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5
回覆列表
  • 1 # 成武暢通

    1392年,“高麗王朝”三軍都制使李成桂廢除了親蒙古帝國的高麗王朝第三十四代王,為了爭取明朝的支援,李成桂派使臣嚮明朝稱臣。明朝皇帝朱元璋(明太祖)取“朝日鮮明”之意,賜國號“北韓”,史稱“北韓王朝”。

    李成桂傾慕中華文化,也也擔心中國吞併北韓。於是非常聰明的及時上表向大明稱臣,朱元璋龍顏大悅,將北韓列為“永不加徵”的國家。也就是說永遠不會對北韓進行征伐。

    明代的列位皇帝確實將這一國策貫徹到底,沒有對北韓動過心思,而且在萬曆朝還進行了抗日援朝給北韓續了命。而北韓確實也基本做到了藩屬國的本分,除了明末被迫屈服於後金的武力之下,被迫背明降金之外,幾百年來沒有給明朝造成過麻煩

  • 2 # 公元前

    但是中國版圖經過很多次的變化,然而始終有一個國家從來都沒有出現在中國的版圖上,這個國家就是北韓,在古代北韓一直都是中國的附屬國。以當時中國的實力是完全有可能把北韓納畫在中國的版圖上的,特別是在元朝的時候,元朝的騎兵到達歐洲之後,甚至讓歐洲人都趕到害怕。但是為什麼一直以來北韓都沒有出現在古中國的版圖上呢,而且北韓離中國非常近,為什麼歷史上那麼多的王朝都沒有將北韓收為己有呢?

    主要有三個原因:原因一:北韓這個國家非常窮,就算把他打下來,對中國也沒有什麼好處。而且北韓的領地多屬於山地,非常貧瘠,自然災害頻發,莊稼每年都欠收,百姓常年處於飢寒交迫中,遇到災害時,國家還得從自己的糧庫中拿錢來救濟他們,所以更別說什麼稅收提高國庫糧存了,這樣的一個國家對中國根本沒有什麼利益可言。原因二:北韓的地理位置易守難攻,如果想要佔領北韓必須要經過千山萬水才,非常不易攻取,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佔領北韓而得不到更多的利益,得不償失,這樣的成本太高了,原因三:北韓一直以來都是中國附屬國,每年都會向中國納貢,北韓從來都是服從中原的統治。北韓不管誰是統治者,對古中國從來不會有二心,它是絕對服從古中國的統治,並且北韓曾經把明朝當作了父母國,所以古中國從來沒有攻打過北韓。日本曾經在明朝時期想要佔領北韓,但是後來明朝派兵把日本趕了出去才救了北韓,所以北韓一直以來都是作為中國的附屬國存在的。

  • 3 # 道中道道而道

    高麗王國是王建於公元十世紀建立的,這個王朝取代了之前的新羅王國,一直延續下來,但這個高麗王朝與明朝的關係並不好,這是有著歷史原因的。

    在元朝建立之後,發兵攻打高麗,高麗最終不敵,被迫屈服蒙元。而元朝統治者按其一貫的方針政策,將本是隸屬過的高麗歸併為元朝的徵東行省。元朝還隨意廢除高麗國王,其目的在於透過王室的通婚,將高麗牢牢控在手中,他們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從元世祖到元末,元朝皇帝先後將七位公主下嫁高麗國王。

    這樣看來,和親這一招永遠都是有用的,萬一有一天雙方打起來,只要把七姑八姨的拉出來,讀一下家譜,考證出閣下是我姐姐的兒子的堂弟的鄰居等等,就能把對方說得目瞪口呆,收兵回家。

    元朝的目的達到了,經過長期的相親介紹和血緣分配,三代高麗國王都帶有元朝皇室血統。當然了,如果要算出到底是哪一輩的,互相之間怎麼稱呼還是要翻家譜的。

    正因為高麗王室與元朝皇室的血統聯絡,在朱元璋建立明朝,元朝統治者被趕出中原後,高麗仍然依附於元朝。

    朱元璋很明白一個穩定邊界的重要性,他在明朝建立後,就派遣使臣出使高麗通報國號年號,意圖與高麗建立宗藩關係。

    在利害關係面前,親戚關係是不一定管用的,事情的發展又一次證明了這一點。

    看到元朝敗退,高麗王朝國王王顓便斷絕與元朝的關係,受明朝冊封,趁機擺脫了元朝的奴役。然而事情總是一波三折,高麗王朝裡還有很多人是元朝統治者的親戚,他們自然不甘心被明朝控制。於是親元與親明的勢力展開了長達十餘年的鬥爭。

    后王顓十歲的養子江寧君辛隅繼位。這位國王是傾向北元的,但他為了不得罪明朝,也派遣使者去為他的父親請封諡號(高麗國王的諡號按例由明朝確認)。本來事情還是順利的,明朝派遣使節林密、蔡斌前往高麗,然而此二人在從高麗歸國途中被人劫道,不但隨身物品被搶,人也被殺掉了。

    按說這件事不一定是高麗乾的,因為在自己地盤上幹這些活就等於在兇案現場寫下殺人者系某某,太過招搖,此事恐怕是北元派人乾的。

    但朱元璋豈是好得罪的?陰謀居然搞到了他的頭上,怎肯幹休!他暴跳如雷,收回了給王顓的諡號,表示絕不承認辛隅的國王地位。高麗也是一肚子苦水沒辦法倒,只好轉而向北元請封,獲得了高麗國王、徵東行省左丞相的封號。

    至此,明朝與高麗王國決裂,雙方亮出了兵刃。眼見一場大戰又要開打,但刀劍雖然沒得商量,帶刀劍的人卻是可以商量的。

    高麗國王決定動手了,洪武二十年(1387),馮勝和藍玉率領軍隊打敗納哈出,控制了遼東,並在遼東設了鐵嶺衛都指揮使司,控制了鐵嶺,這可是一個敏感地帶,因為鐵嶺在元朝時就是元朝和高麗之間的國界。高麗一直想佔據這個緩衝地帶,而明朝的軍事行動無疑打亂了高麗王朝的如意算盤。

    高麗國王辛隅畢竟政治經驗不足,居然去找朱元璋要求獲得鐵嶺的領土,這一要求搞得朱元璋啼笑皆非,自己打了幾十年仗,就是為了幾塊地盤,這位少年天子居然異想天開,想找連工資都不願意多發的朱元璋要土地。

    結果可想而知,朱元璋嚴詞拒絕了使臣,這位高麗國王也真是血氣方剛,他命令調集各道軍隊於洪武二十一年(1388)征伐遼東。

    那麼這支遠征軍有多少人呢?據《李朝太祖實錄》,這支部隊一共只有近四萬人。而他們的敵人——駐守遼東的明軍,剛剛打敗了納哈出的二十萬元軍,在北元已經被擊潰,退守沙漠的情況下,高麗的遠征軍有什麼辦法和這支久經沙場的明軍對抗呢?

    但辛隅似乎並沒有考慮太多,估計他是按照高麗軍隊以一當十的比率來計算戰鬥力的。

    這樣看來,辛隅對當時的形勢的認識是比較糊塗的,但他派去打仗的將領卻並不糊塗。

    至少李成桂不糊塗。

    這支軍隊的統帥是曹敏修和李成桂,他們分任左、右軍都統使。李成桂一直反對和明朝決裂,他極力勸阻未能成功。作為一名將領,他清醒的認識到攻擊遼東是以卵擊石,但迫於上級壓力,他還是率領軍隊出征了。

    大軍到達鐵嶺後,李成桂並沒有發動進攻,他另有打算。

    這位統兵大將先做通了曹敏修的工作,然後一咬牙、一跺腳、造反了!

    他帶領軍隊打回了老家,廢黜了辛隅,建立了自己的王朝,這就是著名的李氏王朝。

    為了爭取明朝的支援,李成桂派使臣嚮明朝稱臣,他向朱元璋遞交了國書,新人新氣象,李成桂廢除了高麗的稱呼,這個新的王朝需要一個新的名字。

    這個莊嚴的使命落在了朱元璋的身上,他經過慎重考慮,取“朝日鮮明之國”之意,為這個王朝確定了新的名字——北韓。

    從此這個名字成為王國的統一稱呼,並延續至今。朱元璋親自下令:北韓為永不征討之國,明和北韓正式以鴨綠江作為邊界。而北韓尊明為天朝,並採用明年號,此後北韓的歷代國王繼位後都要派使臣至明朝,得到明朝皇帝的確認並賜予封號。

    朱元璋和李成桂確定了明王朝和北韓和睦友善的關係,也立下了雙方守望互助的諾言。後來的歷史證明,他們都遵守了自己的承諾。

  • 4 # 奇文怪事

    首先,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人建立的王朝,他的開國皇帝是明太祖朱元璋,要說明朝的強大,就必須要說一說明朝的經濟和軍事實力,明朝的經濟相比於宋朝,其實是落後的,但是我們要知道宋朝之後,元朝對於當時的自然經濟破壞是非常嚴重的,所以明朝能夠恢復到讓其他國家另眼相看的地步,已經非常不錯了,當年明朝還有很多的附屬國,今天的北韓和日本就是其中之一!

    而且當時明朝本身就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自身的資源已經足夠養活自己國內的人,所以也沒有必要去消耗資源,奪取他國的土地,且不說管理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情,長時間的戰爭可能會導致國內經濟的崩潰,經濟是一個國家之根本,一旦崩潰就可能導致滅國。要知道當年北韓知道明朝被滅亡之後,竟然一直沿用了崇禎皇帝的年號上百年,可見當年北韓對於明朝的忠誠。

    所以明朝根本沒必要去冒險統治北韓,因為他們已經很忠誠於明朝啦。再加上中國古代的文化,本來就是教授人們要以和為貴,如果以大國的姿態去侵略一些國家,恐有失體面!並且明朝還有“祖訓”,北韓屬於“不徵國”,就是不要和其開戰。所以綜合各類原因的考慮,明朝那麼強大也沒有去統治北韓。

  • 5 # 勇戰王聊歷史

    在某種程度上,對皇帝和朝中大臣來說,北韓比明朝的地方行省還要“孝敬”!

    從實力來說,明朝滅掉北韓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對於明朝皇帝和朝中大臣來說,北韓作為“附屬國”可比“加入”明朝行省要好多了。

    明朝作為漢人統治的朝廷,特別講究君臣之禮。地方和朝廷之間肯定要“有禮有節”,地方不能隨便的孝敬朝廷官員和皇帝。超規格的賄賂會給雙方帶來人生汙點。

    而附屬國就不一樣了,收他們點錢財、馬匹、珍寶,都是情理之中,不會被明朝國內人批評。尤其是,北韓等附屬國還會定期進貢美女!!!這可是皇帝們都很喜歡的。而明朝下轄的各省官員可不敢給皇帝送美女,會被同僚和後世罵死的。好色,可不是好名聲。

    但是,明朝的皇帝基本上都收到過北韓進貢的美女,而且,皇帝對美女也有點評。例如朱棣,對北韓送來的美女不滿意,說“都不甚好”。意思很明確,下次送點漂亮的。對於進貢來的美女,大家都很寬容。而且,時人還認為這是“我朝”繁盛強大的表現。

    朱棣的賢妃權氏,就是北韓人。當時,為了給朱棣選美女,北韓讓所有13-25歲的女子都要參加甄選。經過兩次篩選,才選出讓主管此事的明朝官員和朱棣滿意的美女。

    總之,正是因為好處多,所以,明朝沒有直接統治北韓。

    清朝時,北韓給多爾袞選美女的時候,還鬧過笑話。當時,北韓選了一位美女,自以為絕世佳人。結果,可能由於審美不同。多爾袞見了以後,非常生氣:“公主醜,侍女陋,汝國並無半分誠意!”

  • 6 # 一半是火焰

    儒家華夷觀的影響,認為清朝剃髮不正統。在中國的傳統儒家學說中,將中原接受教化的人稱為華,而四周的民族被稱為夷。夷並非永遠是夷,也是可以透過接受教化而變成華的。華夷之辨,嚴格上來說是一種文化上的區分。就如北魏的孝文帝雖然是鮮卑血統,但由於他自願接受中華文化,所以他也是不折不扣的華。在小編看來,北韓也可謂是忠義,不枉費了明朝對他們那麼好。但是時代的發展永遠停不下它的腳步,明朝大勢已去,不前進終將會後退,甚至滅亡。這是歷史的發展趨勢,無法避免。你北韓再忠,那又如何呢?

  • 7 # 別敗給現實

    1392年,“高麗王朝”三軍都制使李成桂廢除了親蒙古帝國的高麗王朝第三十四代王,為了爭取明朝的支援,李成桂派使臣嚮明朝稱臣。明朝皇帝朱元璋取“朝日鮮明”之意,賜國號“北韓”,史稱“北韓王朝”。

    李成桂傾慕中華文化,也也擔心中國吞併北韓。於是非常聰明的及時上表向大明稱臣,朱元璋龍顏大悅,將北韓列為“永不加徵”的國家。也就是說永遠不會對北韓進行征伐。

    明代的列位皇帝確實將這一國策貫徹到底,沒有對北韓動過心思,而且在萬曆朝還進行了抗日援朝給北韓續了命。而北韓確實也基本做到了藩屬國的本分,除了明末被迫屈服於後金的武力之下,被迫背明降金之外,幾百年來沒有給明朝造成過麻煩。

  • 8 # 北疆同心聊歷史

    明朝的強大是朱元璋和朱棣在位時,那個時代的明朝正處於一種蓬勃向上、積極進取的氛圍中,因此明朝才能北遏蒙元餘部,南懾周邊四夷。

    然而一個王朝即便是再強大,也不可能無限擴張領土。這是因為凡是能夠被納入統治範圍之內的土地,都是在歷史上與其發生過密切聯絡,或是具備某種向心力的、易於被傴服的部族——比如清朝佂服蒙古、青藏高原之類。

    而明朝卻並不具備這個能力,即便是當初統治過的緬甸和越南的部份領土,也很快便因各種原因置守了——而越南的部份領土,可是在五代十國亂世時,才從中華疆域內分裂出去的。可即使是這樣一個深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地方,明朝不也沒能重新收復嗎?

    再說北韓,自箕子入朝建國後,這片土地便受到了中華文化的深厚影響。而且在其後的漢朝時,也曾在那裡設立過樂浪郡等四郡,建立過直接統治,但是後來卻又因為種種原因而不得從那裡退出。為什麼會這樣呢?還不是因為當地情況複雜,各種勢力交錯縱橫,導致反彈力過於強大,所以中原王朝覺得得不償失嗎?

    在明朝以前,元朝也曾經試圖佂服北韓,可是儘管元軍能夠威震四野,但卻在這裡屢屢硑壁。於是強大的元朝也不能不與當地統治者達成妥協——只要北韓承認元朝是他的宗主國,元朝就不再試圖佂服並直接統治北韓。

    因此到了明朝時,明太祖朱元璋深知前朝試圖佂服北韓多次失敗的原因之所在,所以明太祖朱元璋才會將其列為不佂之國,只要求他們承認明朝的宗主國地位即可!如此一來明朝自可不動刀兵、不耗師不糜餉,就能獲得北韓的歸附和納貢稱臣,且可將其作為東北之藩屏。古語稱:不動刀兵而使對手全國歸附為用兵之最高境界,又說:上兵伐交,其次伐謀,其下攻城。而攻城者,乃不得已耳!

    綜上所述:明朝在其強盛時,之所以沒有佂服並直接統治北韓,不是不能,而是因為不值得。更有北韓傾心歸附明朝,而使明朝沒有對其用兵的理由。因此明朝不沒有對其用兵,反而扮演起了保護者的角色,也因此才有萬曆朝的抗倭援朝之戰!

  • 9 # 莽原文士

    明朝與北韓是山水相連的鄰邦,明朝國力強盛,但是,對待弱小的鄰國北韓,沒有恃強凌弱,沒有實施佔領和統治,具有大國風度。明朝這樣做,到底是為什麼呢?小牛在此就與大家一起分析一下。

    一、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將高麗(北韓)列入15個不徵之國中,因為它是一盞不省油的燈。

    大明開國君主朱元璋回顧了漢朝以來中央王朝與北韓半島的關係史,認為半島地方政權總是禍端。但是,朱元璋不想因此而征伐佔領並統治那裡。因為朱元璋知道,歷史上半島統治者或者寇擾中原邊境,或者勾結四夷對抗中原王朝,或者弒君自亂,不可收拾,因此招致隋唐遼元等各朝多達21次的征討,結果並不太好。朱元璋對高麗(後來稱北韓)總的感受是失望的,對與其關係的前途也不抱什麼積極的想法。這也難怪,明朝立國後就採取了內斂的姿態,不想再像過往的隋唐遼元的君王那樣,外向開拓。前朝之人勞師遠征的後果是,與北韓一起兩敗俱傷,沒有勝家。 歷史的經驗教訓提醒了朱元璋,最好的周邊政策就是閉關鎖國。我不去你那裡,你也不要來我這裡。為保證自己所定基本國策不變,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囑咐子孫後代的帝王,把北韓等15國列為不徵之國,並納入朝貢體系,與它們和諧相處。以往教訓夠多的了,它們都不是好惹的。後世的明朝帝王一旦招惹它們,就有可能重蹈隋煬帝唐太宗在半島戰敗的覆轍,陷入戰爭的泥潭而不可自拔,最終甚至可能導致大明王朝的覆滅。此後二百多年裡,明朝各代帝王都遵循祖訓,不佔領不統治北韓,也保證了北韓獨立的地位。

    二、北韓土地貧瘠,經濟價值有限,無法大規模移民。

    中國各朝代都是以農業立國,古人喜好用“息壤”和“樂土”來形容農耕民族的樂園。那裡地勢平坦,農田廣闊,土壤肥沃,有灌溉之利。但是,古代的北韓半島顯然不是這樣的,半島的土地甚至不能養活自己的老百姓,因為它缺乏大面積的高效農業區。古代中國主要有黃河、長江和珠江等流域幾大農業區,那裡為天下生產大量的糧食。漢朝時向西擴充套件,建立西域都護府,也是看中那裡可以屯墾種糧的優勢。而北韓半島缺乏農業生產的有利條件:境內超過75%的土地是山地或丘陵,山高石多,山勢連綿。縱貫南北的山脈將土地切割成碎片,不適宜大規模的農業生產。北韓半島的耕地多是在山坡上,其中坡度大於16°的佔比竟達40%,而中國則只有28%。坡地上的農田極易遭受夏季集中氾濫的雨水衝擊,水土流失嚴重。半島土壤以褐土為主,不適宜種植稻穀粟米等糧食作物。在沒有玉米和馬鈴薯的年代,這些土地根本沒有什麼作物適合種植。這裡的耕地在中原人看來,就是雞肋,不能帶來可觀的收益。半島區域雖然是暖溫帶溼潤性氣候,但冬季山地奇寒,夏季山洪爆發,農業潛力很小,土地承載能力很低。對此,華人有共識,那裡沒有農業開發的價值,因此也沒有必要遷民北韓。

    三、北韓偏在一隅,地緣政治價值不大,攻守成本卻很高。

    北韓半島是東亞大陸探入黃海與日本海之間的一座半島,用今天的眼光看,那裡扼守著東北亞的咽喉,牽一髮而動全身,是兵家必爭之地,一百多年來東西方大國在這裡多次博弈。可是,在古代它卻是東亞大陸的末梢神經,因為對明朝而言,它戰略價值不高。明朝沒有向太平洋方向東擴的意圖,加之日本也被列入不徵之國之中,北韓的戰略地位也因此降低。明朝雖然有過數次大規模航海行動,但不是為了探索、為了發現、為了海外領土,只是為了宣示天朝神威。一旦使命完成,明朝便恢復閉關鎖國政策,於是就視日本北韓為自己東方的天際線了,根本沒有在半島建立橋頭堡進擊或防禦的念頭。再者,若是想佔領統治北韓,攻守難度極大。漢武帝攻打北韓,吃虧不少;隋煬帝討伐高句麗而戰敗,其後果是身死國滅;唐高宗海陸並進,南北夾擊,才將百濟討滅。歷代王朝在北韓半島用兵,動輒十幾萬、幾十萬甚至上百萬,曠日持久,後勤補給成了大問題。半島上居民都衣食無著,中原軍隊又怎可能因糧於敵呢?即便佔領了半島,也很難派重兵長時間把守。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明朝也不想重蹈歷史覆轍。

    四、華人歷來視北韓半島為箕子故土,對北韓人有親切感,有憐惜關愛之心。

    與其他14個不徵之國相比,華人歷來對北韓有著特殊的感情。當年,箕子北韓率領殷商遺民“東之北韓”,建立“君子之國”,即被華人視為奇蹟。從此後,北韓與中原王朝也就有了更加密切的聯絡,華人對北韓半島也就多了份親切感。後來,這裡又有了中原人建立的衛氏北韓,依然保持與中原王朝的朝貢關係。新羅和後來的高麗統一半島,更是與唐宋元建立起全方位的關係。各個時代的半島政權都熱衷於學習吸收內地文明成果,傳播中原文化,北韓也獲得了“小華夏”“小中華”的美譽。與日本、真臘國、爪哇國等不徵之國和蒙古等國相比,華人對北韓是另眼相看的,不忍訴諸武力的。這樣一種文化心理,決定了明朝的帝王沒有堅定的決心攻打佔領並統治北韓。

  • 10 # 歷史評說

    北韓作為中國東北方向的鄰國,他們受中原文化影響非常深,至今在北韓和南韓,依然能夠找到非常濃厚的中國元素。

    在大明朝國力強盛時,只要大明天子想,北韓王國分分鐘就會納入中國的版圖,可是終明朝一世,始終沒有對北韓進行佔領和統治,這是為什麼呢?

    在北韓土地上的政權有一個特點,特別的扛揍

    在北韓和中國東北曾經出現一個割據政權叫做高句麗。雖然是個小國,但是曾經抵擋住了巔峰的隋軍,擋住了唐太宗時期的唐軍。當然,這是有很大的運氣成分在內的。

    隋軍第一次征討是在隋文帝時期,由於天氣原因,使得隋朝軍隊出現了大面積的傷病,所以隋軍無功而返。

    隋煬帝楊廣時期,第一次打高句麗,隋軍以泰山壓頂之勢,進攻遼東。由於隋煬帝的瞎指揮,在他的窒息微操之下,搞出了只要敵人投降就停止進攻的命令,結果被狡猾的高句麗人鑽了空子,最終征討失敗。

    第二次討伐眼看就要成功,可是沒想到後院起火,楊玄感發動叛亂,隋煬帝只能虎頭蛇尾,匆匆結束這邊的戰事,立即率軍掉頭平叛。第三次討伐終於取得了一定的戰果,高句麗表面上臣服大隋朝。

    只是三次討伐高句麗耗幹了隋朝的國力,最後曾經強大到沒有朋友的隋王朝就此落幕。隋文帝楊廣的表侄子,雄才大略的唐太宗李世民,在晚年也曾經帶大軍討伐高句麗,強大的唐軍打的高句麗丟盔棄甲。

    最後,由於一位將軍的失職,導致在暗室城下唐軍受挫,最後攻敗垂成。直到唐高宗時期,方才利用內亂將高句麗納入大唐朝的管理之下。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高句麗和現在的南韓人沒有半毛錢的關係,現在很多南韓人以高句麗作為南韓的祖先,這純粹是亂認祖先。從血緣上講,動物園的黑猩猩的親緣可能都比高句麗人對現在南韓人更近一些。

    蒙古人橫掃天下的年代裡,他們的軍隊在北韓半島也並不順利,最後蒙古統治者只是讓北韓表示臣服,就沒有再次進一步動作了。

    朱元璋考慮到古人攻打北韓半島的慘痛經歷,他在心裡仔細一合計,與其耗費大量的國力勞師遠征,不如將他納入朝貢體系,來的實惠,所以明朝就沒有對北韓用兵。

    另外一點就是北韓人特別會來事

    當元朝滅亡的時候,北韓統治者曾經想派兵討伐明朝,這種自殺式攻擊讓領兵的將領非常不滿。這位帶兵的李將軍覺得自己打明朝不行,回家造反倒是可以,於是毫不猶豫地來了一個後隊變前隊,打回老家去,順利地推翻了高麗王朝,建立了北韓李朝。

    為了抱住朱元璋的大腿,不僅和大明朝明確了藩屬的地位,還特別聰明的讓朱元璋為新生的政權取名,朱元璋大皇帝賜名北韓。

    這可讓朱元璋心裡非常的爽,這種恭順的態度就對了。所以朱元璋不久之後就認定北韓國為大明朝的不徵之國,作為大明帝國的國策,一代一代傳了下來。

    大明朝在他的歷史中從來沒有對北韓用過兵,甚至在北韓遭遇到日本入侵的時候,大明朝要兵給兵要錢給錢,自帶乾糧,大敗日寇,把日本鬼子趕下海,捍衛了對北韓國的宗主權。

    正是因為大明朝的仗義,北韓人對大明朝念念不忘,甚至在明朝滅亡後,他們還曾經組織過軍隊,要幫助明朝,這就是所謂的得道多助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引力是一種什麼力?因什麼而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