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譚小龍29

    被范雎抄了後路!將相不和!

    所以,藺相如對廉頗的退讓,是智慧,是以大局為重!而廉頗也知進退,識大局!所以,兩人善終!

  • 2 # 老鴨說歷史

    白起與王翦是秦國有名的將領,但是一個落得離咸陽七里自刎而死,一個卻得到善終。

    他們二人的上司都是明主,一個是秦昭王,一個是秦始皇。兩人都敢於任用外來人才,也相信他們所任用的人。秦昭王在對待下屬方面要比秦始皇更加和善,可是為什麼相對和善的秦昭王卻刺死白起,王翦卻在秦始皇的手下得以善終呢?

    我們比較一下兩人的事蹟與他們的處事原則。

    兩人的相同之處:

    一、兩人都曾經攻打趙國,戰略上都相對一致。白起使用反間計,鼓吹廉頗已老,最害怕趙括來代替廉頗,趙王聽信流言蜚語,任命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代替老將軍廉頗。結果,趙軍大敗。白起坑殺四十萬趙國降卒,打破了當時唯一能在軍事上制衡的趙國。

    王翦對趙國作戰,久攻不下,使用反間計,一方面賄賂趙王寵臣郭開構陷李牧謀反,一方面散佈謠言李牧擁兵自重,趙王信以為真,想用人代替李牧,李牧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拒絕聽命,趙王疑心更重,捕殺了李牧,王翦大敗趙軍,攻下趙國邯鄲

    二、攻打楚國。白起攻楚,攻城略地,攻陷楚國都城郢,以郢城為南郡,大大損傷了楚國實力。王翦六十萬大軍攻楚,殺死楚國將軍項燕,楚國滅亡。

    三、居功甚偉,功勳卓著。白起為秦國立下赫赫功勳,經歷大小七十餘戰,無一敗績,消滅六國兵力近百萬人,攻破上百座城池,戰神稱號當之無愧。

    王翦帶兵滅趙、攻打燕國俘獲燕太子丹、平定魏國,攻克楚國,南征百越。為秦始皇統一六國立下汗馬功勞。

    兩人的不同之處:

    一、性格不同。白起鋒芒畢露,為人寧折不彎,曲直明顯。白起坑殺趙國降卒四十萬人,本想著鼓舞士氣再接再厲,直搗長龍。蘇代離間白起與范雎,范雎在秦昭王面前進言說,秦兵一路勞累,應該修養些時日再作戰。秦昭王聽從范雎建議,沒有再繼續攻打趙國。後來,秦昭王請白起出兵,白起不肯。昭王無奈任用王陵失敗,再次請白起出山,白起不僅稱病,再三拒絕。因為時機不穩,攻佔不能勝利,白起不肯用兵。

    昭王惱怒白起不聽指令,流放白起,出咸陽不久,刺死白起,白起自刎而亡。

    王翦為人穩健,做事循序漸進,見好就收。王翦出兵楚國時,同樣有位對手。秦始皇曾問攻楚需要多少兵力,李信說二十萬,王翦說六十萬。秦始王任用李信,王翦告病歸隱。李信兵敗,秦始皇請王翦出師,王翦說自己年老。李信出兵時說王翦年老,王翦再次提此事時,一方面也說明自己當時的委屈。秦始皇笑而再請,王翦說必須得六十萬軍力,秦始皇傾國家兵力六十萬給王翦

    途中,王翦深怕秦始皇中途反悔或者懷疑他謀反,邊打仗邊要封賞,直言自己不能封侯,為兒孫留些錢財。這樣做,為自己完善後路,確實讓秦始皇更加放心大膽的任用王翦。

    二、對於同僚。白起是秦昭王母舅魏冉提拔而起的優秀將領,由於范雎的關係,魏冉被罷相。即便蘇代不挑撥白起與范雎的關係,他們二人也不會特別和睦。而長平之戰,為避免白起成功後,位列三公,范雎使計讓秦昭王命令白起罷兵。兩人矛盾激化,白起又不肯聽命秦昭王攻趙,以致身死。

    王翦則不同,秦昭王時范雎惱恨魏齊,秦昭王為范雎報仇,使人捉拿魏齊。魏齊逃到平原君處,王翦出謀,讓秦昭王招來平原君,若趙王不殺魏齊,秦王不放平原君。結果魏齊走投無路,自殺身亡。

    二人雖然同為武將,功勳卓越,同樣對上司忠誠,卻因為性格原因及與同僚關係,一人自刎而亡,一人得到難有的善終,令人唏噓啊!

  • 3 # 7s記憶的魚

    君權至上的封建王朝,不允許任何一個人挑戰王威,挑戰即謀反,就是大不逆。白起戎馬一生,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但功勞再大,依然是臣子,不可違抗王命。後面秦王攻打趙國不順,想請白起出師,但白起沒有順應天命,直接挑戰了王威,秦王不得不賜死。

  • 4 # 扶正祛邪正本清源

    白起與司馬靳一起賜死,注意,是一起賜死。

    按史記記載,白起是因為拒絕赴邯鄲前線指揮,被秦王賜死。真的是這樣嗎?這段文字顯然屬於採風,史料上可能只有簡短一句,白起、司馬靳俱賜死。

    從簡單的邏輯推理,白起和司馬靳的死因是一樣的。但是,這就出現矛盾了,難道司馬靳也不願赴邯鄲指揮嗎?很明顯,不是!司馬靳去不去邯鄲,秦王並無所謂。

    那就奇了!一個不相干的人,平白無故一起賜死,說不過去啊,再說秦昭王很少殺臣子,這次卻同時賜死兩個人,兩人的交點不在邯鄲,而是長平。

    白起和司馬靳是因為在長平做的事曝光,才被秦王秋後算賬,那麼這件事必然影響重大,對秦國造成巨大損失。那麼只能是謊報軍情,坑殺45萬趙軍是假的。實際趙軍只損失20萬。

    白起放少年回去的目的,是為了震懾邯鄲,秦軍可以趁趙軍手足無措,一鼓而下。然而秦王不允許,秦王是出於戰損過大的考慮,秦軍需要休整,補充兵源,這樣錯過了最佳時機,趙王從容地調集兵馬,保衛邯鄲。

  • 5 # 星火辰

    白起,戰神,殺神!!!

    五千年曆史,有歷史記載的,論殺人之多就是這個白起。不是以一萬、十萬計,而是以百萬計,這有些不可思議,中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當真是舉國皆兵,白起長平一殺,便幾乎斷了趙地的男丁。真是恐怖!

    因此,白起雖然是戰國第一戰神,可沒誰會喜歡他。他的死是自作自受,這是他臨死前自己說的。

    後來秦朝名將蒙恬自殺,自認為自己修築長城,截斷了山川氣脈,因此該死。這個說法有待斟酌。但白起說他殺降幾十萬,因此該死,這是真該死。這叫自作孽不可活。他視同趙國幾十萬大好男兒為草雞,難怪秦昭襄王同樣將他視同為芻狗。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在秦昭王面前,白起以為自己無所不能,離不開他,其實歷史早就告訴我們了:王者面前,沒有誰是必需的。

    白起死的時候,秦昭王已經在位五十年,當了半個世紀的王者,白起卻與他耍小心思,這不是找死嗎?

    好吧,簡單與朋友們分析分析秦昭王為什麼要殺白起。

    一、秦相範睢在背後攛掇鼓動。呵呵,自秦孝公任用商鞅改革以來,秦國任用人才,與後來的曹操有相同的地方:只講才能,不講道德。因此歷代秦相大多是奸詐狡猾、無德無信的人,譬如說商鞅、譬如說張儀,譬如說這個範睢。這傢伙的起家也算是個傳奇,一場漂亮逆襲復仇,可這傢伙最大的特點,便是能把握秦昭王內心,利用秦昭王的刀去殺人,然後他還立功,這是範睢最擅長的,若是放在一個即將滅亡的國家裡,就是十足的奸臣了。可範睢卻好運在是在強盛中的秦國,得罪了範睢,白起便是在戰場上再無敵,在官場上也得脫層皮。但白起選擇與他硬抗。

    二、白起從沒搞清他到底是什麼。在我們眼中,他是名將,是殺神。而在秦昭王眼中,他不過是工具而已。秦昭王要用他,他居然與昭王賭氣不去,工具沒用了,留著幹什麼?歷代秦王都是虎狼之性,可以將你從白身提為國相、大良造,也可以頃刻將之化作腐泥,商鞅的故事早就說明這點,白起卻還沒看透!

    三、在當時的秦國,白起已非必需品。秦昭王老了,白起也老了,在他拒絕為秦昭王打仗前,他還生了一場重病,而秦國的年輕將領們卻在崛起的途中。雖然,那些年輕將領們因為經驗不足,讓秦國付出一些戰場上的代價,但以當時秦國的國力來說,它完全可以讓他們去試錯,促進他們更快的成長起來。這就跟一個球隊、一種運動的更新換代一樣,秦昭王已經決定對將領們更新換代了。反正你白起已經不為所用。

    四、當然也有功高難賞的因素。關鍵是白起還抱怨,還怨望。那秦昭王就很不舒服了,這樣的人留在軍中很危險,於是秦昭王不但殺了白起,還殺了白起手下的一些重要將領,包括司馬遷的先輩在內(秦朝名將司馬錯的孫子,其實司馬錯與白起算是戰友)。由此來看,白起在軍中已經累積一些讓秦昭王感覺有大威脅的勢力,昭王便一起清除了。

    但白起之死,確實是咎由自取,可惜了幾十萬的趙國冤魂。

  • 6 # 125878215蜂獾

    謝謝邀請,秦商鞅變法,徹底改變了中國維持千年的分封格局,使中國走上一個新世元,自從秦孝公變法後,秦國走上了全面軍事化道路,全民皆兵,一切向軍事看齊,一切為軍事服務,全面實行軍功制,目標就是滅六國統一天下,如果秦昭襄王聽取戰神白起的建議,秦國就能提前滅六國統一天下,長平之戰,戰神白起設反間計,調虎離山將趙國老將廉頗調走,下狠心坑殺降兵40萬人,真乃戰神也,白起就是吃人的豺狼,千年也難出這樣的豺狼戰神,只可惜秦王沒有釆用白起的計策,不給趙國喘息的機會,決不能可憐同情對方,應乘勝追擊一舉殲滅趙國主力軍,徹底殲滅趙國,滅掉趙國,秦王錯失乘勝追擊和白起發生嚴重分歧,但是秦王沒過多長時間又決定攻打趙國,白起理應執行秦王的命令,自古大王決定都是正確的,沒有錯誤,錯誤都是臣子的,白起腦子被驢踢了,膽敢拒不執行秦王的命令拒絕帶兵出戰,只好自毀長城讓白起自殺,豺狼戰神白起一生戰功卓著,殺人無數,史紀記載白起大小戰役,死在豺狼戰神白起手上的各國士兵超過一百萬人,資治通鑑說白起殺了96萬人,在戰國七雄中,秦國被稱為虎狼之邦,就是因為豺狼白起和他手下將領們兇狠殘忍,個個如狼似虎,豺狼戰神白起一生戰功赫赫,讓敵人聞風喪膽,沒死在戰場上,卻死在秦昭襄王自裁令下,出師未捷身先死,英雄流血又流淚。

  • 7 # 一個人的歷史

    對於白起的死因,在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中的《白起王翦列傳》中有明確的記載,起因還要從長平之戰開始說起。

    君臣失和,嫌隙已生

    本來在長平之戰後,武安君白起是準備一鼓作氣實行自己的滅國大戰而建立不世之功的。可由於蘇代的遊說,應侯範睢怕白起獨佔功勞,便讓秦王改變了主意。於是秦王同意韓國割讓垣雍,趙國割讓六城,並與兩國講和,雙方罷兵。由此,武安君白起和秦王以及應侯範睢之間便有了嫌隙。

    掌控軍情,不受君命

    當年九月,秦國再次出兵,命王陵為將軍進攻趙國的邯鄲。秦昭王四十九年正月,王陵攻邯鄲不力,秦國又增兵緣助王陵,仍然難以伐下,這時午武安君白起已經痊癒,秦王想讓武安君代替王陵為將。白起說:“邯鄲實在是不容易進攻的,況且諸侯救兵不日將到,那些諸侯怨恨秦已經很久了,如今秦國雖攻破趙長平軍,但秦兵也死亡過半,國內空虛。離本國很遠而去進攻他國的國都,如趙國為內應,諸侯國軍在外進攻,秦軍則必敗。攻邯鄲是不可行的。”秦王親自下命令,武安君白起不肯去,又讓應侯範睢再請,武安君白起堅決拒絕不肯去,並自稱有病。

    輕狂之言,未必有實

    秦王派王齕代替王陵為將,並在八九兩個月包圍了邯鄲,但攻不下來。楚派春申君和魏公子魏無忌共率兵數十萬進攻秦軍,秦士卒有不少失散逃亡。武安君白起說:“秦國不聽從我的建議,如今到了這個地步!”秦王聽說後大怒,強行任命白起為將,武安君城稱其病嚴重,應侯去請,武安君不應召。於是秦王罷免掉武安君的官爵,並把他降為普通士兵,軟禁在陰密。武安君白因為有病,並沒有馬上遷居。又過了三個月,諸侯軍加緊進攻秦軍,秦軍數次敗退,告急的使者不斷來到秦都。秦王派人遣送白起,不讓他繼續留在咸陽。武安君不得不走,出了咸陽西門十里,到達杜郵。

    秦君賜劍,戰神斷魂

    秦昭王和應侯範睢等大臣計議說:“白起被貶官,他一直心懷不滿,而且說三道四。”秦王於是派使者前去賜劍,命武安君白起自殺。武安君白起拔劍自盡之際,說:“我什麼地方得罪了天而要遭到這樣的報應?”過了很長一段時間,他想到說:“我確實該死,長平一戰,趙軍投降計程車兵幾十萬人,我用詐術將他們全部坑殺,這件事足以致死。”於是武安君白起自殺,白起死時是秦昭王五十年的十一月,因其死非罪,秦國不少人都很憐惜,鄉里都祭祀他。

    對於君權的蔑視,對於範睢的不屑,對於自己軍事指揮能力的自信,都是白起的死因。

  • 8 # 蜀山逍遙劍

    白起為秦將,向南攻拔鄢、郢,向北坑殺馬服,攻城略地,不可勝數,而最後竟然賜死。蒙恬為秦將,北逐匈奴,開闢榆中幾千裡的地域,最終竟然斬於陽周。為什麼呢?功勞太多,秦不能按功行封,因此羅織罪名,用國法殺死他們。

  • 9 # 董江波

    在長平之戰結束後,退兵問題上,白起很火大,本來,他想一鼓作氣,把趙國給滅國了。但這時,東方五國(趙、魏、韓、楚、燕,齊國很神奇,一起中立不管,最後投降了秦國)反應過來了,開始派人給秦國大臣們,尤其是三公之一範睢送禮送美女,讓其遊說秦王。

    說,秦軍是慘勝啊,犧牲了三十多萬士兵,糧草消耗無數,舊戰之兵,需要生息,建議退回來,過幾年再打。再加上,現在東方五國聯合起來了,兵將糧都比秦國多,萬一戰敗,秦國就完蛋了。

    秦王一聽,覺得有理,讓白起撤兵,白起特別不願意,但不得不聽秦王的。但回國後,白起這種情緒,對秦王和大臣們發洩了。

    這樣,大臣們又給白起安了名,想造反,自己稱王,跟秦王並列啊,這是。

    秦王對白起生了罅隙。

    幾個月後,秦王后悔,又起兵攻趙,久戰無攻,又死了十幾萬士兵,秦王這時催白起去前線。

    但白起知道,此時,五國已合兵,迴天無力,就稱病不去。

    結果,秦兵大敗而歸,秦王怒白起,這事,總要找一個替罪羊啊。就逼迫白起自殺了。

  • 10 # 大白話說金融

    白起善於用兵,是兵家的代表,白起擔任秦國將領30多年,攻城70餘座,殲滅近百萬敵軍,被封為武安君,各國都很忌憚他,他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白起為秦國立下很多汗馬功勞,但是最後卻被秦昭襄王賜死,其原因有幾條,第一,白起功高振主,白起臨危受命,長平之戰僵持三年無果,秦昭襄王密派白起趕往前線,贏得長平之戰,此時白起達到了人生的巔峰,所謂志得意滿,使六國聞風喪膽,功高而使主危,第二,將相失和,白起長平之戰勝利,達到了人生巔峰,他上表請求滅趙,趙國派蘇代用重金賄賂秦相應侯范雎,范雎自己也害怕白起今後位列三公,地位在自己之上,於是進言請求允許韓、趙割地求和,秦昭襄王應允,白起聽後,從此與范雎結怨,范雎是秦昭襄王較為信任的大臣,諸事都會與之商量,白起與他不和,為自己埋下了今後的禍根,第三,以功要挾,秦發兵攻邯鄲,以王陵為大將,損失慘重,白起託病不出,認為此時攻趙已經失去時機,而自己當時長平之戰結束時上表兩路滅趙是最好時機,言外之意就是說秦昭襄王不會用人,後秦昭襄王改派王齕替王陵為大將,又大敗,白起說:當初秦王不聽我的計謀,結果如何?秦昭襄王聽後大怒(我估計此時秦昭襄王已經準備殺白起了,試想誰會讓一個功高震主而又對自己心懷怨恨的人活著呢),令白起強行起兵,白起不出,後范雎再勸,白起依然稱病不出,秦軍戰敗訊息不斷從邯鄲傳來,昭王更遷怒於白起,命他即刻動身不得逗留,白起只得帶病上路,秦昭襄王與范雎商議,以為白起遲遲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於是派使者賜劍命其自刎,白起行至杜郵,聽此訊息,拔劍自刎,時仰天長嘆:我對上天有什麼罪過,竟落得如此下場?過了好一會兒,他又說:我本來就該死,長平之戰,趙軍降卒幾十萬人,我用欺騙的手段把他們全部活埋了,這就足夠死罪了!說完自殺。秦昭襄王殺白起,主要原因就是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認為白起自恃功高,心中不服,今後難以駕馭,若賦予統兵之權,一旦有二心,則秦國危矣。至於白起為什麼不肯出兵,也有一說是他殺人太多,尤其是坑殺趙國40萬降卒,一旦他領兵,趙國舉國抗爭,所以自己不是合適的人選。

  • 11 # 任小白

    白起歷經長平之戰後,率兵圍困邯鄲,想一舉攻滅趙國。不曾想,秦國國相範睢卻嫉妒白起的軍功,如果白起攻滅趙國,那麼白起的聲望就將超越自己,威脅到自己在朝中的地位。於是,在趙國的遊說和重金賄賂下,範睢讓秦昭襄王接受趙國割地求和。白起聽聞此事後,便和範睢結下樑子,將相不和。

    公元前258年,秦昭襄王令五大夫王陵攻打趙國的國都邯鄲,久攻不下。於是派遣王齕代替王陵,仍不能攻克,秦軍傷亡慘重。白起聽聞後對人說到:“如果當初秦王肯採納我的計謀,結果如何?”秦昭襄王聽聞後,十分震怒,公元前257年,秦昭襄王強命武安君白起代替王齕為元帥攻打趙國。白起因為趙尚沒有打敗,託病拒絕率兵攻打趙國。秦昭襄王認為白起懷有恨意,於是殺了白起。

    看似簡單的將相不和,利益衝突,君臣不和,白起被冤殺。然而秦昭襄王殺白起背後是有深層次原因的。那就是秦昭襄王想要軍權和王權的統一。

    秦昭襄王在位時間是秦歷代君王中最長的,從公元前306年一直到公元前251年,在位56年。然而,在這長達56年的在位時間,真正親正時間只有15年。在這之前,秦國大權一直掌握在他的母親宣太后(羋月)之手。

    公元前266年,秦昭襄王聽從魏人范雎的話,奪了宣太后、魏冉等人的權,拜范雎為宰相,正是收回大秦帝國的王權,並且採納范雎的遠交近攻的策略,開啟強秦之路。

    秦昭襄王雖說收回王權,但也僅僅是行政和決策權。因為在宣太后掌權時期重用她的異父同母的長弟魏冉,秦國的軍權被魏冉牢牢掌握。魏冉也是一個傑出的人物,少年成名,軍功顯赫,是秦國的名將,朝中重臣,秦軍的高階將領多出自魏冉的提拔。

    魏冉善於發現和提拔青年優秀將領,在眾多的青年將領中,白起是最出色的。曾保舉白起為將,東向攻城略地,擊敗“三晉”和強楚,戰績卓著,威震諸侯。白起卓越的軍事才能能被髮揮的淋漓精緻,魏冉起了很大作用。

    即使宣太后和魏冉被奪,但此時的軍權主要掌握在白起和司馬梗之手,白起出自郿城“孟西白”,司馬梗出自夏陽司馬氏,兩人都是秦國世家大族和軍功貴族,在秦國朝野和軍中有著深厚的基礎。秦國軍中大部分將領都出自於郿城“孟西白”和夏陽司馬氏,這是一心要收回全部權力的秦昭襄王所不能容忍的。

    對於秦昭襄王而言,只有王權和軍權的統一,才意味著自己真正的掌握了大秦帝國。在圍攻趙國時,王陵和王齕兩員大將久攻邯鄲,都不能攻克,這恐怕有白起在軍中巨大影響力的作用和後果。白起託病抗命觸怒了秦昭襄王,這給了昭襄王一個很好的藉口,藉此機會收回軍權。

    秦昭襄王即位後,深入貫徹商鞅的變法國策,徹底推行軍功爵制,提拔平民出身的人才。因此在秦國軍功制度下從來不缺能打仗的名將。在利益攸關的軍權面前,一個再厲害的名將也比不上軍權。自古凡是功高蓋主的大臣結局都不太好。所以秦昭襄王殺心一起,白起的結局就可想而知了。

  • 12 # 杭杭哇

    秦昭襄王在長平之戰的戰俘處理上無疑是讓白起不得不去坑殺45萬戰俘,此時白起已對秦王寒了心,加長平大勝趙軍,白起想要一鼓作氣拿下趙國,而秦王和范雎在商策下,卻要他班是還朝!此時白起心裡已經對秦王寒透了心!在此之後在家以養病為由!對秦王再要伐趙時故意避開此事!秦王由此便起了殺心!又加以范雎在其中加鹽家粗,秦王也就通下殺心了!白起也因此被賜死了!

  • 13 # 徐徐落

    唉,一聲嘆息,只能說世上無完人啊!白起是個優秀的軍事家,但不是個優秀的政治家.所以稍微一膨脹,就會被那些以舌謀國的政治家算計.

    先說功勞這東西,記得在大秦帝國宣太后對弟弟冉候說:"功勞這東西,王說有就有,王說沒有就沒有!"要說這個國舅也是立下了漢馬功勞,甚至秦昭襄王的王位都是巍冉拼命保下來的,以後更是浴血征戰四方.可結果呢?不也一句話,下放了,處死了!

    再說武安君白起,是立下汗馬功勞,可功勞這東西既可是勳章,又可是利劍,隨時刺向自己.皇帝最忌諱功高蓋主.最忌諱武將不聽令,長平之戰後,秦王先後三次請白起攻趙,但白起都未接受,這才引起秦王的警惕,既然不為我所用,就殺之!第二方面就是當時秦昭襄王老矣,而後繼之君又病歪歪,留著白起這麼一個在軍中有號召力的大將實在有風險.萬一到時參與謀反,那就不可收拾了.為了以絕後患,也為了後世之君,殺之!一代將星就這樣隕落.

  • 14 # 鑑史馬後炮

    功是功,過是過。功與過之間,看似功高可以抵大過,其實不是。功是不能抵過的。在封建的古代,君臣之間功是記在功勞簿冊裡,過則多數記在君王的心底裡。白起與其君主秦昭襄王亦是如此,他一面給白起記功的同時,也給白起記過。白起最大的過錯莫過於以戰神的榮耀挑戰君王無上的權威。司馬遷在《史記》中說:“死而非其罪”可謂一語多義,細細品味,從當時的時代背景去了解確實意耐人尋味。白起之死確實不是因為犯了罪,而是犯了君王的禁忌,這種禁忌不知道有沒有寫在當時的秦法裡,但是在歷朝歷代的律法裡,似乎都在法律中體現出君王對這種過失十分反感。

    從《史記》的記載中,秦昭王多次要求白起領兵攻擊趙都邯鄲城,結果都被白起以不能勝為理由推脫不受命領兵,無奈之下秦昭王只得另派將領領兵攻邯鄲,結果大敗而歸。白起得知此訊息之後,說“當初不聽我的,現在結果怎麼樣了?"這句話本身是有問題的,再和之前的拒不受命聯絡起來,再想想白起當時的身份地位。得出的結論是:抗詔在先欺君在後。這兩種行為,放在古代,哪一個行為不是抄家滅族的大罪?

    作為武將的白起,在古代是沒有任何理由可以推辭君主的命令不領兵出征的,就算放在今天按照軍人以服從為天職的標準,也是要送軍事法庭或在戰況緊急時就地槍決的。更何況是作為君主僕臣的白起?可秦昭王並沒有立即處決白起,而是另選武將領兵出征。

    白起欺君從何說起?“當初不聽我的,現在結果怎麼了?”這句話在現代人看來再平常不過了,在古代一個臣子這樣說自己的君主的話,無疑欺君謀反。在古代君主是至高無上的,不管是在封建王朝還是在戰亂的東周時期。君主不光是上天的兒子,也是神聖的化身。何謂王?古人認為參通天地人三者為王,所以王字三橫代表天、地、人,中一豎就是通天地人的那個人。君王是神聖的化身,臣子自然不能如此妄自尊大。白起這句話其實可以理解為:連天子、神聖都得聽我的,不然只有一個慘敗的結果。在神權森嚴連衣服、用器都不能僭越的東周時代作為一個肉眼凡胎的臣子,從然叫板代表天地人的王的權威,不夷三族已經是天大的恩德了。

    白起功不抵過難免一死,大概在此。司馬遷在《史記》雖然用簡短的語句描述白起被處死的情形和表達,這些短短的幾個字,幾十個字情形描寫,如果不能瞭解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就不能發現白起“作死”的原因和封建社會禮教的殘酷,脫離了當時的社會文化傳統和歷史背景,就會產生理解偏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感嘆現在婆媳身份顛倒了,婆婆到底都怕媳婦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