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法圖曼

    為什麼會出現扶弟魔の姐姐

    一種行為的背後絕不僅僅是簡單的幾個動作

    行為背後虛掩著的是一個人的思維方式和心態,

    以及藏著一個人過去所有的生活經歷,甚至是一個時代的烙印。

    其實姐姐傾其所有幫助弟弟這個現象一直都是有的,尤其是五六十、七十年代,為什麼現在能成為一個社會現象,引起大家去關注的一個話題?一是網際網路新興時代給普通大眾提供了發聲的可能;二是經濟結構的多樣化,讓大量女效能走入社會,賺取生計,經濟基礎影響意識形態,女性獨立意識開始覺醒,開始學會愛自己,開始”反抗“ 父母給自己灌輸的”弟弟才是最重要”的陳舊觀念和重男輕女的思想。

    為什麼她們會主動成為扶弟魔,主要是以下兩類原因:

    父母重男輕女:一般是家裡相對不受寵的那一個,從小什麼好吃的、好用的、所有好的資源都留給弟弟,久而久之,什麼都以弟弟為先,幫襯弟弟變成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自己也無法拒絕,甚至成為自己取悅父母和弟弟,維繫他們關係的砝碼,自己即使結了婚,也無法跳出這個“怪圈”,不幫忙反而會責怪自己,產生內疚自責的心理或者被父母道德綁架。姐姐的“拯救者”情結:這一類基本上父母的職能是缺失的,尤其是母親,姐弟倆年齡差超過3歲以上。有因為小時候的母愛缺失,因想逃離而逆反心理成長,害怕成為母親那樣的人,所以變成了母親相反的人,長大後母愛氾濫,把弟弟當成了兒子,自己代替了母親不斷的給他關愛,去幫他解決問題,無論是現實層面還是非現實層面的。

    如何跳脫這個“怪圈”

    我們從上面談到的兩點形成原因,

    聊聊如何跳脫出來。

    正常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幫互助以及沒辦法不得不照顧弟弟的情況

    第一種情況:不幫助反而會內疚自責

    首先姐姐的主要需求是:

    取悅父母;取悅弟弟;從父母和弟弟的評價當中獲得價值感和自我認同感;

    現實情況呢,自己的這種毫無底線的付出基本上不會換得對方的感激,

    給大家講個小故事,當笑話看看也行:

    有一個年輕人,上班每天會經過一座天橋,天橋底下有個衣衫襤褸的乞丐,年輕人慈悲為懷,於心不忍,覺得乞丐非常的不容易,於是每天路過都會給點錢,

    就這樣一天又一天,

    一月又一月,

    一年又一年,

    年輕人突然消失了幾天,再經過天橋下的時候,也沒有再施捨了。

    乞丐很生氣,有天攔住年輕人問到:

    為什麼你現在不給錢了?

    年輕人回答說:

    我結婚去了,現在錢不歸我管了

    乞丐聽完後勃然大怒,對年輕人說:

    你怎麼能拿我的錢去結婚呢!

    嗯,這是個笑話,但是有很多真理都是藏在笑話裡頭的。

    從對方的角度來看,為什麼對你的付出置若罔聞,反而變本加厲的不斷索取,心理學有個名詞是可以解釋這種現象的:絕對感覺閾限和差別感覺閾限

    我們平時看不見空氣中的灰塵,當灰塵落在我們的面板表面時,我們也不能覺察到它的存在。但是,當細小的灰塵聚整合較大的塵埃顆粒時,我們不但能看見它,而且能感覺到它對面板的壓力,這種剛剛能引起感覺的最小刺激量,叫絕對感覺閾限;

    而它們的強度只有達到一定的差異,才能引起差別感覺,即人們能夠覺察出它們的差別,或把它們區別開來。叫差別感覺閾限。

    舉個例子:你第一次借給你弟弟5000塊,他會心生感激,下次他再有困難,你借8000,下下次再有困難,你借15000,現在你再借5000,你覺得對方此時會是什麼心態?

    一句話:救急不救窮,無底洞不能去填,填不滿,設定好自己的底線。

    第二種情況:姐姐有“拯救者”情結的,想救弟弟脫離“苦海”。

    首先姐姐這種愛護弟弟的表現是很好的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個度,超過那個度問題就來了

    我們可以看到2個東西:一個是姐姐的自戀人格,潛意識裡覺得自己是萬能的。

    這位姐姐的心願就很形象的體現了這點:

    “我從小就立志要離開家鄉,離開那個家庭,遠離我媽才能幸福。終於,高考是個轉折點,在外讀書、安家、立業,這樣一來離開家鄉已經有十來年。自己解脫了,就想把弟弟也解脫出來。這是我從小的心願。”

    現實很骨感,你拯救不了任何人

    另外,你可能不但成不了拯救者,

    一不小心你可能變成:施暴者,

    因為你剝奪了弟弟成長的權利。

    剝奪了他自己去體驗生活、面對生活、處理問題的權利。

    同時我們也發現一個現象,很多人組建家庭之後,跟原生家庭邊界不清晰,並沒有分化出來。

    人的一生有兩個家: 一個是自己出生、成長的家庭,也就是有父母照顧的家,叫做原生家庭;另一個是長大成人以後重新建造,你自己“當家”的家,叫做再生家庭。而一個家庭跟一棵大樹一樣,都有自己的生命週期。美國學者,P.C.格里克 提出:

    家庭的生命週期有以下幾個階段:

    1、形成階段:由結婚到第一個孩子的出生

    2、擴充套件階段:由第一個孩子的出生到最後一個孩子的出生

    3、穩定階段:由第一個孩子的出生到第一個孩子離開父母家

    4、收縮階段:由第一個孩子離開到最後一個孩子離開父母家

    5、空巢階段:由最後一個孩子離開父母家到配偶一方死亡

    6、解體階段:由配偶一方死亡到配偶另一方死亡

    而每個階段都有它必須完成的核心任務,如果沒有完成好會影響下一個階段的關係:與原生家庭分離並重整和延伸家庭以及朋友的關係,並將伴侶納入自己的關係系統中是在形成階段就要完成的核心任務。

    開頭知乎案例裡的那對夫妻,就是很典型的與原生家庭沒有分離,從而導致婚姻瓦解。

    真正的親人,不是靠血緣關係決定的,而是以待你的心決定的。

  • 2 # 絢爛的情感

    我覺得和原生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關係。

    假如你的父母從小就教育你說你是姐姐,要讓著弟弟長姐如母之類的話兒,言傳身教,你自然會照顧弟弟的。

    除非父母吸你的血去照顧弟弟,這樣讓你有了反感之後,你才會從心裡厭惡地,你不去照顧他,不然的話你對照顧弟弟是應該的這個道理是深信不疑的。

  • 3 # 夢有個缺口

    男女平等,女性有了較大的發展空間和展示才能的舞臺,使得許多女性的掙錢能力超過男性,經濟上的自由和獨立,給了女性照顧原生家庭的勇氣和底氣,產生了大量扶弟魔。

    受男尊女卑封建思想的影響,凡有男孩女孩的家庭,一般男孩受到的寵愛較多,女性天生的母性慈愛,使得許多姐姐也樂意讓著弟弟,時間一長,姐姐弟弟把這種關係看成了理所當然,以致姐姐出嫁後仍把這種習慣自然延續。

    扶弟魔和家庭教育有一定關係,父母從小應培養男孩的自主能力,教育他們要頂天立地,擔負養家餬口和保護全家的重任。讓男孩成為真正獨立自主的男子漢。

    女孩在出嫁後,贍養父母是應盡的義條,而對原生家庭其它成員的照顧要量力而行,不可被動和主動去當扶弟魔。

  • 4 # 太陽映照不老松

    我覺得這樣的情況不是弟弟的毛病,這就是他姐姐有病,不跟物件把自己的日子過好,胳膊肘子總往外拐,,這就是傻,誰要娶這樣的媳婦累死也混不好。還得生氣,這就是我的看法。

  • 5 # 輕聽樹下

    看到這個問題,想到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嫁人不嫁“媽寶男”,娶妻不娶“扶弟魔”。

    可見大家對這兩種現象是已經到了唯恐避之不及的地步,其實在婚姻裡,不管是男方還是女方都應該擺正自己的位置。心理學家都說:“把夫妻關係放在首位,才是幸福婚姻的關鍵”。

    前段時間,看到這樣一個案例:

    單親家庭的女孩,有個弟弟。她自己考上了不錯的大學,半勤工儉學讀完,畢業後在大城市有了一份穩定工作。

    弟弟成績一般,高中畢業後去外地打工兩年,後回家相親結婚了。彩禮加買房子花光了母親畢生積蓄,還跟親戚借了很多錢。現在弟弟失業,弟妹生完孩子,一家四口全靠母親一千多的退休金生活。母親年紀大了身體不好,不但在家做飯帶小孩,還去外面打零工補貼家用。

    女孩見不得母親吃苦,常常打錢,然而每次都會被拿給弟弟補貼家用。這麼多年,弟弟結婚買房子她差不多補貼了十多萬,弟妹生孩子住院的錢也全是她“借”給弟弟的,現在一年補貼家裡一兩萬,母親也並沒有因為這些錢過的好一些。

    而她自己一個人在大城市生活,缺乏家庭的助力,買房遙遙無期,內心常常覺得苦悶無助,不知道該怎麼辦。

    說到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媽寶男和伏弟魔基本是同時出現的,在這背後,最大的罪魁禍首就是家庭教育的問題,根源就是重男輕女。弟弟在家飽受寵愛,擔不起責任;姐姐勤勉上進,渴望被肯定。

    但是無論男女,既然已經重新進入了一個家庭,就應該意識到自己身份的轉變。不只是只有自己的家人,因為婚姻關係,還多了另外的家人,所以需要好好地改變自己的一些生活習慣,好好地融入另外一個家庭。

  • 6 # 使用者6021032200212

    對。和父母的關係最大,父母重男輕女,把兒子養成了廢物,最後要女兒養第第及父母。所以娶媳婦千萬不要家裡有第第的。

  • 7 # 益養薈

    扶弟魔,通常指因受到家庭的影響,會對自己的弟弟不計成本地奉獻,四捨五入就是弟弟的第二個媽。

    老一輩的人總覺得,嫁出去的女兒猶如潑出去的水,兒子才是傳宗接代、繼承家業的不二人選。因此在古代才有“女子無才便是德”,嫁個富貴人家也好扶持下你弟弟等觀念,女性自然而然的被灌輸“扶弟魔”的初代意識!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扶弟魔”的產生,跟家庭教育脫不了關係!

    父母過多幹預子女的成長軌跡,便會造成子女性格、行為等方面的缺失。

    要如何才能避免培養“扶弟魔”呢?不妨看看以下建議!

    1.父母維持良好的婚姻關係

    越是單親的家庭,父母越會將子女視為自己生命的全部,擁有極強的掌控欲,他們會將孩子的生活安排的妥妥當當,同時也有一點,要“聽話”!生活在這樣條件下的孩子,人格不夠獨立、缺乏擔當。

    反之,父母婚姻關係良好,子女可以毫無顧慮地成長。不需要與父母捆綁,能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是“父母想讓你做的事”,擁有自己的思維方式、觀念等!

    2.尊重孩子獨立的生活

    要姑娘強行做“扶弟魔”?有沒有想過她有一天也會結婚生子,過上小家庭生活,那時的她,還有這份精力麼?

    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請尊重孩子該有的獨立生活,讓他自由的成長!

    3.讓孩子自我思考,懂得拒絕

    女孩子會成為“扶弟魔”,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她們沒有拒絕來自家庭的過分“關愛”!

    就像《歡樂頌》的樊勝美,因為家中的無理要求,一次次哭過之後繼續收拾家裡的爛攤子。

    請給孩子自己思考問題的空間,成長,要懂得拒絕。

    4.摒棄陳舊觀念,兒女皆養老

    常說“養兒防老”、“女兒大了不中留”,都2020年了,舊觀念也該隨著時間更新換代一波了吧!如今的時代,養兒養女都一樣,照顧父母本身就是子女該做的事情。

    兒子作為“建設銀行”,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女兒作為“招商銀行”,也要好好培養!想讓資產保值不賠本,讓孩子憑自身去爭取未來生活。

  • 8 # 莫得然也

    就是重男輕女的產物而已,跟斯德哥爾摩綜合徵有異曲同工之處,妙啊最後受罪的還是男的,這大概就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芳華》:這不是我的芳華,而我卻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