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番茄楠檣
-
2 # user2967448950190
清明節是掃墓祭祖的日子,我們村以前是小集鎮,清明節是集場,從小到大沒有缺席過,今年去不了了。到現在為止還不通汽車,好在大家都一樣。我車禍後擔心,如果沒有人見到我,以為你被汽車撞死了。
-
3 # 廣東閃耀新星
潮汕清明節的習俗1:吃潤餅
清明吃潤餅,在潮汕、福建和臺灣很盛行,其實潤餅的正名還是春餅。吃潤餅,皮好不好很重要。潤餅皮是“擦”出來的:用小麥粉和水攪打成麵糰,抓一團面在手中,在文火小平鍋上輕輕一拭,幾秒鐘後,麵糊就變成薄如紙的餅皮,閩南人管這個叫“擦潤餅”。
攤開薄薄的潤餅皮,鋪上胡蘿蔔絲、豆芽、海蠣煎、荷蘭豆、豆乾等配料,再加上一勺花生末和麻棗,一道潤餅菜便成了。
潤餅內豐富的餡料、糖粉、花生粉參雜後,一個潤餅熱量高達500卡,容易造成身體負擔,尤其對血糖疾病患者負擔更大。所以,潤餅內餡可選擇蔬菜、雞胸肉或低脂瘦肉、豆乾絲、蛋皮或滷蛋、花生碎粒及代糖,材料的烹調方式可以少油炒及川燙方式處理,一卷熱量僅350大卡,美味不減分,更安心。
潮汕清明節的習俗2:蒸樸籽粿
清明節,潮汕人喜歡做樸籽粿、鼠殼粿、紅殼桃粿、酵粿等粿品拜祭祖先,以示慎終追遠,不忘先人辛勞。樸籽粿的來源與潮汕當地的樹有關,這種樹叫樸籽樹(又叫樸丁樹,屬榆科),葉卵形或長橢圓形,果實大如綠豆,味甘甜,無毒,有消痰下氣之效。清明時節,氣候轉暖,草木蔭茂,樸籽樹葉滿叢嫩綠。
據傳昔年元兵於清明前入侵潮汕地區,殺戮掠奪,民不聊生,百姓被迫無奈而避入山林之中,飢不擇食,只好採摘樸籽葉、果籽充飢,後人為永記深仇大恨,故有“清明食葉”民諺。潮人世代相傳清明節加工蒸制“樸籽粿”的風俗,沿襲至今。
樸籽粿製作工序並不複雜,但卻處處考究:需將採摘下的樸籽樹葉和青樸籽清洗乾淨,用石磨或石臼搗爛,加入大米磨成粉末狀,與適量的糖、水及發酵粉混合均勻,裝入特製的桃形粿印或梅花粿印中蒸熟。蒸熟後的樸籽粿裹著一層青綠色,冒著熱氣,入口鬆軟香甜,還有一股粕籽樹葉特有的草藥香味。
潮汕清明節的習俗3:踏青
在潮汕,清明掃墓時宴飲於郊野是常見的。有的地方甚至“俗尚鼓吹,多放銃炮”(《普寧縣誌》),山林間,充滿喧鬧歡樂。現在,潮汕人往往把掃墓和踏青結合起來。掃墓時帶上一些飲料,俟掃墓完畢,找一處乾淨平坦的地方,就著祭品和飲料,席地而食,別有一番野趣。
不過,春天氣候多變,乍暖還寒,容易患流感等呼吸道傳染病。所以,春季出遊,需要在外邊過夜時,應提前準備好衣物及保暖用品。另外,春天裡花粉四散,外出踏青賞花,需嚴防花粉過敏。
清明時節,很多人到郊外踏青,順便將綠油油的野菜挖回家,端上餐桌。專家提示說,野菜中含有多種保健功能,常吃野菜對健康大有好處,但要學會科學食用。不同的野菜有不同的食用方法。有些野菜適宜生食,如婆婆丁等,最好的吃法是洗淨蘸醬生吃,而有些野菜如薺菜、馬齒莧則宜熟食。不認識的野菜不能盲目吃。久放的野菜也不能吃。
潮汕清明節的習俗4:食薄餅
清明食薄餅在潮汕很盛行,幾乎每家每戶都不例外。卷薄餅是用精麵粉拌人適量溫水後,充分攪拌搓捏成團塊狀,置於爐火上面的煎盤(平底鐵鍋),烙成圓形薄餅皮,然後包裹餡料。
料有鹹、甜兩種,鹹餡用烹熟的豆芽、韭菜拌人雞肉或豬肉絲、香菇、蝦乾、蛋絲,油煎蔥珠等調料。入口時又在餅皮上塗抹香甜適口醬料即成美食。甜餡料用白糖加工製成的酥脆薄片糖或再加入瓜冊絲,芝麻等佐料包裹薄餅皮即成薄餅。
潮汕清明吃薄餅有個傳說。清康熙十四年(1675),鄭成功之子鄭經率兵圍攻閩南的漳州城,清軍守將黃芳度出兵頑抗,圍城數月,城裡居民餓死無數,屍橫街巷,存活者便用草蓆裹屍掩埋。同年10月間,清軍投降,漳州百姓為悼念死難親友,特做薄餅狀如草蓆裹屍,以此祭祀亡靈,此俗世代相傳成風。
潮汕清明節的習俗5:上墳
潮汕清明節的民俗主題是掃墓,俗稱“過紙”、“掛紙”或“上墳”。謂之“掛紙”,是因清明掃墓時,“松楸丘隴間遍懸楮錢”(清乾隆《揭陽縣誌》),因要與冬至掃墓有別,清明掃墓叫“掛春紙”,而冬至掃墓則稱為“掛冬紙”。
潮汕人“掛紙”時間通常在清明節前後各三天這段期間進行,當中以清明正日掛者為最多。當天,家人們吃完早餐後,便帶著鋤頭鐮刀畚箕等物和供品上山掃墓。到墓地,要先拜土地爺,然後才開始祭拜自己的先人。
掃墓者到了墳地,把墳上的雜草除盡,墳堆上土少的地方再用土填起,然後把水果三牲餅食排列好,把小酒杯添滿,再上香致意,接著用五彩紙條遍插墳頭。潮人這一種習俗,與中原古俗大致相同。
潮汕清明節的習俗6:插柳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摺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簷上。
古籍《清嘉錄》雲:清明日,滿街叫賣楊柳,人家買之,插於門上。潮汕農諺有:“楊柳青,而濛濛;楊柳千,晴了天”、“插柳掛青,福降農家”和“簷前插柳青,農夫望莊稼”,表達了世人祈望風調雨順,田增產人增壽,依戀清明插柳,祝福康寧益壽、五穀豐登之情懷。
這個習俗是為紀念晉朝大臣介子推。介子推為明志守節而焚身於大柳樹下。第二年,老柳樹死而復生。晉文公將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並且當場折下柳條戴在頭上,以示懷念之情。從此以後,群臣百姓紛紛效仿,遂相沿成風。
-
4 # 煙之外LY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在我的記憶中,老家的清明時節雨水很少,天氣很好,風吹垂柳輕浮面,那個季節是最舒服的時節,不冷不熱,到處都是抽芽的柳樹,清明節頭天我們會折柳枝插在門框上,放在床頭上,據說是驅鬼辟邪的,清明節早上,家家戶戶會煮很多清水煮蛋,基本都是雞蛋,有的家庭條件好的,會煮鵝蛋,但具體什麼原因,不得知,但,對於兒時的我們來說,這一天是大飽口福的一天。
-
5 # 平南李st
在我們豫南地區,這裡人煙稠密,土地遼闊。早年經過宋金之亂,明末李自成起義,以及清軍一統中原的各種戰爭,這裡的人口當時幾乎流亡殆盡,滿目瘡痍,荒草蔽日,“日頭落,狼下坡,哇子(白鷺)叫喚鬼吆喝),是這裡口口相傳的民謠,極其荒涼。後來清政府施行一系列興農助耕政策,。這裡才從外地遷移過來一部分人從事農耕,據從祖上歷代相傳至今,本族原籍洛陽,因戰亂流落此地,已有三百年曆史。
剛遷過來時每年清明還要到洛陽去上墳,後來族裔日漸龐大,,便又有子孫向外村搬遷,搬遷出去的人家除每到春節大年初一回原住地向本族長老拜年外,在清明節也要回來給逝去的祖先祭掃墳墓。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的聯絡少了族的觀念也淡薄了,不再回原住地拜年和掃墓了。
上世紀文革時期,破四舊立四新,很多墳墓被夷為平地,過後有人偷偷的又將近親墳墓攏了起來。多年過去了大家年復一年修墳祭祖,從未間斷,有一年組人都在外地打工,我一個人把幾十座墳墓逐一除草上土封頂。有時看到一起修墳祭組平時不大聯絡的同枝兄弟,在這一刻突然覺得血脈相連,親近了許多。突然覺得大家應該經常聯絡,哪怕說說話,互相問候一下也是好的哦!
這裡是
2010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
-
6 # 博聞天下高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清明節,在二十四節氣當中,非常特殊,它是慎終追遠的日子,也是唯一一個國家放假的節氣。
清明節,雖然是個放假的節日,但不同於“五一”,“國慶”,“春節”等,能讓人放鬆,團聚,喜慶,而更多的是思念,回憶,憂悲,肅靜的心境。
清明節,各地的風俗,雖然總體是一致的,但二里不同天,各有各的文化和習俗。
我是北方人,清明節,在我們這裡,叫“寒食”。這一天,是上墳燒紙,祭奠親人逝者的日子,一般不能走親戚,不串門,不能大喊大叫,服裝穿著要素淡一些,小女孩不能穿一些花裡胡哨的衣服。非常忌諱諸如相親說媒,出門求職,外出經商等一些求財,吉慶的事情。
在飲食上,不能吃肉喝酒,做飯比較簡單,一般吃一些青菜,鹹菜等清淡一點的食物,不去做豐盛的飲食,不外出去參加宴席。特別是一些老人,甚至不做飯,簡單地吃點乾糧,鹹菜等,“寒食”也許就是這個意思吧。
清明節這天,幾乎每年都要颳風,在回家路上,看見到處在燒紙追思的人們,莫名的悲傷迴盪在每一個人的心頭。
清明節馬上要到了,尤其在天乾物燥的地方,燒紙一定要用磚瓦等,加個小圍擋,或者帶幾瓶水,防止出現火災。帶個小木棒,等火著完再走,不能留有火星,安全第一吧。
清明節,“寒食”節,勾起多少對逝者的回憶,即使不去上墳,也低頭鞠個躬,表達一下哀思吧。
-
7 # 是飛天豬啊
我們這是湖南邵東的一個農村鎮子。
每年清明節的時候飲食方面好像沒什麼特別的,但是清明節對習俗還是有一些的。
我們這族的太爺爺是從水東江遷到我們現在居住的鎮子的。所以每年清明節的前一天會到水東江的祖墳去祭拜加打整墳地。清明節的當天就是在我們這鎮的祖墳拜祭。
這裡要說的是,經過好幾代的發展,現在我們這鞠姓在本地也算是一個比較大的家庭了。所以,在孩子爺爺輩的提議下,每家每戶出一千,大概有一萬五左右。作為清明的聚會基金和買一些基本的祭祀需要的禮炮,鞭炮,紙錢,香等物品。因為清明掃墓是除了新年之外人員聚的最齊的時候,大家從全國各地回來聚聚餐聯絡感情,最主要的是認認人。
今年因為疫情,聚餐已經確定取消了,外省的親朋好友也確定不會回來了,安全第一吧。
-
8 # 史雄雲
清明的時候,在家鄉需要在門兩邊擺桑普,就是在河裡面長得類似於膠瓜一樣的植物,寓意清吉。還有就是掛柳條,戴柳帽,會跟小夥伴去折更多的柳枝,看誰編的柳帽更好!
-
9 # 旗雲生活
我是客家人,祖籍廣東河源,在這裡簡單說一下我們客家清明節的習俗。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我們客家人清明節習俗主要以掃墓祭祖、踏青、植樹、素食為主題。
客家人在清明節的最主要活動是祭祖掃墓,意在發揚孝悌,以示不忘祖德和生養劬勞,因此歷來為客家人所重視。生者錄根,落葉歸根,有人煙處,必有血脈傳承,客家人不論走到天涯海角,每當清明,往往不遠千里萬里,攜家人回家鄉祭祖掃墓,即使不能回鄉,也會寄匯清明祭祖錢表示心意和誠意。祭祀的物品豐儉由人,但一般都會認真準備,隨著社會的變化,現在多數採用環保和綠色祭品。清明節一大早,客家人帶著祭祀用品,鋤頭、鐮刀等工具出發了,到達後,大家便動手清除親人墓地及周圍的雜草,我們客家人認為,將雜草清除乾淨,不僅是為了讓墓地有個清潔的環境,更重要的是為了表達對已故親人的尊重和思念之情。雜草清除乾淨之後,擺上貢品,便可以進行燒香祭拜了,每個人手持香火三鞠躬,然後將香火插在親人的墓前,如果是比較德高望重的男性長輩,晚輩除了鞠躬之外,還可以行跪拜禮,緬懷先人德行,弘揚先人品格,末了,還會燃上一掛鞭炮,年長的尊者還會念叨幾句哀思或保佑之類的話語。
客家人對清明節的祭拜,並不是封建和鋪張浪費,而是透過祭祀儀式表達對先人的懷念與敬意,彰顯的是一種血脈的傳承和責任;一年年輪迴,一代代傳承,是客家人行孝品德的集中表現,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的敬意之情;這是尊重生命、敬畏歷史、面向未來的情感之祭,是我們生活在這片古老土地上的動力。當下,我們忙於生計,各種事務纏身,有時侯已經忘記了“我是誰?”、“我從哪裡來?”。其實,不管你有多成功,受多少人尊敬,又或者你早已滿足客居他鄉的現狀,驕傲於不被家鄉的落後所束縛,以及那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世俗。只是,當有一天,你的頭髮已被歲月染白,不知不覺越過了世紀,不知祖先墓冢的草長的比你還高,只知自己等不及了,你悄然歸來,腳步蹭蹬,待故鄉的孩童笑問客從何處來?你也許會涕下:我來自遠方,但我屬於故鄉!所以我們客家人歷來對清明節都很重視,一些長年在外發展的客家人,逝世前會立下遺囑,希望逝後能夠魂歸故里,對客家人來說這就是落葉歸根。
客家人在清明節的飲食習慣是以清淡素食為主,客家人有句俗語就是“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保平安”,清明節前後客家人幾乎每家每戶都會做艾粄,其實,這裡面還有個原因就是客家人以前的生活環境普遍都比較艱苦,那時候拿不出稱心的食材,而艾草是當地比較普遍的自然生長食物,而且艾草帶有苦味,苦中又含甘甜,很有先苦後甜的生活喻意,食用對身體也很有好處,所以就流傳了下來,並形成了後來的客家文化。
以上,是我作為客家人身份對清明節的一點解讀和感悟。雖然全國各地對清明節習俗不盡相同,但最終追求的都是精神層面的慎終思遠,明德歸厚。很快,又是一年清明節,不管你來自何方,不管有多忙,掃墓也好踏青也好,希望都可以透過自己的方式表達對先祖、已故親人的思念和祭奠,不忘來路、始知歸處。
-
10 # 礪劍9359
清明節,又叫寒食節,顧名思義,就是不能動煙火。所以,我們當地在清明節之前,家家戶戶都要擀餅,在清明節這幾天裡,大多時間都要吃餅,可以卷個雞蛋,也可以卷點兒蝦皮,最好是有鮮嫩的香椿芽,卷在餅裡,可香可香了。
擀餅首先是要和麵,通粉挖進黑瓷盆,加水,面要活的偏軟一些,便於擀麵。
待面在盆裡醒發的過程中,就在院子裡支好了桌子,放好了面板,安好了爐子、鏊子,拿好了擀麵杖、炊帚、火勾等等傢伙什。講究一點的家庭用三個腳的拉爐子,是一種制式的鐵爐,用泥巴泥了爐膛,火力比較旺。一些人家貪圖方便,就用幾塊磚頭,簡單擺三個點,把鏊子的三個腳放在上面,也就可以烙餅了。鏊子都是鑄鐵的,有三個短腳,使鏊子站起來,使用它烙餅之前,要把正面使勁擦拭乾淨,以免把餅弄髒了。
準備好了傢伙什,爐子生起了火,就可以擀餅烙餅了。
把乾麵粉撒在面板上,活好的面從盆裡取出來,搓成長條狀,放到面板的頂邊乾麵粉上,防止粘板,用籠布蓋好了,防止皴面。
媽媽揪下一拳頭大小的麵糰,先揉搓成圓球形,然後用擀麵杖把它擀大,直到和鏊子差不多大小,用擀麵杖挑了麵餅中間,搭在鏊子一邊,手中杖子一翻,麵餅就貼在鏊子上了。要吃裡面帶麵粉的餅時,就把麵糰先在中間包進入一把麵粉,讓後再擀成餅即可。沒有填充麵粉的叫做單餅,填充了麵粉的叫做拉塌餅。
我是負責燒火和烙餅的。麵餅到了鏊子上之後的工作就全部是我的了。麵餅好吃與否,可全掌握在燒火和烙餅的人的手裡,這可是個技術活,全靠以前的經驗。
火力要掌握的剛好,要不慍不火。火大了,餅就糊了,黑乎乎的,不僅不好看,而且不好吃,咬在嘴裡一股苦味。火小了,餅就容易烙幹了,捲不起來,容易碎,吃到嘴裡還咬不動。所以,掌握火候是門大學問。
餅在搭到鏊子上之後,先不要動,不用急。仔細觀察,看著麵餅表面鼓起小泡了,這就證明麵餅貼著鏊子的那一面烙的起花了開始慢慢變熟了。這時,用翻餅的竹杖從鏊子的右邊,在鏊子和麵餅之間的縫隙中,慢慢把杖子探進去,然後伸到麵餅中間位置,將餅挑起,從鏊子右邊把餅的正面就是還沒有烙的一面,輕輕放下,用杖子向左一翻,就把麵餅翻了一個面,開始烙餅的另一面。待到看著麵餅表面再起泡的時候,就可以反覆剛才的動作,把麵餅的方方面面都烙熟。
好的麵餅烙熟是整個麵餅撒滿了小碎花,顏色黃中帶白,沒有糊點兒。然後把麵餅從鏊子上挑下來,放在一邊的蓋墊上(一種用高粱杆做的器具),在餅上面再蓋上一層籠布。這樣保持餅的熱力不減,餅的熱力向上,層層傳遞,就是“塌”。
等到麵餅全部擀完烙好以後,把餅對摺再對摺,折成一個四層扇形,按照角向內的順序,把餅放在面盆中,可以保持兩三天麵餅柔軟不皴。
剛剛烙好的麵餅有一股麵粉的香味,非常柔軟。用它卷個雞蛋、卷著啞巴辣椒或者捲上一點蝦皮,哪怕是卷棵大蔥,都是那麼美味。
時間放久了的大餅,失去了炒熟麵粉的香味,因為水分的就是,硬度也上來了,不再好咬,吃的時候得用後槽牙,而且得用牙的咬合力和手的拽的力量,才能完成。吃完一張餅,整個太陽穴都感覺鼓老高,腮幫子的肌肉都累的動不了了,非常的練咬肌。這也可能是北方人四方大臉的緣故之一吧。
烙餅除了麵餅之外,還可以烙菜餅。就是把麵餅對摺,中間夾上菜餡,主要是韭菜雞蛋木耳蝦皮,烙出來是個半圓形。因為中間夾了菜餡,又是烙熟的原因,老遠就能聞著一股韭菜的香味,跟韭菜盒子一個味道,好吃又好咬,一頓能吃上一張餅。
-
11 # 廣州雲帆茶葉有限公司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是中華民族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屬於慎終追遠、禮敬祖先、弘揚孝道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習俗甚多,全國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上或細節上的差異,各地習俗雖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共同基本禮俗主題。清明節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日子,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
我的家鄉是梅州,自然我是客家人。傳統的客家人過清明節並不是以掃墓為主。因為客家人的掃墓活動舊時叫春秋兩祭。春祭在正月,也就是在春節到元宵節過完之後,農忙時節還沒到的空餘時間,趁著過年和元宵節,各家各戶會去掃墓。秋祭也就是8月豐收以後,農閒的時候也會去掃墓,一年有兩次。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傳統習俗呢?朱迪光說,由於客家人是漢民族南遷的一個民系,清明節處於三荒期間,當時遠道遷徙的客家人生活貧苦,連祭祖的“三牲”:雞、豬肉、魚都難以辦齊,更別提還要置辦其他祭品了。隨著現在時代的發展與人口變遷,越來越多人到外地工作。因此,在清明節假期掃墓的人才逐漸增多。
另外,我們梅州客家人在掃墓的時候也是非常有講究的,例如:當後輩達到墓地邊時,會動手清除周邊的雜草,這不僅僅是為了更好看,更主要的是為了表達對已故親人的尊重和思念之情。在掃墓的時候,後輩會將黃色紙壓在墳頭上,以示子孫已經回來祭拜過祖先。因此,客家人的掃墓又被稱之為“掛紙”。
-
12 # 龍翔五
感謝在此回答
座標四川,我家鄉在清明祭祖墳時都有一些特別的講究。
清明前後十天都可以上墳,但在清明節這一天不能上墳,有兒女的要在清明前祭墳,沒有兒女的要在清明後上墳,上墳就是取土將墳堆高一些,還要買一些墳仟插在墳頭上,同時還要點上香蠟,具上酒肉水果,如有些老人生前抽菸也給供上,這些供品備好後,然後再燒紙錢並放鞭炮,最後再取土堆墳墓上。
還有一個習俗,包墳墓和立碑也要在清明節時期才能操作,新葬的墳墓要三年後才能堆土,立碑,包墳。這是我當地清明祭祖的習俗,各地有各地的習俗不一樣。但在祭祖時,請大家要注防火等方面的安全隱患,這樣才利國利民。
-
13 # 歡兒優選
在江西我的老家這邊,清明除了祭掃之外,還會做好吃的一道美食:艾草米果。我們南方這邊是叫艾果,北方是叫青團多些。艾果主要是由艾草和糯米粉一起做成的青色的美食,我們這有包餡的,自己喜歡什麼餡都可以包:菜的和甜的兩種口味。
-
14 # 沐錦與一湟
#泛文化寫作營#
《歷說》:“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世間萬物似乎從清明開始甦醒、復活,美好的生活也應該是從清明開始明朗。
清明節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行清墓祭、踏青春遊、吃青團田螺、放風箏、盪鞦韆等等。
我的家鄉地處內蒙西部,屬於農耕區,對於清明,更傾向於它是節氣點。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大好時節,所以諺語有云:“清明前後,種瓜點豆”。左鄰右舍開始盤算春耕的事,買多少肥料,僱多少機器,都要在清明前後定下來。當然,清明節當天早晨要掃墓祭祖,這一點和全華人民是一致的。硬要說家鄉的清明飲食習俗,那就是清明當天中午要吃燉羊肉,七月十五當天中午也吃燉羊肉。一碗燉羊肉更能滋補家鄉人民的身體,開啟新的體力消耗。
這就是我的家鄉的清明習俗,沒有那麼多儀式,沒有那麼多講究,一心想的是地裡的活。不過,春耕對於他們來說,就是最有儀式感的活動。
-
15 # 詩情小屋
我的老家是九江都昌,每逢清明,每戶每家都會做米粑。米粑在我們當地既是節日的美食,也是清明祭祀先祖的祭品之一,是萬萬少不得的。
都昌米粑,都昌人也稱“餃子粑”,就是用米粉做的一種餃子。它不同於麵粉,麵粉粘性好而米粉則不然,米粉沒有面粉的粘性和韌勁,包餃子也就難得多。都昌米粑也就因此而顯得珍貴了。
米粑得用上好的晚米,淘淨沙粒、雜質,浸透水後撈起涼幹,再放在鍋內炒至九成幹,待冷卻後,再磨成粉。和麵時也挺講究,得用沸水,因為沸水和麵皮柔軟。經過這樣處理後,粉團就可以或捏或擀成薄薄的餃子皮兒,而不致於開裂。米粑講究皮薄焰滿,這樣做出來的粑更好吃,成了都昌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喜歡吃的美食! 隨著時代的進步,現在能用純手工做餃子粑的人只怕是越來越少了,估計只有上了年紀的大媽才會做,現在的年輕人,會做的人肯定不多,這一傳統美食,也面臨後繼無人的淒涼處境,希望現在的年輕人,回家遇見做米粑時多動動手,多學習,把都昌的美食文化承傳下去。
接下來就是餡心了。所謂餡心,人們都會根據自已的口味,準備好食材,有蘿蔔絲的,有肉炒青豆角的,…總之,品種煩多,各有風味。然後就象包餃子一樣包好,上蒸籠蒸熟,米粑蒸熟後,就可以開吃了。若此時去掃墓,米耙自然是祭品之一。
-
16 # 悠悠芳草心
清晨,此起彼伏的鞭炮聲從遠處傳來,儘管還沒有起床。
不用猜,也不用想,大家都知道這是清明填墳。
清明節這天,家裡的男人們都要去上墳。上墳的流程是這樣的:
首先,點燃鞭炮,嚇走孤魂野鬼,怕他們同先人“搶錢”。同時也讓大家知道,誰誰家填墳來了。
其次,點燃燒紙,嘴裡唸唸有詞:某某,拿錢花去吧!多買好吃的,別捨不得吃。
然後,拔除墓上的雜草,把墳頭整理乾淨。
最後用新土填墳,把墳弄得高高的。這是在給先人抹房,到了夏季就不會漏雨。抹好房之後在用紙錢壓在墳頭上。現在也有壓紙花之類的假花的了。
當這所有的流程做完的時候,臨走之前再看看紙燒的如何,把紙灰用土覆蓋好,以防發生火災,然後就可以回家了。
至於清明我們家鄉吃什麼?當然是餃子。
家裡的婦女清明這天是不能上墳的,都要在家裡包餃子。特別是剛剛結婚的媳婦,清明這天必須在婆家過清明。(出嫁的女兒上墳是在清明之前)
待到午飯時,餃子上桌了。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團團圓圓,吃餃子。可能有兩個意思吧:一方面珍惜當下,一方面,祝福未來。
至於餃子吃啥餡,完全按照自己家的愛好。可葷可素,只要是餃子,絕對差不了對未來的祝福。
當然,其他地方清明吃什麼不盡相同,有的地方吃青團,有的地方吃煎餅,這要看當地的風俗。
不管是怎樣的風俗,清明節這天都在祭奠先人,緬懷先人。
追根溯源,不忘先人,是中華民族的美德,我們要繼續傳承下去。
-
17 # 海邊的小番薯
我們福建漳浦的,就掃墓跟祭拜祖先吧!
-
18 # 緹瑩
艾葉製成米粿,祭祀完畢吃掉。
-
19 # 一方清清和
有,會殺一整個豬祭祖或者一隻鵝和魷魚,還有飯糰,餅乾,糖
回覆列表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在我的記憶中,老家的清明時節雨水很少,天氣很好,風吹垂柳輕浮面,那個季節是最舒服的時節,不冷不熱,到處都是抽芽的柳樹,清明節頭天我們會折柳枝插在門框上,放在床頭上,據說是驅鬼辟邪的,清明節早上,家家戶戶會煮很多清水煮蛋,基本都是雞蛋,有的家庭條件好的,會煮鵝蛋,但具體什麼原因,不得知,但,對於兒時的我們來說,這一天是大飽口福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