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中走來的一頭牛
-
2 # 周朝文DMU
血滴子,明末清初通俗小說中記載的暗器。傳為雍正皇帝的特務組織粘杆處所獨有的一種暗器,像鳥籠,專門遠距離取敵人首級。血滴子以革為囊,內藏快刀數把,控以機關,用時趁人不備,囊罩其頭,撥動機關,首級立取。也有傳說是雍正皇帝時的一種毒藥。
關於血滴子的說法:
血滴子兩個說法,一是雍正登上皇位的時候覺得粘杆處的人知道了太多可能威脅到他皇位的事,所以對粘杆處進行了一次清洗,並另行組建了血滴子,一是增加皇權的力量,二是為了對一切知道他醜事的人的監視。
清末民國初,中國民眾好談宮闈秘聞,即便識字不多的市民也能讀懂的通俗小說,自然成了“講新話”的最佳載體。在清代十三朝中,雍正是一位施行恐怖、苛嚴政治的強權統治者,關於他的流言蜚語在民間廣為流傳。
在世人眼裡,這位皇帝奪位前老謀深算,即位後冷酷無情。他屢行大獄文網森嚴,廣佈耳目,令人談虎色變……凡此種種都為他的統治蒙上了一層詭秘的色彩。“血滴子”最早究竟出自何處,不可確考。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類似的藝術構思起到了引導社會輿論,借古諷今的作用。然而,歷史總是有其客觀性的,雍正到底是一個好皇帝,抑或是一個壞皇帝;他的強權政治是有利於社會發展的,還是阻礙歷史前進的?必須從史實中去加以考察、認定。
“血滴子”的形象特徵是詭秘、殘暴、人治加鐵腕,藝術原形是雍正朝的特務組織和密摺制度。那麼,“血滴子”與特務政治的真相是什麼?筆者不揣簡陋擬加以正之: 據史書記載,公元一七三五年八月二十日,雍正還在處理政務,晚上得病,次日凌晨死亡。由於死亡非常突然,於是在官場,在民間,便產生了種種猜想和傳說。民間流傳最廣的就是呂四娘報仇削取了雍正首級。
雍正年間,湖南秀才曾靜因不滿清廷統治,上書陝西總督嶽鍾琪(岳飛的後裔)策動反清。事後,雍正就此事大做文章,對案犯嚴加審訊,廣肆株連,由此引出浙江文士呂留良文字獄案。曾靜等人鋃鐺入獄,後被滿門抄斬,呂留良一家也未能倖免。呂留良之孫女呂四娘因在安徽乳孃家中,倖免於難。年僅十三歲的呂四娘秉性剛強,得知其全家祖孫三代慘遭殺害,悲憤填膺,當即刺破手指,血書“不殺雍正,死不瞑目”八個大字。於是隻身北上京城,決心替全家報仇。途中巧逢高僧甘鳳池,四娘拜之為師。甘授呂四娘飛簷走壁及刀劍武藝。 之後,呂四娘輾轉進京,設計潛入乾清宮,刺殺雍正,削下頭顱,提首級而去。民間又盛傳雍正大葬時只得以金鑄頭代之,葬於河北省易州泰陵地宮。
血滴子是什麼東西?
暗器說:
相傳血滴子是雍正皇帝的特務系統所使用的一種武器,這種武器殺人的方式,是專門把人頭從脖子上取下來。血滴子不是尋常的武器,從記載中得知,使用的時候是“放出去”的,又不像是可以“取人首級於千里之外”的飛劍,使用的時候距離目標物不會太遠,把血滴子放出去(或者說丟擲去),將目標物的頭整個罩住,然後割下目標物的頭收回來,割下來的頭就被血滴子帶回來,屍體成了無頭屍十分恐怖。
雖然使用過程記載得比較詳細,但是關於血滴子的形狀是什麼樣子,又是如何將頭割下來的沒人知道。在一些電影、小說之後對於血滴子的描述是類似於草帽一樣的外型,放出去的時候發出刺耳的聲音,有的還會旋轉,裡面有非常多鋸齒狀的利刃,有的有像照相機快門一樣的裝置--“喀喳”一聲,人頭分離。
毒藥說:
雍正秘製血滴子其實是毒藥。 年前武俠小說及電影盛行,所演者有滿清乾隆、雍正間事。尤其是雍正為王子時代,準備奪取王位,羅致俠士劍客供他驅使,又煉就種種毒藥暗器。這種異說傳聞,演繹起來自然容易引人入勝。雍正用來誅鋤異己的暗器之中,相傳有一種名叫血滴子者,小說家說起來最為神異,其物是一革囊,將活人放到裡面,不一會就化成一灘血水。這雖未免過甚其辭,但雍正以身為專制帝王的權勢,既然立意實行特務式血腥統治,製造幾種新式的殺人武器,自然是極有可能的。
據可靠的記載,“血滴子”確有其物,裡面所貯者為一種極毒的毒藥,這種毒藥是用毒蛇的毒液混合一種毒樹的汁液煉成,一滴就令人通身潰爛而死,故稱“血滴子”。 煉製這種毒藥主要原料的樹汁,是一種名為“撒樹”的樹汁,這種樹是出產在廣西邊境深山中的。苗人所用的毒箭,箭簇上所敷的“見血封喉”的毒藥,就是用撒樹汁熬成的。苗山並沒有撒樹,他們要用重金向土人購入。
雍正就位後,曾下密旨給廣西巡撫李紱,要他在廣西尋找一種毒樹汁。從他的諭旨裡,可以看出雍正本人對這種毒藥的效能及用途,已有相當認識。他的密旨這麼說:“近聞貴州諸苗之中,獞苗之弩最毒。藥有二種,一種草藥,一種蛇藥。草藥雖毒,熬成兩月之後,即出氣不靈。蛇藥熬成,數年可用。但單用蛇汁,其藥只能潰爛,仍有治蛇之藥可醫。更有一種蠻藥,其名曰“撒”,以此配入蛇汁熬箭,其毒遍處周流,始不可治。聞此“撒”藥,系毒樹之汁,滴在石上凝結而成。其色微紅,產於廣西泗城土府。其樹頗少,得之亦難。彼處獵人暗暗賣入苗地,其價如金,苗人視為至寶。 “爾等可著人密行訪問此樹,必令認明形狀,盡行砍挖,無留遺蹟。既有此藥,亦應有解治之法。更加密密遍處訪詢,如有解毒之方,即便寫明乘驛奏聞。” 雍正這道密旨是在雍正三年下的。他對於廣西的苗人所用毒藥,知道得這麼清楚,可知他平日必有注意這類東西。野史說四王子的血滴子如何厲害,殺人不留痕跡,正可證明他對於毒藥早已掌握了豐富的知識。
血滴子與粘杆處:
粘杆處是一個專事粘蟬捉蜻蜒、釣魚的服務組織。雍正還是皇子時,位於北京城東北新橋附近的府邸內院長有一些高大的樹木,每逢盛夏初秋,繁茂枝葉中有鳴蟬聒噪,喜靜畏暑的胤禛便命門客家丁操杆捕蟬。康熙四十八年,胤禛從“多羅貝勒”被晉升為“和碩雍親王”,其時康熙眾多皇子間的角逐也到了白熱化的階段。胤禛表面上與世無爭,暗地裡卻制定綱領,加緊了爭儲的步伐。他招募江湖武功高手,訓練家丁隊伍,這支隊伍的任務是四處刺探情報,剷除異己。
雍正登上皇位後,為了鞏固專制統治,也為了酬謝黨羽,在內務府之下設立了“粘杆處”機關。“粘杆處”的頭子名“粘杆侍衛”,是由有功勳的大特務擔任的。他們大多是雍正藩邸舊人,官居高位,權勢很大。粘杆處的一般成員名“粘杆拜唐阿”統稱“粘杆拜唐”,由小特務充任。他們都是內務府包衣人,屬未入流,薪水不高,但每天跟隨雍正左右,炙手可熱。 可見“粘杆處”表面上是伺候皇室玩耍的服務機關,實則是一個特務組織。
小說中所謂的“血滴子”大約指的就是粘杆處的這些人。不難推想,雍正是把政敵比作魚、蟬、蜻蜒一樣的小動物來撒網捕捉、加以控制的。 “粘杆處”雖屬內務府系統,總部卻設在雍親王府。雍正三年,胤禛降旨雍親王府改為雍和宮,定為“龍潛禁地”。但奇怪的是改制後的行宮並未改覆黃色琉璃瓦,殿頂仍覆綠色琉璃瓦,有人認為:雍和宮雖為皇帝行宮,曾經有一條專供特務人員秘密來往的通道。但是,今天的雍和宮其實是一個森嚴的特務衙署,為了不致秘密外洩,才改府為宮。
還有一種傳說:在雍和宮已找不到任何地下通道的痕跡了,很可能雍正的兒子乾隆為了消除其父留下的不良遺蹟,改雍和宮為喇嘛廟時,已加以徹底翻修,將之平毀無痕。 “粘杆處”在紫禁城內還設一個分部,御花園堆秀山“御景亭”是他們值班觀望的崗亭。山下門洞前擺著四條黑漆大板凳,無論白天黑夜,都有四名“粘杆侍衛”和四名“粘杆拜唐”坐在上面。雍正交辦的任務,由值班人員迅速送往雍和宮,再由雍和宮總部發布命令派人辦理。雍正去世後,乾隆皇帝繼續利用“粘杆處”控制京內外和外省大臣的活動,直到乾隆死後,“粘杆處”的特務活動才逐漸廢弛。
血滴子是否真的存在?
從技術上講,就清朝的科技水平,造出“血滴子”這樣的暗器完全沒有問題。且從武術角度上講,學會有效的使用它也不是極難。在現代有人能用紙牌飛切黃瓜,在暗器盛行的清代,許多人都會勤加苦練,自然能練好。但血滴子十有八九隻是後來的人虛構出來的,因為血滴子實在是不怎麼方便,隱蔽性不高,攻擊距離斷,最重要的時至今日都沒找到任何關於血滴子的線索,只是在各類小說、電視劇當中出現而已,純屬作品的杜撰。
-
3 # 一頁笑談
血滴子傳說中最厲害的殺人暗器。
血滴子明末清初民間流傳的一種暗器,據說是雍正皇帝親自組建的特務機構所使用的一種獨門暗器。它的殺傷力巨大,親眼所見的人寥寥無幾,再加上民間對他的流傳神乎其神更添加了它的神秘色彩。
據說血滴子外形像鳥籠,而內藏數把快刀,快如閃電讓人無從防備。雍正登基之初粘杆處的人知道了太多雍正皇帝的事情,對雍正皇帝構成了不小的威脅,所以雍正找機會對粘杆處的人進行了一次徹頭徹底的大清洗,就在這種情況下組建了“血滴子”。
血滴子一詞,“血”就是把刀插入身體裡而從身體流出來的液體,“滴子”裝飾裙衣的小珠寶,因取人頭顱鮮血淋漓所以命名“血滴子”
鐵腕皇帝雍正登基之後大肆屠戮對他皇權能造成威脅之人,這位冷酷無情的皇帝對待反抗自己的人絕不手軟,雍正年間曾有人策動反清,雍正皇帝藉機對這個案件大做文章廣肆株連。血滴子殘酷而又神秘象徵著雍正皇帝的統治。
-
4 # 史海閒聊
歷史上“血滴子”,一詞從何而來?它到底本意是什麼?
血滴子,明末清初通俗小說中記載的暗器。傳為雍正皇帝的特務組織粘杆處所獨有的一種暗器,像鳥籠,專門遠距離取敵人首級。
血滴子以革為囊,內藏快刀數把,控以機關,用時趁人不備,囊罩其頭,撥動機關,首級立取。
也有傳說是雍正帝時的一種毒藥。血滴子兩個說法,一是雍正登上皇位的時候,覺得粘杆處的人知道了太多可能威脅到他皇位的事,所以,對粘杆處進行了一次清洗,並另行組建了血滴子,一是增加皇權的力量,二是為了對一切知道他醜事的人的監視。“血滴子”的形象特徵是詭秘、殘暴、人治加鐵腕,藝術原形是雍正朝的特務組織和密摺制度。那麼,“血滴子”與特務政治的真相是什麼?筆者不揣簡陋擬加以正之: 據史書記載,公元一七三五年八月二十日,雍正還在處理政務,晚上得病,次日凌晨死亡。由於死亡非常突然,於是在官場,在民間,便產生了種種猜想和傳說。民間流傳最廣的就是呂四娘報仇,削取了雍正首級。
雍正年間,湖南秀才曾靜因不滿清廷統治,上書陝西總督嶽鍾琪(岳飛的後裔)策動反清。事後,雍正就此事大做文章,對案犯嚴加審訊,廣肆株連,由此引出浙江文士呂留良文字獄案。曾靜等人鋃鐺入獄,呂留良一家也未能倖免,乾隆即位,終以“洩臣民公憤”為由,將曾靜、張熙處死。
呂留良之孫女呂四娘因在安徽乳孃家中,倖免於難。年僅十三歲的呂四娘秉性剛強,得知其全家祖孫三代慘遭殺害,悲憤填膺,當即刺破手指,血書“不殺雍正,死不瞑目”八個大字。於是,隻身北上京城,決心替全家報仇。途中巧逢高僧甘鳳池,四娘拜之為師。甘授呂四娘飛簷走壁及刀劍武藝。
之後,呂四娘輾轉進京,設計潛入乾清宮,刺殺雍正,削下頭顱,提首級而去。民間又盛傳雍正大葬時,只得以金鑄頭代之,葬於河北省易州泰陵地宮。
-
5 # 國學師哥
首先我們要知道血滴子到底是指一種器物,還是特務組織。
血滴子一詞在正統歷史記錄當中是不存在的,他是民間利用雍正的特務組織粘杆處杜撰的。傳說粘杆處有一種秘密武器叫血滴子,是一個籠子,籠子扔出去套住敵人的頭,隨後籠子尾部會有數把刀子割斷敵人的頭,再飛回來,而且血從籠子滴滴而流,所以民間將這個組織和武器都叫做血滴子。真實歷史上的粘杆處,是由雍正在康熙在位時期成立的,在當時對外宣傳是雍正用來一起趕蟬,抓蜻蜓,抓鳥,抓魚的隊伍(康熙在位時期九龍爭嫡,大家都沒閒著)。實際是兼情報蒐集和殺手功能的組織。
那作為工具的血滴子是否真實存在,這是無法肯定的。
首先,如果說血滴子是一種籠子狀武器,那麼有誰的能力那麼強,能剛好套到頭上,就像套圈,如果用圈來套動物,動物還動著,圈還必須正好套在動物頭上,另外這個圈還是個很重的鐵圈,有幾個人能做到。所以這種武器可能性不大存在。
另外血滴子還有一種武器的說法,說它是一種毒藥,用貴州苗族地區的毒蛇和毒樹(撒樹)混合而成,一滴毒液只要見血,全身潰爛至死。這個傳聞有個依據,雍正三年,雍正曾在秘旨裡向廣西巡撫下令蒐集貴州諸苗的一種毒蛇和毒樹的藥。所以此推測比較靠譜。
但無論如何,血滴子一詞的出現與雍正的大興文字獄,殺死囚禁了幾乎自己所有的兄弟等事件是分不開的。當然更搞笑的是,雍正竟然還信佛,通道,但雍正從國家經濟發展上來講也算一代明君。正所謂君明與否看百姓,功過是非看後人。
-
6 # 花奈
血滴子有3種意思。
1. 暗殺隊清朝雍正年間, 民間傳說雍正皇帝篡改康熙帝的遺詔,登上皇位。雍正登基後為制止民間流言,召集了江湖上非常有名氣的劍俠,組織名為“血滴子”的暗殺隊,凡是在民間傳說或者散佈流言者,殺無赦。
2. 暗器一說血滴子是雍正皇帝的特務系統所使用的一種武器,這種武器殺人的方式,是專門把人頭從人的脖子上取下來。從可以看到的記載中,血滴子在使用的時候,是“放出去”的。然而它又不是可以“取人首級於千里之外”的飛劍。它使用時,和目標的距離不能太遠,把血滴子放出去(或者是丟擲去),它會把目標的頭罩住,然後割下目標的頭,再收回來。割下的人頭,就在血滴子裡面被帶了回來,所以被害的目標,就成了無頭屍體,十分恐怖。但血滴子的具體形狀如何,又如何一下子就可以把腦袋割下來,現在已經沒人知道。
3. 毒藥據可靠的說載,“血滴子”為一種極毒的毒藥,這種毒藥系用毒蛇的毒液混合一種毒樹的汁液煉成,一滴就令人通身潰爛而死,故稱“血滴子”。煉製這種毒藥主要原料的樹汁,是一種名為“撒樹”的樹汁,這種樹是出產在廣西邊境深山中的。苗人所用的毒箭,箭簇上所敷的“見血封喉”的毒藥,就是用撒樹汁熬成的。苗山並沒有撒樹,他們要用重金向土人購入。雍正曾有密諭給廣西巡撫,要他暗中尋訪這種毒藥,並研究熬煉和解毒的秘方,可知說雍正用這來煉製血滴子,是有相當根據的。
總結血滴子有3種說法,但是在歷史上卻是雍正為了穩定江山而誕生的特務組織“粘杆處”製作的暗器“血滴子”。
-
7 # 歷史小星辰
清末民初,中國民眾好談宮闈秘聞,即便識字不多的市民也能讀懂的通俗小說,自然成了"講新話"的最佳載體。在清代十三朝中,雍正是一位施行恐怖、苛嚴政治的強權統治者,關於他的流言蜚語在民間廣為流傳。在世人眼裡,這位皇帝奪位前老謀深算,即位後冷酷無情。他屢行大獄文網森嚴,廣佈耳目,令人談虎色變……。凡此種種都為他的統治蒙上了一層詭秘的色彩。"血滴子"最早究竟出自何處,不可確考。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類似的藝術構思起到了引導社會輿論,借古諷今的作用。然而,歷史總是有其客觀性的,雍正到底是一個好皇帝,抑或是一個壞皇帝;他的強權政治是有利於社會發展的,還是阻礙歷史前進的?必須從史實中去加以考察、認定。"血滴子"的形象特徵是詭秘、殘暴、人治加鐵腕,藝術原形是雍正朝的特務組織和密摺制度。那麼,"血滴子"與特務政治的真相是什麼?筆者不揣簡陋擬加以正之: 據史書記載,公元一七三五年八月二十日,雍正還在處理政務,晚上得病,次日凌晨死亡。由於死亡非常突然,於是在官場,在民間,便產生了種種猜想和傳說。民間流傳最廣的就是呂四娘報仇削取了雍正首級。 雍正年間,湖南秀才曾靜因不滿清廷統治,上書陝西總督嶽鍾祺(岳飛的後裔)策動反清。事後,雍正就此事大做文章,對案犯嚴加審訊,廣肆株連,由此引出浙江文士呂留良文字獄案。曾靜等人鎯鐺入獄,後被滿門抄斬,呂留良一家也未能倖免。呂留良之孫女呂四娘因在安徽乳孃家中,倖免於難。年僅十三歲的呂四娘秉性剛強,得知其全家祖孫三代慘遭殺害,悲憤填膺,當即刺破手指,血書「不殺雍正,死不瞑目」八個大字。於是隻身北上京城,決心替全家報仇。途中巧逢高僧甘鳳池,四娘拜之為師。甘授呂四娘飛簷走壁及刀劍武藝。 之後,呂四娘輾轉進京,設計潛入乾清宮,刺殺雍正,削下頭顱,提首級而去。民間又盛傳雍正大葬時只得以金鑄頭代之,葬於河北省易州泰陵地宮。 (1)關於"血滴子"和粘杆處 小說是有事實的"影子"。在文人筆下雍正被刻畫成精諳武藝、神通廣大的陰謀家,他的手下豢養了一批技藝絕倫的俠客力士,操持著一種名曰"血滴子"的殺人利器,能取敵人的首級於千里之外。同時,"血滴子"也是秘密殺手的代稱。據傳,雍正的八弟"阿其那"(允祀)、九弟"塞思黑"(允禟)都是為"血滴子"所殺。顯然,此類荒誕不經的描寫不能作為信史。然而,雍正確實是以處於弱勢的政治力量在奪儲鬥爭中取勝的。他能登上寶座,除了本人工於心計和有一套政治手腕外,還得力於他有一個訓練有素的情報組織。這個組織便是"粘杆處"。 顧名思義,"粘杆處"是一個專事粘蟬捉蜻蜒、釣魚的服務組織。雍正還是皇子時,位於北京城東北新橋附近的府邸內院長有一些高大的樹木,每逢盛夏初秋,繁茂枝葉中有鳴蟬聒噪,喜靜畏暑的胤禛便命門客家丁操杆捕蟬。康熙四十八年,胤禛從"多羅貝勒"被晉升為"和碩雍親王",其時康熙眾多皇子間的角逐也到了白熱化的階段。胤禛表面上與世無爭,暗地裡卻制定綱領,加緊了爭儲的步伐。他招募江湖武功高手,訓練家丁隊伍,這支隊伍的任務是四處刺探情報,剷除異己。 雍正登上皇位後,為了鞏固專制統治,也為了酬謝黨羽,在內務府之下設立了"粘杆處"機關。"粘杆處"的頭子名"粘杆侍衛",是由有功勳的大特務擔任的。他們大多是雍正藩邸舊人,官居高位,權勢很大。粘杆處的一般成員名"粘杆拜唐阿"統稱"粘杆拜唐",由小特務充任。他們都是內務府包衣人,屬未入流,薪水不高,但每天跟隨雍正左右,炙手可熱。 可見"粘杆處"表面上是伺候皇室玩耍的服務機關,實則是一個特務組織。小說中所謂的"血滴子"大約指的就是粘杆處的這些人。不難推想,雍正是把政敵比作魚、蟬、蜻蜒一樣的小動物來撒網捕捉、加以控制的。 "粘杆處"雖屬內務府系統,總部卻設在雍親王府。雍正三年,胤禛降旨雍親王府改為雍和宮,定為"龍潛禁地"。但奇怪的是改制後的行宮並未改覆黃色琉璃瓦,殿頂仍覆綠色琉璃瓦,有人認為:雍和宮雖為皇帝行宮,曾經有一條專供特務人員秘密來往的通道。但是,今天的雍和宮其實是一個森嚴的特務衙署,為了不致秘密外洩,才改府為宮。還有一種傳說:在雍和宮已找不到任何地下通道的痕跡了,很可能雍正的兒子乾隆為了消除其父留下的不良遺蹟,改雍和宮為喇嘛廟時,已加以徹底翻修,將之平毀無痕。 "粘杆處"在紫禁城內還設一個分部,御花園堆秀山"御景亭"是他們值班觀望的崗亭。山下門洞前擺著四條黑漆大板凳,無論白天黑夜,都有四名"粘杆侍衛"和四名"粘杆拜唐"坐在上面。雍正交辦的任務,由值班人員迅速送往雍和宮,再由雍和宮總部發布命令派人辦理。雍正去世後,乾隆皇帝繼續利用"粘杆處"控制京內外和外省大臣的活動,直到乾隆死後,"粘杆處"的特務活動才逐漸廢弛 上面兩位說的是傳說中的一種。而真正在江湖上出現過的血滴子,是類似拳指套的東西,開刃,用於拳術格鬥,也被女子帶在身上防身,因其兩片合起來的時候組成一個血滴狀物品,故被稱為血滴子 其一:這血滴子究竟是什麼東西,或者說究竟是什麼樣的東西,完全沒有記錄可循,所以也沒有人知道。
-
8 # HuiNanHistory
血滴子是一種傳說中的暗器。
相傳者是清朝雍正皇帝的特務組織粘杆所使用的一種獨門暗器,能夠遠距離地取敵人的首級。
在很多民國初年的野史小說中,都提到了血滴子這種暗器。
據說,這是始於雍正時期的特務機構粘竿處的暗器,粘杆處的特務專門用這種武器暗殺敵人。
在百步以內,血滴子能夠在敵人沒有防備的情況下,迅速取人首級。
一般來說,血滴子是帶有長索鏈、鐘形罩、罩口設定鯊鰭形鋼刀的暗器。在使用時,一手抓住索鏈,一手拋向敵人,旋轉的血滴子就像圓鋸一樣砍下敵人的腦袋。
血滴子從空中回收的時候,鮮血淋漓、滴到地面上,這就是血滴子的名字的由來。
那麼,歷史上真的有血滴子這種暗器嗎?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首先,粘杆處並不是什麼特務機構。這是上世紀的民間野史、影視劇和文學作品虛構的。這個機構不是雍正創造的,更不是特務機構。
此外,也不存在什麼血滴子這種暗器,這都是影視劇的虛構。
總而言之,歷史上不存在什麼血滴子。
回覆列表
相信跟多人瞭解血滴子,大多是來自於影視劇中,認為他們是古代皇權的秘密武裝力量,尤其是清朝雍正年間的宮闈秘聞小說中,把雍正手下的特務機關配備了“血滴子”這樣的來無影、去無蹤又百發百中的武器,更是讓人迷惑,血滴子到底是什麼?是特務組織還是他們的手中武器?還是其他什麼?
小說裡,血滴子是住專門把人頭從人的脖子上取下來的武器,在使用的時候,是放出去的。持有血滴子的人不一定必須親自掌控武器就能取下人的首級,有“千里之外取人性命”的味道,把血滴子扔出去,它便會把人的頭頸部罩住,飛快的割下人的頭顱,並一併收回。這樣的腦洞大開真是羨慕小說作者的想象,在他們筆下,雍正帝為了搶奪皇位,剷除異己,血滴子以及使用者立下了汗馬功勞。
可是根據清代史料考證,血滴子實際上是一種毒性極強的毒藥,這種毒藥是由毒蛇毒液和一種橵樹的毒液混合而成,只需要僅僅一滴就能使人全身潰爛致死,故而被稱為“血滴子”。
雍正三年,雍正皇帝向廣西巡撫寫了一道密旨,要其尋找一種毒樹汁,
“近聞貴州諸苗之中,猹樹之弩最毒。藥有兩種,一種草藥、一種蛇藥。草藥雖毒,熬成兩月之後,即出氣不靈。蛇藥熬成,數年可用。但單用蛇汁,其藥只能潰爛,仍有治蛇之藥可醫。更有一種蠻藥,其名曰“橵”,以此配入蛇汁熬箭,其毒遍處周流,始不可治。聞此“橵”藥,系毒樹之汁,滴在石上凝結而成。由此推斷,血滴子不是武器,而是一種毒性極強的毒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