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胡說亂侃老歷史

    趙匡胤的母親問趙匡胤:你的皇帝是怎麼得來的?趙匡胤說:眾人推之。趙匡胤的母親說,不是,那是因為柴宗訓是個小孩子,如果後周皇帝是個成年人的話,你有這麼輕鬆當皇帝嗎?趙匡胤母說:為了我們的子孫能一代一代傳下去,你死後,把皇位傳給你二弟趙光義,光義死後傳給光美,光美死後,再傳給你的長子德芳,這時候德芳也長大成人了。這樣後周滅國的悲劇才不會上演。這就是趙匡胤母親制定的兄死弟繼的制度。

  • 2 # 小華視角看世界

    首先,趙光義繼位,並不是趙匡胤主觀上傳位的。歷史上對趙光義的繼位和趙匡胤的死都存在較大爭議!

    宋太祖十六年,趙匡胤召弟弟趙光義進宮,二人暢飲!次日皇帝暴斃而亡,皇宮上下處於慌亂之中。宋後原本是讓王繼恩召趙德芳入宮繼位,但王繼恩徑直去了開封府衙找晉王趙光義,宋後見了趙光義知道大局已定,倉促間稱趙光義為“官家”,算是預設,趙光義登上皇位,是為宋太宗。

    這時“燭影斧聲”的傳聞四起,稱其謀權篡位,在這個情況下,趙光義說出了金匱之盟,為自己正名!

  • 3 # 史官說史

    這件事情在中國歷史上還是存在一定爭議的。

    趙匡胤之後的皇帝是趙光義,究竟是傳位還是篡位,都沒明確的證據來證明。但是趙匡胤似乎沒有傳位給自己兒子的打算,否則也不會在自己已經到了晚年之時還沒有確立皇位繼承人,說明他也有著自己的考慮。

    但是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他沒有想立自己的兒子為帝。那麼我們可以看看他的兩個兒子是啥樣的,首先趙德昭,是長子,年紀也足夠,但是就是腦子似乎有點不夠用。趙德芳到時深得趙匡胤的喜愛,為人聰敏,但是年齡太小了。都不適合立為儲君,所以他也沒轍。

    再看一下當時的背景,宋朝結束了五代十國,而宋太祖就是從五代十國的歷史中掙扎出來的。他明白君弱臣強是會發生什麼,說不定“陳橋兵變”的事情還會再上演。為了趙家的江山,他明白或許需要選擇一位強勢一點的君主才能行,而他的兩個兒子顯然是不夠格的,顯然不足以鎮壓群臣。而趙廣義就是為數不多的選擇。

    還有一點就是趙光義的強勢,趙光義很早就跟著趙匡胤打天下,所以在軍隊中也培養了很多的勢力。宋朝初定,趙匡胤讓他作為開封府尹,身在都城,勢力極大。有一次趙匡胤站在皇宮的城牆上眺望汴京,看見趙光義出行,身邊隨從很多,乘著車馬,一身派頭,儼然就像是皇帝微服出巡。

    基於以上幾點,也許趙匡胤就沒有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

     

  • 4 # 嚮往觀察使

    宋太祖趙匤胤得位於陳橋兵變,深知剛剛過去的五代十國時主弱臣強會出現什麼變故。作為一個政治家,他得考慮政權的穩定過渡執行,作為一個父親,他肯定是也想傳位給自己的兒子,這也是他一直到了晚年,並且是大兒子已經成年後,趙匡胤還是沒有明確立儲的原因。

    經過深思熟慮的宋太祖最後決定把皇位傳給弟弟趙光義,我覺得大概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為了自己創立的江山能夠繼續傳下去,需要一個強勢的人物來接手;二是他弟弟趙光義很早就跟著打江山,在朝中擁有極高的權勢和威望,已成尾大不掉之勢;第三是趙匡胤的大兒子雖成年,但腦子不夠使,小兒子算是聰惠,年齡又太小,肯定是鎮不住臺腳。

    趙匡胤可能會幻想著弟弟趙光義在百年之後,也會把皇位傳給三弟趙光美,然後趙光美再傳給自己已經成熟的兒子,這樣的結局雖然完美,但已不是他能控制住的了。

  • 5 # 穆安雜記

    這件事情我所知道的總共有兩種說法,正史所記載趙光義是奉金匱之盟繼位,相傳杜太后病種之時召趙匡胤侍奉,勸說趙匡胤百年之後傳位給弟弟趙光義,並吩咐趙普記錄遺言,並將遺言藏於金匱之中,這就是金匱之盟,可是這份遺詔現世已是趙光義登記六年的時候了。二是野史所記載的燭影斧聲,宋開寶九年十月的一天晚上,病重的趙匡胤召趙光義進宮議事,期間將太監宮女全部趕出屋外,有人見得燭光下光義時而離席,有遜避之狀,又聽見太祖引柱斧戳地,並大聲的喊:“好為之、好為之”。當夜太祖趙匡胤駕崩,後趙光義繼位。

  • 6 # 尋根拜祖

    歷史公案“燭影斧聲”是真是假,無法判斷,但我個人認為這不影響趙光義篡位的本質。

    結合眾多史實,我認為趙匡胤並沒有傳位給趙光義,之所以遲遲沒有立太子,是趙匡胤覺得不除掉趙光義的威脅,太子必然成為趙光義加害的目標,趙匡胤應該已經著手準備清除趙光義集團的方案,只是礙於親情,方案遲遲不能實施。

    趙光義在“陳橋兵變”及大宋初年沒什麼功勞,我們看到的宋史是被趙光義大量篡改的,他甚至恬不知恥地把自己列入“陳橋兵變”的首功之一。唯一能說明趙光義登基合法性的“金匱之盟”就是趙光義和趙普合謀的假歷史!

    大宋立國之初,趙光義只是小人物,他勢力的崛起始自於他當開封府尹期間。大概趙匡胤從來沒懷疑過自己的親弟弟,加之趙光義的狡詐,當趙匡胤發覺趙光義的野心時,情形已經非常糟糕。

    為了清除趙光義的威脅,趙匡胤曾經想以遷都的方式,斬斷趙光義的勢力,但沒想到的是,因趙光義為首的勢力的反對,加之遷都本來就很複雜,所以,趙匡胤的計劃落空了!但他的舉動已經很清晰地表明:趙光義絕不是他心目中的接班人!

    按理來說,以趙匡胤的能力,武力解決趙光義勢力並不難。但趙匡胤不是冷酷絕情之輩,是中國歷史上難得的包含人性之光的開國之君,對親弟弟,我想他很難下手。

    趙匡胤恐怕就是在自縛手腳的情況下,尋找解決趙光義的辦法,可惜他沒找到就發生了“燭影斧聲”。

    還有一個細節表明,趙匡胤心目中的接班人應該是他的小兒子秦王趙德芳。並且他已經把這個決定告訴了一個人——宋皇后。這就是趙匡胤駕崩當夜,宋皇后第一時間派王繼恩去接趙德芳的原因。

    但王繼恩顯然被趙光義收買了,他請來的卻是趙光義,宋皇后一見到就明白了,這也表明趙匡胤生前不但跟宋皇后交代清楚了嗣皇,而且也明白地告訴了宋皇后,趙光義是個大威脅!

  • 7 # 堅定的讀書人

    這個問題相對複雜,雖然趙匡胤死後事實上是趙光義繼承了皇位,但傳位給趙光義是否是出於趙匡胤的本意卻存在較大爭議。那是什麼原因最終促成了趙光義成為的皇位繼承人呢?聽我一一道來。

    首先,在中國古代皇位歷來都是有自己的子孫繼承的,沒有那個皇帝願意把帝位傳給弟弟。有人說正史中已有記載,趙匡胤之所以把帝位傳給弟弟趙光義是因為金匱之盟,金匱之盟說的是趙匡胤的母親杜太后臨死前擔心趙匡胤死後趙匡胤的2個兒子年幼不能坐穩江山,重蹈後周小皇帝柴宗訓被篡位奪權的覆轍,因此與趙匡胤約定等趙匡胤死後傳位給自己的弟弟趙光義,長君在位,江山穩固,但這份盟約是在趙光義繼位6年後由趙光義自己拿出來的,這就很值得尋味了。而且定立金匱之盟時雖然趙匡胤的2個兒子還比較年幼,但此時的趙匡胤才35歲,正至壯年,到了公元976年50歲的趙匡胤駕崩時自己的2個兒子都已經成年(趙德昭26歲、趙德芳18歲),已經具備稱帝條件,所以“金匱之盟”是站不住腳的。很多學者也認為“金匱之盟”是偽造的。

    那真實的原因是什麼呢?其實趙匡胤在建立大宋之初,確實想把帝位傳給弟弟趙光義的,因為趙匡胤經歷過五代十國後期政權更替頻繁,皇帝輪流坐的動盪時代,而且自己也是透過陳橋兵變從後周奪取政權建立大宋的,所以他深知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難,而自己的兩個兒子又都不太適合繼承帝位。趙德昭情商和智商比較低,才智不足,趙德芳不是長子又很年輕,繼承帝位會引起朝局動盪,於是他就想把帝位傳給自己的弟弟趙光義,趙光義雖然是個文臣,但頗具政治才幹,後來的歷史也證明了趙光義的政治才能。這樣就不用擔心改朝換代的問題了。

    但後來趙匡胤透過杯酒釋兵權的方法解決了有功大臣,武將對皇權的威脅被解除了,後來又出臺了許多的政策震懾了所有的朝臣,很快這些朝臣們都變得溫順謙恭。這時他便覺得江山安穩無憂,因此他傳位給趙光義的想法漸漸動搖。直到後來他發現趙光義的勢力過大可能威脅到自己及2個兒子時。他才下定決心一定要把位置傳給自己的兒子。

    而此時的趙光義已今非昔比了,趙光義透過在開封府尹這個位置上的多年經營,在朝中的威望越來越大,就連反對趙光義繼位的權相趙普也在這場鬥爭中被罷相,退出權力中心,至此制衡趙光義的最大力量也被清理掉了。

    當然趙匡胤也沒閒著,他便開始培養兒子趙德昭和趙德芳。透過封賞提高他們的政治地位,還讓他們出去鍛鍊提高他們的威望。其次他準備要把都城從開封遷到洛陽,來避開趙光義的勢力包圍圈,但為時已晚,他的2個兒子的勢力根本無法制衡此時的趙光義,而且遷都這件事最終也以失敗告終。

    公元973年趙普罷相後次月趙光義加封為晉王,位列宰相之上,在五代時期皇親任開封府尹並封王就是實際的儲君人選,而此時的趙匡胤實屬無奈,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3年後的976年10月20日50歲的趙匡胤邀趙光義喝酒後暴斃,但這時他並沒有立太子,所以他的弟弟趙光義理所應當的登上了帝位。至於趙匡胤的具體死因也成了千古謎團。不過透過司馬光的涑水記聞記載,趙匡胤暴斃以後當時的宋皇后讓宦官王繼恩找第四子趙德芳進宮,讓趙德芳繼位的意思很明顯,但王繼恩違背了宋皇后的命令直接奔晉王府趙光義去了,到達晉王府已經四更天了,卻看到了御醫陳德賢在晉王府外遊蕩,後面的結果就是晉王趙光義進宮繼承了帝位。根據以上記錄可以推測宦官及御醫早已被趙光義收買,趙匡胤很可能是趙光義讓御醫下毒毒死的,從動機來看趙匡胤死後最大的受益者就是趙光義,所以趙光義成為了最大的謀殺嫌疑人,事實上趙光義繼位以後這個宦官和御醫都得到了重用,另外針對其他會反對他繼位的人,趙光義一律給予提拔收買,因此趙匡胤的暴斃及趙光義的繼位,在權力更替的過程中,沒有出現政局動盪的局面,整個朝野上下一片祥和寧靜,這也再一次體現了趙光義高超的政治手腕。

    從這個故事我們看到了,無情最是帝王家的道理,就算是骨肉至親人在面對皇權時也會變得六親不認冷血無情,所以作為普通人的我們應該感到幸運。

  • 8 # 大通遼人

    千古奇冤趙光義,宋太宗繼承帝位無可厚非,在我看來,如果說宋朝歷史上爭議最多的皇帝,應該就是趙光義了,這位被後世小說多次妖魔化的皇帝,至今都是大家茶餘飯後的談資,究竟是什麼樣的事情,讓大家能有如此興趣關注他,在接下來的故事裡,我為大家一一解讀。

    首先來講,千古謎團“燭影斧聲”的故事。

    據說在那天,宋太祖趙大邀趙二喝酒,酒過三巡後,趙大有些睏倦,趙二便扶兄長躺下,隨後趙二便出宮回家,恰巧那夜下起了大雪,趙光義走時的腳印凌亂不堪,第二日一早,內侍便發現趙匡胤駕崩了。這件事經過民間添油加醋的渲染,便出現了門外內侍看見兩兄弟喝酒,隔著窗紙見趙二拿斧頭去砸趙大的腦袋,事後匆忙間留下腳印的說法。趙二此舉,分明就是殺兄奪位,看似仁慈多愛的趙二,其實是一位心狠手辣之人。

    這件事情值得推敲,趙二有什麼必要去殺親哥哥嗎?可以肯定的說,趙匡胤早已在生前將繼承人選定,大宋江山未來的儲君僅有一人,那就是晉王趙光義,看慣了歷史書籍的讀者應該清楚,五代時期帝位傳承的規則。首先皇太弟的稱呼已經將原委道明,再有的就是趙光義開封府尹的職位,我們看一下後晉石崇睿是石敬瑭的親兒子,但為了江山的延續,石敬瑭還是將位置傳於義子石崇貴,而石崇貴的職位當時為開封府尹。後周柴榮也是如此,他不只擔任開封府尹,而且還和趙光義有著同樣的晉王稱號,五代期間,自李克用父子沿用晉王稱號為止,得此稱號者大多都做了皇帝。

    其二,“金匱之盟”的約定。

    如果以上段落也打消不了大家的疑慮,那我們再看,趙匡胤的兒子早已成人,按以往朝代的規矩,早就應該開府封王,但奇怪的是,不單單沒有一個兒子被封王,就連親王都沒有,普天之下只有趙光義一個晉王,而開封府尹的歷練,正是為承接帝位的準備。

    大家也許會好奇,趙匡胤的腦袋莫不是讓驢踢了,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不留給兒子,反倒是留給不相干的弟弟。

    原因無他,主少臣疑是趙匡胤最不希望發生的事情,在經歷五代時期那個特殊的年代,趙匡胤深知一個強大君主的重要。而金匱之盟則更能讓這件事清清楚楚,兄終弟及的制度,能讓趙家江山在這個亂世更遠的傳承,柴榮後代的遭遇剛剛過去不久,趙母的一番苦心讓趙匡胤深有感觸。雖然“杯酒釋兵權”讓居功甚偉的大將交出兵權,但沒有經過任何歷練的兒子,雖已成年,但還無法承擔如此大任,兄弟趙光義恰恰在這裡可以獨當一面,也許只有傳位於趙光義,趙家的江山才不至於丟掉。

  • 9 # 史話常侃

    第一,不符合父死子繼的繼位傳統。有人說不傳給兒子在五代時期是很正常的,但要看什麼情況,郭威傳給柴榮是因為自己的兒子都成了戰爭的犧牲品已經沒有兒子了,而且柴榮是過繼給郭威做兒子的,也算父死子繼。也有人說,在五代時期國家政權更迭頻繁,由年長、經驗豐富的的儲君繼位有利於國家穩定,這個說法也是有道理的!但趙匡胤去世時兩個兒子都已成年,大兒子趙德昭已經26歲,小兒子趙德芳也有19歲了。所以反問諸位,你是皇帝,你的兒子都成年了,你會甘心把皇位傳給弟弟嗎?估計誰都不會。

    第二,有謀害太祖的動機。因為在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的過程中,趙光義在這中間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趙光義和趙普可以說是整個陳橋兵變這部戲的“編劇”和“總導演”,所以趙匡胤對他們的功勞給予了很高的回饋。趙光義由於是皇弟就被封為晉王、兼領開封府尹。這個爵位和官職給了趙光義很大的想象空間,助長了他的權利慾望。可能趙匡胤在建國早期,由於國家還沒有統一、政權不穩定,而且自己的兒子還很小,是有可能培養弟弟趙光義做儲君的,以防萬一。但隨著國家逐漸歸於一統政權得到鞏固,自己的兒子已成人,他的想法就變了,有意培養自己的兒子接班,但趙匡胤深知他的這位弟弟經過十多年的經營此時已經位高權重,影響力遍佈京城各個角落。趙匡胤於是以主張遷都洛陽之名來架空趙光義。但趙光義極力反對遷都。此時的趙光義知道哥哥對自己有了猜忌,於是開始謀劃要除掉哥哥奪取皇位。

    第三,有作案嫌疑。開寶九年十月,太祖駕崩當晚,招趙光義來喝酒議事,席間兄弟倆酒後多有爭執,之後太祖酒醉上床睡覺,趙光義起身獨自離開。當夜太祖駕崩。在這之前,宋太祖趙匡胤身體健壯,沒有任何疾病的跡象,突然離世讓人不得不猜疑當晚在場的趙光義。趙光義行事陰暗,前有毒死南唐後主李煜之實。當晚下藥毒死哥哥不是沒有可能的。再者,當宋皇后知太祖駕崩命太監王繼恩傳秦王趙德芳來,但等到的卻是晉王趙光義。種種跡象表明,這都是趙光義早已密謀好的。

    綜上推論以及結合趙光義繼位後害死趙匡胤兩個兒子以及弟弟趙廷美的事件,趙光義陰謀奪位論可信度是非常高的!

  • 10 # 左稻故事匯

    趙匡胤不是不想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受客觀條件限制,無法傳給自己的兒子。

    一、受限於對杜太后的承諾

    金匱之盟與陳橋兵變、燭影斧聲並稱宋初三大疑案,歷代對此爭議很多,眾說紛紜。大體上分為“獨傳約”和“三傳約”的區別。獨傳約:即太祖傳位給太宗。三傳約:太祖傳給太宗,再由太宗傳給廷美,廷美再傳太祖兒子德昭。鑑於五代諸帝在位時間最長不過10年,平均在位不到4年,杜太后臨死要求立長君的遺言,完全有可能發生。但就算是這樣,也未必會寫成誓約。從趙匡胤的作為來看,杜太后臨終時所謂“金匱之盟”的口頭協議應該還是有的,只是沒落實到書面協議,在前期對趙匡胤也確實產生了影響。▽老太太臨死還出了道難題,真傷腦筋

    但因為只是口頭遺言,不是書面誓約,太祖始終沒有確定儲君之位。在杜太后去世後的月餘,趙光義以泰寧將軍節度使、大內都部署的身份被任命為開封尹、同平章事。對趙光義看似平常的任命,其中隱藏著玄機。在五代時,凡皇位繼承人都要先照例被封為京城尹,所以,趙光義此番受封,無形中透露出趙匡胤欲傳位於他的資訊。其間因為趙普的阻撓,那時的宰相趙普根據歷代的殷鑑,是反對傳弟,力促趙匡胤傳子的。太祖本人的不甘心而導致遲遲沒有明立儲位。趙匡胤會有上述的舉動說明他在皇位繼承上是受到某種約束的,但又不像是在履行書面誓約那麼正式規矩。

    二、宋太祖趙匡胤的應對策略

    開寶六年,德昭已二十三歲,到了完全可以傳位的年齡,趙匡胤卻拒絕了趙普的建議,按前朝慣例將光義晉封為晉王,確定了其作為準皇儲的地位。在策封晉王的同時,德昭被封為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爸爸讓我準備好繼位…可是,三叔說要等

    宋太祖這個行為就值得玩味了,應該是面對晉王羽翼漸豐和在開封盤根錯節的勢力時,針對性的進行假裝忽視和縱容,好讓趙光義因此而忘乎所以,直至自取滅亡。並開始注重培養自己的兒子趙德昭的勢力。這代表隨著德昭、德芳的逐漸長大成人,太祖傳位於子的心思開始活泛。誰不想把大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呢?由於不是正式立儲,皇位傳承仍舊可能會有變數。

    三、趙光義羽翼豐滿尾大不掉

    再就是趙光義已尾大不掉。自公元961年宋建隆二年始,趙光義就開始擔任開封府尹,掌管東京達十三年之久,網羅了大批的人才入自己的官署,號稱:“南衙”,據考證,包括:宋琪、石熙載、竇偁、柴禹錫、程德玄等共六十六人。南衙儀仗每次出行,燦若圖畫,開封人都讚歎說:“好一條軟繡天街”。 足見趙光義已羽翼豐滿。▽當共保富貴、勿憂也

    宋太祖無奈之下只好在趙德昭二十六歲時的開寶九年,祭出遷都一招,結果遭到群臣和晉王趙光義反對,因為倘若遷都洛陽,代表著趙光義在開封多年的苦心經營將化為泡影。由此也從側面證明這時趙光義黨羽和勢力的強大。既然遷都不成,趙匡胤只好轉而繼續培植德昭,同樣在開寶九年,把接待吳越國使臣的事情交給了趙德昭,很多人覺得沒什麼,要知道在這之前接待吳越使臣這類事都是該趙光義做的。 不過所有的一切都在開寶九年戛然而止,就在開寶九年的冬天,趙匡胤因為燭影斧聲被敲破核桃暴亡。趙光義即位,在開寶九年還有九天的時候改元為太平興國元年。應該說對於太祖的心思,趙光義是心知肚明早有覺察的。於是在開寶九年,當太祖用德昭逐步取代光義的職權時,孤注一擲先下手為強。

    四、對宋皇后的行為該怎樣理解

    宋皇后於太祖暴死後第一時間想讓王繼恩去找趙德芳,只能說明:一、宋皇后為了避嫌,畢竟德昭和宋皇后年齡彷彿。二、宋皇后和德芳更親近,與德昭不睦。三、也或是趙光義使用的離間計,用以離間宋皇后、德昭、德芳這同一個陣營,三者之間的關係,畢竟《太祖實錄》無論是新錄和舊錄,都已經被趙光義篡改過了。並不能就此依據表明趙匡胤心目中的接班人是小兒子德芳。畢竟其時,以培植了三年的德昭的實力對壘趙光義尚嫌孱弱,又遑論德芳呢?▽想多了,只是因為趙德芳長得更帥

  • 11 # 羽書遲

    趙匡胤與弟弟趙光義兄弟之間傳承皇位,總讓人感覺不太正常,畢竟趙匡胤有兩個兒子且已成年。留下燭影斧聲和金匱之盟兩樁懸案。很多人認為趙光義是殺兄篡位的。我認為趙光義沒有篡位,他是正常即位的。

    一、趙匡胤在世時,趙光義為開封府伊,封晉王,是以儲君的規格安排的,相比之下,趙匡胤兩個兒子一直沒有封王,更沒有立太子。

    二、趙匡胤默許趙光義營建勢力。使得趙光義即位很順利,基本上沒有遇到什麼阻力。

    三、趙光義並沒有滅絕趙匡胤的後代。如果趙光義殺兄篡位,他必然會防止趙匡胤後代報復,會找機會滅絕他們,這一點對做上皇帝的趙光義而言是輕而易舉的。

    所以趙匡胤傳位給了趙光義,就是因為趙光義政治能力很強,可以走出五代十國時期王朝短命的週期律。

  • 12 # 秉燭讀春秋

    宋太祖趙匡胤死後,繼承皇位的是他的弟弟趙光義,為何不是趙匡胤的兩個兒子呢?

    縱觀整個歷史,“兄終弟及”繼承皇位的例子並不少,比如東吳孫策被人射死後,他的弟弟孫權繼承了王位。

    還有宋徽宗趙佶,他是宋哲宗趙熙的弟弟,哲宗死後,由於哲宗沒有子嗣,弟弟趙佶繼承了皇位。

    再就是明朝崇禎皇帝,他的情況和趙佶類似,哥哥朱由效死後沒有子嗣,由弟弟朱由檢(崇禎)繼承了皇位。

    這些例子都有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前任沒有子嗣或者子嗣年幼,比如孫策的兒子在孫策去世時剛3歲,孫策怕東吳發生動亂,臨死前把王位交給了弟弟孫權了。

    這時的“兄終弟及”符合傳統的皇位繼承製。

    (趙匡胤)

    傳統皇位繼承順序是“父死子繼”,沒有子嗣才實行第二順序的“兄終弟及”。我們來看看宋太祖趙匡胤的兒子是否年幼?

    趙匡胤臨死前有兩個兒子:趙德昭(951~979)和趙德芳(959~981)。趙德昭是趙匡胤的次子(長子趙德秀早亡)。

    趙匡胤(927~976)是50歲時突然去世的,透過計算得知,當時的趙德昭25歲,趙德芳17歲。

    這個年齡接替父親的皇位完全沒問題。也就是說這種情況不適合“兄終弟及”繼承製。然而現實是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繼位了,問題出在哪裡呢?

    我認為主要原因是宋太祖趙匡胤去世太突然了,可以說趙匡胤沒想到50歲就掛了。

    對於趙匡胤的死一直是個謎,有人說是趙光義害死了哥哥,有人說趙匡胤因心臟病去世,因為趙匡胤太胖血壓高。

    (趙光義)

    然而第二天一早,宮中上下才得知宋太祖去世了。

    注意此時趙匡胤的兩個兒子一無所知,當得知訊息後,趙光義已經安排好自己繼承皇位,從這點來看,趙光義確實有預謀。

    最後趙光義為了證明自己繼承皇位的正統性,拿出了“金匱之盟”。

    所謂“金匱之盟”是指趙匡胤生前寫下了遺書,明確表示自己死後由弟弟趙光義繼位,趙光義去世後再由趙匡胤的兒子繼位,也就是說趙光義加了個“塞”。

    為何這樣做呢?趙光義給出的解釋是杜太后要這樣做的。

    (趙德昭)

    杜太后是趙匡胤和趙光義的母親,趙光義聲稱母親吸取前朝丟失天下的教訓(趙匡胤奪了前朝孤兒寡母的天下),為了大宋江山讓他加個“塞”,等侄子年齡大了再還回江山。

    顯然這種說法站不住腳,趙匡胤死後,他的兩個兒子都是成年人,真要想大宋江山穩固,趙光義完全可以以攝政王的身份行使權力,何必要稱帝呢?

    現在趙光義說什麼也沒人給他爭辯了,因為有能力和他爭辯的人(趙匡胤和杜太后)已經去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假如有一隻狗的智商超過了愛因斯坦,它能幹成什麼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