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運動汽車教育

    這得從二十四節氣的由來說起。屮國自古以來,就是個農業非 常發達的國家,由於農業和氣象之間的密切關係,所以,早在公元前新石器時代,我們的先人就開始觀測天氣和氣候,最早採用土圭觀測 四季日影天短,創立了年月日時計時系統,殷商時已採用干支記日。 在長期的農業勞動實踐中,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累積了有關農時與季節變化關係的豐富經驗。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古老燦爛的文明史中極具生命力的一項 文化遺產,是華夏祖先歷經千百年的實踐,發現、研究、創造出來的反 映天氣氣候和物候變化、掌握農事季節的工具。到了周代,出現了“一年分七十二候,以五天為一候”的表示時序的方法。戰國時期,根據月初月中的天文景象和鳥獸莩尾、羽毛變化等物候知識,將冬至點 (一個迴歸年)的曰數分為二十四個區間。戰國後期《呂氏春秋》一書 的“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這八個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表 示出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後來到了《淮南子》一書的時候,就有了和現代完全一樣的二十四節氣的名稱。這是中國歷史上關於二十四節氣的最早記錄。隨著不斷地觀察、分析和總結, 人們發現,氣候的變化其實是有一定規律的,只要按照這個規律安排農牧業生產,就能取得趨利避害的效果。於是,節氣的劃分也就逐漸豐富、完善和科學。從考古中發現的出土文物考證,中國西漢時期就 已經採取節氣注歷了。漢代著怍《周髀算經》一書,就有八節二十四節氣的記載。大都表示氣候變化,物象差異,與農業結合得十分密切。因此,當時從八節二十四負氣上就可以掌握季節的變化,決定對 農作物的適時播種與收割了。到了距今2000多年前的秦漢時期,已經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節氣概念。

    二十四節氣的制定,綜合了天文學和氣象學以及農作物生長特點等多方面知識,所以能比較準確地反映一年中的自然力特徵。可以說,它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世界人類做出的偉大貢獻。

  • 2 # 時間簡章

    不知道你發現沒有。中國的好多傳統文化或則別的,沒有科學的依據但是非常的準確。而且現在也不知道原因。

    第一,全世界的文化,中華文化是最長的。而且在古代經濟也是最發達的。

    這樣就形成了人們有更多的時間去了解過去,去學習規律。

    第二,因為文化的時間久遠,就更容易的瞭解同一文化不同時期發生的相同處和不同處。

    然後根據相同出總結出規律,然後標記下來。

    第三,當一件事被標記的多了。自然而然的就更容易讓人記住。然後用現象去給他們命名。

    有可能真正的原因可能古代人也不知道。他們只是根據以往的經驗和規律總結出來的。

    現在和古代不同在於,古代他們是根據以往的經驗來證明一件事情,就比如24節氣。

    但是現在更多的是先有設想,然後用現有的知識論證。

    這只是我個人的一個觀點。如果有更好的觀點可以私聊。

  • 3 # 楊德忠

    咱的老祖宗,在科技不發達的當時,上觀天文,下觀地理,結合當時的自然條件,經過多少代高能的古人,經過對自然價觀察和實踐總結出了一套完整的,符合我們的一套合理的框架,來用於當時的生活生產中。

  • 4 # 浩哥連環畫

    地理課上我們都知道,地球每365天圍繞太陽公轉1周,每24秒還要自轉1次。由於地球繞太陽旋轉的軌道面同我們地球上的赤道面不是一致的,有一定的傾斜,所以一年四季太陽光直射到地球的位置也是不同的。

    以北半球來講,太陽直射在北緯23.5°時,天文上就稱為夏至;太陽直射在南緯23.5°時稱為冬至;夏至和冬至是指已經到達夏、冬兩季的中間了。

    一年中太陽2次直射在赤道上時,就分別稱為春分和秋分。

    春分和秋分是指春、秋兩季的中間,這兩天的白晝和黑夜一樣長。

    這樣,一年就可以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劃為4段。如將每段再分6小段,每小段約15天左右,全年就可分為24小段,於是就產生了二十四個節氣。

    秦漢時代二十四個節氣的名稱定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從二十四個節氣名稱的含義,可以看出反映四季變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個節氣;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叫做“四立”,是表示四季開始的意思,但由於各地氣候不同,所以四季起始的時間和長短各地也不完全一樣。

    反映氣溫變化的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5個節氣。 反映天氣現象的有: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個節氣。 反映物候現象的有:驚蟄、清明、小滿、芒種4個節氣。

    二十四節氣既然是根據太陽直射到地球上的某些緯度為出發點的,所以它屬於陽曆的範疇,每個節氣的開始與陽曆的一定日期基本上可以對應,最多相差一兩天。

  • 5 # 有話少說

    二十四節氣,是經過長期的天文觀測,有嚴密精確的計算而總結出來的。

    兩至兩分,立竿見影,用土圭觀測,中午時,日影最長的一日為冬至,日影最短的一日為夏至,長短平分為春分,秋分。

    有了兩至兩分,再有四立分四季,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呂氏春秋》記載了這八個節氣,隨後逐步完成二十四節氣。

    兩個冬至日為一個太陽年,三六五又四分之一天,漢代已精確到365.262天(現代測量為365.2422天,365天5小時48分46秒)。

    二十四節氣適應於黃河中下游區域。

  • 6 # 浮躁中獨行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古老燦爛的文明史中極具生命力的一項 文化遺產,是華夏祖先歷經千百年的實踐,發現、研究、創造出來的反 映天氣氣候和物候變化、掌握農事季節的工具。到了周代,出現了“一年分七十二候,以五天為一候”的表示時序的方法。戰國時期,根據月初月中的天文景象和鳥獸莩尾、羽毛變化等物候知識,將冬至點 (一個迴歸年)的曰數分為二十四個區間。戰國後期《呂氏春秋》一書 的“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這八個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表 示出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

  • 7 # 檸檬愛跑步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視太陽從春分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執行一週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節氣的日期在陽曆中是相對固定的,如立春總是在陽曆的2月3日至5日之間。但在農曆中,節氣的日期卻不大好確定,再以立春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農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現在的農曆既不是陰曆也不是陽曆,而是陰曆與陽曆結合的一種陰陽曆。農曆存在閏月,如按照正月初一至臘月除夕算作一年,則農曆每一年的天數相差比很大(閏年13個月)。為了規範年的天數,農曆紀年(天干地支)每年的第一天並不是正月初一,而是立春。即農曆的一年是從當年的立春到次年立春的前一天。例如2008年是農曆戊子年,戊子年的第一天不是從公曆2008年2月7日(農曆正月初一),而是公曆2008年2月4日。 「種田無定例,全靠著節氣。」我國民間自古普遍流傳這句俗語,至今未改,可見節氣受到一般農民重視的程度,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曆法家所獨創,用來指示1年中氣候寒暑變化的週期,以補救以前使用陰曆日期,無法配合季節變化的缺點,古代農民由長期的生活經驗中得知,農業與季節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因此他們只要看一下當時是處於那個節氣,便可瞭解此段時期的氣候狀態,適時的進行農事,以免氣候產物與季候變化脫節而影響收成,因此節氣對農業社會的人而言,它與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等農事息息相關,同時亦是生活起居不可或缺的準則。所以是不會存在偏差的。 ------------- 如果我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一下。或有其他問題也可以關注我,給我發私信

  • 8 # 以文悟道

    那是根據天體的執行,日月圓缺,斗轉星移的規律而制定的,大自然週而復始的輪轉才有了春夏秋冬四季,四季更進一步制定的二十四節氣,所以才不會變化!這些瑰寶是我們老祖先的智慧結晶!

  • 9 # 文都楊稼

    從許多無可撼動的事例中,我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聰明智慧。

    古人根據日冕儀觀測的資料,知道了地球同一個地點每天接受到太陽的輻射有變化,並確定了365.25天一個輪迴(一個自然迴歸年)。

    為了利於農業有根據的適時播種,古人又制定了二十四節氣。

    這二十四節氣的間隔時間,並不是將地球繞太陽公轉一週的軌道周長÷24,因為太陽公轉軌道是橢圓形,考慮若用平均時間間隔可能偏妥。所以將太陽面設為黃經360°,太陽黃經0°線以“春風”節令開始,每隔15°設一個節氣,90°就是一個季節,360°不就是四個季節嗎?

    這樣設定完全符合曆法的要求,對確定節令的準確時間很有道理,後來也得到了國際天文大會的肯定,因為15°與15°的間隔,太陽給某點的輻射值是相等的,植物的生長週期是根據太陽輻射而產生的。

    由此可以想象: 老祖宗的聰明之處確實很驚人。

  • 10 # 碧野清風

    因為我國的24節氣,是先人們一代一代從實踐中總結出來,又依靠太陽黃經制定得,都是精華,所以沿用至今,不知說的對不對呢?

  • 11 # 佛陀的愚子

    是咋們的祖先,為了推進農耕,發展國力,按照天文,地理,自然現象,星象的觀察,長期積累應用總結出來的,環境四時週而復始。陰陽交替生生不息,咋們的老祖宗掌握了這個規律,恆古不變。

  • 12 # 餘鐵江

    因為節氣是老祖宗們根據研究發現:地球繞太陽旋轉視運動一週為360度,分成24等份,每份15度(大約半月時間)就有一個節氣。

    一年四季共有二十四節氣,依次稱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節氣的劃定是我國古代天文和氣候科學的偉大成就,他是歷代科學家智慧的結晶。兩千多年來,它在安排和指導農業生產過程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我國干支歷二十四節氣開始的日期,與國際通用的公曆基乎一致,最多相差一兩天,這也正是因為干支歷和公曆一樣,都是按照地球一年繞太陽公轉一週作為依據。干支歷是用60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標記年月日時的歷法。干支紀法以立春為歲首,交節日為月首。它用二十四節氣劃分出十二個月,每個月含有兩個節氣,沒有閏月。干支歷與地球環繞太陽的週期運動有關,其年月日全由太陽視運動決定,與太陰月相無關。但它又與通常的陽曆(如公曆)不同,後者月長由人為規定而與天象無涉,所以它是有中國特色的陽曆。自古迄今,干支歷依舊流行於萬年曆等書,用於象數、風水和命理學中。

    中國古代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將每年日影最長定為“日至”(又稱日長至、長至、冬至),日影最短為“日短至”(又稱短至、夏至)。在春秋兩季各有一天的晝夜時間長短相等,便定為“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時只有四個節氣,到了周朝時發展到了八個,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這下清楚了嗎?

  • 13 # 虎哥143993466

    中華文明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5000多年來,數不清的中華文化優秀前輩創造了人間奇蹟(如我們各地各派的古建築),發現了大自然的運動規律,中國的古代哲學家,科學家,數學家,星像學家,醫學家,文學家等等學家,放眼世界那個能比。

  • 14 # 拋磚引玉y

    這是由於,我們的祖先在經過了上千年對天地萬物的觀察,從中發現了它們的執行規律。他們認為萬物執行皆離不開陰陽五行。於是,他們利用五行八卦配以四時八方,研究出二十四節令,指導農民從事農業生產。事實證明,萬物執行皆有規律可循。天地亦不例外,這就是不依規矩不能成方圓的道理。二十四節令,也是我國的偉大創造,永遠都有它獨有的魁力。作為華廈子孫,我們應對這一偉大發明,感到無比驕傲!

  • 15 # 北窗談易

    這得從二十四節氣的由來說起。屮國自古以來,就是個農業非 常發達的國家,由於農業和氣象之間的密切關係,所以,早在公元前新石器時代,我們的先人就開始觀測天氣和氣候,最早採用土圭觀測 四季日影天短,創立了年月日時計時系統,殷商時已採用干支記日。 在長期的農業勞動實踐中,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累積了有關農時與季節變化關係的豐富經驗。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古老燦爛的文明史中極具生命力的一項 文化遺產,是華夏祖先歷經千百年的實踐,發現、研究、創造出來的反 映天氣氣候和物候變化、掌握農事季節的工具。到了周代,出現了“一年分七十二候,以五天為一候”的表示時序的方法。戰國時期,根據月初月中的天文景象和鳥獸莩尾、羽毛變化等物候知識,將冬至點 (一個迴歸年)的曰數分為二十四個區間。戰國後期《呂氏春秋》一書 的“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這八個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表 示出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後來到了《淮南子》一書的時候,就有了和現代完全一樣的二十四節氣的名稱。這是中國歷史上關於二十四節氣的最早記錄。隨著不斷地觀察、分析和總結, 人們發現,氣候的變化其實是有一定規律的,只要按照這個規律安排農牧業生產,就能取得趨利避害的效果。於是,節氣的劃分也就逐漸豐富、完善和科學。從考古中發現的出土文物考證,中國西漢時期就 已經採取節氣注歷了。漢代著怍《周髀算經》一書,就有八節二十四節氣的記載。大都表示氣候變化,物象差異,與農業結合得十分密切。因此,當時從八節二十四負氣上就可以掌握季節的變化,決定對 農作物的適時播種與收割了。到了距今2000多年前的秦漢時期,已經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節氣概念。

    二十四節氣的制定,綜合了天文學和氣象學以及農作物生長特點等多方面知識,所以能比較準確地反映一年中的自然力特徵。可以說,它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世界人類做出的偉大貢獻。

  • 16 # 歲熒鎮庚辰

    節氣的時間是不固定的,它是按照太陽的軌跡(地球公轉)來計算的,“24節氣是太陽曆系統”,是地球與太陽距離的遠近距離劃分的,由於整個太陽系也是圍繞銀河系中心公轉,週期約為2.3億年,所以“24節氣”不是固定不變的,但可以按照星辰運轉規律和速度提前計算出結果,這也是現代天文學中一個重要的任務。還一個任務:提前計算日食和月食及彗星

  • 17 # 水流芳2019

    二十四節氣真準,佩服老祖宗的智慧

    如果注意觀察的話就會發現,不管每年天氣如何異常,總是和二十四節氣能夠對應起來。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現在能背誦這首二十四節氣歌的人已經很少了吧,大家現在主要過的都是一些像聖誕節、情人節之類的洋節,對於我國古代的二十四節氣卻瞭解甚少,很多人只是停留在知道清明上墳,冬至吃餃子這樣的淺薄認識上。

    二十四節氣是如何來的呢?

    我國曆來是農業大國,曆法的主要作用就是直到農業生產。二十四節氣被認為是起源於古代黃河流域,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農業就需要灌溉,而我國有黃河長江兩大灌溉流域,農業發達,但是你對照二十四節氣會發現,二十四節氣更適用於黃河中下游流域的農事指導,和長江流域的農時是不匹配的,因此認為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北方的歷法。你到現在的山東、河南去看看,直到現在,這些地區的農民仍按照這份古老的歷法來從事農業生產。

    二十四節氣最早記載於公元前104年,也就是漢武帝時期。鄧平等制定了《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同時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初曆》是漢族人民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歷法,在當時世界上處於領先水平。《太初曆》中說一回歸年為一年,一朔望月為一月。這裡面迴歸年也叫太陽年,也就是地球繞太陽一圈的時間,大約365.24天。朔望月也叫太陰月,為月相盈虧的平均週期,大約是29天半的時間。

    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各有6個節氣,其中四立、分至也就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和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來反映季節的。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從太陽分別經過迴歸線和赤道的時間點,反映了太陽高度變化的轉折點,這四個時間也是國外四季的分界線。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屬於中華民族獨有的,分割了國內的四季。這8個節氣是二十四節氣的根,而其他的節氣則是二十四節氣的枝葉。

    小、大、處暑和大、小寒等帶暑和寒的5個節氣反映了溫度的變化。雨水,穀雨,大、小雪這4個節氣則是對降水的表達。白露、寒露、霜降3個節氣則形象的形容了天氣由暖轉冷的過程,從露到霜。小滿、芒種、驚蟄、清明表現的則是反映農作物的成長情況的。

  • 18 # 翟成

    說到二十四節氣十分的準確,但是二十四節氣為什麼會這麼準確呢?二十四節氣那麼準,有地域限制的,不是在地球內所有地都準,在我國,是在中原及黃河中下游地區就特靈驗準確一些。因為我國古人多生活在這一區域,二十四節氣制定也是依此地物候為主而論。

    我國古人很早就重視觀察太陽,月亮的執行規律,並依其執行特點而創制了陰陽曆。夏朝時使用的夏曆,就是陰陽曆並用了。陰曆是以月亮執行規律來制定的,陽曆是以太陽執行規律制定的,我國夏朝之前,就有人以土圭測日影,發現了“夏至至長,冬至至短”,“春分秋分,日亱平分”。所以,最先是先確定了“二分二至”,再得出“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然後推而廣之,而逐步制定完善成二十四節氣,一月一節一氣。到了漢代有《太初曆》才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也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二十四節氣與農耕有很大關係,可以依此而指尋農耕。

    所以,二十四節氣是以太陽執行規律特點而總結創制出來的,反映了四季寒暑冷熱的變化。這是我國古人的智慧結晶,今天還在使用,我們應好好傳承。

  • 19 # 使用者名稱行者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如果注意觀察的話就會發現,不管每年天氣如何異常,總是和二十四節氣能夠對應起來。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現在能背誦這首二十四節氣歌的人已經很少了吧,大家現在主要過的都是一些像聖誕節、情人節之類的洋節,對於我國古代的二十四節氣卻瞭解甚少,很多人只是停留在知道清明上墳,冬至吃餃子這樣的淺薄認識上。

    二十四節氣是如何來的呢?

    我國曆來是農業大國,曆法的主要作用就是直到農業生產。二十四節氣被認為是起源於古代黃河流域,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農業就需要灌溉,而我國有黃河長江兩大灌溉流域,農業發達,但是你對照二十四節氣會發現,二十四節氣更適用於黃河中下游流域的農事指導,和長江流域的農時是不匹配的,因此認為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北方的歷法。你到現在的山東、河南去看看,直到現在,這些地區的農民仍按照這份古老的歷法來從事農業生產。

    二十四節氣最早記載於公元前104年,也就是漢武帝時期。鄧平等制定了《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同時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初曆》是漢族人民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歷法,在當時世界上處於領先水平。《太初曆》中說一回歸年為一年,一朔望月為一月。這裡面迴歸年也叫太陽年,也就是地球繞太陽一圈的時間,大約365.24天。朔望月也叫太陰月,為月相盈虧的平均週期,大約是29天半的時間。

    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各有6個節氣,其中四立、分至也就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和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來反映季節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從太陽分別經過迴歸線和赤道的時間點,反映了太陽高度變化的轉折點,這四個時間也是國外四季的分界線。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屬於中華民族獨有的,分割了國內的四季。這8個節氣是二十四節氣的根,而其他的節氣則是二十四節氣的枝葉。

    小、大、處暑和大、小寒等帶暑和寒的5個節氣反映了溫度的變化。雨水,穀雨,大、小雪這4個節氣則是對降水的表達。白露、寒露、霜降3個節氣則形象的形容了天氣由暖轉冷的過程,從露到霜。小滿、芒種、驚蟄、清明表現的則是反映農作物的成長情況的。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20 # 東籬梧桐雨

    老祖宗的節氣為什麼那麼準,幾千年都不變呢?最主要是因為24節氣的制定是根據太陽的執行軌跡和規律來制定的,所以這幾千年來都不曾改變。

    “夏至”與“冬至”、“春分”與“秋分”的劃分

    在我國很早的時候就有人在觀察太陽和月亮的執行規律。後來古人又發明了用石板製成的“圭”這種東西來計時。

    “圭”就是在地上向著正北的方向,平鋪一塊用石板製成的大尺子,尺子的一端垂直立著一塊“立表”,每當中午的時候,立表的影子就會投射在石板上。透過長期的觀測和記錄,人們發現一年當中總有那麼一天石板上的影子最短,而且太陽最烈,後來就把這一天定為了“夏至”。後又根據夏至的制定,對比出一年當中石板上的影子最長的一天定為冬至。

    在夏至與冬至之間,影子長短適中的這兩天定位了“春分”和“秋分”兩個節氣。

    24節氣的細緻劃分

    由於古時人們主要以農業生產為主,所以古人又根據實四季的溫度和雨水的變換逐漸的完善了24節氣的劃分。

    古人從春分這天開始記錄太陽的執行,每過15天定為一個節氣,當太陽執行一週回到春分這一天時,一共分出24個節氣,剛好也是360天。這與我們現在用的公曆一年有365天是十分相似的。

    24節氣當中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5個節氣是根據氣溫的變化來劃分制定的。而雨水、穀雨、小雪、大雪4個節氣是根據降水的多少和強弱來劃分制定的。

    白露、寒露、霜降3個節氣則是根據氣溫下降後水汽的凝結現象劃分制定的。

    小滿、芒種兩個節氣是根據農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況劃分制定的。

    驚蟄這個節氣最有意思,它是根據天上打的第一次雷聲和地裡蟄伏的小蟲子開始復甦出動了這些自然現象制定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被對方拒絕聯絡後該如何挽回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