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讀史品生活
-
2 # 風雷18
按道家論,午時三刻乃現今的約12點15分左右,子午二時乃陰陽交換時,是玉皇坐鎮超判陰陽的時辰,此時被行刑的人在世所犯的罪有大有小,能得到玉皇依律赦之,此時的陽氣最盛,也可化解戾氣的
-
3 # 歷史大學堂
小時候看《水滸傳》,覺得最精彩、最激動人心的情節,就是“劫法場”:第四十回“梁山泊好漢劫法場白龍廟英雄小聚義”裡,宋江、戴宗被押到法場,“報道一聲:‘午時三刻!’監斬官便道:‘斬訖報來!”’正在此時,梁山好漢一齊發作,“十字路口茶坊樓上一個虎形黑大漢,脫得赤條條的,兩隻手握兩把板斧,大吼一聲,卻似半天起個霹靂,從半空中跳將下來”。
又如第六十二回“放冷箭燕青救主劫法場石秀跳樓”,盧俊義要被處斬,也是在十字街頭法場上,也是“午時三刻到了”一聲喊,劊子手就要動手。等在酒樓上的石秀吼一聲“梁山泊好漢全夥在此!”拔刀跳下去,拖起盧俊義就走。
為什麼梁山好漢們總是在“午時三刻”開始動手呢?為什麼當時行刑總是選在“午時三刻”?
“午時”一般約合今天的中午十一點至十三點之間,午時三刻是將近正午十二點,太陽掛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陰影最短的時候。這在當時人看來是一天當中“陽氣”最盛的時候。
中國古代一直認為殺人是“陰事”,無論被殺的人是否罪有應得,他的鬼魂總是會來糾纏作出判決的法官、監斬的官員、行刑的劊子手等等和他被處死有關連的人員。所以在陽氣最盛的時候行刑,可以壓抑鬼魂不敢出現。
於是,午時三刻成為古代執行死刑的主要時間,這應該是習慣上“午時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
在古典文學中,不只是《水滸傳》,其他的古典小說裡也常常會有“午時三刻”行刑的情節。
其實,不只在中國,幾乎全世界所有的古代國家在執行死刑時都是要求在白天進行。比如二十世紀以前歐洲國家普遍都是在“日出之時”處刑。這裡的共同考慮因素顯然有防範‘上的理由,也有威懾民眾的理由。不過像中國那樣考慮鬼魂陰氣因素的卻很少。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報應”,得到“福報”是善事積累的結果,得到“惡報”則是惡事積累的結果。對於強調“香火傳承”、恐懼“斷子絕孫”的中國人來說,“報應”是影響人們行為的最重要的因素。
佛教傳人後,因果輪迴的說教和傳統的“報應”觀念相結合,更在民間根深蒂固。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的俗諺就是最典型的表述。
《水遊傳》第一百十回講處死王慶,“劊子手叫起‘惡殺都來’,恰好午時三刻”。所謂“惡殺(煞)都來”,是讓死者記住是惡煞神取了他的性命,不要來纏劊子手。而行刑結束後,就如第四十四回病關索楊雄在市心裡行刑後,就有一批幫閒朋友上來給他披紅掛綵,弄點鼓樂吹吹打打,到城中熱鬧的酒店喝酒,以趕走可能跟隨而來的鬼魂陰氣。
說起來中國文化的宗教色彩不濃,可是實際上鬼魂因素卻總是在民眾乃至於官府的日常活動中表現出來,文學作品中“午時三刻”殺人時辰,就是這種鬼魂因素起作用的例證之一。
“午時三刻”問斬犯人還有另一層意思。在“午時三刻”,人的精力最為蕭索,往往呈現昏昏欲睡的狀態,處於“伏枕”的邊緣,所以此刻處決犯人,犯人在被砍頭的瞬間,也許痛苦會減少很多。如此看來,選擇這樣的時間來處決犯人,也有一些體諒犯人的考慮,體現了古代嚴酷法治下尚存的一絲人道主義。
-
4 # 我媽說我小時候可俊啦
午時三刻,午時,即上午11點-下午1點。一個時辰為8刻,一刻為15分鐘。午時三刻即為11:45。這個時間段陽氣是一天中最重陰影最短的時刻,古代判官儈子手押送囚車的人甚至跟犯人有關的官員等害怕犯人的魂魄來找他們,所以這個時刻問斬可以壓住陰氣。另外,午時三刻也是人最萎靡最不清醒的時候,所以這個時候問斬可減少煩人的痛苦!
-
5 # 娛樂小仙女
午時三刻在當時人看來是一天當中“陽氣”最盛的時候。中國古代一直認為殺人是“陰事”,無論被殺的人是否罪有應得,他的鬼魂總是會來糾纏作出判決的法官、監斬的官員、行刑的劊子手等等和他被處死有關連的人員。所以在陽氣最盛的時候行刑,可以壓抑鬼魂不敢出現。這是習慣上“午時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 古代一晝夜劃為十二個時辰,又劃為一百刻(“刻”原來指的就是計時的滴漏桶上的刻痕。一晝夜滴完一桶,劃分為一百刻)。“時”和“刻”實際上是兩套計時系統單位,換算比較麻煩,平均每個時辰合八又三分之一刻。“午時”一般約合今天的中午十一點至十三點之間,午時三刻是將近正午十二點,太陽掛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陰影最短的時候。
-
6 # 傳統武術人
這點就全部和中國古代信奉的陰陽蠱術等等有關係了,因為古人覺得午時三刻是太陽最高最毒辣的時候,所以也就是他們所說的陽氣最終的時刻,所以行刑,砍頭……不像是我們現代社會,有眾多的科學裝置,儀器之類的東西,至少我們知道全天最熱的時候應該是下午的兩點鐘,這時太陽才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時候,所有所說午時三刻是陽氣最終的時間,從根本意義上來說就是不科學地
然後砍頭也分季節,時令,或者每逢初1,初二之類的日期,就和趕集差不多有眾多的規矩
搞不好趕上特赦你還有機會出來呢,尤其是那些秋後問斬地,那真是存活機率太高太高了~!!推出午門斬首那就當初沒命了
-
7 # 藍藍的天空71759480
一般來說古代對死刑犯的行刑都是在午時三刻,是因為這個時段陽氣最旺,被行的犯人在陰間的鬼魂最弱。這些都是歷代以都刑部傳統。我今說的是另外的事件。
當年日本侵略者製造的南京大圖殺當中,日本鬼子殺害我國軍民就有不少是在午時三刻。日本是一個最無恥的國家,他偷盜中的的文化維有仁義道德不要。
記得在一部“南京大圖殺”的電影當中,其中就有這一莫,鬼子把數以萬計的中國老佰勝,趕到勾底裡,上面架著機槍大炮和炸藥。為首的日本軍官不停看手錶,然後再看看大陽,到了午時三刻就命今開火,開始就是機槍掃殺,下面的中國佰勝一排排的到在血泊中,跟著是大炮和炸藥包往下扔,那種悲慘無以形容,
日本帝國主義不遠千里你有什麼資格對中國人行刑,中國人民的生命什麼時候輪到你日本人來殺綠。如今的日本對過去的侵略歷史忘圖末掉不承認。這意未著亡我之心不死,軍國主義的鬼魂又在復活。因此中國人民一定耍牢記歷史。奮發圖強絕不能讓歷史的悲劇再度重演。
-
8 # 雲說經濟
簡單來說,"斬首之刑"就是劊子手用刀或斧砍下犯人的腦袋,讓犯人身、首分離。這種處刑方式是誰發明的,無法考證。不過從史料來看,似乎是黃帝首創。遠古時代,蚩尤北犯,黃帝在河北琢州與之決戰,生擒蚩尤。最後黃帝命人砍下蚩尤的腦袋,掛在軍門之上,以威示天下。
秦代將"斬首"正式列入法典,隋代以後直至明與清朝,皆有"斬首之刑",與"斬首"略同的就是"梟首",就是把人斬首,然後將頭顱掛在木杆上示眾,起到恐嚇作用。 此刑隋唐宋曾經廢除,但明清時又拿來處死強盜、殺人之類的重犯。"梟首"之名從何而來?有此一說是,遠望時,懸掛的人頭像是夜梟。
菜市口在當時是一個地處鬧市的倒丁字路口,百姓來往十分頻繁,因此成了斬首示眾的絕佳地點。菜市口殺人最多的一次發生於清光緒初年,有七十多名土匪因為集體盜皇陵而被判處秋後斬首。當時防止劫囚與維持行場秩序的兵勇就出動數百人,拉蓋屍席的馬車就有七八輛。因為斬首的是土匪,怕餘黨劫法場,據說連街道兩旁的送魂酒都免了。
時辰一到,監斬官手握硃筆,連連勾畫,劊子手各就各位,依順序砍頭。因犯人實在太多,劊子手又少,砍了一輪之後,劊子手也氣虛手軟。眼看一顆又一顆的人頭落地,跪在後方等著行刑的犯人早就嚇得昏死過去。
北京有著名的刑場菜市口,清末,臺灣也有自己的刑場,就在現今高雄縣的鳳山古城,具體位置就在古城澄瀾炮臺外側。劊子手將犯人斬首之後,便會將斬下的頭顱綁在炮臺附近的芒果樹上,用意當然就是"懸首示眾"。之後,因為頭皮腐爛,頭顱就會與髮辮分離而落地,這時官府才準家屬拾走頭顱與屍體合葬。日治時期,臺灣此處刑場才作廢。另外,古城的南門及東門也曾設定類似的刑場。
斬首的時間。說完刑場,接下來在談斬首的日期與時間。明清時期,斬首的執行日期有兩種形式,分為 "立決"也就是立即執行,和"秋後決"就是秋天後執行。清律稱前者為"斬立決",後者為"斬監候"。 一般來說被判"斬立決"的犯人,都算是重刑犯,所犯的罪幾乎都是謀反、大逆、謀叛、殺人與強盜罪等等。這些罪皆是重罪,所以才會判"立決",其他的犯人都是等待秋天後才砍頭。
為何要等秋天後才執行?為何要選在午時三刻?比較可信的說法是,明朝天順二年(1458年),朝廷鎮壓叛亂,結果演變成將士為了邀功而隨意殺生,有的兵將還割下乞丐的頭要求獎賞。許多百姓都未經審判,就成了刀下亡魂,百姓出門都得提心吊膽。 歷史上,除了秦時一年四季都可以執行死刑之外,其他各朝代處決犯人幾乎都在入秋以後。斬首的執行時間原則上都是在午時,應該就是中午11點到下午1點之間,但是按照古老的習俗,一般都在午時三刻執行,也就是11點44分到12點整。之所以會在午時三刻斬首,有此一說是,避免鬼魂的報復!
中國古代一直認為殺人處刑是"陰事",無論被殺之人是否罪有應得,就怕受刑者的鬼魂會來糾纏執行處刑的人,譬如監斬官與劊子手等等。 因此,午時三刻太陽當空,是陽氣最為旺盛的時候,能震懾鬼魂,還能讓罪大惡極的罪犯連鬼都做不成!還有一種說法是,午時三刻是人的精神最為萎靡的時候,往往呈現昏昏欲睡的狀態,所以此刻處決犯人,在被砍頭的瞬間,犯人也許痛苦會減少很多。
-
9 # 天生殘暴
這是一日之中陽氣最重的時間(其實這只是時辰,真正的做法還要選陽氣重的月和日),在這時間被殺的人就算有多重的冤氣,成了鬼也發威不出來。也就是說你想當鬼來找我報仇,我要你做鬼也不靈,古代當官還真夠陰險。
-
10 # 手機使用者50421105615
初中生物老師講過,好像是午時三刻的時候人體血液是流動的最旺盛的時候!這樣一刀下來就會造成失血過多?加速死亡?
-
11 # 溼地有我
午時三刻宰首,我聽說是二點,第一個同上觀點一樣。第二點是人和影子在一起,這時候人影子一起砍,防止陰魂不死繼續害人
-
12 # 手機使用者58345598242
在各種古典小說和影視劇中的頻繁亮相,使得“午時三刻”處斬成為現代人對古時印象最深的時間記憶。那麼,“午時三刻”到底是今天的幾點?古時處斬又為何總是選在這個時刻呢?
日晷
先要了解古人的計時方法和工具。和今天不同,古人把一晝夜分為12個時辰,每一個時辰相當於今天的2小時。按地支排序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即從夜間11時起到凌晨1時為子時,1時至3時為丑時,以此類推。而12個時辰又分為100刻。 “午時”即為中午11時至13時,而每刻相當於現在的14分26秒。由此可見,“午時三刻”就相當於現在的中午11時43分12秒。
“午時三刻”將近正午12點,太陽掛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陰影最短的時候。這在古人看來是一天當中“陽氣”最盛的時候。中國古代一直認為殺人是“陰事”,無論被殺的人是否罪有應得,他的鬼魂總是會來糾纏作出判決的法官、監斬的官員、行刑的劊子手等和他被處死有關的人員。
處斬電視劇照
所以,在陽氣最盛的時候行刑,可以壓抑鬼魂不敢出現。這就是“午時三刻”處斬刑最主要的原因。
-
13 # 蘭泉根子
午時三刻行刑的原因:古代的“午時三刻”差不多是中午的11:45,這在當時看來是一天當中“陽氣” 最盛的時候。人們迷信的看法,認為殺人是“陰事”,無論被殺的人是否罪有應得,他的鬼魂總是會來糾纏判法官、監斬的官員、行刑的劊子手等人。所以在陽氣最盛的時候行刑,可以抑制鬼魂的出現。
古人把一晝夜分為12個時辰,每一個時辰相當於今天的2小時。按地支排序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 亥,即從夜間11時起到凌晨1時為子時,1時至3時為丑時,以此類推。而12個時辰又分為100刻。 “午時”即為中午11時至13時,而每刻相當於現在的14分26秒。由此可見,“午時三刻”就相當於現在的中午11時43分12秒。
“午時三刻”將近正午12點,太陽掛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陰影最短的時候。這在古人看來是一天當中“陽氣”最盛的時候。
所以說在陽氣最盛的時候行刑,可以壓抑鬼魂不敢出現。這就是“午時三刻”處斬刑最主要的原因。
-
14 # 趙庚3
午時開斬(即11:00——1:00),在古時,披了層神秘的面紗,——此時此刻,是一天五行“火”最旺盛之時,太陽正當時,陽氣逼邪氣最佳時刻,鬼祟陰魂,逃之夭夭,全躲避到陰暗一隅,不敢暴露,——此刻問斬,“冤魂”驟散逃亡,不敢附身劊子手索命...更不敢前來質問判官——討伐“天理”云云。
-
15 # 王老虎46
古代一個時辰等於2小時,每個時辰8個刻度(日晷)。午時是11點-13點,三刻相當於11:45,此時陽氣接近正午時,據說行刑以後的鬼魂懼怕陽氣不敢在人間作亂復仇,能乖乖去到陰間。有人問為什麼不是正午時?因為按照陰陽學的說法,正午時陽氣耗盡開始減弱,陰氣開始增強,是陽消陰漲的時刻,鬼魂可能借力發威,不利於行刑。
-
16 # 今古生活事兒
午時三刻時候。這在當時人看來是一天當中“陽氣”最盛的時候。中國古代人們迷信的看法,認為殺人是“陰事”,無論被殺的人是否罪有應得,他的鬼魂總是會來糾纏判決的法官、監斬的官員、行刑的劊子手以及和他被處死有關聯的人員。所以在陽氣最盛的時候行刑,可以抑制鬼魂不敢出現。這應該是古人習慣在“午時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
-
17 # fqhx88
並非如此。比如唐宋時的法律規定,每年從立春到秋分,以及正月、五月、九月,大祭祀日、大齋戒日,二十四節氣日,每個月的朔望和上下弦日、每月的禁殺日(即每逢十、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廿三、廿四、廿八、廿九、三十)都不得執行死刑。而且還規定在“雨未晴、夜未明”的情況下也不得執行死刑。女人說:他好,我也好。什麼意思?微,我的名字!按如此規定,唐朝一年裡能夠執行死刑的日子不到八十天。在行刑的時刻上,唐代的法律明確規定,只能在未時到申時這段時間內(大約合今下午一時到五時之間)行刑。並不是“午時三刻”。而明清的法律只是規定了和唐代差不多的行刑的日期,對於行刑的時刻並沒有明確的規定。
-
18 # 醉碑瑞ibogd
我們在看古裝電視劇時,經常會看到處斬犯人的劇情,而處在犯人的時間,都是在“午時三刻”。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一定在選在“午時三刻”處斬犯人呢,難道“午時一刻”和“午時二刻”就殺不死人?
原來呀,這裡面是有很多門道的。
古時候計算時間的方式和現在不一樣,我們現在是24小時制,而古時使用的是12時辰制,每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2小時,一天的總時數還是24小時。
那麼“刻”又是什麼東東呢?
古人不僅將一天劃分為十二時辰,同時還將一天劃分為100刻,一刻相當於現在的15分鐘。
每天的午時相當於現在的11點到13點之間,而“午時三刻”正好就是中午的12點。
殺人都是損陰德的事,不管這個人是不是犯人,他都是一條人命,殺了人始終都是不好的。
人的死亡分為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特別是斬首,那更是殘忍之極。
犯人透過這樣的方法死去,肯定會怨氣極大,古人迷信,為了避免犯人死後變鬼糾纏,於是就選在“午時三刻”處斬。
那知問題又來了,為什麼選在“午時三刻”處斬就可能避免死鬼的糾纏呢?
原來呀,一天中,“午時三刻”是陽氣最強的時候,剛好能壓制陰氣。
選在“午時三刻”處斬犯人的另一個原因,則是為了犯人著想。
因為在“午時三刻”,人的精力最為低下,這個時候處決犯人,能夠最大限度的減小犯人的痛苦。
所以說,選 在“午時三刻”處斬犯人,也算是對犯人的一種福利。
-
19 # 樹妖雜談
舊小說有"午時三刻開斬"之說,意即,在午時三刻鐘(差十五分鐘到正午)時開刀問斬,此時陽氣最盛,陰氣即時消散,此罪大惡極之犯,應該"連鬼都不得做",以示嚴懲。陰陽家說的陽氣最盛,與現代天文學的說法不同,並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時三刻。古代行斬刑是分時辰開斬的,亦即是斬刑有輕重。一般斬刑是正午開刀,讓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惡不赦之犯,必選午時三刻開刀,不讓其做鬼。皇城的午門陽氣也最盛,不計時間,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門斬首者,也無鬼做。
古代一晝夜劃為十二個時辰,又劃為一百刻(“刻”原來指的就是計時的滴漏桶上的刻痕。一晝夜滴完一桶,劃分為一百刻)。“時”和“刻”實際上是兩套計時系統單位,換算比較麻煩,平均每個時辰合八又三分之一刻。“午時”一般約合今天的中午十一點至十三點之間,午時三刻是將近正午十二點,太陽掛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陰影最短的時候。這在當時人看來是一天當中“陽氣”最盛的時候。中國古代一直認為殺人是“陰事”,無論被殺的人是否罪有應得,他的鬼魂總是會來糾纏作出判決的法官、監斬的官員、行刑的劊子手等等和他被處死有關連的人員。所以在陽氣最盛的時候行刑,可以壓抑鬼魂不敢出現。這應該是習慣上“午時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
-
20 # 治軍之道
說白了都跟古人的迷信有關,斬首選在秋後午時三刻的十字路口,秋後是因為秋天開始萬物凋零,應肅殺之氣,不違逆天道,午時三刻是陽氣最旺盛,以免陰魂做怪,十字路口也是因為多有車壓馬踩,不易陰魂做怪。
回覆列表
《水滸傳》 中經常有午時三刻殺人的描寫,如第四十回“梁山泊好漢劫法場 白龍廟英雄小聚義”裡,宋江、戴宗被押到法場,“報道一聲:‘午時三刻!’監斬官便道:‘斬訖報來’”。又如第六十二回“放冷箭燕青救主 劫法場石秀跳樓”,盧俊義要被處斬,也是“午時三刻到了”一聲喊,劊子手就要動手。其他的古典小說裡也常常會有“午時三刻”行刑的情節。
那麼,是不是古代法律規定在“午時三刻”行刑的呢?
並非如此。比如唐宋時的法律規定,每年從立春到秋分,以及正月、五月、九月,大祭祀日、大齋戒日,二十四節氣日,每個月的朔望和上下弦日、每月的禁殺日(即每逢十、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廿三、廿四、廿八、廿九、三十)都不得執行死刑。而且還規定在“雨未晴、夜未明”的情況下也不得執行死刑。按如此規定,唐朝一年裡能夠執行死刑的日子不到八十天。在行刑的時刻上,唐代的法律明確規定,只能在未時到申時這段時間內(大約合今下午一時到五時之間)行刑。並不是“午時三刻”。而明清的法律只是規定了和唐代差不多的行刑的日期,對於行刑的時刻並沒有明確的規定。
既然法律並沒有明確的規定,明清小說裡“午時三刻”行刑的說法就應該只是當時官府的慣例,或者是說書人、寫書人的普遍看法。那麼寫書人為什麼這麼寫呢?
古代一晝夜劃為十二個時辰,又劃為一百刻(“刻”原來指的就是計時的滴漏桶上的刻痕。一晝夜滴完一桶,劃分為一百刻)。“時”和“刻”實際上是兩套計時系統單位,換算比較麻煩,平均每個時辰合八又三分之一刻。“午時”一般約合今天的中午十一點至十三點之間,午時三刻是將近正午十二點,太陽掛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陰影最短的時候。這在當時人看來是一天當中“陽氣”最盛的時候。中國古代一直認為殺人是“陰事”,無論被殺的人是否罪有應得,他的鬼魂總是會來糾纏作出判決的法官、監斬的官員、行刑的劊子手等等和他被處死有關連的人員。所以在陽氣最盛的時候行刑, 可以壓抑鬼魂不敢出現。這應該是習慣上“午時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