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趙小三與戰神們
-
2 # 公子靈均
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年底,關羽兵敗,不但自己丟了命,就連荊州也落入了孫權之手。這不但是對劉備集團的重大打擊,也斷送了劉備集團的跨有荊益、進而一統天下的宏願。後來發生的事情大家都非常清楚,劉備親征東吳,結果在夷陵大敗,劉備集團實力受到進一步削弱,三國鼎立的局面正式確立。
劉備為何要發動征討東吳之戰,究竟是草率行事還是深謀遠慮之舉。在說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先來看看在夷陵之戰爆發前劉備都做了些什麼。
首先來看看兩個記載,第一個出自《三國志·趙雲傳》注引《雲別傳》:
孫權襲荊州,先主大怒,欲討權。雲諫曰:“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第二個記載出自《三國志·秦宓傳》:“先主既稱尊號,將東征吳,宓陳天時必無其利,坐下獄幽閉,然後貸出。”
這兩個記載說明,在劉備決定征討東吳前,劉備集團內部曾經進行過相關的討論,而且出現了趙雲、秦宓這樣反對的聲音。趙雲勸諫的時間不詳,而秦宓勸諫的時間則是在劉備稱帝之後即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四月之後。這說明了一點,即東征的決定是經過兩年時間的討論並最終確定的,可見並不倉促。
另據《三國志·先主傳》注引《魏書》記載:“備聞曹公薨,遣掾韓冉奉書吊,並致賻贈之禮。文帝惡其因喪求好,敕荊州刺史斬冉,絕使命。”這個時間是在關羽死後的第二年即獻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
劉備此舉的目的何在,其實很明確,是想借弔唁曹操為名與曹魏交好,目的是為東征消除來自曹魏方面的威脅,可見劉備一早就在為東征在外交上的準備。
還有一個記載出自《三國志·先主傳》:“章武元年夏四月,大赦,改年。以諸葛亮為丞相,許靖為司徒。置百官,立宗廟,祫祭高皇帝以下。五月,立皇后吳氏,子禪為皇太子。”這個時間是公元221年,同年七月,夷陵之戰才正式開始。這又說明戰前的劉備並非匆匆忙忙,而是有條不紊地處理了內部事務之後才發動東征之戰。
劉備東征的目的何在?很多人受文藝作品的影響,認為是替關羽報仇,打算消滅東吳集團,其實這種看法是非常錯誤的。從蜀漢東征的總兵力來看,僅四萬餘眾,並不足以發動一場全面戰爭,其目的僅僅是為了奪回荊州,恢復戰前荊州的疆域。
從這個意義上看,劉備東征是深謀遠慮的後的結果,並非草率行事,更不是為了替關羽復仇,而是不願使隆中對跨有荊益、一統全國的戰略構想能夠繼續實施。儘管東征以劉備的失敗告終,但那是戰術上的失利,並非整體戰略有問題。
-
3 # 壹零壹肆
前言
首先需要說明一下:東漢時期荊州下轄七郡: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長沙郡。“荊襄九郡”是元明時期雜劇、小說等文學作品中臆造出的歷史地理概念,不見於正史。
劉備親征伐吳的目的是什麼呢?一般人都說是要為關羽報仇。但這是靠不住的。為什麼呢?
第一,像劉備這樣意志堅定堅忍不拔的人,是不會感情用事的。第二,關羽被害後,劉備並沒有痛不欲生或者拍案而起,而是忙於自己稱帝,也沒有給關羽封號,追諡其為壯繆侯是景耀三年(公元260年)後主劉禪所為。第三,劉備起兵時,關羽已經死了一年半,哪裡還會情感衝動?只能說是既定方針。
但是,按照諸葛亮的隆中對策,劉備的既定方針應該是聯吳抗曹,趙雲也說“當因眾心,早圖關中”。那麼,劉備為什麼不按照諸葛亮的戰略規劃行事,也不接受趙雲的意見?因為,曹魏是勁敵,擁有大半個天下,哪裡是一口吞得下的?所以,劉備則認為孫權好欺負。
綜上所述,劉備親征伐吳,原因有三:第一,關羽和他情同手足,生死與共,此仇不可不報。第二,在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劉備作為弱者,必須以攻為守,而曹魏太強,能攻的只有東吳。第三,就是荊州非奪回不可。無論劉備在荊州是否還有影響力,荊州都是一定要奪回的。
-
4 # 我名為死神
因為劉備是想把荊州和河南以及河北奪回來,如果並且並且孫權的手下呂蒙殺死了關羽,和張飛的兩個手下殺掉了張飛,並把張飛的頭顱帶回了東吳,投降於東吳
-
5 # 漢文化競華居士
劉備伐吳是抱著一絲僥倖心理在意氣用事,有些操之過急了。發動戰爭首先要佔據道德制高點,有個名正言順的理由激勵將士們的鬥志,其次要選擇恰當的時機,等待魏國和吳國爭鬥,然後再去征討吳國。就像呂蒙取荊州,是選在關羽全力攻打魏國的時候,一擊得手,讓關羽毫無還手之力。
正是劉備在荊襄九郡已經失去公信力了,所以關羽才輸的那麼慘,劉備曾經處處以仁義皇叔的美名遊走天下,卻接二連三使用陰謀詭計坑害劉表、孫權、劉璋,失去了民心。正因為這樣,東吳一出兵,荊襄九郡守軍不是投降,就是逃跑,呂蒙陸遜沒有用多少時間就穩定了局面。
關羽大意丟失荊州,對蜀國是一個致命打擊,劉備伐吳是又一次重大失誤,這兩次錯誤導致了蜀國後期無力迴天,在小規模消耗戰中等待被滅亡的命運。
關羽死後不久,劉備見曹丕稱帝,自己也稱帝,也是一種盡失人心的做法,曹丕篡漢稱帝,你可以指責曹丕謀逆,以此討伐他。但是劉備自己口口聲聲要保衛大漢,大漢天子在魏國還活著呢,你就急不可耐的登基稱帝了,這不是讓天下人看清了你的廬山真面目了嗎?這難道就是仁義忠君嗎?
後人對劉備的評價是知人善任,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劉備與諸葛亮留下關羽守荊州就是一個失誤,關羽攻城略地是不可多得的猛將,但是他性格高傲自大,輕視眾人,荊州北有曹魏,東有孫吳,是個腹背受敵的地方。
如果要貫徹隆中對的長期策略,必須派一個柔和懂得變通的人守備,當時如果諸葛亮留守荊州,關羽入川增援劉備,荊州即便是有損失,也絕不會敗的那麼慘重。諸葛亮會審時度勢,撫卹荊襄人士,通好東吳,並且謹慎做好防守。因為他深知荊州的處境,和聯結孫權的重要性。
荊州徹底淪陷,關羽身首異處,劉備隨之方寸大亂,不顧文武百官勸阻,堅持親自征討孫權,為關羽復仇,這次出兵實際上屬於出師無名,如果說是因為兄弟情意,為關將軍報仇,那是你劉備的私人關係,與其他將士沒有直接關係,身為一國之君,怎麼能因私廢公,置眾人安危於不顧,置國家前途於不顧。
所以,還沒有等到出征,就又出了一個大問題,張飛被手下謀害,割了首級投奔東吳,這更讓劉備情緒失控,寢食不安,匆匆忙忙拿出蜀國不多的家底,與東吳一爭高下。吳國陸遜,依據自身優勢在夷陵佈置好防守,堅守陣地,空耗了蜀國大半年,然後突然全軍出擊徹底擊潰了劉備,從此蜀國定在了三國局中最弱小的位置上。
-
6 # 品古鑑今
美其名曰為兄弟報仇,實則想滅東吳,他的思想是先滅弱的,再滅強的。
關於影響力肯定是有的,畢竟他佔據荊州那麼多年。
-
7 # 小鴻哥
公元219年閏十月東吳背盟偷襲荊州,十二月關羽兵敗被殺。劉備這邊因為才經歷漢中之戰極需時間休整。公元220年又發生孟達降魏事件,以至漢中東部歸屬魏國。十月曹丕逼漢獻帝讓位。公元221年四月劉備稱帝,六月準備興師伐吳。七月吳班張南率軍攻打秭歸。蜀漢這邊並沒有記錄伐吳的原因。只知道諸葛亮和趙雲、秦宓等人反對伐吳。早在劉備伐吳前曹丕就詢問大臣劉備會不會伐吳,大臣都說不會。理由因為蜀漢是小國,名將也只有關羽也已經死了。只有劉曄講會的,理由有兩個。第一劉備的策略勢必耀武揚威顯示自己力量有餘。第二劉備跟關羽義為君臣,恩若父子。關羽死了不報仇說不過去。曄獨曰:"蜀雖狹弱,而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強,勢必用眾以示其有餘。且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羽死不能為興軍報敵,於終始之分不足。"我加上兩條荊州必須要奪回來。荊州是戰略要地,沒有荊州蜀漢只能困於益州。魏強吳弱,能攻的只有東吳。趙雲講要先伐魏,只要伐魏成功東吳就不成問題。跟東吳開戰不得卒解。這個我不認同難道伐魏就能卒解。
東吳這邊的說法劉備伐吳除了給關羽報仇外就是為恢復公元219年東吳偷襲荊州前的疆界。即以湘水為界,以西的南郡、武陵、零陵屬蜀漢,以東江夏、桂陽、長沙屬東吳。志報關羽之敗,圖收湘西之地。在劉備親征時,吳人吳範預言戰後兩家必然恢復聯盟。但吳範並沒有講是蜀漢勝還是東吳勝。劉備盛兵西陵,範曰:"後當和親。”至於三國演議所說的劉備要打到建業殺了孫權為送羽報仇,而且把蜀漢的實力誇大。我認為報仇是虛的,奪回荊州才是主要目的。蜀漢當時的實力是三國中最弱小的。蜀漢根本沒有實力滅掉東吳,劉備也不會有這樣的想法,劉備是要以戰逼和。
劉備伐吳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蜀漢政權是以荊州人為主體的。公元211年劉備帶三萬人入蜀,還有一批文武隨軍入蜀。名單如下:龐統、黃忠、魏延、霍峻、鄧方、輔匡、劉南、名邕、張存、習禎、王衡、馮習、張南、傅肜、簡雍、伊籍、麋竺、孫乾、夏侯纂、馬謖、陳震、劉封、劉琰、向郎、蔣琬、孔方、楊顒、卓膺等。這些大部分是荊州人。公元213年諸葛亮、趙雲、張飛率軍入蜀,軍隊數目不詳,也有一批荊州文武入蜀。公元214年劉備得到蜀地後,也有不少荊州人入蜀。荊州是他們的老家,其父兄子弟宗族很多人還在荊州。光這一點蜀漢對荊州的影響力就不小。東吳得到荊州人就很防範荊州人,進入東吳政權高層的幾乎沒有。在東吳政權官當的比較大的也只有太常潘濬。後來就有人向孫權告潘濬要投蜀漢。因為蜀漢大將軍蔣琬是他表哥。
劉備在公元200年十月兵敗汝南後就南下投劉表。劉表並不怎麼重用劉備。加上劉表這個人無大志。很多荊州人紛紛寄望於天下梟雄劉備。荊州豪傑歸先主日益多。當時很多避亂荊州的北方士人,也認為劉表不能成事。像杜襲、繁欽、趙儼等就跑到曹操那裡去了。像裴潛、司馬芝、王粲等,則是在等待明主。像徐庶、伊籍、尹默等則投劉備。徐、尹皆是司馬徽的學生。當時據有荊州的如果是劉備,我想很多避亂荊州計程車人也許會為之效力。
公元208年八月劉表病死,霍峻、向朗等荊州豪強就帶著自己的武裝投靠劉備。表(劉表)卒,峻(霍峻)率眾歸先主。表(劉表)卒,(向朗)歸先主。向朗也是司馬徽的學生。九月劉琮決定投降後,劉琮身邊一些不願意投降曹操的人反投劉備。琮(劉琮)左右多歸先主。劉備從新野跑到江夏時,很多荊州豪強也隨之南下。先主奔江南,荊、楚群士從之如雲。赤壁之戰後,劉表舊部紛紛南下投劉備。劉表吏士見從北軍,多叛來投備(劉備)。 公元209年周瑜打南郡,打了一年打下半個南郡。劉備南征荊州零陵崗、武陵、桂陽、長沙四郡,沒怎麼打就投降了。劉備得到荊州四郡後,連淮南雷緒都帶著幾萬人相投。雷緒並沒有就近投孫權。廬江雷緒率部曲數萬口稽顙。
公元219年東吳偷襲荊州時,習珍、宏兄弟偽降。公元220年時舉七縣起事,並聯合武陵太守樊胄起事。潘濬率軍包圍習珍並勸降。珍遂謂曰:“我必為漢鬼,不為吳臣,不可逼也。”後糧、箭皆盡,習珍對部下講:受漢厚恩,不得不報之以死。諸君何為者?然後自殺。受漢厚恩當然不是漢朝,而是指漢中王劉備。公元221年七月劉備興師伐吳,武陵郡的五谿蠻夷就派人過來告知響應。武陵五谿蠻夷遣使請兵。東吳派步騭從交州率軍萬人進駐長沙郡益陽縣防備。會劉備東下,武陵蠻夷蠢動,權(孫權)遂命騭(步騭)上益陽。在公元222年時零陵、桂陽等郡也有豪強起事,但那時劉備已經兵敗無法支援,給步騭率軍平定。而零、桂諸郡猶相驚擾,處處阻兵,騭(步騭)周旋征討,皆平之。
荊州豪強世族大部分都在蜀漢政權效力,所以蜀漢對荊州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下面按姓氏和地方列一下,兒孫輩就不列了。
南郡:
龐氏龐統、龐林、龐宏、龐統父親名字不詳。
馬氏馬良(侍中)、馬謖(參軍)、馬秉等。
向氏向朗(左將軍)、向寵、向充、向條等
習氏習楨(名亞於龐統)、習承業、習忠、習珍等。習珍的弟弟習宏雖然降吳,但凡有問,皆不答。東晉史家習鑿齒是主張蜀漢為正統。
楊氏楊儀(長史)、楊顒(主簿)等(早世,諸葛亮為之哭了三天。)
董氏董和(同諸葛亮共署府事)、董允(尚書令)等
羅氏羅蒙(廣漢太守)、羅憲等
呂氏呂乂(尚書令)、呂辰、呂雅等
鄧芝(車騎將軍)、廖化(右車騎將軍,史書記載廖化是世為沔南冠族,冠族指是豪門世族)、宗預(鎮軍大將軍)、鄧方(庲降都督)、黃柱(光祿勳)輔匡(右將軍)馮習(領軍統諸軍)、張南(別督)霍峻(梓潼太守)董恢(巴郡太守)、高詳(右將軍)
零陵郡:
蔣氏蔣琬(大將軍)、蔣顯、蔣斌、劉敏等(蔣琬同母異弟。跟王平一起鎮守漢中)劉巴(尚書令)、賴恭(太常)、
江夏郡:
費氏費禕(大將軍)、費觀(江州都督)、費承、費恭等(費禕姑姑是劉璋的母親,費觀既劉璋表弟兼妹夫)
南陽郡:
劉邕(後將軍)、張存(荊州從事,跟龐統等人並稱楚之蘭芳)、傅彤(別督)、來敏(光祿大夫,荊州名族,父親官至三公)、王連(長史)、李嚴(中都護署府事)魏延(徵西大將軍,魏延當初是帶著私人武裝投劉備的,應該也是豪門世族)陳震(衛尉)、董厥(尚書令、大將軍)樊建(侍中、尚書令)、胡濟(右驃騎將軍)、郭攸之(侍中)
長沙郡:
劉封(中郎將)、
武陵郡:
廖立(跟龐統並稱楚之良才)
荊州人在東吳政權很少能進入高層,而且東吳北方荊州方向多是偏師。夷陵之戰如果劉備勝利了,荊州豪強肯定會積極響應。後來武陵蠻也起事暴動,東吳集結五萬人花了三年才平定。但這時吳蜀已恢復聯盟。
-
8 # 歷史黔
劉備表面上是為關羽報仇,實際上是奪取荊州。
公元221年,劉備在曹丕篡漢建立魏國之後,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後稱蜀漢,同年,劉備以為關羽報仇的名義,發兵討伐東吳。雙方在夷陵交戰,因為劉備的錯誤決策,給了東吳可乘之機,讓本來擁有絕對優勢的蜀漢,轉為劣勢,東吳利用地形採用計策,對蜀漢大軍發起進攻,蜀漢毫無優勢可言,被東吳打的節節敗退。
蜀漢損兵折將,丟了不少領土,極大的削弱了蜀漢的實力,劉備因為夷陵的兵敗,抑鬱而終。
劉備伐吳表面上是為關羽報仇,實際上是為了奪取荊州之地。
說為關羽報仇只是為了名正言順,公元219年的時候,關羽北伐曹操失利,而東吳趁著關羽北伐之際從關羽的後方偷襲,導致關羽的陣腳大亂,被正面的曹軍所擊敗。
關羽兵敗後東吳並沒有打算放過他,對其乾淨殺絕,最後將關羽斬首。
而關羽是劉備的結拜兄弟,此仇可以說是不共戴天,不死不休的局面。
如今劉備以為關羽報仇的名義討伐東吳,其實就是為了有一個名正言順的理由,告誡別人,這不是一場侵略戰爭,而是一場復仇一戰,不然別人會從背後捅刀子。
而實際上劉備的目的是奪取荊州,因為荊州乃戰略要地,荊州連線著魏蜀吳,可以說誰得到荊州就擁有了攻伐天下的主動權,所以劉備要想奪得天下,興復漢室,就必須奪取荊州。
劉備在荊襄九郡還有影響力嗎?絕對的有,劉備的仁義天下人皆知,所以很多人投靠劉備都是衝著劉備的仁義去的,當初劉表讓荊州的時候劉備沒有答應,隨後帶兵駐紮在了樊城,沒多久曹操大舉進攻荊州,劉備自知無法對抗曹操,想進去荊州和劉琮一起對抗曹操的時候,被劉琮拒絕,因為劉琮擔心劉備謀取荊州。
劉備無奈只好前去江東投靠孫權,而這一路上有很多民眾自發的跟隨劉備,足足有十幾萬人。
從這一點足以看出劉備在荊州的影響力。
-
9 # 遼寧資深球迷二代
替關羽報仇不過是一個藉口,奪回地盤擴充實力才是劉備的目的!
無論是三國演義還是正史,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時都有一個同樣的口號—"為關羽報仇"!而這個口號聽起來似乎又有些莫名其妙,古往今來那麼多戰爭,有幾個是因為為某人報仇而引起的?一個人的能量有這麼大?答案當然沒這麼簡單,只不過除了這個口號之外,劉備實在是拿不出別的藉口。
兩年前,也就是公元219年,孫權偷襲劉備佔領的荊州三郡不假,可這地盤也不是你劉備祖傳的吧?當初你劉備能佔據,我孫權為何就不能佔據?更別說你劉備一直聲稱復興漢室,自己甚至自立為漢朝的皇帝,而我孫權沒向曹魏稱臣之前一直是大漢的臣子,你出兵打我又有何道理?可以說孫權搶奪地盤不假,但重奪地盤的目的卻不能公開說出來!
所以劉備才打出了為兄弟報仇的口號,儘管實際目的不是如此,但總不至於讓人挑出毛病,地盤的歸屬權也許是筆糊塗賬,但關羽和荊州兵團是我的人,這你殺不得吧?面對這樣的口號,即便是前來勸說的諸葛瑾也無力駁斥,只能說出這樣一句話:
"陛下以關羽之親,何如先帝?荊州大小,熟與海內?俱應仇,誰當先後?若審此數,易於反掌"。
顯然諸葛瑾也無法在關羽被殺的話題上勸說劉備,最後也只能根據曹丕篡位顛覆漢室江山來勸說其應該調轉槍口指向曹魏,然而在這筆賬上劉備算的也同樣清楚,荊州奪不下來,我連一個廣闊的戰爭發起點都沒有,又拿什麼跟曹魏開戰?從地勢不利的漢中出發?早在漢中之戰時劉備可就嚐到過什麼叫“蜀道難”!
更別說失去荊州也讓劉備帶進入川的荊州派失去了政治資源,重新在荊州佔據地盤和人口才是恢復荊州派勢力的最好方式,因此劉備此戰也帶來了龐大的荊州兵團第二梯隊,也是既關羽失去荊州後,劉備剩餘的荊州力量。
陣亡的前鋒都督張南馮習,荊州人
負責殿後而陣亡的傅肜、馬良,荊州人
黃權投降時,“權及領南郡太守史合等三百一十八人”,除黃權外,剩餘300餘大小官員絕大部分可能都出自荊州。
劉備此戰的目的也是為了恢復荊州派的元氣,以便壓制蜀漢益州派的勢力,然而卻落了一個幾乎全滅的結局。
而劉備發動的夷陵之戰,開戰後原本屬於自己子民的荊州士族,有起來響應劉備的反擊嗎?較為遺憾,除了還處於半原始狀態的武陵郡的五溪蠻夷,荊州的中原士族沒人站到劉備這裡,至少在史料中找不到任何記載,親近劉備的地方士族,也許在兩年前的荊州三郡縣偷襲中和零陵郡習氏兄弟回合七縣反擊時(習珍又舉七縣之眾反吳,自號邵陵太守,屯校夷界以事蜀漢)全軍覆滅。只剩下了對劉備不滿或被策反而選擇靠向孫權的勢力。以事後諸葛亮的角度來說,如果習珍的造反能推遲到一年後的夷陵之戰,整個戰爭的效果也許會好很多。
回覆列表
劉備親征伐吳的目的是什麼?關羽的死讓劉備師出有名
不論什麼時候打仗都講究一個師出有名,尤其是劉備向來以仁義為本,作為自己的盟友不能隨隨便便的攻打,自己要找一個合適的理由。而此時因為關羽被東吳殺死,自己就有了復仇這個正當理由,關羽是我劉備的二弟,東吳殺了我兄弟,我給兄弟報仇天經地義。
然而劉備這麼雞賊的一個人,會因為二弟的死就貿然攻打自己的盟友嗎?當然不會的,劉備這次討伐東吳是有計劃性和目的性的。我們都知道劉備攻打東吳是在關羽身死的第二年,而對於此次出征,諸葛亮是表示預設的。諸葛亮一向都是對東吳保持友好狀態,為什麼會同意劉備伐吳呢?因為此時伐吳對於蜀漢來說是個機會,當時曹魏的首領曹操去世,他的兒子曹丕掌權,正值魏國新舊交替的時候,魏國對蜀國的壓力也驟減,而此時正是蜀國開疆擴土的好時機,所以劉備不會放過這個好機會。
穩固自己的政權關羽的死和荊州的淪陷對於劉備集團是一個非常嚴重的打擊,要知道關羽死前,劉備剛剛在漢中稱王,正準備大幹一番,結果就傳來關羽身死荊州淪陷的訊息,一時間劉備政權內部人心惶惶,不光是自己內部,就是漢中的百姓心中也會犯嘀咕,這劉皇叔行不行啊?而此時劉備討伐東吳,也是安撫百官和百姓的最好方法,可以向他們展示自己的軍事力量,讓他們知道自己的實力,不再這麼人心惶惶,才能更好穩固自己的政權。
名為復仇,其實是為了荊州荊州素來都是中原的戰略要地,只要佔有荊州就有稱霸天下的資本,這也是為什麼劉備一直霸佔荊州不還的原因,但是如今關羽被殺荊州也被孫權奪了去。這絕不是劉備想要的結果,沒有了荊州自己還怎麼稱霸天下,所以此次討伐東吳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為了拿回荊州。
當時劉備親率70萬大軍進犯,於是東吳孫權派出使者來和劉備求和。但是劉備沒有同意,劉備一旦同意了求和,那他還怎麼拿回荊州。如果只是單單為了給關羽報仇,劉備或許會同意孫權的求和,但是劉備意在荊州,除非孫權願意把荊州還給劉備,不然劉備是不可能談和的。只要劉備能夠奪回荊州,就可以繼續徐圖霸業,所以荊州才是征討東吳的真實目的,也是最重要的目的。
劉備討伐東吳其實也是一場豪賭,曹操的去世讓魏國出現權力新老交替,也為劉備這次賭博提供了機會,如果劉備賭贏了,蜀國的勢力將會有一個質的提升,劉備統一天下的機會就更大了。可惜的是劉備賭錯了,自己在夷陵兵敗,最後死於白帝城。而這次大敗也使蜀漢國力大損,為以後的滅亡埋下了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