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校校瓶瓶的Day
-
2 # 食尚達人
腸粉起源於嶺南廣州的西關地區的漢族特色小吃,其中以西關布拉腸最為出名,早在清代末期,廣州街頭上就已經聽到賣腸粉的叫賣聲。那時候,腸粉分鹹、甜兩種,鹹腸粉的餡料主要有豬肉、牛肉、蝦仁、豬肝等,而甜腸粉的餡料則主要是糖浸的蔬果,再拌上炒香芝麻。
腸粉又叫布拉蒸腸粉,是一種米制品,亦稱拉腸、卷粉、豬腸粉(因腸粉形似豬腸)。(潮州地區腸粉和傳統廣式拉腸不同,潮州腸粉餡料多配料多,傳統廣式拉腸往往只有一兩種餡料且僅蘸醬油食用,味道較清、純。)又叫布拉蒸腸粉,是一種米制品,亦稱布拉腸粉、卷粉、拉腸、捆粄,不同於豬腸粉(形似豬腸) ,因為早市銷量大,多數店家又供不應求,人們常常是排隊候吃,因此又被戲稱為“搶粉”。出品時以“白如雪,薄如紙,油光閃亮,香滑可口”著稱。 在廣東,腸粉是一種非常普遍的街坊美食,它價廉、美味,老少皆宜,婦孺皆知。從不起眼的食肆茶市,到五星級的高階酒店,幾乎都有供應。
起源
關於腸粉的起源,眾說紛紜,沒有統一的說法,有人說“最早是抗日戰爭時期由泮塘荷仙館創制。”又有人說“腸粉起源於廣東,早在清代末期,廣州街頭上就已經聽到賣腸粉的叫賣聲”.也有傳說是乾隆皇帝遊江南那會兒,受了吃客大臣紀曉嵐的蠱惑,專門拐去粵西吃腸粉。當吃到這種“夠爽、夠嫩、夠滑”的東西時,乾隆讚不絕口,並乘興說:“這米粉有點像豬腸子”.腸粉在廣東是最為普遍的早餐,看起來粉皮白如雪花、薄如蟬翼、晶瑩剔透,吃起來鮮香滿口、細膩爽滑、還有一點點韌勁,讓人一吃難忘。
分類
一、廣東腸粉主要流派有兩種:一種是布拉腸粉,腸粉 另一種是抽屜式腸粉,由於使用 的製作工具不同,所以導致做出的腸粉都不相同,布拉腸粉是以品嚐餡料為主(腸粉漿大部分是使用粘米粉再新增澄面、粟粉和生粉),而抽屜式腸粉(腸粉漿是使用純米漿做成)主要品嚐腸粉粉質和醬汁調料!腸粉是廣州茶樓、酒家早茶夜市的必備之品。
二、潮州地區的腸粉與廣州地區的腸粉製作方式相同,但是由於配料不同,因而口味也有較大的地區差異。布拉腸粉是將米漿置於布上蒸成,又叫布拉蒸腸粉。廣州經營布拉腸粉比較著名的店家有銀記、大可以等。抽屜式腸粉主要是做早餐腸粉為主,其中粵西地區最出名的是“都城腸粉”,在肇慶,雲浮一帶久負盛名。
三、在香港,腸粉亦是傳統粥店中早餐常見的食品。通常早餐吃的腸粉是在表面加入蝦米的齋腸;亦有炸兩滑腸粉,是在腸粉內包上油條。以往經常由流動小販在街角出售齋腸,大部份已轉為鋪位經營,一般會將腸粉切斷,吃時再加入芝麻、甜醬及辣醬調味。注意,豬腸粉與腸粉並非同一類食物,但某些食客會將之混淆。豬腸粉雖然同是米漿製作,但是卻與腸粉不同,味淡的豬腸粉並無餡料,是由米漿捲成卷狀然後切粒,每粒的橫切面有如樹木的年輪般成不規則的圈狀,配以不同風味的醬油而成。
贊是一種鼓勵 分享傳遞友誼 關注是一種認可
-
3 # 夜闌若淡
關於腸粉的由來,目前有這麼幾種說法,
1.有人說“最早是抗日戰爭時期由泮塘荷仙館創制。”
3.也有傳說是乾隆皇帝遊江南那會兒,受了吃客大臣紀曉嵐的迷惑,專門拐去粵西吃腸粉。當吃到這種“夠爽、夠嫩、夠滑”的東西時,乾隆拍案叫絕,並乘興說:這米粉有點像豬腸子。
腸粉在廣東是最為遍及的早餐,粉粉嫩嫩、晶瑩剔透的感受真實美不可言!看起來粉皮白如雪花、薄如蟬翼、晶瑩剔透,吃起來鮮香滿口、細膩爽滑、還有一點點幹勁讓人一吃難忘,越吃越愛吃!
-
4 # 小王叨逼叨
腸粉是廣東的一種特色小吃,也是當地大小茶樓、酒家早茶夜市的必備之品,它具有白如雪、薄如紙、油光閃亮、香滑可口等特點。各位請注意,這腸粉不是粉腸,粉腸指的是豬腸子,一般用來煲粥,名曰粉腸粥。不過腸粉也和豬腸扯得上一點關係,那就是它形似豬腸。腸粉的稱呼還有很多———“拉粉”、“卷粉”、“捲筒粉”、“布拉蒸腸粉”,因為早市銷量大,多數店又供不應求,人們常常是排隊候吃,因此又被戲稱為“搶粉”。因為廣東盛產水稻,腸粉店遍佈廣東大街小巷腸粉製法不是很複雜:將米漿澆在特製的多層蒸格里或棉布上,放上豬肉、魚片、蝦仁、牛肉和叉燒肉等餡料,蒸熟後用刮刀刮下來或再捲成長條,接著切段裝碟,澆上豉油汁即可食用。不加餡的稱為齋腸粉;米漿中加有糖的則稱為甜腸粉;加了餡料的則在腸粉前面加上主料名稱,如牛肉腸粉、蝦仁腸粉。在廣東飲食行業的白案分工中,就專門設有“腸粉”一職,負責蒸制腸粉和糕點。製作腸粉需要專門的器具,一種是抽屜式腸粉機,它的下部為圓形,便於放在籠鍋上,上部則是一格格可以抽動的鐵片,製作時只需將米漿澆在鐵片上便可;另一種是布拉腸粉機,製作時在溼白棉布澆上米漿,蓋上蓋子蒸制。製作腸粉除了專用的器具,還需要嫻熟的動作——一倒、一撒、一推(或一蓋)、一拉(或一提)、一卷和一切,經過這六個連貫的動作,一碟腸粉就新鮮出爐了。一倒是指將米漿倒入蒸盤或布上;一撒是指加入餡料;一推是指將蒸盤推進去;一拉是指拉出蒸盤;一卷是指捲成長條狀;一切是指將整條腸粉切成段。
-
5 # PS笑工坊
腸粉又叫布拉蒸腸粉,是一種米制品,亦稱拉粉、卷粉、豬腸粉(因形似豬腸) ,因為早市銷量大,多數店家又供不應求,人們常常是排隊候吃,因此又被戲稱為"搶粉"。出品時以"白如雪,薄如紙,油光閃亮,香滑可口"著稱。
腸粉在廣東是最為普遍的早餐,在唐代就已經出現,源於瀧州(今廣東羅定市)。是由羅定特色美食油味餈演變而來。禪宗六祖惠能幫起了個新的名稱,叫作惠積餈,亦稱龍龕餈。乾隆年間乾隆皇帝遊江南那會兒,專門拐到羅定州吃龍龕餈,併為其起名叫腸粉。
-
6 # 秊諦
我是兩廣地區的,生活在海南,腸粉這種食物對於我們來說就是很普遍的一個早餐,而且我覺得只要湯汁做的好,做這個腸粉也不是什麼難事~~腸粉做法源於羅定,目前已在全國傳開,按地理(口味)區分較出名的有廣州腸粉,梅州腸粉,潮州腸粉,雲浮河口腸粉,鬱南都城腸粉等。這種傳統美食早在唐代就已經出現,源於
瀧州
(今廣東羅定市
)。瀧州當時為嶺南政治、經濟與文化重鎮,佛學文化鼎盛。在瀧州各地遍佈大大小小的佛學道場,特別是以龍龕道場最為出名。新州有一個少年叫惠能
,自小喜歡上佛學,聽聞瀧州佛學文化濃郁,不顧母親勸說,不畏艱辛,長途跋涉來到瀧州龍龕道場求學。由於路途較遠,所以惠能來一次就會住上好些日子,就在道場內生活。在龍龕道場,早餐都是吃油味餈,亦稱鹽味餈,是用石磨把大米磨成漿後加些油鹽、花生米(炒後壓碎)、蔥、韭菜等混在一起,然後新增到平整的容器內(薄薄的半釐米厚),然後放入鍋內蒸。蒸好了就成了一層大塊的米糕,然後再往容器內新增另一層生米漿,直接新增在已經蒸熟了的米糕上蒸,這樣重複新增四五層蒸熟後就成了瀧州當時傳統美食油味餈。下面是腸粉來源的一個小故事,字比較多,請見諒~~~有一年,嶺南大地出現罕見旱災,以致農作物失收,群眾糧食緊缺。因當時瀧州在嶺南為富裕地區,春州(今廣東陽春
市)、新州(今廣東新興縣
)等周邊地區難民大量湧入。時任父母官陳普光與惠積商議決定把龍龕道場設為臨時避難場所,在瀧州大地進行募捐物資、糧食集中供應難民日常需求。但由於難民數量較多,日常用餐已經沒有米飯,僅供應油味餈也難以維持。看著儲備糧食日益減少,而正在這時候,在廚房幫工的惠能不小心把盛滿米漿的大桶弄偏了,桶內剩下的米漿不到一半。惠能如實向惠積師傅彙報,惠積師傅沒有責怪他,自己來到廚房,看了一下,讓惠能去生火,自己就往桶裡加滿了清水,重新攪拌一次。米漿變得很清稀,然後惠積師傅輕輕地往容器內倒入一勺米漿,拿起來左右擺讓其平鋪在容器周圍,跟著就放入鍋內蒸。由於這次米漿很清稀,且比較薄,很快就熟透了。惠積師傅把蒸熟透的油味餈直接拿出來,並沒有加第二層,但卻發現這次的油味餈白如雪花、薄如蟬翼、晶瑩剔透,惠積師傅與惠能都感到驚訝。馬上嘗試一下,吃起來鮮香滿口、細膩爽滑、還有一點點韌勁,味道一點也不比原來的油味餈差,簡直就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而這樣做出來的油味餈,不但味道好,且也可以在一定原料情況下提高了產量,惠積馬上分咐惠能與其他徒弟採用這種方法做食物。由於這種方法做出來的油味餈太薄了,不能像之前的可以分成一塊塊,所以只能全部鏟回一堆然後再分切成一段段或不分。這就是腸粉做法的由來,但當時還沒有叫做腸粉,為了與原有油味餈區分,大家就叫它做油味餈。災難還沒有得到減輕,惠積親自參與改進油味餈片改進研究工作,之後安排寶亮、惠能等弟子為瀧州百姓傳授新油味餈做法,這種油味餈片很快就在瀧州大地傳播開。惠能很懂感恩,在傳播過程中幫起了個新的名稱,叫作惠積餈。由於惠積餈源自龍龕道場,當地也有人稱之為龍龕餈。 -
7 # 廣告學文案
腸粉在廣東是最為普遍的早餐,粉粉嫩嫩、晶瑩剔透的感覺實在美不可言!
而這種傳統美食早在唐代就已經出現,源於瀧州(今廣東羅定市)。
瀧州當時為嶺南政治、經濟與文化重鎮,佛學文化鼎盛。在瀧州各地遍佈大大小小的佛學道場,特別是以龍龕道場最為出名。新州有一個少年叫惠能,自小喜歡上佛學,聽聞瀧州佛學文化濃郁,不顧母親勸說,不畏艱辛,長途跋涉來到瀧州龍龕道場求學。由於路途較遠,所以惠能來一次就會住上好些日子,就在道場內生活。在龍龕道場,早餐都是吃油味餈,亦稱鹽味餈,是用石磨把大米磨成漿後加些油鹽、花生米(炒後壓碎)、蔥、韭菜等混在一起,然後新增到平整的容器內(薄薄的半釐米厚),然後放入鍋內蒸。蒸好了就成了一層大塊的米糕,然後再往容器內新增另一層生米漿,直接新增在已經蒸熟了的米糕上蒸,這樣重複新增四五層蒸熟後就成了瀧州當時傳統美食油味餈。
有一年,嶺南大地出現罕見旱災,以致農作物失收,群眾糧食緊缺。因當時瀧州在嶺南為富裕地區,春州(今廣東陽春市)、新州(今廣東新興縣)等周邊地區難民大量湧入。時任父母官陳普光與惠積商議決定把龍龕道場設為臨時避難場所,在瀧州大地進行募捐物資、糧食集中供應難民日常需求。但由於難民數量較多,日常用餐已經沒有米飯,僅供應油味餈也難以維持。看著儲備糧食日益減少,而正在這時候,在廚房幫工的惠能不小心把盛滿米漿的大桶弄偏了,桶內剩下的米漿不到一半。惠能如實向惠積師傅彙報,惠積師傅沒有責怪他,自己來到廚房,看了一下,讓惠能去生火,自己就往桶裡加滿了清水,重新攪拌一次。米漿變得很清稀,然後惠積師傅輕輕地往容器內倒入一勺米漿,拿起來左右擺讓其平鋪在容器周圍,跟著就放入鍋內蒸。由於這次米漿很清稀,且比較薄,很快就熟透了。惠積師傅把蒸熟透的油味餈直接拿出來,並沒有加第二層,但卻發現這次的油味餈白如雪花、薄如蟬翼、晶瑩剔透,惠積師傅與惠能都感到驚訝。馬上嘗試一下,吃起來鮮香滿口、細膩爽滑、還有一點點韌勁,味道一點也不比原來的油味餈差,簡直就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而這樣做出來的油味餈,不但味道好,且也可以在一定原料情況下提高了產量,惠積馬上分咐惠能與其他徒弟採用這種方法做食物。由於這種方法做出來的油味餈太薄了,不能像之前的可以分成一塊塊,所以只能全部鏟回一堆然後再分切成一段段或不分。這就是腸粉做法的由來,但當時還沒有叫做腸粉,為了與原有油味餈區分,大家就叫它做油味餈。災難還沒有得到減輕,惠積親自參與改進油味餈片改進研究工作,之後安排寶亮、惠能等弟子為瀧州百姓傳授新油味餈做法,這種油味餈片很快就在瀧州大地傳播開。惠能很懂感恩,在傳播過程中幫起了個新的名稱,叫作惠積餈。由於惠積餈源自龍龕道場,當地也有人稱之為龍龕餈。
乾隆年間,乾隆皇帝遊江南那會兒,受了吃客大臣紀曉嵐的蠱惑,專門拐到羅定州吃龍龕餈。當吃到這種"夠爽、夠嫩、夠滑"的龍龕餈時,乾隆讚不絕口,並乘興說:這餈並不算是餈吧,反而有點像豬腸子,不如就叫腸粉吧。後來他回到了京城,還對羅定的腸粉念念不忘,而腸粉亦因此在廣東傳開了,越開越多腸粉店。
目前腸粉已經是廣東著名的傳統特色小吃之一,腸粉分鹹、甜兩種,鹹腸粉的餡料主要有豬肉、牛肉、蝦仁、豬肝等,而甜腸粉的餡料則主要是糖浸的蔬果,再拌上炒香芝麻。腸粉按流派分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布拉腸粉,另一種是抽屜式腸粉,由於使用的製作工具不同,所以導致做出的腸粉都不相同。
布拉腸粉品嚐餡料為主(腸粉漿大部分是使用粘米粉再新增澄面、粟粉和生粉)。抽屜式腸粉(腸粉漿是使用純米漿做成)主要品嚐腸粉粉質和醬汁調料!
種類/腸粉 編輯廣東腸粉主要流派有兩種:一種是布拉腸粉,另一種是抽屜式腸粉。
布拉腸粉是以品嚐餡料為主,抽屜式腸粉主要品嚐腸粉粉質和醬汁調料。
潮州腸粉
據說潮州的腸粉是十幾年前從廣州這邊傳過去的,但又相當不同。潮州人有潮州人的口味,那腸粉也就自然有新的造詣。一張麵粉皮,打上一個蛋,加豬肉碎,加蘿蔔丁,加香菇絲,加切碎的白菜片或豆芽或筍丁,然後上面澆一層芝麻漿和滷湯,那味道實在讓人懷念。一樣的腸粉,不一樣的口味。
製作
主料:米漿,豬肉或牛肉或蝦仁,青菜,雞蛋,菜脯粒。
做法:腸粉的製作很簡單,在大網篩子上鋪一塊白布,將磨好的米漿澆在白布上,隔水蒸熟成粉皮,再在粉皮上放上餡料,捲成豬腸形,置於盤上,淋上熟花生油、生抽、辣醬便成。
豐順腸粉
腸粉圖冊當地稱之為“捆粄”,豐順特色小吃。
製作
將做好的米漿舀一小勺到特製的托盤中,不要太厚,大約2~3毫米左右,放入抽屜式蒸架中蒸熟,取出用竹片劃成矩形,在上面加入預先炒好的肉餡以後捲起來就完成了。也可以在蒸的時候加入生肉餡,出鍋以後澆上特製醬料直接放入碗中食用。
特色
皮少餡多,味道豐富。
豐順捆板味道鮮美,一般肉餡有:豆乾、鹹菜、香芋、蘿蔔、瘦肉、豆角、鮮筍、蘿蔔乾等,還可以根據個人喜好加入不同的肉餡,變換出不同的口味。豐順腸粉製作簡單快捷,口味豐富,在豐順地區已經成為日常飲食的重要部分。
-
8 # 照食說
對於腸粉,大家肯定不陌生,但是關於腸粉的來龍去脈,你們有興趣知道嗎?我在準備找資料的時候,發現腸粉的誕生過程還真是讓人猝不及防~
下面就一起來漲漲知識吧!
【腸粉前身】
比較靠譜的說法都一致認為,腸粉最早在唐朝就有了(還好腸粉這東西不像龍蝦螃蟹三文魚,不然照大潮汕吃貨的品性吃法,早幾百年前就吃瀕臨了都),起源的地方在瀧州,也就是現在的廣東羅定。
當時的瀧州就跟現在北上廣一樣,想要求學發財見世面,去這裡準沒錯。
一個名叫惠能的外地小騷年,聽說瀧州龍龕(kan)佛學文化濃郁不遠萬里來找師傅求學,求學期間經常吃一種叫油味餈的東西,其實是一種由4、5層蒸米糕混合油鹽、花生、韭菜蔥直接吃的食物。
【腸粉雛形】
接下來的橋段就跟大多數被人稱道的美食一樣,建立在一個苦情催淚的背景之上,有一年嶺南旱災,沒收成好多人吃不上飯。
但瀧州大地方啊,比較有錢,所以龍龕被設為臨時避難所,有次小惠能在廚房幫工做油味餈,本來食材就不多,這小子還撒了大半桶米漿。
師傅也是沉得住氣,想兌點水挽救這剩下的半桶米漿,這一兌可不得了,變稀的米漿竟然攤出薄而透明、雪白細膩的米皮,試了一下,口感爽滑還小有韌性,一點不比油味餈差,就這麼誤打誤撞,師傅非但沒有反手給小惠能一個巴掌,反倒還要把他舉高高!
新發明的油味餈2.0版本因為太薄,沒辦法切塊,只能將薄皮集中一堆再切成一段段,這就是腸粉的雛形,之後師傅和小惠能便大力傳播這種吃法,那時候多數人把這種薄皮油味餈叫做龍龕餈。
至於腸粉這個名字的來歷又是一段蕩氣迴腸的八卦~
一般這個時候就需要大人物出場了!他就是被皇位耽誤的吃貨——乾隆,在遊歷江南的時候被同樣是大吃貨的紀曉嵐誘惑去羅定吃龍龕餈。
結果可想而知,乾隆對龍龕餈讚不絕口!(這一定是一個在宮中沒吃過什麼好東西的皇帝,至於為什麼這樣說,你們百度下,乾隆微服私訪之處讚不絕口的美食系列還會少嗎!)並且說,這龍龕餈長得特麼像豬腸子,不如就叫腸粉吧。
放在現在那可是明星同款,網紅爆款,能不火嗎?慢慢這事就傳開了!
到現在啊,很多地方特別是廣東地區,都有腸粉這貨,腸粉的製作過程大體一致。
原材料多用大米,米的質量就很關鍵,米香、出漿率、米漿質感色澤都要考慮進去。較早的時候常用手工石磨磨出漿,現在科技發達更多的是機器替代這個環節,當然也有一些店家仍在堅持人工磨漿,覺得這樣更古早,更有傳統的味道。
炊腸粉的機器現在都用上專用抽屜式的蒸汽爐,這種爐的設計是一格格方形抽屜,磨好的米漿倒入方盤,左右上下晃一晃搖均勻讓米漿攤開。
再加上不同的配料,一般是肉糜、蛋液,再加些青菜,內餡兒到現在的創新也是越來越多、愈加豐富。
二三十秒的時間即可定型,拉出抽屜,用鏟子一刮一卷,一條肥胖裹滿料的腸粉就出爐了!
拌上佐料、淋上醬汁,搞定!
搭配一杯茶潤潤喉,或者搭配碗湯、粥更飽腹,是潮汕地區最日常的街邊小吃,三餐當飯吃或者休閒時刻當點心都十分合適。
但因為不同地區還是有不同的飲食習慣,腸粉在後來的發展也是猶如一朵花!衍生出各種各樣的版本~
一條腸粉就能吃出千百樣。
-
9 # 林小夥
腸粉始於唐代,源於羅定,河口腸粉是羅定腸粉的一種。河口腸粉是廣東雲浮河口街道居民製作出的一種腸粉的叫法。
河口腸粉的製作過程每一步都要用心。打米漿的米非常有講究,花生油也一定要挑選上好的花生,特別重要的就是醬料製作都是有獨家秘方的,這樣做出來的河口腸粉皮薄,口感好,特別美味。
河口腸粉雖然在當地已有很長的歷史,但真正名聲在外,卻是近十幾二十年的事。
河 口腸粉的發源地應該在河口初城一帶,在八九十年代,在河口街只有一、兩間河口腸粉早餐店,云城區的人如果早上往肇慶、廣州方向出差,一般會在河口街食完河 口腸粉走。慢慢地,城區的人都知道河口有很好食的腸粉。到九十年代未,云城區出現幾間河口腸粉早餐店,其中最有名的是裕華大酒店隔離振華路的名正早餐店, 老闆應該是河口初城人。但直到二十一世紀初,河口腸粉仍未成大的氣候,直到章記的出現,河口腸粉才慢慢地在雲浮及附近地區形成較大的產業。隨著經濟的發 展,城區人口的澎漲,生意越來越好做。聽說有錢賺,姐夫、舅父及鄉親紛紛在城區開河口腸粉店。發財要講天時地利,他們都趕上好時候,個個都賺了大錢,買車 買樓。一傳十、十傳百,云城區的河口腸粉店越開越多,到現在幾乎通街都是,起碼超過百間。
要找正宗,其次要了解其特點和造法。
1、 米漿配方:一般的廣東腸粉會加其它如馬蹄粉等配料。河口腸粉則只選一種特別的米,
不加任何配料。
2、米漿加工:必須用石磨,不能用磨漿機。石磨的選用亦很講究,必須是米漿
專用石磨,上盤必須在50CM-60CM之間,不能用其它的如豆漿石磨。
3、河口腸粉必須是一條條都現食現做的,不能像普通的廣東腸粉般先做好一批
放著再賣。
不說了肚子餓了,嘻嘻!
-
10 # 美食探長衛斯李
你好!很高興能回答你這個問題!腸粉源於廣東羅定,是廣東著名的傳統特色小吃之一 。腸粉按地理(口味)區分較出名的有廣州的西關腸粉,普寧腸粉,揭陽小巷裡的潮汕腸粉、潮州潮汕腸粉,雲浮的河口腸粉,梅州的客家腸粉,鬱南的都城腸粉、澄海腸粉、饒平腸粉、惠來腸粉等。廣州的腸粉呈現透明狀,口感比較q彈,一般醬料是醬油及其他醬製成,口感較甜,配菜多為生菜。潮州的腸粉呈現白色,口感香糯,醬料多為耗油花生醬,配菜各式各樣。潮汕腸粉各地有各地特色,比如汕頭市澄海區的腸粉,醬汁比較多,醬汁的味道也比較淡,裡面最常見菜是豆芽,生菜,而且還有肉末香菇鮮蝦等。普寧的潮汕腸粉常見的是生蠔,香菇,白蘿蔔乾乾魷魚,雞蛋,生菜,西洋菜,空心菜,肉沫,鮑魚等。
回覆列表
腸粉起源於廣東,早在清代末期,廣州街頭上就已經聽到賣腸粉的叫賣聲。那時候,腸粉分鹹、甜兩種,鹹腸粉的餡料主要有豬肉、牛肉、蝦仁、豬肝等,而甜腸粉的餡料則主要是糖浸的蔬果,再拌上炒香芝麻。
腸粉又叫布拉蒸腸粉,是一種米制品,亦稱拉粉、卷粉、 腸粉
豬腸粉(因形似豬腸) ,因為早市銷量大,多數店家又供不應求,人們常常是排隊候吃,因此又被戲稱為“搶粉”。出品時以“白如雪,薄如紙,油光閃亮,香滑可口”著稱。 在廣東,腸粉是一種非常普遍的街坊美食,它價廉、美味,老少咸宜,婦孺皆知,從不起眼的食肆茶市,到五星級的高階酒店,幾乎都有供應。
關於腸粉的起源,目前似乎還沒有統一的說法,有人說“最早是抗日戰爭時期由泮塘荷仙館創制。”又有人說“腸粉起源於廣東,早在清代末期,廣州街頭上就已經聽到賣腸粉的叫賣聲”。也有傳說是乾隆皇帝遊江南那會兒,受了吃客大臣紀曉嵐的蠱惑,專門拐去粵西吃腸粉。當吃到這種“夠爽、夠嫩、夠滑”的東西時,乾隆讚不絕口,並乘興說:這米粉有點像豬腸子。腸粉在廣東是最為普遍的早餐粉粉嫩嫩、晶瑩剔透的感覺實在美不可言!看起來粉皮白如雪花、薄如蟬翼、晶瑩剔透,吃起來鮮香滿口、細膩爽滑、還有一點點韌勁讓人一吃難忘,越吃越愛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