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儒姐在北京
-
2 # 河北瑞弟
白駒過隙,歲月如風,又是一年終歲末。爆竹聲除,新桃舊符,又是一新年伊始。總是叫人不禁感嘆,時間就這麼從我們的指縫中悄悄溜走了,2019即將過去,我們又將會迎來嶄新的2020年。不知過去的一年你有多少感悟和成長,對新年又有什麼樣的展望和目標呢?這種對舊時光的依戀與珍藏,和對新年的希冀與展望之感千年未變,古今一致。在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裡就讓小編帶著大家一起了解我們的古人是怎麼樣跨年的吧,同時也祝福大家跨年快樂!新年快樂!
首先呢,我們要知道在咱們古代跨年其實跟咱們今天的跨年是不一樣的,主要是時間和方式的不一樣。今天的元旦是按照公元紀年來算的,而古時候的元旦是按照農曆正月初一來算的,也就是咱們華人最盛重的節日—春節,但是都有一個統一的名稱叫元旦。據《晉書》記載:“顓帝以孟春三月為元,其時正朔元旦之春。”元旦這個傳統節日,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了。“元旦”的“元”,指開始,是第一的意思;“旦”,象形字,象徵開始的意思。元旦合稱即是“初始的日子”。
古時候的人們對於今天這個除舊迎新的特殊日子是非常注重的。因為咱們古時候的中國是一個農耕文明的國家。在元旦這個重要的節日寄託著人們對來年收成和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首先宮廷裡邊兒,宮廷裡的元旦可謂是隆重又繁華,歷代的皇朝都會舉行大型慶賀典儀和祭祀活動,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之類的,皇帝還要接受百官和外國史臣的萬方來朝,總之搞得非常之隆重。
那民間呢?那就是搞得非常之熱鬧了。南朝時期,據粱人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欽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下五辛盤。”還有畫雞、燃爆竹、乞如願等遊戲。乞如願是一種祈福的小習俗,就是把一個錦人埋在灰堆裡邊,用木棒敲打,邊打邊喊著“如願如願”,不過到今天幾乎沒有這種習俗了。如果在北宋的話,元旦的前夜,女人們會粉黛梳妝,男人們也會換上新衣,三五結伴前往東京城內最繁華的街段,在瓦肆、勾欄觀看魔術,雜耍等等,還有天南地北的各樣小吃,比如《東京夢華錄》中說:“(元旦的開封)皆煎術湯以飲之,並燒蒼朮,又闢除疫癘之氣。”既好吃又養生,值得學習和借鑑。對了,更有舞場歌館,好戲連臺,通宵達旦,好不快活。就連問到高曉松要是能穿越時空,他要去哪裡,他都會毫不猶豫的說要去北宋。
除了北宋,明朝的人們是怎麼樣過元旦的呢?詩人陳獻章留下詩句說“鄰牆旋打娛賓酒,稚子齊歌樂歲詩”,寫出了老百姓過元旦時的熱鬧非凡,喜氣洋洋的景象。明朝時人們往往在五更天就起來焚香,放爆竹,喝椒柏酒,吃餃子。不僅如此,明朝的元旦佳節不僅過得熱鬧,還頗為雅緻。人們會在走親訪友的時候,會互相贈送一種二寸寬、三寸長的箋紙。箋紙上往往畫著精巧生動的梅花和各類圖案,再寫上一排排清雅小楷表明姓名和祝福語。這樣顯得既溫馨又雅緻,非常具有文藝範兒的過年方式。
-
3 # 已恨蓬山遠
古人不過元旦,只過農曆春節,春節闔家團圓,辭舊迎新,不能缺少的是酒水,一是烘托氣氛,二是驅邪祈福。
主要以椒柏酒和屠蘇酒兩種酒為主,椒柏酒是用椒花和柏枝泡製而成。
喝完一杯椒柏酒還有一杯屠蘇酒,正是王安石詩云“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是也。而且喝酒小孩子也要參加,像現在某些地區還有這種習俗,哪怕牙牙學語的孩子都會用筷子沾點酒在孩子舌頭上抹一下,用以驅邪。
酒喝完了之後,還是驅邪……
《風土記》有云“正旦,當生吞雞子一枚”,張仲景方亦有云“”雞子即是生雞蛋。
春節雛形“臘祭”從夏朝就有,人們會在冬天過去春天來臨的時候將家中的牲畜宰殺以祭祀先祖和上天,祈求來年平安風調雨順。
到了繁盛的唐朝春節有不同叫法,名為元正,而且春節有假期七天。
在元正前一天晚上大家徹夜不眠的守歲,皇宮更熱鬧非凡有歌舞、相撲和舞馬等娛樂活動。
-
4 # 浩然文史
很多朋友可能也知道,咱們現在過的這個元旦呢,其實並不是咱們中國的傳統節日。辛亥革命以後,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採用了世界上多數國家使用的公元紀年,將每年的1月1日定為新年,同時保留了傳統的農曆。這就是我們現在的元旦的來歷。
當然,在中國古代,也是有咱們華人自己的元旦的,那就是農曆的正月一日,也就是現在的春節。咱們中國的主體民族叫做漢族,漢朝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咱們傳統文化的基礎部分,過年自然也不能例外。今天,就讓咱們回到漢朝,一起來看看漢代先民和他們的“元旦”。
一、漢代官方的元旦禮俗在漢代,元旦有正旦、正日、元日等不同的稱呼。之前冬至的文章裡跟大家聊過,漢代的元旦正式獨立出來作為一個節,應該說是從漢武帝改太初曆之後開始的。在這之前,因為元旦和冬至離得很近,所以經常是一起就過了。從漢武帝之後,元旦正式成為中國古代社會最重要的一個節日,並一直延續了下來。
黃曉明飾演的漢武帝
漢代的官方非常重視元旦節日,在元旦有許多的大型活動,下面咱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
1、儺戲與驅邪
元旦是新的一年的開始,在這個新舊交替的關鍵時刻,從官方到民間都有一些驅邪的活動,希望把壞運氣留在舊歲,在新的一年裡能有好運氣到來。漢代的官方會在元旦前的臘日,舉辦大儺戲,以求驅除疫病。儺戲的場面非常盛大,據《後漢書·禮儀志》記載,當時的儺戲要用120名穿皂服的少年,手持大鼗(táo,即撥浪鼓);有戴面具披熊皮的方相,與十二獸做舞等等,最後由騎兵驅趕著代表疫病的造像扔到洛水裡燒掉,總之場面非常隆重。
儺戲表演
這種大儺戲是古代一種重要的祈福祭祀典禮,從商周時期一直延續到後世,至今在中國民間的一些地方還有留存。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唐磚》裡面,曾經復原了一部分唐朝的儺戲,雖然和漢代有差別,但大家也可以看個大概。
2、漢代元旦的大朝會
元旦是新年的開始,在古人的觀念裡這個辭舊迎新的時刻當然是要好好的慶祝的,所以類似“賀新年”性質的節日集會在中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尤其是漢武帝太初曆以後,元日正式和冬至分割開來,成為了一個獨立的節日之後,慶祝活動就更加隆重了。
漢代元旦當天,漢庭要舉行大型的朝會活動,稱為“正旦大會”,文武百官都要在朝會上向天子賀禮。正旦大會的地點,東漢時是在洛陽城的德陽殿,大概的流程是這樣的:
首先,公卿百官和外國使節依次上店為皇帝拜賀,而後地方郡國的上計吏上殿拜賀,並呈上過去一年地方上的收支文書。可見這正旦大會也不完全是典禮,還有一點政事的味道在裡面。
漢代畫像石中的宴飲圖
然後,作為對文武百官賀禮的答謝,皇帝在朝拜之後往往會賜下酒宴。據文獻記載宴會“作九賓徹樂舍利,從西方來戲於極”“障日畢化成黃龍長八丈,出水遊戲於庭”,有奏樂和百戲等文藝表演,還是非常熱鬧的。
漢畫像石中的百戲表演
儀式結束後,“謁者引公卿群臣以次拜。微行出罷。”
整個正旦大會的禮儀規程還是非常嚴格的,向皇帝祝賀要按照官職高低有相應的順序要求,甚至對官吏的儀容儀表都有嚴格要求。東漢後期著名的外戚粱冀就曾因為大朝會的時候儀容不整而被言官彈劾。
二、漢代民間的元旦慶典元旦是漢代從官方到民間都非常重視的最重要的節日。如果說官方的元旦慶典還有著一些政治宣示的目的,那麼民間的元旦慶祝活動無疑更加的單純和直接:紀念過去一年的辛苦勞動,以及期待來年的美好生活。
1、神荼和鬱壘:漢代的門神
祭門神是中國自遠古時期就有的風俗習慣,而到了漢代,門神們更是有了自己的名字和比較固定的形象,其中神荼和鬱壘是比較常見的兩位。
神荼和鬱壘的傳說起源自上古時期,《山海經》上記載他們生長在一個大桃樹上,看守著鬼門,用葦索抓捕害人的鬼怪,然後餵給老虎吃。這種傳說演變到後來,人們用桃木做門,在上面貼上神荼和鬱壘的畫像,認為這樣可以起到辟邪的作用。
桃木門神掛件
漢代的時候,每到元旦前一夜,人們就會祭祀門神,以求闢除災厄。通常的做法在門上貼老虎畫像,在門兩側擺上畫有神荼和鬱壘形象的桃木牌,再在門樑上懸掛一條葦索,供門神抓鬼使用,時人稱這種儀式為“懸葦”。
2、燃放爆竹
說到過年放爆竹,現在很多人都知道,這是為了嚇走一種名為“年”的怪獸。實際上如果深究起來,關於這個“年獸”的形象,其實有很多不同的說法。以漢代來說,人們在元旦這天一起床就要在院子裡燃放爆竹,是為了嚇走一種叫做“山臊”的鬼怪。這種鬼怪在漢代的傳說裡,住在西方的深山裡,有一尺來高,人們被它碰到就會傳染疫病。這種鬼怪有一個弱點,就是很害怕爆竹的聲音,所以人們在元旦的時候燃放爆竹,為了嚇走這種鬼怪,其實也是一種來年不生病的祈願。
今人想象中的山臊
不過,說到燃放爆竹,這裡要多說一句。因為一提到爆竹,可能多數現代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各種好看的煙花吧?然而,這種填充火藥的煙花爆竹,在漢代應該是沒有的。雖然火藥是咱們的四大發明之一,春秋時期也有過一些疑似火藥的記載,但現在大家一般承認的火藥,是八、九世紀左右發明的,漢代自然還沒有。
爆竹,就是把竹子燒爆啊
那麼漢代的爆竹是什麼樣子的呢?答案其實很簡單,就是燒爆的竹子。當時的人們用火燒竹節,使其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以此來驚嚇山臊。這真是名副其實的“爆竹”了。
3、聚宴和椒柏酒
相比於皇帝賜宴那種政治儀式,漢代元旦時的民間的元旦宴飲就有了真正的辭舊迎新的歡快味道。這種宴飲一般是以家庭或家族為單位,從元日頭天晚上就開始,然後還要守歲到第二天。這實際就是我們現在年夜飯、過除夕等習俗的早期形式。這方面漢代還有個有意思的做法,那就是除夕夜的年夜飯不能都吃光,要留一點剩飯,元旦早上起來要把剩飯撒到大街上,取一個辭舊迎新的彩頭。這在當時叫做“留宿歲飯”,其實還是挺有點儀式感的。
既然是家族的聚餐,那自然少不了喝酒。不過古代的飲酒,尤其是這種年節時的飲酒,和咱們電視劇看到的那種大碗喝酒可不一樣,是禮儀的一種,是有著比較嚴格的規矩的。這些規矩集中體現在敬酒的次序上。元旦當日,由家族的族長帶領全族祭祀先人之後,即行飲酒禮:從年齡最小的開始依次向族中老人敬酒祝壽,敬完之後再從年齡最小的開始飲酒。前者表示小輩對長輩的尊重,後者則寓意年幼者長一歲,年老者失一歲。
鄉飲酒禮
漢代元旦時飲的酒,和平時也有所不同,稱為椒柏酒,實際上是由椒和柏釀成的兩種酒。“椒”是一種香草,漢人喜其性溫、氣香、多子的特點,製成椒酒供新春祝頌。柏是長青之樹,古人將之視為長壽的象徵,於是用柏葉釀酒,用於新年祝壽。
此外,漢代民間的元旦習俗中,還保留了一些原始巫術的痕跡,比如要飲用桃湯、屠蘇酒等具有驅邪防疫功效的“飲料”。
文史君說歲首慶典,這是中國民間最古老的節日慶典之一,可以上溯到上古時期。漢武帝時制太初曆,正式將每年的正月初一定為歲首,這一規定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漢代人將這一天成為元日、正旦,隋唐以後逐漸稱為元旦。民國採用公元紀年後,將傳統的“元旦”這個稱呼安給了公曆的一月一日,又新造了一個“春節”的名頭給農曆的新年。所以說,這各種關於農曆歲首的稱呼,現在的春節反倒是最晚才有的。
參考文獻:范曄:《後漢書》,中華書局1965年版。
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版。
李翠華:《先秦至唐宋時期春節習俗研究》,中山大學2010年碩士學位論文。
-
5 # 資料完善度低
古人貴族昂首挺胸,目空一切而過,平民丶賤民跪著過去;今人,激進的先邁左腳;保守的邁右腳,大多數人有人邁了跟著走,這最保險也最安全。
-
6 # 歷史也好玩
新的一年已經悄然來臨,在這辭舊迎新的日子裡,我們總喜歡一家人,或者三五好友,聚在一起跨年,大家回憶過去,暢想未來。那麼,古代人是怎麼跨年的呢?
古人也會跨年,只不過古人的跨年與我們有所不同,主要是時間和方式的不一樣。今天的元旦是按照公元紀年來算的,而古時候的元旦就是咱們華人最盛重的節日—春節。
中國曆代元旦的月日並不一致。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是十二月初一,周代是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又規定將十月初一日作為元旦。到了漢武帝的時候,又以正月初一為元旦。
雖然日期不一樣,但是都有一個統一的名稱叫元旦。元旦這個傳統節日,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了。“元旦”的“元”,指開始,是第一的意思;“旦”,象形字,象徵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象徵開始的意思。元旦合稱即是“初始的日子”。
古時候,人們對於這個除舊迎新的特殊日子是非常注重的。因為咱們古時候的中國是一個農耕文明的國家。元旦這個重要的節日寄託著人們對來年收成和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
首先宮廷裡邊兒,宮廷裡的元旦可謂是隆重又繁華,歷代的皇朝都會舉行大型慶賀典儀和祭祀活動,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之類的,皇帝還要接受百官和外國史臣的萬方來朝,總之搞得非常之隆重。
那民間呢?那就是搞得非常熱鬧了。
南朝時期,據粱人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欽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下五辛盤。”還有畫雞、燃爆竹、乞如願等遊戲。乞如願是一種祈福的小習俗,就是把一個錦人埋在灰堆裡邊,用木棒敲打,邊打邊喊著“如願如願”,不過到今天幾乎沒有這種習俗了。
如果在北宋的話,元旦的前夜,女人們會粉黛梳妝,男人們也會換上新衣,三五結伴前往東京城內最繁華的街段,在瓦肆、勾欄觀看魔術,雜耍等等,還有天南地北的各樣小吃,比如《東京夢華錄》中說:“(元旦的開封)皆煎術湯以飲之,並燒蒼朮,又闢除疫癘之氣。”既好吃又養生,值得學習和借鑑。對了,更有舞場歌館,好戲連臺,通宵達旦,好不快活。北宋的經濟文化可是中國曆代朝代中極為繁華的,就連問到高曉松要是能穿越時空,他要去哪裡,他都會毫不猶豫的說要去北宋。
明朝的人們是怎麼樣過元旦的呢?詩人陳獻章留下詩句說“鄰牆旋打娛賓酒,稚子齊歌樂歲詩”,寫出了老百姓過元旦時的熱鬧非凡,喜氣洋洋的景象。明朝時人們往往在五更天就起來焚香,放爆竹,喝椒柏酒,吃餃子。不僅如此,明朝的元旦佳節不僅過得熱鬧,還頗為雅緻。人們會在走親訪友的時候,會互相贈送一種二寸寬、三寸長的箋紙。箋紙上往往畫著精巧生動的梅花和各類圖案,再寫上一排排清雅小楷表明姓名和祝福語。這樣顯得既溫馨又雅緻,非常具有文藝範兒的過年方式。
清朝的春節是要過一個月的。從康熙朝開始,每年的十二月初一日,皇帝都有“開筆書福”之典,以為民祈福。由皇帝親自寫福字,張貼在皇宮內廷各處,以示吉祥如意,還把其它的“福”隨著奏摺頒賜給外任的直省官員,作為新年禮物,以示慰問。
-
7 # 本昌談歷史
先說什麼叫跨年
每年的初夕夜因為連線新舊兩年,即是上年的結束,又是新一年的開始,"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所以叫"跨年”。
古人怎麼跨年
古人過跨年有不睡覺"守歲”的習俗,有的地方也叫“熬年”。
他們為什麼要守歲呢?關於守歲說法很多,比如守歲能消除一年災禍,保年平安。再比如,守歲是為了用虔誠的心感謝對天地神靈過去一年的保佑和對新一年的祈福。說法雖有很多,但守歲的願望都是對未來的美好生活的嚮往。
"守歲”的形式雖各地不一樣,但大同小異,就是全家人在一起,大人圍在火爐旁聊天,包餃子,剪福子,貼窗花。交了半夜,要下水餃,祭天地等。孩子放爆竹,放煙花。整個初夕夜一家人其樂融融,好不幸福。
-
8 # 歷史哈哈哈
1.從元旦這天開始,政府准許百姓可以在三天中參與關撲遊戲。所謂“關撲”,是一種帶有賭博性質的遊戲,參與遊戲的雙方約定好價格,用銅錢在瓦罐內或地上擲,根據錢的字幕的多少來判定輸贏,贏的人可折錢取走所撲的物品,輸的人要付錢。
2.“關撲”在當時的民間非常盛行,但只有像元旦這樣大的節日,官府才允許“關撲“開放,一般以食物、日常器具、果實、柴炭之類來賭。元旦之夜,有錢人家的女子或入場觀賭,或入店飲宴,《東京夢華錄》中說,這種事情“慣習成風,不相笑訝”。
3.北宋時期的元旦這天,京城的許多繁華街道上都要結綵棚,擺放帽子、梳子、珠翠、首飾、衣著、花朵、領抹、靴謝、玩具之類的商品,還有舞場歌館,車馬來往,絡繹不絕。同時,當時也有許多飲食習俗,比如,大部分家庭要吃素餅。
4.在古代每逢元旦,親朋好友之間會互相贈送賀年卡祝福新年快樂。據有關史料記載,中國明朝天順年間,民間就已經出現了賀年卡。其製作是用二寸寬、三寸長的箋紙,在上面印製出美麗精巧的梅花圖案,並目工工整整地寫上姓名和地址。到了農曆正月初一這天,就拿著自己精心製作的賀年卡贈送給自己的親朋好友,既可以恭賀新春之喜,又可以送上一片溫暖如春的美好情愫。清朝康熙年間和民國時期也都繼承了送賀卡這種傳統。
5.古人歡慶元旦的飲食也是豐富多彩,《荊楚歲時記》的記述就是集中體現。南朝時荊楚元旦拜賀完成後,接著是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五辛盤,進敷於散,服卻鬼丸,各吃一個雞蛋。
-
9 # 大牛聊
明朝:
拜年不必進府門,送上名片抵見人。
各處賀歲皆如此,贈予紙店大筆金。
如果親戚朋友太多
主人抽不出時間去逐一拜訪
便差使僕人送去名片拜年
這種習俗最早見於宋朝元祐年間
明代時候開始盛行
但當時稱名片為名刺
掀天爆聲徹夜鬧,沸地歌喉板敲檀。
春牛高擁巡陌上,瑞麟婆娑影盤桓。
明代春節期間
鞭打春牛已成為一種盛大活動
官員和百姓在田頭共同參與其樂融融
官民同心
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為遊百病走周遭,約束簪裙總取牢。
偏有鳳鞋端瘦極,不扶也上女牆高。
古時女子鮮有出門的機會
更別提拋頭露面去看外面的景色了
到了明代
在過年期間
女子可成群結隊登上城牆
一覽城中美景
登高望遠舒散心情
謂之走百病上城頭
-
10 # 叮了個當的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那時的達官貴人的跨年活動就聽聽類似今天相聲表演的“俳優”,以及看看歌舞。
東漢時期,跨年表演有魚龍曼衍、走繩、藏人幻術等雜技演出節目,人們以此歡慶新年。
南朝時期,跨年夜人們互相拜賀、大擺夜宴,並開展畫雞、燃爆竹、懸索、乞如願等遊戲。
元旦拜賀之後是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五辛盤等。
據《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正月一日,…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欽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下五辛盤。”
北宋時期,皇宮裡會舉行大規模的朝賀活動,百官要向皇帝朝賀,也有遼、高麗、西夏、于闐、回紇等使節前來朝賀,當時被稱為“排正仗”。
而元旦當天會在京城的街道上結許多彩棚,擺放琳琅滿目的商品,還有全天營業的舞場歌館,街上車水馬龍,人流絡繹不絕。
明朝時期開始每逢元旦有互送賀年卡這一活動,據說當時民間的賀年卡是用二寸寬、三寸長的箋紙,賀卡上面有加工印製出的梅花圖案,還會留出寫姓名和地址的空間。
清朝也繼承了送賀卡這種傳統。
清朝從康熙朝開始皇帝都有“開筆書福”為民祈福的活動。不光要把皇帝親自寫的福字張貼在宮殿內,還把福字作為新年禮物賞賜給各地的官員,以示皇恩。
可見各朝各代的跨年夜都有其特色,大部分的習俗都流傳至今,古今之間有了一些形式在變化,但文化內涵還是一脈相承的。
回覆列表
其實元旦一詞,最早出於南朝梁人《雅樂歌》:"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元是第一或開始的意思,旦是早晨,元、旦合起來,比喻一年的歲首,也就是一年開始之日。中國曆代元旦的月日並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又以十月初一日為元旦,自此歷代相沿未改。漢武帝太初元年時,司馬遷創立了“太初曆”,這才又以正月初一為元旦,和夏代規定一樣,所以又稱“夏曆”,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中華民國建立,孫中山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定正月初一(元旦)為春節,而以西曆(公曆)1月1日為新年。
東漢時期,祭祖是元旦的重要活動和習俗。那時候只有雜技演出,大多數是魚龍曼衍、走繩、藏人幻術等節目,人們以這種形式慶祝新年。
南朝時期,闔家互相拜賀、飲宴,並開展娛樂活動。據粱人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欽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下五辛盤。”還有畫雞、燃爆竹、懸索、乞如願等遊戲。
北宋時期,宮廷裡要舉行大規模的朝會,皇帝要受百官的朝賀,人們稱之為“排正仗”。此時,常有遼、高麗、西夏、于闐、回紇等地的外交官前來朝賀。
明朝天順年間民間開始送賀年卡,每逢元旦,正是辭舊迎新的時候,親朋好友之間互相贈送賀年卡祝福新年快樂。據有關史料記載,中國明朝天順年間,民間就已經出現了賀年卡。有人用二寸寬、三寸長的箋紙,在上面印製出美麗精巧的梅花圖案,並且寫上姓名和地址。到了元旦這天,爆竹聲聲,春聯鮮豔,人們互相拜年,有人就拿著自己精心製作的賀年卡贈送給自己的親朋好友。
清朝的春節是要過一個月的。從康熙朝開始,每年的十二月初一日,皇帝都有“開筆書福”之典,以為民祈福。由皇帝親自寫福字,張貼在皇宮內廷各處,以示吉祥如意,還把其它的“福”隨著奏摺頒賜給外任的直省官員,作為新年禮物,以示慰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