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京西玉人

    不敢任性,不敢發脾氣,不是自卑,而是懂事。

    試想,在一個家庭中,在一個群體裡,就會有不管不顧,自顧自的任性,值不值得去發脾氣,覺得自己很牛,別人要去讓著TA。

    而有的人,從不任性,也會忍著,絕對不是自卑,也不是沒有脾氣,而是懂事,知道任性,發脾氣不是一個人好的修為,怎麼可以說,不敢任性,不敢發脾氣是自卑呢?

    這正是一個人可貴之處。

    如果都任性,都發脾氣,試想這個家,還是家嗎?這個社會還能安定嗎?

    不發脾氣的不是沒脾氣,不任性的的不是不敢任性,更不是自卑,而是這個人最好的德行。

  • 2 # 海苔飯糰

    因為在他們心中把自己想的像蘆葦一樣輕,根本不敢確定自己在別人心中的分量,太過在意別人的感受與評價。即使是一件事情的發生與他們毫無關係,他們也會自然而然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麼。

    為什麼有部分人會不敢任性?

    那是因為他們猜測自己沒有任性的“資本”,而這種源頭大多來自於原生家庭,小孩子性格養成與家庭教育有莫大的關係,其實每個人的天性都是很自然,隨性的,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就會產生變化。場景模擬一下:

    比如A吵著鬧著想要一個玩具,父母滿足了他,給了他一次任性,他明白,原來他是被寵愛的。這樣長期下去,可能他在性格方面就不會有什麼掩飾,因為他會認為別人也會遷就他。然而如果換做B想要玩具,父母以沒有閒錢,週轉不開,希望他聽話、懂事,這種理由來拒絕購買玩具,其實這個孩子就會慢慢成為“別人家的孩子”,不敢有要求、不敢有希望,為的就是父母這份“表揚”。

    為什麼不敢發脾氣?

    這是很需要結合實際來看的問題,曾經很火的話題就是為什麼年輕一輩那麼灑脫,而中年人似乎邁不開步子,有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如果在一家公司過得不開心,大多數年輕人會選擇一走了之,而更多的中年人會選擇隱忍。因為他們需要考量自己目前的狀態是否能承擔宣洩情緒後的後果。其餘問題也是一樣,我們在發脾氣的時候總是會考慮發火物件,是能夠頂撞的人嗎?同樣的,如果除開現實問題,那麼這類即使有合理空間能夠宣洩情緒的人選擇了逃避,那麼很有可能是嚴格的家教導致的。

    為什麼會感到自卑?

    這種自卑其實在有一定記事能力時就會慢慢發覺了,比如小時候別人有新的玩具盒而自己沒有,那個時候只會感覺到不開心,而這種情況多,堆積起來,等到長大後才發現已經形成了自卑的性格。因為人無完人,即使某個人外貌出眾,可成績跟不上別人,也會產生自卑,反之亦然。所以,自卑心理幾乎是每個人的常態,因為沒有人可以做到完美,但恰恰他們又總是拿自己的短處去比別人的長處,自然就自卑了。

  • 3 # 健康管理師夏天

    自卑不自卑的和發不發脾氣這兩者要區分開。他能發脾氣就是不自卑?!錯!我見過一些人是講理講不過人家惱兇成怒的在那邊亂罵亂吼的!感情讓別人在他撒潑耍無賴的情況下怕他折服他。呵呵。。。可能嗎。有修養的人就是會輕聲細語講道理。你不聽頂多以後不和你玩了。誰還會真的和你急赤白臉的在那邊吵鬧啊。再說說任性,任性的人一般都活得很瀟灑的,自然是不會自卑。但是凡事不能只看一面。什麼事情都按照你的性子來,要麼你有錢有權,別人都需要仰仗你。如果只是一個俗人哪裡來的勇氣呢。現在的人這麼的現實。你身上有我需要的價值,我才會和你做朋友。不然我認識你老幾。但我想說是就算咱是一個普通老百姓,咱也要活得不卑不亢。做到沒事的時候不惹事,有事的時候不怕事!

  • 4 # 瞎眼蝸牛

    有的時候不是不敢而是害怕或者太在乎才會導致收斂自己的想法或者行為而維持現狀。

    原因多很用多樣,如果你有一個不敢跟你發脾氣的朋友,那也許有可能是那個朋友真的很在乎你和她或他之間的關係,害怕一旦發脾氣就會改變這種關係從而只能委曲求全。

  • 5 # 健康AOE

    人哪因為走著走著,不敢任性了,包容我們的人少了,責怪我們的人多了,袒護我們的人沒了,挑剔我們的人來了,我們越來越成熟了,所以看淡了很多人生事,就不敢任性了,不敢任性怕失去,不敢發脾氣建議你不要過多的忍耐,平時可以透過運動聊天,唱歌等及時宣洩不良情緒,不要給自已太多的壓力,放好心態,還有感到自卑主要來源於您自已內心的不自信,可能您生活中經厲了一些壓力過大的事情,或者一些小挫折,導致自已失去了勇氣和信心,你要多和別人接觸,不要把自已一個人內心關在房間裡,你要積極參加群體活動。

  • 6 # 靳家申

    大家好!人要學習,實踐,讓自己變強大,善待自己,善良很好,不要膽小如鼠,多鍛鍊,千錘百煉,讓自己多方成長。

  • 7 # 老友手札

    “為什麼有些人會不敢”,在朋友你的問題中,我覺得“不敢”是關鍵詞。

    所謂不敢的意思是,在我們面對“這個情況”、“需要發脾氣的決定”、“眼前的衝突”時,沒有底氣選擇“任性”、“發脾氣”。雖然我們那時候也想“任性”、“發脾氣”。

    所以,這裡問題的關鍵是,為什麼我們會沒有底氣呢?

    我們常說“慈母多敗兒”。它的意思是,過分縱容孩子,會讓孩子往不好的方向發展。

    而這個不好的方向,我想你心裡也清楚是什麼,沒錯,就是“孩子被驕縱”、“任性”、“得不到滿足就發脾氣”。

    這就與朋友你提到的問題形成了對比。

    父母的驕縱帶來了孩子的任性、易發脾氣。那麼相反的,小時候得不到足夠的安全感與支援,內心就會缺乏相應的底氣。

    但也並不是完全就是如此。

    因為一些比較嚴厲的父母,在對待孩子的時候往往以“棍棒為主”,同時也會“愛孩子”。但是這時候呢,孩子犯錯,父母教育,孩子倔強,父母繼續教育,直到孩子服為止。

    那麼,孩子為了避免皮肉之苦,也就只得“屈服”。這時候孩子就養成了“如果我反抗,就要承擔很大的代價”。隨後再面對類似情況的時候,內心就會“條件反射式”的讓自己停下。

    所以這時候主要在於:

    1、成長過程中收穫了什麼;

    2、成長過程中養成了什麼。

    不過這裡要再拓展一下,所謂的收穫看起來一部分是來自外界和他人,但更重要的是“自己收穫了什麼”。

    舉個例子來說:

    我從小到大,沒有被父母很好的對待,那麼導致我沒有安全感、習慣性的逃避。但是這已經成為了我的習慣、成為了我的一部分。我是意識不到它們的。而意識不到“我自己有這些”,也就談不上去“解決”。

    所以,“自己收穫了什麼”,淺白的理解可以是“我對自己有多少了解”。或者在這裡就是,“我是否看到自己具有這樣的特點”。只有自己意識到,才具備改變的基礎。

    那麼,也就是說,這些有這樣特點的朋友,一方面收穫了不好的東西,另一方面也還沒有意識到自己有這樣的特點,或者只瞭解一部分。

    而如果想要改變,第一步自然也是從增加對自己的瞭解開始。

  • 8 # 驛路筆記

    針對這個問題,我是一分為二來看待的:

    首先,不敢任性和發脾氣,一方面,或許是性格原因,他(她)性格比較柔和,原本就不會輕易動怒,也不會使小性子,而非不敢。另一方面,如果是確實有觸及底線的事情,非發脾氣不可而選擇忍氣吞聲,則是過於軟軟弱的表現,不想惹麻煩,不想得罪他人。

    另外,骨子裡存在一定修養的人,即使遇到令自己不如意的人或事,也會淡定從容的去面對。

    再者說,真正成熟的人,也不會輕易發脾氣或表現出任性行為,所以這個行為還應該分年齡看待,小孩子適當的任性和發脾氣,是可以理解,說明他心理不夠成熟,還不足以自我治癒面臨的問題,需要被關心和理解。渴望得到關注與包容。

    而感到自卑,與是否任性和發脾氣其實沒有太大關係,並非說一個人足夠自信,就可以任性,可以發脾氣,它們之間不存在因果關係。相反,有時候,表現出任性恰恰是不夠自信的表現,因為內心不夠強大,不夠堅定,存在被認可、關懷及尊重的愛的缺失,才會有孩子一樣任性的行為。

    以上是個人觀點,供參考。

  • 9 # 從北方從日出之地飛來

    因為他太看重人與人的關係而拒絕公平正義,缺乏誠實地守護本初心。人的本初心都是公平正義的,唯誠實的心靈才能貼近這本初心。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為什麼?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至虛極守靜篤,夫物芸芸,吾以觀其復。歸根曰覆命。戶者,心也。虛極,心靈可知也。於心靈思想思考思維,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是名閉其門,塞其兌,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持守這本心,同於無為大道,因守著生髮萬物之根,那公平公義而持正,為此無為則於諸器世界無不為。有此浩然正氣在,則不敢任性化為謹守美好不干犯,不敢發脾氣化為禁止己手不作惡,自卑化為慊卑。若離於本心,開其兌,濟其事,則其出彌遠其知彌少,終身不救。總要真誠待人,真誠心原在己身,若不出己心有真誠,以真誠觀天下便可知天下,若不窺心之門有真誠,以真誠可見天道。總之,要活出自己,不要使自己成為孤魂野鬼。恨人心不如水,人心似流沙,唯此誠實的心靈尋求的,才堅立如磐石。故,凡離於本心而尋求人誇好的,註定不敢任性,不敢發脾氣,而且很自卑。如此狀況,他尋求的人越多,就越是程度深;而當他哀求時,卻無人救。

  • 10 # 董長老49687

    個人覺得是跟從小生活環境家庭有關

    先說說我吧 貧困縣裡的農村人爸媽都在外地打工一年也見不了幾次 後來爸媽捨不得我們哥倆就一直給帶在身邊 來到大城市一切都非常新奇那個時候好像已經懂事了 不吵著鬧著讓爸媽買東西 反而覺得他們很辛苦。家家有本難唸的經 農村出來就是為了錢 所以生活中爸媽爭吵不斷 父母吵架其實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有的是很內向很自卑有的卻變成了叛逆,兩者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要離開這個天天吵架的家。

    後來初中下學了就跟著爸媽出去工作 第一份工作是長夜班 真的難熬三點一線 沒有社交沒有娛樂圈子整天就是上班下班睡覺 所以這也是自卑的主要原因 為什麼說是自卑的主要原因呢 後來結束了第一份工作 開始了新的工作 開始有了娛樂圈子在朋友的帶領下才知道原本自己以為看著很貴的東西 很高的消費其實也能消費的起 。之前不管吃飯還是買衣服看著裝修好一點的店都不敢進 總怕自己進去之後丟人 現在想想再大的商場也有你買得起的便宜貨。

    至於說任性我覺得要麼是有錢 要麼是狼心狗肺。要是有錢那自卑跟你可能不沾邊,為什麼說狼心狗肺呢 你敢任性肯定是對身邊的人 要是陌生人肯定抽你 ,對於身邊的父母你還一而再再而三的要求這哪的 完事還給你擦屁股 你說這不是狼心狗肺嗎? 再說發脾氣 不敢發脾氣的人要麼沒錢要麼沒錢要麼沒錢

    歸根結底一句話當今社會你要是有足夠的錢 你就可以任性 可以發脾氣 可以不自卑

  • 11 # 才天

    很簡單,因為窮。

    成長的環境決定了一個人的性格,這是不可否定的。即使長大成年,經過社會的百般磨礪,身上還是有年少時的影子,自卑,真的會變成一個烙印。即使後來有錢了,我依然忘不了初中時班上同學穿耐克阿迪,而我只買得起特步,每次我都把褲腳壓得低低的,深怕別人看出來。

    自卑好像從來沒有消失過,有錢了,我開始和別人比較,她的鞋子是什麼牌子,她的衣服,她的化妝品,她父母的工資是多少,要是我的條件更好,我會暗自竊喜,要是差太多,我覺得自己有低人一等的感覺。這是窮,造就了我心裡的陰暗面,沒辦法改變,只能用社會經歷,學會將它們隱藏起來。

    二,外貌。這是個看臉的世界,沒錢沒顏怎麼敢任性,敢發脾氣?分分鐘讓你體會網路暴力。長的醜再發脾氣會被人說是脾氣怪,長的好看發脾氣是真性情,長的漂亮任性是公主病,長的醜還任性就是不知好歹。這個社會就是這樣,扭曲,可你偏偏無法改變,所以,為什麼有些人會不敢任性,不敢發脾氣,是因為那是他們唯一的資本了:是個好人,是個老實人。

  • 12 # 裡外雅堂
    任性、發脾氣與自卑

    一個人不敢任性、不敢發脾氣,就是一定是自卑嗎?反之,一個人敢於任性、發脾氣,就一定是自信嗎?其實不見得。

    假設有這麼一個人,和人接觸、來往的過程中,稍微有點不如意就開始發脾氣,“我剛才已經說了,不行,不行,沒聽見嗎?”甚至很任性的要求所有的人都必須按自己的想法來,“我就是要這麼做,誰也管不著!”對這樣一個人,你有什麼感覺?相信各位都不會有好感,也不會認為這個人就一定很自信,甚至還會認為這個人很自私、自我中心、不懂得為他人著想。

    這樣一個人,他的內心是什麼樣的?有那麼幾種可能。

    第一種,他可能是從小被溺愛長大的小皇帝或小公主,整個家庭都圍繞著他轉,他說一,從來沒有人說二,也沒有人教會他要有點分寸,懂得為他人考慮,懂得分享。於是,他長成了一個只會為自己想的“巨嬰”,一如某人在疫情期間回來,不隔離、不配合,“我要跑步!我不跑步,生病了誰照顧我!”這樣的人,經常也被我們稱之為“白眼狼”,在他們的世界裡,沒有感恩、分享可言。所有的一切為他們而言已經是一種習慣了的理所當然,因此,他任性、他發脾氣,但他並非自信,而是自戀,一種來自嬰兒原始幻想的全能自戀,認為自己無所不能,只要哭鬧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第二種,他可能是從小被批評、被忽視的,內心有著自己的自卑和不安。這麼說,可能有人會覺得很意外,從小被批評、被忽視,應該很自卑啊,自卑的人應該不敢發脾氣啊。嗯,自卑的人也許有那麼一部分是不敢發脾氣的,但還有一部分正好相反。這一部分人從小生活在不被肯定的環境中,一開始,他以為只要自己努力了,爭取了,做得足夠好,父母就會愛自己,就會肯定自己。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他慢慢發現,無論自己做得多好,都得不到心中想要的肯定,於是,他變了,開始各種護著自己的自尊,但凡別人稍微有那麼一點異議,他都覺得不安全,覺得是對自己的挑釁,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強勢”。強勢的人自信嗎?不,在一般人看來有點自戀,在心理學看來,是自卑的反面。因為嚴重缺乏安全感,所以需要用自負、自戀來掩蓋自己的自卑。

    如此,一個任性、發脾氣的人,你喜歡和他來往嗎?你會覺得他不自卑嗎?顯然,如果只是單純的從性格特徵上來說,任性、發不發脾氣,與自卑沒有任何聯絡,也扯不上關係。

    一個人為什麼會自卑

    一個人之所以會自卑,有那麼一部分原因是家庭環境導致的,但也有其他因素。

    1.家庭教育

    通常的來說,一個人的自卑和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關係。

    (1)經常被忽視

    一個經常被忽視的孩子,安全感是十分缺失的。這種常見於重男輕女的家庭,或者一些家庭中的老大、老么或夾在中間的孩子。很多時候,他們往往會以為是自己不夠好,所以得不到父母的重視,其實有時候是因為父母忙不過來,加上一碗水本身很難端平,但是孩子意識不到這個問題,需要父母進行正確的引導。如果沒有,孩子就可能自我否定、自我評價低,發展成討好型人格,也可能往反方向發展,成為強勢性格。

    (2)經常被否定

    有的家長可能出於重男輕女,可能出於自認為的“激將式”教育,從不給子女肯定,甚至於我們的教科書裡也一度出現過那種從不表揚孩子,只是一味拿別人家孩子與之比較的內容,這對孩子其實是一種傷害,他可能會覺得自己沒有能力,也可能會覺得整個世界充滿惡意。因此,他要麼變成一個小心翼翼的自卑者,要麼變成一個據理力爭的強勢者,要麼變成一個多疑的偏執狂。

    (3)道德綁架

    道德綁架在國內許多家庭中最常見的就是,“你是大的,要讓小的”。其實,大的讓小的,需要看情況的。小的一般到了會說話的時候,就已經會察言觀色了,並不是一般人想象的不懂事或天真無邪。相反,嫉妒是人的天性,這種天性最早體現在子女爭寵上。所以,如果小的無理取鬧,不建議要求大的必須讓小的,而是要讓小的明白,什麼是自己該要的,什麼是不該要的。如果從小沒有教孩子分清界限,捍衛自己的權益,成年以後,這個孩子被道德綁架慣了,就表現出一副“懂事”的樣子,但這樣的人往往“內傷”很重,比一般人容易得抑鬱症。

    2.生理缺陷

    不可否認,生理缺陷會給人帶來原始的自卑。尤其當一個人發現自己身邊的人都很健全,而自己又和別人不一樣時。另一方面,孩子也不見得都是純真無邪的,有的孩子從小就會嘲笑、諷刺別人,會攀比,會暴力……當一個人有生理缺陷(比如有腿疾、口齒不清、聾啞等等),周圍常常也伴隨著一些不友好的聲音。在這種聲音的影響下,即使父母強有力的教育,或多或少還是會留點自卑,只是相對而言,沒有那麼嚴重;但如果父母不懂得安撫子女受傷的心靈,不知道鼓勵,自卑就會變成一種畸形,伴隨這個孩子一生。

    3.成長環境

    一個人長成什麼樣的人,是多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家庭教育是首要因素,其他方面也密不可分。

    (1)貧困

    貧困在某種程度上會給人帶來自卑,尤其當貧困不能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時,這種自卑尤為明顯。馬斯洛在需要層次理論中,提及,衣食住行是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但如果一個人生長在連基本生活需要都無法滿足的地區,內心可能會嚴重自卑,也可能會發憤圖強。尤其當他看到外面的世界,在內心形成強烈的對比之後。

    (2)校園環境與社會因素

    如果你小時候有經歷過那些不友好的街坊鄰里,你就是知道社會對一個孩子的成長影響有多大,因為總有些成年人當消遣兒童當做自己快樂的源泉,並且深以為“小孩子沒關係”、“小孩子什麼都不懂”……正是這種觀念,使得一些所謂的街坊鄰里、親戚朋友對兒童肆無忌憚,開一些傷害性的玩笑,甚至是取笑,造成了成長路上的心理陰影。

    校園環境也不例外。例如,這幾年名聲很響亮的校園霸凌。能夠在學校霸凌的,一方面可能是家裡的小霸王,這種人一般都有錢有勢,深得學校保護;另一方面可能是學校認為小孩子之間打打鬧鬧很正常,不夠重視,從而給孩子的成長留下一道不可抹去的陰影,甚至釀成悲劇。

    總結

    為什麼有的人不敢任性、不敢發脾氣?可能是因為他沒有這個任性的資本。例如,我們常說的“有錢,任性!”想任性,得有任性的資本。但有時候有錢也不一定能任性,如果他經常受到擠兌。

    另一方面,如果“任性、發脾氣”,指的是堅持自己的原則,固守自己的底線,敢於捍衛自己的權益,那麼,不敢“任性、發脾氣”的人的確有自卑的可能。

    但是,如果“任性、發脾氣”指的是一個人的性格特徵,那麼不敢“任性、發脾氣”的人不見得是“不敢”,可能是“不願意”盲目“任性、發脾氣”,懂得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會反思,會換位思考,是一種內在的涵養;而這種情況下,“任性、發脾氣”反而是一種自私的表現。

    人可以低調,但不必自卑;人要懂得捍衛自己的權益,但不要越過邊界侵犯別人。

  • 13 # 七七啞

    不敢任性,不敢發脾氣,經常感到自卑有以下幾種原因:

    1.最大的原因就是家庭原因,一個家庭氛圍好,父母恩愛有加,相敬如賓的家庭,所培養出來的孩子我不敢說一定是人上人,但是我敢確定的是,他不會感到自卑,他骨子裡透露出的那種自信是很多人都學不來的。

    2.你之所以會不敢任性,不敢發脾氣,是因為你懂事了。你做事情會考慮到後果,你會想到,假如我發脾氣了,會傷害到多少人,後果又是怎麼樣的。想到這些你寧願把一切不好的事情自己默默的消化掉也不願意像別人發脾氣

    3.像我們這些普通人,感到自卑是經常的事,我們常常會想,為什麼我會不如他人,但是你不知道的是,在你自卑,羨慕其他人的同時,別人同樣被你身上獨特的有點吸引著,所以我們要對自己自信一點,不要經常感到自卑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 14 # 糖糖Sonya

    Hello,首先非常高興回答題主的問題,以下是我的回答。

    針對“為什麼有些人會不敢任性,不敢發脾氣,感到自卑”這個問題,通常這種特別小心翼翼、害怕引起爭端或在意別人對自己看法,害怕別人認為自己不好,自卑的心理往往來自於他的假性自我。

    也就是說,通常小時候父母習慣於將自己的意願強加於孩子身上,對孩子有很多束縛與要求,並且讓孩子產生“如果不聽父母的話,父母就不愛我”的意識,就會使孩子發展出假性自我/自體。

    這樣的孩子通常需要不斷地去確認他人對自己的看法才能來定義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而很好的發展出真性自我的孩子則是從自我真實內心出發,去定義自己是誰。

    傾向於假性自我的孩子往往小時候在父母身上獲得的肯定和鼓勵不足,因而在不自信的同時總會陷入對他人否定自己的焦慮。因為在他們看來,當他人否定自己時,往往意味著自己會失去他人的關注和愛,畢竟他們小時候就認為自己沒做好父母就會不愛自己。

    對於這樣的人,往往當自己做完一件事情,對方沒有表揚或肯定自己,自己就不由自主的認為自己沒有做好,而產生不好的感覺,尤其是注意到對方出現不經意的某種表情時,更加肯定了對方內心是在否定自己。

    其實,對於這樣的人而言,在他們的潛在內心是充滿了被壓抑的憤怒。這種憤怒更多的是最初對父母的憤怒,如果這種憤怒沒有被很好的看到、表達和接納,其相應的自卑、焦慮、害怕、恐懼情緒就不易被處理。所以,面對這份自卑與焦慮,首先看到內心的那一份憤怒,以及對父母及他人的那份愛、那份認同的渴望,任何人都有資格去表達自我的需要與情感,任何人都有能力、有資格去過輕鬆、愉快的生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才能增強自信心與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