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明亞天津郭健
-
2 # 一非凡工作室駕駛員
不敢苟同→_→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_→恨鐵不成鋼、→_→“你大爺的”應該也是發脾氣,應該是你大爺的錯
-
3 # 暮然一笑終成夢
1.最應把握的工作能力是管理自己
當代跟古時候自然不一樣。古代的人出色如張飛,不明白管理情緒最少可以上戰場殺怪,只不過是結果不一定好。
當代不講暴力講頭腦,假如讓理性控制情緒了創新思維能力,有可能連站住腳都難。
真實成功的人,以辦事主導,損害大局意識的心態擺放在一邊。調節情緒,才可以造就較大的工作能力。
2.真實聰明的人是如何的
假如你是對的,你沒必要鬧脾氣;假如你是錯的,你沒資格去鬧脾氣。這才算是真實的聰慧,可是大部分人沒有想深入。
泰國一位風雲人物勸誡:人要是好脾氣,一切就會更好。人的一生都會學會做人,學習培訓為人處世是一輩子的事,沒有辦法大學畢業的。人生道路無論是士農工商,各種各樣人等,要是學習培訓就會有發展。
3.自信的人,不依靠心態表述自身
《教父》裡邊有句知名經典臺詞:“始終不必讓大家族外的人瞭解你的念頭。”心態便於起伏、喜怒哀樂隨便形於色的人,與其說坦誠,倒不如說是欠缺心裡磨練。
老教父3的兒子桑尼違反了爸爸的教義,慾望莽撞最後被別人射成馬蜂窩。而大兒子麥克風不露聲色,憑著自身的分辨,去醫院維護了爸爸,在飯店對付了兇犯,乃至心甘情願在背井離鄉千萬裡的西西里隱藏此去經年。
在該忍耐的情況下忍耐,在該爆發的情況下暴發,是一個人成熟的表現。
4.再控制不住心態,還要學著操縱
林肯做總理的情況下,陸軍科長向他埋怨遭受一位少將的汙辱。林肯提議另一方寫一封刻薄的罵信作為回擊。
信寫好啦,科長要把信寄出去時,林肯問:“你在幹什麼?”
“自然是寄來他啊。”科長疑惑地問道。
“你傻啊,趕緊信燒了。”林肯忙說:“我發火的情況下也是那麼做的,寄信就是說以便解恨。假如你要難受,那麼就再寫,寫到舒適才行!”
內心造成消極情緒,必須疏通宣洩,像林肯就用了寄信的方式 。
中國古代人的人生境界要高一點,例如像孔子,立即就是說“恕”字待之,恕己恕人。沒法做到那麼高人生境界,就找一件深愛的事傾瀉全部心態。
清朝文學家李漁的方式 是書寫:“予雖知癖,只有著書。憂籍以消,怒籍以釋。”
鄭板橋更為立即。當他受政界擠壓成型、不得志時,就提筆畫竹。畫完之後,心理狀態舒服了,畫藝也愈發嫻熟,一箭雙鵰。
沒人先天性就明白調節情緒。真實會幹的人,是時刻注意不必讓自身栽在壞心態中。正所謂得意忘形恬淡,消沉從容;喜而不狂,憂而不傷。
而慢跑會使你在健身運動中把這種難題思索的更為完善和理性。
-
4 # 笑走人生46663626
人發脾氣是正常的,是心理情緒的一種宣洩。當人們遇到困難,挫折,變故,遭遇,無法承擔的壓力時,心理失去平衡,就會暴燥,發脾氣。如果總愛發脾氣,是肝鬱氣滯,就是病,需要看醫生。
人在自己做錯事情的時候,也會發脾氣。是因為人在做某件事的時候,總是希望按自己設想的想法能順利完成。有時一招不慎,全盤皆輸,有時會鑄成遺憾終生的大錯,使希望變得渺茫。於是反思,自責,懺悔,焦燥情緒湧上心頭,透過某種形式發洩出來,如:垂胸頓足,扇自己耳光,咒罵自己,借酒澆愁,甚至去傷害自己親人。不管天高地厚,大發一通脾氣,將情緒慢慢釋放出來,然後就消停了。
要克服失意發脾氣的毛病,首先,從小就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對孩子不能嬌生慣養,讓他從小經歷些困難,家長引導如何克服困難。就是跌倒了,也要自己爬起來。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要堅強,不氣餒,不怨天尤人。從而形成堅強的意志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其次多讀書,看人家是怎樣在人生中,對待挫折和失敗的從而得到啟發和借鑑。
只要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在成長的道路上,“任憑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做到不發脾氣或少發脾氣。
-
5 # 知心刀姐
自己犯錯了發脾氣是掩飾內心的慌張不安,越是情緒激動越是有問題,人常說錯不知道是錯 知道是錯就不會犯了,如果生氣那麼從一開始他就一定知道這是個錯誤,但依然去做了,這個發火是他想解決問題的一個辦法,火了對方態度軟了 不想打破砂鍋問到底了,他的目的就達到了下次依然是這個辦法週而復始。如果問心無愧就沒必要生氣,因為假的永遠真不了,真的永遠假不了,他覺得他是安全的就沒必要做任何抗爭,所以無論這個人什麼目的,只要傷害你在先,套路你在後都是不珍惜對方的表現,無論是戀人、朋友什麼關係都放棄吧,只有失去會讓他審視自己,討論也只是浪費口舌形成習慣了很難改的,也別試圖改變 結果往往是浪費有限的時間!珍惜值得珍惜的,其他不要浪費自己的生命成本,這個買賣只賠不賺的!
-
6 # 一杯金水
如果你是對的,你沒必要發脾氣;如果你是錯的,你沒資格去發脾氣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情緒,但有些人的表達方式是比較簡單粗暴,不要讓自己,栽在自己的脾氣中。 張飛之死,其實很憋屈:他不是在戰場上慷慨赴死,而是被自己的情緒殺死了。
聽到好兄弟關羽被害,他抑制不住哀傷,血淚粘襟。隨後借醉鞭打士兵,要他們日夜趕造兵器,想要馬上為兄弟報仇。最後部下範疆與張達忍無可忍,只好趁張飛又再醉酒時,將他刺殺在軍營裡。
沒人否認張飛能力很大。但能力這麼大的人,最後卻得不到一個理想的結局。
控制不住自己情緒的人,其實能力再大也無濟於事。
1.最該掌握的能力是控制自己現代跟古代當然不一樣。古代的人優秀如張飛,不懂管理情緒至少還可以上沙場殺敵,只不過結局不一定好。
現代不講暴力講腦力,如果讓感性情緒控制了理性思維,有可能連混下去都難。
真正優秀的人,以做事為主,傷害大局的情緒擺在一邊。控制情緒,才能成就最大的能力。
2.真正聰明人是怎樣的如果你是對的,你沒必要發脾氣;如果你是錯的,你沒資格去發脾氣。這才是真正的智慧,可惜大多數人沒有想透徹。
泰國有位傳奇人物告誡:人只要脾氣好,凡事就會好。人的一生都在學做人,學習做人是一輩子的事,沒有辦法畢業的。人生不管是士農工商,各種人等,只要學習就有進步。
3.自信的人,不靠情緒表達自己能幹的人並不是沒有情緒,他們只是不被情緒所左右。“怒不過奪,喜不過予”,源於內在的自信與魄力。
《教父》裡面有句著名臺詞:“永遠不要讓家族外的人知道你的想法。”情緒易於波動、喜怒輕易形於色的人,與其說是坦率,不如說是缺乏內心歷練。
老教父的大兒子桑尼違背了父親的教條,衝動魯莽最終被人射成馬蜂窩。而小兒子麥克不動聲色,憑藉著自己的判斷,在醫院保護了父親,在餐廳報復了兇手,甚至甘願在離家萬里的西西里隱藏經年。
在該隱忍的時候隱忍,在該爆發的時候爆發,是一個人成熟的標誌。
4.再控制不住情緒,也要學著控制林肯做總統的時候,陸軍部長向他抱怨受到一位少將的侮辱。林肯建議對方寫一封尖酸刻薄的罵信作為回敬。
信寫好了,部長要把信寄出去時,林肯問:“你在幹嘛?”
“當然是寄給他啊。”部長不解地問。
“你傻啊,快把信燒了。”林肯忙說:“我生氣的時候也是這麼做的,寫信就是為了解氣。如果你還不爽,那就再寫,寫到舒服為止!”
心裡產生負面情緒,需要疏導發洩,像林肯就用了寫信的方法。
中國古人的境界要高一點,比如像孔子,直接就是“恕”字待之,恕己恕人。做不到這麼高境界,就找一件心愛的事傾瀉所有情緒。
清代作家李漁的方法是寫字:“予無他癖,唯有著書。憂籍以消,怒籍以釋。”
鄭板橋更加直接。當他受官場擠壓、鬱郁不得志時,就提筆畫竹。畫完以後,心理舒坦了,畫藝也越發純熟,一箭雙鵰。
沒有人天生就懂得控制情緒。真正能幹的人,是時刻留意不要讓自己栽在壞情緒中。正所謂得意淡然,失意坦然;喜而不狂,憂而不傷。
而跑步會讓你在運動中把這些問題思考的更加成熟和理智。
-
7 # 假借
錯的會讓我們失落,甚至是自卑,產生挫敗感。而對的會讓我們高興,自信,產生優越感。
大家都做過錯事,也都做過對的事。那是什麼感覺大家都知道。人做錯會發脾氣,做對不會發脾氣這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我們要透過自身的努力來改掉它。
當我們做錯事時,首先是失落感傳來,如果是小錯誤,可能我們很快可以從陰影中走出來。如果是大錯誤,或者很少犯錯誤的一次錯誤,又或者心理自愈能力不強。我們就會越來越失落,甚至會害怕做這件事。
我們做錯事而發脾氣,是對自己發的脾氣,也是對周圍一切發的脾氣 。有的失落者,可能會頹廢下去。
我們很多時候都會這樣:第一次不對,(憋著怒火)好,再來。第二次不對(罵一句,怒火更大)再來 。第三次不對(開始摔東西)或者再來,或者放棄。
告訴大家一個故事,大家發脾氣都是小事情。小時候筆者我脾氣非常暴躁,一不合心意就會大發雷霆。不單罵人,還捏緊拳頭用力錘自己的腦袋。我每每發火都這樣做,不管身邊有沒有人都會這樣做。而今天,我變成了另一種人,什麼事我都不會發脾氣。我基本上不會發火。
我們做錯了,發火有什麼用?什麼用都沒有,只會讓我們離正確更遠,讓我們更加錯誤。“冷靜,冷靜”,冷靜是我們克服所以困難,糾正所以錯誤首先要做的一件事。
對的我們為什麼不會發脾氣呢?如果有人做對了發脾氣,那才古怪。
當我們做對事情的時候,一種興奮感會油然而生最終讓我們產生優越感。這也就是:“越成功會越成功,越墮落會越墮落”。這是社會的劃分規則,成功人士有了優越感會更加努力,而墮落的人覺得自己一事無成,無事可做會越來越墮落。
脾氣誰都會發,有脾氣不是有個性,而是一種庸碌。只有能控制住自己脾氣的人,才是自己靈魂的主宰,自己生命的統帥。
-
8 # 原來是汪巍
因為人總想在別人面前表現出自己最好的一面,而不願意自己不好的一面被他人發現。所以當發現自己是錯的時候,會極力去掩飾和發脾氣。同時也表現出了內心對自己的一種不認可。因為如果他內心極其的認可自己,他反而不會有過多的脾氣。
另外,人發脾氣,是需要在某件事情某個人在自己旁邊的,所以他人對我們的反應,就決定了我們的反應。可以這麼說吧, 一個人之所以對別人的反應極度在意,都是因為對方好的反應會讓他有短暫的存在感;而對方壞的反應,會讓他的存在感瞬間崩毀。
-
9 # 菡妞媽媽
做錯了,會發脾氣,為什麼呢?
第一:也是責備自己。怪自己沒做好。其實就應該考慮為自己的錯誤付出代價,發脾氣是沒辦法解決問題的。
第二:反思過錯,換位思考來消除內心的惡念,改善內心所想,發現自己做錯了事要勇敢的認錯,讓受害者能感受到你的真誠。讓大家知道你的誠心,這才能達到發露懺悔。
第三:發脾氣的就要積極修身養性,學會調節心理。日常保持活動鍛鍊,利於正面心理的形成;業餘學點心理學知識,利於認識自我,獲得成長;平時培養某種興趣愛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讓人放鬆,從而會心態平和。
第四:不要追求完美,總想得到別人的贊同。人無完人,誰都不可能得到全世界的認可,誰的人生都不會完美無缺。人活著,必須豁達一些。
第五:人生在世,事在人為:自我可以成長,家庭可以建設,脾氣可以調節。與其消極被動地煩惱抱怨,不如積極主動地去把現狀改善。
-
10 # 風歌飄揚
首先不管對錯就不應該發脾氣,發脾氣就是錯誤的。自己錯了就發脾氣,這就是不接受人家的批評;如果對了,就沾沾自喜,內心高興。
這種人在生活中是不受人待見的,除非你是領導,要不就沒人理你了。就是領導,要小心打擊背地裡到你的臺。
-
11 # 小六六的日常生活
人都會發脾氣,不僅因為自己錯,還有可能因為別人犯錯。不一定全是自己的錯誤,也不一定全是別人的錯誤。
但人發脾氣的時候,你就輸了,真正有城府的人,喜怒不形於色,給別人機會就是給自己機會,很多人無法控制自己的脾氣,導致親人不願意親近,事業做的不好,一事無成,很是懊悔。
很多人都會有過這樣或者那樣的經歷,發現自己做的不對,後悔了。但是卻發現親人已經走遠了,愛人已經不在了。家暴就是很好的例子,自己沒有控制住自己的脾氣,拿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別人,稍有不慎,非打即罵,很多時候,因為這樣的行為,家散了。孩子沒有了家,妻離子散。這個時候再後悔,已經為時已晚。
所以我們每個人做任何事情之前,一定要考慮到別人的感受,同時也要看可能預期的結果是不是自己可以承受的。親人厭惡自己,朋友疏遠自己,事業一塌糊塗,這樣的行為是不是可以承受的,如果經常發脾氣,這些都會離自己很近。所以一定要善於控制自己的脾氣,能控制自己的脾氣也是一種能力。並不是每個人都具備這樣的能力。
所以有人說,脾氣暴躁的人一般會一事無成,其實也是有道理的。要想讓別人死心塌地的跟著自己,要想做成大事,容人之量一定要有,在家庭中,也一定要能包容、忍讓自己的愛人,所有的忍耐換來的是幸福和諧的家庭,對孩子來講也是一輩子的幸福,何樂而不為呢?
-
12 # 拾趣松
發脾氣有時是因為自己,有時是因為別人,有人說發脾氣是無能的表現,有一定的道理。
發脾氣有幾種型別。
1、恨自己無能為力
知道自己是錯的,但是無能為力。自己的能力、水平不夠。別人做起這件事情來,順風順水的。可是自己做起事的時候,沒有別人的綜合實力強,事情根本做不下去。或許事情本身就很難,總認真努力一番,結果還是很差勁。或者根本沒有意思進步或改善。自己的無能被無限放大的時候,自己是非常憤恨自己的。如果身邊的否認不方便,關起門來,自己大發一頓脾氣,把所有的物品都扔掉,把不好的情緒說出來,甚至偶爾說一兩句粗話,這時,門內只有自己,可以自由袒露內心的想法。恨自己太差,總憋在心理,時間長久會生病的。表達出來,甚至發脾氣,如果沒有影響到別人,也是可以去做的。
這樣的情緒如果在事件出現的時候發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由此導致對自己的嚴重不自信,甚至自卑、心理抑鬱,就很嚴重了。這時,最好與心愛的朋友交流,或者找專業的心理醫生去溝通,緩解心理的壓力。
2、恨自己過錯導致
有些事情明明可以成功,但是,因為自己的粗心大意,導致最終的失敗。在這種情況下,有些人,就會實話實說,坦誠地承認自己的錯誤。他們通常找一個地方進行發洩,即使朋友在身邊也無所謂,因為,發洩的過程中,本人都是埋怨自己的。身邊的人沒有任何責任。這時,朋友可能會安慰勸告一番,也可能一言不發,只是充當傾聽者,幫助發脾氣的人,卸掉精神包袱,繼續前進。
3、推卸責任
但是,也有些人,做錯了之後,不管怎樣,都不願實事求是,不承認自己的過錯。別人一提到他們的過錯,他們就是氣憤至極,大發雷霆,試圖透過氣憤掩藏自己犯下的錯誤。這種人通常格局太小,不願承擔責任,出現類似的問題,也不是第一次了。最初,藉助發脾氣掩飾自己的錯誤,取得了成功,現在,還想依照原來的方法,繼續推卸責任。大發脾氣,推卸責任,只有真正想要面對,才能夠有所改變。
4、炫耀自己
很多人喜歡炫耀自己,尤其是官位超於其他人的時候,他們通常喜歡在人多面前發脾氣。手下有些事情做錯了,很來是很小的事情,他們卻願意把它變成一件大事情來說,狠狠地發脾氣,一次來炫耀自己的權力,貶低別人。但是,如果遇到比自己強的人,這些脾氣便跑到九霄雲外去了。這些人趨炎附勢,如果遇到的時候,還是要注意一些。
實際上,只要發了脾氣,就證明心理存在一些小小的問題。真正勵志的人,都是去解決問題,而不是任由情緒隨便鋪展開來。善於管理自己情緒的人才是情商高的人。控制好情緒才能處理好事情。
-
13 # 朝向光的方向
一個人對外界的反應通常是自己內心的投射,即對別人發脾氣實際是對自己不滿,有多少人其實明知道自己錯了卻礙於面子而甘願承認自己有錯呢?指責別人卻容易的多。下面聊聊發脾氣這件事。
一|原因:首先,要看到“發脾氣”的背後一定有一個未被滿足的需求。
我們每個人,都有被滿足的需要,如果一旦出現對方不如己所願,便會生髮出不滿失望的情緒,而對這些情緒,很多人會“條件反射”大發雷霆,修養好一點的會保持“理智”把情緒儘量壓制下去,只有少部分情商足夠高的人才既不委屈自己也不為難別人。
其次,“發脾氣”的人通常自我評價過底。
一個對自己不滿意的人,一個認為自己沒有價值的人,通常會有“攻擊”行為,自我攻擊或攻擊別人, 而“攻擊別人”卻是對自己的保護,也更容易做到。
第三,愛“發脾氣”的人一定有比較深的心理傷痕。
也許自己曾在吵鬧的環境長大,也許自己常被指責批評,這些深深存在於潛意識的印痕經常會左右你的行為。要想清除這些印痕也非一朝一夕就能夠做到。
二、改變1.覺察,感受自己的身體。
學習養成覺察的習慣。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覺察自己的情緒,經常練習,這樣在情緒來臨時,你就能夠看到自己,並告訴自己,我現在在生氣。有條件的話,離開情緒現場,靜下心來感受一下生氣的感覺,身體的緊繃及不適,有意識放鬆,這樣一段時間之後,你會好很多。
2.自我溝通。
遇到引發你情緒爆炸的事件,問你自己:上次發生這種爆炸是什麼時候?什麼地點?什麼事情?你能憶起最早,甚至童年幼年時期的經歷嗎?當時發生了什麼?你的感受如何?越具體越好。這種”
“自我溝通”其實有更深層的療愈效果。當然也許因為你根本憶不了那麼多,一點點來,先回到過去你能憶的那個創傷性事件,不斷重複自己的感受,隨著自我溝通不斷加深,你一定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3.學會對自己的情緒負責。
你要知道,你的情緒是你自己的事情,跟外界無關,是你對外界的看法引發了你的情緒,你的情緒無須由它人負責。把指責的目光收回來,多問問“我怎麼了”而不是“你怎麼這樣!”
4.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而不是情緒化地表達。
例如,你需要表達的是“我生氣了,我真的很生氣,我要氣炸了”,而不是透過提高嗓門甚至是打砸來證明你的生氣。
總之,情緒管理功課會伴隨我們的一生。這必將是一個艱難的過程。但是,只要我們有改變的決心,一定會越來越進步,對嗎?
-
14 # 夜行夢話
因為,對的是正確的事情,而錯的發脾氣是因為本應該做對,那是一種懊悔。
舉個例子來說明:你明明知道明天會下雨,但是你抱著僥倖心理沒有帶傘。出門後,一開始你慶幸豔陽高照。卻在下一秒你變成了落湯雞,這個時候你會怎麼想?
你會想:都怪我自己沒有聽天氣預報的話,如果我帶傘了這一切都不會發生。
你看:【如果...就....】是不是人們發脾氣的時候經常會說的話?
再舉個例子:你知道你吸取了昨天的教訓,第二天天氣預報說會是個大晴天,你害怕被太陽曬傷面板,於是隨身帶了一把太陽傘。出門後,當你感覺到熱,你就打開了這把傘。
這個時候,你的想法一定是幸好我帶了傘,不然肯定會被曬傷的。
你看:【萬幸/幸好....否則就...】是不是人們做對了一件事經常會說的一句話?
綜上所述:人們發脾氣無非就是因為,有些錯誤本可以避免;或者說,這個錯誤如果沒有當初的僥倖心理就不會發生。而當你做對了一件事,你忙著高興,自然不會發脾氣了。
-
15 # 莫一億
我記得這句話地原話似乎是勸人少生氣的:如果你是對的你就沒有必要生氣,如果你是錯的就沒理由生氣。
讀完題目,我覺得可能沒必要太計較是非對錯。問題中對於原句的引申並沒有太大的意義。生氣是屬於情緒問題,問題的是非根據不同情況不同人的角度也可能不同。對錯跟發不發脾氣沒有什麼直接聯絡。有些人覺得自己正確的,有理聲高,爭著爭著情緒上來的有;有的人知道自己錯,透過發脾氣來掩飾自己的錯誤也有的。請注意,我再之前的用詞是“覺得”和“知道”,這是一種主觀上的判斷。
說一個關於孔子和他弟子的故事,可以自己品一品:
一日客人拜訪孔子,偶遇門口掃地的孔門弟子。在相互說明身份後客人提出一個問題:一年有幾個季節?弟子答曰四季。客人回:不對,一年三季。兩人爭執不下,決定讓孔子給個說法。弟子覺得自己贏定,便帶客人去見老師。瞭解情況後孔子答曰:“一年三季。”弟子人都嚇傻了,當時不敢馬上發問。客人走後,弟子生疑:“一年明明有四季,老師你為何卻說三季?”孔子解答:“你看到剛剛那個人從頭到腳都是綠的了嗎?他是螞蚱,螞蚱春天生秋天死,從未見過冬天。你講三季他會滿意,說四季你跟他吵到晚上都講不通。”
回覆列表
這是自我執著的體現,需要被肯定,哪怕是自我肯定;對,則肯定了;錯,則否定了。對於內心世界不夠強大的人來說,被否定就會發脾氣就會暴怒。
而那些心境平和的人或者我執比較少的人,他們則相反地,常常願意去反省和發現自己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