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進化人跟我來
-
2 # 核先生科普
體毛退化是人類和其它靈長類動物在外貌上的最大區別。
人類進化至今,除了頭頂上還保留著濃密的頭髮外,身體上其它部位的毛髮大多已褪去,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加,頭頂上的頭髮也會日漸稀疏,更為難過的是隨著生活壓力的增加以及熬夜等不良習慣,20多歲的90後也開始受到脫髮問題的困擾。
體毛作用顯而易見,可以抵禦寒冷和保護面板,人類主要的活動區域在熱帶和溫帶,在溫帶時,會經歷漫長的冬天,需要體毛禦寒,那為什麼人類體毛退化了呢?
100萬年前人類開始用火,那時人類已經褪去了毛髮
難道是人類有了衣服以後,不需要毛髮,然後毛髮自然褪去了嗎?其實不是的,因為毛髮褪去的時間比人類穿衣服的時間要早。
其實這個問題到現在還沒研究清楚,只是有各種假說。
第一個假說是水猿說之所以有這個觀點,是因為大約700萬年前,非洲部分大陸被海水淹沒了,生活在陸地上的猴子不得不適應水中生活,為了減少游泳時的阻力,毛髮退化。
我個人不太贊同這個觀點,雖然褪毛可以減少阻力,但是現在水中也有很多長毛的動物,如海獺就有濃密的毛,牛也會游泳,也有皮毛。
海水較涼,長著皮毛還有利於保溫,所以個人覺得水猿說不太可靠。
第二個觀點是散熱說人類為了更好的散熱,將毛髮褪去。
我個人認為這點可能性更大,人類雖然現在足跡遍及五大洲,但是最早人類的祖先主要是生活在熱帶的,天氣很熱,而且從本質上說人類就是熱帶動物。人類祖先會直立行走時,被Sunny照射的面積更大,為了增加散熱,將厚重的毛髮逐漸退化了。
其實現在很多動物也會因為溫度高而褪毛,在我老家內蒙古,在春天的尾巴,夏天來臨之際,大量的牛羊都會自動褪去一冬天的厚重毛髮,在冬天來臨前,它們毛髮會再次長長。
只不過,人類的毛髮褪去後再沒有長出來。
還有觀點說是為了防止寄生蟲,個人感覺這種原因也許有,但不是主要原因。
-
3 # 徐曉亞然
人體的毛髮相對於動物來說當然是太少了,這也成為人與動物之間的明顯區別。但是從生物學上,人類屬於靈長類動物,本質上與一般動物無異,是什麼原因造成這樣的差異呢?
動物大多數都覆蓋著濃密的體毛
捕食習慣讓茂盛的體毛有很大作用在遠古時期,那個時候的人類,應該叫猿人時代都還在過著茹毛飲血的日子,要出去打獵,與猛獸為伍,生存條件惡劣。經常在野外穿梭,也免不了在太陽下面暴曬,有著厚重體毛的遮擋可以很大情況下避免太陽的傷害。雖然那個時候的猿人都是皮糙肉厚的,濃密毛髮至少也是一種屏障。
遠古人類生存環境
其次幾百萬年前的地球上,比猿人兇猛的動物多的是,出去打獵捕捉比自己體型更龐大的動物是一件風險很大的事情。有著毛髮的遮擋,可以增強偽裝效果,使之不易發現。我們可以想象一下現代人細皮嫩肉的,扔在遠古時代,恐怕幾公里外就被天敵盯到了,再加上跑步又不行,恐怕就只能被當作獵物了。
人類生活習慣使得體毛意義不大已經很難再去研究人類在數百萬年的進化史中,是在什麼時期開始逐步穿上衣物的。會給自己穿衣物應該也算得上是人與動物的區別了,可能人類就是從穿衣服的時候就徹底跟猿人分道揚鑣,走上更高層次的進化之路了。現代人類穿衣服某種情況是為了遮羞,實際上也是為了在夏天時候遮陽,冬天時候禦寒。
靈長類動物都是多毛的
而猿人那個時候就只能靠著毛髮來起到相同的作用了,久而久之,衣物就逐漸取代了毛髮的作用。體毛就越來越細,面板的本色也就越來越顯露出來,直到人類身體的毛髮大部分都已經成為了汗毛。從這種意義上,人類體毛的退化其實是符合達爾文進化論中,用進廢退的原則的。
人類在進化過程中體毛越來越少
遠古時期的猿人在進化道路上和現代人類分道揚鑣之後,並沒有走上智慧生物的路子。它們最多也只能算得上是靈長類動物,仍然不懂得鑽木取火的動物,也不知衣物為何物。所以毛髮對於他們來說仍然是偽裝武器和防寒武器。
-
4 # 鍾銘聊科學
人類在何時褪去體毛?
想要知道,人類為什麼在進化中褪去體毛,我們首先要知道人類在何時褪去了體毛。
事實上,關於人類在什麼時候褪去體毛,並不是那麼好確定,這是因為所有的化石,幾乎都是骨骼,沒有面板。這意味著,我們無法從化石中直接尋找證據。
可能你會認為,在研究過程中,尋找到針、面料等,也能直接證明人類什麼時候褪去體毛,畢竟衣服只有褪去體毛的人需要。理論上這種想法很好,但實際上,人類在剛剛褪去體毛時,所採用的“衣服”大多是植物纖維和動物皮毛,而這兩種東西都非常容易被分解,我們已經找不到最早的衣服,來確定人類是何時褪去體毛了。
1999年,分子生物學家馬克.斯托金從自己兒子學校發來的一則簡訊中,找到了研究方法,這條簡訊說,學校裡有兩位孩子出現了蝨子,希望家長們注意衛生。
馬克.斯托金立即意識到,可以從蝨子著手,來研究人類是何時褪去體毛的。我們知道,蝨子是人類身上的一種寄生蟲,而且它們只能生活在有毛髮的地方,在沒有毛髮的地方無法生存。
在人類還沒有褪去體毛之前,蝨子應該是順著全身的毛髮四處攀爬。當人類褪去體毛之後,蝨子只能留下頭上以及陰部,由於身體沒有毛髮,因此這兩種蝨子無法穿越光滑的身體進行基因交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兩種不同的蝨子,即:體蝨和陰蝨。
根據蝨子的分子鐘測定法,我們只要知道體蝨和陰蝨有多少個鹼基對差異,然後再計算一下體蝨自我複製一次的速度,以及每進行自我複製一次會有多少個鹼基對差異,即可得出兩者是在什麼時候分家的。
從這個角度分析,人類至少在114萬年前就已經褪去體毛了。
人類為什麼褪去體毛?在114萬年前,人類還未走出非洲,但已經學會了使用火,這意味著即使人類褪去體毛,在寒冷的夜晚也可以用火取暖,所以人類不會因寒冷而滅絕。
關於人類為什麼會褪去體毛,目前接受度最高的假說為:散熱說。
我們知道,人類直立行走之後,速度並不快,在當時也不會使用複雜的工具來捕獵食物,只能透過採集植物以及食腐、食肉為生。
但是,植物和腐肉並不是每天都在一個地方出現,人類不得不花大量的時間去尋找可食用的植物,以及跟隨食草動物種群,企圖從別的食肉動物口中分一杯羹。偶爾人類也會打獵,但人類打獵的方式很可能是透過馬拉松的方式,將對方累死,然後扛回家。
也就是說,遠古時期的人類,不得不每天花費大量的時間行走,以便尋找食物。
據科學家研究發現,人類是動物界的馬拉松冠軍,之所以如此,很可能是人類褪去體毛所致。
我們知道,人類褪去體毛之後,全身都可以散熱,可以快速冷卻下來,其他動物散熱沒有人類那麼快,因此它們無法長時間的奔跑。
比如:豹子的速度雖快,但持續時間短。老虎和獅子在炎熱的正午時,經常會躲在樹蔭下以及水潭裡,不出來捕獵。
人類褪去體毛之後,可以避開大型食肉動物出沒的時間,從而獲取食物。因此該基因被儲存了下來。
除了散熱假說之外,還有寄生蟲假說。
厚厚的毛髮裡藏著很多種寄生蟲,這些寄生蟲可以反過來影響著人類的性選擇。我們知道,身上有寄生蟲的生物,身體大多不健康;而沒有寄生蟲的生物,代表著身體健康。
在遠古時期,人類繁衍後代時更傾向於選擇體毛更少,但寄生蟲更少的個體,以至於人類的體毛隨著人類的性選擇導致減少,直到稱為今天的模樣。
為什麼其他靈長類沒有褪去體毛?事實上,進化是沒有任何方向的,而且如果讓人類重新進化一次,或許人類會進化成其他不同的生物。
再者,靈長類不會使用火,即使有個體在演化中褪去了個體,也可能在天氣變冷時因寒冷而滅絕。事實上,動物園中存在著裸猿,但這種猿是近親繁衍的結果,在自然界中很容易被淘汰。
而且,大多數靈長類的主要食物是植被以及樹上的果實,不需要長時間奔跑,因此散熱系統對它們不僅沒有好處,反而可能讓它們忍受寒冷。
因此,人類褪去體毛的現象,才沒有在其他靈長類中出現。
-
5 # 中承明
人類進化退了體毛,那是因為人類在生存中穿了衣服。若其它靈長類也會穿衣服,體毛也可退掉。這不一定就是進化之功也。
-
6 # 趣談科學
為何只有人類進化過程中退化了體毛,其它靈長類卻沒有?在眾多進化論質疑的理由中,這是其中之一。關鍵是這個問題,無法直接證明,因為毛髮的成分是一種蛋白質,不像骨骼化石可以長期儲存下來,但是在分子生物研究中,一些間接證據可以證明人類退化了體毛是符合進化論的,下面我聊聊。
體毛對於生存來說非常重要,在哺乳動物中,大部分動物都是有體毛的。雄獅的毛髮是一種美學特徵。動物的體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面板碰傷,刮傷,咬傷。食物能量獲取不易,體毛能夠減少熱量的散失,還可以低於嚴寒,防止內部脆弱的面板被紫外線灼傷。
這一切的種種似乎都在告訴我們,如果進化論是對的,人類真的是靈長目動物進化的,那麼為何人類會褪去體毛,這種有利於生存的特徵?為何人類是唯一一種沒有體毛的靈長目動物?
為了進化成人類在進化論中,人和動物的終極使命都是生存和繁衍。人類區別於動物的最主要特徵有是“腦容量大”,“雙腳直立行走”,這與人類褪去體毛密不可分。
人類腦容量得以增大主要有幾點:
首先是基因突變是最主要條件:例如MCPH1(大腦發育)、FOXP2(語言)等基因。
自然選擇:繁殖過程中,優勝劣汰,較為“聰明”的人類不斷被優中選優的進行繁衍。
基礎:人類直立起身體可以支撐柱沉重的大腦。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有一篇研究結果顯示,人直立行走時所消耗的能量只是黑猩猩四肢行走時消耗的能量的四分之一。在缺少食物的環境中,節約能量更利於生存,所以人類一直朝著這個方向演化。這樣的演化結果又延伸出兩個優勢:騰出的雙手可以利用石頭挖掘植物根莖,並且可以走得更遠,走得更久,更利於生存。
動物極少有能長距離奔襲的。獵豹、老虎、獅子爆發力強,但距離短,這是因為它們身體厚厚的毛髮,身體表面沒有汗腺,無法散熱,體內積蓄的熱量壓制行動距離,強行突破會“中暑”倒地。
人類沒有鋒利的爪子牙齒、強健的體格,想要獲取肉類,那麼只有幾個人一起追蹤一些攻擊性的較小的動物(或者見人就跑的動物)。
因為很多動物體內無法儲存大量能量,需要經常進食,透過不停地追蹤,使得動物在壓力下無法補充能量,還有大量動物因為能量和散熱等原因,根本跑不了“馬拉松”,所以把獵物追到虛脫,是人類當時能獲取到食物的主要技能。
這種狩獵方法一直延續到現在,在BBC的《哺乳類全傳》中,製作團隊開著車跟著非洲的原始部落,持續30多公里去追逐羚羊等獵物,直到獵物力再也跑不動了,在接近捕捉,如果太遠對於原住民來說也是不划算的。
自然選擇的衝突在位於赤道附近,炎熱的東非大草原上,狩獵對於早期的“身披”皮毛的人(人猿)來說,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為了生存人類經歷了重大的抉擇。
在漫長的演化史中,基因突變是隨機的,但是利弊是由環境決定的。
比如鐮刀型貧血症,全世界有4000萬攜帶者,導致每年至少有10萬人死亡。這是血紅蛋白相關的基因變異( HbS)產生的,但這種致命的變異卻可以抵禦世界上最致命的疾病之一——瘧疾,所以攜帶者倖存了下來,並且將該致命基因一代代遺傳下去。
在狩獵時,手腳的汗腺不足以排出人類體內所產生的熱量,厚厚的毛髮也不利於汗液的蒸發和熱量的散失,所以獵物的選擇範圍有限。因為需要經常停下來休息,所以時常跟丟獵物,獲取不到食物。
在演化過程,由於偶然的基因突變,人類的汗腺開始遍佈全身,並縮短了體毛,改為較短的汗毛,使得熱量可以迅速排出體內,更適合獲取能量。這樣的基因組合在優勝劣汰中脫穎而出。由於沒有足夠的證據,汗腺和體毛的進化的先後順序,目前還未可知。
雖然我們一開始提到體毛也是有利於生存的,但是就像鐮刀型貧血症,體毛的優勢和獲取食物,兩權相利取其重,並且後面人類的演化又進一步彌補了失去體毛的不足。
物種的演化過程中,生存是第一目標,當演化的方向出現了選擇,物種會向著更容易生存的方向發展。因為方向取決於物種在生存賽道上的奔跑速度,而賽道就是自然環境。從整個演化史來看,人類之所以是靈長目中唯一個不長體毛的物種,是因為人類和其他靈長目動物有不同的演化方向。我們不能在同目物種之間吹毛求疵,就像蝙蝠雖然是哺乳動物,但是它會飛,飛得比一般鳥類都要好。
-
7 # 星球上的科學
眾所周知,人類都有一個共同的祖先,那就是和猿人一樣的靈長類動物。
在原始時期人類的生活習性和自然和動物們是差不多的,而且由於我們人類沒有和動物一樣有鋒利的爪牙以及飛快的奔跑速度。
因此大多數人類都是群居生活,吃肉食也都是動物撕扯它們獵物剩下的肉,更不要說我們人類會有各種各樣遮擋身體的衣服了,而這個時候,體毛就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不僅為我們人類遮擋身體還起到保暖的作用。
既然當時的體毛有那麼多的作用,為什麼人類在進化過程中還會退化了體毛?相對於兇猛的動物來說,那時的人類身體比較渺小,不過人類卻不斷利用自己頭腦中的智慧,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蹟,甚至開創了新的文明。
隨著生活環境的變化,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只保留了一小部分的毛髮,比如汗毛能夠維持人類身體的生態平衡,頭髮可以防曬,腋窩和髂窩的毛髮則利於排汗和防止細菌、昆蟲寄生,這些都有利於人類身體的健康。
關於體毛退化,曾經就有科學家們提出兩種學說。“散熱說”和“水猿說”的假說,“散熱說”指的就是我們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為了和環境相適應,選擇將身上多餘的毛髮褪掉來達到散熱的作用。
“水猿說”則指的是原始時期的人類並不全是一直在陸地上生活的,他們過著水生、陸生的生活,那麼,這個時候就需要他們褪掉身上多餘的毛髮來達到更容易行動的目的。
還有原始時期生存條件惡劣,猿人避免不了長期暴曬,有著厚重體毛的遮擋可以很大情況下避免太陽的傷害,所以那個時候毛髮算得上是一道屏障,反觀現在,避免太陽暴曬已經不需要毛髮了,衣服已經替代了毛髮,衣服的出現可以在夏天時候遮陽,冬天時候禦寒,所以毛髮自然在長期不使用的過程中退化了。
其實人類為什麼褪去大部分的體毛,並沒有十分確切的答案,這些都需要我們去慢慢發掘。
為什麼靈長類的動物卻保留了體毛呢呢?地球並不到處都是四季如春的,有的地方常年寒冷,這時候動物的皮毛則是他們的保暖的“利器”。在溫度較高的時候,它們也會褪毛來達到散熱的目的,這些都是在大家在進化過程中由於自然選擇所被保留下來的。
為什麼會有進化呢?達爾文認為,環境的某種改變極有可能會引起動物某種習性的改變,而習性的改變又會使某些器官經常使用而得到某種發展,反之,另一些其他的器官使用的不頻繁就極有可能會發生退化,並且在環境影響下還會可能發生定向變異。
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後天獲得的性狀,能夠代代遺傳。總的來說,如果環境朝著一定的方向發生改變,還有某些器官的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這些微小的變異會逐漸積累,從而使得生物會發生某些變化,而我們人類從古猿到猿人再到現在就是最好的一個例子。
總之,進化的方向是不定向的,進化是根據根據發展來決定的。 -
8 # 高峰140962183
基本有兩種。一種“海猿”理論,人與大猿的生理特徵不同,與海洋或淡水哺乳動物很接近,人站立過程可能透過水生或半水生,及“大西洋底來的人”,但缺少化石證據,畢竟“斷層”太大;另一,直立過程,出汗和食鹽習俗的改變,漸漸地…
-
9 # 地外天使講科學
因為,人體本原的體毛,具有保護面板和保暖禦寒的功能作用,自從人類發明了衣服之後,能完全代替了體毛的功能作用,鑑於用進廢退之演化原則,被衣服代替了的體毛,其功能沒有發揮作用,自然會逐漸走向退化現象,久而久之,人體面板上的體毛就基本被退化掉了。
人類衣服的發明,不僅能起到代替體毛保護面板和保暖禦寒的功能作用,還能增加人體外表美貌的造型;色彩繽紛多樣化的外衣;保護隱私;會使人體面板變得更加光潤奪目;更加性感動人;促進人類文明生活等作用。
而其他的靈長類動物,由於沒有衣服的發明,其體毛功能一直都在使用著,因而,他們的體毛就能保留下來。
由此可見,人類進化過程為何會退化了體毛的主要原因:是人類發明了衣服,代替了原本體毛的功能作用。不知這樣的回答是否準確?!如讀者閱後覺得我說的對,希給個點贊並關注我,歡迎大家加入相關討論和學習。宇明於東莞市。(注:原創作品,版權所有,抄襲必究。)
-
10 # 科學信仰
我們現在所見的物種,包括我們人類自己,都是經歷了漫長的演化過程進化而來的,在不斷與自然條件的搏鬥中,每一個物種都進化出了更為強大的生存能力。
而人類在這一進化過程中顯著區別於其它物種,先不說人類擁有獨一無二的智慧使自己可以凌駕於所有動物之上,就單從外表來看,人類也與其它動物區別甚巨。人類外表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厚重的體毛。而反觀其它靈長類兄弟,全都是毛絨絨的。這是一件十分有意思的事情,要想知道人類為何如此特殊,那就必須要從人類獨有的特性入手。
讓我們拋開智慧因素不談。除了智慧以外,人類相比較其它動物而言,具有哪些獨特的優勢呢?
還真有一個,那就是人類的體脂率要明顯高於其它動物,而且人類累積脂肪的速度也是所有動物中的佼佼者。我們平日飼養的那些作為食用的家畜在這一點上都無法與我們相比,難怪減肥如此困難了。那麼人類的這一特點有什麼用呢?用處可大了,其賦予了人類持續奔跑的能力。我們都知道,獵豹跑得快,而羚羊跑得久,但是和人類相比,羚羊可就是小巫見大巫了。人類的持續奔跑能力遠遠超越了任何一種動物。
正是因為人類具有了強大的持續奔跑能力,人類才能夠透過長時間的跟蹤奔襲來累死獵物,最終將其捕獲。
當然,現在人類已經不會再利用這種能力去捕獵了,我們只能夠在馬拉松比賽上見識人類這獨有的特長了。然而持續的奔跑會導致電解質失衡,於是人類就需要補充鹽分,有了鹽分就要排汗,而厚重的體毛就成了排汗的阻礙,為了更好的發揮人類這獨有的特長,我們的祖先逐步在進化過程中褪去了體毛。能夠順暢的排汗了,人類也就能跑得更久了,於是也就能捕獲到更多的獵物,保證了人類種族的持續發展。
回覆列表
火不僅為古猿提供了可以獲得更多能量的熟食,而且給他們帶來了溫暖,這也是人類無毛的一個主要原因。完全有理由這樣設想:原始的有毛的古猿,在有火的生活中漸漸感到厚而長的毛不再是不可缺少,甚至於成為了一種累贅,因為他們在獲得食物的過程中由於運動而不感到寒冷,而在靜下來以後可以憑藉火來抵禦寒冷,他們不再需要渾身帶毛來禦寒。但僅僅如此還不足以使原始古猿放棄他們與生俱來的體毛。
是另一個原因最終使古猿退掉了身上的長毛。
那是由於生命進化的本質原因決定的。
我們知道,哺乳動物都是恆溫的,這是在長期進化過程中獲得的的較高階的功能,是適應環境的結果,而要保持恆定的體溫就要求他們在環境溫度過高時必需設法排除掉身體內過多的熱量。恆溫動物可以透過面板來散熱。面板散熱的方式有輻射、傳導、對流以及蒸發等。當面板溫度與環境溫度接近或相等時,前三種散熱方式便無效。這時,汗和水分的蒸發即成為唯一的散熱方式。
人類在火的幫助下,透過吃熟的食物使身體獲得了更多的能量(和其它生食靈長類動物比較),能量的最終最普遍產物“熱”較之其它哺乳動物要多得多,這又會使體內溫度過高,而溫度過高會使催化酶失效從而導致代謝紊亂,因而必需透過一種比其它哺乳動物更高階的散熱方式來保持一個恆定的體溫。
這種更高階的散熱方式就是出汗。出汗是有汗腺動物在熱環境中主要的散熱方式,汗腺分為小汗腺和大汗腺兩種,是哺乳動物所獨有的體溫調節器官。其中大汗腺隨動物體毛分散的分佈,而人類則較不發達,分佈於四肢結合處,受腎上腺素能纖維支配。動物的大汗腺一般只分泌少量濃稠的液體,這種液體散發出一種特殊的氣味,這種氣味在動物群居生活及性活動中有一定的意義。只有少數動物如牛、馬等的大汗腺與體溫調節有關,在高溫和劇烈運動後,大汗腺分泌量大增,有助散熱。小汗腺分佈在哺乳動物的四肢末端,而只在靈長類,有毛面板才有這種汗腺。從功能上看來,人類以外的靈長類動物的有毛面板雖然有小汗腺,但無明顯作用。猿猴的面板在高溫環境中也不溼潤。而小汗腺分泌的汗液是人汗的主要來源。這種汗液的主要成分是水,與血相比,汗液是一種低滲的液體。當環境溫度達到和面板溫度接近時,小汗腺便開始分泌汗液。隨著汗液中水分在體表的蒸發,可散失大量的熱。這時,汗液的分泌和其中水分的蒸發是人體散熱的唯一方式。由此可見,人類的小汗腺是人類新發展的一項獨特功能結構。
透過以上論述,我們可以這樣假設(由於我是一個業餘科學愛好者,因此我的所有觀點只能是一種假設)古人類的體毛和其它恆溫動物一樣,是為了禦寒,然而由於吃熟的食物使身體獲得了更多的能量,人類得以進化,結構隨之向更高能量利用率的方向改變,最終產生更多的熱能,和其它動物相比,體毛禦寒的功能顯得不再重要,特別是由於智力的發展,人類學會使用工具來利用動物的皮毛作衣服御寒。另一方面,在熱環境中,人體內過多的熱需要快速的散發,而長長的體毛阻礙了水分散發的效率,這時的體毛如果不退掉,人類體內的溫度就會高出正常水平,從而導致人體各項生理功能失調,人類的進化就無法完成。最終,長長的體毛退化為短短的毳毛,已經失去了禦寒的生理作用。然而正如達爾文所說的:“體毛的消失對人類來說是不方便的,並且可能是有害的,甚至在炎熱氣候的情況下世是如此,因為人類這樣就會暴露在太陽的灼熱以及驟然寒冷之中,在多雨的天氣裡更加如此。”人類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他們發展了另外一種結構——皮下脂肪來抵禦寒冷,這也是人類區別於其它其它靈長類的一大特點,關於這一特點,曾經被作為人類起源於海洋的證據。其實,皮下脂肪的發展是為了彌補人類失去體毛所導致的禦寒功能的降低。是一種在猿進化成人的漫長過程中才發展的結構,因此是其它靈長類動物所沒有的。
這種假設也可以很好地解釋頭上的毛髮和四肢結合處的毛髮之所以存在的原因。
頭上的毛髮被保留下來僅僅是為了禦寒。由於進化的原因,人類的大腦逐漸增大,然而過大的大腦會造成一糸列的問題,比如在出生時就會造成困難,這就要求頭部必須儘可能地節約空間以適應大腦突飛猛進的發展及增大(同樣是由於火的原因),因此頭部幾乎沒有皮下脂肪來抵禦寒冷,(這一點在其它靈長類動物可能也是如此,人類大腦皮層褶皺的增多巧妙地在增大面積的同時不增大體積也是為了節約空間)所以,很自然地,頭上的毛髮被保留下來禦寒。
至於四肢結合處的毛髮被保留下來的原因,我想是這樣的;由於四肢結合處幾乎不和外界接觸,所以散發熱量的功能在那裡基本起不到什麼作用,因此那裡的體毛被保留下來。
人類失去體毛的過程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在足夠長的演化過程中,體毛漸漸消失將給人類提高能量利用率掃清障礙,而能量利用率的提高又使古猿的一支完成進化而最終成為人,這個過程仍然遵循自然選擇的基本原理。是自然選擇了體毛漸漸消失的一支古猿,是火給古猿帶來了溫暖,同時照亮了他們進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