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憶一

    《扁鵲見蔡桓公》一共有四次:

    扁鵲首次指出桓侯患有疾病,不過此時病症還停留在表面,加以治療就能防止其惡化。這是第一次

    扁鵲十日後再次覲見桓侯,他說桓侯的病情已經深入肌膚,如不加以治療,將深入身體內部。這是第二次

    蔡桓公的病從肌膚髮展到了胃腸,扁鵲的論斷進一步得到驗證,如果不加以治療,病情將會持續加重。這是第三次

    扁鵲遠遠望見蔡桓侯,轉身就走,也就是跑了。這是第四次。

    總體來說扁鵲是一個非常有職業道德的人,很敬業,不圖名利,只是作為一個醫生的角度去,從前三次都能看出來;最後,扁鵲無法再去治療的時候還遠遠的看了一眼,才跑。,確實也做到“仁至義盡”吧!如果不跑,此時已經無法治療了,後果肯定不咋地。搞不好還送命了。

    所以說不能算個逃兵吧!已經仁至義盡了。

  • 2 # 妮子說養生

    非也~

    蔡桓公固執傲慢、盲目自信,諱疾忌醫。扁鵲多次諫勸,並一語道清蔡桓公的病情、治療方法、和疾病傳變程度。可無果!

    扁鵲是一個醫者,不是蔡桓公的御醫。這樣的神醫,老天是派來濟世的。還有無數的黎民百姓需要被救助,不能死於此啊。明知病入骨髓,已無法救治,如果扁鵲不走,殺頭是一回事,還落得個醫治不力無效之名。醫道、人道,扁鵲都是正確的,為人機警、清醒明白。

  • 3 # 有錢就吃腰子

    此文講述了蔡桓公諱疾忌醫,最後病入骨髓、體痛致死的寓言故事。意在告誡世人特別是為政者,應該勇於正視現實,直面個人災難、社會危機,及早採取救治措施。作者在闡釋道理、敘寫過程中,讚頌了扁鵲之神智而鞭撻了蔡桓公的固執、愚頑,簡單的語言傳達,無繁複累贅,無咬文嚼字,實為佳作。算不得逃兵。

  • 4 # 木山文

    宋朝的學者周敦頤在"通書"中說,今人有過,不喜人規。如諱疾而忌醫,寧滅其身而無悟也。

    這個蔡桓公就是這樣的人。扁鵲四次告訴他有病。而且每次都告訴他病在哪裡。他不但不聽,而且態度不好。最後他病重不治而死,這是正常的規律。扁鵲在他臨死之前而躲走,這是明智的選擇。如果不走,有可能受到他手下人的報復。所以不能說扁鵲,這是逃兵。古往今來,類似他這樣的人不少,就在現在也有類似的情況發生,應當好好的對他們教育一下。

  • 5 # 悟不悟

    題主好,這個問題的關鍵點在於是從什麼角度去看待。

    我們要判斷扁鵲是否是逃兵,勢必先了解《扁鵲見蔡桓公》的整個事件經過:

    第一次見面

    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大意是:扁鵲進見蔡桓公,在蔡桓公面前站了一會兒說:“從您的肌膚表面看有些小毛病,如果不醫的話恐怕病情會加重。”蔡桓公說:“我沒有病。”扁鵲離開後,蔡桓公說:“醫生就喜歡給沒病的人治‘病’,用來顯示自己的醫術。”

    第二次見面

    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

    大意是:過了十天,扁鵲再次見到蔡桓公,又說:“您的病已經到在肌肉裡面了,再不醫治的話,病情會更加嚴重的。”蔡桓公又不理睬他。扁鵲離開後,蔡桓公就不高興了。

    第三次見面

    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

    大意是:又過了十天,扁鵲再一次見到蔡桓公,還說:“您的病已經到內臟裡了,還不治療的話,病情還會更加嚴重的。”蔡桓公還是沒有理睬他。扁鵲離開後,蔡桓公更加不高興了。

    第四次見面

    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曰:“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

    大意是:又過了十天,扁鵲遠遠地看見蔡桓公掉頭就跑。蔡桓公就特意派人去問他。扁鵲說:“病在面板表面的時候,可以用湯熨就能治好;病到肌肉裡面的時候,用針灸就可以治好;當病到了內臟的時候,用火劑湯也還可以治好;如果病到了骨髓裡,那隻能讓司命神去管了,治是治不好的了。現在病已經到了骨髓裡,我也就不再請求為他治病了。”

    至於第五次那是沒有的了,因為第四次後,扁鵲已經所謂的“逃跑”去秦國了。下面就來說說扁鵲是否是“逃兵”:

    作者的角度

    我們從上面的四次見面可以看出,韓非子並不是要說明扁鵲知難而退當了“逃兵”,雖然也表達了扁鵲的醫術高超和他對病人的醫德仁心。但是韓非子最主要的是說像蔡桓公這樣的人諱疾忌醫,最終枉送性命,從而讓世人所警醒。所以在作者看來,扁鵲並不是逃兵。

    扁鵲的角度

    如果我是扁鵲的話,我也不會承認的,因為我已經做到了仁至義盡,在我的能力範圍內,我已經屢次三番地提醒你,你還想怎樣?如果說非要到你死的時候,當面教訓你一頓,再說我已經治不好了,那我將會死的比你還冤。如果非要這樣以死來保名聲的話,估計將來再也不會有醫德仁心了。所以扁鵲是肯定不會承認自己是逃兵的。

    蔡桓公的角度

    我們先不去說蔡桓公是杜撰人物,換做任何人都一樣,完全沒有理由去指責扁鵲。假如第一次、第二次或者第三次的時候扁鵲跑了,那蔡桓公作為一國之君,勉強還可以說扁鵲是逃兵(前提是蔡桓公得治病,不然他根本不知道他為什麼要跑)。如今無藥可救了,而自己還被對方事先提醒多次,再去指責人家不治而逃的話,恐怕會被世人所取笑。所以從蔡桓公的角度來看是沒有理由說扁鵲是逃兵的。

    好了,廢話就說到這裡吧,其實《扁鵲見蔡桓公》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是:在任何一方面,如果是在這方面有經驗的人給出的意見,即使我們不接納也最起碼值得去思考一番,或許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

  • 6 # 秦一農夫

    《扁鵲見蔡桓公》,是戰國時期思想家韓非創作的一篇散文。農夫是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初中語文課本中學過,印象是很深刻的。作者韓非透過蔡桓公多次諱醫忌醫,直到”病入骨髓"無藥可救,終於一命嗚呼的寓言故事,告訴人們一個真理:一個人對待自己的缺點,錯誤,要象對待疾病一樣,決不能諱醫忌醫,必須虛心接受別人的批評意見,把缺點和錯誤消滅萌芽壯態中,決不能象蔡桓公那樣,直到無藥可救的地步,則悔之晚矣。

    從扁鵲多次見到桓公時,君臣二人的對話和行動中可以看出,扁鵲不但醫術高超,而且盡職盡則,敢於直言,是一個非常具有職業道德的忠臣,怎麼能算一個逃兵呢,扁鵲最後的出走是一個非常明智的選擇,對於象蔡桓公這樣的昏君,就得這樣無聲的懲罰,蔡桓公的下場只能是咎由自取。怨不得任何人。

  • 7 # 百分百值得

    不跑就被弄死了好不好?後面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華佗跟曹操。華佗傻不愣登的跟曹操說,得劈開你腦袋才能把瘤子取出來,結果就讓曹操給弄死了。

  • 8 # 王超

    逃兵不是扁鵲,而是蔡桓公,諱疾忌醫的思想在當代也不少見!

    我想這篇文章除了表現扁鵲高超的醫術外,更想體現是扁鵲的‘’六不治‘’思想。

    醫生醫術再好,如果患者不信任,療效也會大打折扣。那麼我們就看看扁鵲怎麼說的?

    驕恣不論於理,一不治也;輕身重財,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適,三不治也;陰陽並,髒氣不定,四不治也;形贏不能服藥,五不治也;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

    一是狂妄、驕橫、不講道理、不遵醫囑的人;二是隻重視錢財而不重視養生的人;三是對服飾、飲食、藥物等過於挑剔、不能適應的人;四是體內氣血錯亂、臟腑功能嚴重衰竭的人;五是身體極度贏弱、不能服藥或不能承受藥力的人;六是隻相信鬼神、不信任醫學的人。

  • 9 # 傅世偉

    第一、先說此問題的兩個關鍵人物。扁鵲生於春秋時代的鄚州,就是現我們滄州所轄任丘市。扁鵲醫術高明,被世人稱為神醫。現在,任丘還有扁鵲廟。

    蔡桓公,是齊國第三代國君,死後諡號蔡桓侯。

    第二、說說故事來源。這個故事見於《韓非子》,說的是扁鵲四次見蔡桓公診病的過程。第一次,扁鵲見到蔡桓公說,您得病了,還在表皮上。蔡桓公不以為然,說:寡人沒有病。扁鵲走後,蔡桓公說,這些江湖醫生啊,就會騙人。過了十天,扁鵲再次見蔡桓公,說:大王,您的病到了肌肉裡了,再不治恐怕不好治了。蔡桓公仍然認為扁鵲欺騙他。又過了十天,扁鵲第三次來見蔡桓公,說:大王啊,您的病深入胃腸了,要是再不治,就沒法治了。可是,蔡桓公還是不相信。十天後,扁鵲第四次見蔡桓公,剛一見面,扁鵲扭頭就走了。蔡桓公派人追上去問扁鵲,扁鵲說:蔡桓公的病在表皮,用藥熱敷就能治好,到了肌肉裡,用針灸能治好,等深入到胃腸,吃藥也能治好,可現在已病入膏肓,我沒有辦法治了。不久,蔡桓公病發,派人找扁鵲,可再也找不到,扁鵲已經逃到秦國了。

    這就是題主所問的扁鵲是不是逃兵的來歷。

    第三、說說扁鵲是不是逃兵。扁鵲雖然人稱神醫,但也不是什麼病都能治好,病到什麼程度都能治好。他在明知道蔡桓公已經病入膏肓無藥可醫的情況下,選擇逃走,這是明智的,算不上是逃兵。

    第四、說說這個故事的寓意。韓非子是先秦法家的代表人物。他的這個故事主要表達的是治理國家的哲理。問題要在未發或初期階段及早解決,如果等到問題嚴重了,就回天無力了。

    第五、說說扁鵲的看病方法。中醫診病主要是望聞問切四診法。望診就是透過觀察人的面色、神情、步態等診斷疾病。這是中醫最重要的診病方法。扁鵲可以說對望診深有研究,這也是他獲得神醫稱號的原因之一。

  • 10 # 鵬學天下

    扁鵲見蔡桓公,故事原文: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曰:“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居五日,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這個故事是是戰國時期思想家韓非創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講述了蔡桓公諱疾忌醫,最後病入骨髓、體痛致死的寓言故事。意在告誡世人特別是為政者,應該勇於正視現實,直面個人災難、社會危機,及早採取救治措施。作者在闡釋道理、敘寫過程中,讚頌了扁鵲之神智而鞭撻了蔡桓公的固執、愚頑。

    這裡,扁鵲在蔡桓公的病還有救時多次勸治,但是蔡桓公直到病情不斷加重,到無可救藥還不接受治療,這時扁鵲出走:

    1.避免因救不了桓公而受責罰;

    2.向世人證明他前面的話是對的;

    3.君子不立危牆之下,不要眼睜睜看著危險將到自己頭上;

    這個故事具有多重寓意:當事雙方都要有節度,做事要儘早決斷,不要讓等無法挽回時才後悔。

    所以扁鵲出走是明智之舉,不是臨陣脫逃的逃兵。你們同意嗎?

  • 11 # 書畫緣喜全

    《扁鵲見蔡桓公》是我讀初中時的一篇文言文,有很深的哲理。道理簡單,對後世影響很深。

    一:扁鵲第一次見蔡桓公時,沒有逃跑。

    扁鵲看見蔡桓公臉顏色不對勁,中醫有望聞問切的看病方法。扁鵲透過“望”就已經斷定蔡桓公有病了,只是病在肌膚,很容易治療。他就委婉告訴蔡桓公的病情,讓他治療。可蔡桓公自以為沒事,就沒放在心上。扁鵲是一介郎中,哪裡敢逼著國君去做看病。硬逼著治病弄不好就掉腦袋。所以扁鵲著急也沒辦法。就眼看著讓疾病發展。

    二:扁鵲第二次見蔡桓公時,沒有逃跑。

    過了一段時間扁鵲又來見蔡桓公,發現他的病比以前重了,但是還能治療。他就告訴蔡桓公說他的病情,讓他趕緊治療。言外之意就是在不治療就得死。可扁鵲不敢直說啊!要是老百姓的話,扁鵲早就實話實說了。也死不了人。就他是國君啊!死就死在他是國君。因為扁鵲不敢明說,蔡桓公又是個自以為是的人,哪裡相信自己快病死了?所以又耽擱這了。

    三:扁鵲第三次見蔡桓公時,無奈地逃跑了。

    又過了一段時間扁鵲見蔡桓公,發現他的病入膏盲,無藥可治了。當時他很惋惜也很無奈。在那個伴君如伴虎的時代,太醫的地位很低,如果蔡桓公死了,扁鵲也得嗚呼。所以他在蔡桓公沒死之前得離開逃命。到此我們都知道了扁鵲是不是逃兵?

  • 12 # 淨心修道

    《扁鵲見蔡桓公》是入選中學語文書冊的佳文,至今記憶猶新。至於說扁鵲的表現是否是逃兵,並不重要,也不能能用今日眼光去看待,關鍵之點在於,即是像扁鵲這樣的至聖名醫,也實難治病入骨髓的絕命之症了!

    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石之所及也,在骨髓,臣是無清也!

    小病之時,扁鵲即明言與恆公,反招致了蔡恆公的忌諱,反言說:"醫者,好治無病之病,以為功。”使人徒生無限感嘅!

    由此看來,即使扁鵲不逃走,桓公之病,他能又有什麼冶好辦法呢!靜思細想,這篇古文,遠非單純是寫的扁鵲冶病那麼的簡單。它的真正寓意是以小見大,影射出一個治國安幫大道理。

    醫者常說,醫者意也!醫者之意,可寓治國安幫的良相,應有高瞻遠矚的眼光,防微杜漸的政治遠見,深知千里之堤,潰於蟻穴的道理。且不可不聽小病可治之言,諱病忌醫,待到病入膏肓,才行挽救,就真的難有好的辦法了!

  • 13 # 使用者7083669426821豔

    不是,扁鵲見蔡恆公時,發現蔡恆公有病,並且不斷的在加重,幾次進言蔡恆公,可蔡恆公不信,堅持自己沒病,最後病入膏肓,扁鵲怕他遷怒自己,於是才逃走的

  • 14 # 晴空遠望史

    扁鵲不是逃兵。我們來看看扁鵲與蔡桓公之間的醫患互動情況:第一次見面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大意是:扁鵲進見蔡桓公,在蔡桓公面前站了一會兒說:“從您的肌膚表面看有些小毛病,如果不醫的話恐怕病情會加重。”蔡桓公說:“我沒有病。”扁鵲離開後,蔡桓公說:“醫生就喜歡給沒病的人治‘病’,用來顯示自己的醫術。第二次見面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大意是:過了十天,扁鵲再次見到蔡桓公,又說:“您的病已經到在肌肉裡面了,再不醫治的話,病情會更加嚴重的。”蔡桓公又不理睬他。扁鵲離開後,蔡桓公就不高興了。第三次見面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大意是:又過了十天,扁鵲再一次見到蔡桓公,還說:“您的病已經到內臟裡了,還不治療的話,病情還會更加嚴重的。”蔡桓公還是沒有理睬他。扁鵲離開後,蔡桓公更加不高興了。第四次見面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曰:“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大意是:又過了十天,扁鵲遠遠地看見蔡桓公掉頭就跑。蔡桓公就特意派人去問他。扁鵲說:“病在面板表面的時候,可以用湯熨就能治好;病到肌肉裡面的時候,用針灸就可以治好;當病到了內臟的時候,用火劑湯也還可以治好;如果病到了骨髓裡,那隻能讓司命神去管了,治是治不好的了。現在病已經到了骨髓裡,我也就不再請求為他治病了。”四次互動詳細的體現了扁鵲對病情惡化情況的準確把握,耐心勸慰蔡桓公儘快治療。可是蔡桓公從心裡就對醫者仁心的動機持懷疑和排斥態度,最後病死。高明的中醫醫師大多熟讀經典,懂得天地自然與人之間的關係,懂得天人合一的道理,還有很多中醫人深諳佛家、道家的思想精髓。但是傳統中醫宣導的方式過於晦澀,人們獲取善知識難,心存抗拒,往往被人誤解。連扁鵲也不例外。但醫者仁心,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明師不順路,好醫不叩門。醫遇信者救,道遇無明止。甘露不潤無根草,妙法只傳有緣人。

    清代李惺《西漚外集》:專責己者兼可成人之善,專責人者適以長己之惡。就是說:責己要從自我做起,透過實際行動去教育人、感化人。

    佛法告訴我們:眾生根器是不一樣的,有些人愚鈍,有些人聰慧,所以,佛住世時才講了八萬四千法門,供不同根器的眾生修行。

    人人有差異,從外在到內裡,來到這個世間的人是千差萬別的。人有差異,自然就有高低,有好壞,有對錯,有善惡。

    中醫就是方便法門。

    扁鵲的醫術高超,醫德高尚,但蔡桓公諱疾忌醫,最終枉送性命。醫患責任清楚,扁鵲不存在是個逃兵。這讓世人所警醒。像蔡桓公一樣,有時人的觀念是非常頑固的,改變起來是非常艱難的。這裡講一個小故事,就可以看出觀念改變的啟發:過去在非洲有一種病叫瘧疾,是透過食物、水、蚊子來傳染的。在幾十年前,那裡缺醫少藥的,所以一旦得了這種病就很危險,據說每年大概都有100萬以上的兒童死於這種瘧疾。

    世界衛生組織想幫他們有效預防。預防有兩個通路,一個是防止蚊子的傳染,一個是防止水源的傳染。於是,採購了大量的蚊帳,給每家每戶都派發。

    但是很遺憾,只有少量的人會使用他們派送的蚊帳,大概是不足10%的人,其餘90%的人,就把這個蚊帳放在家裡,或者給母雞生蛋,或者給母豬做窩等等,反正沒有掛起來。

    援助者很失望,他們怎麼也想不明白:這是性命攸關的事情,他們為什麼就不做呢?

    為了讓當地人使用蚊帳,援助者於是深入到每個村落,跟當地人開會、做家訪,用各種手段進行宣傳和教育。經過大量的宣傳工作之後,他們發現,使用蚊帳的機率大概提升到了40%左右,也就是說有30%的人,通宣傳教育,開始使用蚊帳了。

    但是很遺憾,還有60%的人依然沒有使用蚊帳。這些沒有使用蚊帳的人就很容易感染瘧疾,他們的大便就會汙染附近的水源。無疾的問題依然得不到解決為此,援助者又開始深入地研究。最後他們想到一個方法,就是強制執行。怎麼強制呢?因為非洲不光是受疾病的困擾,也受缺少食物的困擾。於是,義工們就把這兩者做了一個掛勾,在供應糧食的時候,如果你們家沒有用蚊帳,那就不給你發放糧食。那這些窮人為了得到食物,不得不掛起蚊帳。所以,剩下的60%也慢慢開始養成了使用蚊帳的習慣。

    最開始派發蚊帳,僅有10%的人主動使用;然後做思想工作,又有30%的人開始使用;最後透過強制手段,剩下60%也才被迫使用。可以說10%都是先知先覺者。他們一旦獲得了某種資訊,就會很快把這個資訊變成行動,那自然就會創造出不同的結果,改變自己的人生。但經過大量的數字分析,這種人在人群裡面,是不足10%的。

    第二種人,大約佔30%,他們需要轉變自己的信念,他們要完全相信,要徹底想通了,才會去做。如果他沒辦法想通,那麼就永遠不會邁出一步。所以,限制他們的並不是能力,也不是機會,而是大腦中的某個想法。那這30%的人,可以透過接受教育,改變信念。

    那剩下60%的人呢,他們不管怎麼教育,都不會採取行動。這樣的人,因為缺乏自律,他們會把自己的人生交給命運。而社會上大多數人都屬於這個群體,如果沒有人拿鞭子去敲打他,沒有人去強制他。

    這次抗擊疫情,李文亮、鍾南山、李蘭娟等是第一種人,在武漢封城後能自覺自律隔離的都是第二種人。專家苦口婆心呼籲吶喊,仍然僥倖百般活動的人是第三種人,從封城起的幾百人,到目前的近7萬人,可以說大多都是這種人傳播感染所致,損失是巨大的,代價是慘痛的。這次疫情給我們直接的教訓價值就是學會自律,遵守規範,珍惜生命。

    《扁鵲見蔡桓公》給我們的啟發就是:在任何一方面,如果有先知先覺者給出我們意見和建議,我們要認真採納並付諸實施,或許會讓我們有很大的獲益。

    讓我們一起為武漢人民祈禱,為同胞祈禱,祈禱被感染的同胞早日康復。

  • 15 # 俚言雜談

    如果,蔡桓公已經病入膏肓,那麼,神醫扁鵲也就無力迴天了。為了避免引火上身,他逃跑是明智的。

    《扁鵲見蔡桓公》 一文,出自《韓非子·喻老》。扁鵲是傳說中的戰國時期的名醫,不過,蔡桓公卻非有其人。有考證說,蔡桓公的原型,實際上指的是齊桓公。在《韓非子》中,以小故事勸諫的情形有不少,《扁鵲見蔡桓公》就是一例。

    故事很簡單。扁鵲前後四次見蔡桓公,眼見著蔡桓公的病情,一次次地加重卻不自知,且不聽勸。無奈之下,為了避免引火上身,扁鵲只好落荒而逃了。那麼,韓非子到底想說明什麼?其實,他是有交代的:

    有形之類,大必起於小;行久之物,族必起於少。

    也就是說,一定要防微杜漸,切不可諱病忌醫呀。但凡大的變故,無不是從細小的苗頭髮起。如果,不從初期開始著手整治,到了末期,事態嚴重之後,就無法收拾了。所以,韓非子還說:

    天下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之大事必作於細。

    千里之堤,毀於蟻穴 。韓非子的同窗好友李斯,把韓非以及他的文章推薦給秦王嬴政。之後,韓非子的法家思想,得到了較好的貫徹。最終,秦勝六國,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的大一統的格局。

    我們必須認識到,韓非子的思想,也有其主張嚴刑峻法的一面。比如,他嘴裡所說的五種蛀蟲即五蠹,就值得商榷。所謂五蠹包括: 虛偽的儒者、狂妄的言談者、帶劍的遊俠、依附權貴的門客和巧取豪奪的奸商。

    總而言之,2000多年前的韓非子是睿智的。他講的《扁鵲見蔡桓公》的故事,對後世影響深遠。

  • 16 # 舊疾當愈長安常安

    不是 因為扁鵲他從不治這種傲慢不遜的人 古人都說要投靠一個明主 他就像公孫瓚一樣 趙雲這樣的千古名將離他而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與做全職媽媽的妻子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