還只有15歲。

    說來也巧,李克用當時打仗正好路過此地,聽說這件事後驚為天人,親自跑上門去認李存孝當兒子。李存孝雖然不喜歡認爹吧,但李克用有身份有兵權的,李存孝肯定不能反對,就糊里糊塗的從安敬思改叫李存孝了。

    李存孝這人力大無窮,你想想十五歲就弄死一隻虎那肯定不是一般人,他打仗時喜歡用槊,這東西跟長矛差不多,但是槊鋒非常長,遠非槍矛的頭可以比,比長矛什麼的都要重。

    打仗的時候,李存孝乾的事就是衝鋒陷陣,哪有困難往哪衝,沒有困難製造困難也要衝,隨身標配就倆馬,換馬不換人的打。所以說,“王不過霸,將不過李”的意思就是能打的王是項羽,能打的將是李存孝,把他和西楚霸王放一塊,可見他有多猛。

    不過李存孝跟西楚霸王一樣,人生呀就是一場悲劇。按理說這麼猛的手下打仗不要命,多提振士氣,但是李克用和李存孝的關係卻越搞越差,最後直接搞崩了。

    不知道李克用是真把人家當兒子還是怕功高震主,總之李存孝打仗打的好,這賞賜卻很少,氣的李存孝把氣撒在士兵身上,據說有次幾天連殺數人。這也讓李存孝對李克用很不滿,為後來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正好李克用的十三太保中有個叫李存信的,和李存孝矛盾不斷,經常在李克用面前說他壞話。這種套路大家也都知道,一來二去李克用和李存孝就有些繃不住了。

    李存孝看這麼下去怕是小命不保了,加上他也有那麼點野心,結果直接和李克用翻臉,準備真刀真槍幹一架。

    李存孝心想都是李存信這小人在背後搞鬼,乾脆先弄死他得了,於是李存孝帶兵攻打李存信,結果是打贏了,但是李存信腳底抹油跑了。

    李克用這時聽說此事後就帶著大部隊跑來了,把李存孝堵在了城裡,搞得李存孝出不了門很被動,在城牆上哭爹喊孃的。李克用就派夫人進城勸說,李存孝被說動的就出門認罪去了,心想自己打仗這麼猛,又和李克用有父子關係,應該沒啥問題。

    可是李克用可不這麼想,等李存孝一出來,馬上手銬腳鐐照顧好,帶回太原就給車裂了。就此,衝鋒陷陣的軍中第一人就這麼被玩死了。

  • 7 # 一半秋色

    評書人說起李存孝,一般都有這句話,“唐朝有個李元霸,唐末有個李存孝,都是恨天無把,恨地無環”。

    這話啥意思呢?

    意思是李存孝和李元霸一樣,都是天生神力,如刑天一般,給天一個把,能把老天拽下來,給地球一個環,他能提起地球來。

    除了天生神力,李存孝的出生也頗為離奇。

    據說,李存孝的母親姓何。有一天,小何姑娘到山上採蘑菇,走著走著,忽然看到河中間有座石像,小何曾經聽老人家講過,石像叫石將軍,如果能將花籃套在石像上,就能帶來好運。

    小何姑娘決定試一把,開始採野花,編花籃,花籃編好了之後,她猛地用力一甩,花籃飄啊飄,不偏不倚,恰好落在了石像上。

    小何當時蒙圈了,又急又氣又惱,說好的時來運轉呢,懷孕這能叫好運嗎,分明糟糕透頂了,我一個未婚媽媽,日子可咋過呀?

    十個月後,兒子出生了,小何雖然內心懊惱不,但也只能湊活著養了起來,她給孩子取了個名字,叫安靜思。

    安靜思長到四歲的時候,小何告訴孩子,他的父親是個石頭。

    安靜思一聽,如晴天霹靂一般,簡直不敢相信這是真的,發瘋道:“難道我是孫猴子,從石頭裡蹦出來的嗎?”,安靜思一氣之下,“咣”的一拳把石像砸個稀碎。

    安靜思打死了石頭爹!

    石頭仔就是不一樣,安靜思十歲的時候,徒手殺死一隻老虎,這一幕剛好被路過的李克用看到了,他帶走了安靜思,並收他為義子,改名叫作李存孝。

    除了李存孝之外,李克用有眾多義子,他的義子都用一個“存”字,李存孝排行十三,江湖人送外號“十三太保”。

    李存孝,長大了之後,成了一員猛將,他跟著李克用南征北戰,所向披靡,立下了赫赫戰功,據說他帶著十八個猛漢,成功擊退了十萬大軍,佔領了長安。

    當然這有點神話色彩了!

    不過李存孝確實是個猛人,後世有“王不過羽,將不過李”的說法,“羽”就是項羽,“李”就是李存孝,能與西楚霸王相提並論,可見其實力了!

    還有人說,李存孝是李元霸的真正原型,而李元霸純屬虛構人物,歷史上並無其人。

    然而,李存孝結局卻很慘。隨著戰功越立越多,李存孝遭到了兄弟們的猜忌,後來,李存孝被逼謀反,失敗之後,被李克用押到了長安。

    李克用念李存孝立有大功,本來不想殺掉他,但他擔心別的義子效仿,又不得不嚴加懲戒,以儆效尤,於是虛張聲勢地叛了個五馬分屍,本指望義子們出面請求,他好借坡下驢,來個從輕發落。

    沒想到的是,義子們巴望著李存孝趕緊死,居然沒有一個出面求情的,最後,李存孝真的被五馬分屍了。

    李存孝,猛則猛矣,人緣差的沒得說!

    那麼,李存孝是哪個民族的呢?

    據史料記載,李存孝是突厥人,沙坨部落,生於山西省靈丘縣,這個地方有個著名的飛狐關。

  • 8 # 悲傷的EVA

    大家好,我是EVA,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李存孝(?-894年),原名安敬思,代州飛狐(今山西靈丘)人,唐朝末期至五代名將。血統上為粟特人或突厥沙陀人,有爭議。因養父李克用及其後裔、部屬已高度漢化,且李存勖在923年於魏州(今河北大名縣)稱帝,宣佈繼承唐朝皇統,史稱後唐。所以,後世將李克用家族一脈視為外族漢化之人,幾乎可以等同於漢人。

    李存孝出身貧寒,由於力氣很大,在軍隊裡混飯吃,被河東節度使李克用收為養子。長大後,善騎射,驍勇冠絕。文德元年(888年),河南張言攻破河陽,洛陽留守李罕之歸順李克用,被安置在澤州。李克用命令李存孝、薛阿檀、安休休等率軍七千人幫李罕之返攻河陽。宣武節度使朱全忠派丁會、牛存節等援助張言戰於溫縣,宣武軍先扼太行,李存孝大敗,安休休被俘虜。河東軍佔領澤、潞二州,每年都出兵山東之地,與昭義節度使孟方立爭奪邢、洺、磁三州,李存孝每次都跟隨出戰,擊敗孟方立,使孟方立自殺,讓李克用取得三州,存孝功為多。李克用像,現藏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889年,潞州軍亂,殺李克恭歸順唐朝。後宣武軍派李讜進攻李罕之於澤州,存孝以五千騎兵救李罕之。澤州之戰,存孝大破鄧季筠,獲馬千匹。又乘勝追擊汴將,俘虜斬首上萬人。接著伏擊唐朝昭義節度使孫揆儀仗隊,俘虜孫揆及五百士兵。潞州守將葛從周連夜遁逃,遂取潞州。

    攻取潞州後,以李存孝功勞最大,李克用卻任命康君立為昭義留後,僅僅把李存孝任為汾州(今山西汾陽及周邊縣市)刺史。這讓李存孝心生不滿,他自認功勞最大,竟不是他充任昭義留後,氣到好多天不吃飯。大順二年,邢州節度使安知建暗中投靠朱溫,李克用得知後,讓李存孝當上邢州刺史。大順二年,與趙王王鎔作戰。景福元年(892年)正月,其作戰時與李存信發生矛盾。李存信誣陷李存孝說:“存孝有二心,常避趙不擊。”李存孝不自安,率軍逃出,投靠朱溫。唐昭宗任命李存孝為邢州、洺州、磁州節度使。景福元年(892年),李克用親自出兵討伐李存孝。李克用並不急於攻城,僅是深溝高壘鐵壁合圍,城中食盡。乾寧元年(894年)三月,由於作戰失利,存孝登城大叫:“兒蒙王恩,位至將相,豈欲舍父子而附仇讎,乃存信構陷之耳。願生見王一言而死。”李克用派劉太妃進城勸降,存孝遂出城投降,被押回晉陽(山西省太原市)。李克用原本不想殺李存孝,詢問諸將是否放過李存孝。可是諸將或因妒忌李存孝,無人肯為他求情。最後在軍營門外,用車裂酷刑處死。李存孝死後,李克用每次和諸將賭博,談到李存孝就淚流不止。

    李存孝在正史記載不多,但在演義小說和民間傳說中卻非常有名。宋刊殘本《五代史平話》涉及李存孝尚少,然而元雜劇中李的故事卻大量出現。傳說李存孝引領十八騎攻取長安。元人關漢卿作品《哭存孝》就提及“存孝擒拿了鄧天王,活挾了孟截海,撾打了張歸霸;十八騎誤入長安,大破黃巢,復奪了長安。”在《殘唐五代史演義》中李存孝戰無不勝,是唐末五代第一猛將。古人言“王不過項,將不過李!”指的是項羽和李存孝。他在《殘唐五代史演義》中的地位相當於《說唐》中的李元霸,天下無敵。

  • 9 # 歷史都付笑談中

    李存孝本姓安,他是突厥族沙陀部落人。同時他也是著名的猛將,據說他的武藝非常的高超,並且有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特點。所以有些人稱他是將軍中第一。

    據說李存孝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所以從小他就孤苦伶仃的,而在孤苦中生存下來的人肯定能夠鍛煉出頑強的品質,所以有一次在山中遇到猛虎襲擊,李存孝輕鬆的就把老虎給殺死了。而他殺死老虎的這一幕,正好讓晉王看到,而當時晉王則對李存孝說,我好不容易養大的老虎,你怎麼給打死了?李存孝非常靦腆的和晉王道歉。所以當時晉王就覺得這是一個可造之材,就收他做了養子。

    史書上有一句話叫“驍勇冠絕”,形容李存孝在戰陣之上的表現,再加上天生神力,所以人們經常把他和項羽相提並論,所謂的“王不過項,將不過李”,所以稱其為將軍中的第一。

  • 10 # 詠遇樂詠

    李存孝(858―894年),代州飛狐(今山西靈丘)人,本姓安,名敬思,沙陀族。唐末至五代著名的猛將,武藝非凡,勇猛過人。在《殘唐五代史演義》中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是唐末五代第一猛將。

    李存孝是晉王李克用麾下一員驍將,也是李克用眾多的"義兒"中的一個,因排行十三,故稱為"十三太保",而且也是十三太保中最出名的。

    史書載"驍勇冠絕,常將騎為先鋒,未嘗挫敗;從李克用救陳、許,逐黃寇,及遇難上源,每戰無不克捷"他在《殘唐五代史演義》中的地位相當於《說唐傳》中的趙王李元霸,天下無敵,人稱飛虎將軍。野史中曾領十八騎攻取了長安,雖說是誇張之詞,但也能看出李存孝的勇猛,連第二名的王彥章在他手下都走不了幾合。後由於罪責車裂而死,李克用深感有負於存孝,羞愧多天不朝政,兵事衰弱,朱溫趁勢而起。

    李存孝因力大無比,英勇善戰,天下無敵,與西楚霸王項羽齊名,被譽為"將不過李、王不過霸",在後人評說中更有"唐初有個李元霸,唐末有個李存孝,都是恨天無把,恨地無環"。意思是說天若有個把,他們能把天拉下來,地若有環,他們能把地提起來。

    李存孝最為有名的是手下5百人的飛虎軍,多次同他並肩作戰,取得了戰無不勝的輝煌戰績,令對手聞風喪膽,名揚天下。後因對義父用人存在疑問,遭人離間,最終落得五馬分屍的可悲下場。

  • 11 # 梅嶺鑫哥

    我最有權來回答前半題。李存孝原名安敬思,漢族人,從小父親早亡,替人放羊,母子相依為命。一日突厥沙陀族人李克用遇見安敬思赤手打虎,收為義子,派行十三,人稱十三太保。後世誤會為突厥人,因戰功卓越,被人陷害五牛分屍後,部將保著安敬思子妻及屍體來到今山西省交城縣安定村隱居,子孫複姓安,今天安定村有安氏5千多人。為什麼被稱為將軍第一,“王不過霸,將不過李“,五代十國打遍天下無敵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把圖片轉換成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