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8
回覆列表
  • 1 # 硬核說科技

    和沒癱瘓一樣。核彈發射本來就不需要衛星和網路。

    核基地、戰略轟炸機和戰略核潛艇的關鍵系統並不連線網路。

    對陸基核力量來說,即使軍用通訊、有線通訊和無線電臺網都被破壞,“來自統帥的指揮完全中斷”本身就是一種高優先順序的命令。而且蘇聯和美國都有備份指揮火箭系統,在通訊受損時,其可被髮射升空、對所有基地發射訊號,指示導彈儘可能發射。區別在於美國的指揮火箭是手動發射的,蘇聯的指揮火箭是可以在一定條件下自動觸發的。俄羅斯可能繼承了該系統。

    現實而言,敵人如果有能力攻擊你的全部通訊系統,他們會直接攻擊你的核基地,將導彈摧毀在發射井與發射車上。

    在核危機年代,陸基核武器經常採取導彈以外的形式:核炮彈、核地雷、核迫擊炮彈、少量步兵就能搬運的戰術核彈[1]。火炮和無座力炮可以像發射常規彈藥一樣發射核炮彈,在當年這些炮彈都沒有制導。適當口徑的迫擊炮可以發射相應的核迫擊炮彈,這和“二踢腳”有相當的相似性,但迫擊炮是有自己的彈道效能與瞄準方式的,況且核武器對精度的要求並不高。核地雷可以被線控引爆或使用普通地雷的引爆器。

    美國280mm原子炮,1953年

    H-912核彈搬運包。你力氣大的話,一個人就可以用這個帶著40斤左右的W54核彈去作戰了

    W54的爆炸效果

    冷戰時期,美蘇都配備過地對太空核彈頭導彈,中國試製過地對太空核高射炮,它們都是在到達一定高度後起爆來摧毀周圍一定範圍內所有敵方目標,無需特別的制導手段。這些裝備都早已退役。

    美國M388戴維核無座力炮被一些媒體描述為射程小於爆炸半徑的核火箭筒,其實那裡所說的殺傷半徑是對無防護人群的輻射殺傷半徑。它使用的核炮彈也是上面展示過的W54,算上彈翼重約23千克,爆炸威力為10~20噸TNT當量,爆炸半徑很小,在正常射程下對穿戴防護的發射者無害。

    美國陸軍曾有口徑155毫米的核炮彈,可用榴彈炮與自行火炮發射。蘇聯解體後,這些核炮彈已經退役。

    例如美國W48核炮彈,長85釐米、直徑15.5釐米、重54~58千克,爆炸威力為72噸TNT當量。

    對戰略核潛艇來說,來自基地的定期長波訊號消失就意味著基地可能已經被消滅,潛艇可自行判斷要不要對假想敵發動反擊。美國新設計的哥倫比亞級潛艇可裝載16枚三叉戟ⅡD5導彈,服役期達42年。美國海軍認為,該型潛艇可在美國本土遭到災難性核打擊的情況下保有從全世界海洋裡發動核反擊的能力。

    海基核力量也曾配備核魚雷、核深水炸彈、核反艦導彈等品種,不過大多已經隨著冷戰遠去而退役。它們有的是非制導的,有的靠彈上攜帶的導引頭來制導,不需要網路訊號和衛星。

    至於“導彈位置”,這是個什麼玩意呢,你以為彈道導彈是需要人在後面遙控的麼?

    洲際彈道導彈的飛行過程不需要任何網路訊號。彈道導彈的彈道是根據物理、數學、對地球形態的知識等預先計算並反覆驗算、證實過的,它的使用不需要現場的操作員去做多少事情。絕大部分導彈的彈道引數早已設定好了,導彈執行資料會按照發射前預設的時間表進行讀取,並在發射後由導彈自行修正。

    最常用的制導方式是慣性制導:利用陀螺儀和加速度表組成的慣性測量裝置去測量導彈的運動引數,控制其按預定路線飛行。彈載計算機將測出的值與制導程式要求的預定值進行比較,如果有誤差,就發出指令修正導彈的彈道。

    法國的IRBM S3上的慣性制導系統

    有核國家支援的定位、導航、測繪系統,如GPS、海洋觀測衛星等,在過去幾十年間已經向洲際彈道導彈計劃提供了世界各地的重力異常等資訊,以提高它們的打擊精度。現代戰略導彈的裝備早已不限於陀螺儀這一套,往往配有高速積體電路,綜合導航系統的資訊和裝在導彈上的各種感測器取得的周邊資料,以每秒數千到數百萬次的速度實時求解運動微分方程,指揮助推器修正軌道偏差。

    對空基核力量來說,飛機有發動一次打擊的能力但沒有承受一次打擊的能力,因為飛機需要依賴機場來運作,被一次打擊時戰略轟炸機的機場幾乎必定是核攻擊的目標。就算有零星飛機隱藏在深山的簡易跑道與洞庫裡躲過攻擊,戰略轟炸機的航程與來襲航向都很容易被推測和探知,發動報復時容易被敵空軍與地對空導彈攔截,不能視為完整的二次打擊力量[3]。因此,冷戰時期美蘇的戰略轟炸機群都是“預警即發射”的,轟炸機有些在機場裡掛彈待機,有些盤旋在空中等待開戰。一旦出現核打擊預警或指揮全面中斷,這些飛機可以立即前往敵國。

    空基核武器裡的自由落體炸彈和空射彈道導彈不需要網路與衛星,巡航導彈有一部分使用衛星制導但也配備了地形-慣性制導、景象匹配製導等,可以脫離衛星輔助。冷戰時期,美國還配備過空對空核火箭彈,它基本上是飛行員用目力和機載火控系統去大致瞄準,飛到預定射程後起爆,可以摧毀任何敵大型轟炸機或成群敵機。

    讓所有軍用飛機都去帶核彈的想法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美國曾經充分開發作戰飛機的核攻擊能力,連高空光學攝影偵察機都進行了投擲核彈的訓練。義大利、希臘等國的F-104,美國海軍的A-4、A-6、A-7乃至S-3反潛機都曾配備B61核炸彈。後來隨著彈道導彈的發展,用遠比大群飛機便宜的導彈就可以將核彈頭高效地射入敵國腹地,就沒必要讓空軍的大部分飛機常備核彈了。

    現在,北約所有的多用途戰機都可以攜帶B61核炸彈,例如F-22、F-35、F-15E、F-16、F/A-18、AV-8、狂風IDS。

    B61為TU構型熱核武器,全長359.4釐米,彈體長332.1釐米,彈體直徑34.04釐米,尾翼最寬處57.15釐米,各型號重約315~325千克,爆炸威力300噸~40萬噸TNT當量,可作為戰術核武器或戰略核武器。

    美國透過共有核武器計劃為北約盟友提供150~190枚B61[4],必要時儲存核彈的美國基地會提供啟動程式碼,由盟友的F-16或狂風IDS裝載並投擲,這是當面進行的,無需網路通訊。在美國幫助下,荷蘭、義大利、比利時已經準備用F-35A代替F-16執行此任務,德國則計劃用F/A-18E/F或颱風戰鬥機來執行。

  • 2 # 繁星落石

    發射可以直接在發射井或者同等級發射裝置的控制檯上手動操作,但是失去衛星網路意味著會失去導航和定位,這個的影響會更大一些。

  • 3 # 喙輪生態綠色創新

    盲發,打哪兒指哪兒!可能造成如下幾種非預期後果:

    1.把自己的盟友或其他非戰爭物件給打了。

    2.核彈掉到無人區或公海里了。

    3.核彈一直飛啊飛,在空中爆炸了。

    4.核彈飛一會兒回來了,把自己給打了。

    5.核彈發射不出去,在發射架爆炸了。

    在上述五種可能性中:

    其中第2、3的可能性最大,至少60%以上;

    第1種次之,約佔35%以上;

    第5種再次之,約佔5%左右;

    第4種的可能性最小,只是理論上有這種可能性,實際中幾乎為零。

    當然,也會瞎貓碰到死耗子,打中了自己想打的目標,但是,一是機率很低,比第一種還低;二是這樣低的命中率,對方也會基本都給攔截了。

    所以,現代戰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摧毀對方的衛星系統和雷達系統。

  • 4 # jizhx

    這個問題屬於導彈制導領域問題。

    簡單描述一下國外一種雷達制導導彈的制導過程,導彈發射後,初始和中段飛行是由發射端的雷達提供基準目標資訊.,透過彈載資料鏈接收發射端雷達資料,利用自身慣性導航裝置進行飛行校正;末段飛行時,已經接收不到發射端訊號,此時彈載雷達發揮作用,探測目標資訊,進行跟蹤制導,直至命中目標。(末段制導還有紅外跟蹤制導,影象匹配等技術,不止雷達這一種)

    整個導彈攻擊過程是沒有用到衛星和地面網路的,同樣可以進行目標跟蹤打擊。導彈都是自主導航跟蹤的,GPS和網路資訊可以增加命中精度,並不會缺失它們就不能發射導彈了。

  • 5 # 提壺姐shuo

    中國也用俄羅斯的衛星定位系統,同時我們已經有了隨時補星的能力,甚至可以在海上發射火箭補星,這是最新的技術。美國暫時沒有能力做到,所以我們定會回擊打下它的GPS,並予以報復。

  • 6 # 文明剛剛崛起

    沒有了不得和網路之扣,那怎麼發射核彈?

    這個問題是不是得分成三部來看?1、負責發射的部隊如何得到發射的指令?2、發射任務怎麼執行?3、發射後的核彈如何準確完成對目標區域的轟炸?

    那下面分步來說。

    1、衛星和肉絡都癱瘓了,發射的命令如何傳達給部隊?

    部隊的通訊除了依靠衛星通訊,還有一些其他的手段。像網路,除了我們理解的資訊網路,就是上網用的這個網路,還有軍用專用通訊網路,像們經常會見到一些軍用光纜就是這具網路的一部分。還有傳統的電話線的電話網路。甚至像潛艇還需要一些長波電臺。當然要是摳字眼,分別說成網路、軍用網路、電話網路、無線電網路等網路全部癱瘓,那剩下的只能是靠人工傳遞資訊了,像人工架設電話線之類,手寫命令之類,電臺等。只要想傳達,總能把命令傳遞出去的。我相信在設計命令體系的時候,總會保留了一些傳統的密碼、口令之類的人工複核命令 手段的。

    2、發射資訊怎麼執行。

    命令是收到了,如果沒有衛星的網路的導航,這些作戰單元如何作戰。除去公開聯網的一些作戰和導航的方式,應該 保護著一些人工輸入的方式 。像導彈的命令引數,應該可以直接人工寫入到導彈電腦裡去的。戰略轟炸機也有目視導航轟炸的可能,反正核彈對區域的精確性要求不高,偏幾公里問題也不是很大。

    3、發射後的導彈如何導航?

    如果是巡航導彈,確實會有一些問題,但是大部分導彈應該還是彈道式導彈,只要起點的角度選的對,就像炮彈一樣,沒有任何的網路和衛星導航的支援,就領先最基礎的物理原理,也能落到他應該去的地方,只是沒有變軌之後被攔截的機率會比較大。

    總之,核武器對精確要求不大,只要下定決心,總是能投放出去的。

  • 7 # 劉濤305

    有很多種方法的。就像以前第一枚核彈是怎麼發射的,是用飛機帶過去發射的,那個時候根本就沒有衛星和網路。

    當然,現在科技發展了,肯定不會用這麼落後的發射方式。

    而且現在所有國家肯定都會注意到,會建立自己的衛星和網路系統,而且現在的引導、定位、導航手段很多,我舉幾個例子吧:

    1、慣性制導;

    2、無人機制導;

    3、臨時組建網路制導;

    4、人工定位制導;

    很多很多,只能說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實現不了的。

  • 8 # 她暖了冬季

    關於指令釋出,除了軍用通訊線路外,最極端的情況是發射通訊導彈。蘇聯的系統在啟動後,會發射一些通訊導彈進入太空釋出廣播,整個國土的導彈基地都會被訊號喚醒開始反擊。

    制導不需要GPS,70年代洲際導彈的精度就已經到百米級了。

    除了慣性制導外還會用到星光制導。導彈離開大氣層後會根據恆星的位置修正軌跡,絕對的萬無一失,你就算能把地球炸了,總不可能把銀河系炸了吧。

  • 9 #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假如衛星和網路都癱瘓了怎麼發射核彈?

    湯姆克魯斯每次拯救世界,都是在最關鍵的那一刻,不是切斷了衛星網路,就是發出了自毀指令,甚至可以將重返大氣層的核彈終止起爆程式變成一坨廢鐵,真是太令人驚喜了!我們只有一個問題,假如哪天爆發了世界大戰,衛星和網路都癱瘓了,還能發射核彈嗎?

    導彈是如何抵達目的地的?

    導彈其實有很多種,比如地對空,或者空對空,或者空對地,制導方式也五花八門,比如半指令制導,指令制導,或者主動雷達制導,或者紅外製導,甚至鐳射制導與GPS定位制導等等,而在反坦克導彈中,光纖制導也是經常採用的!

    複合制導

    一枚能抵達地球另一端的洲際導彈是用什麼制導的呢?

    顯然上述的幾種制導方式中,除了指令制導和鐳射制導外,統統都不能用了!但很可惜在洲際導彈中並不會選用這種方式,因為前者是需要人或者雷達在迴路中控制,後者則需要附近有人工鐳射指示目標,這在世界大戰發生時都是不可能的。而GPS則是因為導彈有部分飛行是在大氣層外的高層飛行的,這個定位沒法使用,而且戰時很可能衛星都已經被摧毀。

    所以必須要有一種在任何情況下,比如導彈自主就能找到目標的制導系統,不需要任何外界的支援,因為戰時什麼情況都可能發生,導彈發射後就不用管最好!其實科學家也是這麼想的,所以他們發明了幾種不需要外界干預的制導方式:

    星光制導慣性制導

    星光制導很簡單,導彈飛到太空後用望遠鏡對一下當前的恆星位置,結合時間就可以推測出當前的座標,缺點則是在強光下似乎不太好用,並且受到諸多因素影響。

    星光制導

    另一種則是慣性制導,簡單的說就是導彈上裝一個高精度陀螺儀,從導彈出發那一刻就準確記錄導彈每一個時刻的姿態與位置變化,因為導彈發射前的準確位置已經測量得非常準確了,所以從理論上來看,只要陀螺儀精度足夠高,那麼它就能在沒有任何干預的情況下直達目標。

    但陀螺儀也有個缺點,就是累計誤差會增加,如果不校準,它的誤差會越來越大,因此洲際導彈會採用多種制導方式結合,早期都是十千米左右誤差,而隨著技術的提升,洲際導彈的命中精度也越來越高,20世紀60年代初服役的“宇宙神”洲際彈道導彈, 射程10000公里,命中精度(圓公算偏差)2.77公里,70年代末期服役的“民兵”Ⅲ洲際彈道導彈,射程13000公里,命中精度已提高到0.185公里。

    “和平衛士”洲際導彈的發射瞬間。

    這個精度對於百萬噸當量的氫彈來說,已經可以忽略不計了!

    如果衛星和網路全部中斷,還能發射導彈嗎?

    我們已經確認了導彈發射出去是可以命中的,那麼能將導彈發射出去嗎?答案明顯是肯定的,但有一個前提,導彈發射已經得到了某種授權,如果網路包括地下光纜徹底被毀的話(再加全頻道阻塞干擾),從核彈密碼箱輸出的訊號是無法順利傳達的!比如某個約定的狀態下,比如失聯72小時後即向預定目標發射導彈等。

    那麼當失聯超過72小時後,所有導彈都會向預定目標發射,這其實就是一種叫做核捆綁的手段,準確的叫法是“死亡之手系統”,也被稱為“邊緣系統”,其正式名字叫Perimeter,最早是冷戰時期的蘇聯建立的。

    它的目的是國家首腦與指揮機關以及直接執行核反擊的基層操作人員均被消滅或失聯的情況下,自動攻擊預置目標,而打擊目標與是否是攻擊方無關,對全球所有擁核國甚至是常規工業國發動飽和核打擊,確保核大戰中沒有任何第三方撈到好處。

    嚇人不?如果將一個有核國家的所有網路與衛星等通訊手段摧毀,那將是一個可怕的結果,在通訊暢通的情況下可能並不會發生打擊事件,但一旦所有通訊手段失聯,那麼核彈就自動發射了,而且在高精度慣性制導下,它迅速爬到拋物線頂端,拋掉整流罩,分離多個打擊核彈頭,然後逐個攻擊目標,繼而毀滅全世界。

    這是來自天頂的攻擊,不要認為TMD和NMD能防住,全球沒有任何一家能防得住飽和核打擊,這是全人類頭頂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這個噩夢將伴隨人類直至走向星辰大海。

  • 10 # 我把你灌醉li

    除了指令制導和鐳射制導外,統統都不能用了!但很可惜在洲際導彈中並不會選用這種方式,因為前者是需要人或者雷達在迴路中控制,後者則需要附近有人工鐳射指示目標,這在世界大戰發生時都是不可能的。而GPS則是因為導彈有部分飛行是在大氣層外的高層飛行的,這個定位沒法使用,而且戰時很可能衛星都已經被摧毀。

    所以必須要有一種在任何情況下,比如導彈自主就能找到目標的制導系統,不需要任何外界的支援,因為戰時什麼情況都可能發生,導彈發射後就不用管最好!其實科學家也是這麼想的,所以他們發明了幾種不需要外界干預的制導方式:

    星光制導

    慣性制導

  • 11 # 雛菊西瓜Peterpan

    發射核彈與有沒有衛星網路本身就沒有關係,如果要說有那麼只能說是“錦上添花”的作用。世界上第一枚原子彈和第一枚洲際彈道導彈誕生時,網路技術和衛星技術都沒有應用。這裡涉及到一個核武器投放方式和制導導航問題。

    核武器投送方式

    核武器本身只是一個小型化的核裝置,不管是氫彈還是原子彈本身就不具備獨立運動能力,所以我們必須理清楚核武器有什麼樣的投送方式才能進一步談制導問題。

    核武器的投送大致出現過以下這些形式:直接飛機空投(戰略和戰術轟炸機)、導彈運載(包括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火炮發射、魚雷運載,還以核深水炸彈和核地雷、核火箭筒等等方式出現過。總之,只要有運載能力的動力裝置都可以將戰鬥部由常規炸藥換位核戰鬥部。比如下圖為美國M65型280毫米榴彈炮,發射W9型280毫米核炮彈,當量1.5萬噸TNT,最大射程32.18公里。

    還有經常被大家吐槽的M388型核火箭筒,發射W54型核彈頭,當量10-250噸TNT,最大射程2公里,致死輻射範圍400米。

    MK-90型“貝蒂”核深水炸彈,使用W7型核彈頭作為戰鬥部,當量0.5-1萬噸,可以由反潛機或驅逐艦投擲

    但就目前來看,主流的戰略性核武器投送方式基本還是以導彈和飛機為主,巡航導彈、彈道導彈、戰略轟炸機和戰術轟炸機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核武器載具。我們還是以舉例子的形式,下圖為美國W80型熱核彈頭,由BGM-109“戰斧”巡航導彈攜帶。

    W87型熱核彈頭,由LGM-30G“民兵III”洲際彈道導彈運載

    B61型自由落體熱核彈,由B-1B、B-2A、B-52H戰略轟炸機直接空投,也可以由F-15等戰術飛機攜帶。

    制導和導航

    既然我麼明確了目前核武器的發射和投放方式,那麼這個問題就轉換成如果沒有衛星和網路那麼轟炸機和導彈是否能順利放飛並飛抵目標。答案是肯定的。

    彈道導彈制導

    先來說說導彈的制導方式,彈道導彈的制導方式是以慣性制導為基礎,以無線電指令、天文星光、衛星為輔助組成複合制導模式。我們要注意:衛星在這裡面只是輔助。

    慣性制導是人工建立一個相對慣性的參考座標系,在座標系內利用陀螺儀和加速度計等測算出導彈的旋轉運動引數和直線運動引數,透過計算機對導彈此時執行軌跡和自討進行分析後發出修正指令修正導彈執行軌跡的偏差。簡單來說,已知起點、速度和加速度這三個量就能透過積分的方式得出目標點,加速度積分後為速度、速度積分後為距離,這就是為什麼透過陀螺儀和加速度計就能推定導彈執行軌跡的原因。正常來說,一套慣性制導系統由3個加速度計和2個三自由度陀螺儀(或3個兩自由度陀螺儀)組成,其中三個加速度計的敏感軸相互成90度,組成一個三軸座標系,測量出加速度在各個方向的分量。而陀螺儀則是利用其軸向穩定性保持慣性平臺的執行的穩定性並提供導彈的俯仰、偏航和橫滾的資料。慣性制導是彈道導彈制導的基礎,而且是閉環制導,不受外界干擾,可以獨立執行。慣性制導除了用於彈道導彈之外,也是飛機導航系統的基礎。

    無線電指令制導,這是彈道導彈早期的制導模式,簡單來說就是地面雷達監測導彈執行軌跡,當發現導彈此時的姿態和位置與預定值存在一定的偏差,透過無線電將姿態修正訊號傳給導彈,導彈接收到訊號之後進行姿態修正。但無線電因為存在容易干擾的問題,所以很快就被淘汰。下圖是一個防空導彈無線電制導示意圖,洲際導彈是一個道理

    天文星光制導,比對飛行過程中所觀察到的天文影象與星敏感器的預設值,得出誤差後給導彈修正訊號進行姿態修正。簡單來說,導彈將儲存的天文影象和實際看到的天文影象進行對比。這種制導方式也是閉環制導,不受外界影響。由於天文星光制導存在極好的穩定性和獨立工作能力,所以慣性制導+天文星光制導已經成了目前洲際彈道導彈的主流制導模式。陀螺儀和星敏感器的精度越高圓機率偏差越低,打擊精度越好。

    GPS制導,也就是大家所謂的衛星制導,原理就是經緯度對比,實際經緯度和導彈飛行過程中理論經過的經緯度進行對比,然後進行修正。與天文星光制導一樣,GPS制導也只是輔助制導模式,導彈制導還是以慣性制導為基礎,沒有GPS一樣可以依靠慣性+天文星光制導飛抵目標。

    飛機導航

    飛機的導航也是以慣性制導為基礎,以無線電導航、衛星導航為輔助組成多種導航模式。這裡還是要注意,衛星導航還是隻是一個輔助導航模式。

    慣性制導上面介紹過了,就是透過陀螺儀和加速度計測算當前位置並與預定航線進行對比。在現代飛機中,不管是戰鬥機、轟炸機還是大型民用飛機,慣性制導依舊作為制導基礎。

    無線電導航,無線電具有一個特點:方向性。利用無線電波的這一特性性可測定飛行器的導航參量(方位、距離和速度),算出與規定航線的偏差,再進行航線修正。

    衛星導航,還是經緯度對比。但是沒有GPS不代表飛機找不到航線和方向

    世界上第一枚原子彈在1945年爆炸,而轟炸廣島的“小男孩”則是當年8月6日投放。世界上第一枚洲際彈道導彈R-7則試飛於1957年8月。這兩個時間並沒有衛星技術,也沒有網路技術,但絲毫不影響他們的投放。如果要說,那麼衛星制導對於現代核武器投放來說意義在於提高打擊精度,是錦上添花的作用而不是必須要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戰地1值不值得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