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h微笑向暖陽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認為這種觀點是正確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家規孩子在一味溺愛的家裡很容易生長為自私自利,不知道感恩,不知道尊重的孩子!

    所謂“身教”重於“言教”,就是家長或者師長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讓孩子在生活習慣良好品質方面受到良好的薰陶,從而對自己的行為做出正確的認知和處理!,讓自己變得更好……

  • 2 # 香妃存在嗎

    謝謝邀請,對啊!如果父母無所事事,整天遊手好閒,父母有何立場要求孩子努力學習,再說現在的病態教學吧,學生破壞課堂秩序,不寫作業等等,老師不能管!說教不管用!不能打!不能罵!於是學生越來越差!很多老師實在沒辦法,就找不是主課的課堂時間,找學生寫作業,給他們講解,呵呵,還時常遭到家長投訴,因為耽誤他孩子玩耍了。

  • 3 # 秋汐月

    首先,我認為“規矩”與“寵愛”,“身教”與“言傳”都應該是並列的關係。

    先來談下“規矩”與“寵愛”。古語有云:“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大家都懂其古含義,放到當今社會,我們就應該將這句話與現今的社會家庭教育意識形態一起研究討論。《三字經》曰:“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古人重視學問,但更重視品德。品德是每個人的立身之本,所以上句是教導我們要友愛親近高尚的人,如果自身的修養達到一定程度,再去研究學問。否則品行不端,即使再有學問也不值得稱頌,說明古人對品德的看重。

    現在的家庭成員模式已經是4+2+1,或4+2+2。家裡只有一個或兩個孩子,由長及幼,疼愛都還來不及,規矩的教育意識就淡出了家長的視線。也有部分家長,愛著愛著就超出了愛的底線,就變成了“溺愛”。那麼“寵愛”和“溺愛”又是有本質的區別的。“溺愛”使家長的愛變得沒有分寸,讓孩子覺得他是家裡的第一,即便家長認為孩子有不妥當的地方,也捨不得批評教育,甚至會出現表揚的行為。孩子的各種錯誤行為在他自己眼裡就變得理所應當,無論孩子還是家長就失去了糾正錯誤的機會。家長適當的“寵愛”是完全可以的。“寵愛”的過程中適當引導孩子學會必要的“規矩”,我們將兩者合併應用,不要讓愛脫離規矩,也不要讓規矩限制愛的給予。不需要分出主次,融合而行。

    “身教”與“言傳”與上面所述的道理相同。只“身教”不“言傳”,對於一些觀察意識弱的孩子來說,他並不一定明白你要表達的意思,尤其是年齡小的孩子;同樣,只“言傳”不“身教”也是不可取的,孩子每天都在聽你嘮叨各種“規矩”,卻看不到你身體力行,就像是紙上談兵,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反而讓孩子覺得你只是在為了教育而教育,沒有效果。

    作為家長,我們更應該用新社會新思維來了解孩子,輔助孩子各種良好習慣的養成,恩威並施,進退有度。孩子進步的同時,我們也不能與社會脫節,時刻保持家庭教育意識的新鮮度,與孩子共同成長,做孩子成長的基石與夥伴。

  • 4 # 戀物筆記

    溫和而堅定,這是和孩子相處的總體原則。規矩和身教因人而異。孩子有問題,請多對照以下問題,從父母身上找原因。

    孩子的問題vs父母的原因(前為孩子的問題,後為父母的原因)

    1.以自我為中心、自私、不懂得付出,只知道索取

    過分溺愛,無原則給予。沒有教會孩子關愛身邊的人和同情弱者

    2.不懂道理,不明是非

    獨斷、專制,沒有耐心教孩子道理

    3.膽小怕事,退縮、逃避

    指責、訓斥、謾罵得太多

    4.愛動手打人,有暴力傾向

    打壓、限制得太多,常用暴力制服孩子

    5.自卑,自暴自棄

    總是貶低孩子,不接納、不認可孩子

    6.沒有上進心,做事不努力

    包辦代替,讓孩子形成了依賴;過度滿足孩子;對孩子要求太高,孩子達不到父母要求而灰心

    7.不尊重父母,經常要挾父母

    沒立規矩,沒嚴格管教,沒有樹立威信

    8.做事能力差,愛找藉口,遇到困難就退縮

    沒給孩子機會鍛鍊,沒有培養孩子的勇敢堅毅品質

    9.愛抱怨,愛找麻煩

    總是不停地嘮叨孩子,挑剔孩子

    10.不願意和父母說心裡話

    總是責罵孩子,很少傾聽孩子的想法

    11.懶惰、怕苦怕累

    代替孩子做的太多

    12.自大、目中無人、霸道

    過分地讚揚、縱容、遷就孩子

    13.愛說謊、口是心非

    缺乏寬容,常常用懲罰打壓孩子

    14.沒有主見、推卸責任

    替孩子決定的太多、沒有讓他自己承擔過後果

    15.虛榮、愛顯擺

    沒有教孩子真實和謙遜的可貴

    16.脾氣暴躁,經常歇斯底里

    急躁、情緒不穩定

  • 5 # 雅瑞學堂橙子老師

    太正確了。非常贊同!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小時有規矩,長大才能更好的守規則,而寵愛更多的時候已經破壞了規矩。

    中國的傳統教育中,先是立規矩,學做人,有餘力,才學文。可是現代教育,只要孩子考試高分就萬事大吉了;家裡來了客人,沒有基本禮儀;孩子要什麼給什麼,學個習也各種物質獎勵;餐桌上,孩子喜歡的都堆在孩子面前,不等老人上桌已經消滅一半了;對長輩大呼小叫。家長看到,也不去制止,更沒有教育。待到孩子長大後,他有一天也許會對父母如此。那一天,家長可能會說,這孩子怎麼這樣,別指責孩子,他不是出生就如此的。

    之前有個孩子媽媽和我說了她家寶貝的故事,那是一個乖巧懂事還聰明的孩子。孩子從小由爺爺奶奶帶大,父母只有假期裡回去看看孩子。兩位老人把孩子照顧的非常好,但是特別寵愛孩子。

    在孩子四歲時,一個假期裡,媽媽回去看孩子,孩子想吃棒棒糖,媽媽說現在不能買,結果孩子竟立刻躺地上滿地打滾。孩子媽媽嚇壞了,那可是媽媽心裡的小公主啊!分析原因,四歲的孩子,還不懂太多,應該是之前用這種辦法對付爺爺奶奶並且得逞了。

    媽媽當機立斷,決定把孩子帶在身邊,再苦再難也帶在身邊。

    所以規矩真的大於寵愛

    再說身教,最簡單的例子,爸爸讓孩子放下游戲去讀書,然後自己打遊戲到深夜。

    媽媽客廳裡打著麻將,然後讓臥室裡的孩子快點寫作業。

    家長這是開玩笑啊!孩子得多大的意志力能學進去習,看進去書。

    之前和教過的孩子們探討過過馬路闖紅燈的問題,大家各抒己見,但一般認為闖紅燈不對。這時有一個孩子說,沒啥不對的,我奶奶每次都帶我闖,沒車就行,幹啥乾等著!

    別去指責孩子,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來到這個世界時,什麼都不懂,我們告訴他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他們就會按照這個標準去做。

    可是我們若不以身作則,他們又如何確定自己的認知。

  • 6 # 樂媽趙菊英

    定規矩主濁最好的愛。愛孩子,就給孩子一個原則,給孩子從小樹立規矩,界限,也就是國外說的契約精神。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要想讓孩子成材,必須要有規矩。教育就是身教重於言教,是身教言傳,而不是言傳身教。這個關係不能顛倒。

  • 7 # 絲雨潤春風

    “規矩”大於“寵愛”,“身教”重於“言傳”這種教育孩子的方法我認為是正確的。

    “規矩”大於“寵愛”

    首先,我們先來談論一下規矩和寵愛。

    1、規矩不影響寵愛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讓孩子懂規矩的同時,並不影響你寵愛孩子,寵愛孩子也不影響你立規矩。沒有規矩就會沒有底線,沒有一定的底線,就容易寵愛過度,那就成了溺愛,溺愛的孩子沒有規矩可談,也不懂什麼規矩。還有一句古話“慈母多敗兒”,也就是說你過分寵愛孩子,會導致對孩子無度,讓孩子沒有規矩,最終孩子是很難成才的。所以才寵愛的同時要給孩子培養規矩意識,不過度。改嚴格時嚴格,該寵愛時寵愛。

    2、規矩意識受益終生

    從小培養孩子的規矩意識,讓孩子學會遵守規則,對孩子以後的成長有極大幫助。孩子會明白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時候應該有不同的規則,更有利於孩子入學後遵守校園規則,長大後工作工作規則,以至於遵守人生規則。只有有了“規”才能更好的畫出“距”。

    然後,我們再來聊一聊,“身教”重於“言傳”。

    1、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和孩子朝夕相處,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孩子,孩子就是縮小版的父母。父母日常生活的一舉一動都容易被孩子模仿和學習,這些都是無形中都會學習到的。不管父母的言行是否正確,都會影響到孩子。

    2、一個行動勝過千言萬語

    言傳很多時候,更容易變成一種讓孩子厭煩的嘮叨,空洞而無味,孩子不容易接受。而身教,孩子會看在眼裡,比較實際,更容易模仿。舉個例子來說,父母不想讓孩子玩手機,最管用的不是教孩子玩手機有多少危害,而是你放下手裡的手機,捧起一本書,更能帶動孩子,你不妨試一試。

    總結:教育孩子規矩遠比寵愛更重要,立規矩的同時,也不影響你寵愛孩子;而身教更重於言傳,一個行動大於一千句語言的威力。

  • 8 # 幼兒教育lulu老師

    人們都說無規矩不成方圓,教育孩子更是這樣。

    1、身教重於言教

    作為父母,經常說孩子是一套,自己做又是另外一套,他們在批評孩子的時候,義正言辭,輪到自己做的時候,其實還不如孩子。

    說別人總是比改變自己更容易。

    在孩子面前,與其喋喋不休的說教,不如做給他看,讓孩子透過模仿,最後成為和父母一樣成功的人。

     2、規則大於溺愛

    都說父母愛子女,必為之計深遠。父母的愛很無私,但是無私的愛不等於縱容溺愛。

    當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給予一定的懲罰,讓孩子知道敬畏,而不是膽大包天,無所畏懼。

    從小培養孩子建立規則意識,讓孩子學會遵守規則,這是教給孩子與人相處最寶貴的能力。

     除此之外,我們還要注意以下教養規則,建議每位家長收藏。

    1、能力大於成績

    不以成敗論英雄,不以結果看成長。

    孩子的人生才剛剛起步,尤其是幼兒階段,不要總是拿孩子當下的成績表現去和別的孩子進行對比,並以結果評判孩子的行為。

    更多的時候,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孩子在這個過程當中表現出來的行為習慣以及能力發揮。

    對於幼兒來說,行為習慣的培養遠遠大於當下行為結果的表現;

     

    2、尊重優於權威

    尊重孩子,不要總是以成人的標準去衡量孩子的行為,不要總是覺得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總是習慣性的否定孩子的想法;不要在人前否定、批評孩子,呵護孩子的自尊,要幫孩子建立正面的自信。

    尊重孩子,也是尊重孩子成長的過程,而不是拿父母的身份去壓迫孩子,不是覺得父母都是對的,孩子就必須聽從父母的。

    即使父母確實是對的,也不要直接強迫孩子遵從自己的意見,而是在指出孩子行為錯誤之後,給孩子驗證、試錯的機會,讓孩子自己發現父母說的原來是對的,從而開始信服,最後學會自然尊重來自父母的權威。

    父母的權威不是靠身份去宣誓的,而是透過尊重與被尊重的相處,讓孩子信服,形成自然敬畏。

    3、放養優於圈養

    溫室長大的花朵和自然雨露下成長的大樹,毋庸置疑誰的生命力更強。每一個孩子都是一顆種子,關鍵是看園丁把他種在哪裡,用什麼的方式去培植。

    過渡保護,雖然也能開出嬌豔的花朵,但是卻經不起風雨;

    及時放手,及早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培養孩子自己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及正面積極的情緒管理能力,這樣長大的孩子才能長成風雨之後天空中最美的彩虹。

     

    4、自由大於限制

    從小嬰兒開始,孩子們就應該擁有自由的權利。孩子們從擁有獨立意識開始,他們就有著強烈的自我掌控慾望,自由探索的好奇心,他們擁有獨立思維的能力,並且最終會長成一個完全獨立於父母之外的個體。這是生命成長的自由。

    孩子必須透過自己自由探索獲得的經驗,逐漸積累,最後形成屬於自己的生命的自由成長。父母不能以孩子太小、什麼都不會、不安全等為藉口,限制孩子的成長需要。

    父母應該做的是,為孩子儘量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儘可能的給予孩子更多自由活動的空間,滿足孩子自由探索的慾望以及為他們創造更多自己動手的機會。

     

    5、自制大於控制

    孩子總會長大,總要學會自我獨立、自我照顧以及自我保護。

    自制力,是一個孩子必須學會的自我保護最重要的能力,沒有之一。

    危險來自於慾望。一個人無節制的慾望太多,就會讓自己墮入危險的境地。

    這種自制力除了慾望控制之外,還包括面對困難的不放棄、面對人際關係的情緒管理,自我約束等。

    父母不能陪伴孩子一輩子,與其總是幫孩子控制危險,小的時候,你可以幫他控制風險,但是長大之後,孩子需要獨自面對的時候,怎麼辦?所以,與其你幫他控制危險,不如教會他們學會自我控制,自我約束。

    懂得自制,才能擁有生活中最質樸的幸福和快樂。

     

    6、吃苦好過大補

    適度的挫折有益於孩子意志力的培養。尤其是體力上的吃苦、挑戰,可以磨練孩子堅韌的性格。

    適當的挫折教育,會讓孩子變得更加堅強,遇到困難也不會退縮,在未知的人生旅途中,可以跋涉更遙遠的目標和前途。

     

    心理學家克萊爾說:“世上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聚,只有一種愛是為了分離,那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愛。”

    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快成為一個具有獨立意識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當然,成功的分離是以孩子有獨立的能力、健全的人格、正確的價值觀為基礎。

    以上分享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 9 # 認知心理研究者

    我們從認知心理學角度分析一下這個問題吧!

    這道題的標準答案是:規矩與愛是平行線!不過把寵愛的寵字取掉。

    我們從映象神經元發展來看:映象就是鏡子裡的自我,兒童與生俱來的神經系統,是根植於人類的基因,也就是說兒童對環境因素存在極強的“複製性”,複製後貼上到自己的三個方面:即行為、思維和情感中,共同構成了道德的形成,最終內化為社會人格,也就是我們俗話說的性格。

    1、行為映象神經:其實就是模仿,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身教”,父母說粗話、不講衛生等行為也會被孩子複製貼上的。

    2、思維映象神經:常見的就是同化、順化等,同化就是用“已知經驗”加工“未知經驗”,順化則是沒有“已知經驗”的條件下,適應“未知經驗”,就是學習新經驗、新知識的過程,例如損壞玩具被媽媽第一次批評後,下次就不會再重複這個行為的思維。

    3、情感映象神經:兒童面對一隻受傷的狗狗,會產生同情心,兒童對父母的喜怒哀懼會產生反射,這類都屬於情感世界的發展。

    身教的作用一般比言教大,本質原因還是映象神經系統起作用,映象神經系統會促進兒童神經迴路的形成,神經迴路也就是行為、情感、思維的定勢反應,俗話稱為:習慣養成!

    請注意,教育理論沒有一個通用的,都是因人而異的,為什麼呢?教育學研究1+1=2,而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則是1+1在什麼條件下不等於2,教育心理學是教育學的基礎學科,知道是什麼,還要知道為什麼,所以學習過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目前很多人在教育理論上都是一刀切,這是不可取的,嚴重違背“因材施教”的基本規律。

    對父母而言,探索發現一個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規律才是最重要的。

  • 10 # 時莊街道王立仁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定規守矩讓孩子去執行。不是每個孩子都能辦到的。這裡就所說的教育方法,是哄(寵愛)、說(言教)、榜樣(身教)。因而這四條也就相輔相承地聯絡在一起了。

    自古有寵愛無孝子、嚴師出高徒,因而我們的前人以經給我們總結出了經驗。所以說規矩是大於寵愛的,這是人們不可否認的定律。

    孩子的模仿是從小的本能。因而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做榜樣讓孩子去效仿,給孩子從小留下深刻的影象。孩子是否能把家長立的規矩執行好,身教是事關重要的一環。

    言教:隨著社會的發展,孩子的智慧,大腦的發育,科學的影響在各個方面,大大超越了過去的孩子。只靠言語教,對個別少數孩子來說作用己不很大。身教重於言教也是因人而易的,不是絕對的。但寵愛、身教、言教這三者都是為規矩來服務的。

  • 11 # 達可為教育易老師

    對於題主的問題發表下個人觀點

    1、“規矩”大於“寵愛”,我認為比較片面。雖然老話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無規矩不成方圓;但是在對待小孩家庭教育裡面父母應該做到嚴慈相濟,父母親要相互配合做到嚴格要求與慈愛關懷相結合,既有規矩也要有寵愛;

    沒有要求就沒有教育,嚴格要求能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堅強的意志品質;

    父母之愛能給子女以親切感、幸福感,愛子女的動機和效果要統一,使自己的愛對子女的成長髮育有積極作用,過於溺愛容易使孩子產生自私自利的心理,不利於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要做到理智施愛,愛而不溺。

    2、對於“身教”重於“言教”我是認同的。我們都知道身教勝於言傳,研究表明,我們一生中只有5%的人生學習來自“教誨”,而我們所能記住的95%均來自與家庭和社會的互動;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孩子從你的行為上學到的遠遠多於你的教誨。作為家長,你要去用行動來影響你的孩子,要將你的價值觀傳遞給她們,而孩子們又需要家長真實的生活在他們所承諾的價值觀裡,所以作為家長要不斷提升自己,用自己的行動去給孩子樹立榜樣,要正確引導他們走向快樂和成功的人生之路。

  • 12 # 灰灰數學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可見規矩還是很重要的。無論是在教育孩子還是生活中,我們都要遵循一定的規矩,這樣辦起事來也會事半功倍的。當家長的如果只一味的寵愛孩子,孩子想幹什麼就讓幹什麼,隨心所欲,對於孩子做的不對的地方也不加以引導,時間長了,他也就會形成我行我素的習慣。假如有一天,他的某些行為引起別人的不滿,此時,被別人批評了就會很難接受,因為在他自己的意識裡覺得自己幹什麼都是對的,他可能會出現一些過激反應,也會做一些讓家長無法接受的事。此時,就算你後悔那也無濟於事了,可能你就會覺得正是對孩子無規矩的愛害了孩子,所以,規矩還是很重要的,更應該從小就給孩子樹立這種意識。

    作為父母,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都明白身教重於言教這個道理。大人都幹不好的事情,我們又憑什麼要求孩子一定要做到?大多數時間,我們會發現在我們苦口婆心囉囉嗦嗦說了一大堆,而孩子卻表現出不耐煩,而當我們親子帶領他們做某件事時,孩子卻興趣十足,可見,示範的作用還是很大的。

  • 13 # 阿江老師

    一、規矩大於寵愛,我是不贊同的,因為太片面,我覺得規矩和寵愛應該是平等的。在教育的過程當中,規矩和寵愛都十分重要,任何一方如果有所傾斜,那麼教育效果都會打折扣的。當規矩大於寵愛時,孩子學習的空間、思考問題的想象力就會被侷限於你所定規矩中,沒有更多的發散思維的能力,教育效果就不會好;反過來,當寵愛大於規矩,這樣在教育的過程中,怕孩子壓力大,怕吃不好,怕磕著碰著,怕孩子吃苦等等就會影響你對孩子的要求降低,當孩子有要求時,你懷著寵愛的態度大部分都會滿足,久而久之效果更不好。只有當規矩和寵愛同時給與孩子時,效果是最理想的,孩子既能知道有規矩,又感受到了父母的關愛關心,這樣會使孩子心態更積極,更願意去學習。

    二、身教重於言傳我是十分贊同的。在教育中有句話叫做講十遍不如做一遍,作為教育工作者,我是深有體會,講的再多,可能不如讓孩子做兩遍來的更能明白,所以我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教育上更是如此。不管是父母教育,還是在老師教學中,都應該注重引導孩子自己思考,指導孩子如何去掌握,讓孩子自己去嘗試,而不是自己說的多,說的多反而效果不好。

    不管是規矩還是寵愛,還是言傳身教,都要明白教育孩子不能急功近利,急於求成,而要更多的耐心,愛心,細心。

  • 14 # 水村山郭江南春

    我想從自己的經歷來談一下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對我來說,從小到大的成長經歷中,母親教給我的是規矩,父親帶給我的是寵愛;母親對我更多的是言傳,父親對我更多的是身教。在父親和母親的影響下,現在的我呈現的是一種積極和樂觀向上的態度。

    所以我認為只有規矩沒有寵愛,只有身教沒有言傳,是不夠的,兩兩之間可以同時存在,重要的是把握好度。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立規矩對於孩子教育來說是必要的,但規矩不應該只是冷冰冰的詞語,它應該是帶有溫度的,而寵愛就是給規矩加溫的最好方式。當然,寵愛不是溺愛,我們有些家長往往把溺愛當寵愛。和溺愛不同,受寵愛長大的孩子內心更豐盈,更清澈。

    都說身教大於言傳,其實更重要的是大人要做到言行合一。我們先用語言教育孩子,然後再把我們的語言化為行動。只說不做,變成了謊言和空話。只做不說,有時候孩子不能很好的領會其中的含義。所以,教育孩子,大人不僅要注意說了什麼,還要注意做了什麼。孩子的言行,有時候就是大人的鏡子。

    說實話,教育孩子其實是一件深遠的事情,我們在每一個方面都要關注,並且要用心思考,究竟怎樣把握好教育孩子的這個度。做到不過度教育,也不淺化教育,畢竟對於孩子教育我們沒有重來的機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伺服器與伺服器之間如何連線和傳輸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