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YTB分享者
-
2 # 金虎歷史
劉禪因為一句樂不思蜀就成了人們心中傻子的代名詞,但是劉禪真的是一個傻子嗎?
劉禪的蜀漢被滅了之後,劉禪被俘虜了,他沒有像那些歷史上的英雄一樣,與國共存亡,他在生死之際,選擇了投降。
到了曹魏之後,劉禪溫順的像一隻小貓,面對死亡的威脅,劉禪說出了那句“此間樂,不思蜀”保住了性命,其實大家不知道的是,這句話不僅為他自己保住了性命,而且還保住了富貴。
《三國志蜀書後主傳》裴注引《漢晉春秋》載: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幫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看看這些記載,你可能會笑劉禪有趣,都說“商女不知亡國恨”。
你可能會說,劉禪貪生怕死而已,運氣好才活了下半生。
劉禪即位皇帝,不是劉備沒得選,劉封雖然處死,但是劉備還有三子,劉禪、劉永、劉理。劉備是有的選擇的。
劉備死了,諸葛亮大權在握,好在諸葛亮是一個忠臣。
雖然諸葛亮不會欺負他,但是劉禪還是沒有實權。
劉禪謹記他父親劉備的遺命,“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劉禪處處尊重諸葛亮,說是“以父事之”也不為過。。
劉禪心裡明白,蜀漢交給諸葛亮沒事,是好事,他了解諸葛亮的本事,也清楚自己的實力,直到把諸葛亮給累死了。
諸葛亮死後,劉禪曾經派人查了諸葛亮財產,結果諸葛亮的財產只夠一家人生活。
群臣都主張為諸葛亮立廟,劉禪當然不樂意,這個態度是他真實的態度,也是他的小性子。
諸葛亮死後留上就停止了所謂的北伐,讓老百姓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而且發揮了他的政治才能妥善的解決了大臣之間的矛盾。
劉禪以費禕為尚書令和大將軍,主官政務,以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軍事,將軍政分離,在蔣琬死後,劉禪將大權攬回手中,
這樣的他雖然稱不上是一代雄主,但是的確不是傻子,沒有了諸葛亮他照樣能夠玩得轉。
-
3 # 壹都歷史
確實。
劉禪的蜀國先有諸葛孔明,後有小孔明姜維輔政。又有馬忠,蔣琬,陳祗,魏延等名將。這都能輸,可以說是一手好牌打的稀爛。再看他的帝王之作為。魏將夏侯霸被迫前來投奔蜀漢,但因為不認識蜀中道路而迷路,因為山路難行,夏侯霸下馬步行走破了腳也還是找不著路。劉禪得知後立即派人前往接應。劉禪見到夏侯霸後安慰他說:“你的父親是在戰場上戰死的,不是我的先人手刃的。”劉禪又指著自己的兒子說:“這是夏侯家的外甥。”前一段可以說是做的不錯,使夏侯霸安心。但後面兩句話,簡直就不像一個普通人該乾的事。你想想,他爸劉備乾的就是興復漢室的活,那自然想要篡漢的曹魏就到了對立面。先認慫,再認賊做舅,這是個普通人都幹不出這事,他還是個皇帝。蜀漢後期,姜維從師傅手中接過接力棒。立志要光復漢室。結果沒想到,還沒幹出什麼成績,劉禪這邊就出問題了。宦官黃皓專權,姜維啟奏劉禪將其處死,以清君側,也為了蜀漢好。但劉禪不同意,說黃皓不過是一小人,不用太在意。劉禪命黃皓向姜維謝罪,但姜維見黃皓在朝中枝連葉附,恐怕會對自己不利。姜維對此感到非常害怕,於是請求到沓中屯田,不敢回成都。就這樣,把蜀漢最後的後路斷了。後來姜維聽聞鍾會於關中治兵,於是上書給劉禪調兵遣將以作準備,但黃皓告訴劉禪敵人不會來的,於是劉禪也就沒當回事,導致蜀漢群臣都不知道此事。後來魏果然大舉攻蜀,諸葛瞻父子戰死,劉禪投降。劉禪投降後敕令堅守劍閣的姜維向鍾會軍投降,而姜維假意投降鍾會,準備借鍾會之手誅殺魏將,而後復興蜀漢,並寫密信給劉禪只需等待幾天就可以。但因為事情洩漏,姜維及張翼等都被殺。蜀漢就此徹底滅亡。可憐姜維,豈乏明時,非遇明主。
而後就有了樂不思蜀,當然,據說是為了保全群臣,這點可以理解。
那也不是一無是處,至少懂得自保之道。
-
4 # 歷史老先生
劉禪其實很聰明。
第一點,當皇帝的時間長。劉禪活了六十四歲,當了四十二年皇帝。他先是廢除了一手遮天的丞相之位,實現了軍政分開,
公元249年,夏侯霸前來投奔蜀漢,劉禪一見到夏侯霸馬上安慰他說:“你的父親(夏侯淵)是在戰場上戰死的,殺他的黃忠也去世了,您就別放在心上了。”
劉禪娶了張飛的兩個女兒,而張飛娶了夏侯霸的姐姐。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劉禪是善於搞團結的,也因為他能夠團結住一部分人,他也當了42年皇帝,算是非常的長久了。
能放權給諸葛亮劉禪絕對是個聰明人,
再看劉禪,面對託孤重臣諸葛亮,劉禪不能不尊重,也不能不放權。
在諸葛亮在世的時候,蜀漢政權就像一家現代化企業集團,董事長劉禪完全信任總經理諸葛亮,
蜀漢內部有幾股勢力。以趙雲為首的起家班底、以諸葛亮為首的荊州集團、以國舅吳懿為首的西川集團、以馬超馬岱為首的西涼勢力。這些勢力錯綜複雜,如果不放權給諸葛亮。劉禪一個人,完全是應付不過來的。
劉禪看似沒有任何權利,但實際上還是穩坐中軍。要是沒有劉禪在,魏延第一個就要跳起來挑戰諸葛亮,李嚴也不會那麼消停回家務農。
劉禪是比較反對諸葛亮和姜維北伐的,因為那要消耗大量國力並加重老百姓負擔。在諸葛亮死後,他就果斷的停止了北伐戰爭,給老百姓休養生息的機會。
劉禪的大智若愚劉禪最為人詬病的,就是那句“此間樂,不思蜀”,如果劉禪不這麼說,那麼死的就是劉禪了。司馬家不會少一根汗毛。不但本人被砍,還要滅族。
綜上所述,
劉禪還是有一定的政治才能的,他是大智若愚讓能者多勞,而他自己則起著穩定中樞的作用。畢竟他代表著所謂的漢朝正統。只要把握好這一點,那就沒有人能取代他的地位。也能夠充分的放權給手下人,讓他們大顯身手,維持好政權的活力。
-
5 # 沙埤
我覺得不是。都說人各有所長,亦有所短。一個總有他的優點,可能他不如別人聰明但是勤奮,不如別人帥氣但是貼心,不如別人優秀但是上進。但不聰明不帥氣不優秀代表沒有優點。劉禪有“扶不起的阿斗”這個稱號,但是不代表一無是處。
劉禪,劉備的兒子,也遭遇過許多劫難,在劉備成立蜀國後便立他為太子可。劉備去世後,劉禪上位,前期在諸葛亮的輔助下北伐,後期他不理國家事物,甚至寵幸奸臣,國力也逐漸走向衰弱,最後投降魏,蜀國滅亡。從國家興亡的角度來看,他的確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既沒有計謀又不上進,甚至有大臣說有人要攻打蜀國,他還不相信,什麼準備都沒有,等敵人打過來就投降了,沒有任何的反抗,對於國家的危亡缺乏戒心。
但對於他來說。或許他也知道自己沒有劉備那般穩重,沒有諸葛亮的足智多謀,在諸葛亮去世後,面對朝中的大臣鬥來鬥去,他也是閉一隻眼睜一隻眼。但是他為了蜀國的百姓,他甘願放下一個帝王的尊嚴去投降,成為俘虜,成為一個人人口中一無是處的“阿斗”。但他的所做所為,他的臣民將避免受戰爭之苦,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災難。既然自己沒有本事做好一國之君,投降又何妨,成為俘虜又何妨?與其拿天下百姓做賭注,做多一回“阿斗”更是無妨。這看似很愚蠢,實則卻也是一種自保的表現,也是保蜀國百姓的表現。
在面對夏侯霸的投降和解釋說不是他的先人把劉備殺死的,劉禪並沒有覺得夏侯霸是在說慌,不僅封他為將軍還大度的指著兒子說是他的外甥。對於奸臣黃皓肆無忌憚的擅攝朝政,有人請求將他處死,但劉禪也只是說了一句小人而已何必計較。在他上位的時候,下令休戰讓百姓修生養性。可見,劉禪是一個寬容大度,體恤百姓的人。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處事方式,或許劉禪的處事方式的思維異於常人。但我覺得,劉禪不是真的那麼一無是處,在他身上總有一種大智若愚的氣息。
-
6 # 我說歷史啦
說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真沒有冤枉他。
衡量一個皇帝是否平庸,顯然不能以在位時間長短來衡量。
劉禪雖然在位29年,那隻能表示劉禪的壽命長,活得好
劉禪17歲即位為皇帝,57歲時投降兵臨城下的鄧艾,算起來劉禪做了40年的皇帝
算起來劉禪自主執政的時間也不過只有十年,僅僅十年時間,劉禪就開啟了整個三國時期,唯一啟用宦官干政的惡習
東漢為什麼滅亡啊?不是就因為宦官亂政,劉禪當上皇帝的前一年,東漢才正式算滅亡,劉禪也是熟讀詩書的人,這一點他還不知道嗎?
這一切都是誰造成的呢?當然是蜀漢最高統治者劉禪造成的。
等等這樣的記載,你會發現關於劉禪本人如何如何的記載極少,甚至根本沒有。
從劉禪的傳記來看,基本上看不到他做了什麼正事,這樣的一個皇帝,你覺得正常嗎?
劉禪禁止給諸葛亮奔喪。這事劉禪做的也不算錯,畢竟諸葛亮雖然是蜀漢實際的一把手和蜀漢所有官員的頂頭上司,如果允許給諸葛亮奔喪,蜀漢朝廷將陷入停擺。
劉禪身上發生的第三件事是拜夏侯霸為車騎將軍,並對夏侯霸說:當年夏侯霸的父親夏侯淵是在戰場上戰死的,並不是我的先人殺死的。顯得劉禪有些睿智,懂得人情世故與拉攏人心。
成都可是一座堅城啊,當年劉禪他爹劉備圍攻成都幾個月,才依靠馬超的到來逼降了劉璋,而且人家劉璋投降還是不願百姓生靈塗炭,可劉禪呢?放著他爹劉備耗費畢生近四十年時間打下的基業於不顧,僅僅面對鄧艾三萬殘兵,就開城投降。
別的不說,就說劉禪的第五個兒子北地王劉諶,在劉禪準備投降的當下,力主勸諫劉禪不要投降,劉禪不聽,於是劉諶在劉備的昭烈廟先殺了自己的妻子兒子,然後揮劍自殺,這才是劉備的血脈。
當投降後劉禪作為亡國奴來到司馬昭所在的洛陽裡,為了活命,說出了那句千古名言:此間樂,不思蜀也!如此的作為,的確是扶不起的。
-
7 # 我很好笑
首先,諸葛亮死後劉禪還做了近三十年的皇帝,其實跟其本身的能力沒啥太大的關係。
蜀漢能夠支撐下來,與諸葛亮雖說有不少關係,但也不能說完全對應,蜀漢能在諸葛亮死後繼續留存,一來是因為當時天下三分,鼎足相立的局面已經基本固定,一時半刻無法破解。
對於劉禪到底是不是真的無能,現在有很多人都持否定的觀點,各種分析做得跟證明題一樣,然而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現在有些人為劉禪說話的理由,無非就是諸葛亮死後劉禪還做了二十九的皇帝,牢牢抓住的皇權,所謂的“樂不思蜀”其實是劉禪為了自保做出的聰明之舉。
公元222年劉備崩於白帝城後沒多久,蜀漢雖然弱小偏安一隅,與曹魏之間的實力相差懸殊,但因為與東吳之間的聯盟,曹魏並沒有十足把握南下成功。
而諸葛亮死後,蜀漢雖說失去了一大支柱,但也並非是全然失去了所有。劉禪雖說無能,但也有一點好處,那就是諸葛亮所說的“愛德下士”。蜀國還是人才濟濟的。
除了蜀漢這邊,還有不少人才庫存的持續輸出,同樣重要的還有外部的機遇,蜀漢直接的危險就來自北邊的曹魏。
司馬家抓穩了在朝中的權柄後,直接出兵把江河日下的蜀漢給滅了。可以說,劉禪能在諸葛亮故後還做了二十九年皇帝,是對手沒空搭理,跟其本身能力沒太多關係。
劉禪在位的四十多年裡,從史書看,他沒有做什麼荒唐事。
蜀國亡國之後,那句“此間樂,不思蜀”更像一個憨厚者的小狡黠。
看劉禪的一生,傻瓜一詞絕不是他的標籤。他有功有過,有優點有缺點,順應了歷史潮流。
-
8 # 身落柳陌花叢
有一句話叫“少年英主老昏聵”,劉禪大抵就是這樣的人。
知子莫如父,劉備臨死時對劉禪有過評價:聽聞諸葛丞相稱讚你聰明而有度量
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脩,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由此可見,在劉備心中,他明白諸葛亮誇劉禪是言過其實,因此勉勵劉禪要加強自我修養
劉禪在劉備死後,尊諸葛亮為相父。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那麼劉禪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劉備死後,蜀漢分兩派,一派為蜀地當地的官員,一派為荊州外來的官員。而能夠平衡兩方關係的只有諸葛亮一人而已。因此,有諸葛亮主政,方才能保持蜀地太平。
還有一重要事項就是攻還是守的問題,作為益州的本地官員,當初迎劉備入蜀是為了強大益州,而非統一天下,因此他們的主要論調為守。而作為外來勢力的劉備集團,以諸葛亮為首。
於是就形成了這樣的局面,劉禪極力贊成諸葛亮的建議。
諸葛亮死後,局勢很動盪。首先是楊儀和魏延爭權,劉禪在關鍵時刻,聽取了費禕、蔣琬等人的意見,果斷的站在了楊儀這一邊,斬殺了魏延,穩定住了局勢。
而後,劉禪繼續保持諸葛亮時期的基調,以攻為守。
蔣琬死後,劉禪開始親政。此時主守勢力抬頭,很多將領張翼、廖化等都不太支援北伐,文臣中也有許多人主張保境安民。劉禪力排眾議。
多年的戰爭勞而無獲,尤其是姜維在作為大將軍錄尚書事期間,比諸葛亮更加熱衷於北伐,發動戰爭甚至比諸葛亮時期還要頻發。但是大多數戰爭都是損兵折將。
其實黃皓對於劉禪來說只是一個宦官而已,掀不起什麼大的風浪。即使在黃皓和姜維之間發生矛盾時,劉禪還是站在了姜維這一邊,讓黃皓向姜維道歉。
從此時起,劉禪的執政開始進入老年昏聵期。鍾會在關中部署兵力,有南下漢中的跡象。姜維給劉禪寫信告知。
後來,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伐蜀,幾乎兵不血刃的就佔領了漢中。
劉禪在最後時刻再次頭腦清醒,急忙組織了人生最後一次御前會議,在會議上有人主張逃,有人主張戰,有人主張降。
劉禪的晚年過的很安穩,以至於有樂不思蜀之說。
劉禪就是這樣一個人,年少時和大臣同進同退,是個合格的君主。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劉禪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我們需要分時期來說,不能簡單的給劉禪貼標籤,說他是個扶不起的阿斗。
-
9 # 歷史故事那些事兒
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裡,蜀漢後主劉禪(小名阿斗)是一個懦弱愚鈍、不思進取的人,
拋開《三國演義》,我們看到的是另外一個劉禪,他17歲繼位,在諸葛亮的輔佐下踏踏實實當了12年的皇上,諸葛亮死後,他接著又當了29年的皇上。
劉禪要真的是“扶不起來的阿斗”,沒有了諸葛亮還能堅持29年嗎?
其實,劉禪既不像傳統觀點中的昏庸,也不像當代某些人吹噓的那麼睿智:
一是諸葛亮打下了一個好基礎。作為蜀漢的丞相,諸葛亮鞠躬盡瘁,事無鉅細,對內休士勸農,實行軍屯耕戰,興修水利,蜀漢的農業發展、人口增加、百姓安居樂業。
二是劉禪基本上忠實貫徹了諸葛亮的施政方針。在用人上,劉禪把諸葛亮推薦的蔣琬、費禕、董允這幾個人都放到了關鍵崗位上,諸葛亮一死,他就立即廢除丞相一職,設立尚書令、大將軍和大司馬三個職位,命蔣琬主管行政,費禕主管軍事。
三是劉禪沒有瞎折騰、出昏招。蜀國從221年到263年的42年間只經歷了兩任皇帝,而吳國從222年到280年的58年間,經歷了四任皇帝,劉禪是所有國君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他雖然沒有孫亮的才能、曹丕的奸詐,但在劉禪當政期間沒有發生過皇族傾軋大臣滅族的事件。
其實,劉禪的一生充滿了無奈,小時候英雄老爹光芒萬丈,青少年時期一切事情都被相父諸葛亮包辦,諸葛亮死了,他才過了幾十年自由自在的生活。
-
10 # 寵寶貝貝
1、劉備的遺照中說諸葛亮稱讚劉禪:“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智就不多說,關鍵詞是量——容人之量。諸葛亮讚歎劉禪有容人之量。
2、諸葛亮在與杜微書如此評價劉禪:“天資仁敏,愛德下士”
3、陳壽給出了權臣式國君的精闢評價:“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則為昏暗之後”——有能人就天下無敵,有庸人就國滅家亡。
4、晉朝李密對劉禪的評價和陳壽一樣:“可次齊桓”
理由是:“齊桓得管仲而霸,用豎刁而蟲流。安樂公得諸葛亮而抗魏
5、晉朝史學家孫盛認為劉禪:“闇弱,無猜險之性”
6、《華陽國志》作者東晉常璩評價劉禪:“主非中興之器”
7、《後漢紀》作者晉朝張璠評價流傳:“懦弱,心無害戾”
蜀漢滅亡的根本在於姜維為保自身而不回成都導致成都、漢中兵力空虛
1、蜀漢在諸葛亮權臣時代時,表現最好,從無內部矛盾,就因為劉禪和諸葛亮的配合:
“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2、諸葛亮死後,尚書令費禕負責治理、大將軍蔣琬負責軍事,繼續權臣治理模式;
3、在蔣琬升任大司馬後,侍中+尚書令董允負責治理、大將軍費禕負責軍事,繼續權臣治理模式;
4、蔣琬、董允在延熙9年去世後,根據《魏略》,劉禪親自承擔治理責任——自攝國事,費禕繼續擔任大將軍負責軍事,由此可見董允死後,蜀漢非常缺乏治理型人才;
5、費禕被刺殺後,姜維升任大將軍,負責軍事,本來還是可以繼續劉禪治理+姜維軍事模式,但姜維在景耀五年率蜀漢大軍攻打鄧艾失敗後,因為和黃皓不和而呆在沓中(今甘肅曲州縣)不回成都——姜維一不在漢中,二不回成都。
有人說劉禪為什麼不堅守成都等待姜維的救援。
救成都,必失劍閣;保劍閣,成都必失——劉禪投降是最優選擇。
姜維因為戰敗原因而不肯回成都,讓蜀漢大軍得以加強漢中的防守。
在失去漢中後,姜維依然不肯回成都。
姜維回成都,讓王平等守劍閣,即便是鄧艾偷渡陰平,還不是被姜維所擊敗?
將蜀漢滅亡的原因推到劉禪和黃皓的身上,是無視當時蜀漢的軍事大局。
實質上,所謂黃浩專權,只是後人的想象和臆造。劉禪自己都對姜維把話說明白了:
“皓趨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齒,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劉禪不殺黃皓,是因為劉禪寬宏大量的性格——事實上蜀漢還沒有一個人是被劉禪下令所殺!
綜述
劉禪是一個權臣式國君,同時他也具有治理能力的國君。從246年11月蔣琬、董允死後,劉禪就親自治理國政,到263年蜀漢滅亡,劉禪治理蜀漢17年,沒有出現一點亂子。
-
11 # 雪碧不苦x
在三國電視劇裡,劉嬋就是個扶不起的阿斗,劉備辛苦創立下來的蜀國,掌權後就投降給了魏國。表面看是個昏庸之人,但是事實呢。
首先在東漢末年,劉備在夷陵大戰中敗給了東吳陸遜,最後在白帝城託孤。據陳壽所著《三國志》記載,劉備遺詔中明確地寫道,“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過於所望,甚大增修,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這句話說的就是諸葛亮誇劉禪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是可以擔負重任的。
劉備去世後,16歲的劉嬋登基上位,成為了蜀國的皇帝。但是當時諸葛亮掌握了蜀國的軍政大權,就像籠中鳥一樣。此時的劉嬋,每天做什麼呢?書中記載,劉禪整日和宦官同樂,通俗的講就是每日除了吃就是睡,有精神的時候看看宮女跳舞或者鬥鬥蛐蛐兒,活得非常充實,所以就被扣上了“扶不起的阿斗”這樣一個罵名。這是因為劉嬋能做什麼呢?所有的軍政大權,朝廷內的相關事物,都是諸葛亮在披露整改。我個人認為,真正的原因就是。劉嬋一直處於在這種生存環境下,哪來的治國本事。確實是一無是處
回覆列表
劉禪,字公嗣,小名阿斗。蜀國第二位皇帝,其父為昭烈帝劉備,其母為昭烈皇后甘式。在位四十一年。蜀漢滅亡之後,隨臣民前往洛陽居住,受封安樂公。西晉泰始七年去世,諡號思公。西晉末年劉淵起事之後,追封劉禪為孝懷皇帝。
我們首先來看劉禪這個人的優勢。劉禪最大的特點其實是聰明。雖然有戲言說是扶不起的阿斗。但是如果仔細分析一下就能知道,劉禪當真是一個聰明絕頂的人。古時候有句話叫做伴君如伴虎,越是權傾朝野的人,越是疑神疑鬼。甚至就連自己的至親也不會放過。魏國開國皇帝曹丕不就是過早的讓曹操察覺到了他的才華從而對其警惕起來。所以在這一點上,劉禪做的很好。他始終給劉備一個感覺就是,這個兒子不思進取,沒有什麼威脅。
後來劉禪當上皇帝之後。表面上卻將朝政大權都交與了諸葛亮。這也是劉禪聰明之處。魏國司馬懿已是一個例子,諸葛亮本身的能力絕對不在司馬懿之下。縱然孔明沒有反意,但是誰知道朝廷中有多少孔明的勢力。所以在這個時候,裝傻是最好的選擇。給孔明魏延等人的感覺,這也是個無用之人,就讓他在皇位上待著就行了。但是劉禪和劉協不同之處就在於,劉禪相信了孔明,相信父親留給自己的人。雖然不能直接獨攬朝政,但是他也絕對不是傀儡。至少自孔明以下,大小臣子對自己還是很尊重的。
而後來蜀漢滅亡,劉禪沒有像其他人那樣以身報國。而是選擇了順服,後來活了六十四歲,也算是安享晚年了。在不同的時期,劉禪都能巧妙地應對。所以他活了下來,而且活得很好。在那個亂世,作為眾矢之的的劉禪依然可以活得滋潤。難道還不聰明絕頂嗎?單從其智慧這一點上來看,劉禪就絕對不是一個一無是處的人。
而治理了蜀漢四十一年的劉禪。其功績也是不可忽視的。首先就是劉禪守護蜀漢長達數十年,維護了蜀漢的穩定。其二,劉禪很聰明地處理了朝廷眾臣的關係。在那個亂世,皇帝和臣子可以和睦相處的情況絕對太少見了。這樣一來,至少穩定了不會出現朝廷內亂。其三便是仁慈大度。在獨攬朝政之後,劉禪也沒有濫用權力。而是兢兢業業地做好每一件事情,禮賢下士,善用人才。其四,大赦天下,休戰養民。雖然這樣一來很大程度上使蜀漢的軍事實力會下降,但也可以使百姓安居樂業,軍臣生活幸福。即使是在諸葛亮死了之後,劉禪依然保持了蜀漢將近三十年的穩定,這就能看出來劉禪也是功勳卓越了。
劉禪治蜀期間。為君者,兢兢業業,事無鉅細。為臣者,齊心協力,和睦共進。為民者,生活美滿,平安穩定。這難道還不能說明劉禪的能力嗎?蜀漢最終走向滅亡,其實也是大勢所趨。在這裡小編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就是在魏延孔明之後,蜀中除了姜維的卻沒有可堪一用的大將了。再者就是,劉禪晚年錯用了宦官黃皓。所以有功亦有過,但是功過相抵,至少不是一無是處的人。
諸葛孔明曾讚譽: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所以說,歷史上的劉禪,雖然沒有讓蜀漢興盛到一統全國的地步,但也讓蜀漢子民平安穩定的度過了數年,奠定了後來蜀漢繁榮昌盛的基礎。由此可見,劉禪的功績並不比劉備少。只不過,在那個戰亂時期,劉禪這種平穩度日的思想不符合社會的發展,所以才有了後來人們的誤解。但是不管如何,我們都不能忽視劉禪的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