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電影最好看
-
2 # 306室長
宋朝在軍事上的軟弱是根本原因。
封建王朝的統治者始終將維護統治作為首要目標。隋唐時期尚武之風尤甚,軍功爵制使武官集團勢力十分強大,地方節度使甚至能夠對中央的統治構成直接威脅。
宋太祖吸取隋唐教訓,決定採取文官治國的路線,一方面改革軍制,將指揮、募兵、後勤裝備三權分立,互相制約,防止軍人集團壯大;另一方面任用文官作為軍事最高統帥,防止“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在自己身上重演。
宋代軍制直接導致了軍事上的孱弱,宋太祖曾帥軍北伐試圖收復幽雲十六州,但慘遭失敗,後代帝王在軍事上還不如太祖,因此對遼求和再自然不過。
雖然宋弱不能像唐代那樣開疆拓土,但發達的經濟為國土防禦提供了堅強的保障,即使是偏安一隅的南宋,面對天下無敵的蒙古大軍仍能抵抗半個世紀之久,是當時抵抗蒙古進攻最久的國家,其韌性可見一斑。遼軍雖戰力強悍,但想征服宋朝亦不可能,所以索性接受和約,接受宋朝的進貢。
支付歲幣雖然恥辱,但保障了宋遼兩國大體上的和平,為宋代經濟繁榮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國際環境。與宋代經濟的蓬勃發展相比,歲幣的開支不過是九牛一毛。隨著金國的崛起,遼國更是無暇南顧,直到金國滅遼後南北的和平局面才被打破。
-
3 # 煮酒祭長史
公元1004年十二月,彼此爭鬥了二十五年的宋遼雙方,終於在澶州(今河南濮陽市)簽訂了和約。
根據和約規定,宋每年給遼十萬兩銀二十萬匹絹的“歲幣”,雙方各守自己的地盤,宋真宗趙恆與遼聖宗耶律隆緒互稱兄弟,宋遼兩國皆為兄弟之邦(注意,是宋為兄,遼為弟)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澶淵之盟”。“澶淵之盟”的簽訂,對於宋遼雙方來說百利而無一害。
那麼,簽訂檀淵之盟這樣的條約有什麼作用呢?
首先、促進了兩國關係。在這之後的一百多年時間裡,宋朝和遼國之間再也沒有發生過大規模戰爭了,兩國在經濟貿易和政治文化上的往來越來越頻繁。盟約締結後,第二年,宋朝派人去遼國賀蕭太后生辰,宋真宗致書時“自稱南朝,以契丹為北朝”,宋、遼之間百餘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禮尚往來,通使殷勤,雙方互使共達三百八十次之多,遼朝邊地發生饑荒,宋朝也會派人在邊境賑濟,宋真宗崩逝訊息傳來,遼聖宗“集蕃漢大臣舉哀,后妃以下皆為沾涕”。
其次、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和國家邊境的安定。雖然,在盟約中,雙方規定宋朝必須定期進貢,但是,這換來國家一百多年來的邊境安定,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北宋經濟繁榮。而且,當時宋朝重文輕武,只用了一點代價就換來和平。因此,有的學者認為這點付出還是很值得的。
最後、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宋朝軍事力量羸弱。從某一個角度上來說,檀淵之盟的簽訂是宋朝在有利的軍事環境下向對方妥協的結果。為什麼這麼說呢?在上文我們已經說到,宋朝憑藉前人留下來的軍事經驗獲勝,但其實它的兵力十分弱。若宋朝的軍事實力能夠稍微強一點,它又怎麼會做出這樣的妥協呢?
所以,如果當時遼宋雙方繼續打仗,勝負十分難辨。這不僅會造成宋朝經濟衰退,還可能會加重人民的賦稅壓力,從而,導致農民起義等問題。於是,為了躲避戰爭,求得和平,宋朝主動提出簽訂檀淵之盟。在簽下盟約之後,宋朝朝廷苟且安生,只顧著享受榮華富貴與玩樂人間,完全忘記了宋太祖立下的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宏圖大志。從此以後,宋朝國力逐漸衰弱,社會風氣一片奢侈萎靡。
-
4 # 東秋妮
先普及一個歷史知識:歲幣北宋每年送給遼銀,絹等錢物,稱為歲幣。
一.宋遼衝突加劇
10世紀初,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建立遼政權。
遼太宗耶律德光時期,佔領燕雲十六州,從此,遼與中原王朝的衝突日益加劇。
宋太祖趙匡胤晚期,北宋與遼保持友好關係,雙方互通使節。
宋太宗趙光義即位後,向遼發動數次戰爭,遭到失敗,北宋此後一直採取防禦政策。
二.澶淵之盟簽約
宋真宗趙恆時期1004年,遼聖宗耶律隆緒親率20萬大軍大舉南下攻宋,一直打到黃河岸邊的澶州城下,威脅都城開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
北宋名相寇準大義凜然,力主皇帝御駕親征。當宋真宗如天神降一般出現在澶州的北城樓上時。
宋軍頓時歡呼"萬歲",迴盪數十里之外。宋軍士氣大振,遼軍聞風喪膽,遼軍主帥中箭身亡,潰不成軍,倉惶逃竄。
當時的局勢非常有利於北宋,但宋真宗趙恆,竟然從內心懼怕於遼的聲勢,並考慮雙方交戰已久、互有勝負,以每年給遼歲幣30萬作為條件,主動求和,雙方在澶州定盟和解,約為兄弟之國,宋為兄!
澶州舊稱澶淵,所以這次宋遼盟約稱“澶淵之盟”。
此後很長時間,遼宋之間保持著和平局面。
三:為什麼宋真宗趙恆非要求和呢?
北宋在局勢大利的情勢下,宋真宗主動求和,簽約送幣,戰爭的目的是停止戰爭,是和平。
澶淵之盟結束了宋遼之間長達二十五年的戰爭,同時也是宋朝向番方交納歲幣換取和平的開端!
我們想說當時的宋真宗趙恆的心裡肯定也翻江倒海,思來想去,最後下決心簽約送幣求和平。
天下,是趙家的天下!和平,可能對一個封建皇帝而言,有著我們普通老百姓不能瞭解的含義和算計吧:
澶淵之盟,使北宋王朝節省了鉅額的戰爭開支,歲幣(30萬)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費用(3000萬)百分之一。用歲幣換和平,避免了重兵長年戍邊造成的過量徭役和朝廷賦稅壓力,以較少的代價換取了戰爭所難以獲取的效果。簽約之後,北宋在邊境上開放交易,促進宋遼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利於宋遼的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民族融合。✍歷史上的正與野,對與錯,任後人評說吧!
-
5 # 易友團
公元1004年秋天,遼國蕭太后與遼聖宗親率大軍大舉南下,攻入大宋邊境,來勢洶洶。
當時的北宋皇帝宋真宗是宋太宗之子,宋朝第三任皇帝,與他的父親和伯父不同,宋真宗的性格較為怯懦。當時尚未真正發動反擊,皇帝身邊就有臣子勸他南逃,或逃至巴蜀、或至金陵,而宋真宗自己也偏向於逃跑。最後因為宰相寇準據理力爭,才不得已率領大軍至澶州督戰。由於宋軍的堅守和反擊,遼軍始終無法攻下一座具有戰略意義的城池,甚至還損失了蕭撻覽這員大將,加上深入大宋腹地,戰線拉長,補給已經非常困難。客觀上看,遼軍的這次遠征已然得不償失,並且處於劣勢,仗是不能再打下去了,求和勢在必行。
無奈之下,蕭太后只能透過宋朝降將王繼忠向宋朝傳達罷兵休戰的願望。而宋真宗竟也同意求和,不顧寇準等人的反對,派殿直曹利用前去和談,最終簽訂了澶淵之盟。澶淵之盟的主要內容有三點:
1、宋遼稱兄弟之國,兩國邊疆永遠罷兵休戰,各守疆界;2、兩國邊疆百姓不得互相侵擾,如有盜賊流竄,未經許可不得越境抓捕;3、宋朝向遼國繳納歲幣10萬兩白銀,20萬匹絹。
這一紙盟約的前兩條都十分合理,互稱兄弟之國也是將彼此放在平等的地位上,問題的關鍵是這最後一條,也就是歲幣制度。為什麼在明明軍事佔優的前提下,宋朝會與敵國簽下這樣的條約?
我的理解就兩個字!
第一個字:怕。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大宋,經過先南後北的策略,基本上統一了南北,他死後他的弟弟趙光義繼位,消滅了五代十國最後一個割據政權北漢,從此大宋完成了一統南北的任務,但是還有更為嚴峻的任務,那就是收服燕雲十六州。早在後晉兒皇帝石敬瑭時期,他為了當皇帝就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遼),從此燕雲十六州不屬於中原,並且成為扼制中原的戰略要地。趙光義滅了北漢後,也乘勝追擊,攻打遼國,在高粱河被打敗,他本人也成就了高粱河車神的美名。趙光義一直沒有放下對燕雲十六州的執念,雍熙年間他再一次組織北伐,這一次北伐也失敗,這就是雍熙北伐,從此宋朝的由攻勢轉為守勢。此後,宋朝的守成之君對邊境政權的態度轉為畏懼。
第二個字:值。這一紙盟約,到底值不值?我認為是值得的。遼國對南方大宋的侵擾已持續多年,而這一紙盟約,保住了大宋邊疆此後一百二十年的和平。並且,遼國的主要兵種是騎兵,擅長長途奔襲而不善守城,宋朝的主要兵種是步兵,擅長守城而不善奔襲,一旦開戰,邊疆城池往往幾經易主卻彼此都無法取得實質性的地盤,並且,長期的戰爭也使得兩國的經濟發展遭受嚴重阻礙。而宋朝送給遼國的歲幣,實際上只佔北宋經濟的很小一部分,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加上宋遼和平之後在邊疆允許開市貿易,這其中又能將歲幣的大部分都賺回來。因此,對北宋王朝來說,簽訂澶淵之盟,只需每年運送歲幣,便可保邊疆安寧,國家穩步發展,並且還省下了大量軍費,其實是非常值得的。
澶淵之盟使北宋王朝實現了邊疆一百多年的和平,在此期間,國家安定,社會繁榮,經濟蓬勃發展,在那個強者們風雲際會的時代,造就了一個難得的繁華盛世。
-
6 # 木木講歷史
澶州之戰後,宋朝與遼訂立和約: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因澶州(河南濮陽)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在此之前,遼國對南方大宋的侵擾已持續多年,簽訂盟約之後,宋、遼之間百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大宋邊疆此後一百二十年的和平。
事實上,在澶州之戰中,宋真宗御駕親征,宋軍士氣大振,甚至射死了遼軍主將蕭撻凜,致使遼軍士氣受挫。但為什麼宋朝反而要和遼籤合約、送歲幣呢?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當時宋朝並未在戰爭中取得決定性的優勢。要知道,宋朝在和北方少數民族的戰爭中一直是處於被動的地位。高粱河一戰,宋太宗甚至被打的坐著牛車逃跑,澶淵之戰雖然運氣好,射死了遼軍的主帥,但是遼軍主力未損,繼續打,萬一敗了怎麼辦?宋朝的許多大臣,特別是宋真宗,其實對打勝仗是沒有信心的。
2、宋朝經濟實力雄厚。對於宋朝全年收入而言,30萬隻是一點小錢而已,而且當時打一場仗就要300萬,還有死傷無數,兩害相權取其輕嘛,所以能用小錢解決的事幹嘛還用大錢去死戰。
3、皇帝畏敵如虎,主和派佔了上風。當時宋朝的宰相寇準是一力主戰的,但宋真宗卻畏敵如虎,只想媾和,而朝中大臣們也都懼怕契丹,紛紛表示支援合議,甚至聯合起來攻擊寇準擁兵自重,寇準無奈之下,也只得同意與契丹講和。
4、對宋朝來講,條約內容並不十分苛刻。宋朝議和大臣曹利用在和遼談判期間,真宗預計的財政負擔大概是每年200-300萬銀/帛,而曹利用回來後對方只要了30萬,這遠遠低於宋政府估計,所以歲幣並不是難以想象的恥辱,而且宋朝也並未割地稱臣,所以對於這個合約,宋朝覺得可以接受,甚至覺得佔了便宜。
-
7 # 尋味歷史
說起宋朝,大家都可能會想到他的軟弱無能算,算是中國朝代中最懦弱的吧!宋朝沒有繼承大唐的雄風,反而轉向了一個內斂的國家。以至於處處捱打,對待外族的少數民族,既無能為力,也是事情發展的必然。宋朝為什麼向遼國籤合約,送歲幣呢?
我先講一下當時的時代背景宋朝剛剛建立,80%的中原地區被趙匡胤給統一了,但是有一塊地方卻被留了出來,這塊地方是哪的?這便是割讓給遼國的幽雲十六州。幽雲十六州算是中國北方的門戶吧,包括了北京地區,河北北部以及山西北部。並且幽雲十六州是在長城以南的,現在這塊地區掌握在契丹人手裡,那麼契丹人想什麼時候進入中原,他就什麼時候進入中原,這當然給宋朝造成了很大的危害,那幽雲十六州是怎麼樣到了契丹人的手裡的呢?這還得說到當時的,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反唐自立,向契丹人尋求幫助,並且按約定事成之後,將幽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人,石敬瑭的割讓,讓宋朝有了160多年的心腹大患,所以宋朝時時刻刻想收復幽雲十六州,所以之後便爆發了宋遼戰爭,才有了簽訂合約,送歲幣的事。北宋和遼國打了20多年的戰爭,才簽了宋和遼的澶淵之盟,宋真宗在位期間,遼國蕭太后和遼聖宗率領大軍南下攻打宋朝,使得宋真宗一下子慌了神,想要南逃,最終因為宰相寇準的極力勸阻,這才到了澶州進行督戰,宋軍的防守也沒讓遼國佔什麼便宜,遼國由種原因,他本來就是想要強一些錢財,但是這時宋朝提出了議和,所以遼國也便順水推舟,同意和宋朝議和。簽訂了澶淵之盟。合約中規定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朝每年給遼國歲幣白銀十萬,絲綢20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界,這便是當時的時代背景。
原因一,宋朝對軍事能力的抑止。宋朝屬於中國朝代中最軟弱的,就是因為他的軍事能力低下,當時朝堂上流行著文官管武將。那你想一下,用一個對軍事指揮一竅不通的人去指揮軍隊,那他的結果必然是戰爭的失敗,宋朝這種情況還得追溯到趙匡胤建立宋朝時期。在五代十國期間,趙匡胤本身是武將出身,他就是靠戰爭起的家,現在他當了皇帝,他當然不想讓其他的武將像他那樣,所以他一上臺便頒佈了限制武將的法令,並且將重文輕武的政策一直延續下去。以防止武將擁兵自重,比如說趙匡胤剛剛上皇帝不久,他心中就害怕其他的武將造反,所以就有了以後的那個杯酒釋兵權的故事,當時趙匡胤擺宴來款待出生入死的老哥們們,在酒足正興的時候,趙匡胤開始倒苦水了,說自己當成皇帝之後是多麼的寢食不安,擔驚受怕,並表示我是多麼想像你們一樣去享受安樂呀。他們這些老部下又不傻,當即就聽出了趙匡胤的話中有話,當場他們也表示自己也不想帶兵,帶兵打仗有多麼辛苦?所以趙匡胤便順水推舟,許他們永保榮華富貴,將他們的兵權收回了趙匡胤的手中。因此,在宋朝的體制中,一直抑制將領擁兵自重。種限制武將,導致宋朝軍隊能力太弱了,再加遼國是草原民族建立的,本身擁有強大的戰鬥力,相比之下,宋朝的失敗也是必然。
原因二,由於經濟利益的考量宋朝的軍事能力弱,他們打不過遼國,宋和遼簽訂檀淵之盟,雖說要每年向遼國送歲幣白銀十萬兩,以及絲綢20萬匹,但是這卻換來了幾十年的和平,其實這也是很划算的,宋朝向遼國送這麼多的東西,可能也只有兩三個府一年的稅收,相比於全國一年的稅收來說,這相當於九牛一毛,雖說這種做法太過於恥辱,但是卻是在打不過情況下最好的選擇。
軍隊進行打仗,需要消耗的錢財是巨大的,尤其是長時間遠距離的作戰,輕則國家貧窮,重則會拖垮國家。打仗需要各方面的投入,糧草籌集,士兵訓練以及招募,遠距離的運輸,軍隊器械,哪一個不需要消耗大量的錢啊。一個最好的例子,便是漢武帝北伐匈奴,經過40年的戰爭,將整個國家給掏空了,文景之治的積累全部給用光了,以至於漢武帝后來發了一個罪己詔。昭告天下自己經過這麼多年的戰亂,使得老百姓不堪重負,這才勉強使得社會不太動亂。大家可能會說宋朝不是特別有錢嗎?對。宋朝是超級有錢的,但是最重要的一點便是整個國家都是重文輕武,雖說之後有岳飛抗金,但是朝廷也不支援。所以說宋朝用錢來買太平是當時的社會風氣,宋真宗簽訂的檀淵之盟也開了一個壞頭兒,後世的宋朝皇帝一有戰敗,便想著賠錢籤合約來解決,以至於後世大量的宋朝皇帝就用這種想法,能用錢解決的事情,便儘量不用動武。總結宋朝和遼國簽訂了檀淵之盟,宋朝用錢來解決問題,這是由於宋朝重文輕武的立國之策,宋朝皇帝害怕武將擁兵自重,便處處打壓,以至於宋朝軍事能力弱。另一個方面便是可能是由於經濟的考量,打仗太過於費錢,導致後世的宋朝皇帝一戰敗,就用錢來解決事情的想法。 -
8 # 微笑東東
宋遼答合約是澶淵之盟的一部分。當時遼兵南侵,宋真宗在丞相寇準的極力主張下前往澶州抗遼。在戰場環境有利於宋的前提下,遼派使求和。雙方於是簽訂了《澶淵之盟》。商定宋每年向遼輸出歲貢銀30萬兩,絹30萬匹,雙方劃定邊貿榷市,加強貿易往來。對宋來說這是一項屈辱條約,不但燕雲十六州沒有收回,還要輸出歲貢,可謂失地賠款。但自條約簽訂以後,宋遼邊境保持和平一百多年。使北宋長時間保持經濟繁榮昌盛,經濟空繁榮。因貿易順差,每年的歲貢都能從榷市中賺回。這種狀況持續到北宋末年。
-
9 # 一夫壹歷史
宋給遼歲幣 是很聰明的。宋朝離長城很遠了,長城歷史上主要作用其實不是抵抗騎兵,是抵禦民間商業。到了宋 燕雲天險不在手,他怎麼可能軍事上可以抵禦北方民族呢?漢人善於耕織,只要把織物可以貿易給北方民族不就可以了?而且全部都是順差。給它那點歲幣 是很少的,而貿易帶來的受益是幾千幾萬倍。那個時代到了什麼程度呢?遼和後來的金都放棄了自己的貨幣,全部用宋的貨幣。
-
10 # 朝日升龍
五代十國時期,後唐大將石敬瑭反叛,為求自保向契丹求援,在契丹的支援下建立後晉政權,認契丹為父,自稱兒皇帝,並按照事先約定將燕雲十六州獻給契丹。燕雲十六州是中原與遊牧民族的天然防線,失去燕雲十六州意味著遼國的鐵騎再無阻礙,可一馬平川直達中原腹地,對中原政權是極大威脅。宋太祖趙匡胤統一中原後,對燕雲十六州的丟失一隻耿耿於懷,北宋歷代皇帝對其也是志在必得。有這樣的矛盾,宋遼之間註定勢不兩立,戰爭不可避免。
從宋太祖趙匡胤到宋真宗趙恆,宋遼之間打了二十五年,直到“澶淵之盟”的出現。公元1004年,遼國蕭太后與遼聖宗親率大軍南下,深入宋境。宋廷朝野震動,宋真宗膽小畏戰,欲遷都南逃,在寇準的威逼利誘下,不得已御駕親征。宋真宗帥軍來到澶州,與遼軍形成對峙之勢。此時的遼軍面臨非常不利的局面,主帥蕭撻凜帥數十親軍到澶州城下巡視,被宋軍射殺,遼軍士氣盡喪;遼軍為求速戰速決,孤軍深入,到達澶州城下時只有八萬人,而宋真宗手握二十萬大軍,最要命的是後方有個重鎮定州遲遲沒有打下,如鯁在喉,隨時可能被兩面夾擊,實在勝利無望。蕭太后權衡之下,決定與北宋議和。這也是宋真宗所期待的,當即表示不願窮兵黷武,願與契丹達成和解。經過一番討價還價,兩個“愛好和平”的君主如願簽訂協議:1.宋遼為兄弟之國,遼聖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後世仍以齒論。2.宋遼以白溝河為界,雙方撤兵;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城隍。3.宋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4.雙方於邊境設定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這就是歷史著名的“澶淵之盟”了。“澶淵之盟”最大的爭議在於北宋每年向遼國繳納歲幣,後世認為北宋在軍力保持絕對優勢情況下,仍要求和賠款,這是奇恥大辱。確實,這個條約的簽訂不是一件體面的事情。但放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這卻是一個雙贏的條約。據統計,北宋每年的財政收入在五千萬兩左右,宋遼之間的戰爭,每年軍費投入在一千萬兩以上,而給遼國繳納的歲幣每年只有三十萬,這比生意簡直太划算了。兩國開放邊境,互通貿易,經濟得以發展,百姓休養生息,生活富足。宋遼之間因“澶淵之盟”而保持了百年的和平,積極促進了宋遼之間的文化交流,民族融合。“澶淵之盟”北宋雖然繳納歲幣,但從各方面來看,這卻是一個利國利民,功在千秋的條約。
“澶淵之盟”的簽訂同時也為宋、遼的滅亡埋下了禍根。因百年未發生戰爭,兩國軍備鬆弛,面對後來崛起的金國毫無還手之力。尤其對北宋後世當權者影響極大,不再居安思危,對西夏,對金國採取同樣的花錢買平安的策略,反而軍事投入極少,在歷史上留下了一個“弱宋”的名聲。
回覆列表
總體上來說有兩點:
1、契丹軍事戰鬥力較強,對北宋威脅較大,為了息事寧人,北宋送給遼“歲幣”。
2、北宋統治者的軟弱、腐朽。
請看以下史實:
公元1004年(宋景德元年),遼朝蕭太后、遼聖宗親自率領二十萬大軍南下,前鋒已經到了澶州(今河南濮陽)。告急文書像雪片一樣飛到朝廷。寇準勸真宗帶兵親征;副宰相王欽若和另一個大臣陳堯叟卻暗地裡勸真宗逃跑。王欽若是江南人,主張遷都金陵,陳堯叟是蜀人,勸真宗逃到成都去。
宋真宗聽了這些意見,猶豫不決,最後召見新任宰相寇準。
宋真宗聽了寇準一番話,決定親自率兵出征,由寇準隨同指揮。
在寇準和將士們的催促下,宋真宗才決定動身到澶州去。
這時候,遼軍已經三面圍住了澶州。宋軍在要害的地方設下弩箭。遼軍主將蕭達蘭帶了幾個騎兵視察地形,正好進入宋軍伏弩陣地,弩箭齊發,蕭達蘭中箭喪了命。
遼軍主將一死,蕭太后又痛惜又害怕。她又聽說宋真宗親自率兵抵抗,覺得宋朝不好欺負,就有心講和了。
澶州城橫跨黃河兩岸。宋真宗在寇準、高瓊等文武大臣的護衛下,渡過黃河,到了澶州北城。這時候,各路宋軍也已經集中到澶州,將士們看到宋真宗的黃龍大旗,士氣高漲,歡聲雷動。
蕭太后派使者到了宋朝行營議和,要宋朝割讓土地。宋真宗聽到遼朝肯議和,正合他的心意。他找寇準商量說:“割讓土地是不行的。如果遼人要點金銀財帛,我看可以答應他們。”
寇準根本反對議和,說:“他們要和,就要他們歸還燕雲失地,哪能再給他錢財。”
但是,宋真宗一心要和,不顧寇準的反對,派使者曹利用到遼營談判議和條件。曹利用臨走的時候,宋真宗叮囑他說:“如果他們要賠款,迫不得已,就是每年一百萬也答應算了。”
寇準在旁邊聽了很痛心,只是當著真宗面不便再爭。曹利用離開行營,寇準緊緊跟在後面,一出門,一把抓住曹利用的手說:“賠款數目不能超過三十萬,否則回來的時候,我要你的腦袋!”
曹利用知道寇準的厲害,到了遼營,經過一番討價還價,最後定下來,由宋朝每年給遼朝銀絹三十萬。
曹利回來詳細彙報。當曹利用說出答應的銀絹數目是三十萬的時候,宋真宗高興得簡直要跳起來,直稱讚曹利用辦事能幹。
隨後宋真宗聽信近臣的讒言,罷免了寇準。
接著宋遼雙方正式達成和議,宋朝每年給遼朝絹二十萬匹,銀十萬兩。不用說,這筆鉅額賠款,長期成為北宋人民額外的沉重負擔。歷史上把這次和議叫做“澶淵之盟”。
此後宋遼兩國未有大規模的戰事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