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洛水清風

    中國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領先世界長達2000年。在古代的時候,南韓一直中國的藩屬國,中國的文化一直深深影響著南韓。南韓那時候看中國,就像我們八十年代看美國,羨慕、崇敬之情無以言表。

    做為中國文化符號的漢字,更是深深影響了古代的南韓(那時候叫北韓)。那時的南韓興起學習漢語熱,就像我們今天學習英語一樣。不過,普通老百姓是沒有這個資格的,學習漢語寫漢字都是些南韓上層社會人士。由於漢語難學難懂,南韓人就發明了拼音文字。

    到了近代,隨著中國的衰落,漢文化影響力也慢慢減弱。南韓獨立後,為了徹底擺脫漢文化的影響,就在國內完全摒棄漢字,採用拼音文字,就連自己首都的漢城,也改名字為首爾。但有一個地方,始終採用漢字,那就是南韓人的名字。

    這倒不是說南韓多麼喜歡漢字,完全是迫不得已。如果南韓用拼音書寫自己的名字,那就會亂套了。比如朴槿惠三個字,如果用拼音書寫,就會出現數不清的相同名字,如樸錦輝、樸進會等等。只有用漢字書寫,才能減少這些雷同的名字,這就是南韓人用漢字起名的無奈之處。

    近幾年,據說南韓開始在學校開辦漢語課程,因為他們發現方塊字相比較拼音文字,優點太多了。不僅有利於開發兒童的大腦,更在表述、書寫等方面有著拼音文字無法比擬的優勢。有中國網友擔心,南韓已經把端午節申遺成功了,他們會不會又在打漢字的主意呢!

  • 2 # 東楚龍野虎

    南韓這塊土地,最遠歷史基本屬於中原王朝屬地,黃帝時代就有人到北韓半島開發,據南韓人自己考察,秦始皇陵中的兵馬俑有一部份就是南韓人受秦朝中央政府徵召製作的。西漢時期中央政府漢依秦制,主要實行郡縣制,當時南韓還處於未開化的部落時代,分為三韓部落,西漢中央政府在這裡實行統一,主要是將分裂的三韓部落統一為郡縣制,這是第一個統一。第二個統一便是文字,當年南韓沒有文字,中央政府實行與內地一樣的漢文字,第三個統一是軍事,由中央政府直接駐軍。第四個統一便是中原文化包括度量衡與中原文化生活方式,諸如北方的火炕,長江流域的端午節,打鞦韆之類的活動。這種沿革歷史一直到唐朝,唐朝中央政府在北韓半島建立東都護府,都護府相當於現在各戰區司令部,但比現在戰區司令部權力更大,因為它是軍政合一型,就是上馬管軍,下馬管民。當時唐朝建立東南西北四個都護府,東都護府在北韓半島,中國的長城一直伸延到接近北韓中部,並在北韓半島中部漢江附近建立城市,就成了後來的漢城。(西都護府在新疆烏魯木齊,南都護府在越南的河內,北都護府在現在外蒙境內)。北宋以後,邊陲中國少數民族佔據中原,南韓因此與中央政府離心離德,到明朝便成為潘屬國,南韓有著自己的王朝,但每年仍向中央政府進貢。晚清沒落,日本佔領南韓,用日本文化語言改造南韓,但南韓本土意識也上升,試圖創造自己文字以代替來自中原的漢字及來自日本的平假名與片假名。但是在民間處於文盲態勢老百姓中,用幾十個拼音型的韓文替代漢字可萌芽生髮,但南韓上層仍然堅持漢字。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南韓的報紙仍然全是漢字,首都仍然叫漢城。後來南韓為了與中國作歷史切割,強行推行自己拼音文字,禁止使用漢字,首都二千年漢城也改成首爾。但這樣一搞,南韓也與自己歷史作切割,現在南韓人讀不懂自己歷史上史書,詩書,醫書及其他一切文字記載,讀不懂寺廟舞臺上的對聯,因為全是漢字寫的。在這點上,南韓的激進導致自己文化中困難,比日本更艱難,因為雖然日本用了平假名與片假名作拼音,但沒有廢除漢字,從而沒有與自己歷史作文化上切割。比如日本支援中國抗疫在物資箱上印上日本人寫的詩: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日本人都懂,華人都懂,這就是文化橋樑開啟心扉,互相產生親切感。南韓人學不了,因為自己老祖宗寫的東西自己也讀不懂了。所以南韓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前的一切報紙書籍全部被南韓人切割了廢除了。這個歷史淵源說明南韓人起名字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南韓人歷史上名字就是同中國完全一樣,是用漢字起的。現在用漢字起名只不過恢復他們老祖宗正常做法而已!

    南韓人名字用漢字起,除了恢復他們祖宗起名常規的歷史淵源外,還有就是現實的無奈。南韓語言相當於中原地區古方言。一些網友到越南旅遊聽越南話怎麼聽都覺得好象聽蘇州方言廣東方言一樣,南韓也是這樣,韓語其實與中原古方言有趨同性,只是長期分離導致方言化。韓文用拼音法將這種方言寫出來就叫韓文。中國漢字內涵文化量太廣大,所以同音語與漢字加配合就不會雜亂,比如楊,揚,洋,羊,讀音相同,但寫成漢字就不同,一目瞭然。南韓不行,人名同音太多,一個學校同名的就有幾百個,如用韓文拼音寫完全一樣,給社會生活帶來莫大困擾與無奈。但只要採用漢字,就區別開來了,所以南韓的身份證上韓文下必註明漢字就是這個原因。

  • 3 # 唐楚

    一直以來南韓人都用漢字。到了16世紀才創造出南韓自己的文字南韓語。1443年,李氏北韓的第四代國王李祹(世宗大王)召集了集賢殿鄭麟趾等學士,根據北韓語的音韻結構以及中國音韻學創制了南韓文字南韓語。韓語是一種字母文字,南韓語共有40個字母,其中21個母音,19個子音。因為是拼音字,所以在表達名字時,重複的就很多。如果南韓人的名字不加入漢字,只用他們的字母表示名字,那就要造成重名太多,分不清你我 。不像漢一樣,例如名字叫王軍,漢字可以寫成王軍,王俊,王君等等。所以為了便於區別他們就在名字了加入了漢字,因為漢字也曾經是他們使用的語言之一。他們也是迫不得已而為之。雖然這幾年南韓一直在推進去漢字化,但是他們國的語言表達確實太有限,所以好多地方和日本一樣,還保留著漢字,這也是我們在南韓旅遊時見到漢字也就見怪不怪了。

    設想一下,李和,李賀,李鶴,李合,都是人名,但用拼音表達的話就都是li he了。

    漢字是他們名字的發音

    南韓人取名字的時候需要一個名字讀音,於是就需要中文來充當標準發音,日本人南韓人名字上都註釋了中文,這個中文不是我們的讀音,但是每個漢字都對應著他們韓語裡面的名字讀音,換一句簡單的話說,漢字對於韓文來說就相當於我們漢字裡面的中文拼音一樣。

    南韓人使用漢字名字已經很久了,戶口登記的時候,身份證上必須有相應的漢字名字,如果沒有起漢字名字,戶籍管理員就會想辦法給你編一個漢名。

  • 4 # 風過無痕攝有痕

    我認為,南韓用漢字起名字,從歷史的角度看,這是用自己的文化方式,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一、從“難”姓之謎看,南韓姓名與中國姓名學有關

    根據袁義達(歷任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室主任,華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主持的一項研究課題中發現,在河南發現四個姓“難”(讀音作nìng)的小村,裡面的男女老少全姓“難”。

    當南韓文化署聽說了這個訊息後,馬上組織了一個“尋根訪問團”來中國。原來,“難”姓在南韓人看來,就是自己的血緣姓氏根源。

    經考證,難姓氏單一淵源:源於鮮卑族,出自古鮮卑族吐難氏部族,屬於以部族名稱為氏。南北朝時期,北魏王朝中有鮮卑族吐難氏,亦稱土難氏,為鮮卑拓拔部中的一個小部落。

    北魏政權入主中原並遷都洛陽後,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的漢化改革政策實施中,吐難氏部族民眾分改為漢字單姓難氏、山氏。其中的難氏一族後來隨鮮卑族北遷至東北地區,其居住的松花江當時也曾一度改名為“難江”。隨後,這些難氏的鮮卑族繼續向北遷徙到了現在的北韓半島。

    1997年,在河南省的焦作市武陟縣曾出土了一通南北朝時期的古石碑,碑文記載了一個古代鮮卑族官員的事蹟,他的名字就叫作“難樓”,其後裔子孫在武陟一帶生息繁衍。今武陟縣有四個難氏小村,村民男女老少全姓“難”。

    難姓的發現,可以窺見中韓兩國姓名學文化的源頭以及傳承。

    二、從姓名學起源看,中國姓名學是“回鍋肉”

    姓名學淵源於中國古代諸多先賢的哲學思想,是中國的國粹。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

    姓名學就如同“高山流水”,因取名需要高深的易理知識,故只能在當時的上層社會流傳。

    蘇東坡說:“世間唯名實不可欺”。嚴復說:“一名之立,旬月踟躅”。諸先賢都道出了姓名對人的重要性。

    古代有名言:“有其名必有其實,名為實之也”。在《說》一書中,訓義“名”為“命”,“名自命也”。

    18世紀末,日本學者將中國姓名學進行了系統的整理,並命名為“聖學”,以後又傳入新加坡、南韓、香港等漢字文化圈,再返回傳入中國內地,與中國古代五行取名法相結合,而形成現在的姓名學。

    漢語在南韓,曾一度被禁止過。二戰爆發後,北韓半島出現分裂,冷戰時期,南韓北韓兩國相繼建立,在高昂的民族精神的催駛下,為了表現自己民族的獨立和勝利,南韓政府下達政策要求廢除了漢字,開始使用韓文。

    事實上,這並不是一個非常容易實現的目標,畢竟南韓人民已經使用了漢字幾千年,已經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再加上南韓剛經歷戰爭,想要迅速完成轉變,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如今的南韓即使漢字已經被廢除,但是卻依然被使用。

    近年來,南韓掀起了新一輪的漢語潮,學習漢語推廣漢語成為了南韓現在非常時尚的一件事情,政府推廣,文化界呼籲,全民加入。南韓越來越感覺到未來的經濟發展,已經能離不開中國。

    三、南韓文化,受中國文化影響明顯

    中韓兩國同為東亞文明古國,交往歷史超過兩千年。由於北韓半島一直處於被征服、被隸屬的境地,北韓半島以儒教文化為主,主要使用漢字。

    唐朝時期,北韓半島的新羅國,專門派人到中國學習中國的文化以及治國的策略,中國的文化對新羅國影響十分久遠,有力地促進了北韓半島的統一。

    直到1443年,世宗皇帝創立了28個字母的韓文,南韓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文字。但韓字當時並不是為了全面替代漢字而創造的,只是用來編纂那些國家機密文書或標榜王朝正統性的書籍等,其他大多數書籍仍然是用漢字編纂的。

    不得不承認,南韓在對待傳統文化上是非常重視的,比如南韓的傳統服裝,依然是沿襲了中國明朝的風格。

    中國有個成語,叫反客為主。南韓重視傳統文化沒有錯,但不能把中國祖上的東西“韓流”化,看過南韓在平昌冬奧會的人都不會忘記,在南韓展示自己核心文化的8分鐘宣傳片裡,就出現了活字印刷、古箏、水墨畫等多種中國元素。

    姓名學源於中國,南韓用漢字起名字,是用自己的文化方式,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歷史雖久遠,但跳不出中國傳統文化。

  • 5 # 不宿

    絕大部分南韓人的名字都是有對應的漢字的。(年紀大的比例更大)

    但有的不一定有,就算有,也不是準確對應的。

    比如,如果有人名字是하늘

    하 可以對應的漢字有很多寓意都不錯,河、夏、荷等等

    늘 是沒有對應的漢字的。

    因為하늘是純韓語,也就是如果南韓人名字裡用了純韓語,那麼會有一部分人沒有對應的漢字名字。當然,因為韓文一個音可對應多個漢字,也會有巧合的情況,不贅述。

    當前的趨勢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將重點放在韓語發音的寓意上,而不是漢字上。

  • 6 # HuiNanHistory

    大家可能都知道南韓一直在搞“去漢字化”。但是,唯獨在身份證和起名字的問題上,南韓保留了漢字。

    南韓人為什麼要用漢字起名字?為什麼要在身份證上保留漢字?

    其實,這是和韓語的基本特點有關。南韓語,是由世宗大王發明的諺文發展而來的預言。

    從本質上講諺文是一種拼音文字,如果不用漢字來區分,就會出現大量的重名的現象。

    舉例來說,南韓的第20屆國會議員中分別有金成泰、金聖泰兩人。這兩名議員的名字,如果都用韓文書寫的話,其實是一樣的。

    這就好比中國的漢語拼音,同樣是wang這個拼音,可能對應王姓、汪姓;而同樣是li這個拼音,可能對應李姓、黎姓等等。

    如果起名字時候,不用漢字的話,就會影響到老百姓的日常起居生活。

    基於現實的原因,南韓最終決定在身份證上保留了漢字。

    這是南韓最高法院的裁決。

    南韓的“去漢字化”,始於20世紀日本殖民南韓之時,在大韓民國建立以後,更是掀起了“去漢字化”的潮流。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漢字就徹底退出生活。例如,在金大中任職南韓總統期間,反而大力推廣漢字。

    更何況,對於起名字這種方便你我他的問題,漢字的存在還是有意義的。

    總而言之,南韓還是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漢字的。

  • 7 # 鬼谷書生

    現在的韓語是一種字母文字,南韓語共有40個字母,其中21個母音,19個子音。因為是拼音字,所以在表達名字時,重複的就很多。如果南韓人的名字不加入漢字,只用他們的字母表示名字,就很容易導致民字的重複以及讀音的錯誤。

    其實很久之前南韓一直都是用中文作為主流文字的,南韓從有記載開始就是一直使用漢字作為官方文字,直到李氏北韓的世宗大王發明了被稱為彥文表音韓文字母。當時就有北韓大臣提出反對稱“此舉是遠華夏而與夷狄同”,所以就沒有推廣開。

    直到上世紀70年代南韓民族主義抬頭,南韓開始了正式廢除漢字,但這樣一來,南韓也與自己歷史作切割,現在南韓人讀不懂自己歷史上史書,詩書,醫書及其他一切文字記載,讀不懂寺廟舞臺上的對聯,因為全是漢字寫的。這也導致南韓的“去漢字化”一直難以得到很全面的普及,名字就是很真切的體現。

  • 8 # 書風法雨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們先來說說南韓的漢字史。

    南韓和北韓原是一家,同歸於古北韓,他們大約從公元二世紀或三世紀開始使用漢字。北韓的語言屬於阿爾泰語系,中國屬於漢藏語系,但古北韓文化落後一直沒有自己的文字,只能借用中國漢字,可那時的漢字只有古北韓的貴族官員會使用,普通北韓百姓無法用它表現本土的發音和思想感情,只能口頭交流,給知識的傳遞造成諸多不便。

    到了1446年的北韓世宗大王時期,也就是中國的明朝,作為中國附庸國的北韓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上都得到一定的發展,因而北韓民眾對擁有自己的文字表現出強烈的願望,世宗非常同情國民的處境,作為一個想要發展民族文化,推進國家獨立的北韓君王開始苦思冥想,希望創造出一種獨特而易學易懂的北韓本土文字,讓普通的庶民也可以輕鬆駕馭。經過前後十幾次到中國來學習、研究漢字精髓,最終創立了以28個字母為代表的拼音文字。

    雖然北韓文字正式誕生,但是並不意味它真正被使用,由於仍未擺脫中國的影響力,北韓的貴族、官員還在繼續使用漢字,本土文字卻被當做二流文字在民間流傳。直到二十世紀初中國逐漸衰落,不再是北韓尊敬的國家,曾被高舉的漢字在北韓的地位也一落千丈。

    北韓半島在二戰之後被分割成北韓和南韓兩個國家,文字的使用也開始有了區別,北韓的“北韓文”在1948年和1954年兩次廢除漢字,現在已然全部本土化;南韓的“韓文”因廢除漢字失敗,同時本土拼音文字存在同音的弊端,為避免混淆至今還允許少量夾用漢字。

  • 9 # 依稀說史

    北韓長時間是中原王朝的藩屬國,也深受中原文化的影響。北韓半島的歷代王朝基本照抄照搬中原王朝的各種制度和文化。比如北韓仿照中原王朝建立、完善本國的國家機構,中原王朝的佛教、儒教文化也深深影響了北韓半島。古代中國憑藉著強大的文化影響力,形成了中華文化圈或者儒家文化圈,也稱之為漢字文化圈。

    越南、日本、北韓等國家都多多少少受到了漢字影響。越南中北部地區一度是中原王朝的郡縣,漢字也一度是越南地區的官方文字。日本的“平假名”和“片假名”深受漢字影響。北韓也曾經長期使用漢字,漢字一度是北韓地區的官方文字。

    公元前3世紀左右,漢字傳入北韓半島後,逐漸成為北韓地區的官方文字,對北韓歷史有深遠影響。在一兩千年時間內,漢字都是北韓半島地區的重要書寫文字。南韓現在所使用的諺文的歷史則相對較短。南韓諺文正式公佈於1446年,北韓世宗大王的詔書稱之為

    “訓民正音”。世宗大王提倡使用諺文,並將諺文定為科舉考試的科目,貨幣上也刻上諺文。

    諺文產生的原因是輔助學習漢字。李氏北韓時期知識分子使用漢字,一般老百姓則使用更加簡單的諺文。諺文也有一定的市場,尤其李朝晚期,南韓的民族主義者掀起了振興諺文運動。北韓被日本吞併之後,北韓的種族主義興起,南韓人開始排斥漢字,諺文的地位大大提升。日本統治時期的北韓半島,諺文和漢字混合使用。

    南韓獨立之後,漢字更被排斥,南韓政府將諺文提升到國家文字。1948年,南韓推行了諺文專屬用途法。朴正熙時期開始廢除漢字,發表了漢字廢止宣言,完全廢除了普通教育中的漢字教育。此後,一度撤回了漢字廢止宣言,將漢字列為選修科目,但是不用考試。為了配合淡化漢字,南韓政府禁止小學教授、使用漢字,私自教授小學生漢字的老師也會被處罰。80年代以後,南韓的報紙、書刊、雜誌等出版物也逐漸淡化漢字,諺文的使用率大大提升。此後漢字在南韓越來越被淡化,使用率越來越低,諺文完全佔據了優勢。

    隨著漢字逐漸被廢除,諺文成為南韓的官方文字,也出現了一些問題。諺文的使用範圍比較窄,使用起來有出現一些問題。

    諺文是表音文字,只相當於漢字的音節,有點類似於漢字的漢語拼音。韓語的許多詞語由漢語演變而來,諺文很難完全窮盡韓語的意思。如果使用一些簡單的韓語,諺文尚且可以應付,如果一些比較抽象的學術用語,諺文則難以表達。到了90年代以後,大部分南韓人根本不會漢字,各種不便也逐漸凸顯出來。

    南韓歷史上長期使用漢字,漢字的影響已經深入到南韓的各個方面。許多南韓人不認識漢字,導致南韓歷史割裂。許多南韓人看不懂南韓的古籍,讀不懂南韓的歷史。南韓人進入一些本國景點旅遊,比如南韓故宮,南韓人根本看不懂裡面的漢字。南韓將古籍翻譯成諺文之後,意思又發生了變化,南韓人理解起來更加困難。

    由於諺文是拼音文字,相當於漢字的漢語拼音,所以表達能力有限,而且經常引起歧義。諺文使用過程中,也經常出現一些問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煩,經常引起一些“誤會”。所以逐漸有了恢復漢字的呼聲,南韓總統金大中曾經發表恢復漢字的宣言。此後南韓的道路標誌、火車站、公交站等場所在使用諺文的基礎輔以漢字。金大中的總統令雖然以諺文做成,但是必要處在括號裡寫上輔助的漢字,幫助理解。

    2004年南韓的法律也以諺文書寫,必要之處也必須在括號裡輔助漢字。此後南韓的一些正式的檔案中,在括號中以漢字輔助,其中也包括南韓人的名字。目前南韓常用的漢字大概有1000多個。

    南韓深受中華文化影響,不僅曾經使用漢字,連姓名也都深受中華文化影響。南韓人的姓氏和中國姓氏一樣,名字也和中國名字一樣。南韓受到中華姓名文化影響,曾經使用漢字書寫,用漢字書寫和漢族一樣的姓名再也正常不過。雖然現在南韓大範圍使用諺文,但是南韓人取名方式並沒有改變。南韓人用諺文書寫姓名出現了一些麻煩,比如同樣的諺文書寫方式可能是好幾個不同的名字。為了區分姓名,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南韓人依然使用漢字取名字,依然使用漢字書寫姓名。我們看韓劇的時候也會發現,南韓人的“身份證”上名字旁邊會出現小括號加漢字名字。

  • 10 # 無根樹花正孤

    姓名這個東西不是中國獨有的,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是一種大同小異的現象,而我們國家臨近的許多國家也對姓氏名字十分看重,特別是近幾年經濟發展起來之後的南韓,更是因為起名問題弄出了一起起矛盾,讓我們這些外圍人士看不懂,其中最為複雜的就是南韓人的起名傳統了,說起來他們算是外華人,可是起名字卻用的是我們中國的漢字。

    南韓在歷史上面受到中國文化影響及其深遠,到現在都還有許多人在學習漢文化,而古代中國則是一個巨大的文化輸出圈,在東亞廣袤的土地上面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漢文化使用圈。當時的南韓身處北韓半島,而北韓半島最早的國家歷史還要從商朝末期的箕子北韓說起。

    那個時候的周朝取代了商朝,而作為商朝忠臣的箕子又不願意做周武王的臣子,這是當時文人的一種習俗,就是說自己原來國家滅亡以後絕對不能再服侍另外一個國家,這在當時被看作是氣節,而箕子就是這樣一個有氣節的人,周武王知道他是一個賢人,既不能殺他,也不能留他在身邊,所以只好將他分封在北韓,讓他自己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而箕子到達北韓以後發現這裡的原始居民十分落後,按照箕子自居文明的習慣,自然不可能入鄉隨俗的學習這種落後文化,所以他就把中原地區的文化帶入了這裡,他用自己的努力推廣,可是畢竟那個時候人們對知識不感興趣,隨意北韓的夏化很慢,但他們哪裡的百姓都從心底裡認可中原文化的先進,也一直在向中原國家學習。

    而從箕子北韓到明朝冊封北韓的兩千多年時間裡面,北韓一直在學習中原文化,使用漢字來記錄他們的歷史,可是到了我們現代社會卻出現了所謂的南韓字那是怎麼回事呢?其實這是要從明朝的時候說起,當時的北韓國王世宗因為過度喜愛漢文化及漢字,但古代時候因為沒有現代學習那麼方便,很多人都是沒有機會學到漢字的。

    而這位世宗大王為了讓人們更簡單的學會漢字,就發明了一種叫做諺文的輔助文字,這種字最初的目的就是為了輔助百姓學會漢字,為此還被列入了北韓科舉考試之中,但就是這樣,北韓國的漢字普及率還是不高,真正的文化依舊掌握在少數人手裡。

    到了近代以後,南韓民族意識覺醒,他們覺得國家要強大就必須要擁有屬於自己的文化,而漢字則被他們認為是外來文化,應該為了國家前途而廢除,當時的南韓提倡老百姓都學習他們自己創造的諺文,而放棄掉漢字,就連起名字也是一樣。

    但在持續一段時間之後,他們發現了弊端,因為南韓學習漢字的幾千年歷史已經根深蒂固,很多文化傳承都是靠著漢字書寫,一時半會根本改不過來,如果不繼續使用漢字,那他們的民族歷史就有可能面臨斷代的危險,所以現在的南韓人就是同時使用諺文和漢字。

  • 11 # 巴山夜雨14966677

    因為北韓、南韓以前使用的是中國漢文字,所以南韓古文字是中國的漢文 ,南韓現行使用的文字歷史沒有多久。所以他們的人名用字是中國的漢文。

  • 12 # 華夏男兒當自強

    南韓人本來就是華人遷移過去的,在他們還沒有發明他們自己的文字之前,一直都是用漢字的,不過為了彰顯他們宇宙超級大國,才在漢字的基礎上偷樑換柱發明了所謂的大韓文化,所以說你讓他們用別的文化起名字會愁死他們,會把他們逼瘋了的還是隨他們去吧反正他們是華人發明創造出來。

  • 13 # 趙芷妤

    熱愛韓娛的我研究過這個問題。

    以前南韓用的就是漢字,但漢字太難啦,讀音啊,筆畫啊,民眾學起來可不簡單呀。於是世宗大王發明韓文,是為了掃盲,就跟咱們國家的簡體字出現是一樣的,為了方便大眾學習。

    現在的韓文是拼音文字,也就是說他的每一個部分都是有發音的,要讀出來只需拼出來就可以了。所以南韓幾乎沒有文盲,會說話就會認字。

    有文字,就會有同音字,韓文是拼音文字,語言中出現同音字尚好分辨,但名字沒有上下文,出現同音字就會導致同名的機率增大,為了避免過多的同名,他們就保留了漢字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地球有沒有可能是外星文明的動物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