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世界人文通史

    七十萬只是小說《三國演義》裡的說法,聽起來氣勢滔天,但實際上我們要知道以當時蜀地的人口和資源要養這麼龐大的軍隊是非常困難的。蜀國滅亡時,《士民簿》所載“帶甲將士十萬二千人”。也就是說,在蜀漢亡國時全國軍隊才有10萬2千人左右。

    蜀漢章武元年(221年),剛剛稱帝的劉備為了報孫權殺關羽、奪荊州之仇,大起川中兵馬東征孫權。孫權求和不成,便對曹丕稱臣,任命陸遜為主帥應戰劉備。劉備深入荊州數百里,最後在夷陵之戰慘敗,蜀軍幾乎全軍覆沒,於223年敗退回永安(今重慶奉節)。

    在兵力方面,歷來有爭議,但劉備肯定達不到《三國演義》小說中提到的“70萬兵馬”,因為當時整個蜀國的軍隊加起來都達不到這個數目。此時距離漢中之戰才剛剛過去了兩年,劉備在漢中之戰中時已經用盡了全力,幾乎使川中百姓人人到了“男守戰,女耕織”的地步。

    在劉備討伐孫權時,必然要分川中的兵馬到漢中防禦北方曹丕(此時曹操已死),所以不可能傾巢而出,更不可能動用“70萬兵馬”。

    目前比較可靠的說法是,劉備在夷陵之戰的總兵力約為5萬左右,而留守蜀國的部隊應該還有10餘萬人。戰役爆發之初,劉備派遣將軍吳班、馮習、張南率領約三萬人為先頭部隊出川,後期馬良以重金賄賂五溪蠻族協助劉備,又得到了1萬餘人的援軍。蜀漢方面,總兵力加起來約為5萬人,而孫權方面的迎戰兵力也差不多是這個數字。

    因此,小說《三國演義》裡提到的“夷陵之戰”70萬兵馬是出於作者羅貫中的虛構,可能是與他“擁劉反曹”的用意有關。

    此外,劉備的大將關羽在鎮守荊州時約有3萬兵力,而他出兵討伐于禁、龐德(襄、樊之戰)過後,俘虜的魏軍也在這個數量左右。

    在關羽集團巔峰時有6萬-7萬的兵力,但後期因為兵糧不足,關羽掠奪了孫權囤積在湘關的兵糧,再加上他拒絕與孫權方面聯姻,這反而成為了孫、劉關係破裂的導火索。關羽全力北伐時,孫權趁機偷襲其後方,奪得荊州,並斬殺潰敗的關羽。

    《三國志》記載:魏使于禁救樊,羽盡禽禁等,人馬數萬,託以糧乏,擅取(孫權)湘關米。這段話記載了關羽掠奪孫權兵糧的原因,以及關羽俘虜了數萬魏軍。

    因此,劉備集團在經歷了關羽兵敗、荊州失陷和夷陵之戰的連續慘敗後,共損失了約11-12萬人馬,這對劉備集團造成了重創。所以後來諸葛亮才在《出師表》裡對劉禪說: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 2 # Man139876657

    古代都是號稱。比如十萬軍隊出征,不可能就十萬人,後勤運送糧草的還有很多。加上這些人,基本就是號稱的數字。當然,後勤基本沒有戰鬥力。這和戰國不一樣,戰國時期,生產力低下,軍隊裝備差,所以農民基本發個武器,簡單編制一下就能充當軍隊。比如秦國和趙國長平之戰,秦國十萬運送糧食的人,到了前線直接參加戰鬥,封堵趙國援軍。秦國不可能有專門的後勤人員了。因為秦國已經下令,十五歲以上全部參加戰鬥。然而,貌似很強大,這種軍隊在後邊唐朝左右的時期軍隊看來,就是烏合之眾,有不如沒有。比如明朝曹文召三千鐵騎打農民軍幾萬人追著滿地圖跑。全身重甲的部隊,你農民怎麼打的過,刀砍不進去,槍插不進去,三千人,一個人殺十個人就是三萬,你三萬人都展不開,前軍一旦潰退,直接就會影響後邊軍隊士氣,就會造成連鎖反應。所以,後世稱的幾十萬軍隊基本的意思是動用了多少人力。實際軍隊不可能那麼多。三十萬軍隊,一天吃多少糧食,基本需要一百萬人專門從各地運糧食。

  • 3 # 普興居士

    根據人口箕劉備一百三十萬多一點自古打仗打後勤君不見淮海嗎四五百萬民工才能供應六十萬大軍當時劉備若七十萬大軍得有七百萬後勤人員。這與當時現壯嚴重不符。以我看除去官史守漢中軍外能出動三四萬人就很吃力了。畢競基數少。古時戰場打散的多。死的是少數。看徵南北伐就知沒傷元氣。敗是敗了。沒象小說中講的那樣狼狽。畢競東吳兩條戰線赤壁時孫權只能出動五萬大軍到於劉作戰也多不到那兒。兵力不佔絕對優勢只是免強勝了而矣試想吳兵力比劉多不了多少能打全勝嗎?故此小說全不信。

  • 4 # 馨悅經典

    其實要想知道蜀漢夷陵之戰到底損失多少兵馬也不難,雖然這個史料並沒有記載!但是我們是可以透過一個單位“營”還是可以大致瞭解的!

    《三國志 吳主傳》記載:黃武元年春正月,陸遜部將軍宋謙等攻蜀五屯,皆破之,斬其將。三月,鄱陽言黃龍見。蜀軍分據險地,前後五十餘營,遜隨輕重以兵應拒,自正月至閏月,大破之,臨陳所斬及投兵降首數萬人。劉備奔走,僅以身免

    《三國志 陸遜傳》記載:一爾勢成,通率諸軍同時俱攻,斬張南、馮習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餘營。備將杜路、劉寧等窮逼請降。

    兩處記載都提到一個單位,只是《吳主傳》記載的是五十餘營,《陸遜傳》記載的是四十餘營

    所以只要搞清三國時期單位營大約多少兵力就一目瞭然了!

    很多人傾向借鑑漢朝時期的編制!

    那麼一個滿營編制約2000人!我個人也比較傾向這個說法!

    漢代的兵制是以二與五的倍數為計算。最基礎的單位為伍,即每五個人有一個伍長;兩個伍為什,每十個人有一個什長;五什為隊,每五十個人有一個隊率;兩個隊為一屯,每一百人有一個屯長;兩個屯為一個曲,每兩百人有一個軍侯;兩個曲成一部,每四百人有一個軍司馬。通常每五個部為一個營,即為一獨立的作戰單位,通常統軍者乃將軍或是校尉。

    所以結合《三國志》等相關史料我們大致可以得出結論:夷陵之戰蜀漢損失是很慘重的,按滿編滿員計算損失將士大約8—10萬人!也就是說最終損失不會超過這個數字!

    當然了這也是概略計算,比如各營出征時也不一定是滿編滿員的,另外三國時期雖然承接漢,但是編制和漢也不可能完全相同!

  • 5 # 黑水布衣

    夷陵之戰劉備損失70萬人和赤壁之戰曹操損失83萬一樣不可信,小說家的意會而已,把軍隊數量說多一點,顯得聲勢巨大。

    從東吳方面來說,曹操在孫權攻取荊州後,為了進一步拆散孫劉聯盟,曾表孫權為驃騎將軍、領荊州牧。孫權也遣使稱臣,與曹操修好。這時,孫權見向利備求和不成,便繼續與曹魏通好,同時任命陸遜為大都督,率軍 5萬西上,準備迎敵。

    可見,東吳方面滿打滿算就上了5萬人,也就是說,東吳方面認為5萬人可以阻敵,從這方面來看,蜀漢方面即使比東吳多,也多不了多少。

    從蜀漢方面來說,公元263年蜀漢被曹魏所滅,當時蜀漢的人口一般認為有400萬,這點家底可是劉禪用30年沒有大型戰爭換來的,而夷陵之戰發生在公元221年,40年前,當時的蜀漢人口肯定不過200萬,按照大概的比例,當時蜀漢能夠拿出的青壯年兵力能有40萬就不錯了,而且是全部家底,顯然劉備沒有昏庸到這種地步,加上劉備新入西川,人心不穩,周圍也有強敵,劉備這次出征最多能拿出5~6萬人就已經很不錯了。

    從史書上來看,劉備逃回白帝城時,所帶軍隊基本已經喪失殆盡,不過這次戰爭確實打擊了蜀漢,但並沒有使蜀漢真正的衰敗。因為劉禪繼位後,諸葛亮便開始南征北戰,說明當時的蜀漢還是有家底的。

  • 6 # 永勝初秋

    其實也差不多吧,士兵損失十之八九,使蜀漢一蹶不振。後期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也最多出徵才20萬,在古代出兵這個數根本不算多。

  • 7 # 歷史堆中的胖子

    《三國演義》是小說,我們必須明確這一點,哪怕《三國演義》寫的再好,也不是史書。

    既然是小說了,所以裡面的“七十萬大軍”就不要相信了,那是經過了藝術加工的。

    夷陵之戰是劉備以為報關羽被殺之仇為名而想奪回荊州的軍事行動。221年,劉備在關羽死後準備了一年的時間,帶著蜀漢精銳主力就奔著孫權殺了過去,其中劉備的部隊有五到六萬人左右,還有蠻族沙摩柯部一萬人左右,這就是劉備的全部了。

    孫權那邊向劉備求和不成,為了避免兩線作戰,就向曹丕稱了臣,然後以陸遜為主帥,集中力量對付劉備。

    劉備前期進展還比較順利,然而一直到了夷陵這個地方,陸遜不退了,在那對劉備是嚴防死守。此時劉備方面勞師遠征的弊端就出來了,後勤跟不上,特別是水這塊,太缺了。於是劉備就把軍營扎到了山林之間、溪水之旁。

    陸遜看劉備被酷暑折磨到這份上了,就好心的為劉備準備了“火攻”,要讓劉備在這酷熱的時節再熱上一把。

    結果就是一把大火把劉備燒回了白帝城,劉備也在那裡抑鬱而終。

    夷陵之戰劉備的損失在五萬人左右,這對本就實力不強的劉備集團來說幾乎是滅頂之災了,所以後來諸葛亮才說蜀漢到了危機存亡之秋。

  • 8 # 逍遙1906

    看看史志,從漢高祖起至蜀漢滅亡。有兩次記載:文武官員齊備,旌甲儀仗鮮明,浩浩蕩蕩!

    第一次是:漢武帝泰山封禪,人數為三十五萬以上。

    第二次是:劉備東征,人數多少不好說。但能讓寫史的史官,用上這十六個字,人數絕對不會少,起碼得十多萬至二十萬。

    具體多少沒有統一說法。基本按三國志來算:吳班為先鋒一萬,張南馮習二萬圍夷陵,劉寧杜路水軍二萬,黃權北路三萬。左右御營精銳各一萬,蠻兵一萬為救應。劉備中軍應該不少於二萬,文武隨從眾多,也算二萬吧,共超過十五萬!

    再按三國志吳書:夷陵之戰,獲首八萬餘級,其它投降,潰散逃亡無算。光是斬首的就有八萬,落水而亡,火燒燬滅,馬踏如泥,潰敗逃脫應該也有三四萬,投降的不少於二萬,北路黃權全部投降,總數也超過十五萬。

  • 9 # 魁哥說歷史

    公元219年,一代名將關羽敗走麥城被東吳殺害。隨著關羽的隕落,出現了一系列的蝴蝶效應,荊州丟失,張飛被害,劉備東征,夷陵之戰又被書生大將陸遜火燒連營,大敗而回。這些失誤可以說直接導致了蜀漢元氣大傷,恢復漢室變得遙不可及。

    其中劉備在夷陵之戰的損失是最大的,簡直賠光了家底,不但兵力受損,武將也戰死多人,以至於諸葛亮北伐的時候處處捉襟見肘。那夷陵之戰蜀漢到底損失了多少?歷史上真的損失七十多萬嗎?

    夷陵之戰作為三國時代的三大戰役之一,當然在演義中會大書特寫,連敵人孫權自己都說道:“今劉玄德即了帝位,統精兵七十餘萬,御駕親征,其勢甚大,如之奈何?”可見此次劉備是拼上國運,來與江東拼命。

    公元222年,劉備繼位後,御駕親征東吳。命吳班為先鋒,關興張苞為護衛,水陸並進浩浩蕩蕩殺奔江東。孫權大驚,命孫桓率軍五萬應戰,但劉備不愧為用兵老手,輕鬆擊敗了孫桓,大敗吳軍。然後孫權又命韓當為正將,周泰為副將,潘璋為先鋒,淩統為合後,甘寧為救應,起兵十萬拒之。可惜這些人照樣不是劉備對手,畢竟實力懸殊較大,韓當週泰敗走,潘璋被關興所殺,甘寧也被蠻王沙摩柯一箭射死。

    劉備此次率軍七十多萬,更有蠻兵相助,其勢甚大。眼看就要逼近夷陵了,幸虧東吳闞澤諫言,讓孫權啟用陸遜為帥,迎戰劉備。估計此時孫權只能死馬當活馬醫了,行不行都得試一試,畢竟自己“孫十萬”絕對不是蜀軍的對手。

    劉備一聽是陸遜為帥,又樂又氣,樂的是偌大東吳居然找不出像樣的大將,讓一個書生孩子娃為帥,真是可笑。但氣的又是,關公之死與陸遜有直接的關係。劉備自認為陸遜不足為慮,再加上天氣炎熱,於是連營七百餘里,紮營五十多座,依山傍水駐紮。這下給了陸遜一個天大的機會,因為陸遜上任後,約束眾將不準出戰,這次可終於等到劉備露出破綻了。陸遜命諸將,分兵夜襲用火攻劉備營寨。果然劉備不能抵抗,大敗而逃。

    此戰蜀漢可謂是損失慘重,大將馮習,張南,傅彤,程畿等人先後戰死,黃權不得已而投降了曹魏。關興張苞二人保著劉備也是死裡逃生,若不是張雲救駕及時,殺退吳兵,估計劉備在劫難逃。諸葛亮也不禁感嘆:“漢朝氣數休矣!”

    演義自然會誇大蜀漢軍隊數量,這樣才顯得劉備對關羽張飛等人的痛惜,對孫權的仇恨。蜀軍浩浩蕩蕩七十萬大軍,再加上蠻王之兵,號稱七十萬也是正常的。但這只是演義,那真正歷史中,劉備真的損失七十萬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絕對不可能有那麼多,最多五萬人。

    在劉備攻打東吳時,孫權向曹魏上表稱臣。在《三國志中》曾記載:《魏書》:癸亥,孫權上書,說:“劉備支黨四萬人,馬二三千匹,出秭歸,請往掃撲,以克捷為效。”

    所以劉備從西川帶出的兵力應該在四萬人,而為什麼說是五萬人呢,因為從蠻王處借兵一萬左右。既然是大戰,所以借兵如果太少,如兩三千根本不頂用。所以至少要一萬,而且不能太多,要不然是蠻王東征還是蜀漢東征呢。並且劉備借兵在歷史中也是確實存在的。

    《三國志先主傳》中曾記載:先主派侍中馬良安撫五溪蠻各部,各部相繼響應先主。

    而且在歷史中,東吳方只給了陸遜五萬兵馬,與蜀漢軍隊數量差不多,最終夷陵之戰東吳取勝,也沒有記載到有什麼大勝,以少勝多之類。可見劉備與陸遜雙方兵力接近。

    《三國志陸遜傳》中曾記載:黃武元年,劉備率大眾來向西界,權命遜為大都督,督朱然、潘璋等五萬人拒之。

    而且在陸遜戰勝蜀軍後,蜀軍也只是損失數萬人馬,最多五萬士兵,根本沒有七十萬那麼龐大的資料。如《三國志陸遜傳》:遜督促諸軍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萬數。

    如果只是五萬對五萬,陸遜年紀尚輕,沒有威名,實戰經驗根本不能和縱橫天下的劉備相比。但是劉備連營數百里,營五十多座,被陸遜各個擊破。蜀軍一敗塗地,劉備退守白帝城後,悲恨交加,最後一命嗚呼。無奈的劉備只得託孤於諸葛亮,無法親自實現“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大業了!

    以上資料主要參考《三國演義》《三國志》。

  • 10 # 北疆同心聊歷史

    公元221年劉備大舉興兵伐吳,一為奪回荊州,二為雪關羽遇害之恨,三為挾勢滅吳全據江南之地。演義裡把這場蜀吳之戰描寫得精彩紛呈高潮迭起,宣稱此戰劉備率兩川傾國之兵七十二萬,絡繹連營幾百裡。(孫權)

    然而,真實的歷史記錄卻沒有這麼誇張。

    蜀漢全國的人口也沒有一百萬,哪有能力組織“七十”萬人的龐大軍隊?就是當年挾勝下江南的曹丞相號稱的“百萬大軍”,實際也不過二十萬左右。

    由於剛剛兼併兩川,既需要兵力鎮撫兩川,又需要防備曹魏趁虛而入,所以劉備根本沒法集中那麼多人馬討伐東吳。

    因此,劉備能夠用於東佂的兵馬,水陸兩軍合計也不過四萬餘人頂多超不過五萬,而東吳的應戰兵力也有五萬人馬,所以東吳並不是以弱勝強。

    (關羽)

    為什麼在戰爭初期東吳連戰連敗?這是因為劉備佔了居高臨下的便宜。同時,劉備也是一個戰略家,早在出兵前就已經制訂好了一整套戰爭方案。

    更兼此戰是因東吳背盟,襲荊州殺關羽而起,故蜀漢佔據了道義制高點。

    因此蜀軍計程車氣相對旺盛,而吳軍卻因理虧而難以發揮出全部戰爭潛力。

    影響一場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除了兵力是否充足、物資保障是不是充沛、將領的戰略戰術足否正確,就要數士氣最重要啦!

    一支軍隊只有保證士氣旺盛才能無堅不摧。因此,千萬不能忽視士氣的作用。

    (劉備)

    那麼為什麼蜀軍士氣旺盛,但卻還是在猇亭之戰中被打得差點全軍覆沒呢?

    這是因為蜀軍計程車氣低落了。為什麼蜀軍計程車氣會低落?

    因為東吳使用了“拖延策略”!

    陸遜的堅守不戰策略,成功地延遲了蜀吳兩軍的決戰時間。

    直至將蜀軍拖得精疲力竭,直至把劉備拖得無可奈何心浮氣燥,直至把蜀軍拖得被迫上山紮營以避暑熱,直至把劉備拖得麻痺大意,才出奇不意地放起了幾十把大火,把蜀軍的幾十座軍營燒了個一蹋糊塗。

    東吳用“火攻計”出奇制勝,一下就把劉備給打懵圈了。

    (桃園三兄弟)

    登時,蜀軍便軍心大亂,防禦體系崩潰,指揮排程失靈。到了這個時候劉備也沒有了回天之力,只得匆匆逃命。

    一路上蜀軍被追殺得很慘,劉備甚至命令將士脫下鎧甲堵住路口焚燒,才稍稍延遲了東吳軍隊的追擊速度。

    在接連不斷的失敗中,要數馬鞍山之戰最為慘烈。

    此戰,蜀軍約有一萬餘名將士傷亡。一些大將在東吳的火攻劫營戰和馬鞍山之戰中倒下了。

    猇亭之戰不僅使劉備集團的擴張態勢戛然而止,而且還損失了許多能征慣戰的將領,比如吳班、馮習和傅彤等將全部折損於此役。

    而對於國小力弱人才匱乏的蜀漢政權來說,最無法承受的就是損失人才。

    (三國鼎立的形勢)因此,雖說在猇亭之戰中,劉備並沒有損失“七十二”萬大軍那樣誇張,但卻也的確算是元氣大傷啦!

  • 11 # 信陵小司徒
    (一)不共戴天 傾國伐吳

    漢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八月,白帝城內,漢帝劉備此時驚險已定,可是卻羞愧難當,環顧周圍左右僅剩的數萬殘兵敗將。

    當然,還包括中護軍趙雲與巴西太守閻芝麾下馬忠所帶來的兩萬五千援軍,劉備的心裡,怎麼也不會想到,這是自己這輩子的最後一次指揮作戰,竟然以如此的慘敗做結!

    時間倒回到十四個月前,漢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六月,剛剛繼位一個半月的劉備便是正式起兵伐吳,因為就在劉備稱帝前的十六個月,他的愛將前將軍關羽並荊州軍團數萬人全軍覆沒!

    其麾下荊州五郡,全部丟失,而這一切,全部來自於自己昔日的盟友,江東孫權!

    所以,為了奪回荊州五郡,也為了報仇雪恨,劉備不顧趙雲等人的勸阻,正式動員大軍,準備伐吳!

    當時的蜀漢全軍以劉備為最高統帥,其次,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張飛率軍一萬餘人,從巴西閬中趕往巴東江州與劉備大軍匯合。

    另外,侍中馬良與鎮北將軍黃權參贊軍務,隨軍而行,將軍吳班、馮習、張南、向寵、陳式等作為各營主將率軍推進!

    以護軍陳到率領白犛兵護衛劉備左右,以中護軍、徵南將軍趙雲為江州都督,率軍約兩萬人駐守江州,作為大軍後援!

    可是,就在同年六月,大軍臨出發之時,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張飛被部下範疆張達殺害,將其首級送到了孫權處,得知訊息的劉備大怒,從中平元年便是跟隨自己至今三十六年的關羽、張飛相繼因為東吳而亡,這更加加深了劉備的憤怒,因此,同年六月中旬,劉備正式出兵伐吳!

    (二)大軍人數 值得商榷

    此時,劉備全軍動員人數,卻是值得商榷的,是否真的向《三國演義》裡所說的動員了七十萬大軍呢?

    當然不是,蜀漢當時在籍的人口數,男女才僅僅九十萬人,怎麼可能有七十萬的大軍,那不過是演義的誇大的說法,那麼,劉備此番到底動員多少大軍呢?

    根據前人的研究結果,我們大致可以知道,劉備此番動員大軍近十萬人,分為後方江州趙雲所部近兩萬人,前鋒出峽蜀軍“支黨四萬人,馬兩三千匹”(《三國志 魏書 文帝記》)

    以及秭歸與江州之間的約四萬人中軍,故而,這個資料也被《中國古代戰爭詞典》、《中國古代軍事史 三國卷》、張大可先生的《三國史》等所採納。

    那麼,問題來了,整個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六月至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八月共計十四個月的時間的夷陵之戰,劉備一方除卻江州都督趙雲麾下的近兩萬人沒有直接參加作戰以外,劉備總計開奔前線的軍隊至多八萬人,怎麼可能有著七十萬大軍全軍覆沒呢?

    那麼,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到底損失多少人馬呢?

    在《傅子》中曾經記載,斬殺劉備蜀軍“八萬餘人”(《三國志 魏書 劉曄傳》引《傅子》),這是目前對於劉備軍損失最多的一個記載,可是這顯然不符合事實。

    因為劉備動員至前線的蜀軍總數才八萬人上下,而直接與吳軍交戰的只是出峽的蜀軍支黨四萬人,如果斬殺了蜀軍八萬,那就是最後就剩劉備自己孤零零的逃回了白帝城,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而除了《傅子》之外,《三國志 吳書 吳主傳》裡對此站劉備軍的戰損比記載為“臨陣所斬,及投兵降者數萬人”,《三國志 吳書 陸遜傳》中對此則記載為“土崩瓦解,死者萬數”

    這樣的記載,還算是比較客觀的,因為夷陵之戰真正使得劉備軍損傷較多的是章武二年六月左右的猇亭之戰與馬鞍山之戰,僅僅馬鞍山一戰,劉備軍便是損失萬餘人,這也照應到了陸遜本傳所記載的內容。

    因此,此次夷陵之戰,劉備軍的前鋒出峽蜀軍四萬人,應該是基本全軍覆沒了,而其最大的損失,也就是在這個範圍內了。

    因為其後軍與中軍基本除了追擊戰時期的損失之外,似乎並不能遭遇大規模的損失,當然,這也僅僅只是小司徒的一家之言,敬請各位的指正。

  • 12 # 沙洲駱駝

    回答這個問題要客觀分析,兵者詭道也。兩國交戰首先要打宣傳輿論戰。氣勢上壓倒對方,戰略上蔑視對方,想從而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口號喊的響,不一定代表實力強。

    蜀國雖擁有川蜀荊襄富饒之地。但經過數十年豪傑爭霸連年戰亂,人民得不到休養生息。不可能用那麼多的軍兵。有10萬人馬就已經不錯了。73萬那是噱頭,嚇唬孫權黃毛老兒的。

    歷史上東晉淝水之戰,東晉符堅就號稱83萬。吹噓指手能斷河流,狂妄驕傲自大。最後落了個草木皆兵慘敗而歸,所謂大軍也是徒有虛名。

    戰爭的勝敗不在兵力多少。確定戰爭因素重要原因是否正義之戰。為正義而戰最後必將取得勝利。

  • 13 # 舊事舊人歷史說

    應該差不多了。當然也不可能死的一個都不剩,否則劉備怎麼能夠託孤白帝城逃跑到那麼遠的地方呢?

    至於究竟傷亡多少人數,也許實際上有記載,但是我並不清楚。我想這應該不會餘下1萬。也就是說傷亡應在69萬左右。

    你想當時在秋天,而且劉備還把七百里連營全部紮在同一處山坡上,當時秋風掃落葉。火借風勢,風助火威,那一燒起來還能得了。

    所以說傷亡幾乎可以說是全軍覆沒。

  • 14 # 非熱之點

    縱觀史:觀古今天下

    “年輕的無名小輩,戰勝了年老的龐然大物。”這是毛澤東於20世紀60年代時對三國時期吳蜀夷陵之戰的評語

    這裡的無名小輩指的是東吳年輕大將陸遜,而龐然大物指的就是劉備了,劉備此戰過後就病死在白帝城之中。

    古代都有誇大之意,身高八尺之類的,基本上都有誇張成分,當時兵力遠遠不到七十萬。

    公元221年7月,劉備稱帝之後為了給關羽報仇,發兵三萬,再加上加上沙摩柯的蠻夷軍隊,總計五萬餘人向東吳發難!!

    所以七十萬大軍全軍覆沒是不正確的!

    但是蜀國確實是損失慘重!

    《三國志陸遜傳》記載道:“其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屍骸漂流,塞江而下。”可想而知,這蜀國的各種物資損失太過於慘重,對於當時的生產力來說,得要好長時間才能恢復元氣!

    劉備病逝後,諸葛亮花了五年的時間休養生息,才讓蜀國恢復元氣,有能力對外出兵。

    所以說說過的損失不可謂不重!

    此戰之後最大的損失就是人才大將的損失,這是最為嚴重的損失!

    古代人才是最為重要的,而夷陵之戰蜀國損失了三位大將,這才是最大的損失!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在夷陵之戰中馬良隨軍出征,擔任軍事為劉備出謀劃策,最後劉備以一口氣回到白帝城,而馬良就永遠的留在了戰場之上。

    第二個就是黃忠了。

    說來也有些悲劇。

    黃忠跟了劉備後,南征北戰數立戰功。入川之戰,漢中之戰,都有老將黃忠的功勞。到了夷陵之戰的時候,黃忠執意要隨軍出站。因為劉備曾經說過嫌棄黃忠年老的話。導致黃忠心中非常不忿,每逢戰鬥,必身先士卒上陣殺敵。結果被吳國一個無名之輩馬忠給射死了。

    第三個就是黃權了,這人跟了誰就對誰忠心無比,劉備入蜀之後奪去了益州才肯投降與劉備。

    隨後隨劉備出征,夷陵之戰前,黃權曾經力勸劉備派一支軍隊從水路順江而下。結果劉備自以為兵力強大,不採納。

    黃權最終退路全無,投降與魏國,後來得到了魏國的賞識,官至車騎將軍。

    人才的損失才是蜀國此次戰役最大的損失,而後蜀國大將青黃不接,人才凋零。逐漸走向滅亡的道路。

  • 15 # 關東俠客

    夷陵之戰又稱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之一。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率軍伐吳,結果被東吳大將陸遜戰敗,逃到白帝城羞愧而死。三國演義中說劉備七十萬大軍全軍覆沒,大過於誇張了,當時整個益州(四川)經過戰亂後沒有多少人,根本組織不起龐大的軍隊。

    夷陵之戰起因是關羽代魏時,東吳抄了後路奪取劉備佔據的荊州地區,關羽敗走麥城被殺。劉備稱帝三個月龍椅還沒坐熱乎就興兵伐吳。孫權覺得理虧希望兩國重新修好遭到拒絕,孫權又主動向曹魏示好,儘可能必免兩線做戰的不力局面。公元221年7月,劉備率數萬蜀軍代吳。東吳拜陸遜為大都督迎敵。

    蜀將黃權等率一支軍隊駐紮長江以北防備魏軍偷襲,水軍在長江上游弋,將軍吳班,馮習,張南加上番將沙摩苛五萬大軍為先鋒.蜀軍勢如破竹連敗吳軍。東吳大都督陸遜,部將朱然,韓當,潘悻,徐盛,孫桓等五萬大寫處於劣勢,陸遜利用蜀軍求戰心切,急於求勝心裡,作出戰略撤退,把二三百公里山地讓給蜀軍。

    六七月間,江南地區氣候炎熱,蜀軍依山傍水紮下幾百裡連營,陡遜用火攻之術燒燬蜀軍大營,劉備損失慘重幾乎單人獨騎逃到白帝城。孫權在給魏國求救信中說劉備支黨四萬,加上劉備中軍也就七八萬人。古代出徵時為了在氣勢上戰勝敵人,往往誇大軍隊人數。

    當初赤壁之戰時,曹操23萬軍隊就詐稱83萬大軍。夷陵之戰,鎮北將軍黃權降了曹魏,蜀軍連死帶傷六七萬人比較靠譜,演義中說陸遜火燒劉備大營七百里,蜀軍七十萬大軍覆沒是誇張說法,當時四川人口沒有多少,糧食也缺泛養活不了七十萬大軍。

  • 16 # 羽書遲

    受《三國演義》影響,很容易認為三國時期戰役很大。比如官渡之戰說袁紹有七十萬大軍,赤壁之戰說曹操有八十三萬軍隊,夷陵之戰說劉備有七十五萬軍隊。其實都誇了幾倍甚至十幾倍。

    夷陵之戰劉備的軍隊絕對沒有七十多萬,因為蜀國總人口一直不多,在百萬左右,不可能動員七十多萬軍隊。劉備帶了多少兵力?史書基本上沒有記載,但吳國與劉備作戰軍隊有記載,約五萬人。劉備的軍隊應該也在五萬左右。按漢末三國,每十人供給一個軍人算,蜀國軍隊總數在十萬,除去留守漢中及蜀國內地的,蜀國有五萬伐吳就不錯了。而且劉備帶的都是精銳,人數不可能太多。

  • 17 # 愛歷史的傻狗

    漢中戰役之後,漢中之地歸劉備所有,並且劉備派劉封、孟達佔領上庸郡,側面對曹魏屯兵的襄樊地區產生威脅,且這一威脅在夷陵之戰期間並未解除,而是隨時保持著引弦未發的狀態。

    在關羽被殺、孫權實際取回荊州後,劉備與孫權的勢力範圍已經從荊州東部變成了奉節、巫縣一帶,這離曹操勢力範圍襄陽離得並不遠,順著長江繼續向東,從神農架地區東側跨過山區便到了襄陽,同時對於孫權來說,只要能夠駐守南郡,則自己的西北角就不會被北方的敵人攻破。

    在夷陵之戰初期,蜀漢部隊由吳班等率領三萬人及五溪蠻萬餘人佔領秭歸,同時命黃權率軍駐紮長江北岸防備曹魏,黃權部隊從戰爭開始到結束都很好地完成了這個任務,牢牢駐紮在了長江北岸。

    透過這個兵力,可以得出蜀漢仍有至少一支機動兵力或者東進與東吳對峙或者北上防禦可能的曹丕進攻。後來的歷史也表明在劉備敗退白帝城之後收攏散兵以及趙雲的後軍被派來,兵力再次達到兩萬餘,進攻不足但自保有餘。

    對於孫權一方來說,合肥一直都是自己的主攻方向,曹魏在這個方向基本處於守勢,而自身兵線又北倚南郡、江陵,隨時可以分兵回援,且派兵五萬在前線,兵力不弱於魏、蜀單獨一方,外交上又遣使向曹丕低頭,雙重保障曹魏理論上在雙方對戰的過程中參戰不會將第一目標對準自己。

    對於曹魏來說,曹丕是勵志開疆擴土的,所以在擴張上是積極的。首先在雙方未曾消耗實力的時候,曹丕在黃初三年(222年)初僅作《報吳王孫權書》鼓勵其殺敵,坐山觀虎鬥。

    在聽聞劉備“僅以身免”敗退永安、孫權兵力也有損耗之後,加上孫權在遣子當人質一事上拖延,才決定南下出徵孫權。曹丕派兵勝利在望,卻不料遇到疫疾,加之朱然固守江陵,這一路曹丕軍隊始終未曾攻克,孫權乘機重新遣使納貢,曹丕也就無奈容易講和了。

    蜀漢敗退永安、曹魏遇到疾病,孫吳雖然保住了疆土但戰爭都在其勢力範圍內發生,三方勢力都有損耗,就實際情況來說,短期內已經不存在某一方可以消滅另一方情況了。

    從相關資料看,劉備先遣軍也不到五萬,同時自己帶著後續部隊進軍,而這個“後續部隊”的移動速度顯然大部分是輔兵而不是戰兵,可以說在這個戰場上劉備一方的正式兵力是五萬到七萬左右,在“僅以身免”之後,諸葛亮又派遣趙雲緊急救援,加上這片地區是山地,這麼多軍隊分佈其實比較分散,而火燒連營顯然會讓所有人都慌亂逃跑,慌亂逃跑之後逃兵也是會迴歸的,那麼劉備正式戰力損失根據估計大概會在五萬戰兵左右了。

  • 18 # 小毅說歷史

    關於夷陵之戰蜀漢到底損失多少的問題,就不得不提夷陵之戰的經過。

    在章武元年的夏天,當時劉備登基做皇帝不過僅僅幾個月的時間,便在一次會議中向群臣提出要出兵東吳,為關羽報仇的計劃,但是群臣聽得這個計劃之後,便極力勸阻,認為蜀漢主要敵人不是吳國而是曹魏。劉備對於這些建議一概不聽,力排眾議,決定出兵東吳。在這次東征的過程中,劉備並不是水路並進,而是在夷陵棄船登陸,這就為夷陵之戰埋下伏筆。雙方對峙了半年時間,陸遜見蜀軍疲憊,便發動火攻,蜀軍損失慘重,劉備敗走白帝城。

    關於夷陵之戰的規模。

    夷陵之戰的規模,學者一直爭論不休,但東吳的參戰兵力是可以確定的,因為在《三國志·陸遜傳》中是有明確記載的,東吳的參戰兵力大概是在五萬左右。而關於蜀漢總共參戰兵力是沒有明確記載的。但我們可以結合各種史料加以分析。

    首先,劉備是主動發起的這場戰爭,肯定是經過自己的深思熟慮的,因為當時距離關羽被殺已經相隔兩年之久,所以,這場戰爭蜀漢的參戰人數肯定是大於東吳的。

    《三國志·文帝紀》記載,“劉備支黨四萬人,馬二三千匹,出秭歸”。這裡所說的劉備支黨四萬人,應該是指的蜀漢軍隊中的前鋒部隊,我們知道一場戰爭不可能只有前鋒部隊,應該還應該包括黃權所率領的後續部隊,劉備親自率領的主力部隊。對於劉備率領的主力部隊,應該是大於前鋒部隊,估計應該是在七萬人左右。上述這些《三國志·陸遜傳》也有應證,“殺其兵八萬人,備僅以身免。”

    綜上,蜀漢的總共兵力大概在十一萬左右,而且當時蜀漢的國力也是可以支撐起這麼多的兵力,所以三國演義中的七十萬大軍全軍覆滅並不可信。

  • 19 # 胡侃解密三國

    七十萬只是小說的誇張,實際上三國三大戰役官渡、赤壁、夷陵三次的人數加起來也不夠七十萬。

    其中官渡之戰,袁紹軍10萬,曹操軍雖記載說8000,不夠一萬,但不應如此少,已經有多人考證,曹軍人數約有3萬左右。赤壁之戰,曹操軍15萬左右,東吳劉備聯軍5萬左右。夷陵之戰人數更少,劉備軍5萬左右,孫權軍6萬左右。三大戰役,兩邊的人都加起來大概也就是40多萬,更不要說夷陵劉備就有70萬大軍了,實際上當時蜀國總人口也才90多萬,如果除去一半女人的話,把在襁褓中的嬰兒和年過古稀的老人都拉上也頂多湊夠45萬人,實際上蜀漢的總兵力也就是10萬左右,北面要防曹操,南面要防南蠻,能抽出來的兵力更是有限。

    史載夷陵之戰劉備帶出去的是4萬人,然後劉備又派馬良去動員西南的少數民族,其首領沙摩柯帶1萬蠻兵助戰,所以劉備軍總數才達到5萬左右。但是為何說孫權軍6萬左右呢?孫權一手就交給了陸遜5萬人馬,而在夷陵前線東吳還有守軍,比如孫桓,被劉備包圍,陸遜就是不救,認為孫桓一定能守住。前線能給劉備相持,怎麼也得1萬人吧,所以三大戰役官渡、赤壁都是以少勝多,但是夷陵卻不是,守軍可能比攻方人數還要多。

    只是這次敗的太慘,不光督軍的將領死傷殆盡,蠻軍的首領沙摩柯也戰死,劉備逃跑也是燒了馬鞍,鎧甲等軍用物資阻塞道路才逃命成功的。但是並不存在全軍覆滅的情況,可以從以下兩點來看:

    其一

    先主自猇亭還秭歸,收合離散兵,遂棄船舫,由步道還魚復,改魚復縣曰永安。

    其二

    孫權聞先主住白帝,甚懼,遣使請和。

    劉備從猇亭撤退到秭歸後,就沒有繼續後撤,而是在那裡收合被打散計程車兵,雖然損失慘重,傷亡也很大,但是打散的應該更多,劉備收攏起來的人應該還有1,2萬人。從下面孫權的反應就能看出來,劉備到了白帝城駐紮後,孫權非常害怕,“甚懼”,說明劉備軍還有相當的威懾力,如果劉備全軍覆沒,劉備一個老頭也不可能嚇住孫權,必然還有相當的軍力。至少應該不少於1,2萬人,當然這個還要加上當地本來的守軍。

    綜上來看,夷陵一戰,劉備軍,包括助戰的沙摩柯,總共損失兵力大概在3萬以上,但是應該不超過4萬。不過這對劉備來說也是損失80%了,絕對的潰不成軍。

  • 20 # 巴山夜雨涮鍋

    《三國演義》作為古代戰爭小說,為了好看,有誇張兵力的習慣。劉備70萬大軍伐吳的說法就是從這裡來的:

    川 將數百員,並五溪番將等,共兵七十五萬,擇定章武元年七月丙寅日出師。(80回)尚書劉曄曰:“近東吳 陸遜,新破蜀兵七十萬,上下齊心,更有江湖之阻,不可卒制,陸遜多謀,必有準備。”(85回)

    這70萬大軍在陸遜火燒連營中損失慘重,當然未必是全軍覆沒。從演義描寫來看,劉備、關興、張苞只帶著百餘人退回白帝城,馮習、張南、傅肜、沙摩柯等人戰死,黃權北投魏國,杜路、劉寧投降吳國,蜀漢大部分將領都沒能回來,那麼軍隊損失大半是必然的。但另一方面,又寫了吳班被趙雲接應回來,所以也未必就是“全軍覆沒”的局面。75萬大軍剩下多少,純粹看吳班這樣被趙雲救回來的人有多少。但是,考慮到連劉備都只帶回來百餘人,那麼吳班等人被趙雲接回的,估計少則千八百人,多則幾萬人頂天。說70萬大軍全軍覆沒有些不嚴謹,說“幾乎全軍覆沒”是差不離的。

    那麼歷史上蜀軍的兵力有多少呢?

    歷史上的夷陵之戰,蜀漢當然不可能出動70萬人。實際上以區區蜀地能養的兵有限,後續諸葛亮北伐時最多也就出動了十萬軍隊,到蜀漢滅亡前夕全國軍隊也只有十萬。劉備東征時候,固然身邊還有一部分從全國其他地區帶來的老兵,但同時剛剛經歷過漢中爭奪戰,蜀中人力物力損失慘重。

    劉備伐吳的具體兵力,史書並無全面記載,從現有的史料看,應該是在4萬-10萬之間。

    (文帝紀引裴注)魏書曰:癸亥,孫權上書,說:“劉備支黨四萬人,馬二三千匹,出秭歸,請往掃撲,以克捷為效。”

    這裡引孫權的報告是4萬人,但未必是劉備全軍。按資治通鑑觀點,是劉備前部吳班、陳式等人的兵力。如果這樣,那劉備的主力估計接近10萬。也有人認為劉備大部分兵力就在這4萬,總兵力是5-6萬。

    (劉曄傳引裴注傅子)權將陸議大敗劉備,殺其兵八萬餘人,備僅以身免。

    這是傅子所說,劉備總兵力是八萬多人,基本上被殺的全軍覆沒。但傅子本身在具體資料上的可靠性很存疑。

    孫權傳:大破之,臨陳所斬及投兵降首數萬人。劉備奔走,僅以身免。

    這裡是說斬殺、俘虜蜀軍“數萬人”,劉備“僅以身免”,也是幾乎全軍覆沒的意思。至於數萬是多少萬沒說,可能是三四萬,也可能是七八萬。

    再看陸遜本傳:

    ……諸軍同時俱攻,斬張南、馮習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餘營。備將杜路、劉寧等窮逼請降。備升馬鞍山,陳兵自繞。遜督促諸軍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萬數。備因夜遁,驛人自擔,燒鐃鎧斷後,僅得入白帝城。其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屍骸漂流,塞江而下。

    這裡寫的是“死者萬數”“屍骸漂流”,但其實對於具體的損失人數並沒有給出準確定位。

    最後看先主傳的描寫:

    陸議大破先主軍於猇亭,將軍馮習、張南等皆沒。先主自猇亭還秭歸,收合離散兵,遂棄船舫,由步道還魚復,改魚復縣曰永安。吳遣將軍李異、劉阿等踵躡先主軍,屯駐南山。秋八月,收兵還巫。

    綜合上面這些史料,可以得出一個大致結論:劉備伐吳的兵力,最少在四五萬人,最多可能到接近十萬(考慮到蜀地本身的支援能力,存疑)。在陸遜的攻擊下,損傷大半,因為參加戰爭的將領,除劉備、吳班、陳式得以逃回外,馮習、張南、沙摩柯、黃權、劉寧、杜路等都或死或降了。但是,肯定離全軍覆沒還是差得遠。畢竟劉備撤退途中還能命令士兵燒鎧甲斷後,還能收合離散兵駐紮南山。就是說餘下的兵力還足以和東吳相持,至少也能有萬兒八千的。也正因為如此,後來曹丕開始進攻東吳時,孫權還趕緊和劉備重新恢復和談,然後劉備才歸天的。

    當然,雖然沒有“七十萬大軍全軍覆沒”,但夷陵之敗對蜀漢的打擊還是相當大的。繼關羽丟失荊州後,蜀漢又一次損失了大批精銳部隊,而這些部隊很多可能都是從荊州甚至天下各地徵集來的,蜀中難以補充。除此之外,還有一批中生代將領也隨同葬送,導致蜀漢人才方面也出現極大缺口。這些代價,最後只能由諸葛亮來默默承受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滸傳》中拼命三郎石秀和潘巧雲到底有沒有見不得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