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領域創作觀察員

    資料上有幾種不同的說法。

    《史記索隱》—裡,記的是,這五個人,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也有人,認為宋襄公根不不行,他沒啥能力,基本算不上稱霸。

    一般來說,齊恆公,晉文公,楚莊王是沒有爭議的。秦穆公呢,很多人認為他當時和晉文公是同一個時代,並且他並沒有在中原稱霸。也不算。於是就又有下邊的說法。

    《荀子·王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還有其他的書記載了不同的說法。比如:

    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鄭莊公—《辭通》

    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越王勾踐—《四子講德論》

    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白虎通·號篇》

    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吳王夫差—《漢書注·諸侯王表》

    齊桓公、晉文公、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鮚崎亭集外編》

    那麼為什麼司馬遷會把宋襄公列入五霸之一你?歸納二點。

    一、主持諸侯會盟

    在於他確曾主持過諸侯會盟。齊桓公死後,齊國霸主之位不存,宋襄公欲繼承齊桓公會盟諸侯匡扶周室。但宋國只不過是一箇中等諸侯國,國力不強。不過宋襄公有兩點倚仗,一是他素來推行仁義,得到華人的擁護,而且在諸侯間也有賢名,算是德高望重之人。

    二、貴族世家地位尊貴

    宋國的爵位尊貴,由於宋國是商朝王室後裔立的諸侯,因此位居“五爵”之首的公爵之位,在中原諸侯中算是數一數二的,連齊國都只是侯爵,其它還有如晉侯、燕伯、秦伯、楚子等,按照周朝禮制他以公爵身份統帥諸侯也是說的過去的。

    但結果我們都知道,宋公的盟會最終以楚國背信棄義,成王將宋襄公劫持而收場,再接下來的泓水之戰中襄公又因對敵人也講“仁義”的迂腐做法被楚軍擊敗,自己也受傷身死。但是雖然如此,襄公向諸侯發出會盟邀請,大部分的中原諸侯也應邀前來(除了齊和魯),等於是承認了他的盟主地位,雖說最後會盟失敗,但他還是可以列為五霸之一的。

    三、司馬遷個人看法

    另一個原因就在於對宋襄公的評價了,雖說他事實上稱霸失敗,也是春秋時代禮樂崩壞的必然結局,但後人對襄公的評價並不低。事實上楚國也正是因為依仗蠻力欺負禮讓的襄公也最終為中原諸侯所不齒,埋下了城濮之戰被晉侯重耳擊敗的伏筆。五霸之說有兩種,其一認為是齊、晉、楚、宋、秦,這是孟子提出的,還有一種認為是齊、晉、楚、吳、越,這是荀子主張的。因孟子講究仁義,所以評定標準不以成敗,而以其為人來界定,但荀子注重現實,因此從成敗的角度上主張吳越。但荀子終究沒有成為儒家正朔,因此後世仍以孟子的五霸之說為準。還有一個原因在於吳越所謂霸業並沒有得到中原諸侯承認,當時它們雖然興盛一時,但在中原諸侯眼中仍然是蠻夷之國。

    司馬遷在《宋微子世家》最後的太史公曰裡面就品評了宋襄公,說他雖然因推行仁義而敗於泓,但後人也因此傷感於中國的禮儀崩壞,以至於這種忠厚的老實人得到這種下場,因此宋襄以他的“禮讓”得到後人的認可,位列五霸。

  • 2 # 穿越再現彼岸

    春秋時期的“五霸”又稱“五伯”,首先見於左丘明撰寫的《左傳》。為什麼春秋只要五個霸主吶?其實還是起源於中國的“五行文化”,算的上合格霸主身份的諸侯還有不少。將霸主的名額限制在五個,這就會讓後人產生很多的爭議和討論,每個史學家都按照自己的標準定義春秋五霸,因此春秋五霸到底是那幾個人,在不同的歷史著作中有不同的記載。如下圖:

    不同的歷史時期的史學家和文學家都按照自己的標準定義“春秋五霸”,最奇葩的是清代的全祖望,居然將四個晉國的國君列為春秋霸主,他的選擇自然有其自身的道理。

    司馬遷把宋襄公列為霸主的幾個主要要件。

    司馬遷將宋襄公列為“春秋五霸”之一有著深刻的含義,並不像我們看到宋襄公所謂的“愚蠢”做法那樣看待他,而是從一個歷史高度、標準來衡量他。

    一、宋襄公禮讓君位

    宋襄公是宋桓公的第二子,上面還有一個庶長子的大哥,他是宋國國君的嫡長子,按照封建血統論,鐵定繼承宋國國君的位置。宋襄公的父親宋桓公病重的時候,按照禮制任命他為太子。宋襄公奏請自己的父親,希望將太子之位讓給哥哥——目夷,他自認為自己的德行仁義趕不上自己的哥哥。他的哥哥也講究仁義,他覺得弟弟更加仁義,一直推辭繼承太子位置。兄弟兩個一番推讓國君位置之後,宋襄公繼承國君。這一兄弟讓位,在諸侯之間傳為美談,真正面對國君之位時能有幾個人願意禮讓的!(宋襄公劇照,他有禮讓的美德,也有爭霸的企圖心)

    從道德操守上來看,宋襄公在春秋時期是獨一無二的,其他霸主都趕不上。

    二、平息齊國內亂。

    齊桓公去世之時,在諸侯國大會上,委託宋襄公照顧自己的兒子公子昭。如果齊桓公對宋襄公不瞭解是不會將自己的兒子拜託給另外一個諸侯國的國君的,齊桓公對宋襄公的人品還是看的非常清楚的。

    齊桓公去世之後,齊國內亂,齊桓公的五個兒子為了爭奪國君之位大打出手。齊桓公餓死在自己的宮殿之中,死後67天沒人處理他的屍體,蛆蟲爬的到處都是,兒子們都在忙著爭奪君位。

    公子昭跑到宋國向宋襄公求救,當時來看,宋國還是一個小國。宋襄公還是義無反顧的組織了衛國、曹國、邾國等幾個小國家的軍隊,護送公子昭返回齊國。齊華人不清楚宋襄公的軍事勢力,加之齊華人同情公子昭,於是公子昭繼承了齊國的君位,是謂齊孝公。

    宋襄公能夠在齊桓公死後不負所托,平定了齊國內亂,做人做事有規矩,講仁義。(齊桓公雕塑,堂堂齊桓公居然被餓死,死後67天沒人處理屍體)

    三、宋襄公仁義的失敗,代表著春秋貴族時代的結束。

    宋襄公是一個守舊的人,按照春秋時期的禮儀進行外交、軍事行動。宋襄公在公元前639年在盂地舉行諸侯會盟,大諸侯國齊國、楚國都非常不滿意,都認為宋國是一個小國怎麼可以稱霸諸侯吶。

    宋襄公的哥哥勸諫自己的弟弟在會盟時帶齊人馬,防備不法諸侯國在會盟之時動手,他沒有聽進去。結果在會盟之時被楚華人抓了,被扣押了一年才放回來。這就是宋襄公單方面以信義要求自己,而楚國卻不遵守信義。

    公元前637年,宋國和楚國會戰於泓水,宋國軍隊少,楚國軍隊多。當楚軍渡河過了一半時,手下將領要求進攻,他阻止了,認為這是不講仁義;楚軍全部渡過泓水後,手下將領要求進攻,趁著敵人立足未穩進攻,可以取勝,他又阻止了,這也是不講究仁義;當楚軍擺好陣勢,和宋國交戰,宋軍大敗,宋襄公還被射中了大腿,不久宋襄公就去世了!

    很多人認為宋襄公非常愚蠢,打仗和外交中講究仁義那不是自取滅亡嗎?況且宋國還是一個小國家!

    這是對西周、春秋時期中國古代歷史不瞭解所造成的現象,假如在西周時期,諸侯國之間外交、軍事上不遵循古代制度的話,會被所有的諸侯國乃至周王朝的上層建築所拋棄。你在軍事、外交上耍陰謀詭計,不遵循外交、戰爭規則等同於和整個貴族的信仰體系開戰,施展這些陰謀詭計的人會被當時的時代所拋棄。

    宋襄公參與爭霸和他的去世代表著古代貴族精神已經沒落了,是西周以來貴族所遵循的體系崩塌了。(宋襄公的仁義之師形象圖,這杆仁義大旗在春秋爭霸時早就被各個諸侯國拋棄了,世風日下,貴族沒落了)

    司馬遷選擇宋襄公為春秋五霸之一,是有原因的,他說:

    襄公之時,修行仁義,欲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湯、高宗,殷所以興,作商頌。襄公既敗於泓,而君子或以為多,傷中國闕禮義,曪之也,宋襄之有禮讓也。

    春秋諸侯道德水平大滑坡,宋襄公敗在了世風日下上,遵循仁義就是自取滅亡,弄上他做霸主就是要世人遵循禮儀。

    宋襄公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人物,也標誌者“春秋無義戰”。

  • 3 # 牡丹梅花鑫森淼

    宋襄公被列為五霸之一,並不是他的軍事力量有多強大,也不是宋襄公有多英明神武,只不過是宋襄公的虛榮心作祟而已。

    齊桓公死後,他的兒子互相爭位,世子昭逃亡宋國。宋襄公記得十年前,在葵丘會上,齊桓公囑託宋襄公,他要立公子昭為世子。宋襄公扶助世子昭回齊國繼承君位,世子昭就是後來的齊孝公。

    宋襄公自以為可以成為繼齊桓公之後的霸主,但這只是他的一廂情願,他的哥哥公子目夷勸他,宋國和齊國相比,三個條件比不上齊桓公,所以宋國做不了霸主,但宋襄公不聽。

    宋襄公約會滕、曹、邾、鄫這樣的小國,會盟於曹國之南。曹、邾二君先到,鄫君、滕子嬰齊後到,宋襄公很不高興,這樣的小國如此怠慢他,宋襄公要重罰他們立威,把滕子嬰齊關押,把鄫子烹而殺之,以祭睢水之神。滕子嬰齊大驚,派人重賄求釋,宋襄公才放了滕子嬰齊,曹國國君也回國。宋襄公大怒,派兵伐曹。

    當時鄭文公首先朝楚,約魯、齊、陳、蔡四國之君,與楚成王會盟於齊境。宋襄公大驚,擔心宋國不能和齊、魯爭衡,也擔心公子蕩伐曹失利,貽笑於諸侯,所以召回伐曹的公子蕩。曹國又怕宋國再次討伐他,派人向宋襄公謝罪,宋國和曹國重新交好。

    宋襄公一心想做霸主,看見小國紛紛不服,大國反而與楚國結盟,心中憤急。宋襄公聽取公子蕩的建議,花錢重賄楚國,楚國答應宋國來年春天相會於鹿上之地,鹿上是齊國地盤。宋襄公派公子盪到齊國和齊孝公相約,會盟鹿上,齊孝公當然同意。

    來年春天正月,宋襄公先到鹿上,築盟壇以待齊、楚之君。二月,齊孝公來到鹿上,盡地主之誼,禮敬宋襄公。二十多天以後,楚成王來到鹿上,宋襄公把自己定位成老大,齊侯次之,楚國當時還是子爵,所以稱為楚成王為楚子,宋襄公把他排在齊侯之後。

    幾位諸侯共登盟壇,宋襄公毅然以盟主自居,先執牛耳,並不謙讓,楚成王非常不高興,勉強完成結盟程式。

    宋襄公想借助楚國、齊國之威,邀請諸侯在當年八月來宋國會盟,他先讓楚成王署名,然後請齊孝公署名,齊孝公很不高興,不肯署名,齊孝公說:“有楚不必有齊。寡人流離萬死之餘,幸社稷不隕,得從末歃為榮,何足輕重,而褻此簡牘為耶?”宋襄公沒有聽出齊孝公的話外音,自負地認為他對齊孝公有恩,他認為這是齊孝公的衷腸之語。

    楚成王也想做霸主,他回國以後,和眾臣商議,大夫成得臣建議:“宋襄公為人好名無實,輕信而寡謀,若伏甲以劫之,其人可虜也。”楚成王同意,準備劫宋襄公以示威,劫了之後又放了宋襄公又可以示德。派成得臣、鬥勃二人為將,各選勇士五百人操演聽令,預訂劫盟之計。

    宋襄公的哥哥公子目夷提醒宋襄公,說楚國是蠻夷,其心不測,楚強而無義,自請伏兵百乘在三里之外,以防不測。宋襄公對目夷說:“子魚太多心了。寡人以忠信待人,人其忍欺寡人哉?”宋襄公不聽目夷的勸告,派人在宋國盂地築起壇場,增修公館,極其華麗。

    楚、陳、蔡、許、曹、鄭六國之君,如期而至。齊、魯二君未到。

    登壇歃血為盟的時候,要推舉盟主,宋襄公自以為楚成王會推舉他為盟主,沒想到楚成王自己佔了第一的位置,自立為盟主,宋襄公一肚子的氣,和楚成王吵起來,其他的諸侯畏懼楚成王,都說是奉楚成王之命而來。楚國成得臣、鬥勃脫去禮服,指揮楚國軍士飛奔上壇,牢牢控制住宋襄公。跟隨宋襄公的公子目夷趁亂逃回。

    楚成王抓住宋襄公,讓楚軍把公館倉中糧食等物資劫掠一空。楚成王當著諸侯的面,細數宋襄公的六大罪狀。宋襄公非常後悔沒有聽目夷的話。

    宋襄公被楚成王抓獲,宋國君臣擁戴目夷為君,楚國攻打宋國,不能取勝。楚國因為魯國和宋國曾經是葵丘同盟之國,對楚國不太尊重,楚成王聽取成得臣的建議,退兵亳都,請魯侯到亳都相會,成得臣料定魯國是禮儀之邦,必然為宋襄公求情,這樣可以一舉得到宋國和魯國的交情。

    宋襄公還是死性不改,聽聞鄭文公到楚國朝禮,大怒,不聽公子目夷的勸告,傾全國之兵伐鄭,鄭文公向楚國告急,楚國派成得臣、鬥勃為大將,興兵伐宋。宋、楚兩軍在弘水邊交戰,宋襄公的假仁假義害得宋軍慘敗。楚軍還在渡河的時候,《史記》記載是目夷建議宋襄公在楚軍半渡弘水的時候攻擊楚軍(《東周列國志》說是公孫固建議宋襄公半渡擊之),宋襄公指著寫有“仁義”的大旗,不同意半渡擊之。結果宋軍大敗,公子蕩戰死,宋襄公身負重傷,被大將公孫固救回,不久死去。

    當時的大國、小國都不服宋襄公,宋襄公其實就是一個假霸主。

    宋襄公以仁義自居,他做了兩件仁義之事。一個就是:宋襄公和他的哥哥公子目夷在繼位的問題上互相禮讓,這在整個春秋戰國時期都是獨一無二的。這種仁義禮讓是司馬遷十分推崇的,在中國歷史上也是非常罕見的。

    宋襄公被楚成王抓獲,公子目夷本來可以名正言順地做宋國國君,但是,楚國退軍以後,目夷主動迎回宋襄公,再次擁立宋襄公為宋君,這也是非常難得的。

    再就是宋襄公遵守齊桓公囑託,扶助齊世子昭回齊國為君。

    宋襄公的假仁假義表現在他把鄫子烹而殺之;鄭國向楚國朝禮,宋襄公傾全國之兵討伐鄭國;楚國救援鄭國和宋國交戰,宋襄公卻以仁義之名,不肯半渡擊之。戰場上只有勝負,殺人流血,哪有仁義可言?偏偏宋襄公竟然鬧這樣的千古笑話。

  • 4 # 調侃歷史

    春秋五霸有很多版本,太史公司馬遷卻認為宋襄公為春秋五霸之一,我想是因為以下幾點:

    宋國的爵位,宋國的爵位是公爵,在諸侯中是數一數二的,按照當時的周朝禮制是以公爵身份統帥諸侯。在那時,作戰講究雙方排兵佈陣,正面衝鋒,而宋襄公堅持了這一點,雖敗猶榮。並且司馬遷正處於獨尊儒術的時代,宋襄公的行為很符合儒家思想,所以太史公把宋襄公定為春秋五霸。宋襄公確實會盟過諸侯,在鹿地之會上確實被諸侯推舉為諸侯之首,雖然楚國沒有同意並且派兵進攻宋國,但至少名義上宋襄公算是當上了霸主。古代認為的仁義之時事,在今天看來是可笑的,可是在古代卻是榮耀的舉動。

    總之就是一句話:爵位高,有品德,符合儒家思想,開過諸侯大會。

    在司馬遷的影響和儒家思想的越來越重要,後世大多數學者都認可宋襄公的愚蠢式仁義,唐朝的《史記索隱》中正式把宋襄公定為春秋五霸。

  • 5 # 一老沈一

    好像,司馬遷並沒具體說過宋襄公屬於“春秋五霸”吧?如果沒說過,那也就與司馬遷內心對襄公的“貴族精神”舍與不捨沒有關係了。

    恕我孤陋,史遷在《史記》裡,應該從未具體講過“春秋五霸”是誰。

    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說:“幽、厲之後,周室衰微,諸侯力政,五伯更盛衰”——“五伯”就是“五霸,古時“伯”通“霸”,五霸輪流盛衰,誰屬五霸也輪流“坐莊”。

    又在《十二諸侯年表第二》中說:“及至厲王,以惡聞其過,公卿懼誅而禍作,厲王遂奔於彘,亂自京師始,而共和行政焉。是後或力政,強乘弱,興師不請天子。然挾王室之義,以討伐為會盟主,政由五伯,諸侯恣行,淫侈不軌,賊臣篡子滋起矣。”

    “以討伐為會盟主”,宋襄公倒的確幹過這事。

    晚了他200年的東漢趙岐,在《孟子注》說,“齊桓、晉文、秦繆、宋襄、楚莊”為春秋五霸。

    同時的高誘,在《呂覽注》中,亦從此說。

    但不知道《孟子.告子下》和《呂氏春秋》的本義是否確實如此。

    其實,關於“五霸”是誰,還有兩說。

    一是,曰“昆吾、大彭、豕韋、齊桓、晉文”為“五霸”。少早於趙岐等的應劭《風俗通義》、稍晚的杜宇《左傳注》持此說。有意思的是,高誘的《呂覽注》,也收錄了此說。

    二是,曰“齊桓、晉文、楚莊、吳闔閭、越勾踐”為“五霸”。持此說者更早,出於《荀子》的《王霸篇》和《議兵篇》。

    這三種說法中,以第一種最為通行。這大約就與司馬遷的說法有關了——“幽、厲之後”,說的是“春秋五霸”。春秋之前和戰國的不算。

    呂思勉先生說,這三種說法都有道理——“皆可從也”,“若論曾長諸侯,則晉悼、楚靈、齊景、吳夫差,亦未嘗不可為霸。下逮戰國之世,楚悼、魏惠、齊威、宣、湣王,亦可謂其時之霸也”。他說,不過是《荀子》最早說了“五霸”這個詞兒,“自此以霸限於五云然。”

    很有道理。“五霸”,只是個約數而已。

    但無論如何,太史公應該沒趟“五霸”有誰這一“渾水兒”。

    司馬遷沒具體說過宋襄公屬於“五霸”。

    假設他講的“五伯”裡包括宋襄公,也是因為他曾經搞過“會盟”。

    那麼,太史公對宋襄公是否青睞有加,十分推崇他的“騎士精神”呢?應該也不是。

    《史記》裡,重點說到宋襄公的有兩處——一是《宋微子世家第八》,另一是《太史公自序》。

    《管子.霸言》曰:“強國眾,合強攻弱以圖霸;強國少,合小攻大以圖王。”這就是春秋時期的局面。

    東周開年,如《史記.周本紀》所言:“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並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這是說,春秋初年,齊楚秦晉已經開始稱霸了。

    最早稱霸的是齊桓公。入春秋後七十九年,也就是前645年,戎伐周,周告急於齊。桓公會諸侯,各發兵戌周。

    《孔子.憲問》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這是說,齊桓公很有威望,不用武力,就可以召集諸侯會盟。

    《孟子》雲:“五霸桓公為盛。葵丘之會諸侯,束牲載書而不歃血。”這也是說齊桓公講信譽,影響力大。

    楚、秦、晉就不必說了,都實力很強。

    宋國其實是小國。

    宋襄公八年,即前643年,齊桓公去世,襄公參加了葵丘之盟,大概他很豔羨諸侯們對齊桓公的尊敬,看到機會來了,就像也搞一次同樣的“會盟”。

    這件事籌劃了四年,十二年春季,襄公想在鹿上召集諸侯會盟。很可能覺得自己影響力不夠,就請求楚國出面邀請,楚國同意了。公子目夷進諫說:“小國正當盟首,是災禍。”襄公聽不進去。結果,秋天“會盟”的時候,楚國趁機把襄公抓走了,還討伐宋國。目夷說:“國君(襄公)的私慾太過分了。”

    後來,可能是因為諸侯們都覺得楚國無禮,施加壓力。宋襄公才得以回家。

    十三年,宋國又起兵攻打鄭國,楚國援鄭,襄公反過頭來打楚國。子魚勸諫曰:“上天拋棄商很久了,不能打呀。”襄公根本不聽。冬季的十一月,與楚成王戰於泓水。其時,楚軍尚未全部渡河,目夷說:“他們兵多我們兵少,可以趁此機會進攻。”襄公不聽。楚軍渡河後列陣,目夷又說:“可以打了。”襄公說:“等人家排好陣再打。”楚軍排好陣後,宋軍進攻,結果大敗,襄公的腿還受了傷。宋華人都怨恨襄公。襄公辯解說:“君子不乘人之危,不能攻打未列陣的敵軍。”子魚說:“打仗以取勝為功績。如果按襄公的說法,就直接給別人當奴隸算了,還打什麼仗?”

    這些都是司馬遷的記述。儘管平鋪直敘,但顯然字裡行間沒有任何稱讚宋襄公的意思,隱含的,倒是揶揄。

    司馬遷說:“武庚死後,周朝封微子於宋。……讚美微子請教太師這件事,作《宋微子世家》第八”。

    這是他之所以寫《宋微子世家》的原因。

    司馬遷在這篇《世家》的最後說:“宋襄公在泓水打了敗仗之後,有的君子認為他值得表揚,這是因為當時中原地區國家缺少禮節,所以表彰他,因為宋襄公具有禮讓的精神。”

    這話聽起來,仍然讓人覺得有一股諷刺味道。他說的是“有的君子”,而並非他自己。

    而在《太史公自序》中,他說:“宋襄公在泓水之戰中受傷,又有哪位君子稱道?”這反而像是他對此事的態度了。

    宋襄公實力不夠還夢想稱霸,這已經十分可笑了,所以,司馬遷才把目夷的勸諫寫上。後來,襄公辦的一件一件事情,沒一件像樣兒,更貽笑大方。這些,都不是司馬遷編造出來硬安在襄公頭上的。《左傳》裡,都有相關記載,包括被後人恥笑為“蠢豬邏輯”的“不鼓不成列”。

    《左傳》、《國語》,是司馬遷很看重的參考素材。他對宋襄公的記述,應該說沒啥大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都說“婆婆也是媽”,你能像孝順親媽一樣孝順婆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