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鴨梨山大
-
2 # 瘋魔中二郎
區別在於當時有沒有力挽狂瀾的KOL意見領袖。另外,不能不說北宋沒有經驗教訓可以參考,而明朝吸取了前朝的教訓。
-
3 # 南宮雁門說史
這跟兩國的風氣有關!明朝自從朱棣遷都北京以後就有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一說法!後來的明朝不納貢,不割地,不和親被現在許多人津津樂道!當年土木堡之變之後,英宗被俘,出征的五十萬大軍全軍覆沒!瓦剌趁機攻打北京!大明王朝一度風雨飄搖!要不是于謙力挽狂瀾,另立了一位皇帝,堅決反對南遷這才拯救了大明!要不然大明也和南宋一樣只有半壁江山了!造成大明做出這一決定的原因還是大明的風氣和于謙的個人努力!而且當時明朝只是損失了一位皇帝,其餘的皇族還在,而北宋的靖康之恥則是整個皇族都被後金掠走了!當時要不是趙構沒去,估計大宋就直接亡國了!就沒有南宋什麼事了!
北宋是中國歷史上特別重文輕武的朝代!這可能和他的得國不正有很大的關係!當年宋太祖趙匡胤在陳橋驛黃袍加身,取代了後周成為了皇帝!為了防止別的武將這樣做!他在統一了漢地之後便杯酒釋兵權的解除了武將的兵權!爾後又不斷弱化武將和軍人們的地位!同級別的武將見了同級別的文官竟然還要下跪行禮!這種風氣就導致了宋朝戰鬥力弱,對外戰爭幾乎就沒怎麼贏過!再加上宋朝商業十分發達!國家有錢!就又助長了軟弱投降的風氣!對外戰爭就算是贏了也給別人錢!想花錢買和平!所以也就導致了靖康之恥之後秦檜那樣的投降派會佔據上風,這完全是國家風氣的使然!這種風氣怎麼能培養出于謙那種鐵骨錚錚的文臣呢?而且連皇帝都不想收復河山光武將想有什麼用??
這些都是導致大明和大宋在對待皇帝被抓之後截然不同的反應!對宋朝皇帝而言,沒什麼恥辱,也沒什麼國土!只要自己還是皇帝就行!但對明朝皇帝來說可不是那樣!昔日太祖成祖勇武異常才打下了這麼大一片江山!絕不能在我們手裡丟失!不同的想法導致了不同的作為!!
-
4 # 青襟書生
宋朝因為倡崇抑武重文,文化相當繁榮發達,聞名世界的四大發明、和世界上首例紙幣“交子”紙錢皆出宋朝。但是武備稀鬆、屢戰屢敗。每每與遼戰爭後,無論勝敗幾乎都賠償大遼一些錢幣換取邊關安寧,但又在二三年的邊境貿易中賺回賠償金。所以說宋不太在乎賠償金錢。故此養成了安逸的思想,而大明皇帝朱元璋則是貧寒的討飯出身,養成了堅忍吃苦的適應能力,遺傳下去了優秀基因,雖然皇帝被俘也還有遺傳的優良氣節做底線,嘗能堅持維護尊嚴。
-
5 # 史小煮
雖然明朝和宋朝,都出現過皇帝被北方強敵擄走的情況,他們表現的不同,是因為當時的境況完全不同。但是,兩者還是有一點相同的。
北宋是被滅國在靖康之變中,北宋被金兵攻陷了首都東京汴梁,徽欽二帝被一鍋端走,北宋徹底滅亡。康王趙構在南京即位,建立南宋。也就是說北宋是被滅國了。
明朝的土木之變就完全不同,是明英宗御駕親征,去打瓦剌,在土木堡戰敗被俘。當時,首都北京尚未被戰火波及,大明尚在,留守人員有充足時間應變。
對手實力不同金朝在起兵反遼後,在1125年滅遼,已經佔據了北方的大片土地,實力強悍,兩年後即滅北宋,風頭正勁。初立南宋的高宗,初始時根本沒有抗衡的資本。
而明英宗的軍隊遠離城防,被瓦剌殺掠殆盡。但是,瓦剌畢竟實力還遠遜明朝,甚至在抓了明英宗後一時不知如何是好,後來才想著借英宗的名頭騙點東西,奈何明朝根本不上當。
況且北京城城防堅固,又有堅決的主戰派于謙領銜,自然不懼瓦剌。
宋高宗更是不想徽欽二帝歸來,主張“迎還二聖”的岳飛,最終的死,也和這方面有一定關係。
-
6 # 明時山河MSYY
關鍵在於宋金之間、明蒙之間的實力對比,前者趙宋王朝經過百餘年的成平守成,至徽宗時期,整個統治集團陷入積貧積弱的混亂局面,加之強幹弱枝的統治策略導致自保有餘,進取不足,加上此時的少數民族異常強大,有入主中原之野心與實力,為滿足生存與發展的需要,也正好遇到軍事實力差的中原王朝,一正一負之間,正好加劇了南下的慾望,靖康之變後由於北宋皇室被一網打盡,僅康王一人南逃至臨安建立小朝廷得以苟延殘喘,為自保皇位宋高宗不願北伐迎回二聖,滿足於江南國主的現狀,朝北稱臣。反觀明蒙之間,由於大明建國之初早已驅逐蒙元勢力於長城之外,蒙古勢力回到成吉思汗之前的鬆散狀態,且四分五裂,經過近半個多世紀的經營,大明的國力蒸蒸日上,韃靼與瓦剌難以匹敵,加上經過永樂與宣德時期的大規模北征,對蒙元勢力進行了沉重打擊,土木之變明軍的失敗在當時的情況之下屬於偶然性的失敗,完全在於明英宗的指揮失措,後來的北京保衛戰和大同野戰均把瓦剌打的落花流水足以證明,而且此時明朝也遠比當年宋廷要強的多,堅持抵抗,杜絕南渡,避免前車之鑑,戰場上的勝利加上對漠北的經濟封鎖使得瓦剌不得不放回明英宗,以示修好,來滿足他們透過修復貿易來獲取必需品與物資。
-
7 # 半瓢清酒
因為明朝是老虎,宋朝是家貓。老虎病了老了也敢亮利爪,家貓頂多捉捉家裡的老鼠。宋明血統基因不一樣
宋朝是趙匡胤黃袍加身,欺負孤家寡母得來的;明朝是朱元璋一刀一槍血海里殺出來的,自南而北定鼎天下,歷史獨一份。血脈基因決定了皇朝氣象,雖然明朝好皇帝也不多,但就血氣膽性來講,兩朝可以說天壤之別。明朝敢說“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宋朝敢嗎?明英宗朱祁鎮土木堡之變被俘虜時,明英宗能夠不卑不亢道:“你是誰?是也先,還是伯顏帖木兒,或者是賽刊王。”賽刊王當場被鎮住,立即報告也先,也先立即去向他請安行君臣禮,獻上各種野味美食。而宋徽欽二宗呢,為了求和滿足金軍籌碼,殺臣子、榨民力,刮地三尺地迎合金軍要求,更是遞投降表、行牽羊禮,作足搖尾乞憐之態。
宋明軍事實力不一樣同樣是皇帝被俘虜,結果截然不同,說到底還是拳頭不一樣。土木堡之變時,明朝軍事實力還是很強的,瓦剌名義上還是明朝的附庸,明英宗被俘虜後,其待遇也是不錯,可見瓦剌對大明還是心存敬畏的。瓦土木之變只是一場戰役的失利,明朝軍事實力、經濟實力遠在瓦剌之上,後續的北京保衛戰就是例項,所以扭轉戰局,是實力使然。
而宋朝則不然,靖康之恥時,經過一代代的“重文抑武”,其軍事實力已經大幅下落,雖然建國初對外戰爭也沒怎麼贏過。所以當金國南下時,除了太原、汴京組織過幾次有效抵抗,其餘大多是一觸即潰。
記得電影《建國大業》裡有一個鏡頭,解放軍即將百萬雄獅過大江,國民黨有的人還幻想著劃江而治,趕赴江北去求和。蔣介石對他的兒子蔣經國這樣說:以前,我們實力強,當然是我們想和就和、想打就打;現在實力不行了,我們就說了不算了。
宋明兩朝臣子質量不一樣俗話說林子大了啥鳥也有,就這兩次戰役來說,宋明兩朝的臣子恰恰好的歪的顛倒過來。宋朝是慫的多、剛的少。金兵侵宋,易州(今河北保定市易縣)戍將韓民毅投降;過了幾天燕山府郭藥師降,這類貨真有不少。主戰派李綱、种師道被主降派吳敏、唐恪、耿南仲和李邦彥等人被逼撤職,想趁金人退兵時搞個偷襲,沒想到吳唐派人在黃河邊上樹立大旗,嚴令軍隊不得繞過大旗趕金軍,否則一概處死。你說,有這樣一群綿羊,偶爾蹦出幾個虎狼,也對全域性無濟於事啊!
反觀明朝,皇帝成了俘虜,精銳部隊喪失殆盡,眼看瓦剌大軍直逼京城,朝廷上下都慌了。但慌歸慌,從上到下還是同仇敵愾,決定死戰到底。當然也有老鼠屎,有一個主張南遷的叫徐珵(cheng)的人說“我夜觀天象,發現如今天命已去,只有南遷才能避禍。”誰知他話一出口,就有人義憤填膺地大聲說到:“凡是主張南遷的人,都應該殺掉。”於是朝廷決定於謙主導京城守衛戰,戰士們抱著誓死保衛國家的信念都奮力死戰,加上于謙又動用了幾十門大炮,終於大敗也先,趕走了瓦刺軍,保住了北京城。
-
8 # 俊傑小哥
雖然同樣是皇帝,同樣是被抓,但本質上是不一樣的,一個是去別人地盤打人打輸了被抓了,一個是在自己地盤捱打打輸了被抓,你說那個可恥?
宋朝雖然經濟和文化水平舉世無雙,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的軍事實力太差了,一個經濟強國如果沒有強大的軍隊保護,一切都是虛的。國防和經濟這兩個車輪並行才能走的更遠不至於翻車。趙匡胤作為一個馬上打天下的開國皇帝,居然做出這種重文抑武的國策,實在是一個大大的失誤,這也是他人生中最大的汙點。這也導致了後來大宋屢屢被外族侵犯,竟然毫無還手之力。堂堂天朝上國,泱泱中華,竟被一群野蠻人欺負的沒脾氣。打輸了,割地賠款求退兵;打贏了,終於可以割地賠款和談了。你說氣不氣?就這樣的一個國家毫無尊嚴可言,以至於有人說“北宋無丈夫”。
再說明朝,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話雖然是網友編的,但是人家明朝確實是這樣做的,這是什麼?這就是骨氣,朱棣五次北征最後死在回師途中,英宗皇帝朱祁鎮看到塞外瓦剌南犯,率大軍二十萬親征,雖說用兵不當導致“土木之變”英宗被俘。 可恥嗎?不可恥!總比宋徽宗好幾百倍,看到金軍南下嚇的趕緊跑路讓兒子頂位。這樣一個有骨氣的王朝,老百姓怎麼會和宋朝相提並論。
總而言之,雖然同樣是皇帝被俘虜,但是本質上是不一樣的,一個是常年玩鷹被鷹啄了眼,一個是身邊養著一群狼時不時來劫掠一番的區別。
-
9 # 史海探趣
首先宋朝自太祖開始,一直採取“倡文抑武”方式,“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社會缺乏尚武風氣;尤其是宋太宗高粱河一役北伐潰敗後,無論是對於北方的契丹遼國,還是西方的党項夏國,屢次失敗導致整個朝廷對於攻伐擴張喪失了信心,對外採取保守戰略,歷代皇帝嚴重缺乏把握全域性的大一統思想,小富即安,安於享樂,並不為過。可以說,有宋一朝,自太祖以下,再沒有出現過一位真正的合格皇帝,典型的小農思想代表。
更為悲哀的是,在金國強勢崛起之後,面對對方丟擲的誘餌“交還燕雲十六州”,輕易上鉤,聯金伐遼,最終徹底親手毀掉了澶淵之盟後形成的北方戰略平衡關係和緩衝區,驅狼引虎,導致了靖康之變,二帝被擄。南遷的小朝廷出於自身利益考慮,加上剛剛遭受軍事上的重大失敗,心理陰影更甚,再不敢對金言戰,一位退縮。期間儘管有岳飛等主戰派幾次籌措北伐,但呼應者寡,缺乏朝廷上下的支援,功敗垂成。
而明朝首先從開國之初起,就是從異族手中奪取政權,太祖、成祖兩朝更是對元及後續的北元朝廷屢戰屢勝,對外用兵無往不利,在心理上樹立了強大的信心,所以敢有“天子守國門”的自信;再加上後期國力日盛,萬邦來朝,明朝歷任皇帝始終有強大的心理優勢,從心底對北方遊民鄙視,這也影響到了朝廷內外,即便如明武宗,也敢御駕親征,不安於收成,這就是帝國自信的表現。
後期土木堡之變,瓦剌儘管軍事上取得了勝利,但心裡也知道不過是渾水摸魚賭成了一把,整體實力上與明朝完全不是一個重量級,所以對明英宗優遇有加,不敢失敬,所求的不過是藉此多撈些財物作為交換。而正是由於有強大的心理優勢,所以代宗及於謙等朝廷上下在瓦剌大軍挾英宗兵圍京城的情況下,一意主戰,讓瓦剌算計失策,無計可施。
即使到了明朝末年,在國內民變沸騰的情況下,對外抵抗打擊後金勢力,也一直在進行,從未停止,這是大明的骨氣。
-
10 # 品點歷史
應該說的是北宋的宋徽宗、宋欽宗和明朝的明英宗吧。這三個皇帝都被敵人俘虜過,但是,他們被俘後,受到的待遇卻完全不同。
徽宗、欽宗等被擄人員到達金朝京師會寧府時,金人舉行了獻俘儀式,命令二帝及其後妃、宗室、諸王、駙馬、公主都穿上金人百姓穿的服裝,頭纏帕頭,身披羊裘,袒露上體,到金朝阿骨打廟去行“牽羊禮”。朱皇后忍受不了如此奇恥大辱,當夜自盡了,金人還為兩位皇帝起了侮辱性封號,稱徽宗為“昏德公”,稱欽宗為“重昏侯”。沒過多久,在金人的折磨下,宋徽宗就一命嗚呼了,欽宗發現時,屍體都僵硬了。但是金人連徽宗的屍體也不放過,他們把徽宗的屍體被架到一個石坑上焚燒,燒到半焦爛時,用水澆滅火,將屍體扔到坑中。欽宗悲傷至極,也要跳入坑中,但被人拉住。徽宗死時54歲,徽宗死後,欽宗繼續遭受折磨,最後也慘死在北方。
對比之下,明英宗的待遇就好太多了,簡直是天壤之別。明英宗被俘之後,沒有受到絲毫虐待,相反瓦刺首領也先對他很好,還經常去探望他陪他聊天,衣食住行都安排得很好,而且更為誇張的是,也先還打算把親妹妹脫不花嫁給他。明英宗過生日的時候,也先甚至親自給明英宗做壽,史書記載“進黃蟒龍、貂鼠皮襖,殺馬做筵席”。當俘虜當到這份上,也沒誰了。
同樣是帝王,同樣是被敵軍俘虜,為什麼宋徽宗、宋欽宗和明英宗的待遇截然不同呢?
臺灣作家龍應臺曾在一次演講中說道“不在乎大國的崛起,只在乎小民的尊嚴”,這句話遭到了很多國人的嘲諷,國家不強大,人民在外面說話都沒有底氣,就是這麼個簡單的道理。人民如此,君王更是如此。雖然宋朝的皇帝和明朝的皇帝都被俘虜,但是國情國力還是相差很大的。
靖康之變時,面對金國的進攻,宋朝已經徹底沒有還手之力。整個國家都沒有什麼像樣的抵抗,雖然宋高宗急匆匆登基,但是皇位還沒坐熱,就被金軍追的一路南逃,竟然一口氣跑到了海上,據說在逃跑過程中還被嚇成了陽痿,可謂天子威嚴盡失。金國認為,南宋這個小朝廷已經對他們不構成威脅了,既然這樣,那麼宋徽宗、宋欽宗也沒有什麼用處了,甚至連一張“牌”都算不上,所以,才會百般折磨、侮辱。而明朝不同,明英宗被俘,其實並不是因為蒙古族崛起、明朝率領,事實上,明英宗時期大明的國力依然很強盛,土木堡明英宗被俘,完全是太監王振誤國,加上一系列突發事件造成的,從而讓瓦剌撿了個大便宜。土木堡事件後,在北京的于謙馬上組織起了北京保衛戰,並號令各地官軍進京勤王,也就是說,明朝還保留了相當強大的軍事力量。這時候,也先如果處死明英宗,不僅沒有半點好處,而且會讓明朝上下更加團結一心,同仇敵愾對付瓦剌。特別是北京保衛戰勝利之後,也先手裡更沒有什麼資本了,而且明英宗弟弟景泰帝皇帝也已經坐穩了,殺了明英宗,只會讓明朝更加穩固。也先的考慮是,好好善待明英宗,然後放他回去,讓他和他弟弟重新去爭皇位,這樣沒準明朝能再一次發生內亂,好讓自己有可乘之機。
還有人說,也先善待明英宗,是因為明英宗的人格魅力折服了瓦剌人。這其實不過是一廂情願的想象而已。要說人格魅力,恐怕明英宗比不上宋徽宗吧,宋徽宗才華橫溢,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甚至獨創了一種新的字型--瘦金體,可以說,出了皇帝,宋徽宗就沒有一件事情是幹不好的。可是,在金人眼中,沒有軍隊的皇帝,連一個奴僕都不如。
-
11 # 安平144796971
區別在於:
一、北宋的皇帝被俘,是亡國;朱明的皇帝被俘,是作死。
二、北宋因亡國,受盡了侮辱;朱明的皇帝,當上了帶路黨叫門賊,成了明奸。
-
12 # 白露為霜65799235
不要隨便相信那些記載,看任何史料,一定要先考慮一下誰在主導史料的編撰,怎麼寫很符合他的利益。
那誰,朱祁鎮,能在被俘後搞得那麼神奇,根本不符合邏輯,個人以為,那都是後世子孫和文人為他遮羞的,就算比徽欽二帝更凌然大義,更風度扁扁,也有限,因為他怎麼說那也只是俘虜,不是貴客。
至於徽欽二帝,因為靖康恥之後,趙構逃到南方建立南宋,根本不在意他們死活,錯了,不是不在乎,是恨不得他們快點死。如果順著趙構的思路,萬一徽欽二帝真給岳飛們接回來了,趙構可能還得給他們抹點黑,讓大家瞧不起他們,以保證自己的帝位。而趙構的後人更不可能為他們遮羞。
可能題目沒理解對。以為問的是那仨皇帝的表現。如果題主問的是皇帝被俘後朝廷的表現的話,倒真是明朝的表現更好得多,原因嘛,個人以為主要還是當時的實力對比不一樣。
回覆列表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有人說,宋朝是中國最好的朝代。因為他高度發達的精神文明和開放自由的政治環境。然而,即便他有千百樣好, 也難以粉飾他的懦弱與苟且。
有人說,明朝是中國最壞的朝代。因為他特務橫行的政治環境和荒淫無道的統治階層。但是,就算他有千百樣壞,也難以掩蓋他的剛硬與血性。靖康之變後,宋王朝的懦弱與苟且。
二、
1126年初,趙構還沒有後來那麼慫。那時候,金兵第一次包圍開封,宋朝要割讓土地議和,需一位親王和一位大臣前往金營,趙構不畏生死,主動要求前去。到了金營後,趙構和大臣張邦昌就被扣押。
這時,有宋朝將領突襲金營,惹惱了金兵主帥:你們宋朝一邊派人議和一邊派人突襲,想弄啥?張邦昌嚇得趴在地上,痛哭流涕。趙構不哭不鬧不為所動。連金人都覺得,你不怕我,肯定不是親王,宋朝皇族哪有不怕我們金人的。換人!宋朝很聽話,換了五皇子趙樞。趙樞倒是很光棍,一來就簽訂協議,割讓太原、河間、中山三地。趙構得以回到宋朝。
終於,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初一,金兵俘虜徽、欽二宗,史稱“靖康之變”。
三、
國不可一日無君,趙構在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史稱南宋。皇帝雖然是當上了,但金兵還在。趙構迫於形勢,起用了抗戰派李綱。這勉強算是趙構對金國唯一的一次反抗吧,雖然是無奈的選擇。但性格決定命運。慫就是慫,你改變不了。很快,趙構趕走李綱,同寵臣奸佞放棄中原,從應天府逃到揚州。
他開始逃跑,金兵一來他就跑,一來他就跑。從揚州逃到杭州,杭州跑到紹興,紹興跑到寧波,寧波跑到舟山,從舟山出海轉一圈,再跑到溫州。
四、
這期間發生過一次兵變,可惜,那些人沒殺了趙構。不然,歷史會怎樣,還真不好說。後來韓世忠等人率兵勤王,趙構重新登上皇位,一上位就跟金人求饒:我現在已經被你們逼成這樣了,守城沒有人,撤退也不知道往哪退,你們看在我這麼可憐的份上就放過我吧,不要再派兵打我了。
聽聽,這是皇帝說的話嗎?是不是很想揍這傢伙?如果趙匡胤看到自己後人這德行,估計會一巴掌拍死。最後,金兵抓不到趙構,無奈撤兵。趙構又回到了紹興,遷都杭州。
第一件:抽調精兵,鎮壓荊湖、江西、福建等路的農民起義軍和盜匪;
五、
真希望這次的軍事防務是為了恢復中華,驅逐韃虜。但趙構不會給你希望。鎮壓起義是為了維護統治,可以理解。佈置防務卻是為了跟金人和談的時候可以多點砝碼,他壓根就沒想過要真的去打。
1140年,各路宋軍在對金戰爭中節節取勝時,宋高宗擔心將領功大勢重、尾大不掉,下令各路宋軍班師。1141年,趙構解除岳飛、韓世忠等大將的兵權,向金表示堅決議和的決心。隨後,殺害了岳飛,跟金人簽訂屈辱的紹興和議,向金稱臣納貢,每年納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
然而,趙構最終活了81歲,壽終正寢。真是諷刺。不說趙構了,他是個跑跑,看看大明吧。土木之變後,明王朝的剛硬與血性。1449年七月,瓦剌太師也先派兵進攻大同。大同前線戰敗的訊息傳到北京後,年輕氣盛的明英宗朱祁鎮坐不住了,我大明國勢正盛,區區蠻夷還欺負到我頭上來了!打!
六、
於是率領20萬大軍御駕親征,他弟弟郕王朱祁鈺留守北京。
到了大同附近,那叫一個屍橫遍野啊,英宗受驚不小,他想撤了。可是這剛到就想撤,面子往哪個擱?宦官王振很為皇帝著想,便建議繞道蔚州,因為他家鄉就在那。可這蔚州距離大同非常近,瓦剌大軍隨時殺過來,可不是鬧著玩的。
群臣反對,王振不聽,皇帝支援王振。大軍開拔,前往蔚州。
王振這時又擔心大軍過處,踩踏自己家的莊稼,就要按照原路撤軍。等到大軍行至懷來附近,輜重反而沒有趕上。於是,王振下令原地駐紮等候。
七、
雖說土木堡之變的責任,王振一人扛不起,但真的很想把王振拍死,順便看看朱祁鎮腦袋裡到底裝的什麼。就在懷來城外的土木堡,瓦剌大軍追上明軍,將皇帝困在土木堡。
也先也是夠狠,直接把皇帝的水源掐斷,明軍陷於死地,軍心動盪。這時,也先假意議和,明軍上當,衝出去附近河裡喝水。也先趁此機會,發動總攻,一舉將明軍殲滅。皇帝朱祁鎮被俘,王振被樊忠殺死,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埜等大臣戰死。史稱“土木之變”。
朱祁鎮被俘後,也先的弟弟賽刊王詢問明英宗,明英宗反問道:“你是誰?是也先,還是伯顏帖木兒,或者是賽刊王。”王霸之氣一震,也先立即跑來請安磕頭行君臣禮,獻上各種野味美食。皇帝是抓到了,但殺還是放,這是個問題。
最後,也先覺得拿皇帝換銀子最划算,就決定把英宗送回去。於是,也先的軍隊浩浩蕩蕩逼近北京城,明朝廷惶惶不安,就有大臣提出南遷都城。兵部侍郎于謙極力反對遷都,要求堅守京師,並詔令各地武裝力量入京勤王。
大明王朝不割地、不賠款、不和親、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不是吹的。想拿皇帝勒索大明?門兒都沒有!
以于謙為首的大臣們建議孫太后,國不可一日無君,立郕王朱祁鈺為皇帝,遙尊被俘的朱祁鎮為太上皇。同時下令邊關將領,不得私自與瓦剌接觸,即便是瓦剌用太上皇的名義,也不用搭理。朱祁鈺被強求當皇帝很無奈,但他沒跑。也先手裡皇帝沒啥用很鬱悶,他要發火。發火的結果就是——揮師攻打北京。
1449年十月初六,北京保衛戰打響。朱祁鈺讓于謙全權負責。
于謙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他領兵22萬,列陣於九門外,親自披甲執銳。京師各地士氣大振。十月初二,副總兵高禮、毛福壽迎敵於章儀門的土城之北,敗瓦剌先鋒官,首戰告捷,軍心大振!十月十三日,也先進攻德勝門。
石亨,範廣等將領大敗敵軍!也先的弟弟孛羅、平章卯那孩戰死。也先轉而攻打西直門,又大敗!十四日,戰於章儀門,居民投石相助,再次大勝!同日,瓦剌軍與居庸關守軍大戰七天七夜,大敗!十五日夜,也先拔營而走,明軍以炮火追擊,殺敵萬人,也先逃跑!
十七日出紫荊關,明軍直追,敗敵於固安、霸州,擒阿歸等18人。明朝在損失二十萬的情況下以二線部隊扭轉戰局,京城保衛戰以明軍大勝結束!剛子,說的就是大明。
宋與明,同樣是外敵入侵皇帝被抓,同樣的另立新君。一個選擇狼狽逃竄搖尾乞憐,最終偏安一隅。一個選擇奮起反抗死扛到底,最終打敗敵軍。
歷史告訴我們,面對外敵的欺壓,妥協退讓只會讓敵人蹬鼻子上臉步步進逼。只有反抗,才能獲得尊嚴。屈辱的和平,從來不會長久。你要戰,那便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