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四做美食

    李密在《陳情表》裡主要以陳述對自己祖母的孝情來打動晉武帝,同時為了進一步打消晉武帝的疑慮,也表達了自己的忠心,主要集中在最後兩段,倒數第二段,說明自己的過往經歷,同時也拍了拍晉朝的馬屁,說自己以往在“偽朝”任職是“不矜名節”之舉,也對當朝對他的重用表示隆恩浩蕩。最後一段,則暗示了自己以後還是會為新的朝廷效忠的,用來明志的一句就是“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意思是,我年紀還輕,祖母都老的快入土了,所以我給陛下做事的日子還長著呢,並進一步說了“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這樣的誓言。

  • 2 # 資料牆牆溫水

    李密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除了在“孝”字上大作文章外,還以巧妙的抒情方式,來打動晉武帝。從文章中可以想見,李密在構思《陳情表》時,有三種交錯出現的感情:首先是因處境狼狽而產生的憂懼之情;其次是對晉武帝“詔書切峻,責臣逋慢”的不滿情緒;最後是對祖母劉的孝情。但是當他提筆寫文章時,便把這三種感情重新加以整理,經過冷靜的回味,壓抑了前兩種感情,只在文中含蓄地一筆帶過,掩入對祖母劉的孝情之中。而對後一種感情則大肆渲染,並且造成一個感人至深的情境,即“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從這樣一種情境出發,作者先以簡潔精練的語言寫自己的孤苦,為“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作鋪墊,然後反覆強調祖母劉的病:如第一段的“夙嬰疾病,常在床蓐”;第二段的“劉病日篤”;第三段的“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這樣,李密的孝情就不同於一般的母孫之情,而是在特定情境中的特殊孝情。

    《陳情表》是寫給晉武帝的,是為了達到“辭不就職”的目的。從這個目的出發,李密並沒有把孝情一洩到底,而是用理性對感情加以節制,使它在不同的層次中,不同的前提下出現。第一段先寫自己與祖母劉的特殊關係和特殊命運,抒發對祖母的孝情,“臣侍湯藥,未曾廢離。”如果從這種孝情繼續寫下去,會有許多話要說,如對祖母的感激,對祖母的憐惜等等。但作者卻就此止筆,轉而寫蒙受國恩而不能上報的矛盾心情,寫自己的狼狽處境。第二段表白自己感恩戴德,很想走馬上任,“奉詔賓士”。為什麼不能去呢?因為“劉病日篤”,這就從另一方面反襯了他孝情的深厚,因為孝情深厚,而“詔書切峻,責臣逋慢”,所以才有“實為狼狽”的處境。前面抒發的孝情被節制以後,又在另一個前提下出現了。第三段作者轉寫自己“不矜名節”,並非“有所希冀”,不應詔做官,是因為“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在排除了晉武帝的懷疑這個前提之下,再抒發對祖母劉的孝情,就顯得更真實,更深切,更動人。

  • 3 # 我在學校度日如年

    先來複習一下故事背景。

    時間:西晉代魏,晉武帝司馬炎執政,泰始三年(公元267年)立司馬衷為太子。

    地點:未知

    人物:晉武帝司馬炎、李密、李密的祖母劉氏

    起因:蜀國滅,司馬炎徵李密做官,任太子洗馬,也就是太子的侍從官。

    經過:李密上《陳情表》,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結果:得到了司馬炎的認同和許可,暫停徵召。

    所謂孝之為德也大,《晉書》第八十八卷專設《孝友篇》,李密是此下第一人。

    李密屢被徵召,一來是因為他確實有料,這點我們後文再提。二來是司馬炎剛上位,要收買人心。

    李密不願就職,一方面是出於孝道,二來他作為蜀漢舊臣,心情微妙,多少有些畏讒避禍的心理。

    那麼李密想不想做官呢?

    目前我們掌握的線索是,李密是個來自四川眉山小夥兒,父親早亡,母親改嫁,童年十分不幸。

    他從小受到祖母劉氏無微不至的照顧,並且懂得感恩,對這位慈愛的祖母特別孝順。

    《晉書》說,“劉氏有疾,則涕泣側息,未嘗解衣,飲膳湯藥必先嚐後進”,為我們勾勒了一副祖孫二人相依為命的情景,非常動人。

    前面我們說到,李密這個人很有料。他勤奮好學,而且有一位厲害的人生導師——被稱為“蜀中孔子”的譙周。

    沒錯,就是他,劉禪投降的重要推手,有機會可以寫篇文章專門818他。

    李密是師門中的文學擔當,被同門比作孔子門下的子游和子夏,後來在蜀漢任官。

    青年才俊加上人品好,又是亡國舊臣,自然會被晉武帝相中,然後就發生了我們上面整理的《陳情表》事件始末。

    李密究竟有沒有做官?實際上是有的。劉氏去世,李密為祖母守孝期滿,就去做了這個太子洗馬。

    《晉書》裡記載過他和張華的一段對話,似乎頗可玩味。

    這個張華,也就是寫了《博物志》的張華。當時他官至司空,地位很高,他問李密:“安樂公這人,你覺得如何呀?”

    安樂公,也就是劉備的兒子劉禪,以“樂不思蜀”而著稱的亡國皇帝,也是李密的舊主。

    這個問題問得有水平,你想,詆譭舊主,就是無情無義,為他說話,又有逆子貳臣的嫌疑。李密再一次陷入了“臣之進退,實為狼狽”的境地。我們甚至可以懷疑,張華也許就是武帝派來試探李密的使臣。那麼此問一出,他該如何回答?

    李密的回答十分巧妙,他先舉個例子繞開話題:

    “當年齊桓公因任用管仲而稱霸,後來寵幸豎刁,就落了個不幸的下場。”

    眾所周知,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他任用賢才管仲,尊之為“仲父”,是他成就霸業的重要條件但是,你可能不知道的是,齊桓公的下場非常慘。

    據說桓公嫉妒男人而喜好女色,喜愛美味,君主的欲好惡,往往為臣子的奉承打開了門徑,而原始的阿諛,往往帶著暴力、野蠻的色彩。

    恰好就有兩個人,他們的名字叫豎刁和易牙,投其所好,一個自宮,另一個蒸了自己兒子的頭來給桓公吃,贏得了君王的歡心。後來齊桓公問政於管仲,管仲說:“豎刁自宮、易牙蒸子不可用。”桓公不聽,他後來被豎刁、易牙和開方這三個寵僕餓死。

    “蒙衣袂而死於壽宮,蟲流於戶,蓋以楊門之扇,二月不葬也。”

    屍體生蛆,不得安葬,一代霸主生前的光輝與死後的狼狽,令人扼腕嘆息。

    接著,李密迴歸話題:

    “安樂公任用諸葛亮抗擊曹魏,任用黃皓而喪國,其成敗如同齊桓公。”

    多麼機智的小夥子!以霸主引舊主,雖惜其功業未成,但著眼於任人不當,可以說是兩不得罪。

    後來好奇寶寶張華又問:“孔明怎麼樣?他的言教為何瑣碎?”

    李密說:“從前舜、禹和皋陶談論,言語簡雅,《大誥》的接受者是普通人,所以應當瑣碎。而孔明這種高手罕有匹敵者,所以言教瑣碎。”

    此番言論,可謂知英雄,連張華都默默地給他點了贊。

    胸無萬卷書,不得臧否人物,李密如此談論舊事,多虧了他多年的學識積累。李密也深諳自保之道,如果他能一如既往,或許還能憋屈而平凡地度過一生。

    但他並不安分,《晉書》說他後來做外任官,常常盼著被調回中央朝廷。

    然而世態炎涼,李密“外無期功強近之親”,朝中無人替他發聲,他後來雖然升了官,卻是被派去作漢中太守。

    當時西晉的都城是洛陽,李密卻被派去了漢中,也就是今天的陝西。

    積攢的怨念終於爆發了,當晉武帝在為他賜宴踐行時,他終於忍不住賦詩嘲諷:

    “人亦有言,有因有緣。官無中人,不如歸田。明明在上,斯語豈然!”

    朝中無人,君主無道,我還是回家耕田吧!

    這還是他口中“沐浴清化”的聖朝和令他感恩戴德“明詔”嗎?說好的要為陛下“生當隕首,死當結草”呢?

    李密再一次“辭不就職”,卻沒有留給武帝任何情面。

    聽了這話,作為頂頭上司的武帝當然氣炸了,罷了他的官,順遂了他耕田的“心願”。

    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李密絕不是其中最慘的一個,但卻是頗有代表性的一個。

    士人讀書,往往有經國之志,可是當這個“國”不再存在,人命也就飄浮若浮萍,其中所謂的亡國之臣,每一步恐怕都走得驚心動魄。

    他們多數選擇了隱忍,但是即使是沉默和謙虛,往往也只是為了躲避高懸的羅網。

    然而世態炎涼,李密“外無期功強近之親”,朝中無人替他發聲,他後來雖然升了官,卻是被派去作漢中太守。

    當時西晉的都城是洛陽,李密卻被派去了漢中,也就是今天的陝西。

    積攢的怨念終於爆發了,當晉武帝在為他賜宴踐行時,他終於忍不住賦詩嘲諷:

    “人亦有言,有因有緣。官無中人,不如歸田。明明在上,斯語豈然!”

    朝中無人,君主無道,我還是回家耕田吧!

    這還是他口中“沐浴清化”的聖朝和令他感恩戴德“明詔”嗎?說好的要為陛下“生當隕首,死當結草”呢?

    李密再一次“辭不就職”,卻沒有留給武帝任何情面。

    聽了這話,作為頂頭上司的武帝當然氣炸了,罷了他的官,順遂了他耕田的“心願”。

    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李密絕不是其中最慘的一個,但卻是頗有代表性的一個。

    士人讀書,往往有經國之志,可是當這個“國”不再存在,人命也就飄浮若浮萍,其中所謂的亡國之臣,每一步恐怕都走得驚心動魄。

    他們多數選擇了隱忍,但是即使是沉默和謙虛,往往也只是為了躲避高懸的羅網。

    龍鳳隱鱗藏彩,是為了重見天日。恬淡如陶淵明,也要寫下幾句詩賦來證明自己。

    可是人各有命,譬如李密,不慎走錯一招,終結了自己的仕途。回到我們最初的問題:李密最終去哪兒了?——

    不好說,《晉書》也只以一句“後卒於家”作為交待。

    但我們應該記得,他曾經披心自說陳:“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門可羅雀,膝下冷清。

    他說:“煢煢孑立,形影相弔。”念吾一身,飄然曠野。

    而所謂“不如歸田”,也是因不得已而發,多少致君堯舜式的理想,不得不淪為一句空想。也許他真的去種豆南山,夕露沾衣,又或許,沾上的,是亂世中幾滴讀書人的眼淚吧。

  • 4 # 許家那個人

    我認為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我們得先弄明白三個問題:

    1,李密是誰?

    2,《陳清表》的內容是什麼?

    3,李密寫《陳情表》的背景原因是什麼?

    所以我將先解決這三個問題入手,再去回答題主的提問。

    李密是誰?

    說起李密可能大家第一印象是隋朝瓦崗寨的首領那個李密,因為關於隋唐時期的電視劇太多了,導致他的出鏡率很高,但是今天說的這個李密卻是三國演義中的李密,確切說是三國後期的。李密,又名虔,字令伯,蜀漢西晉間武陽人。父親去世的早,而母親又另嫁他是,他由自己祖母劉氏撫養長大成人。他喜歡看《春秋左氏傳》,博覽多通,機警辯捷。早年曾任蜀漢劉禪手下尚書郎、大將軍主簿等職。曾多次奉命出使吳國,頗有辯才。蜀漢滅亡後,後仕西晉。他有《陳情表》流傳於後世,被傳頌為孝道的典範。

    《陳情表》的內容是什麼?

    其實說起《陳情表》,我們可能會想起另外一篇,那就是諸葛亮的《出師表》。為什麼都是“表”,而不是其它。因為“表”指的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專門用來指臣子寫給君主的奏章,它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達臣子對君主的忠誠和希望和陳說政治的請求和願望 。接著我們回到題中,說《陳情表》寫了什麼。它主要是作者寫給晉武帝的一篇奏章,先從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寫起,說明自己與祖母相依為命的特殊感情,來描述祖母撫育自己的恩德,接著寫自己應該必須報養祖母,最後寫感謝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及傾訴自己不能從命的原因等內容。

    李密寫《陳情表》的背景原因是什麼?

    司馬氏集團滅蜀後,為了籠絡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賢到朝中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李密是亡蜀降臣,如不應詔,會被誤認為“矜守名節”,不與司馬氏王朝合作,招來殺身之禍。司馬氏集團透過陰謀和屠殺建立了西晉政權,為了鞏固統治,提出以“孝”治理天下。李密至孝,與祖母相依為命,寫此奏章,陳述自己不能奉詔的原因,提出終養祖母的要求。

    從上面描述,我們已經弄明白了這三個問題,現在再回答題主的提問:李密透過《陳情表》想表達什麼?我認為具體表達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交代自己的家庭背景情況,為後面提出孝敬祖母做好鋪墊。

    作者自己剛出生不久,父親就去世了,到了四歲的時候,舅舅又逼迫母親改嫁他人,祖母劉氏就親自撫養他長大。

    第二,表達自己也想為朝廷效力,但是祖母年邁多病需要人照顧。

    作者自己曾經被朝廷三次下詔,一次比一次官職大,最後直接任命為太子侍從,而且還被多次催促。他很想為朝廷效力,但是前面我們講過了作者是由自己祖母一手帶大,祖母年邁多病必須有人照顧,實在是走不開。

    第三,希望朝廷可以體恤自己的這份孝心,推辭上任的時間。

    晉朝以孝治理天下,作者也希望朝廷可以看到自己對撫養自己長大的祖母的孝心,推辭上任的時間,讓自己為她送終。然後再入仕,結草銜環來報答朝廷對自己的恩情。

  • 5 # 戴訓德退休教師

    李密是蜀國舊臣,才學品德甚高,一生在出仕與歸田之間徘徊。雖有治國理政之才,但輔佐過阿斗皇帝,是舊臣。晉武帝雖想利用其才智,但終不可重用,李密最終還是歸田勞作度曰,直至終老。李密寫《陳情表》一方面表示自己願隱於鄉野,過日出而作,日落而入的農耕生活。另一方面表示自己想侍奉祖母,不想祖母一個人孤單生活,全文涕淚交流訴說祖母的不幸和自己照顧親人的願望。所以有讀李密《陳情表》不流淚者非孝子也的說法。其實表現了李密在入仕與出仕之間痛苦徘徊。這與中國曆代文人墨客有相似之處。

  • 6 # 石徑斜

    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幼年喪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撫養成人,初仕蜀漢為尚書郎。公元263年,司馬昭滅蜀,李密淪為亡國之臣。西晉滅蜀後,因為那時東吳尚在,晉武帝為了籠絡民心,大力征召西蜀名賢到朝中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公元267年,西晉朝廷徵召李密為太子洗馬,李密以晉朝“以孝治天下”為口實,以祖母供養無主為由,上《陳情表》以明志,要求暫緩赴任。《陳情表》字字生情,句句含情,據說,晉武帝看後批覆“停詔,允其不仕”。

    在《陳情表》中,李密首先敘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六個月時,父親去世;四歲時,母親改嫁。自小體弱多病,九歲還不會走路,是祖母從小費盡心思把自己撫養長大,沒有叔伯也沒有兄弟。接著敘述了自己從小和祖母相依為命的境況,而今祖母年事已高,常年疾病在身,自己在床邊時時侍奉湯藥,一刻也不能離開。這一段寫得苦情動心,真誠感人。

    接著,敘述了自己面對朝廷的徵召進退倆難的處境。推孝廉,舉秀才,拜郎中,除洗馬,朝廷連續四次徵召,而且言辭犀利懇切,但是都被自己推辭掉了。新朝建立,政治清明,自己本應該奉詔拜官,報效朝廷的知遇之恩,無奈祖母劉氏的病情卻日益加重,想想祖母為撫養自己操勞一生,現在久病在床,實在不忍心拋開祖母離去。然而想要順從自己的私情,在家為祖母侍奉湯藥,卻又不被朝廷允許,自己現在的處境真是進退兩難,狼狽不堪。這一段也為下文留下了懸念。

    然後,李密想方設法消除統治者對自己的懷疑。自己曾經在舊朝任職,屢召不應,難免讓晉朝統治者產生懷疑,說自己是貪戀舊朝,不肯為新朝出力。因此李密先讚揚新朝用孝道來治理天下,凡是年老而德高的舊臣,都受到了憐憫養育,何況自己比他們的情況更加嚴重呢?自己曾經在舊朝任職,新朝卻不嫌棄自己卑微淺陋,反而受到過分提拔,恩寵優厚,這樣的待遇怎麼會忘記呢?這些話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又消除了西晉統治者的疑心。接下來的話讀來令人潸然淚下: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以祖孫相依為命的親情打動統治者,順應了晉朝以孝治天下的治國綱領,不僅讓統治者疑慮盡消,而且最終同意“不仕”。

    最後,以祖母已經九十六歲高齡的年紀相對比,闡述自己先盡孝後盡忠的理由,真誠希望當今皇上能讓自己和祖母今生不留遺憾。如果聖朝滿足自己的心願,活著定當殺身報效朝廷,死了也要結草銜環來報答恩情。忠君之情,感君之恩,溢於言表,動人心魄。

    《陳情表》以情動人,李密為了達到自己不仕目的,利用西晉統治者以孝治天下的宗旨,在“孝”字上大作文章,讓親情達到了極致。這份真情和孝心終於打動了晉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後說“士之有名,不虛然哉”,“乃停詔”,允其不仕。

  • 7 # 棲鴻看紅樓

    我覺得,就是找理由不接受唄。

    皇帝聽說李密有才華,想叫他去做官。李密不想去做官。真正的原因我們不知道,但我們知道他身份尷尬:他是前朝舊臣。

    如果直接拒絕,就有“心懷故主”、不臣服今上的嫌疑,這可是最犯忌的。

    所以李密寫了這篇《陳情表》,閉口不談朝政,只委婉曲折、千迴百轉,訴說祖母劉氏與自己的恩情:“我是奶奶帶大的,現在奶奶已經年紀大了,我怎麼忍心離開她去做官?”

    用私人的感情,代替政治路線的選擇,是那個混亂的時代裡的一條出路。因為政治是無情的,非友即敵。而感情,是可以超越階級、階層、陣營,得到廣泛共識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佐助的親人都死了他才開了一勾玉,而他最恨的人鼬(前期)死了,他開了萬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