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吳宮幽徑
-
2 # hot女神範
歷史為什麼會重演?
歷史總是會重演,這是幾千年也擺脫不了的怪圈,這到底是什麼東西在作祟?歷史當中很多事情也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重演和輪迴著。
皇帝們面對整個帝國,要維持整個國家機器的運轉,當然離不開層層級級的官僚,官僚得幫助皇帝老爺子放羊、放牛(即老百姓),所以官僚們在某個時期也被稱為“牧”,比如徐州牧,益州牧是也!這些大大小小的“牧”們不可能都和皇帝一個心思,可能對皇帝的“奉天承運”的聖旨陽奉陰違,也有可能在朝廷之中形成不同的派別,形成所謂的“黨爭”,如戰爭時期的主戰派、主和派,明朝的閹黨和東林黨等等。
一般說來,聰明的皇帝不會讓某一派勢力獨自坐大,而會讓兩派實力保持平衡。如果打破了這種平衡,那麼一派坐大,掌握實權,皇帝就會成為一個傀儡。如果兩派勢力保持平衡,那麼皇帝的地位和權勢就會得到最大的鞏固,一旦一方想爭皇權,皇帝就會利用另一派來牽制這一派的勢力,從而維護自己的絕對權威和統治。歷朝歷代何嘗不是如此?《水滸傳》中宋江上了梁山之後,逐漸架空晁天王的權力最後取而代之,這就是梁山新舊勢力不平衡引發的結果!不是每個皇帝都能完全控制局勢,時不時總會冒出那麼幾個權臣出來。權臣曹操出現了,於是挾天子以令諸侯,而後曹丕篡漢,再後來,司馬家族興盛起來,於是依樣畫葫蘆,晉又代魏,這是多麼相似的歷史!也有皇帝把權臣給治理了的,北周王朝宇文邕把宇文護給辦了,然後自己親政,康熙把鰲拜給辦了,而後自己親政。
歷史總是很怪,發生了的事情總是還會發生。比如,隋文帝楊堅同志從北周朝的孤兒寡母手上搶奪了江山,後世宋太祖趙匡胤又從後周朝的孤兒寡母手上搶奪了江山。奇怪的是,被搶奪江山的這兩個朝代的國號都是“周”,被取代前都是可憐的孤兒寡母。一般說來,一個朝代的皇帝可以分為三類:創業皇帝,守成皇帝和亡國皇帝!朝代剛剛建立,創業皇帝們一般都是艱苦奮鬥,休養生息,勵精圖治。朝代穩定和鞏固後,守成皇帝們就開始躺在先帝開創的繁榮基業上面睡大覺,驕傲自滿,最後亡國皇帝登場,荒淫無度,實施暴政,斷送大好河山。秦漢以後,一個較為長久的朝代的壽命一般都是200~300年。西漢/東漢各存在約200年;大唐王朝約300年;明朝:1644-1368=276年,清朝:1911-1644=267年,朝代的壽命為何又是如此的相似?開國皇帝將自己的子孫封王,為何反覆出現削藩和叛亂?西漢王朝七國之亂,西晉王朝八王之亂,大明王朝靖難之役,難道不是唱的同一齣戲嗎?
且不說改朝換代這些很大的週而復始的重演,這裡單單分析不同朝代中一些相同的現象。各朝各代中,皇帝們深居宮中,經常圍繞在皇帝們身邊的要麼是後宮佳麗,要麼是太監,於是這兩種事物衍生出的外戚和宦官代表的政治勢力就出現了。因為大臣們隔皇帝太遠,所以皇帝要依靠身邊的人,不依靠A就得依靠B,不依靠外戚就要依靠宦官。西漢的滅亡主要是外戚專政,王莽篡漢。實際上,王莽是一個個人素質和修養很好的人,它的目標是想實現古書上描述的理想中的共產主義,結果改革失敗,戰爭失敗,成為被歷史唾罵的賊人!東漢相繼出現了外戚和宦官專政,兩者的勢力此消彼長週而復始的輪迴,後來出現“十常侍亂政”,繼而為了謀誅宦豎,董卓進京了,天下大亂了。可以發現,東漢王朝直接亡於宦官,但是後世依然出現宦官亂政,連赫赫的大唐王朝皇帝都被太監毒死過!明朝又出現大太監九千歲立皇帝劉謹,再後來出現魏忠賢,這些傢伙都在朝廷裡胡稿。請問,為什麼歷史上重複出現閹豎的禍害?還有那呂后專政、武則天稱帝、慈禧太后垂簾聽政,這又是何其的相似,歷史為什麼又在這樣重演?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為什麼屠戮功臣的事件在歷史上也在反覆重演?屠殺功臣最為厲害的,大概要數劉邦和朱元璋了。為什麼恰恰這兩個皇帝都是從一無所有的布衣而奮鬥成為皇帝的?為什麼那些非布衣出身的皇帝屠戮功臣卻沒有布衣出身的劉和朱厲害?為何歷史又在重演?人性使然。
-
3 # 未來可期wr
歷史重演一般都是統治者沒有吸取前人的教訓來改變自己的做法和思想,對國家對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傷害。
另外一種情況就是天道輪迴,歷史總會有重演的。
還有更多的原因下次分解。
-
4 # 趙文元雲淡風輕
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為什麼會重演,我認為是有人性的原因在裡面。有人汲取了歷史的精華,以史為鑑,而人固有的劣根性,又重複著以歷史上的一幕。歷史是重疊發展的,有一定的規律在。
-
5 # 使用者93942938222
這要從主觀和客觀兩方面來分析。
首先主觀上,歷史是人類創造的,也就是說是人的歷史,而人們又喜歡效仿和借鑑前人的經驗,這就是後人在遇到一些事情時,會按照前人的處理方法去處理問題,從而使一些事情會朝著相同的軌跡發展。
其次從客觀上來說,歷史也有其必然的發展規律,以及人的認識的侷限性,也使歷史會重演。
-
6 # 長平斷
歷史為什麼會重演?
那是因為無論歲月如何變遷,時代如何發展,科技如何日新月異,有很多基本的東西都變化小的。比如說人與人之間存在的矛盾。資源的相對短缺導致著爭鬥。其實無論古人還是現在人,他們所面對的境況非常相似。
因為人的本性變化猶如地質運動那樣的緩慢,在面對經常發生的情況時,比如危機,飢餓,以及愛情的刺激時,總是準備用最為古老和典型的方法去應對。
-
7 # 青年史學家
古今中外,無數的例項已經充分證明歷史是會重演的。即使人們已經非常清楚的知道在某些情況下歷史會重演,但是還是有人會將腳踏進同一條河流裡面。
以中國古代歷史為例,朝代一個接著一個的換,很多朝代在終結的時候結局是非常相似的,但是在這種情況下,還是有很多王朝走了同樣的滅亡之路。
西晉亡於外族,北宋也同樣亡於外族,而且滅亡的方式幾乎如出一轍。
西方歷史也是同樣,近代歷史上,法國先後兩次被德國欺負,法國人在二戰之前已經做好了各種準備,但是還是防不勝防,最終在抵抗了六週之後法國就宣佈向德國投降。
類似的古今中外的案例還有很多。
歷史為什麼會重演?因為構成歷史事件的基本要素許多時候是一樣的,只要這些基本要素加上一些偶然的催化劑就能促成同樣的歷史事件的發生。
很多個人嘗試過改變,比如崇禎帝,比如光緒帝,但是都擺脫不了歷史重演的悲劇命運。
只有跳脫出基本的歷史結構,擺脫歷史週期,歷史才有可能不會重演。
-
8 # 陪在身邊才是擁有
歷史不會重演。世界上沒有絕對相同的兩片樹葉,也沒有絕對相同的兩個指紋。人一生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更何況錯綜複雜的歷史呢。這種看似有點近似的歷史現象並不是一種重複,而是一次旋輪式的週期。好象太陽每天都是從東邊的地平線升起,期實她每天在向南或者向北在位移,這本身就是一個錯覺。不是太陽繞行,而是地球自轉。於是人們人說太陽不動,那又是一個錯覺,其實太陽比子彈都跑的快。所以宇宙間沒有一個天體是重複運動的,而是一個週期接著一個週期的運動著。歷史依然如此。
-
9 # 盤達說
歷史總是不斷的重演,如果我們大概的瀏覽歷史就會發現,歷史總是不斷的迴圈往復,小迴圈套著大迴圈,類似的事件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重複一次。例如:摯禪讓給了堯,堯禪讓了舜,舜就禪讓了禹,有人說摯禪讓給堯是因為被堯架空,堯之所以禪讓給舜,是因為舜代表的東夷部落獲得了朝廷的主導權,舜之所以禪讓給禹,是因為禹在治水這樣全國性的工程中掌握了軍政大權。前有車,後有轍,大家有樣學樣,你能用不正當的手段逼迫別人讓位,自然有人來效仿你的行為貪圖你的位置,人性總是相似的,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而人們又都是善於學習的,有人用某樣手段獲得了成功,自讓有人勤加學習。相似的人性加上對勝利者的模仿使得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而且越接近的歷史越相似,因為最近的成功總是越有震撼性和感染力。
例如剛剛說的三代禪讓的故事,又比如東漢末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掌握權力卻不篡位,而甘願做所謂的周文王,讓兒子曹丕取得天下。所以曹魏政權沒多久就被司馬懿掌握了政權,司馬懿又不篡位,又要有模有樣做周文王,然後讓孫子司馬炎得了天下。
魏武帝曹操
晉朝沒多少年,又被劉寄奴掌握了政權,可惜老劉沒那麼有文化,歲數也沒到兒子能篡位的時候,做不了周文王,只好做周武王,直接就竄了位了。然而老劉依靠軍權奪來的大位,終究在後代手裡被同樣掌握軍權的大將蕭道成直接竄奪,如寫輪眼一般的精準copy,驚不驚喜,意不意外。再比如五代十國,基本上就是大將殺掉皇帝,又被手下的大將幹掉的loop迴圈。直到老趙上位才寫了個break(這一塊估計只有程式設計師能看懂,loop是個迴圈語句,直到遇到break語句才能跳出迴圈^_^)。只不過老趙是被弟弟幹掉了,之後才正式結束了這個迴圈。
宋武帝劉裕
但是歷史只是相似可也不完全一樣,正如剛剛所說的學習雖然讓歷史相似,但是總有人在學習的同時還有獨自思考的能力,這讓某些歸納總結能力特別強的人總是能在某個迴圈中掌握矛盾的關鍵跳出當時的迴圈進入新的週期。例如禹到了晚年總結了堯和舜被搞定的事實,終於捧得自己兒子上位開啟了家天下的歷史。老趙上位後總結之前一個個被手下大將幹掉的規律直接杯酒釋兵權,開啟了宋朝的穩定傳承等等。
宋太祖趙匡胤
所以歷史的相似來自於人性的相似,歷史的不同來自於思想的不同,然而縱觀歷史總能發現,因果迴圈,報應不爽,名賢集上有云“不信抬頭看,蒼天饒過誰”,希望大家以歷史為鑑,自正衣冠,正心誠意,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與天地合德,與四時合序,方能保積善之家餘慶不絕。
-
10 # Y送贊幹部
以中國古代歷史為例,朝代一個接著一個的換,很多朝代在終結的時候結局是非常相似的,但是在這種情況下,還是有很多王朝走了同樣的滅亡之路。
西晉亡於外族,北宋也同樣亡於外族,而且滅亡的方式幾乎如出一轍。
西方歷史也是同樣,近代歷史上,法國先後兩次被德國欺負,法國人在二戰之前已經做好了各種準備,但是還是防不勝防,最終在抵抗了六週之後法國就宣佈向德國投降。
類似的古今中外的案例還有很多。
歷史為什麼會重演?因為構成歷史事件的基本要素許多時候是一樣的,只要這些基本要素加上一些偶然的催化劑就能促成同樣的歷史事件的發生。
很多個人嘗試過改變,比如崇禎帝,比如光緒帝,但是都擺脫不了歷史重演的悲劇命運。
只有跳脫出基本的歷史結構,擺脫歷史週期,歷史才有可能不會重演。
歷史總是會重演,這是幾千年也擺脫不了的怪圈,這到底是什麼東西在作祟?歷史當中很多事情也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重演和輪迴著。
皇帝們面對整個帝國,要維持整個國家機器的運轉,當然離不開層層級級的官僚,官僚得幫助皇帝老爺子放羊、放牛(即老百姓),所以官僚們在某個時期也被稱為“牧”,比如徐州牧,益州牧是也!這些大大小小的“牧”們不可能都和皇帝一個心思,可能對皇帝的“奉天承運”的聖旨陽奉陰違,也有可能在朝廷之中形成不同的派別,形成所謂的“黨爭”,如戰爭時期的主戰派、主和派,明朝的閹黨和東林黨等等。
一般說來,聰明的皇帝不會讓某一派勢力獨自坐大,而會讓兩派實力保持平衡。如果打破了這種平衡,那麼一派坐大,掌握實權,皇帝就會成為一個傀儡。如果兩派勢力保持平衡,那麼皇帝的地位和權勢就會得到最大的鞏固,一旦一方想爭皇權,皇帝就會利用另一派來牽制這一派的勢力,從而維護自己的絕對權威和統治。歷朝歷代何嘗不是如此?《水滸傳》中宋江上了梁山之後,逐漸架空晁天王的權力最後取而代之,這就是梁山新舊勢力不平衡引發的結果!不是每個皇帝都能完全控制局勢,時不時總會冒出那麼幾個權臣出來。權臣曹操出現了,於是挾天子以令諸侯,而後曹丕篡漢,再後來,司馬家族興盛起來,於是依樣畫葫蘆,晉又代魏,這是多麼相似的歷史!也有皇帝把權臣給治理了的,北周王朝宇文邕把宇文護給辦了,然後自己親政,康熙把鰲拜給辦了,而後自己親政。
歷史總是很怪,發生了的事情總是還會發生。比如,隋文帝楊堅同志從北周朝的孤兒寡母手上搶奪了江山,後世宋太祖趙匡胤又從後周朝的孤兒寡母手上搶奪了江山。奇怪的是,被搶奪江山的這兩個朝代的國號都是“周”,被取代前都是可憐的孤兒寡母。一般說來,一個朝代的皇帝可以分為三類:創業皇帝,守成皇帝和亡國皇帝!朝代剛剛建立,創業皇帝們一般都是艱苦奮鬥,休養生息,勵精圖治。朝代穩定和鞏固後,守成皇帝們就開始躺在先帝開創的繁榮基業上面睡大覺,驕傲自滿,最後亡國皇帝登場,荒淫無度,實施暴政,斷送大好河山。秦漢以後,一個較為長久的朝代的壽命一般都是200~300年。西漢/東漢各存在約200年;大唐王朝約300年;明朝:1644-1368=276年,清朝:1911-1644=267年,朝代的壽命為何又是如此的相似?開國皇帝將自己的子孫封王,為何反覆出現削藩和叛亂?西漢王朝七國之亂,西晉王朝八王之亂,大明王朝靖難之役,難道不是唱的同一齣戲嗎?
且不說改朝換代這些很大的週而復始的重演,這裡單單分析不同朝代中一些相同的現象。各朝各代中,皇帝們深居宮中,經常圍繞在皇帝們身邊的要麼是後宮佳麗,要麼是太監,於是這兩種事物衍生出的外戚和宦官代表的政治勢力就出現了。因為大臣們隔皇帝太遠,所以皇帝要依靠身邊的人,不依靠A就得依靠B,不依靠外戚就要依靠宦官。西漢的滅亡主要是外戚專政,王莽篡漢。實際上,王莽是一個個人素質和修養很好的人,它的目標是想實現古書上描述的理想中的共產主義,結果改革失敗,戰爭失敗,成為被歷史唾罵的賊人!東漢相繼出現了外戚和宦官專政,兩者的勢力此消彼長週而復始的輪迴,後來出現“十常侍亂政”,繼而為了謀誅宦豎,董卓進京了,天下大亂了。可以發現,東漢王朝直接亡於宦官,但是後世依然出現宦官亂政,連赫赫的大唐王朝皇帝都被太監毒死過!明朝又出現大太監九千歲立皇帝劉謹,再後來出現魏忠賢,這些傢伙都在朝廷裡胡稿。請問,為什麼歷史上重複出現閹豎的禍害?還有那呂后專政、武則天稱帝、慈禧太后垂簾聽政,這又是何其的相似,歷史為什麼又在這樣重演?
-
11 # 小貨子
首先,歷史總是不斷的重演,如果我們大概的瀏覽歷史就會發現,歷史總是不斷的迴圈往復,小迴圈套著大迴圈,類似的事件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重複一次。
其次,在長達二千餘年的中國歷史長河中,每隔三百年不到,總是朝代更替。不是農民起義,便是外族入侵。敗者為寇,勝為王。
比如,朝廷爭鬥。不是皇帝殺兒子,便是兒子搞老子。太監掌握大權,作威作福。後宮嬪妃三千,日夜希望得到皇帝寵幸,以便一步登天,獲得榮華富貴。為此後宮猶如戰場,爭鬥不止,還有什麼功高蓋主等等。
其實這些都不過是前有車,後有轍,大家有樣學樣,你能用不正當的手段逼迫別人讓位,自然有人來效仿你的行為貪圖你的位置,人性總是相似的,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而人們又都是善於學習的,有人用某樣手段獲得了成功,自讓有人勤加學習。
相似的人性加上對勝利者的模仿使得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而且越接近的歷史越相似,因為最近的成功總是越有震撼性和感染力。所以說,無論這個世界如何變化,只要人類的劣根性不改變,歷史總會重演。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12 # 史上雜談
寫下這個文章題目時候,真真陷入沉思十來秒,整個大腦斷片了,啪一聲,又給續上了,嗯,這才接著往下吹,哦,不是,往下寫。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在一片高呼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時代,在學好英文,升職加薪不是夢的時候,學歷史有什麼用?
歷史有什麼用,確實,沒有什麼現成的用,它不能帶給你升職加薪變現,不能讓你成為迷倒無數異性的魅力型男或靚女,它也不能讓你成名成家(所謂明星學者本質是商人包裝的IP品牌)
歷史它是千百年前的那一堆故紙堆,是腐爛到灰都不剩的人物名字,是小時候媽媽口中的神話故事,是無數歲月長河當中偶爾泛起的某朵小浪花,再剎那間又復歸平靜,了無痕跡。
歷史它只有且唯一的目的:帶給你思辨的能力
思辨的能力,元能力,就是構築我們一切能力的能力,套用星球大戰的話來說,就是原力與你同在。那個原力,一個嬰兒從出生一無所知到最後成才,這一路過程,都是離不開思辨的底層思維,而今天我們很多人恰恰缺少了思辨的能力,我們習慣了被動不加思索的全盤接受,追求的是標準的答案。
不信?不信我舉幾個例子。五十步笑一百步,一般認為解釋是什麼,那些逃跑50步的人去笑話逃跑100步的人,然而50步難道不也是逃跑嗎?還好意思笑話人家,對不對,標準答案。
然而實際情況呢,春秋時期戰爭有個規則,就是失敗的一方跑了五十步以後勝利的一方就不能再追了,這是戰場規則. 這是那個時代的規則。 就像現在的交槍不殺一樣,真正的意思是你逃跑50步以後,敵人就不會追擊你了,你沒有必要逃跑100步。這才是五十步笑一百步的意思,但是沒有老師會教授春秋戰場法則,你也不會去考證這句話出處,你只要在考試卷子填上標準答案拿分就好了
再有,每當我們遇見不公時候,長輩都是教導我們要以德報怨,用良好德行去感化你的對手,還說這是孔聖人教導的,孔子表示,這個黑鍋太大了,我不背,明明子日:以德報怨,何如?我回答的是‘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別人對你好,你就對別人好,別人對你不好,你就以耿直對等的態度回敬他,誰讓你當聖母了?
對不對,可怕不,從小到大,我們學的是標準答案,還是學篩選過濾的標準答案,而且只學了一半,在這樣訓練專業工匠的這種灌輸式的記憶教育之下,我們已經可以習慣直接追求標準答案,答出來一百分,說的好,學生都是如此努力,已經放棄了我們的思辨能力,放棄去質疑標準答案能力,而我認為這樣的損失是無可彌補的,記得再多的標準答案,得到了再多再好的成績,都不值得拿你的思辨能力去交換,思辨是智慧的開端,智慧是你一生上天賜給人類最寶貴的財富
從小到大,你周圍所有的人都是以成績高低來衡量你的一切行為,比如上課睡覺,拿著一本書,在睡覺,如果你是一個成績很好的學生。老師就會說,你看這個人睡覺的時候,手裡都還記得拿本書,而如果這個成績不好的學生,老師看了就會說,看你這個人就難成才,看本書就知道睡覺。同樣一件事件,老師給你的評判標準就是完全不同,標準就是你的成績好壞。所以我們都是隻能做分數的奴隸。
回到開頭說過的,歷史是什麼,歷史是思辨的教育,歷史的教育目的是培養領袖的教育,我們做不了一城,一國的領袖,至少我們要做自己生命的領袖吧。主宰自己的命運吧。每個人都會遇到自己的時代,在自己的時代裡,去建功立業。當人死以後,所留下的思想,事蹟透過文字流傳下來,他人生的是非成敗,總結的人生經驗教訓,就是歷史,我們學習它,就是不需要再犯同樣的錯誤,掉同樣的坑裡,花費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時間去試錯。
學歷史,從學會問問題開始,從問一個好問題,然後用一生時間去回答這個問題。孔子是求仁得仁,亦復何怨,他老人家一生坎坷,卻從沒怨言,他回答了自己的人生問題,影響了幾千年來的中華民族。坦白來說,每個人都要當十幾年的學生,可是很多人當了這麼多年學生,沒有學會生,反而學死了,老祖宗給學習的人為什麼叫學生,就是希望學得明白,學得活,學得生機勃勃。很遺憾的是,現在教育都是功利教育,教育產業,批次生產出教育產品,有的是合格產品,有的是失敗產品,人全部是流水化的商品了。一切都是經濟指標為唯一依據了。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錢。
學歷史,更為重要是,從中獲得什麼,如果一本書讀完,書還是書,你還是你,那就和沒有讀過這本書沒區別。歷史是塊磨刀石,思想的利劍通過歷史這個磨刀石愈發的鋒芒。那些歷史的拐點,歷史人物當初做出的選擇,能不能帶給我們啟發,是歷史帶給我們最好的禮物。如此,不斷磨礪我們的思維,啟迪我們的智慧,畢竟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一切當代史都是歷史的重演而已,今天遇見的事,相處的人,歷史上早就重複千百遍了,就看我們有沒有吸取前人的經驗教訓。
因為歷史曾經是現在,現在也終將成為歷史。這就是我為什麼對歷史感興趣的唯一原因。
-
13 # 書堆裡的貓
歷史重演我認為首先是兩方面的重演:一是人類的重演,比如朝代更迭,相似命運;一是自然的重演,日月年不停運轉週而復始,萬物生長消亡迴圈往復。先來說人,雖然時空、文明、科技等一系列外部因素不同,但作為人類的內在因素卻是相近的,比如慾望,對生的慾望,對物質的慾望等等,慾望相近帶來的就是行為相近,行為近自然結果近。它並不會因為外在因素的改變而改變,只是會在形式上產生一定變化。朝代更迭和現代社會中的一個商品的生命週期本質上並沒有什麼區別,都是一個從低到高又從高到低的拋物線。所以從人的角度看,歷史的重演只是人類自身屬性因素導致的一種必然的結果。但如果我們把人類本身放回到自然,把人類視為自然運轉的參與者而非主導者,我們發現了所謂的自然規律,物理,化學,天文,地理等等,包括我們人類自己,都屬於這個未知的規律當中,我們不知它從何而來,也不知它向何處去,我們只是這個龐大系統的一部分,微小的一部分。比如地球有經緯度,經緯度的多少決定了當地的自然環境,是冷是熱,日照長度,溼度等等,而這些因素直接影響當地的地貌,氣候,生物物種,進而影響到我們人類的生活方式,影響到我們的文明語言,再進一步影響到我們的思維方式,最終形成各地獨特的文明文化。再搭配上一些共性的東西,比如情緒,慾望,就形成了一個車輪,歷史的車輪——不斷前進卻又似曾相識。
回覆列表
有句話數,歷史總是那麼驚人的相似。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只為博褒姒一笑。吳王夫差的老窩都已經被端了,還在為西施修建宮殿。在各諸侯中,一直以正統周王室後裔自居的吳王,應該也可以算是第二次機會吧?強悍如漢武帝,許過不會用大漢朝的公主去換取自我欺騙式的苟延殘喘,可是他的晚年,還是將細君刻入史書,甚至是他最疼愛的女兒。或許是驕傲自大,或許是環境使然,歷史就是這樣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