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3
回覆列表
  • 1 # 中州耕牛堂主

    古詩有云: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現在,每年清明節,民間都有掃墓的風俗,那是為什麼呢?

    清明是一年中二十四節氣之一,一般在陽曆四月五日前後。此時正是風和日麗,鳥語花香的大好季節,萬物生長到這個時候,都轉為一片青綠,都清淨明潔,所以稱之為清明。古代人在這一天踏青遊覽成了風俗,但清明節掃墓卻是很後才有的。

    在古代,因為清明節是緊跟著寒食節的,就是張說《奉和寒食作應制》詩說的“從來禁火日,會接清明朝”,寒食禁火,所以清明那天,還有皇帝賜火和宰相分錢的制度。韋莊《長安清明》詩說:“內官初賜清明火,上相閒分白打錢。紫陌亂嘶紅叱撥,綠楊高映畫鞦韆。”意思是說,清明節宮內剛賜予點火,宰相就悠閒地分錢給寒食踢球遊戲得勝之人。道路上大宛進獻的紅色叱撥馬正在亂叫,綠色楊樹上高掛著畫般的鞦韆。說明鞦韆在清明節還是宮女繼續活動的遊戲。

    清明節的植樹和掃墓,大概是為了在春天的美好季節裡,對祖先表示一些孝道,寄託哀思。《全唐文》卷三十有玄宗《許士庶寒食上墓詔》說:“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廟亭,何以用展孝思,宣許上墓拜掃,申禮於塋。南門外奠祭,撒饌訖,泣辭,食饌任於他處,不得作樂。仍編入五禮,永為常式。”意思是說,寒食節掃墓,古代記載禮儀的經書上沒有記載。近代相傳,漸成風俗。士人和百姓因無廟堂對祖先進行祭祀,怎麼能展示孝道和思念之情?應該允許他們上墓拜掃,在墓地表明禮節。在南門外進行祭奠活動,撒完祭品後哭著辭別。食祭品可隨便在哪裡,但不能奏樂。把這些禮節編入大唐五禮,永遠作為長久的制度。這說明從唐代開始正式規定有寒食掃墓的制度。宋代也沿襲了這種風俗。如陸游《寒食》詩說:“小市禁菸餘,東效展墓初。”也是說寒食節掃墓寄託哀思。

    到清朝的時候,寒食和清明似乎已合在一起。《燕京歲時記.清明》記載說:“清明即寒食,又曰禁菸節,古人最重之。今人不為節,但兒童戴柳祭掃墳塋而已。世族之祭掃者,於祭品之外,以五色紙錢,製成幡蓋,陳於墓左,祭畢,子孫親執於墓門之外而焚之,謂之佛多,民間無用者。”說明清代對寒食和清明已不分,但有掃墓的風俗。世家大族還供祭品、燒紙錢。《清朝文獻通考》卷一百五十四《王禮三十》還有“清明節敷(施)土於寶城(先王園陵)儀”的記載,這是王室在清明節為祖先墳墓加土儀式,禮節非常隆重。這些都說明,在清朝,從皇帝到平民,在清明節都有掃墓和祭祀祖先的風俗了。

  • 2 # 辣筆老李

    早些年,我們華北地區有個風俗習慣,因為家家戶戶住的都是土坯房,為此,都在開春後,泥補房屋,房頂、房山、前後牆都要重新泥補一遍,目的就是防治雨季到來時屋漏偏早連陰雨。

    由此及彼,由陽而陰,人們不得不想起自己死去的親人。逝者的墳墓經過一年的風吹雨打,肯定會衝漏沖毀,肯定會雜草叢生。我們人間住的房屋不能漏雨,那麼,失去親人們的墳墓能看著漏雨嗎?那就選擇雨季到來之前的清明節,去給失去親人們的墳墓添墳、除草、燒紙錢,這就叫掃墓。

    其實,掃墓文化由來已久。掃墓在秦以前就流傳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一直到唐朝才開始盛行。

    那麼,第一個掃墓的人是誰呢?相傳,春秋戰國時期,晉獻公的兒子重耳為躲避後母驪姬的迫害,由介子推等大臣陪同逃亡國外,他們逃到衛國時吃不上飯,又貧病交加,在絕望之時,介子推忍痛割下自己腿上的肉,謊說是野兔肉煮給重耳吃。後來有人告訴了實情,重耳才知道。19年後,重耳重又回國,做了晉國的國君即晉文公。 他論功行賞,大封功臣,卻惟獨忘了對他忠貞不二的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揹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裡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 3 # 分享經典文化

    為何要在清明節掃墓我想這個問題大部分不是太清楚,我就不明白其中緣由,後來經過自己查詢方知竟然是由一個感人的故事流傳至今的

    相傳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了逃避追殺流亡到國外,逃命在荒蕪人煙的路上,重耳是又困又累又餓,公子實在難以忍受站立不住了,隨從人員找來找去結果什麼都沒找著,就在措手不及時,有一名隨從走到偏僻地方割下了大腿上一塊肉然後熬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公子醒了以後發現是介子推的肉,老淚縱橫、一把鼻涕一把淚的哭的很傷心。

    十幾年後重耳做了國君,就是有名的晉文公,他當國君後大大賞賜了當初陪他流亡的人員,但唯獨忘記了介子推,底下人議論紛紛,直至傳到國君那裡才下令找尋介子推,但由於介子推是淡泊名利之人此時的他已經到綿山隱居去了,由於綿山很大找不見介子推,大臣獻計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過後看到了介子推背母坐在樹下已經死亡,晉文公聽說後痛哭,隨後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臣上山拜祭,發現死了的柳樹又活了,便賜柳樹為“清明柳”,接著將寒食節的第二天定為清明節。

    知道了感人至深的故事,大家就明白了為何清明這天要掃墓了吧,每年定在這天掃墓就是提醒所有人緬懷已逝長輩,提醒我們常懷感恩之情,不要忘了我們的恩人。

  • 4 # 李叫獸說創業

    所謂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即將到來。清明節又稱踏青節,為冬至後的第104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清明習俗眾多,祭祖掃墓便是其中之一,何為掃墓,其中有何來歷,且聽如下分解。

    清明掃墓習俗

    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清明掃墓來歷

    清明節是一個紀念祖先的節日,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那掃墓起源於何處?

    一般觀點認為,清明掃墓的習俗是承襲寒食節的傳統,唐朝以前掃墓,都在寒食節期間。史載“寒食節上墓拜掃禮經無文,但近代相沿,積久成俗,士庶之家,每逢寒食節無不祭掃。”鑑於此俗已久,唐玄宗於開元二十年下詔:“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寒食墓祭於是作為國家禮俗確定下來。由於清明與寒食日子接近,寒食與清明合逐漸二為一,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

    那麼寒食掃墓的習俗又是從何時開始的呢?民間傳說中寒食掃墓的源頭,則有兩說。

    1.晉文公與介子推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飢寒交迫,隨臣介子推割肉食之。十九年後,重耳即位,重賞流亡功臣,唯獨忘介子推。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介子推鄙視爭功討賞之人。他打點行裝,同老母親隱居綿山。

    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人不易。晉文公聽信讒言,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才發現揹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裡發現一片衣襟,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2.諸葛亮治蜀

    除了介子推之外,寒食掃墓也有另一個傳說由來。三國時諸葛亮治蜀,深得人心,但他去世後朝廷卻沒有為之蓋廟,於是百姓在寒食期間于田野道路上拜祭。其後朝廷自省措置不當,正式附祭諸葛亮於先祖廟,但寒食野祭的風俗卻已經形成,並演變為各人祭掃先人的墳墓。

    中國人講究慎終追遠,與此觀念相適應的有關祭祀活動不勝列舉。隨著歷史的推移,這類活動現已大多式微,唯有清明時節的掃墓,傳承至今依舊不衰,因而被專家視為生命力量最為悠久的民俗事象之一。

  • 5 # BLgril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自古以來,清明節的含義就是祭祖、掃墓(還有部分是踏青,但我個人並不支援這項活動),這一方面是傳統,另一方面是習俗。而我們中華民族又是一個具有傳承精神的民族,我們崇尚古人留下習俗,所以有很多尊崇傳統習俗的人都會在這一天進行掃墓。

    但其實在我看來,為何掃墓這個問題,因人而異吧。而且是否掃墓,這都在於個人是否心懷感恩、以孝為先了。

    在古代,孝道大於天,不孝之人人神共憤,不用法律的制裁,人心都能將之譴責致死,而且古時之人大都很在意自己的名節,就算是為了別人的口碑也會做盡一切,自然更加在意掃墓一事。家口相傳,後人便亦是如此。

  • 6 # 獨孤博文

    古人特別重視孝道,清明節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一項傳統節日也是國人體現孝道的一種表現是國人表達不忘祖先悼念先人對亡故親人的緬懷思念之情。據說這種習俗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開始了。

    中國對於祖先的重視,正是來自於對歷史和過去的重視,同時也是中華文化能生生不息的源泉。

    清明節祭掃的意義主要分為兩部分,一個是家庭祭奠,一個是國家祭奠。家庭祭奠主要國人以家庭或者家族祭拜自己的祖宗,透過祭拜自己的祖宗表達感恩之情,體現血脈相連的親情之愛,增強家族成員之間的向心力、凝聚力。國家祭奠主要是共同的祖先或者前輩,透過祭奠使整個民族更加重視並增加國民之間的凝聚力、向心力意義重大。

    我覺得現代社會,國家和每個家長都更應該在傳統教育上重視起來。

  • 7 # 朱68170221

    這個主要是:清明到啦,百草生長,雨水增多,年年添土除草,防止雨水存留過多,衝會墓瑩……嚴重情況還會致使先祖屍骨無存,悔之不及!

    祭奠、掃墓、叩拜等習俗,也是對先輩、親朋、逝者的緬懷、崇敬,也是傳統美德;告慰、安慰亡靈,同樣也是安慰自己,以免牽掛、思念之情……

    ——風俗習慣、傳統美德、敬畏緬懷、保護墓穴、祈祝保佑、:子孫滿堂、平安幸福……

  • 8 # 長生271897806

    寄託對親人的哀思,付出自己的實際行動,緬懷先人,激勵自己,這只是一種方式,意義在於不忘自己的根,告慰父輩們的心願。當今科技發達,網路普及,對英靈的祭祈也可獻上一束鮮花,不忘他們的精神,傳承他們的行為。

  • 9 # 河邊蓑客

    謝邀,宗法制的延伸,漢族人民普遍認為:祖先離世後在陰間仍會保佑後輩子孫平平安安。而且中國是個重視孝道的國度,人們為了表達孝道以及對祖先的緬懷與感謝,就會祭祖,最早開始祭祖的都是帝王將相,後來民間都紛紛效仿,慢慢發展就形成了清明節掃墓的習俗。

  • 10 # 醜小鴨166246702

    謝邀,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清明節就是傳統的祭奠祖先的節日,所以,每年的清明節,是全國各地都要過的重要節日,各行各業都要放假,再繁忙的工作都要放下,所有人都要到墓地去掃墓,都要去祭拜自己亡故的親人。我們要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給兒孫們做榜樣,一定要掃墓,祭祖。教會兒孫們孝敬老人。

  • 11 # 珍惜53261796

    清明節在我國古代一直流傳到現在,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就是農曆的四月五號左右,這個季節,大地氣溫開始回升,萬物經過了漫長而寒冷的冬季已開始發芽生長,人們也開始在地裡勞作了,到處都是鬱鬱蔥蔥,鳥語花香,這時的空氣都是特別的清新,人們就開始踏青。

    清明掃墓,其實就是我們活著的人為了緬懷逝去的親人,到墓地來祭奠亡靈的一種形式。掃墓,也可以了卻活著的人對逝者的思念,為死去的親人添把土,燒柱香,也是活者對死者的敬重。同時也是活著的人想借此讓逝去的親人保佑後代平平安安,生活快快樂樂。

  • 12 # 興漢之聲

    清明節掃墓是我國民間對故人的一種心靈慰藉,可能已故的人生前給大家做過好人好事,得到人們尊敬,或者是親人朋友等關係。掃墓也是對故人的一種情感寄託,一種對待亡靈的精神支柱的橋樑。這種民間習俗從古到今一直延續著清明掃墓的情景,可見從古代開始這種習俗都已經深深地埋在人們心中。

  • 13 # 風吹水庫

    清明節掃墓的由來,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不需要再在這裡普及了。

    個人認為清明節掃墓,不僅是因為介子推割肉奉君的事蹟感動了君王和後人,更是因為介子推的這種無私奉獻精神和中華傳統精神是一脈相承的。

    不管是身為一名普通的公民,還是作為家族的一員,每個人都在追求屬於自己的那份歸屬感;而每年的掃墓行為可以讓我們更清楚的瞭解自己的家族,加深對家族對自己的認同感,同時也是對社會主流價值觀的一種認同。

    所以不管是從歷史傳承還是個人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來說,清明節都有必要對我們的祖先進行祭拜。

  • 14 # 範煒

    —清明祭英靈—

    邊防線很長,一眼能望見很多,但讓人們停下腳步的是也許是那些看不見的......

    真正的大戰還沒有開始,他就犧牲了。

    這只是一次被迫自衛戰,他原本帶著尖刀班在背後偷襲敵軍,可沒想到,在他們身後百米外的樹叢裡還埋伏著另一批敵軍,他和其他人一起衝上去,只見那子彈火速朝他們飛過來,他身上立馬冒煙了。再一看,胸脯和左胳膊都中槍了!

    他顧不得這些,瞅準時機給了敵軍致命的一擊。之後就攤到在地了,偏偏軍醫很晚才趕到,他早已撐不下去了。

    他留下的最後一句話是:“不要責怪軍醫,是我自己不行了......”

    這就是真實的戰場!眼睜睜看著自己身體多出好幾個孔,血肉與子彈攪和在一起撲騰著熱氣、忍著狠心撥開腳底下屍體,滿目瘡痍的破碎,黑濃的迷霧伴著疼侵入到傷口裡,那些坑突然炸裂,一大堆炮灰和泥土襲入雙眼,痠疼。

    當再次目睹那片戰場,我非常觸目驚心:湖面上坑坑窪窪的戰鬥印痕,風颳得生疼,整片島殘留著化不完的雪,到處充斥著一種焦黑殘缺的恐懼,還有那數不清的子彈孔和戰士們在徒身睡過的雪洞,包括那偶爾可見的雷場標誌、被炸掉半截的樹和無比安靜的烈士陵園。

    試想:如此惡劣的環境,只是站在這裡已經受耐不住了,而他們是活生生的長在雪地裡啊,那一張張皴裂發紅並伴隨著鼻涕的臉,身上穿著到處漏風的軍大襖,頭上戴著飄著雪花的軍帽,嘴裡哈著寒氣,渾身佈滿了新傷和舊疤,那凍得發青發紫、粗糙開綻的手裡拿著一兩熱酒,和戰友一起苦中作樂。

    戰鬥很苦,在惡劣的環境裡戰鬥更苦,他們要征服敵人,還要用身體徵服大自然,而他們的第一步就是反覆做“耐寒訓練”,這樣下去體能早已被折磨掉了大半,但是沒辦法,他們面對的是戰場!

    戰爭造成那麼多不幸,可為什麼,很多的人對戰爭還是很陌生,或者只是一時的情緒帶動?那些邊防烈士可都是我們的“親人”吶!

    1969年3月份,國內正值文革時期,中蘇關係更加惡化,兩國交戰的主要原因還是“領土問題”,其實中蘇之間並沒有真正宣佈開戰,只是你打我一拳,我還你一腳,這場戰役稱為“珍寶島自衛還擊作戰”。

    關於領土的問題向來都是焦點,戰爭怎麼來的,多半是“爭”引起的。因爭而戰,才有戰爭。戰爭是個大事情,一旦開始了,不是想停就能停的,打了勝仗是征服,失敗了卻是給整個國家抹辱。

    好比,你是否知道那地名帶給中國的恥辱,如此直接!不留情面!地圖上的海參崴是經濟中心,可是它的外文名字翻譯過來是“征服東方”,它本是我國的領土,一紙條約被割讓。布拉戈維申斯克有另一個記憶久遠的中國名——“海蘭泡”,事實上它原本也屬於中國,而現在它叫“報喜城”,不是這個城市有多討喜,而是黑龍江有多受辱。

    其實,中蘇關係很微妙,蘇聯之於中國就好比中國之於越南。50年代中蘇還沉浸在友誼裡,60年代惡化以後,邊境領土也變得敏感起來了。

    這年的2月份,蘇軍已經連續5次襲擊中國駐守在珍寶島的邊防巡邏軍了,但中國並沒動靜,蘇軍以為中國軍隊妥協了,並單方面宣佈,那島是他們的了,如果中國的邊防軍再敢上島就要對他們發起攻擊。

    中國的邊防軍從不會靠武力來解決領土爭端,他們不想把事情鬧大,可是人家逼得太緊,我軍被迫緊急商量作戰計劃。

    這個珍寶島是個什麼地界呢?島在黑龍江虎林,它的東南北三面都是敞開的,我軍駐守在西邊,珍寶島因為樣子像元寶,而得名,島的東面和蘇聯隔河相望400多米,但是一到冬天,水面會結很厚很厚的冰,誰想進對方的地界,開車進來都沒問題。

    這珍寶島樹木叢生、百草豐茂,樹木攀藤纏繞,周圍佈滿沼澤地,八月份的還有很多肥美的魚,是個純原生的好地兒。所以,蘇聯很想拿下它,還經常找理由過界惡意毒打中國的漁民。1968年1月5日,蘇軍在七里沁島開車壓死4位中國漁民,打傷9人。

    這次作戰開始了,我軍準備分兩隊,一隊主力軍提前埋伏,另一隊假裝在島上巡邏。

    東北的3月還凍著,很冷,一個成年人一頭扎進雪堆里根本看不見,而這些士兵們要埋伏在挖好的雪坑裡,然後在上面蓋上白床單,埋伏是持久戰,可憐這些被凍壞了的邊防軍了。

    你知道嗎?他們的身上只有三種食物,餅乾、白酒和止咳片,餅乾是用來充飢的,白酒是用來抗寒的,止咳片是避免敵人發現自己的行蹤,因為天氣寒冷,很容易感冒咳嗽,如果不止住咳嗽,隨時都會暴露自己。他們還準備了很多雪球,如果發現有誰睡著了,就拿雪球砸醒。

    很多戰士都捨不得喝掉那一兩酒,就是這樣,當時我們並沒有蘇軍那麼先進的飛機、坦克,可即便是這樣,也要硬著頭皮打,正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他們就是這樣頑強。

    可是在偷襲蘇軍的時候,陳紹光同志犧牲了,但他並不是立刻死去的,在他之前,副連長王慶容先中了子彈,他眼前一黑跌倒在地,繼而又奇蹟般地站了起來繼續往前衝,沒走兩步,他又趴下了,這次他起不來了......

    還有於慶陽同志,你能相信嗎?他已經被敵人射穿了腦袋,那腦漿和鮮血一直往外滲,他瞬間倒地,可是聽到槍聲,他又站起來了,一步、兩步、三步、四步、五步、六步,整整六步,直到最後他依舊昂首挺胸......

    他們浴血奮戰9個小時,終於讓蘇軍撤退了,眼下最要緊的就是把陳紹光同志拿擔架抬去救治,可是軍醫遲遲不來,戰士們心裡很著急,可卻安靜的只剩下雪地上咯吱咯吱的腳步聲,最後他整個人的身體變得硬邦邦的,再也沒有反應了。

    之後,其實等待著這群戰士的是更嚴酷的兩國實戰。

    蘇軍後來公佈了死者照片,陳景立就躺在雪地上,旁邊散落著潛伏草袋,軍帽,電話和軍用水壺。

    後來蘇軍將陳景立的遺體交回,竟然發現一處刀傷,也許他在死之前還有很多不為人知......

    其實此前,蘇聯已經惡意挑釁了4000多起事件,可想而知,珍寶島的人民遭受到的痛苦。而那些烈士們傷的傷、骨頭斷的斷、有的被炸得五官模糊,有的甚至連遺體都找不見了。

    這架坦克是蘇軍侵襲我軍的鐵證

    而珍寶島戰爭也讓世界見證了中國的不屈不撓。這種精神還體現在1950年的抗美援朝、1962年中印自衛反擊戰、1969年8月中蘇新疆之戰、1979年中越自衛反擊戰、1988年中越南海之戰等戰役裡。

    1991年俄羅斯終於承認珍寶島屬於中國。

    “73歲的李山林在珍寶島戰役中榮獲二等功,他主要負責連裡的通訊,他說當時那炮火滿天飛,他們一直死守在戰壕裡,當時有一個大炮直接飛到班長身邊,李山林就挨著班長,他眼睜睜看著班長被炸傷,瞬間就哭了。”

    “73歲的武春天,因為他極熟水性,所以在珍寶島戰役中負責水上運輸物資。”

    “74歲的朱坤曾更是排雷的好手,他說:“珍寶島上撒熱血,寸土豈能屬他人。”

    還有之後在珍寶島的親歷者:

    1965年3月15日張希平趕往前線送炮彈、抬傷員,每箱炮彈40斤,這箱子又沒個繩子固定,他們只能一會抱,一會兒扛,停停走走。

    這來回的路,冰摻雜著雪,上坡累下坡滑,好不容易到了平地,又摔個屁股墩兒,好在,在前線每天可以收到熱心人士的慰問品,各種罐頭和信。因為救助車來不了,他和戰友一天一夜沒睡覺將受傷戰士抬回去,累的筋疲力盡,但他最心疼的是路上被炮彈擊倒,而自己砸在了傷員身上傷員受苦了......

    當兵看起來很榮耀,其實他們的選擇是多少人畏懼的,選擇用生命保家衛國,太沉重!所以我們才會明白為什麼很多老人對抗戰片有獨特的情懷。

    在黑龍江寶清縣珍寶島革命烈士陵園裡,樹立著珍寶島革命烈士紀念碑。其實還一段故事,珍寶島紀念館主任王友志當時發現,18位烈士的遺像是用五角星代替的,於是專門成立了“搜尋烈士遺像小組”,4年找回了13位烈士的遺像。

    英烈遺像殘缺是常見的現象,紀念館的工作人員就找人描述烈士們的外貌,手繪出來。如今,烈士遺像一張不少。讓我們為這些默默發揚紅色文化的人致敬。感謝他們為烈士們找到了最後的家。

    東北邊的黑瞎子島、與日本一衣帶水的東港、與朝鮮相望的圖們、西南邊的雲南臨滄、普洱......這些地名既陌生又莫名熟悉,它們從來就是戰事吃緊的地方,一旦重兵壓境,首先犧牲的就是他們!那2.1萬里的綿延,是與15個國家接壤的邊界線,總有人要衝在前面,比如這些邊防戰士們。所以,清明時節,讓我們一起傳播紅色歷史、憶往昔崢嶸歲月之稠。

    唱起《珍寶島之歌》,“濤濤的烏蘇里江,英雄的珍寶島。巍巍的完達山,衝雲霄。北國風光無限好,邊防戰士鬥志高。毛澤東思想來武裝,珍寶島上來放哨。為革命,緊緊握住手中槍,保衛毛主席,永遠戰鬥在珍寶島上。”

    英烈功名千秋頌,寶島精神萬古傳。給烈士一方安寧,是對他們最好的尊重,記住痛才不會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學英語專業還有沒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