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過路人小白
-
2 # 懷舊影視回顧
近期,在中國舉行的一次行業會議上,一種能讓你透過思考來控制電腦的“讀心術”晶片問世。這種被稱為“腦語者”的裝置,透過提取大腦中的小電脈衝,並將其快速解碼成計算機可以解釋的訊號。晶片的發明者稱,這種晶片可以用來控制電腦、智慧手機和其他裝置。未來,這種晶片的潛在應用場景十分廣闊,可以涵蓋醫療、教育、安全和娛樂應用等領域。據瞭解,這款“腦語者”晶片是由 中國電子資訊產業集團(簡稱“中國電子”)和天津大學聯合開發。這種型別的大腦 — 計算機介面的設計,是讓一個人單獨使用他們的腦波來控制計算機、智慧手機或其他電子裝置,而不需要任何形式的口頭指令、移動或按鍵。大腦介面不僅可以讓各種技術更快地執行,更能有效的幫助殘疾人。例如,讓一個下肢不便的人透過思考來驅動、指揮電動輪椅。天津大學醫學工程與轉化醫學研究院的專家表示,大腦 — 計算機介面具有極其廣闊的前景。“腦語者”晶片的出現推動了大腦 — 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讓它變得更便攜、更可穿戴、更易於大眾使用。大腦解碼晶片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從大腦皮層中提取微小的神經電訊號,並迅速將它們轉換成計算機能夠理解的形式。而與傳統的大腦 — 計算機專用晶片相比,“腦語者”晶片的優勢在於具備“精解碼、高指令、快通訊、強互動”等特徵。該晶片採用高度整合的單晶片SOC FPGA方案,可以識別淹沒在背景噪聲中的亞微幅級腦電特徵,突破傳統非侵入式BCI識別顯性特徵的瓶頸。一般來說,大腦傳輸和處理的訊號會淹沒在背景噪音中。正如研發專家所解釋的,這種腦 — 機編解碼器晶片能夠識別微小的神經電訊號,並有效地解碼它們的資訊,這可以大大提高腦 — 機介面的速度和準確性。藉助高效運算能力,“腦語者”整合晶片可實現超高速腦電訊號編解碼,極大提升大腦與機器之間的通訊效率;可透過各類外設介面,顯著增強人與環境的資訊交流深度,真正成為使用者的“無影手”。腦 — 機介面技術的現有應用包括控制機器人手臂,幫助癱瘓患者書寫和進食。在國外,Netflix曾在在2017年透露,它已經開發了一種讀心術髮帶,可以根據佩戴者的想法選擇觀看節目。如今,積體電路和計算神經科學方面的最新進展,使研究人員能夠開發出大腦對話晶片,使其比現有的腦 — 機介面更小、執行速度更快、更精確、效率更高。儘管,目前還不清楚該裝置將如何佩戴,但大多數腦機介面裝置都是戴在身體外部,而不是直接植入使用者的大腦。中國電子的科學家們表示,研究小組將繼續努力,提高“腦語者”的表現。未來,腦機編解碼器晶片將真正助力於醫療、教育、自律、安全以及遊戲和娛樂等領域。
回覆列表
應該是可以的,“意念”操控,是利用人類的腦波操控,相關的科學研究已經超過半個世紀。 通俗地講,人類在進行各項生理活動時都在放電。心臟跳動時會產生1~2毫伏的電壓,眼睛開閉會產生5~6毫伏的電壓,而思考問題時大腦會產生0.2~1毫伏的電壓。 如果用科學儀器測量大腦的電位活動,那麼在熒幕上就會顯示出波浪一樣的圖形,這就是“腦波”。腦波活動具有一定的規律性特徵,和大腦的意識存在某種程度的對應關係。人在興奮、緊張、昏迷等不同狀態之下,腦電波的頻率會有明顯的不同,約在1~40赫茲之間,依照不同的頻率,腦波又被進一步分為α、β、δ、θ波。當人在一定的壓力之下精神高度集中時,腦波的頻率在12~38赫茲之間,這個波段被稱為β波,是“意識”層面的腦波;當人注意力下降,處於放鬆狀態時,腦波的頻率會下降到8~12赫茲,這被稱為α波;進入睡眠狀態後,腦波頻率進一步下降,被分為θ波(4~8赫茲)和δ波(0.5~4赫茲),它們分別反映的是人在“潛意識”和“無意識”階段的狀態。 正是因為腦波具有這種隨著情緒波動而變化的特性,人類對於腦波的開發利用成為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