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治大國如烹小鮮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咸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

    1852年入宮,賜號蘭貴人(清史稿記載懿貴人),次年晉封懿嬪;1856年生皇長子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帝),晉封懿妃,次年晉封懿貴妃;1861年咸豐帝駕崩後,與孝貞顯皇后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后,上徽號慈禧;後聯合慈安太后(即孝貞)、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誅顧命八大臣,奪取政權,形成“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格局。清政府暫時進入平靜時期,史稱同治中興。1873年兩宮太后捲簾歸政。

    1875年同治帝崩逝,擇其侄子愛新覺羅·載湉繼咸豐大統,年號光緒,兩宮再度垂簾聽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發動“甲申易樞”罷免恭親王,開始獨掌大權;1889年歸政於光緒,退隱頤和園;1898年,戊戌變法中帝黨密謀圍園殺後,慈禧發動戊戌政變,囚光緒帝,斬戊戌六君子,再度訓政;1900年庚子國變後,實行清末新政,對兵商學官法進行改革。

    1908年,光緒帝駕崩,慈禧選擇三歲的溥儀做為新帝,即日尊為太皇太后,十月二十二日(陽曆11月15日)未時(下午2時左右),在儀鸞殿去世,葬於菩陀峪定東陵

    在晚清的大變局中,沒能認清世界大勢,把握好轉型的大局,這也許是苛責慈禧了,在那個時候,也許換一個人也未必能做得更好。

    但是,在甲午之後,亡國危機迫在眉睫的情形下,居然為了個人的權勢,發動政變,廢掉變法。進而掉進光緒忘恩不孝的感情漩渦裡不能自拔,

    為了能順利廢掉光緒,不惜冒崩盤的危險,貿然支援義和團,跟西方決裂。渾到這個地步,幾乎喪失了滿清統治的最後的機會和合法性。

    後來即使傾全力投入改革,迴旋的餘地已經很小了。她死之後,選了一個少不經事的第二代醇親王載灃,清朝的辛亥年的脆敗,在很大程度上,是慈禧一手造成的。

    慈禧太后曾主導過由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人負責的洋務運動,這是一場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運動,為中國近代化開闢了道路,培養了一大批留學生,廢除了科舉制度,興辦新式學堂,明確禁止鴉片。雖然說洋務運動是由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人具體負責,但是還是由慈禧太后主導,她的功勞也是不可磨滅的。

    慈禧太后的一生一共經歷了五次西方列強入侵中國的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時候是1840年,當時慈禧太后還只是一個五歲的孩子。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時候,他已經是咸豐皇帝的嬪妃。再到後來的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她都是清政府的實際掌權者。因此,清政府與西方列強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都與她有很大關係,因此後人對她的印象不好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最後,總結一句,就慈禧太后一生的政治履歷來看,四十多年之中,她支撐江山社稷危急局面的功勞,也不會因為一兩件事情被全部遮掩住的。

  • 2 # 炫彩康哥

    據網路資料介紹: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咸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

    這個女人統治中國達半個世紀,從咸豐末年一直到宣統年,參與和掌握三朝皇帝的統治權;她的專權導致了“光宣哀世”。她既推行洋務運動,又支援頑固派對洋務派進行牽制;她害怕失去手中的權力,害怕列強動搖皇室。對外妥協退讓,對內進行殘酷的鎮壓。一生嗜權如命,由於她的專制,使光緒在壓抑中度過了一生,最終含恨而去。

  • 3 # 沉睡的天堂

    論晚清歷史,慈禧太后絕對是一個繞不過去的人物。從1861年辛酉政變到1908年駕鶴西去,慈禧太后透過垂簾聽政的方式,掌握朝政大權長達近半個世紀。她是那個時代最有權力的女人。

    頗有諷刺意味的是,慈禧太后掌權那些年,中國婦女在家庭和社會中的地位並沒有得到什麼改善。

    對於慈禧太后,華人已經很熟悉。不管是官修正史,還是野史雜聞,都記載甚詳,也給出了蓋棺論定的評價。

    亞瑟·史密斯:處理大事的時候總能鎮定自若

    1872年,一個叫亞瑟史密斯的美國傳教士來到中國天津,在中國生活、工作了54年之久。期間,他做過上海《字林西報》通訊員,組織過多次扶貧救災活動。在亞瑟史密斯等人的極力斡旋下,美國政府最終向中國退還了部分“庚子賠款”,計1160餘萬美元,建立了著名的清華大學,為中國培養了一大批的人才。

    亞瑟史密斯將他在中國的所見所聞,寫成括《中國文明》《華人的素質》《中國鄉村生活:社會學的研究》《王者基督:中國研究大綱》《中國的進步》《今日的中國與美國》等一系列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是《動盪中的中國》。

    在《動盪中的中國》中,亞瑟史密斯這樣評價慈禧太后:“身為一個滿族女人,想要掌握那些軍國大事的知識,本來就機會渺茫,但是她卻與只瞭解女紅的東太后完全不同,處理大事的時候總能鎮定自若,中國的門戶面對敵對勢力從來未被開啟,這在中國半獨裁統治的歷史上可謂絕無僅有,要找一個原因,我想只能說是這位統治者本人擁有一種獨特的品質和才能。”

    這樣的評價,或有過譽的嫌疑。畢竟。慈禧太后掌權半個世紀內,中國屢次被西方列強洞開國門,簽訂了大量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中國的門戶面對敵對勢力從來未被開啟”之說純屬虛構。

    馬丁:她遠遠勝過她的外甥光緒皇帝

    亞瑟史密斯在中國呆了54年,另一位美國傳教士馬丁可是在中國呆了足足62年。期間,他歷經了太平天國、第二次鴉片戰爭、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辛亥革命、民國建政等重大歷史變遷。

    如此漫長的經歷,讓馬丁成了一名“中國通”。他說得一口流利的官話,能熟練地用中文撰寫文章,還從清廷得到了二品官銜。他甚至還有一箇中文名稱:“丁韙良。”不知道的人,一定以為這是一個土生土長的華人。

    馬丁為中國做出了很多貢獻,他創立了北京崇實中學(今北京市第二十一中學),錢三強、於是之、吳祖光、吳祖強等名人都是從這所學校畢業的。他還第一次正式地、全面地將國際法著作介紹到中國。不過,他參與簽訂了臭名昭著的《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兩份不平等條約,還提出“以華制華”的策略,引起了華人的憤慨。

    對於慈禧太后,馬丁是這樣看的。他在《中國覺醒》一書中說:在戊戌變法中,慈禧太后幾乎斷送了性命和權力,但是她也從戊戌變法中收穫良多,她開始變成一個支援革新政策的人。事實上,她遠遠勝過她的外甥光緒皇帝。“太后萬歲!”“太后將來會登上大位!”在她的一生中,人們全部指望她來不斷地推進她非常熱心支援的目標。她牢牢地掌握著權力,敢於引導國家的戰車駛上一條從來都沒有走過的新路。她知道,她可以依靠那些總督和巡撫的支援,這些人都是她親自任命的。她也知道,改革的精神已經傳遍了這片大地,百姓都會從心底支援她。

    康格夫人:她對每一個客人都能關照到

    1898年——1905年,美華人愛德溫·赫德·康格擔任美國駐華公使。期間,康格夫人(薩拉·康格女士)也來到中國,在中國居住了7年。

    我們知道,慈禧太后在1900年之前,是從來不與外華人直接打交道的,也從未見過外國女人。1898年,在慈禧太后64歲生日到來之際,康格夫人策劃外交使團的夫人們去覲見慈禧太后,向她表示祝賀。最終,當年12月13日,美國、德國、荷蘭、英國、日本、法國、俄國等七國的駐華公使夫人,獲准進入戒備森嚴的皇宮,覲見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

    康格夫人在《北京信札》中記錄了這次覲見的情況,她以女性特意的敏銳觀察力,描寫了慈禧太后的形象:“此刻,她很愉快,臉上容光煥發,充滿善意,看不出一絲殘忍的痕跡。太后用簡單的語彙表示了對我們的歡迎,她行動自如,熱情洋溢。接著,她站起來向我們大家問好,向每位夫人伸出雙手,然後又指了指自己,熱情而又嚴肅地說道:‘一家人,我們都是一家人。’”

    當然,這次愉快地會見,雖然拉近了慈禧太后和公使夫人們的距離,卻並沒有阻止戰爭的到來。1900年夏季,戰爭終於爆發,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倉皇西逃到西安。直到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後,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才從西安回到北京。回來就,慈禧太后又多次召見公使夫人們。

    與第一次會見不同,慈禧太后的態度已經有了微妙的變化,康格夫人在《北京信札》中這樣寫道:“1900年的動亂結束之後,宮廷回到北京,太后的態度發生了很大轉變,她主動發起了很多次會見的邀請,大家自然都接受共進午餐。在私人會見時,這位偉大的女性才會表現出她的機智和女性魅力,以身為女主人的光彩和吸引力。她會拉著客人的手,以最關切的語氣詢問我們進宮的旅途是否疲倦;她會在夏天抱怨天氣的寒冷;只要食物不合我們的口味,她就很著急;她會以最親切的口氣告訴我們能夠見到我們是她的福氣。她能夠讓所有客人著迷,即便之前她們存在偏見,她對每一個客人都能關照到,這也展現出了她身為女主人老練的能力。

  • 4 # 利婉秋

    大清晚期的實際掌權者。她從“辛酉政變”到逝世,總攬同治、光緒兩朝軍政大權長達47年,是中國歷史上實際掌權時間最長的女人。終其一生,慈禧太后為權而生,為權而死。那麼慈禧太后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如果簡單地說,她是一個嗜權如命的鐵腕女人;一個不是皇帝、權賽皇帝的女主;一個善於搞宮廷政變的權謀大師。

      

    詳細的說:

    一、從中國重農抑商政策的改變,看慈禧太后的偉大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民以食為天",這主要是由當時的經濟發展狀況決定的 。 首先,重農抑商起自先秦,也就是春秋戰國時期。在漢朝得到強化。

    表現在下列幾個方面:第一,不許商人穿絲綢衣服,不許乘車或騎馬;第二,不許商人 “ 名田 ” ,即購買土地, “ 犯者以律論 ” ,凡土地和奴婢超過法定數額則沒入官府;第三,不許 “ 推擇為吏 ” ,即不許商人及其子孫到官府去做官, “ 犯者以律論 ” ;第四, “ 重租稅以困辱之 ” ,法律規定, “ 賈人與奴婢倍算 ” ,商人所納算賦比一般老百姓要增加一倍;第五,謫發,也叫謫戍,遷徙商人到邊遠地區戍守。

       重農抑商的根源:

    1、時代的需要:封建社會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農業是最具決定性的生產部門,農業生產的狀況直接關係到國家興衰和人民生計, 所謂一飽忘了千年飢,古代常常 是糧食不足。因此,以農立國成為歷代統治者的治國綱領。

    2、儒家思想:孔孟都是尊農的。

    3、統治階層的需要:封建社會的統治集團是地主階級。

    4、穩定的統治:農業是一種自給自足的產業,百性固定在一處,而商業使百姓流動,不方便統治。 商人有可能把本該由國家賺的錢中飽私囊,如果是奸商,還會造成社會不穩定。從統治者的角度出發,農民比商人要好統治何止千萬倍。

    以上三個因素的結合,就是中國古代重農抑商的根源與傳統。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當控制一個社會的經濟命脈逐漸轉為資產階級的時候,封建社會也就開始滅亡了。 慈禧的洋物運動,是自上而下的打破中國上千年的封建體制。儘管宋朝和明朝也有資本主義的萌芽,但那都是私人行為,比如朱元章是最很商人的。

    清朝晚期的商品經濟開始發達,資產階級成長壯大,於是,慈禧採用了適合生產力的君主立憲制。因此,封建社會在慈禧新政的8年中逐漸消滅了,也就是說,清朝的 晚期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封建社會了。 通常說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是錯誤的,因為,清朝末期在經濟和政治上都不再符合封建社會的定義。慈禧為中國從封建社會走向資本主義社會,從古代走向現代,在經濟和政治上都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興辦洋務,開創了改革開放的新局面,奠定了中國現代化的基礎 ,這個重大意義怎麼評價都不過分。 還有,派人留學,廢除科舉而興辦學堂,辦報。辛亥革命後的各種新氣象, 不過是慈禧新政的延續。

    這裡,再說一件事,看看慈禧的手腕。清王朝的一部分中央和地方官員主張學習西方近代的科學技術,訓練新軍,購買槍炮、軍艦,發展中國的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以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他們的代表人物,在中央有奕欣、文祥,在地方有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儘管他們的改革沒有觸及封建專制的政治制度和社會制度,但是,在頑固派看來,卻是“用夷變夏”,違背了祖宗成法和聖賢古訓。所以,洋務運動一開始,就遭到頑固派的堅決反對。1866年12月,奕欣奏請在同文館內添設分館,招收科舉出身的人員學習天文、數學。大學士倭仁親自出馬,上書慈禧,堅決反對。他認為,讓科舉出身的人員向外華人學習天文、數學是斯文掃地。他聲稱,中國之大,不愁沒有人才,只要多方訪求,一定可以找到精通天文、數學的人,為什麼一定向外華人學習呢!慈禧讓他保舉幾名精通天文、數學的人才,並由他負責選定地方辦一個天文數學館與同文館分館互相砥礪。他只好承認實無可保之人。慈禧又讓他到主持洋務的總理事務衙門行走。倭仁一向痛恨洋務,現在要他去辦洋務,感到是對自己侮辱,再三推辭,慈禧卻不肯收回成命,弄得這位頑固派的代表人物十分難堪。他到上書房給同治帝講課,有所感觸,不禁流下了眼淚。倭仁最後以養病為理由,奏請開缺。

      經慈禧批准,免去他的一切職務。由於慈禧的支援,洋務運動才得以衝破重重阻力向前發展,成為中國近代化的開端。

    二、統一戰線與慈禧中興:慈禧知人善用,重用漢人,手下能人太多了,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鴻章,駱秉章都是當時的大 英雄,拿到歷史上任何時代也是響噹噹的。

      她手下的袁大頭的本事也堪比曹操。讓 這樣一大批能人甘心受她的指揮,足見她的用人能力。 早年協助咸豐皇帝處理國是,確立了正確的政治路線和思想路線 ,是咸豐年間政策方針的實際制定者。開創了同光中興的基礎。同光中興 實際上就是就是慈禧中興,以當時內憂外患情形之下,實為中國數千年來之異彩。

    三、在中國歷史上首次推出君主立憲制,如果不是她改革步子太大,如果不是內外勢 利的逼迫,如果不是她早早告別人世,中國的今天很有可能是日本或者英國的政治體

  • 5 # 筆落墨卿訮

    負面評價: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時,她依然大興土木,花巨資興建頤和園以慶祝自己的60大壽,並留有名言“誰讓我不高興一陣子,我就讓他不高興一輩子”(有多種版本)。1895年,下令重新修建自己的陵墓,整個工程長達13年之久, 直到她死前才完工,耗資巨大。使重修的慈禧陵成為清代最豪華獨特的一座皇家陵寢。1898年,她徹底扼殺了戊戌變法,囚禁光緒,使中國依舊沉淪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中。她的殘忍是出名的。她起用湘軍、淮軍人物,也是為了鎮壓太平天國,維護其統治目的,並非自願破除滿漢界限。在她執政的40多年中,以她為首的清政府簽訂了眾多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如《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1861年發動政變奪取政權,處死原來控制政權的八位大臣中的三位。相比以前類似的處理,並不殘忍。1881年,毒死同有訓政權的太后慈安。(慈安的死是否是慈禧造成的歷史上仍有爭論) 1885年,在鎮南關大捷後,她竟讓清政府仍向法國求和,讓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

    正面評價:她破除滿漢界限,大力起用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等名臣,開辦洋務運動,造成所謂“同治中興”氣象;執政後期,釋出新政詔書,廢除科舉,興辦新式學堂,大量選派留學生,開始憲政改革等舉措,是為人才方面的重要改革。

  • 6 # 豫億探索發現

    如何評價慈禧太后,那我們先從兩個方面說。第一,他帶來的正面評價和他帶來的負面評價。

    正面評價

    慈禧皇太后是帝制時代中國少數長期當政的女性,政治手腕堪稱聰明幹練,尤其擅長操弄親貴朝臣之間的權力平衡,以維繫清廷的絕對權威。

    慈禧皇太后當權時期,清廷的中央集權以及中國主權面臨來自內部及外國的種種威脅,她從捍衛清帝國權威及其本身權力的立場出發,所作之舉措收效雖不盡成功,但放在歷史脈絡下做持平之論,多數允稱合理。

    為因應自鴉片戰爭以來,來自歐美列強的挑戰,以及鎮壓太平天國等民間反抗勢力,慈禧皇太后重用李鴻章、張之洞等能臣,在地方上開辦洋務運動,是中國發展近代化工業的開始。

    在洋務自強運動成果的支援下,清廷得以弭平內部反抗勢力,在帝國體制下維繫中國相對穩定的局面,並且建設近代化陸海軍軍備,造就“同治中興”的氣象。

    、負面評價

    個人人格方面,從宮廷鬥爭中奪得政權,慈禧太后素有殘忍和狡詐之名。1861年咸豐皇帝駕崩於熱河避暑山莊後,甫成為皇太后的葉赫納拉氏,聯合恭親王奕訢等皇室近支,發動政變從以皇室遠支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為首,實際以能臣肅順為核心的顧命八大臣集團手中奪得政權。

    並將其中三位(載垣、端華、肅順)處死。後為建立及維繫其獨裁權力,慈禧皇太后對於政敵之整肅絕少留情,即使對親生兒子同治皇帝,以及繼位皇帝光緒皇帝的操控及管制,亦極為高壓嚴峻。

    從中國國家主權的角度出發,許多人對慈禧皇太后當政的結果做出負面評價。包括1885年在對法戰爭中贏得鎮南關大捷,併成功阻止法軍登陸臺灣的優勢局面下,卻以主動求和、簽訂令清帝國喪失安南宗主權的中法天津條約來結束戰爭。

    此外,令中國喪失重大利權的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1901年辛丑和約等之締結,肇因於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戰敗,以及1900年庚子拳亂之大禍。慈禧皇太后的執政及決策,於此二事件之發生,均有不可推卸之責任。

    看完這兩個評價,所以說我感覺還是他的功並不大於過。

    所以長期以來,有關慈禧的史學論著和文藝作品,大都只講慈禧禍國殃民的一面,甚至把一些與慈禧毫不相干的惡行也加在慈禧的身上。在人們的心目中,慈禧已成為一個昏庸、腐朽、專橫、殘暴的妖后。

  • 7 # 非正常歷史研究室

    作為歷史上的赫赫有名的慈禧太后,很多人的第一眼就是禍國殃民,彷彿所有的問題都是慈禧一人所造成的,不過看歷史,需要辯證的去看待,而不能直接片面的認定好或者壞。

    晚清的局勢從1840年開始,江河日下,先是1840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而此時的慈禧在幹什麼呢?此時的清朝最後一位實權皇帝咸豐還在位,那時候的她還是懿貴妃,不過令人大跌眼鏡的是,此時的咸豐一昧的逃跑,作為貴妃的慈禧居然堅持讓咸豐和英法聯軍對幹,差點被咸豐給砍了,甚至在簽訂條約後,讓咸豐撕毀條約再戰,可見當時的慈禧並不是一個軟骨頭!

    1861年,發動辛酉政變的慈禧開始上位,開始了長達四十多年的政治生涯,和小叔子鬼子六一起,開始了洋務運動,雖然“同治中興”這個中興在歷史上有點水,不過相對於1840年後遇誰跪誰的道路,已經相對來說不錯了,1875年應對沙俄的入侵收復伊犁,並且簽訂條約,隨後與法國爆發戰爭,互有來往,不過在優勢的情況下,求和也是一個汙點,但也是從她開始中國軍隊的近代化和生活的近代化!雖然垂簾聽政,但相對於歷史幾個把握大權不放,甚至直接稱帝的太后來說,慈禧在同治和光緒成人後捲簾歸政了,當然由於光緒的“圍園殺後”,又開始了訓政,直到死亡!

    不過從1894年中日戰爭開始,慈禧才開始我們所謂的“禍國殃民”時代,先是辦60大壽,在戰爭失敗的情況下,依舊不肯削減過壽的用度,甚至挪用軍費過生日,隨後就是“百日維新”殺“戊戌六君子”,更是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帶著光緒帝“西狩”,簽訂《辛丑條約》讓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一點,慈禧的責任逃不了。

    客觀來說,在滿清所處於的“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中,任何人都無法徹底扭轉局面,甚至後面的孫先生,袁先生,蔣先生都不得不依附列強的勢力來完成統治,在這份答卷中,慈禧勉強達到了及格分。

  • 8 # Zl扯淡的人生

    感謝網友提問,慈禧作為中國近現代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曾經三次垂簾聽政,操控清末政權,直接影響了中國近代歷史走向,作為一個女人,在勾心鬥角,殺機四伏的皇宮,她憑藉著自己的聰明機巧,終發到權利巔峰,作為人妻,人母,她權傾一時卻青年喪夫,中年喪子,令人嘆息,作為皇太后,她心思縝密,工於心計,在男人的權力世界縱橫,操權柄於股掌之中,作為晚清最高的統治者,她不僅要面對世界列強的欺凌,更要應付國內日薄西山,搖搖欲墜的局面,她百般掙扎,卻難挽狂瀾,慈禧經歷不尋常的一生。

    在人們的心目中,慈禧已經成為一個,昏庸、腐朽、專橫、殘暴的代名詞,這樣評價是片面的,是不夠客觀的看待歷史的,清朝末年面對列強的侵略,中國沒有完全淪為殖民地慈禧還是起到一定的作用的,清王朝的滅亡是歷史發展的規矩的必然,慈禧沒有起到關鍵作用,到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助推的作用。

    正面評價,慈禧當權的48年間,清朝的中央集權以及中國主權面臨來自內部和外國的各種威脅,她從捍衛清帝國權威和本身權力的立場出發,所做之舉措雖不盡成功,但放在歷史脈絡下評論,多數勻稱合理。慈禧重用李鴻章、張之洞等重臣,開展洋務運動,雖說是為鞏固自己的政權,但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發展近代工業化的開始,廢除科舉,禁止婦女纏足,興辦新式學堂,新式教育等,推動了中國的發展。

    負面評價,咸豐皇帝死後,聯合恭親王奕忻等皇室近支,發動政變,從顧命八大臣手中奪得政權,並且殘忍的殺害其中三位,為鞏固政權,對政治敵人絕少留情,包括自己的兒子也去操控加管制,雖然政權上非常幹練,其實目的就還是維護滿清對中國的統治,但是對外態度不行,1885年對法國戰爭中贏得鎮南關大捷,成功阻止法國軍隊登入臺灣的優勢局面下,卻主動求和,簽訂喪失主權的中法天津條約,還有令中國喪失重大權利的中日馬關條約等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作為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最有權力的人物之一,她統治中國長髮半個世紀,客觀的講,她的過要遠遠的大於功,她所做的一切都抵不過對華人民造成的莫大災難和悲劇,她的所做所為,影響之深遠,後人對她的評價,自然也是極具爭議,譭譽參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都是怎麼教育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